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虚词

上传人:gao****ang 文档编号:21130819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7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汉语虚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汉语虚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汉语虚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古汉语虚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虚词(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四单元:古汉语虚词一、 古汉语虚词特点二、代词三、副词四、介词 五、连词 六、语气词代词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人一般都把代词归在虚词裹,但它很接近实词,除辅助性代词“者” “所”外, 都可以单独作句法成分。代词都有指代作用,被指代的不仅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不仅可以是单个的词, 也可以是复杂的词组,甚至是句子。在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里,除了和现代汉语一样有疑问代词、指示 代词和人称代词以外,还多一类无定代词和一类辅助性代词。一、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可以分成三类:指人、指事物、 指处所。其中存在着交叉的现象。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和“孰”一般只指

2、人。“谁”的用法基本上舆现代汉语相同,主要用於一般 问句。“孰”常用在选择问句裹,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例如: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寡人将谁朝而可?(战 国策郭隗说燕昭王求士)敢间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孟尝君怪之曰: “此,谁 也?”(战国策冯谖盂尝)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主要指事物,一一般不指代人。何,的出现率最高, 语法功能也比较广泛。例如: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大王来何*?(史记项羽本纪)余何面目以视於天下 乎?(国语越语上)曰:是何也?(荀子天论) 四个例句中的“何”都指具体事物,可以 译成“甚麽”分别作主语、宾语

3、、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何”用作宾语最多。何”还常用来询问原因 或方法,原因和方法是相联系的,有时难以区分。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这类疑问代词主要有“安” “恶” “焉”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 於现代汉语的“在哪裹”例如: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史记大宛列传)王攻楚将恶出兵?(史 记春申君列传)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道恶乎往而不 存?(庄子齐物论)夫子将焉适?(吕氏春秋士节)!安” “恶” “焉”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安”、“恶”“焉”用於反问句後都虚 化了,不再实指处所。二、指示代词: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系统比较简单

4、,只有近指的“这”和远指的“那”。古代汉语的指 示代词系统要复杂得多。下面分四类介绍。1. “之” “兹” “其” 这三个指示代词既不是近指又不是远指,它们的语法功能表现在特指和泛指上。“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所指的人或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其”只能作定语。例: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司马 迁报任安书)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2. “此” “是” “斯”这是一组近指代词,相当於现代汉语的“这”它们都可以作主语。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史记项羽本纪)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

5、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此车一人殿之, 可以集事。(左传案之战)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还可以作定语。例: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庄子逍遥游)3. “彼” “夫”:“彼” “夫”是远指代词,相当於现代汉语的“那”“彼,的指代性强,可以作主语、 宾语和定语。例: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挹彼注兹。(从那裹舀出来,灌注到这裹。)(诗 经大雅洞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夫”的指示性较弱,以作定语为多。例: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贤)左右曰:乃歌 夫“长鈇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4. “尔” “若” “然”这一组指示代词的

6、意思是“如此” “像这(那)样”由於它们抅词义相当於一个 动宾结构,所以有人称之为谓词性指示代词。例:公盥荐尔信,二(公参与做这样的事情。)(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歌。(诗经大雅桑柔)(尔歌:如此之歌。)“若”只作定语。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 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孟子寡人之於国也)“然”多作谓语。5“焉” “诸”:这是两个特殊的指示代词。“焉”的意思相当於介词结构“於此”,经常用在谓词性成分 後面作补语。例: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黯为人性倨士亦以此不附焉。(史 记汲黯列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7、)一部分“焉”虚化成了语气词,表示提示语气。例: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上)。在叙述句末,可译作现代汉语的“了”在疑问句末,译作现代汉语的“呢”。如果意义很虚,就是语 气词了。诸的用法:“诸”是代词“之”同介词“於,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相当“之於”的“诸” 用在叙述句裹。例:公伐诸鄢。.(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间)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裹。例:冉有问:“闻斯行诸?”(论语先进)不识有诸?(孟 子梁惠王上)三、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吾” “我” “余” “予”等,它们都可以作主语、定语

