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哈默尔G.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英对照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1093034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4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哈默尔G.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英对照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哈默尔G.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英对照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哈默尔G.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英对照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哈默尔G.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英对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哈默尔G.Ham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英对照(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普拉哈拉德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20世纪80年代,人们评价某个高管有没有才能,主要看这个人能否重组公司、拨乱反正和精简层级。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评价高管时,将看他们有没有能力识别、培育和利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为公司的成长找到新的途径。看来,高管们该重新思考一下公司这个概念本身了。让我们首先以美国的GTE*和日本

2、的NEC*两家公司为例,探讨十年来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20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已初显欣欣向荣的景象,GTE凭借自己的地位,极有希望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这家公司在电信业非常活跃,其业务横跨多个领域,包括电话、交换与传输系统、数字化专用自动小交换机(PABX)、半导体、分组交换、卫星、国防系统以及照明产品等等。此外,GTE旗下的娱乐产品集团(EntertainmentProductsGroup),也就是喜万年(Sylvania)彩电的制造者,在相关的显示器技术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1980年,GTE的销售额为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与之相比,NEC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字辈,销售收入仅为

3、38亿美元。尽管拥有与GTE不相上下的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业务,但NEC在电信领域尚无任何经验。然而,到了1988年,NEC却后来者居上,销售额达到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GTE公司的1646亿美元。这时,GTE实际上已经沦为一家以经营电话业务为主的公司,尽管它在国防和照明产品方面仍占有一席之地。这家公司的其他业务从全球的角度看已经变得很小。在过去的几年中,GTE公司已经把喜万年电视机和Telenet业务剥离了出去,把交换机、传输设备和数字PABX等产品转交给合资公司生产,而半导体业务则已关张大吉。在这个过程中,GTE公司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1980到1988年间GTE在美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收入从过

4、去占总收入的20降到了15。相比之下,NEC却一跃成为世界半导体工业的领导者,并且在电信产品和计算机领域也跻身一流企业。它巩固了自己在大型计算机方面的领先地位,还跨出了公用交换和传输领域,把触角伸到了手机、传真机和手提电脑等所谓的生活时尚产品(1ifestyleproducts)领域,在电信和办公自动化之间架起了桥梁。NEC成为惟一一家在电信、半导体、大型计算机三个领域的全球销售收入均名列前五位的公司。为什么这两家在起步时业务组合基本相近的公司,在几年后的表现却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NEC能够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问题,而GTEZ却没有。对公司的重新思考经营多元化公司曾经是一项很简单的工

5、作,总部只需指示其业务单位把注意力放到某个特定的最终产品市场,并督促它们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领先者即可。然而,随着市场边界的变化越来越快,目标开始变得飘忽不定,对目标市场的占领顶多只是暂时性的。但也有几家公司属于长袖善舞的一类,它们善于创造新市场,能够快速打入新兴市场并且在业已成熟的市场中大力改变客户的选择模式。这些公司自然成为大家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对于公司的管理层来说,关键任务就是使自己的组织能够在产品中加入令人无法抗拒的功能,或者更高明一些,创造出消费者需要但是还未曾想到过的产品。这项任务的艰巨性超乎我们的想像。最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型公司的管理才能完成这项任务。首先,西方企业的高层领导需要

6、为竞争力的下降承担责任。人们或许会把竞争力下降归咎于高利率、日本的保护主义、过时的反托位斯法、爱闹事的工会以及缺乏耐性的投资者。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却较难意识到或者羞于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政治上或者宏观经济上的“救济”并不会给公司提供多少动力。其实是西方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在拖我们的后腿,真正需要改革的是我们在管理中遵循的原则。像许多其他的对比案例一样,NEC与GTE之间的比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我们旨在通过这些对比分析来了解争夺全球领先地位所依靠的基础发生了什么变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NEC公司的管理层就清楚地阐明了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战略意图(strategicintent),即所

7、谓的“C&C”(Computer&Communication,计算机与通信)。NEC公司的领导认为,这一战略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获得必要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的管理层采纳了一个合适的战略架构(strategicarchitecture),将其简称为C&C,然后在70年代中期将其意图传达给了整个组织以及外界人士。NEC公司成立了一个由高层经理组成的“计算机与通信委员会”,以指导核心产品与核心竞争力的开发。此外,NEC还打破了各项业务的利益界限,建立了一些协调小组和协调委员会。按照其战略架构,NEC把大量的资源调配到元件和中央处理器项目上,以加强公司在该领域的地位。它

