2023年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1276107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9.9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2023年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1 耕作学课程教学标准 I、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耕作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辨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II、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总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获得:1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资源分析方法;2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连作、土壤耕作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3初步掌握耕作制度设计的综合技术。III、本课

2、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1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等概念,理解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基本功能;2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与趋势;3理解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耕作学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技术功能,宏观调控与决策。第二节 世界与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世界农业发展 历史的过程,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二、中国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 50 年的回忆,*中国农业特点与问题,恩格尔系数的概念,中国农业发展趋势。第三节 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

3、农业 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多熟种植、节水农业、保护土地、营养管理、综合防治、农制改革、高新技术。2 第四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 二、耕作学发展简史 三、耕作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1掌握多熟种植、持续农业、光能利用率等基本概念;2 理解我国耕作制度的战略目标,提高土地生产力与经济效益的技术途径;3了解资源条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第一节 我国合理耕作制度的目标 一、精致农作*提高土地生产力是我国耕作制度的中心目标,主攻年单产,多熟种植。二、经济高效 经济高效是耕

4、作制度的主要目标,#以产出定投入,报酬递减率等。三、持久发展 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两重性,用养结合,持久发展。第二节 自然和社会资源条件与耕作制度 一、资源环境组合与耕作制度 我国的光温水土地貌等资源、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因素与耕作制度。二、土地生产力及开发 我国土地生产潜力,耕地生产潜力开发及提高年单产的途径。第三章 作物布局 1掌握作物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性、农业结构、种植业结构等概念,理解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意义;2明确影响作物布局的因素,掌握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3理解作物对光温水土和地带地貌的适应性;4了解我国与江苏作物布局及农业结构调整现状与趋势。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含

5、义 二、作物布局的意义 三、作物布局的原则*人的需要是前提,生态适应性是基础,社会经济科学因素是重要条件,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3 四、结构调整 结构的层次,结构的稳定性与变动性,*合理结构的标准 五、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 第二节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三、作物对水的适应性 四、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 五、作物对地带地貌的适应性 第三节 我国南方作物布局的特点和内容 一、我国南方作物布局的特点*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多,普遍实行复种,作物生长季节紧张。二、作物布局的内容*作物种类布局,熟制布局,品种布局和搭配,秧(苗)田布局。第四

6、节 江苏省的作物布局 一、江苏省自然经济条件特点 二、农业生产特点:三、江苏省的作物布局现状和调整途径 第四章 复种 1掌握复种、复种指数、复种方式、多熟种植、叶-日积等概念,了解复种在提高资源利用潜力中的作用;2明确影响复种的因素,了解我国熟制带的划分,掌握复种方式的热量需求和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3理解复种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复种效益的综合评价,了解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与特点。第一节 复种的概念与意义 一、复种及有关的概念 复种、复种指数、多熟种植、休闲、撂荒、叶-日积等概念。二、复种的意义 第二节 复种效益原理 一、提高光能利用率 二、提高热量利用效率 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复种对地力的

7、集约利用 五、复种与经济效益 第三节 复种的条件和技术 4 一、复种的条件*#热量、水分、肥料、劳畜力、机械化条件与复种的关系。二、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采用套作,采用育苗移栽,采用新技术,促早发早熟。第四节 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与特点 一、南方江苏主要复种方式的组成 二、主要复种方式的特点 第五章 间、套作 1掌握单作、间作、混作、套作、带状间作、立体种植、立体农业、土地当量比、边际效应、生化他感、带宽等概念;2明确间套作群体的竞争与互补作用,掌握间套作的技术,了解南方江苏间套作的主要类型。第一节 间、套作概念与意义 一、间、套作概念 单作、间作、混作、套作、带状间作

8、、立体种植、立体种养等概念。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增产和调节茬口,增加效益,稳产保收,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土地当量比的概念。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间套作的可适当提高密度和叶面积系数,间套作透光,能充分、经济地利用光能,间套作通风,能改善 CO2的供给。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一是充分利用全年的生长季节,二是防止农耗。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边行优势与劣势,减轻自然灾害,分泌物(生物化学)的相互影响。生化他感的概念。第三节 间套作的技术特点 一、选择适宜的作物及其品种 生态适应性的选择,不同特征特性作物的选配,要求经济效益高于单

9、作。二、确定合理的田间结构*密度、行数、行株距、幅宽、间距、带宽。三、采取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适时播种,保证全苗;加强水肥管理;大力应用化学调控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等。第四节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5 三、发展间套作应注意的问题 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因地制宜,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高投入、高产出、保持生态良性循环;讲求实效,产销对路。第六章 轮作与连作 1掌握轮作、连作、复种轮作、复种连作、水旱轮作、茬口的概念,了解轮作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意义;2掌握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和轮作的农田生态效应,理解连作障碍的消除途径,了解南方江苏的主要轮作方式。

10、第一节 轮作的概念、类型与作用 一、轮作的概念与类型 轮作、连作、复种轮作、复种连作、水旱轮作的概念。二、轮作的作用*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作物产量。三、轮作的意义 第二节 连作 一、连作的利弊 二、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忌连作的作物,不耐连作的作物,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耐连作的作物。三、连作的应用*连作应用的必要性,连作应用的可能性。第三节 茬口 一、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茬口、茬口特性的概念,茬口特性的表现。二、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养地作物,兼养作物,用地作物。三、茬口顺序与安排 四、南方江苏的主要轮作模式 第七章 土壤耕作 1掌握耕层构造、基

11、本耕作、表土耕作、翻耕、深松耕、宜耕期、耕性、少耕、免耕等概念;2掌握土壤耕作的实质,明确耕层构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理解土壤耕作的任务,了解翻耕的作用与技术;3掌握少免耕的基本依据与配套技术,明确少免耕的优缺点。6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实质与任务 一、土壤耕作的实质 土壤耕作、耕层构造的概念,*土壤耕作的实质。二、土壤耕作的任务*调整耕层三相比,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翻埋残茬、肥料和杂草。第二节 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技术 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松碎土壤,翻转耕层,混拌土壤,平整地面,压紧土壤,开沟培垄,打埂做畦。二、基本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技术 翻耕,深松耕,旋耕。三、表土耕作的措施与作用

12、耙地,耱地,中耕,镇压,作畦,起垄。四、土壤耕性与耕作 土壤耕性和宜耕性的概念,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五、土壤耕作措施的选用与配套 看天、看地、看作物、看经济效益。第三节 少耕与免耕 一、少、免耕的概念和类型 常规耕、少耕、免耕的概念与类型。二、少、免耕的依据*土壤具有自调性,以生物措施替代土壤耕作,采用化学措施和其它新技术代替土壤耕作,采用更先进的耕作措施和机具代替传统的耕作措施,一机多用或一次完成多次作业。干湿交替与冻融交替的概念。三、少、免耕优缺点 *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节省作业成本,适时播栽,提高作物产量。但也存在杂草、土壤结构与肥力、有机肥与化肥施用和效果、倒伏早衰等问题。IV、学时分配 序号 章 名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上机 讨论 习题 其它 小计 一 耕作制度引论 4 4 二 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4 4 三 作物布局 6 6 四 复种 4 4 五 间、套作 4 4 六 轮作与连作 4 4 七 土壤耕作 6 6 7 V、本课程建议使用的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1 曹敏建主编.耕作学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编制人员:庄恒扬(负责人),刘世平 2007 年 1 月 12 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