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不平等与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1195626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4.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的不平等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的不平等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的不平等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教育的不平等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不平等与(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育的不平等与教育的贫困一一19752004年间中国的情况作者:唐娜提拉?萨科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3期发布时间:2011年6月6日教育的不平等与教育的贫困一9752004年间中国的情况唐娜提拉萨科著 周艳辉译唐娜提拉萨科(Dona tellaSaccone)执教于意大利都灵大学经济学系她在教育的不平等与教育的贫困9752004年间中国的情况一文中指出分析教育不平等必须与有关教育贫困的研究和一系列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因此,她通过泰尔指数分解表明,教育贫困的减少及其程度的下降在改进整个教育分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而言教育不平等指标在被考察的时期(19752004年)内显示

2、出一种小幅增加的趋势。这说明最急剧的变化和分配上的进步主要与教育分配中最底层的部分有关,而受过教育的群体之间的不平等没有改善。因此,虽然基础教育方面的机会平等有所增加,但是必须做出进一步的努力来提供更加平等的接受最高水平教育的机会并且减少贫困群体和非贫困群体在教育方面的两极化。一、前言当我们谈论不平等这一概念时我们通常指的是收入或者开支上的不平等。而我们谈论贫困的时候,情况也是如此。但是,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也可以被采纳用来研究其他资源的分配,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分配。虽然已经有一些相关著作研究此问题但与有关收入分配的研究相比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研究还很稀缺。无论如何,了解与知识的传播和分配相关的机制

3、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事实上在一个知识与信息时代教育似乎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极大地影响着个人参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并在其中进行互动的方式。但是,收入分配和教育资源分配在一些重要方面存在不同。就强度和稳定性而言教育不平等发生变化时表现出的特征趋势不同于收入分配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教育分配的变化过程更加缓慢但也更加稳定和具有连续性这是因为人力资源方面的变化将牵涉一代或更多代的人。而且一旦教育分配变得更加均衡在很多情况下,它似乎就会成为永久的改变。托马斯等人计算19602000年期间140个国家在教育不平等方面的指标,发现在所分析的大多数案例中平等有了持续增加。最后收入和教育的分配政策即使存

4、在部分联系一一也可能存在不同。特别是教育分配可以通过特定政策得到改善,例如引入义务教育或者延长教育时间。这一政策经常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实施以降低文盲率和教育贫困它首先是在教育分配最底层的部分发挥作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不平等的降低是由于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的扩大而与接受中级或大专教育的机会关系较少。从这些差异来看,我们分析的目标是使用传统的衡量不平等的指标但是要让它们 适应教育分配的某些特点。特别是我们将充分利用泰尔指数分解参数tTail index decomposi tionproper ties)来区分基础教育传播的变化所带来的分配上的改善例如义 务教育法、降低文盲率和教育贫困的各种措施

5、所带来的改善和与所有级别的教育相关 的改善。有些研究通过微观数据分解了泰尔指数但还没有提出一个具体而清楚的公式 来分解教育不平等,这一公式是很有用的如果我们不具备任何个体的和连续的观察资料,而仅仅掌握每一种教育水平上的人口份额。首先,我们将提出一个一般公式来分解教 育分配的泰尔指数。然后,我们将引入教育贫困的概念并将通过充分利用泰尔指数分解 的参数来探究这一概念如何能够与教育不平等联系起来的。在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这 一方法对于了解教育不平等在教育的贫困人口之间、在受过教育的人口之间以及在这两 个群体之间的变化过程尤其有用。最后我们将通过研究教育不平等的演变和教育贫困 的变化过程把这一方法应用于

6、19752004年期间中国的情况。二、方法(一) 教育不平等指标和泰尔指数分解与收入不平等的分析不同教育不平等的研究没有那么广泛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通过使用巴罗一李数据集(Barr Lee dataset)跨国展开的。在这些研究中各种不同的衡量教育不平等的指标和方法被提了出来在本文当中,我们将采纳由切奇(Checchi)提出的教育基尼系数和托马斯等人提议的教育泰尔指数。教育基尼系数(Ginied)是按照以下方法界定的:N JVGin由=HCn 4=PiPjl n -旳 IHC i=2 j=2其中,N=受教育水平的人数Pi(Pj)=W有教育水平i (或者j)的人口份额,ni(nj)= 受教育水平