8、和宾语。例: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我戮之不祥。(左 传搴之战)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余病矣。(左传搴之战)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搴之战)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丑下)第二人称代:“女(汝)” “尔” “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论语雍 也)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今尔出於崖埃,观於 大海,乃知尔丑。(庄子秋水)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沪如

9、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 进)(知:指赏识。)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若不趣降漠,漠今虏若。(史记项 羽本纪)四、无定代词:“或”“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无定代词。“或”是肯定性的,意思是“有的人”“某人” “有的(东西)”。“莫”是否定性的,意思是“没有谁! “没有甚麽(事情、东西)”。无定代词只能作主语。 “或”单用一般都是指人的。例: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有时“或”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四年)左右 或欲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或”

10、既可以指人又可 以指事物。“莫”可以表示广泛的否定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莫”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没有先行词的“莫”一般都指人。有时“莫”有先行词, 表示强调范围的否定,这时“莫”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事物。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邵公谏厉 王弭谤)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先秦古文中的“莫” 一般都可以认为是无定代词,汉以後“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 的否定,相当於“不要”。五、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和“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任句法成分,必 须同其他词或词组结合成一个

11、整体才能用作句法成分。在这个整体中,“所”或“者”只起辅助性的语法作 用,因此,有的语法著作把它们叫做助词。“所”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 词化。所字结构可以分成三类1. 所+动词: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汉书苏武传)!获秦王所乘云母车。(资 治通监巴水之战)例“所载” “所画”的意思是“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 的宾语。“所载”“所画”并没有表明载的是甚麽,画的是甚麽。因此,在所字结构之後可以补出具体所指的事 物,如例“所乘云母车”。所字结构的前面也常带有一个名词性成分,如“竹帛所戴”、“秦王所

12、乘”,这 个名词性成分一般都是所字结构的限定性定语。2. 所+介词+谓词性成分: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 春秋察今)是乱之所由作也。(荀子正论)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例句中的所字结构的意思是“禁暴除害的工具”、“坠下去的地方”、“兴起的原因”、“不敢接受的原因”。中 心语在语义上都是介词的宾语,而不是动词的宾语,这是一二两类所字结构的区别。3。所+(介词)+谓词性成分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诗经小雅。小宛)(忝:辱没)。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四)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史记 吕太后本纪这类所字结构形式上同第一类所字结构,但表达的语

13、义 却同第二类所字结构例“所生”如果按第一类理解,中心语应是“子女”(生的子女),实际上“所生”指的是父母,“所” 後可以认为是省略了介词“由”。例“所使之”是指“使用他的方法”,例“所杀大臣”是指“杀大臣 凭藉的力量”,“所”後可以认为是省略了介词“以”。代词“者”的基本语法功能:位於词或词组之後,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者字结构可以分成两类。1. 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数词)+者 於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国语越语上)赦之,以劝 事君者。(左传搴之战)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扬雄解嘲)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 於此者将进之。(国语越语

14、上)必不得已而去之,於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2. 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古者丈夫不耕,草 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例例“者”加 在名词之後,例“者”加在所字结构之後,都是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代词“者”和“所”可以分别同动词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它们的语法位置一後一前,是互相补 充的。两种结构所表达的语义也是互相补充的,者字结构表示施事,所字结构表示受事。例如“杀者”指 提刀的人,“所杀”指被杀的人。所字结构:所字结构表示受事在先秦很严格,中古以後才有了例外,如李白蜀道难“所

15、守或非亲, 化为狼与豺。” “所守”并不指土地,而指守土之人。者字结构表示施事在先秦就有例外,例如“刖者” “黥者”都不指掌刑人而指受刑人。後来不仅刑法动 词,一般动词加“者”:也有表示受事的了。例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书来,言者皆大。” “言 者”不指说话的人,而指所说的话。思考练习一、根据本节常识,列表说明古代汉语代词的类别,各自的韶法功能和表达的语义。二、把下列各句译为现代汉语,并说明“孰与”的用法。 沛公曰:“(项伯)孰与君少长?” (史记项羽本纪)(2 )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史记曹相国世 家)(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i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天而思之,孰舆物畜而制之?