8、通过相互协作方式使得公司的内部资源成倍增长,借此积累起了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NEC仔细地辨明了三种相互关联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潮流。管理层认为,计算技术将从大型主机架构向分布式处理转变,元件将从简单的集成电路(1C)发展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l),通信方面则从机械式纵横交换机演化为复杂的数字传输系统,即我们所说的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随着形势进一步发展,NEC认为,计算、通信和元件业务将逐渐重叠和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最后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如果一家公司具备了服务于这三个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到那时,必然会获得巨大的商机。NEC的高层领导决定把半导体列为公司最重要的“核心产品”(core

9、product)。它随后与很多公司结成了战略联盟,到1987年联盟数量已达到100多个,其目的就是为了以低成本快速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大型主机领域,NEC最著名的合作伙伴是美国的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与法国的Bull公司。在半导体元件领域,几乎所有的合作项目都是以获取技术为目的。在结盟时,NEC的运营经理对合作动机和目的非常明确:吸收和消化合作伙伴的技能。NEC的研发总监曾这样总结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获取技能的经历:“从投资角度分析,这种方式使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迅速掌握国外技术。我们没有必要自己开发新的创意。”而GTE似乎并没有如此明确的战略意图和战略架构。尽管高层决策

10、者也曾讨论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但对于在信息技术行业竞争将需要什么样的能力(competencies),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更谈不上将其在公司中广泛传播了。虽然公司做了大量工作来确认关键技术,但高层业务经理依然我行我素,仿佛他们经营的业务单元与别的单元毫不相干。权力分散导致公司无法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相反,各业务单元越来越依靠外面的公司来获得关键技能,而对外合作则成了一种分阶段退出的途径。今天,在新的管理层上台后,GTE已重新定位,要把自己的能力应用于电信服务领域的新兴市场。竞争优势的根源NEC和GTE两家公司的差别在于,前者把自己看成是一些能力的组合,而后者则把自己视为一些业务

11、的组合。这类情形在很多行业屡见不鲜。从1980年到1988年,日本的佳能公司(Canon)增长了264,本田公司(Honda)增长了200。相比之下,美国的施乐(xerox)与克莱斯勒(Chrysler)则落了下风,如果说西方的经理们以前是为日本进口货的价廉质高而忧心忡忡,那么他们现在恐怕要为对手在创造新市场、发明新产品和改进提高方面的惊人速度而慨叹了。佳能公司推出了个人复印机,本田把业务从摩托车扩展到了四轮越野车,索尼(Sony)开发出了8毫米的摄像机,雅玛哈(Yamaha)推出了数字钢琴,小松公司(Komatsu)研制了水下遥控推土机,而卡西欧(Casio)的最新产品则是一种小屏幕彩色液晶

12、电视机。谁曾预料得到会演化出这样一些前卫产品市场?在较为成熟的市场上,日本公司的挑战也同样令人不安。它们掀起了一场改进产品特点和功能的风暴,把尖端的技术引入到了人们的日用品中。比如,日本汽车制造商率先尝试了四轮驱动、每缸四汽阀发动机,车内导航系统以及尖端的电子引擎管理系统。佳能凭借其产品的性能,在传真机、台式激光打印机甚至半导体生产设备等市场都谋得了一席之地。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但是在第一轮全球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无论是西方公司还是日本公司,现在都已趋向于采用相似的严格的产品成本和质量标准。达到这些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继续留在竞争队伍中的最低要求,它们对于形成

13、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有些高层经理宣称他们无法打造核心竞争力,因为业务单元的自主性是不可侵犯的,或者因为他们被紧张的季度预算束缚住了手脚。这些人应该反省。在很多西方企业中,问题并不是领导层在能力上逊于日本同行,或者企业的技术能力比日本公司差一大截,而是这些企业的管理层死抱着一个陈旧的公司概念。这个陈旧的概念,限制了业务部门的能力,使它们无法充分利用

14、很多欧美公司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宝藏。多元化公司就好比一棵大树,树干和几个主要枝杈是核心产品,较纤细的树枝则是业务单元,叶、花与果实则属于最终产品。为大树提供养分和起支撑固定作用的根系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你只通过看最终产品来评价竞争对手的实力,你就会看走眼,好比你只看树叶来判断树的强壮程度一样。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索尼的微型化能力和飞利浦(Philips)的光介质专长就是两种核心竞争力。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把收音机组装在一个芯片上,但这种理论知识并不能确保公司有能力生产出如名片般大小的微型收音机。为了把设想变为现实,卡西欧必

