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1244850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神秘的火星 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同样是岩石行星,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有两极,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同样是岩石行星,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有两极,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以前科学家就认为火星上曾经有大量的水。后来人们对火星的探测进一步证明,火星上确实曾经有水。那么,火星

2、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火星上的第一滴水也许就是陨石或者彗星带去的。陨石的水分比较少,而彗星本身就是些大冰块,含有丰富的水。持续了数亿年的陨石风暴,给火星送去了最初的水汽。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火星诞生之初,水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当火山爆发时,水就随着熔岩被释放出来,大部分以蒸汽状态飘散,小部分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充满低处,形成了湖泊和海洋。 火星上的水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持续不断的大气大逃亡,使火星的表面大气压仅为地球的1%。在这么低的大气压下

3、,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因此,火星最终成了一颗万籁俱寂、荒凉干燥的行星。(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_持续不断的大气大逃亡,使火星的表面大气压仅为地球的1%。_(2)火星上的水有两种来源:一是第一滴水也许就是_或彗星带去的;二是在火星诞生之初,水就已经_中了。 (3)火星上的水没能留住有哪些原因?请写出原因。 【答案】 (1)打比方;列数字、做笔记(2)陨石;潜藏在一些矿物质。(3)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 【解析】【分析】(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

4、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再最后一自然段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打比方;列数字、做笔记 (2)陨石、潜藏在一些矿物质。 (3)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 【点评】(1)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5、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凝红叶 峡谷中,坐落着一座低矮简陋的小草房。门上刻着淡淡的字迹:“赵一曼被俘地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永垂不朽!”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山野白皑皑,好一个银色世界。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曼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起。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披着厚厚的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

6、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耀眼。 一位正在着手写赵一曼传记作品的作家,随手采了一片鲜红的柞叶,沉重地讲起一段悲壮的历史来: 赵一曼同志在战斗中左腿被打断,跌倒在地,不幸被俘。在哈尔滨,她惨遭百般折磨,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敌人把她押送到亮珠河杀害。在赴刑场途中,赵一曼昂首挺胸,正气凛然,唱着歌向人们诀别:“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透了旗帜”她高喊着:“打倒日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口号声中,她倒在了血泊里,她才三十一岁 我们都沉默着,谁也不说话,静听着这位作家的讲述。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

7、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我采撷了一片柞叶,珍惜地夹在我带着的笔记本里,这一片红叶呀,不是可作我最珍贵的书签吗?书签,凝结着赵一曼烈士的斑斑血迹,我把它珍藏在身边(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词语。 目光炯炯:_情不自禁:_(2)写出第三自然段的段意。 (3)写出一句表示作者联想的话_。 (4)作者为什么在洒着赵一曼鲜血的地方,采撷一片柞叶珍藏起来? (5)在抗日斗争时期,许多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献出了生命,请你搜集他们的事迹,简单的讲给同学听。 人物:_事迹:_【答案】 (1)眼睛很有神。;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2)回顾

8、了赵一曼在狱中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的英雄事迹。(3)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4)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因为这红叶是赵一曼烈士用鲜血染成的,采树叶,是为了永远记住烈士的丰功伟绩,用烈士的行为激励自己为祖国的振兴作出贡献。(5)张自忠;以身报国的抗战名将。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

9、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1、眼睛很有神。2、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2)回顾了赵一曼在狱中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的英雄事迹。 (3)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

10、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4) 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因为这红叶是赵一曼烈士用鲜血染成的,采树叶,是为了永远记住烈士的丰功伟绩,用烈士的行为激励自己为祖国的振兴作出贡献。 (5)张自忠;以身报国的抗战名将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叶与白莲 半夜

11、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望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飘散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hn bo y fng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舒畅!徘徊了一会,窗外雷声发作了,大雨接着就来,越来越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在那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出去,也无法可想。 对面屋里母亲呼唤着,我便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身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f gi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打在勇敢慈爱的荷叶上面,聚