7、i (或者j)的时间,HC=T均受教育年限HCn=未受教育人口的份额。此外教育泰尔指数如下:Hie 1U =工 Pi = l与此不同的是利用不同群体来分解教育泰尔指数的特殊公式从来没有被提出过。 一些研究在没有正式提出一个清楚的针对教育分配情况的公式的情况下确实也对教育 泰尔指数进行过分解。但是,当我们掌握了每一教育水平上的人口份额时这样的公式是JThe 14 =艺Ai=iA 2i = l有用的。我们提出下面的方法来根据群体分解这一指数111AJA耳/Pj代表着据以分解指数的群体的人数。可以被解释为人们花费在学习上的总年数NA =Ris换言之,:其中,Pi代表拥有教育水平i的个体的人数ni代表

8、接受此水平教育的时间(单位为 年),Aj/A这一比率表示群体j(Aj)花费在教育上的总年数在整个人口 (A)花费在教育上 的总年数中所占的份额。这一比率可以被解释为群体j所占的教育份额。类似的Pi/P 表示群体j所占的人口份额。最后,Tj代表着适用于群体j的教育泰尔指数它是根据前面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换言之第一个加数(addend)代表着泰尔指数的内部要素 (within omponent),也就是群体内部的不均衡所导致的不平等的部分相反,第二个 加数表示的是依赖于群体之间不平等的关系要素betweencomponent)。(二) 教育不平等与教育贫困:一种可能的分解在教育领域,另外一个很少被分

9、析的概念就是教育贫困。然而,当发展中国家成为分 析对象时,对教育贫困的研究就具有首要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一现象关系到这些国家很 大份额的一部分人口。当我们关注教育贫困时我们必须确定一个门槛即在此门槛之下的个人就属于教 育贫困。切奇探究了这一点他提出对于分析教育贫困而言使用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门 槛会更加合适。换言之切奇提出用义务教育的年限作为门槛条件是60%的人完成了义 务教育。然而,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某些情况和历史时期中不存在义务教育或者最后 完成了义务教育的人口没有达到60%。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可以诉诸其他说明标准这些 标准提供了有趣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更具偶然性。有关门槛的一些例子有义务教育

10、(不以完成为条件)、基础教育、脱盲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是3年或更长),等等。当一个门槛被确定我们就提议使用那些通常在收入分配分析中所应用的传统的贫 困指标。特别是第一个指标是贫困发生率(PovertyHeadcount Ratio)H,它是根据贫困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确定的。此外,就发展中国家而言衡量教育贫困的程度尤其重要 这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平均贫困差距(Average Poverty Gap)得到。与收入分配的情况类似在教育分配的情况中不平等与贫困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关 系,但这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在收入分配的情况中贫困的减少并不必然会引起不 平等的降低。在教育分配的情况中,推理就不同

11、。实际上虽然收入可以无限制地往上增 长,但通常而言每个人接受的教育都有一个上限。因为这个原因教育增长的范围对于 分配最低的那部分而言更大那么,就教育分配的情况来说贫困的减少通常反映在不平 等指标的下降中。而这种下降能够发生可能仅仅是因为低于门槛或者处于门槛附近的人 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但无法确定它是否因为接受所有水平的教育的机会更加均衡了 一一 包括最高水平的教育。事实上这一信息如果不与更深一步的分析结合起来的话可能会 令人误解。换句话说,我们要声明就教育的情况而言关于不平等的研究是不够的。相反它必 须与有关教育贫困的研究以及一系列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这些分析方法使我们有可能 在教育贫困减少所导致

12、的分配方面的改善与所有级别的教育的更大传播带来的改善之间作出区分。下面的方法源自这一声明建立在泰尔指数分解特征的基础之上。 让我们将总人口P分成两个群体:教育上的贫困群体和教育上的非贫困群体。低于教育贫困门槛的人口份额代表了第一个群体即P1/P,而高于这个门槛的人口份额代表了第二个群体,即P2/P。教育泰尔指数表示如下:A2TlieiU 仝 T仝 E+严+全A R /P AA2/AR/P既然Pl/P仅代表贫困发生率(P1/P=H),我们就可以用下面的方式将教育泰尔指数改写如下:A.+7hAiA.i A.1 / A.血讪=7 T1轻卫+7 hpA2 /A(1-H)或者根据平均受教育年限改写如下T