16、(荀子天 论)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无定代词,并译为现代汉语。(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2)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孟子许行)(3)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 雅 北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 子梁惠王上)(5)四境之内,莫不有求於王。(战国策齐策一)四、分析下列句中的“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说明它们的构成成分,并译为现代汉语。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3)(此)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4)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 策四)(5)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史记吕太后本纪)旁皆

17、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 人,卧者如虬。(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7)身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恕者?(司马迁报任安书)副词程度副词 范围副词 时间副词 情态副词 语气副词 否定副词 谦敬副词指代副词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语法功能上能单独做状语,接近实词;但是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 副词按照其表达的内容又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 词、程度副词少 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项

18、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范围副词“独”用在反问句中,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是语气副词,同”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仅除了表限定副词”仅仅”,还可以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读去声,主要用在唐代作品中.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夹涧有古松

19、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范围副词又可分为总括副词和限定副词.总括副词有“皆、尽、举、悉、毕、咸、具、凡、都、共、率” 等;限定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时间副词曾在古汉语中除了表示”曾经”,多用做语气副词,表“竟然”.“曾经”义多用”尝”表示.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情态副词暂 兼属时间副词和情态副词。古代汉语中的

20、时间副词“暂”不含有同将来对比的意 思。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江淹别赋)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仍表“频繁”、“多次”。如:晋仍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史记平准书语气副词语气副词可分为五类:表确认语气“乃、即必、定、诚、信、果”表委婉的揣度语 气“其、盖、殆”表意外“曾”表祈使语气“其”表反诘语气“岂、其、庸、巨、 宁”等。且有三种用法:时间副词”将”,情态副词”姑且”,语气副词”尚且”.分别如下: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其 充当语气副词时,可表反诘语气、委婉语气和祈使语气

21、;还可作时间副词表 “将”;作连词表“而且”。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城上有鸟,齐师其遁。(左襄十八年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三国志诸葛亮传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僖二十三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否定副词不弗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词。“不”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而在秦汉之前,“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 它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这个及物动词还不能带宾语。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孟子尽心上:然则

22、国乱将弗治与?否定副词毋-勿 表示禁止的否定副词.“毋(无)”与“勿”用法的差异,与“不”与“弗”相当,“毋(无)” 相当于“不”“勿”相当于“弗” 如: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梁惠王上未-未尝 对过去某种状况的否定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荀子天论臣未尝闻也。(战国策魏策四)否定副词非-微 “非”否定名词谓语,“非”和“微”还可用于假设条件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微二子者,楚不国矣。(左传哀公十六年)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僖公三谦敬副词谦敬副词又分为敬人和自谦两类.敬人的副词:请、敬、谨、幸、惠、垂、蒙等秦

23、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谦的:窃、忝、猥、伏、敢等。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后汉书史弼传)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指代性副词“相” “见”用在及物动词前面做状语,动词后面的宾语不再出现,宾语被“相”“见”指代了。“相”原表示互指,后来转变为偏指,仅指代动作的受事一方。今燕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史记孙子吴起起义)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从许子之道,相率而

24、为伪者也。(孟子许行)见 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 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我”或“自己”。凡举事无为亲厚者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朱浮传)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陶潜归去来兮词)本章习题指出下列黑体词语的语法性质和功能: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羹,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郑伯克段于鄢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晋灵公不君咲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许行介词是