12、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能为我遮挡?(1)按照内容,补充词语。 _雨声 _天 _飘散 _雨点(2)把短文中的拼音写在横线上。 hn bo y fngf gi_(3)联系短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徘徊:_。遮蔽:_。(4)文中的“唤”还可以换成_。 (5)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6)读句子,联系短文回答问题。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这句话与下文哪一句相照应?写出相照应的句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里作者把母亲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我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我”

13、心中为什么会受到感动?在生活中,你曾受过感动吗?请把自己的过的感动用几句话写下来。(7)你还学过哪些描写荷花的诗篇?请把印象深刻的一,二句写下来。 【答案】 (1)繁杂的;浓阴的;轻轻的;心中的(2)含苞欲放;覆盖(3)作者不安的来回走动;有东西遮挡(4)叫(5)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没人能为我遮挡。(6)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把母亲比作荷叶。因为在我伤心或遇到困难时只有母亲才能安慰我,就如荷叶保护红莲那样。略(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解析】 【分析】(1)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这道题从结构

14、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横线上应填上形容词(或限制词),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找出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3)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5)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反问句改

15、为陈述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一般方法步骤:去掉句中的反问词“难道”“怎么”“怎能”;肯定改否定,否定变肯定;删掉语气助词“吗”“呢”,问号改成句号。 (6)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谈自己的感动时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7)考查对古诗背诵

16、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名句即可。 故答案为:(1)繁杂的、浓阴的、轻轻的、心中的 (2)含苞欲放、覆盖 (3)作者不安的来回走动;有东西遮挡。 (4)叫 (5)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没人能为我遮挡。 (6)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把母亲比作荷叶。因为在我伤心或遇到困难时只有母亲才能安慰我,就如荷叶保护红莲那样。略 (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点评】(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增加词汇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

17、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4)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5)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7)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含义。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木有情 都说“草木无情”,我却不这样认为。一切活着的东西都潜在地具有一

18、种心理,草木也不例外。 记得两年前,朋友送我一株桂花,长得并不茂盛,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 当时收下它是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还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凭着这两条理由,我把它收下来了。第一年的八月它没有香味,因为它没有开过花。家人也没有对它寄予什么希望,更没有人去打理它。倒是我家的小花猫偶尔上去几次,但是由于,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到地上。于是,猫儿也冷落了它,桂花树便默默地生长了一年。 第二年开春,我决定把它移到院子里的空(kng kng)地上。我开始挖它的根,但是实在无法挖出来,最后不得不将花盆弄破,没想到它的根竟是如此发达长的、短的、细的都紧紧抓着土壤。我不得不惊叹它生命的顽强。 移到

19、地面后,我仍旧对它疏于管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它变得郁郁葱葱了,片片新叶布满了枝桠,柔弱的枝干也粗了许多。欣喜之余,我开始注意它了,定时浇水施肥,实施关注着它。不久,它嫩黄的新叶也变得绿油油的,满树都披上了绿装。金秋八月,满院飘香,家人围坐在桂树的周围,闻着桂花的香,说着有关桂花的故事 我由此感悟,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1)选择文中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空_(kng kng)地(2)“弱”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再查音节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再查_画。 “弱”在字典里的解释有:跟“强”相反;

20、年纪小;不足,偏少。“瘦弱”中的“弱”字解释为_。根据义项,可以用“弱”组词为_。(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瘦弱_欣喜_(4)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桂花在_季开放。作者种桂花有两个原因,一是_;二是_。因为_,所以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回地上。(5)用波浪线画出直接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话。 (6)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请你做一回小老师,简明扼要地写一句评语。 【答案】 (1)kng(2)R;ruo;弓;七;老弱病残(3)瘦小;肥胖;高兴;愤怒(4)秋;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它太瘦弱了(5)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

21、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6)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

22、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 (6)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内容。写作方法,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kng (2)R、ruo、弓、七、老弱病残 (3)瘦小、肥胖、高兴、愤怒 (4)秋;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

23、管理;它太瘦弱了。 (5)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6)略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4、。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5课外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