13、lieiUHGHGHG=H=U +(1I;HCHCHCHGHGHGin+ (-H)hrHCHCHC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头两个加数表示的是内部要素另外两个加数表示的是关系要素。特别是第二个加数表示的是总体不平等中有多少部分是根据教育门槛以上的人所发生的变化来解释的通过研究这一要素的短暂变化我们能够清楚因为接受最高教育的机会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平等是如何演变的。既然我们也对教育不平等的变化过程感兴趣我们能够计算出每一个要素对于两个时期之间的泰尔指数变化发挥了多少作用。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得到一些重要信息来对教育分配作出更加完整的分析。(1) 第一个加数表明泰尔指数变化中有多少部分要归因于教育贫困群体内

14、部的变化 过程,这些变化过程反过来又依赖于教育贫困传播中的变化依赖于教育贫困群体之中的不平等,依赖于该群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总人口的平均年限之间的相对差距。(2) 类似的第二个加数表达的是泰尔指数变化中有多少部分与教育上的非贫困群 体内部的变化过程相关。反过来,这些变化过程源自非贫困人口的变化源自该群体内部的不平等,源自该群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总人口的平均年限之间的相对差距。(3) 通过将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加起来我们得出了由内部变化过程所产生的泰尔指数变化的要素。(4) 第三个(第四个)加数代表着指数变量的部分它归因于第一个(第二个)群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总人口的平均年限之间的相对差距。(

15、5) 最后两个加数的总和代表着不平等发生的变化中有多少部分源自两个群体之间 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关系要素的变化。在下一部分我们将把这一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的情况。三、19752004年间中国的情况研究中国教育分配的演变很有趣这有很多原因。首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在人们的教育水平方面经历了深刻而剧烈的变化最开始文盲率非常高经过20年的改革之后,基础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政府的政策领导和推动着这一变化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该法规定了 9年制义务教育,同时规定了一系列举措以在农村和最贫困的地区推广基础教育。此外许多分析中国收入分配的研究强调了教育在决定个人、地区和省份之间不平等中

16、的重要性。换言之教育被视为构成未来收入分配的关键。关于这一点有研究者指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对于长期改善全体人的福利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赫克曼也宣称:“人力资本是最终决定中国的富裕的资源。从长远来看,培育受教育的机会将减少不平等。”本杰明等人则强调:“教育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没有其他哪一种单个的因素会如此紧密地与分享未来发展成果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在下面部分,我们将试图了解中国教育分配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其取得的各种进步 是否关系到所有程度的教育还是限于基础教育。首先我们将介绍相关数据及其特征 然后,我们将说明我们的分析结果。在描述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教育不平等的一般发展 趋势后

17、,我们将通过使用前文所阐明的方法来分析它与教育贫困之间的关系。(一)数据描述作为我们分析的基础的主要数据来源是“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 th and N2trition Survey)。这是一项多级任意分组抽样调查由一群社会科学家和生物医 学研究者在卡罗来纳人口中心、中国国家食品与营养安全所和中国疾病防控中心的领导 下进彳丁。这项调查在多个年份(19891991199319972000一2004)进彳丁了资料收集 卡罗来纳人口中心提供了纵向的数据集使得跨时段和跨空间的比较变得更加容易。即 使它的关注焦点是健康问题但该调查也包括了每个受访者完成的教育年数以及一系列 与几个个人

18、特征相关的变数(年龄、居住省份、居住地区等。但是,该调查只覆盖了中 国的9个省: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此外由于 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并不是每个年份都得到描述所以我们将把我们的分析限于剩下的7 个省。无论如何,被覆盖的省份在地理、经济特征、社会指标和公共资源方面存在不同。 由于最富裕的省份和最贫穷的省份都被排除在外因此该调查可能会低估作为中国特征 的异质性的程度。尽管存在这些局限一一首先是地理上覆盖不全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还是具备一 些有利于我们的目标的有用的特征。一方面它使得我们能够利用微观数据来分析教育 分配,这对于中国的情况尤其重要在中国的情况中,家庭调查的缺

19、失极大地限制了对有 关收入和教育分配的深入分析的展开。另一方面考虑到它在时间上的覆盖范围这项调 查使我们能够研究教育分配在15年的时间里的演变。而且每一个被涉及的省份所拥有 的人口都比许多发展中国家要多。因为这个原因虽然从中得出的结论无法适用于全国 但是,适用于很大一部分个体。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提供了每个个体所完成的教育年限的数据。通过这一点我们 能够处理连续的而不是断裂的观察数据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关于不平等指数的评估。 此外,该调查还提供了每个个体在性别、居住省份和居住地区农村还是城市)方面的信 息,这使得我们能够根据性别、省份和地区来对不平等进行分析。我们将集中关注那些 该调查展开时没有登