25、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 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它能带宾语,但是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它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 组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动词主谓结构的前面作状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补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 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例如:君若以力,楚国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第二,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26、(注意:“于、 於“宾语不能)。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於薛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竖子不足与谋!史记项羽本纪管夷吾治於高溪,使相可也。左传庄公 八年第三,在语法功能上,于“於”字介宾结构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 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史记田单列传( 现代汉语要译为状语。) 介词:于(於)介词“于”在甲骨文中已经大量运用,而“於”字的介词用例,在 西周金文中才出现。“于、於”两字原本读音不同,作为介词,二者引介的成分也 不尽

27、相同。上古早期的文献金文、诗书里的“于”字的出现频率远远大于“於”,后来两字之间的界限消失了。左传中二字的频率基本相当,其他先秦古 籍如论语、孟子、荀子等书中,“於”字用例占绝大多数,汉代以后“於” 字逐渐占了优势,取代了“于”。介词“于”(於)新中国汉字简化,“於”又简化为“于”。我们把古汉语中的“于”、“於”处理 为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介词“于”可以引介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时间、涉及 对象、主动者、原因,还可以引介同性质和状态的程度有关的比较对象。“于(於)”字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五种。第一种用法,是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例如: 国人作乱,厉王出奔彘。史记晋世家壬戌,战于韩原。(韩之战

28、)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材不为世用,道不行於时也。柳子厚墓志铭介词“于”第二种用法,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 寡君不忍,使群臣请於大国。鞍之战告纣之罪於天及殷民。史记鲁周公世家 第三种用法,是介绍出比较的对象。这种用法是介绍出比较的对象。这种用法的“于”(於)用在形容词谓语之后。例如: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管晏列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孟子师少於我,斗士倍我。(韩之战)介词“于”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第四种用法,是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这一点在讲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已介绍,这里从略。 第五种用法,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 然后知生于

29、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上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介词“以”“以”本来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动词“以”的意思是“用”,或“认为”、 “以为”。“以”作“用”、“根据”讲,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 传庄公十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当“认为”、“以为”讲的“以”,可以单用“以”,也可以使用“以为”或“以 为”的格式。例如: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张释之列传)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孟子梁惠王下) 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管晏列传) 于是焉河伯欣然

30、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有时“以为”或“以为”是“任命为”的意思。例如: 乃以贾生为长 沙王太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介词“以”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衍化而来。介词“以”的主要用法有以下四种:第一种用法,是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拿”、“凭”等。例如: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许 行 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子产坏晋馆垣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二种用法是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把”。例如: 介词“以”伯楚以吕郗之谋告公。

31、国语晋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第三种用法是介绍动作行为形成的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因为”、“由于”。例如: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汉书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柳子厚慕志铭 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史记秦本纪纣以其(周文王)大得人心而恶之。韩非子难二第四种用法是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如: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柳子厚墓志介词“为”,介词“为”构成的介宾结构只能位于谓语核心之前,介词“为”可以引介动作行为的涉及对象、目的、原因、施事者四种用法。1、引介涉及对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

32、源记 臣请为王言乐。孟子2、引介动作行为的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元九书3、引介原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史记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荀 子4、引介主动者(阳平)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韩 非子五蠹身死国亡,为天下笑。韩非子说疑介词“因”字本来是名词,后来写作“茵”,意思是“坐垫”。后来引申为动词,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重叠)(史记) 故事因(符合)于世,而

33、备适(适合)于事。介词“因”是由动词“因”虚化而来的, 介词“因”构成的介宾结构只能位于谓语核心之前作状语,“因”可以引介动作行为的凭借、 依据、原因等用法。1、引介凭借、依据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汉书 因时变法者,贤主也。吕氏春秋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史记商君列传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韩非子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左传 昭公二十七年2、引介动作行为的原因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史记张耳陈余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史记因使酒忤帅,斥逐落魄。唐宋传奇介词“与”的主要用法是介绍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明动作是与谁(什么) 共同完成的。这种用法的“与”可译为“跟