15、须把公司在微型化、微处理器设计、材料科学和超薄精密封装等方面的技术专长融为一体,这些也正是它在微型名片式计算器、袖珍电视机以及数字手表中所采用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索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微型化。为了使产品实现微型化,索尼必须保证技术专家、工程师和市场营销人员对客户需求达成共识,并了解技术上的可能性。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不仅在制造业中表现明显,在服务业中也是。花旗集团(Citicorp)率先投资了一套运营系统,这套系统使它能够全天24小时介入全世界的市场,由此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使花旗脱颖而出,把很多金融服务公司甩在身后。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

16、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世界级的研究项目,比如激光或陶瓷的研发工作,能够在公司的实验室中开展,但是不会对公司的任何业务部门产生影响。因此,组合在一起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各种技能,必定是汇集在思维开阔的人身上。如果目光狭窄的话,人们就不会意识到他们有机会把别人的专长以新颖的方式与自己的专长结合到一起。核心竞争力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有形资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损,但核心竞争力却会随着应用和共享的增多而增强。但是,核心竞争力也需要培养和保护,因为知识不用就会消亡。核心竞争力是把现有业务维系在一起的黏合剂。它们也是新业务开发的动力。多元化经

17、营和进军新市场或许也要以它们为依据,而不仅仅是看市场的吸引力。以3M公司的黏性胶带业务为例。在规划多元化业务(包括报事贴、磁带、照相胶卷、压敏胶带和砂带)的过程中,该公司运用了在基底、涂层以及黏合剂等产品中广泛共享的技术能力,并设计了各种方法来组合它们。实际上,3M公司对这些技术的投资一直没有间断过。尽管它的业务组合看起来极为分散,但是繁杂表象的背后却是少数几项共享的核心竞争力。对比之下,有些大公司虽然具有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潜能,却没有成功,因为高层管理者仅把公司看做互不相干的业务集合。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GE)把很大一部分电子消费品业务卖给了法国的汤姆森公司(Thomson),声称在该领域中保

18、持竞争优势已经日益艰难。事实的确如此,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通用电气为这几项关键业务相中的买主竟然是几家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早已成了领袖的竞争对手例如生产小型电机的百得公司(Black&Decker)和电子厂商汤姆森公司,后者正急于在微电子领域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日本公司的启发下,认识到在电子消费晶领域确立地位是打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那些陷入战略事业部(strategicbusinessunit,SBU)思维模式的管理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公司中的各个业务部门已经离不开外部供应商所提供的必要元件,比如发动机和压缩机。但公司不能把这些产品仅仅看成是普通元件,而应该将其视为能够给各种最终产

19、品带来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它们是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核心竞争力不是什么如今,各大公司都在竞相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国际领先地位,成功的公司已经不再把自己视为各个产品事业部的集合。从表面上看,佳能、本田、卡西欧以及NEC的各项业务似乎跨度很大,并且这些业务在客户、分销渠道以及营销策略上毫不相关。确实,有时候它们拥有的业务组合看起来是比较特异,比如,NEC公司是世界上惟一在计算机、电信和半导体三个领域中销售额均名列前茅的公司,同时它的电子消费晶业务也经营得有声有色。然而,表面现象往往具有欺骗性。其实,在NEC,数字技术,尤其是超大规模集成和系统集成技术是其根本。貌似散乱的业务在公司的核心竞争

20、力中找到了统一的支点。同样,本田在汽车、摩托车、割草机以及发电机领域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是因为它具有在发动机和动力传动系统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佳能在光学、影像与微处理器控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使它可以顺利进入甚至垄断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以及图像扫描仪等诸多市场。飞利浦公司为了完善其光介质技术(激光视盘)几乎花费了15年的时间,而JVC为了在录像机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其他可列入核心竞争力的还有机电工程(把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结合在一起)、视频显示技术、生物工程以及微电子技术等。在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早期阶段,飞利浦当时也不曾预料到在光介质的核心竞争力上可以派生出如此多的产品。同样,J

