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21113722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定义:共济失调是由于神经系统损伤而引起的运动不协调和平衡障碍。协调是指 平稳、准确和控制良好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平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 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重心稳定的能力。二、类型类型病灶病因1小脑型 小脑、脑干(与小脑联络的通路)小脑肿瘤、炎症、血管病和变性病2深感觉障碍型末梢神经、神经根、后索、丘脑、神经及神经根炎、脊髓痨、压急顶叶性联合变性、遗传性共济失调、顶叶或丘脑病3前庭型前庭及神经和核前庭神经炎和脑干病变,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中毒4额叶型 额叶前部(额一桥一小脑束;齿额叶肿瘤、炎症、血管病和变网状核一红核一丘脑一皮质束)性病三、

2、常见表现(一)协同不良(二)辨距不良(三)眼震(四)意向震颤(五)失平衡四、共济失调的治疗以康复医学临床中较常见的小脑型共济失调为主叙述共济失调的康复治疗。(一)治疗目的对小脑型共济失调的治疗目的包括以下诸方面。(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 运动。(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5) 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 其运动的限制。(6) 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

3、直感,以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二) 治疗的原则(1) 起初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 加大。(2) 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 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3) 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 而设的固定点(如为了站稳可用手扶桌面等)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 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先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直到患者能能控制其 身体的单个部分、并对近端的姿势调节和平衡有一些控制为止。(4) 随着治

4、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其控制,并慢慢地用下述方法引导。减少压缩的 压力;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从远端 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 低之;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在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 运动。(5) 在近端加重量200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 但需注意,近来有些学者认为对于像深感觉型共济失调那样的患者,加重量是有效的;但对 于本体感完好的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效果不甚显著。(6) 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7) 要注意的几点

5、: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 间定位和控住等促进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 PNF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 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在患者仍缺乏姿势稳 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立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治疗的方法(一)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1) 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 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旦能正确地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 的肩、骨盆、膝和踝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

6、身体部位和位置。(2) 在(1)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 一手,并探取物品。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3) 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 以激发他的自动平衡反应。适应后,治疗师逐步增大其重心的位移程度,但要防止过大,致使其反应过剧而失去 控制。(4)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功能活动,治疗师就要利用让患者将上肢在空 间的不同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患者以后必须练习向各个方 向探取物体,抓放物体,持物作关节全范围的运动。(5)一旦患者双上肢能游离地活动而无需支持,就要准备

7、作站起的练习:前倾骨盆,伸 直脊柱,身体在骨盆上前倾,先作小范围的活动,获得控制后再增大活动范围。(6)治疗师在患者前方一定距离处竖立一根体操棒,上端持在治疗师手中,下端立于地 板上。患者坐在低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双足平放地板上,双上肢伸直向前,双手握住体 操棒,治疗师通过将棒向患者方向轻轻地推而对他的上肢和肩胛带进行压缩,促进这些部位 的稳定。然后再让他前倾骨盆,伸直脊柱,使躯干在骨盆上作向前、向后和向侧方的小范围 活动,获得控制后再逐步增大活动范围。进而让将双手放自己膝上,继续上述的练习,如感 不够稳定,可让他用双手向下对双膝加压。(7)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

8、操球上,双上肢支持在前 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 起初活动范围要小,治疗师控住球以进行帮助。以后减少对球的控制,并让患者一手离桌放 于自己膝上,继续练习,改善后再将另一手也离桌放于膝上练习。(8)患者的起始位置同(7),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球上,治疗师较大范围地活动球, 患者适应后,他的上肢的变化同(7)。室内骑电动马和室外的骑马慢跑同样是练习坐位平 衡的有用方法。(二)改善站和走时的姿势稳定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髋 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躯干倾向前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

9、;步行时由 于骨盆侧向不稳定,为避免跌倒而加宽步行的基底,即两足的左右距离加宽。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 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的运动。此外,他还必须学习在关节活动范围很小 时的精细控制,如控制骨盆的每侧距中线5cm的活动等,后者与骨盆的侧向运动有显著关 系。对上述问题,治疗人员可进行如下的训练。(1)在站立中期,即一下肢在前另一在后地站着时,体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况 下要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其法如下。1)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掌心向前方,抵在站在前面的治疗师的双掌上,治 疗师通过患者伸直的双上肢施加压缩以建立其