34、”、“和”、“同”等。例如:汉王与义帝发 丧。(汉书高帝纪上)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孟子滕文公下)陈涉少时, 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按,例史记高祖本纪云:“汉王闻之,袒而大 哭,遂为义帝发丧。”说明“与”与“为”同义。介词“与”的宾语也常常省略。例如: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留侯世家)侯生曰:“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史记魏公子列传)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柳子厚墓志铭)介词:用由自从介词“用”可以介绍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手段,也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 介词“由”在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原因、凭借的条件、涉及的对象等方面,和“以”、“用” 是相通的。介词

35、“由”的另一种用法是介绍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时间的起点,或空 间上的起点。介词“自”的主要作用是介绍出动作行为的起始点。这个起始点,可以是时间上的,也可 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人或事物。这种用法的“自”相当于“从”连词连词是纯粹的虚词。连词的主要作用是连接。有的连词用在单句内部,用来连接 词与词,词与词组,或词组与词组;有的连词用在复句中,连接两个分句;有的 连词既可用在单句中,也可以用在复句中。连词比副词、介词在词汇意义上更为 虚空,因此,分析连词,主要是分析它能连接什么样的句法单位,单位之间能形 成何种语法关系。如果要进行语义分析,也主要是分析被连接的两项之间在逻辑上的关系,这是因为

36、多数连词本身在语义上往往什么也不表示。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 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以、并、且、而、贝I、况、矧、抑、虽、然、即、使、如、若、苟、 倘、令、藉、设、故”等。它们有的只连接词或词组(如“与”、“及”),有的既连接词、词组,又连接句子(如“则”、“而”),有的又只连接句子,而不能连接词、词组(如“虽”、故”),说明它们的语法作用又确有差异。现在我们选择用法较为 复杂的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和 特殊的连词“之”加以介绍。连词“之”连词“之”有的语法著作中称为助词或介词。但介词限于带宾

37、语者,故把“之”处理成连词。连词“之”的主要作用有两种,一种是加在定语和中心语之 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偏正关系;另一种用法是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前后两 项之间形成主谓关系。一、偏正结构用“之”来连接的偏正结构,细分起来,“偏”和“正”两部分之间实际上有 二种关系,即领有关系,同一关系、修饰关系。1领有关系 中心语是名词,如果定语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那么,“之” 字所连接的前后项,在多数情况下是领有关系。这样的结构中的“之”可译成现 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

38、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龚遂传2同一关系偏正结构中的前后两项指的是同一事物,这前后项之间便是同一 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一般与个别、种与属的关系。这种结构中的“之”可译成“这样”、“这些”,也可以不译。例如:今铜鞮di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子产坏晋馆垣)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墨子公输)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凤山西十里,河南孟门山。水经注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王我 合校水经注河水龙门“铜鞮”是一个“宫”的专名,“云梯”是“械”的一种,“魁父”是一个 “丘”的专名,“孟门”是一个“山”的专名。3修饰关系即定语修饰中心词。这

39、有两种情况,第一,定语是名词,但这个名词 跟后项被修饰的中心词并不是领有或同一的关系,而是用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 所具有的特征来修饰后项,这种修饰往往带有比况性。连接这样两项的“之”也 可以译成“的”,但翻译前项时往往需要加上“比况性”的词语。例如: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南蛮” 与“人”为同一关系,“鴃舌”对“人”是一种比况性的修饰,是说许行说话难 听,好像长着鴃鸟一样的舌头。许行)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史记项羽本纪)第二,“之”字连接的前项是形容词或动词(包括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 这种定语中心语之间是一般的修饰关系,说

40、明中心语具有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并 非是比况性的。这种非比况性的修饰语比比况性的修饰语多得多。这种“之”也 译成“的”。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一小、大形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 怪矣。韩非子一耿介:形容词。破亡、削灭:动词性词组。 今公子有 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一效命:动宾词组。二、主谓结构连词“之”的另一种常见用法是加在主谓之间,所连接的两项是主谓关系。一 般说来,具备了主语和谓语两部分,就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了。但是如果在 主语和谓语这两部分之间加上“之”字,那么这两部分就成为一个具有主谓关系 的词组了。这种主谓词组是由偏正