21、VC在着手开发录像带技术时也未曾想到,最终的产品会有微型摄像机。与争夺全球领先地位的品牌之战不同的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场无形的战斗。前者在世界各地的广播电视和平面媒体中随处可见,其目的是争夺全球性的“头脑份额”(share ofmind),而后者则是无形的,除非有意寻找。西方公司的高层领导经常跟踪竞争对手产品的成本和质量,然而,他们之中有多少人理清过日本人为了以低成本获得核心竞争力而编织成的联盟网络?西方公司都想成为国际上的领先者,但是又有多少个董事会曾就相关的核心竞争力达成过明确一致的意见?又有多少高层领导曾经讨论过业务单元层面和总公司层面竞争战略的关键不同之处?让我们明确一点,

22、培养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说必须在研发投入上超过对手。以销售数量计,1983年,佳能复印机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超过了施乐,但佳能在复印技术上的研发预算却只占施乐的很小一部分。过去20年来,NEC的研发开支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几乎比每个欧美同行都少。核心竞争力也不是指成本分摊(shared costs),即让两个以上的战略事业部共用同一设施工厂、服务设施或者销售队伍,或者采用同样的元件。成本分摊的确会产生很大的效益,但成本分摊是在业务单位已经出现后,为了合理组织生产而采取的事后行动。建立核心竞争力则要事先规划,然后才会衍生出业务单位。此外,建立核心竞争力也与纵向一体化不同,前者的目标更加远大。通常,经理人

23、在做自造还是购买(make orbuy)决定之前,都要先从最终产品出发,对上游的供应链效率、下游的分销渠道以及客户进行分析。他们并不需要列出一张技能清单,并展望着以非常规的方式运用这些技能。(当然,打造核心竞争力确实为纵向一体化提供了理由。拿佳能来说,虽然它的复印机业务并不是特别的纵向一体化,但是在垂直供应链中的某些方面,由于对核心竞争力有支持作用,佳能也会采取一些纵向一体化的措施)。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丧失至少有三种检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举例来说,显示器系统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一家公司涉足计算器、微型电视机、手提电脑显示屏以及汽

24、车仪表盘等广泛的业务领域,这就是卡西欧公司进军手持式电视机市场不足为奇的原因。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显然,本田公司的发动机专长满足了这个条件。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如果核心竞争力是各项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复杂的融合,那么这项能力就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竞争对手或许能够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的几种技术,但是要复制其内部协调与学习的整体模式却非常困难。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JVC决定致力于录像带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就通过了我们上述的三项检验。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RCA公司决心开发以唱针为基础的视频转动式系统,这个项目则不能

25、通过上述三项检验。几乎没有公司能够打造5到6种世界一流的基本核心竞争力。如果一家公司列出20到30种能力(capa•bilities),那么它列出的很可能就不是核心竞争力。当然,列出这样一个清单并且把这些技能视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接下来,你可以通过签订许可协议和建立联盟来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会使你的成本大大降低。大多数西方企业几乎从未从这些方面考虑竞争力,现在该是这些公司认真研究这样做有何风险的时候了。倘若主要根据最终产品的性价比来判断自己或者对手的竞争力,实质上会破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对于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几乎没有帮助。要知道,能够催生

26、出下一代有竞争力产品的基本技能,不能通过外包和贴牌生产(OEM)“租进来”。照我们看,很多公司舍弃“成本中心”,转向外部供应商以便削减内部投资的举动非常不明智,它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拱手送给了别人。以克莱斯勒为例,与本田不同,它把发动机和动力传动系统仅仅视为普通元件。这家公司现在变得日益依靠三菱(Mitsubishi)与现代(Hyundai)。1985年1987年,它外包的发动机从252,000台增加到了382,000台。想像一下,换了本田,它会轻易把如此关键的汽车部件拱手让给他人去生产吗?更不必说设计工作了。这就是为什么本田对一级方程式赛车如此投入的原因。虽然本田的研发预算少于

27、通用汽车(GM)以及丰田(Toyota),但是它能够把各种与发动机相关的技术整合到一起,并且将它们充分地转化为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开发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产品。当然,完全有可能的是,一家在核心竞争力开发方面不及别人的公司也会暂时拥有竞争力强的产品线。比如,如果一家公司现在欲进入复印机市场,它会发现将有十几家日本公司等在那里,迫不及待地要为它从事贴牌生产。然而,一旦基础技术发生变化,或者它的供应商也决定直接进军该市场并成为它的强劲对手,那么这家公司的产品线,及其在市场和分销渠道上所做的投资就将变得岌岌可危。虽然外包能迅速使你获得竞争力强的产品,但是它对于打造有助于保持产品领先地位的内在技能却