25、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鲁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1)这段描写语言生动,作者用_、_来描写菜畦和桑葚,用_、_来形容黄蜂和叫天子,这是分别从_和_两个方面生动而形象的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了自由快乐的儿童生活乐趣。 (2)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划线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写百草园的_。 “这里“指_。 (4)这段景物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的过渡句,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5)作

26、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碧绿;紫红;肥胖;轻捷;颜色;形态(2)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3)拟人;声响;短短的泥墙根一带(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5)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27、。 (3)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过渡句过渡句有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起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碧绿、紫红、肥胖、轻捷、颜色、形态 (2)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不能

28、。“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3)拟人、声响、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5)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对短文中心思想的能力。6阅读开国大典选段,完成练习。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

29、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1)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后_的方法,重点写了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 (3)用波浪线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_, 这个句子把_比作_,把 _比作_。【答案】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

30、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总分结构式。总分结构式很简单的,也就是说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 (3)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

31、(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 、分 、工人 、农民 、主力 (3)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7阅读文章,完成试题。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

32、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1)读出划线句子,从中可以看出郝副营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战友指的是谁?作者看到华灯想起这位战友是因为什么?【答案】 (1)舍人为己,做事干净利落。(2)郝副营长;他因为点灯而牺牲【解析】【分析】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

33、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8课内阅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天空是那么_,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_。在天底下,_,而并不_。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软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_,好像_。(1)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天空是那么_,使我

34、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_。在天底下,_,而并不_。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软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_,好像_。(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横线上。柔软柔美_勾勒勾画_(3)“一碧千里”描写了_,“翠色欲流”描写了_。【答案】(1)清鲜;明朗;愉快;一碧千里;茫茫;翠色欲流;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2)柔美

35、;勾画(3)绿的范围;绿的程度【解析】主要测试学生课内知识的了解。9课外阅读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在12个月中,每日天上有几十架飞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大军在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1)长征是

36、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_,长征是_,长征是_。 (2)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_余里,纵横_个省。 (3)军长征大约经历了_年的时间。 (4)写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5)全世界宣告了什么? 【答案】(1)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2)二万;11(3)1(4)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5)长征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解析】【分析】这道题告诉了我们,长征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点评】

37、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认真阅读课文不难找出正确答案。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穷人片断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手苍白僵硬,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胖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

38、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回到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她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寒冷”,请指出这句环境描写能说明什么。 (2)请画出文中对西蒙和两个孩子的肖像描写语句,并指出作者写这两处肖像意在说明什么

39、。 (3)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她的心里也有些矛盾,这矛盾体现在哪里,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桑娜让西蒙的孩子同她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这说明什么? (5)桑娜的高尚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你知道的事件谈一谈,好吗?(80字以内) 【答案】(1)揭示西蒙一家生活的贫困、艰辛。(2)卷头发、胖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说明西蒙的两个孩子可爱,惹人同情。(3)“他会说什么呢?嗯,揍我一顿也好!”(4)说明她对别人的孩子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关爱,一视同仁,揭示她善良、美好的品格。(5)在自己十分贫困的情况下还去看望邻居西蒙;在西蒙去世后将她

40、的两个孩子带回家中抚养;冒着可能挨丈夫揍的危险还要救助西蒙的两个孩子。 【解析】【分析】(1)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寒冷”,这句环境描写说明揭示西蒙一家生活的贫困、艰辛。(2)考查肖像描写的作用。先带着问题细读课文,从短文中找到句子,然后再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卷头发、胖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说明西蒙的两个孩子可爱,惹人同情。(3)考查筛选信息。此题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短文中找到答案。“他会说什么呢?嗯,揍我一顿也好!”(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桑娜让西蒙的孩子同她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说明她对别人的孩子同对待自己的孩子