20、记入学的、年龄在15岁及其以上的个体。此外,本研究还将与其他两项数据来源结合起来为了对这些有着不同数据来源的 结论进行比较并检验它们的可靠性这样做是很有用的。第一个来源是巴罗一李数据集 它根据教育水平收集了有关教育成果的数据涉及两个年龄群体(15岁以上的群体和25 岁以上的群体),138个国家,跨越的时期为I9602000年(观察数据以5年为一个区间)。 被考虑到的教育水平包括:未受过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这后三类教育 水平根据完成情况被划分为两类完成和未完成)。我们将使用有关 15岁以上人口的数据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可以得到19752000年之间的有关数据。通过使用这些数据来源我

21、 们能够评估出全国层面的教育不平等的指数。此外,中国统计年鉴根据性别划分报告了5岁以上人口的教育成果划分为5个教育 水平:未受过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 建立在人口抽样调查的基础之上是按照占总人口 1%的抽样样本进行的。考虑到这些样 本覆盖范围涉及全国,这些数据也根据省份进行了划分。这使我们能够评估出全国层面 的教育不平等指数并根据省份和性别来进行评估。而且我们能够根据群体(省份和性 别)来对不平等展开分析。我们将使圉个不同年份的数据:1997年、2000年和2004年。(二) 19752004年间中国的教育分配过去25年中,中国人力资本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2、发生了急剧变化o 1975年,教育分配 高度两极化:40%的人口是文盲,三分之一的人口受过中学教育(完成或者未完成。在 19752000年间,文盲人口的百分比从40%急剧下降到低于20%。与此同时受过小学教育 更重要的是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口所占的百分比增加了。这是由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定所 带来的结果:6年小学教育和3年初中教育。然而2000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的比 重依旧低。观察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趋势也能看出教育发展的特征尽管在绝对数值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巴罗一李数据集和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都显示平均受教育年限存在持续的增加。前一个数据来源显示19752000年间平均受教育年限从41

23、4年(未完成小学教育)增加到了614年(超过了完成小学教育的年限)。这些变化反映在教育不平等指数的明显下降上这一点得到了两个数据来源的证实 虽然由于地理覆盖范围不同存在一些评估上的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巴罗一李 数据集基础上的评估更加可靠因为它涉及全国根据其数据,19752000年间,教育基 尼系数出现了下降从非常高的数值0161下降到了0145,减少了27%o将教育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与教育泰尔指数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在这 一时期的开始,后者的数值与基尼系数的数值是相似的然而,在我们所分析的这一时期 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这是因为泰尔指数对于接近)的数值要敏感得多:这两个指

24、标之间日益加大的差距反映了文盲人口所占比重的急剧下降。教育不平等指标不仅仅在全国层面下降了它们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所涉及的7个省份中也都下降了其变化趋势和绝对数值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每一性别群体也出现了下降。但就性别来说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些重要的差异。在这一时期的开始,男性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已经处于低水平但女性之间的不平等非常高(其基尼系数分别大约为014和016)。虽然两个群体内部的不平等在19892004年间有了降低但2004年,对于女性而言,它仍旧保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在该时期末女性的基尼系数数值比该时期开始时男性的基尼系数数值还要高。就群体内部的教育不平等而言群体内部不平等的

25、变化趋势没有那么稳定和具有普 遍性。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地区之间的差距没有表现出任何清晰的时间上的趋势 但它揭示了城市和农村地区在教育上的差异有多大2004年,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个人比 起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个人来受过的教育平均要多出4%。与之相反性别间的不平等的变 化更加清晰,因为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教育差距在持续减少1989年,男性所受教育要比女 性大约多50%,而在2004年,这一百分比下降到了35%。最后,我们还关注了空间位置上的 教育不平等,这是根据各省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来衡量的。 在这种情况下,为此目的我们必须使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因此被分析的时

26、期就缩短 了 (19972004年)。虽然标准差在这一时期略微减少但教育的空间不平等依旧严重。 2004年,北部和东北部省份的平均教育水平相当于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北京市的特点 就是其平均教育水平接近韩国)。另一方面,东部和中部省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要低虽 然在这一方面最贫困的省份是西部各省。当我们按照群体(省份、地区和性别)来分析教育不平等时我们得出了一个有趣的 认识。内部要素在决定整个教育不平等中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其作用超过95%。这一点与 现有的分析中国收入不平等的文献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事实上最近的一些研究重 新评价了内部变化过程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群体内的收入不平等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 的研