28、贡献甚微。同样,如果一家公司尚未决定在哪个方面打造核心竞争力,它就不可能制定出明智的联盟或者采购战略。显然,日本公司已经从联盟中获益。它们通过联盟的方式从西方合作伙伴那里学到了很多,这些西方公司显然没有尽心尽力去保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如我们以前曾经谈到过的,在联盟中学习需要公司积极地投入一系列资源,包括差旅、一群敬业的员工、试验性设备、消化和验证所学内容需要的时间。如果一家公司没有建设核心竞争力的明确目标,它也许不会做出这样的投入。此外,如果公司在现有业务中估计达到了40,但是其最终产品的品牌份额,不管是空调还是冰箱,都非常小。由于全球竞争在不同的层面上遵循的规则不同,争夺的利益也不同,所以

29、分清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非常重要。为了长期建立或者巩固领先地位,公司很可能要在各个层面都成为胜利者。在核心竞争力层面,公司的目标是在某个具体类别的产品功能的设计和开发方面谋取世界领先地位,比如在光盘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比如飞利浦的光介质技术能力),或者体积的紧凑性和使用的方便性(比如索尼的微型发动机和微处理器控制装置)方面领先全球。为了保住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这些公司都力图使核心产品在世界上的制造份额达到最大。核心产品往往拥有各种各样的内部和外部客户,从事核心产品制造带来的销售收入和市场反馈至少部分地决定了核心竞争力改进和扩展的速度。正是出于这种考虑,20世纪70年代中期,JVC决

30、定与欧美领先的电子消费品公司建立录像机的供货关系。在为法国的汤姆森公司、英国的索恩公司,德国的德律风根公司(Telefunken),以及美国的合作伙伴供货的过程中,JVC获得了现金并积累了多方面的市场经验,这使得JVC最终超过了竞争对手飞利浦与索尼。(虽然飞利浦与JVC同时开发了录像带技术,但由于它没有建立世界性的OEM网络,所以无法通过销售核心产品来加快录像带技术能力的改进和完善)JVC的成功之道为韩国公司所效仿,像金星(Goldstar)、三星(Samsung)、起亚(Kia)以及大宇(Daewoo)等韩国制造商也是通过与欧美公司签订OEM合同来建立自己在显示器、半导体以及汽车发动机等各种

31、核心产品领域的领先地位。它们对外公开宣称自己的目标是把投资项目从潜在竞争对手,多半是美国公司手中夺过来。这种做法使它们能够在掏空对手的同时,加快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亚洲公司通过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并且把它们注入到核心产品中,在元件市场上已经积累了优势。接着,它们又利用优越的核心产品向下游进军,以谋得自己的品牌份额。它们不大可能永远只停留在做低成本供应商上。随着品牌声誉的提升,它们的价格也可能会提升。本田的豪华车Acura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他的日本汽车制造商也在打同样的牌。控制核心产品如此关键还有其他的原因。如果一家公司在核心产品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就有能力影响相关应用领域与最终产品的发展

32、。诸如数据驱动器、激光器之类与CD相关的核心产品,就使得索尼和飞利浦能够影响计算机光存储外设的发展。随着核心产品向更多的应用领域挺进,公司在新产品开发上能够不断减少成本、缩短时间和降低风险。简而言之,定位准确的核心产品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战略事业部的专制如果我们拘泥于20年前设计的用来管理多元化公司的分析工具,是无法理解新竞争态势下出现的新概念和新术语的。当时的竞争基本上是在国内展开(比如,通用电气对西屋,通用汽车对福特等),所有的主要竞争对手说的都是来自同一批商学院和咨询公司的语言。但是,老药方会有潜在的毒副作用。那些把战略事业部作为惟一组织形式的

33、公司尤其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副栏“两种公司概念:战略事业部或者核心竞争力”总结了两种公司概念的含义。显然,多元化企业拥有一系列的产品组合和业务组合。但是,我们认为企业也应被视为能力的组合。美国企业并不缺少用来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但是美国企业的管理层常常缺乏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远见,并且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整合分散在多个业务部门的资源。一旦管理层转变了工作重心,那么多元化的模式、技能的准备和调用、资源的分配以及联盟和外包的方式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我们谈到过全球竞争的三个层面: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以及最终产品。企业必须了解自己在每个层面上的输赢状况。仅仅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一家企业也许会在某些基