41、一样,给予关爱,一视同仁,揭示她善良、美好的品格。(5)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点评】(1)此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作用的把握。(2)此题考查对肖像描写的作用的把握。(3)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4)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5)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传递快乐的人 日本有个叫清水龟之助的邮差(Ach4 Bch1)。每天他都一大早就出门,用自行车驮着报刊和邮件穿梭于大街小巷。 邮差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而且收入微薄(Ab Bb2o),很少有人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但清水龟之助一干就是25年,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

42、老邮差。 凡是接受过清水龟之助服务的居民都十分喜欢他,因为他每天都很快乐,居民们从他手中拿到信件和报刊的时候,也得到一份他带来的由(A中B忠C衷D终)的快乐。 日本有一项国家级的奖项,叫“终身成就奖”,以前得到这个奖项的大都是“社会精英”,这一年政府却将其颁给了清水龟之助。开始,有人对一个邮差获此大奖感到不解。但是,在得知清水龟之助的事迹后,他们改变了看法。很多人认为:经济界人士给民众带来了富裕,清水龟之助则给民众带来了快乐,而快乐是无法用金钱购买的。 在一次访谈中,记者问清水龟之助为什么会这样快乐地干一份枯(A躁B燥C噪)的工作。清水龟之助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孩子随母亲到寺庙去进香,看到老和尚

43、在洗鲜桃,孩子站住了不想走。老和尚便把洗好的桃子递给孩子,但母亲不让孩子伸手接,并对老和尚说:“师父还是自己留着吧,这桃子若是给了他,您就少了一个!”老和尚听后便笑了:“我少吃一个挑子。但多了一个人拥有吃桃子的快乐。”老和尚把鲜桃塞到孩子的手中,飘然而去。 清水龟之助说,那个孩子就是他自己。从此以后,他就知道快乐是可以互相传递的。他做邮差时,最初很苦恼,但他不想把自己的苦恼传染给别人,因此,始终在工作时露出笑脸。他看到那么多人在接到信件时露出了微笑,那一份份快乐又传递给了自己,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访谈播出后,人们对那段精彩的对话好评如潮。后来,人们就把清水龟之助称做“传递快乐的人”

44、。(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邮差_(Ach Bchi) 微薄_(Ab Bbo)由_(A中B忠C衷D终) 枯_(A躁B燥C噪)(2)文中用哪个成语形容清水龟之助这样的老邮差在日本很少见?(3)画线这句话对清水龟之助启发很大,从此,他知道了:_。(4)短文已经用“”分成两段,请写出第一段段意。(5)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第一段已经向我们介绍了清水龟之助这个人物,文章为什么还要写第二段?( )A.因为这次访谈很重要,很成功。B.因为第二段揭示了清水龟之助成为“传递快乐的人”的原因。C.因为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怎么做,更重要的是看他怎么想。D.因为清水龟之助讲的故事很有趣。(6)在学习或生

45、活中,你一定给他人带来过快乐,你一定享受过他人给你带来的快乐。请选择其中的一次经历写一段话。【答案】 (1)chi;b;衷;燥(2)屈指可数(3)我少吃了一个桃子,但多了一个人拥有吃桃子的快乐。快乐是可以互相传递的。(4)第一段段意:日本一个叫清水龟之助的人,在邮差的岗位上工作了25年,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因而获得“终身成就奖”。(5)B(6)略【解析】【分析】(1)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

46、、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形容清水龟之助这样的老邮差在日本很少见屈指可数。(3)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短文的第4自然段找到答案。(4)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可先看看这段有几个自然段或几句话并了解每个自然段或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个自然段或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

47、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方面来考虑。第二段揭示了清水龟之助成为“传递快乐的人”的原因。(6)写事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点评】(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形、字音。(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3)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48、。(5)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6)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12读句子。完成练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1)“斩钉截铁”的意思是_。 (2)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_。 (3)这样写突出了五壮士_。 【答案】(1)比喻说话、处理事情坚决果断,毫不犹豫(2)班长态度之坚决,决定之果断(3)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斩钉截铁”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处理事情坚决果断,毫不犹豫。(2)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决,决定之果断。(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这样写突出了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2)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述正确即可。(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