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原因以及缩小差异的对策

上传人:sym****28 文档编号:21269069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原因以及缩小差异的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原因以及缩小差异的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原因以及缩小差异的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原因以及缩小差异的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原因以及缩小差异的对策(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原因以及缩小差异的对策摘要: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探讨了在现有的经济形式下,从政策与体制等方面的分析,通过环境改善、政府职能转换及相应配套措施的实施,来缩小区域差异,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关键词:区域;区域发展差异;原因;对策;协调发展一 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明显形成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或经济区域的事实。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差别十分明显,东部发展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差。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差距比较大。根据国家统计

2、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GDP明显比西部高很多,甚至达到几倍。而根据人均GDP的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同样比东部地区低很多,与此同时,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也极不平衡,区域收入差距贫富悬殊。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逐年增加,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还是在逐年扩大。从现代化水平上看,排在前10位的都是东部地区省份,排在后面的基本都是西部地区。此外,从地区产业结构来看,纵观近年来三大地带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三大地带第一产业比重都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东部提高最多,所占比例在逐年增加。中西部地区二、三产业增长速度也很快,但其基数小,份额有限。总而言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

3、增长,地区间的差异亦呈扩大趋势。二 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1政策体制的差异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区域政策一直发挥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过去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转向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在这一制度安排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驶入快车道。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对外开放等方面给与了沿海地区以较多的优惠政策和自主权,使得沿海地区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东部地区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在利用外资方面与中西部相比也具有绝对优势。另外,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的税收政策相当优惠,使境内外资本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从而产生资本集聚

4、效应。在投资立项权方面,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拥有的固定资产投资立项和外商投资立项的审批权明显大于内陆地区。同时,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沿海地区设立机构,使沿海企业可以享受到比较发达的金融服务。中央给予沿海地区的一系列倾斜政策,明显地改善了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和运营风险,提高了资本回报率,对东部地区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因果累积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期后,国家陆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差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发达地区的产业开始在西部进行投资生产,但由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劳动力素质低等不利困素的影响使得东部地区扩散效应不能很好的

5、发挥出来,结果形成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发展带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局面。2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制约了各区域的经济活动或产业的类型及效率,进而影响到区际分工格局。中西部省区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所以,发展的产业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而东部地区则以非资源型产业为主。改革开放后,由于轻工业产品的价格改革先于其他工业产品和农产品,而原有的分工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所以,在区际贸易中,东部地区处于有利地位,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利地位,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收益的不平衡。3地方政府的局部保护和短期政策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应该选择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

6、发展,并通过产业链进行产业群集中,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但是,一些地区产业发展的选择,决策主体出于地方发展利益的需要,不是从本地的资源禀赋结构出发,而是从产业发展的短期和局部收益甚至是从塑造政府的形象出发,造成发展与其它区域相同的产业。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产业竞争的加剧,资源被迫闲置甚至浪费。此外,为了达到短期内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一些地方采取粗放式、掠夺式的开发模式,以落后的技术和简陋的工艺,对资源进行初级加工。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以及极低的环境保护标准,鼓励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既增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又造成了这些行业的价值流失,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7、。4市场机制的“失灵”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产品按价值规律的导向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从而改变了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进而实现要素价格在区域之间的均等化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化。但在现实经济中,市场会存在“失灵”情况,反而会造成区域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受投资回报率的影响,市场将驱使生产要素向回报率高的地区聚集,从而造成更大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沿海地区在区位条件、市场潜力、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体系等方而要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投资回报率高,必然形成要素向沿海地区聚集的趋势,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三、缩小我国区域差异的对策1. 重视教育、采取措施吸引人才 地方和中央政府应该重视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政

8、府的财政支出中应该有更大的一部分用在地方的校舍和教师的待遇上,建立能够对受教育提供报偿的劳动制度。采取措施吸引刚毕业的大学生留在内地。设法增加内地的人力资本,这些人力资本包括受过大学教育的管理人才、工程师、科技人才,等等。2.引导外资流向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外商投资是促进中国经济差距拉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要促进中国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改变目前外商投资分布严重不平衡的状况,积极推动外商投资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北部沿海地区和广大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中西部和东=IE地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其利甩外资的规模,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3

9、大力促进不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东部地区借助良好的产业结构没,通过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而西部地区实施的是资源导向型的传统工业化战略和依靠规模扩张带动经济增长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思路只会使西部地区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而无法自拔。因此落后地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发展思路,充分认识自身区位特色与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与相对发达的东部开展水平分工和协作,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以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品占领市场,从而提升本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在发展工业方面,通过资产重组、科学管理,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

10、展中小企业,培养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注重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加快工业化进程。同时,有步骤地引导东部某些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这有利于该地区发挥资源价格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在发展农业方面,中西部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在旅游业方面,要大力开发各种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的支柱产业之一。4.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分工,改革政府绩效考核标准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政府具有无可替

11、代的作用。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不同的国家,外部环境因素对经济增民、贫困问题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差别很大,其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明确各级政府区域管理的职能分工,就是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答、社会答理、公共服务的管理责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由于现行主要以国民经济指标作为地方政府业绩的考核标准,导致地方政府过分关注短期成绩,关注短期内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忽视了社会、资源、环境等其他的指标,忽视了长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地方政府,尤其是落后地区经济粗放式增长以及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因此必须改革完善政府官员政绩评价标准。参考文献:【l】刘宝玲.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关系思考.经济问题2OO7年第4期.【2】刘效梅.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文献综述.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O期.【3】李 娜.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协调发展对策.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2月第23卷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