34、础科学技术上领先对手。尽管如此,它或许仍然会输掉争夺核心竞争力领导地位的竞赛。相反,如果一家企业能够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赢得竞赛,而不是在少数几项技术上领先,它几乎必定会在新业务开发上胜过对手。如果企业的核心产品在世界上的制造份额能够领先对手,那么它很有可能在提高产品的功能和性价比上胜过对手。由于产品的市场份额未必能反映公司内在的多种竞争力,所以我们很难通过这类指标来确定公司在最终产品的竞争中到底是赢还是输。事实上,如果企业试图依靠别人的竞争力来获得市场份额,而不愿意把力气花在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产品的开发上,那么就好比踩在危险的流沙上。在全球品牌大战中,3M、百得、佳能、本田、NEC以及花旗集团

35、等通过从核心竞争力中派生出来的各种产品,为自己撑起了全球性的品牌伞(brandumbrella)。这使它们下辖的各个事业部能够树立产品形象、赢得客户忠诚并顺利进入分销渠道。当你重新思考公司的概念时,目前一统天下的战略事业部这个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组织结构教条,显然已不合时宜。在战略事业部已成信条的地方,任何人对分权稍有异议都会被斥为异端。在很多公司,狭隘的战略事业部观点意味着高层管理人员只能看到全球竞争的一个层面,那就是争取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今天就放到货架上。这种扭曲的认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产品的开发投入严重不足。当组织被视为战略事业部的集合时,其中任何一个事业部都不会独自承担起

36、做强做大核心产品的职责,也无法提出充足的理由获得必要的投资来打造某种世界领先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总部管理层不能把更为全面的视角传达到战略事业部,事业部的经理倾向于少投资。最近,柯达和飞利浦等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寻找新的组织形式,以使它们能够为内外客户开发和生产核心产品。在欧美企业中,战略事业部的经理们看竞争对手的方式与看自己的方式是一样的。总的来讲,他们没有意识到亚洲企业对谋取核心产品领先地位的重视,或者不知道在制造业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与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开发速度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他们既没有把握代工生产的机会,也没有在自己的各产品分部之间寻找协调整合的机会。资源受到禁锢。随着战略事业部

37、的发展,它会逐渐积累起自己独特的能力。一般而言,蕴涵这些能力的员工会被看做该事业部独有的资产。其他事业部的经理如果想借用这些人员很可能会碰钉子。事业部的经理们不仅不愿意把怀揣独特能力的人才外借出去,也许还要把他们隐藏起来,防止公司在开发新业务时把他们调走,这好比不发达地区的居民把大部分现金藏到床垫下一样。核心竞争力与货币一样,其效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公司有多少存量,还取决于其流通速度。在技能储备方面,西方企业通常都具有优势。但它们是否能够快速地重新配置这些技能以响应新的机遇呢?虽然日本的佳能,NEC和本田在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上逊色于欧美企业,但是它们却能以更快的速度把资源在事业部之间

38、调进调出。公司总部的研发支出不能完全反映佳能的核心竞争力储备规模。并且,如果不仔细观察,你也根本无从判断佳能调动核心竞争力以把握商机的速度有多快。一旦能力被禁锢,掌握着关键能力的员工就无法参加充满机遇的项目,而他们的技能也就逐渐退化和萎缩。只有充分利用核心竞争力,像佳能这样的小型公司才能与施乐这样的行业巨头相抗衡。令人奇怪的是,在制订公司预算时全力争夺资金的战略事业部经理,却不情愿争夺人才这种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我们看到公司的高层领导往往倾注大量的精力做资本预算,但是对于分配人力资源似乎漠不关心,殊不知后者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真正体现。企业高管中几乎没有人能够走下四五个职级,去发现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

39、,并跨越组织界限调配他们。创新受到限制。在没有找出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各战略事业部只会追求手边的创新机会,比如,没有多少新意的产品线延伸或者地理上的扩张。而那些属于混合业务的机会,比如传真机、手提电脑、手持式电视机和便携式键盘乐器等等就会被忽视,除非经理们摘掉他们的事业部眼罩。记住,当佳能准备进军复印机市场大展身手时,它给外界的印象是经营照相机业务的公司。显然,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对企业进行思考,能够拓宽创新的领域。战略架构的制定在一家多元化公司中,如果信息系统、沟通模式、职业发展道路、管理层报酬以及战略制定流程都受制于战略事业部的组织界限,那么其核心竞争力就必然是支离破碎的。因此,我们认为,高

