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k****o 文档编号:21097645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8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1)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1)爆发的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 (2)经济危机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巨大。 (3)爆发的原因: 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B具体原因:自由放任政策 贫富差距过大:扩大了供需矛盾。 股票投机过度:掩盖了供需矛盾,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导火线 信贷消费过度:加剧了供需矛盾 C直接原因:市场供需矛盾尖锐 (4)经济危机的影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

2、社会形势动荡不安;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办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空前激烈,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2、面对危机,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1)自由放任政策的含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它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2)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应对经济,结果:危机不断加深,经济掉入“沟底”。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 (1)新政实行的背景: A.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打击; B.胡佛政府运用自由放任政策治理危机的失败,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C.罗斯福在总统大

3、选中获胜上台。 (2)过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稳定人心,摆脱危机;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3)主要措施: A、恢复工业 B、农业生产 C、举办救济公共工程 D.保护劳工权利 E.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4)罗斯福新政“新”在: A、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B、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模式(制度创新) C、特点: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A.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C.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D.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E.对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借鉴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三、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 阶段 20世纪 50-70年代初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经济状况 黄金时代(高速发展) 滞胀 走出衰退 新经济时代 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

5、次科技革命推动、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石油危机(直接)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 西欧、日本同美国的竞争 里根政府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关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重要目标;扶持高新产业 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充分就业政策 凯恩斯主义失灵 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时任总统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新边疆)约翰逊(伟大社会) 尼克松 福特 卡特 里根 克林顿 (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 2、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6、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冲破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联动的关系 3、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十分发达生产关系新调整 美国垄断资本实力雄厚,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经济方针新变化 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新经济”的出现经济运行机制变化 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联动的关系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发展过程: A.开创:罗斯福新政时期; B.巩固

7、和发展:二战期间; C.进一步发展:二战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避免了生产盲目性;政府职能、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二战后,英、法、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征: (1)英国:混合市场经济 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 特征: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特征: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4)日本:政

8、府主导型经济 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福利政策的实行; 3、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4、“新经济”的发展 strong style=text-indent: 32px; white-space: normal;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整理(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

9、情况。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 评价 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落后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积极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

10、作用,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党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中的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背景 长期的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实施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特点: 管理方法、手段: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体制方面: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

11、,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新”在:通过在一定范围里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作用: 积极方面: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c、是列宁对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消极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由此可见,任何政策都不能永保不衰,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应变! 四、苏联的建立:(1

12、922-1991) 时间:1922年。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斯大林模式: (一)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 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 (二)形成过程: 1、形成背景: 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 与的主义历史传统 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1928-1932年“一

13、五”计划,提前完成; 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国家实现工业化。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二五计划后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农业集体化全盘集体化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1929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为配合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四)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1、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2、政治: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 3、思想文化: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

14、干预。 (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功绩主要有: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经济实力,成为了工业强国; 为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 因此,“斯大林模式”基本适应了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2、消极作用:僵化的体制与二战后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在: 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经验教

15、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2)1953年斯大林去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性。 2、概况: (1)经济领域:A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口的收购价格;开展垦荒,推行了玉米运动;B在工业方面:扩大了地方权力。 (2)政治领域:对斯大林的批判。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关于及其后果 3、评价: (1)积极:

16、改革有一定成效,如农业曾在1955-1958年连续出现大丰收,破除对斯大林的,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总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消极:但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不切实际的口号目标,并且改革中出现反复,权力下放又收归中央,破除了对斯大林的,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最终导致了改革失败。 二、勃烈日涅夫的改革: 1、时间:1964年开始 2、概况: A、内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重点是军事工业 B、成就: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3、评价: (1)积极:前期的改革有一定积极作用,使苏联的国民经济

17、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使苏联的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消极: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因此人民生活改善不多;后期国家陷入困境,勃烈日涅夫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再加上对外扩张的加强,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陷入了困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一)经济改革: 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困难重重,难以奏效。于是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二)政治改革: 1、内容: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推出“民主化

18、”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运动愈演愈烈。 3、“八一九”事件 (1)矛盾性质:苏内矛盾 (2)结果:国家大权落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共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同时,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四、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因此要求有创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 要认识国情、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有实事

19、求是的精神。 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要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背景:“二战”使西欧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国实力大大膨胀,这为建立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2、过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

20、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是国际金融机构的建立,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4、作用:积极方面: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方面: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易体系 1、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订。 2、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

21、织,但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 3、它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三、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1、条件:“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经济实力一枝独秀。 2、内容: 金融货币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工业方面: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科技方面: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地位,加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二、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

22、展 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从欧共体到欧盟) 1、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了解即可) (1)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2)战争尤其是二战使欧洲普遍削弱,失去了传统的国际中心地位,地位大大下降。(3)二战后,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4)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成立过程 (1)1951年迈出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3、欧洲一体化的意义(1)对欧洲各

23、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 (2)对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地位,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二、欧盟成立的标志是什么?简述欧盟的性质以及欧洲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1、成立:1992年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宣告成立。 2、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3、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4、欧元: A、1999年诞生; B、欧元问世的意义: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 三、贸易

24、区 (1)形成原因: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 美、加、墨三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 (2)诞生: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贸易协定。 1994年该协定生效,贸易区正式成立。 (3)、意义 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对美、加、墨三国经济都起着积极作用。 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区。 四、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 倡议者: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 成立: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会议,标志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

25、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中国加入APEC:1991年,中国和台湾、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中国上海举办了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五、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出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两个的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原因: A、现代科技的发展 B、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 三、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一、世界贸易组织(WTO) (1)建立:1994年在乌拉圭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决定成立世贸组织。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 A.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

26、规范化,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始。 B.表明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批准加入:2001年11月10日多哈会议 二、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

27、织后,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四、经济全球化 1、表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条件) 市场经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经济

28、全球化提供了商品流通渠道。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的催化剂 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和平的环境。 3、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环境污染、人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 (2)对策:加强合作,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怎样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联系: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的影响。 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区别: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