41、词组发展而来的。在甲骨文、金文之中只有 “之”字所连接的偏正词组,到了尚书以后,才出现这种主谓词组。因此, 有的语法著作里把这种词组看成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 (1933) 书中称用“之”字连接的主谓词组中的主语部分为“主语性的领 位”,也是把这种词组视同偏正词组的。“主之谓”结构单独成句的情况也 存在,但较少见。这种“之”字在在翻译时有的可以略去,有的可以勉强译成“的”。这种主谓 词组可以像名词一样充当单句中的主语、宾语。例如:主谓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之”可以不译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许行)可以译成“的”。主谓词组充当宾语:宦三年矣,未

42、知母之存否。晋灵公不君“之”字可略去不译卻子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鞍之战由两个主谓词组组成的联合词组充当宾语,可以译“的”)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 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之”字不译)由“之”字连接的主谓词组也可以充当复句中的分句。例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让步复句)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设复句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假设复句)这三个复句中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谓之间都有连词“之”,表示 它们虽是主谓结构,但语意未完,不能作为独立的单句出现,有赖于与下一个分 句构成一

43、个表达完整意思的复句。连词“之”除了加在偏正词组、主谓词组中的 用法外,还可以加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这种“主语+之+介宾词组”的单位, 应该看成是一种较特殊的词组,其中的“于+宾”这个介宾词组,是表示方位或 关涉、对待的有关方面,在它前面用个连词“之”把它和主语连成一体,是为了 强调整个词组内部关系的紧密性,后面往往用“也”字煞尾,使这个“主语+之+ 介宾词组”形成一个单位。这种特殊单位中的“之”仍是连词。例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通“嗜”)焉。孟子告子上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韩非子定法连词“与、及”这是两个连接词与词、词与词组、词组与词组,

44、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和”、“以及”。例如: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用两个连词“与”连接三个名词。这种使用的方法是现代 汉语中所没有的。论语子罕)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与”连接一 个名词和一个名词性词组寡人之于国也)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与”连接的是两个动词性词组,这个词组充 当“者”的修饰语孙子谋攻)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及”连接名与名词郑伯克 段于鄢)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接名词性词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与”既是连词,又是介词。介词“与”和连词“与”有时不好分辨。这里提 出三点,供辨别时参考。(1

45、)“与”字的前后项互换位置后,是否影响原意。没有什么影响的,“与” 是连词;严重影响原意的,是介词。如“谷与鱼鳖”的位置互换后,句意没有什 么变化,其中的“与”是连词。至于“汉王与义帝发丧。” “与”的前后项如 果互换,则意思和原意正好相反,它们中间的“与”乃是介词。(2)“与”字前面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如“王尝久与驺奴(zou nu驾驭车 马的奴仆)、宰人游戏饮食。”龚遂传)其中“与”前有修饰成分“尝久”,“与”就是介词。(3)介于不同词类的词之间的“与”是介词,如“子厚与设方计”“与”位于 名词“子厚”和动词“设”之间,是介词,宾语省略。连词“以”“以”作为连词,和“之”、“与”、“及”

46、的主要不同处在于,“以”是用在 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内部的连词。它所连接的两个动词,或两个动词性词组,前一 动作为行为往往是实现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或原因,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 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这种“以”字可能是由介词“以”衍化而来的。例如: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鄙远”是“越国”的目的;“陪邻”是“亡郑”的结果)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以”连接“厚敛”和“彫墙”两 个动作,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手段,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 之。”(鞍之战“以”连接动词“折”和“御”,“