10、上躯干的稳定和控制,并使患者能集中在控制 骨盆在站立腿上向前运动上。2)患者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双手握住治疗师竖于其前方的两根长棒上,治疗 师再次通过推动棒对患者进行压缩,目的同1)。3)患者双上肢前平举,轻外展外旋,双手分放于治疗师双肩上,但不应靠在治疗师身 上。治疗师引导患者躯干和骨盆在站立腿上方向前运动。一旦患者姿势已正确,可进行下列 活动:通过患者负重站立腿侧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猛击髋外展肌以获骨盆的侧向稳定; 猛击髋伸肌以获骨盆的前后方稳定和对髋伸肌的控制。(2)为发展在直立位重新获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治疗师可在各个方向上应用交替的 轻拍。患者双足平行地站着;患者在站立中期的位

11、置上站着(可两腿轮流向前)。(3)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 习。(4)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与节拍器或音乐同步;与治疗师的 计数同步;与患者自己的计数同步;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同 步。(5)为使患者有在站立腿上平衡的感觉,治疗时单膝跪在患者前方,患者将迈步腿屈 髋、屈膝、背屈踝地将足放在治疗师股上,治疗师沿站立腿的骨盆和髋向下压缩。一旦姿势 正确,为进一步增加稳定性,治疗师可通过迈步腿的膝向下压缩。(6)为时患者有正常向前踏步的感觉,治疗师可将患者放在自己股上的足移到正常足 根着地时的位置以引起相应的平衡反应,

12、此时患者的站立腿必须仍保持于伸髋位。(8)为训练步行和推进步态活动,可让患者:走和越过障碍物;弯腰拾物或探取 物品以改变重心的高度。(三)改善协调为改善协调可进行Frenkel体操(Frenkel exercise),详见第四篇第一章第一节现以上肢的抓握、下肢的步行和本体感受损或小脑功能障碍引起的共济失调为例来说 明具体的训练方法。(1)抓握抓握这种复杂的动作要求手指有众多肌肉的协调。抓时拇、示中指像抓卡盘 一样抓住物体,这种方式及其变型占所有抓握动作的70%;用四指接近大鱼际部的方式及 其变型占20%;用拇指接近示指桡侧或另一指尖的方式再次之。所有手指的这些动作都是以已经再神经系统中形成并且

13、已事先编定程序的印迹或记忆 印迹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形成这些印迹,即使每条原动肌都能动作,动作也不会协调。印迹 是预编程序的某条肌肉的活动形式的神经过程,一旦形成将像记忆那样能够保留,并且每次 兴奋时能使有关肌肉产生相同的运动形式。为掌握不同形式的抓握动作,要求婴儿和儿童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形成多根肌肉的 协调印迹。婴儿在8个月时还不能用拇、示指夹捏,此后再训练几个月才达到初步的协调; 儿童需2年多的练习才能握住一根铅笔和绘一简单的直线,如要临摹一个三角形,还要再训 练3个月。正常成人形成多块肌肉协调运动的印迹需要几百万次重复才能完成。上面简述了正常成人形成协调的难度,至于协调功能受损的患者,像

14、准确抓握这样的 运动,假如不分解到每个分节动作在直接的意识下都能准确地练习的程度,决不可能形成完 美的协调。因此,一是必须把动作分解到患者能切实掌握;二是使患者能在正确的运动形式 下每日练习几千次的动作,后者提出了如何防止单调和使患者乐于自觉地进行的问题。在这 种情况下必须充分利用作业疗法,把治疗训练寓于能为患者带来益处的作业中,并在训练中 穿插一些使患者身心愉悦的活动,以便增加他们对重复训练的兴趣。积木、木钉盘或木钉插 板(一块板上有许多小洞,可把细木钉插入,插成各种文字或图案的形状)、用小片的马赛 克镶拼图案、玩扑克牌、打麻将、下跳棋或围棋、弹电子琴、弹竖琴、打字等均可交替地进 行,让患者

15、在作业和文娱中完成上千次的活动。变换活动的种类除能防止单调外,尚可有助 于注意力的维持。(2)步行步行是最有代表性的下肢协调运动在训练平衡与恢复平衡的基本印迹时,是 从训练行走开始的。早期训练时,同样要把动作分解到患者能切实掌握并能准确地进行的程 度。每一训练阶段,应有选择的为患者提供外在的稳定,以便他能Frenkel体操是为改善下肢本体感觉控制而逐渐增加难度的一组训练。在开始时是没有 重力的简单运动,而后逐渐发展到使用髋和膝部运动并在抗重力下进行更为复杂的运动。它 对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本体感觉障碍特别有用。反复练习能帮助患者形成各种有用的 本体感觉。假如患者每月完整的本体感觉,就必须将