40、层管理人员应该把大量时间放在制定公司战略架构上,从而确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战略架构是未来的路线图,它指明需要培养哪些核心竞争力以及这些核心竞争力是由哪些相关技术组成的。战略架构可以激励组织不断从联盟关系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帮助组织确定内部开发的重点,因此公司为获得未来市场领先地位所需要的投资就可以大幅节省。NEC的计算机与通信战略架构就是一例。如果一家公司不清楚应当培育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或者不知道哪些核心竞争力应该严加保护以免被无意转移,它怎么可能明智地选择合作伙伴?当然,所有这些都应当归结为设计什么样的战略架构这个问题。答案因公司而异。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树的比喻,公司是围绕核心

41、产品而最终是围绕核心竞争力来组织的,为了根系的足够强壮,公司必须回答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这种核心竞争力,我们能够在多长时间内保持我们的竞争优势?这种核心竞争力对客户能够感知到的产品价值有什么重大意义?假如失去这种核心竞争力,我们将会在未来丧失哪些商机?战略架构为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提供了理由。战略事业部经理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新的市场机会是否会有助于实现公司的总体目标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它是否利用或者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在威格士(Vickers)公司,在判断有关多元化的选择决定时,要考虑这个决定是否有助于使该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动力和运动控制公司。(参见副栏“威格士公司体会

42、到战略架构的价值”)战略架构必须把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清清楚楚地摆在整个组织的面前。它为最高管理层提供了一个资源分配决策的模板。它可以帮助级别较低的经理们理解为何要确立这样的资源分配主次关系,同时对高层管理者也有约束作用使他威格士公司体会到战略架构的价值在大多数美国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应当为获取和配置核心竞争力而制定公司战略的想法还属于比较新的观念。但也有例外。Trinova是总部设在俄亥俄州托雷多(Toledo)的一家公司,在动力和运动控制器以及工程塑料的全球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威格士公司是其最主要的业务单元之一,它是生产液压元件的一流厂家,其产品包括阀门、泵、作动器以及过滤器等器具,分别应用

43、于航空、航海、国防、汽车。土方机械以及工业市场等。威格士公司意识到如果把电子学科领域的应用与自己的传统技术相结合,那么自己的传统业务很可能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公司的目标是“确保技术领域的变革不会导致客户抛弃威格士”。可见,这一举动的初衷是自我防御。威格士意识到,如果不获取新的技能就不能保护现有的市场,也不能抓住新的增长机遇。威格士公司的经理们试着把思考的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演化上:(1)与动力和运动控制业务相关的技术,(2)能够满足客户新需求的功能,(3)创造性地管理“技术+客户需求”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尽管面临短期赢利压力,最高管理层还是做了一个10-15年的长期规划,其中涉及可能出现的新的客

44、户需求、不断变化的技术,以及使二者匹配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口号是“迈向21世纪”。威格士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是液压动力元件。而战略架构图又确认了另外两种核心竞争力:电力元件和电子控制。把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结合起来的系统整合能力也是公司的开发目标。战略架构并不只是对某种具体产品或者具体技术的预测,而是一种更宏观的规划,它揭示了客户对功能的要求、潜在技术与核心竞争力这三者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这种战略架构隐含的一个假设是,我们不可能对产品和系统的未来进行明确的界定,然而,要想在开发新市场方面先发制人,竞争者必须及早建设核心竞争力。威格士公司所制定的战略架构不仅从核心竞争力角度对未来进行了描述,而且也

45、为当下的各种决策(重点产品、收购、联盟和招聘)奠定了基础。从1986年起,威格士公司进行了十多次目标明确的收购,每次收购对准的都是总体战略架构中所缺少的某种元件或技术。该架构也是公司内部开发新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此同时,威格士公司还进行了组织结构的重组,以方便电子电气能力和机械能力的整合。威格士公司不仅要制定战略架构图,还要向所有的员工、客户和投资者广泛宣传这一架构,同时建立与这个架构相应的管理系统。我们相信,再花两到三年的时间,威格士公司就能从这项投入中获得收益。们的决策保持一致。简单地讲,战略架构对公司及其市场都进行了定义。在这一点上,3M、威格士、NEC、佳能和本田都做得相当成功。当本田