27、究证实了这些结论因为我们的研究表明从教育这一角度来看最主要的不平等是 因为存在于每个省份、每个地区、每个性别内部间的不平衡造成的。(三)教育不平等和教育贫困虽然中国在教育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一定不能将文盲率的下降与适用 于所有水平的教育的发展混为一谈。因此,应用前面提出的方法是有用的。首先,我们必 须为中国的情况确定一个教育贫困的门槛。就像我们已经阐明的在中虱义务教育是在 1986年才开始被引入的规定从7岁开始接受9年学校教育,只有从1995年开始,才可能计 算出规定范围内完成了义务教育的人口所占的百分比。由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收集的 数据是19891991199720002004年的

28、,我们只有1995年之后的3个年份的数据,在 整个样本人口中规定范围内的人口所占百分比非常低只涉及1979年以后出生的人口)。 结果,数量有限的观察数据不允许我们有效地评估出规定范围内完成了义务教育的人口 所占的百分比。从这一点来看我们选择了一种对所有个体都平等并且长期不变的教育 贫困门槛:这就是中国的每个个体能够获得的最低学历也就是小学教育相当于6年的 学校教育。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教育贫困群体所占的比重在被分析的时期不断减少从0151 下降到了 0131。此外,平均教育贫困差距的数值证明不仅教育贫困减少了,而且其程度 也降低了。换言之,贫困群体的上学年限与教育贫困门槛之间的差距缩小了。贫困群

29、体 和非贫困群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都增加了但是贫困群体的增加程度相对更大(达到了 20%,而非贫困群体增加了 10%)。观察每一群体内部教育不平等指标的变化趋势是有趣的因为其结果证明了我们的 疑问。在教育贫困群体内部各种指标说明教育不平等在持续减少虽然依旧保持在一个 非常高的水平,因为依然存在文盲人口这很重要。与之不同,就教育非贫困群体而言不 平等的指标(即使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表现出适度的增长趋势。这揭示出最重要的变化 和分配方面的进步与教育分配中最底层的那部分有关而人们之间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 的不平等没有得到改善。最后,相对于内部要素而言关系要素的作用明显占据主导作用。此外我们必须注 意到,

30、这两种要素所占的百分比在被分析的时期内没有实质性的变动虽然关系要素表 现出少量的增加。根据以上这些结论我们能够强调如下这些重要的方面。(1) 教育泰尔指数因为一系列的因素和变量发挥着反方向的作用而发生了变化。(2) 贫困群体内部教育不平等的减少以及其人口比重的降低有助于极大地减少整体的不平等。(3) 非贫困群体内部的不平等增加了但是它没有显著地影响到整体的不平等。然而,它部分地抵消了教育泰尔指数降低的作用。(4) 总体而言大约40%的泰尔指数的变化是由群体内部的变化过程导致的。(5) 由于贫困群体的HC1/HC的比率降低了,教育泰尔指数部分地增加了抵消了该群体内部教育不平等的改善所带来的减少。

31、(6) 相反,HC2/HC的比率的减少降低了整体的不平等。而且这是影响泰尔指数变量的最重要的变化。(7) 总体而言60%的教育泰尔指数的变化是由群体之间的变化过程导致的。四、结论虽然传统的不平等指标也能够被用来分析教育不平等但是它们必须进行调整以适 应教育分配的某些具体特点。事实上,在后者的情况中,文盲率和教育贫困的减少通常会 通过降低教育不平等指标而对其产生强大影响。然而,这种减少可能会误导人如果这一 信息不和进一步的分析结合起来的话。因此分析教育不平等必须与有关教育贫困的研 究和一系列研究方法结合起来。19892004年间,教育不平等指标不仅仅在全国层面持续减少而且在每个省份和地区内部也减少了。伴随着这一变化发生的是教育贫困及其程度的急剧下降。而泰尔指数分解表明教育贫困的减少及其程度的下降在改进整个教育分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之不同的是,就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而言教育不平等指标在被考察的时期内显示出一种适度增加的趋势。这说明最急剧的变化和分配上的进步与教育分配中最底层的部分有关,而受过教育的群体之间的不平等没有改善。从这一点看我们可以说虽然基础教育方面的机会平等有增加但是必须做出进一步的努力来提供更加平等的接受最高水平教育的机会,并且减少贫困群体和非贫困群体在教育方面的两极分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