16、患者置于他能用视觉看见其动作的位置。训练开始时,应在治疗师监护下进行,强调动作要慢,准确,位置要适当。为避免疲 劳,每一课的每节体操不要超过4次,应在最初的简单运动完成后,再逐渐进行较困难的形 式,患者能自己进行每节体操后,应让其每34小时练习1次。1)仰卧位练习:患者躺在表明光滑的床上或垫子上,足根能很容易地沿着床面滑动, 头部枕起,使其容易看到小腿与足。沿床面滑动足根,屈曲一侧下肢的膝、髋部,尔后恢 复到原位。对侧下肢重复这动作。同第一步一样屈曲髋、膝部,然后外展已屈曲的髋部, 再恢复到屈曲位,最后恢复原位。髋膝部半屈,然后恢复到伸直位。以后加人外展和内收。 屈曲一侧下肢的髋部与膝部,按口

17、令在屈曲或伸直的任何部位停顿。同时同等地屈曲双 下肢再包括外展、内收、伸直。同时使双下肢髋、膝部呈半屈位,再加入外展和内收、伸 直。按口令停止在某一位置。屈曲一侧下肢的髋、膝部,并把足根抬高离床面5cm,恢 复到原来位置。同一样屈曲下肢,将足根置于对侧髌骨上。连续增加运动项目,使足根 能接触到髌骨的中间、踝部、对侧足趾、膝关节以及小腿两侧的床面。同一样屈曲下肢, 然后使足根接触髌骨、胫骨、踝部和足趾。反向重复上述运动。同一样屈曲下肢,然后 按口令将足根接触治疗师所指示的某一点。11屈曲髋部、膝部,并将足根抬离床面5cm,将足根置于对侧髌骨上,再沿胫骨嵴慢慢地滑到踝部。反向重复上述动作。12同1

18、1之方式, 将足根沿对侧胫骨嵴下滑,跨过踝部和足直至足趾。若足根即将滑到足趾,对侧膝关节在做 这一节操时应轻度屈曲。按口令停住在某一运动姿势。13双踝双膝处同一位置,双侧足根 抬离床面5cm,同时屈曲双下肢,恢复到原来位置。按口令停留在某一姿势。14在足跟接 触床面情况下,双下肢交互屈曲和伸展。15足跟抬离床面5cm,双下肢交替屈曲和伸展。 16足跟抬离床面5cm,双下肢同时屈曲、外展、内收、伸直。17将足跟准确地置于治疗师 在床上或对侧下肢指定的位置。18联合各种下肢运动,并使患者足跟随治疗师手指运动。2)坐位练习:在一张有靠背和踏板的扶椅上,练习维持正确坐位姿势2mi n。在没 有扶手的椅

19、子上重复上述动作。再在无靠背的椅子上重复上述动作。治疗师计算仅足跟抬 离地面的时间,逐渐改为练习轮流将整个足跟抬离地面,然后准确地把足再放到地面指定的 位置。用粉笔在地下划两个十字标记,轮流使足顺所划的十字向前、后、左、右滑动。 按治疗师的节奏,练习从椅子上起身和坐下:屈曲膝关节,将足置于坐椅前缘下方;躯干 在大腿上方向前屈曲;伸直髋、膝,站起来,然后伸直躯干;向前稍屈曲躯干;屈曲髋、膝 部坐下;伸直躯干,再坐回椅上。3)站位练习:侧走:侧走时容易平衡,因为患者不需要以足趾或足跟为枢轴,那样 会减小其支撑的基底面。这一练习有节奏地进行:把体重转移到左足;右足移30cm ;把体 重转移到右足;使左足向右足靠近。向右或左,每步的大小可以不同。在35cm宽的平行 线之间向前走,将右足恰好置于右边线的内侧,左足亦恰好置于左边线的内侧,强调位置要 正确,走10步后休息。向前走,把每步都踏在地板上绘好的足印上,足印应平行且离中 线5cm,进行1/4步、1/2步、3/4步及一整步的练习。转弯:提起右足趾,右足以足跟 为轴向外转动;抬起左足跟,使左小腿以足趾为轴向内旋转;将左足提到右足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