47、御”是目的,“折”是 手段。)有时,连词“以”字连接的是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有的果句在前,因句在后, 是由果溯因,有的因句在前,果句在后,是由因及果。这种“以”字可以译为“由 于”或“因为”。例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此句是由果溯因。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张释 之列传)此句是由因及及果。 “以”字作为连词,还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用法,是连接时间或方位。例如:夫 神农以前,吾不知己。(史记货殖列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过度奢侈)。(后汉书张衡传)“以”兼有介词、连词两种用法。学习“以”要注意它在词性上的区别。“以” 是介词时,它后

48、面总要有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 字是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 的目的或结果。如果“以”字后面紧接着“上、下、往、来、内、夕卜、东、西、 南、北等方位词,它一定是连词。当介词“以”的宾语省略时,往往与连词“以”不易分辨。省略宾语的介词“以”后面往往紧接着的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看“以”的 前面是否是个动词。如果不是,“以”字就是介词;否则,“以”就是连词。女如 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晋灵公不君)樊哙侧其盾以撞。(史记项羽本纪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例“以”前不是动词,所以它是介

49、词,它的宾语承前省略。例“以”前面 有动词“侧”,可见是连词。“以”连接“侧其盾”与“撞”两个动作,表示“侧 其盾”的目的是“撞”。例如“以”前有动词“载”,可见是连词。“以”连 接状语与谓中心词,表示“入”的方式。连词“而”连词“而”在文言文中使用得非常广泛,用法也相当灵活,有些用法直到今天 的书面语言中还保留着。“而”既可以用在单句中,也可以用在复句中。用在单 句中的“而”,所连接的两项,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者是动词性词组、形容 词性的词组;用在复句中的“而”,可以连接多种多样的复句。下面我们从单句 和复句两个方面介绍“而”的连词用法。在单句中,“而”字所连接的两项之间 有如下几种语法关

50、系。1联合关系具有联合关系的两项地位平等,不分主次。这种用“而”字连接的联合结构,在句中大都充当谓语,个别也有充当其他成分的。由于参与这种联合结构的主要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词 性的词组,所以,这种结构中的“而”主要是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这种 用法的“而”可译为“而且”、“并且”、“就”、“又”等。公子鲍美而艳。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宋昭公之庶弟宋文公。楚子曰:“晋公子广(志向远大)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 力”(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玉刚而无礼。(城濮之战)以上诸例中的“而”字所连接的两项,是形容词和形容词,或形容词和动词性词 组。它们所构成的联合词充当谓语,是对

51、主语某种性质特征的说明。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郑伯克段于鄢)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鞍之战以上诸例,“而“字连接的动词和动词,或动词与动词性词组,或动词性词组与 动词性词组,共同充当谓语,表示主语先后或同时发出的两种动作行为。2偏正关系 “而”字连接的前项是修饰语,后项是中心语,前后项之间形成 偏正关系。这种偏正关系一般即是状语和谓语的关系。在偏正结构里,“而”所 连接的往往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状语的动词或动宾词组表示谓语动词进行 时的方式、状态、时间。如: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

52、于鄢)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左传庄公八 年)豕人立而啼。(同上)对联合结构中的“而”字,我们可以拿它和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连词 “与”、“及”对照比较着去学习和掌握它;对偏正结构中的“而”,我们也可 以拿它和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连词“之”对照比较着学习。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同是连词,“而”、“与”、“及”、“之”它们各自所连接的单位,单位内部 的结构关系是不同的,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各司其职的局面。3.主谓关系 “而”字连接主语和谓语,“而”的前后项之间形成主谓关系。例 如: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孙日失其序。(左传隐公一年转折王室不该衰微 却已经衰微了,所

53、以周室子孙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转折)子产而死,其谁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假设)相鼠有皮,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不死何为?(诗经转折、假设)连词“而”用在复句中,可以连接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因果复句、 转折复句等多种复句。分句之间的关系乃是由考察分句与分句的逻辑关系才得以 确立,与“而”字本身亦无关。如: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礼记学记)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晋灵公不君)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史记魏公子列传) 仓禀实而不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货殖列传)“而”字是一个用法极其灵活的

54、关系词,它本身并不能说明句意的顺逆或向背, 必须考察分句与分句的逻辑关系才得以确认。连词“则”连词“则”的作用主要是在复句中连接分句。用“则”字连接的两部分,在逻 辑上、时间上都是紧紧相接的。逻辑上的关系又往往和时间的先后联系,而逻辑 上的联系更为主要。一般说来,“则”字用在分句之间,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1.关列关系这种“则”字是在几件事对举时使用,往往形成“则,则”的格式。不译。例如: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子女帛玉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以上二例中的“则”字,它的前面出现有一个或几个名词,两个“则“字分别 用在并列的分句的主语之后。有时,“则”字也可以用在

55、表示对举的词语后面。 如: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史记货殖列传横则秦帝,从则楚王。(刘向战国策序录)2顺承关系 “则”字连接的两部分是承接关系,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发生,前 一事情发生以后,紧接着就姓后一事情。这种“则”字一般可译为“就”,有时 也可不译。例如: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谌chQ n虽暴抗,然闻方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焦令谌 虽然凶暴傲慢,但听了尹少荣的话却也探感惭愧,汗流浃背,吃不下东西。有些句子,“则”字后面叙述的事情,客观上是发生在“则”之前面叙述的事 情之前,但在表达、叙述的顺序上仍是后项承接前项,“则”字仍起连接作用。 这种情况,“则”字后面的话常含有“原来已

56、经”、“发现”等意思。例如: 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卻献子驰救之。至,则既斩之矣。鞍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以上诸例中“则”后叙述的情况虽形成在前,但这种情况被发现,却是在“则” 字前的情况发生之后。所以,从“发现”的时间角度看,仍然是先后相承,是一 种顺承关系。3转折关系。“则”字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两项内容不一致,或者相反。这时,“则”可以译为“却”。例如: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狗彘食人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4条件关系。“则”字连接的前

57、项常常是产生后项的条件或原因,后项是前项的 结果,前后两项形成条件关系。这种“则”字是一般可译为“就”。例如: 布帛长短同,则介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价相若;五谷多寡同,则价相若; 屦大小同,则价相若。许行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利息与本钱)相侔(mou),则没为奴婢。(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用自己的子女抵押换钱,约定时间赎出,如果在约定时间 没有钱赎,就当作别人的奴婢)5假设关系。“则”字连接的两项一一条件和结果,如果还是没有实现的,那么 两项之间就是假设关系。这种“则”字一般可以译为“就”。例如: 会请先, 不入,则子继之。(晋灵公不君)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韩非子定法)虽

58、然虽然然而然则 “虽”和“然”在古汉语里是两个作用不同的连词。“虽”的主要作用是表示 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 “然”字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转折。它所连接的,可以是段与段,也可以是句子 与句子。这种用法的“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 “却”。古汉语中“虽”和“然”连用,构成“虽然”这样的结构。这个结构,是连词 “虽”和代词“然”的组合,意思是“虽然如此”,与现代汉的“虽然但 是”中的“虽然”含义不同。 “然而”连用,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组合,一般是“这样(如此),而”的意思。 “然则”连用,是“既然如此,那么”的意思,“然”是指示代词,用来肯定 上文所说的情况;“则”是转折

59、连词,用来转入下文。如若苟使令藉即为这一组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往往用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条件的分句中。其中 “微”的意思是“假如没有”,其他几个词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假 如”。例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幸亏)柔和(性情温和)!令他马,固 不败伤我乎?”(张释之列传)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礼祀未 当绝也。(假使 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史记秦始 皇本纪)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见王,必掩口!(韩非子内储说)思考练习一、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有哪些不同於现代汉语的特点?二、根据本节常识分别列表说明古代汉语介词“于(於、乎)” “以”、“因”、 “为”、“与的用法。三、指出下列句中以字的词义、词类和用法。(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不愤不启)(2)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经邶风旄丘)(3)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战国策赵策四)(5)项梁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7)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