46、进军汽车市场时,它知道自己在利用从摩托车业务中所学到的东西如何制造转速高、运转顺畅、重量轻的发动机。创建一个战略架构可迫使组织确定和发展跨事业部的技术联系和生产联系,而这些联系将为组织提供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正是由于资源分配的一致性和与之相应的管理体系的建立,战略架构才变得具有活力,并且能创造出良好的管理文化、团队合作精神、变革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专有技能受保护和长远思考的氛围。这也就是为什么特定的战略架构不可能轻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原因。战略架构同样也是公司与客户、与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的工具。它在揭示大方向的同时,指明了具体的行动步骤。人员的重新部署如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关键资源,并且最

47、高管理层必须保证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不被某个业务部所把持,那么自然而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略事业部必须像争取资金预算一样争取核心竞争力。我们曾经略微地谈过这个问题,鉴于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要谈得更加深入一些。一旦最高管理层(在分部经理和战略事业部经理的协助下)确认了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它就必须要求业务部门确认与这些能力密切相关的项目和人员。总部的管理者还应当指导相关部门对这些代表核心竞争力的人员做一次审核,确定他们的所在地、数量以及素质。这就给中层经理们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核心竞争力是整个公司的资源,理应由公司总部管理层重新进行调配。任何员工都不为某一个业务部门所独自占有。要把某些人才

48、留在战略事业部发挥作用,该部门的经理必须证明这样做能够使公司对员工技能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如果在每年的战略规划或预算编制过程中,事业部经理必须给出合理的理由才能把这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保留在本部门中,那么公司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强化这个信号。佳能在光学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包括照相机、复印机以及半导体光刻设备(参见副栏“佳能的核心竞争力”)。当佳能发现数字激光打印机市场大有可为时,它授权该事业部的经理到其他事业部搜罗人才,以便建立业务所需的人才库。当佳能的复印产品部着手开发由微处理器控制的复印机时,它自然而然地向照相产品部门求助,因为后者曾经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由微处理器控制的照

49、相机。然而,如果公司的奖酬体系仅仅以产品线的业绩为依据,或者职业发展的道路仅仅局限在事业部内部,那么各事业部经理的行为模式就会朝着破坏性竞争的方向发展。在NEC公司,下一代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各个业务分部的经理共同确定的。他们共同决定开发未来的每项核心竞争力需要多少投资,以及每个部门需要贡献多少资金和提供多少人力支持。这里还有一种公平交换的意味。也许会有某个分部比别的分部付出的更多或者得到的更少,但这种不公平只是暂时的,长期内终究会达成一种平衡。还有,战略事业部经理的积极贡献应当在公司内部广为宣传。要知道,一个事业部经理不可能为了让其化事业的获得好处(或者让作为晋升对手的其他事业部总经理受益)就同

50、意把关键人才调出。有合作态度的事业部经理应该得到表扬,要肯定他们的团队精神。只要优先顺序是明晰的,人才的调动就不会被人们视为只是出于个人喜好或者政治考虑。公司必须把这种为了打造核心竞争力而进行的人员调动记录存档,并予以肯定和重视。在部门的核心人才被调去开发其他领域的商机之后,有些业务部门的竞争力可能会暂时下降。如果因为业绩下降而立即遭到指责,那么下一次它们就不太可能再拱手交出宝贵的人才。最后,公司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消除骨干员工脑海中“我永远属于某个业务部”的认识。在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司可以仔细安排一个轮岗计划,让员工接触多种不同的业务。在佳能,关键人才会定期在照相机部和复印机部之间,以及复印

51、机部和专业光学产品部之间流动。而在职业发展的中期阶段,就需要让这些关键人才定期到跨业务部门的项目小组中工作,一方面是为了传播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员工与某个业务部门的联系过于紧密,导致他们无视别处有更吸引人的前景。这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员工应当知道,他们的职业发展是由公司总部的人力资源专家来跟踪和指导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佳能公司中所有30岁以下的工程师都曾收到邀请,让他们申请成为一个7人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将用两年的时间为佳能绘制未来的发展轨迹,其中包括战略架构。所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员工都应当定期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心得和体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强烈的社区归

52、属感。应该让他们忠诚于他们所代表的整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某个特别的业务部。通过经常旅行、与客户交谈以及与同事会面,核心人才也许会受到鼓励去发现新的市场机遇。核心竞争力是新业务开发的源泉。它们应当构成公司总部的战略重点。经理们必须在核心产品的制造方面赢得领先地位,同时通过旨在利用范围经济的晶牌建设计划获取全球份额。只有在企业被视为由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专注于市场的业务单元这多个层面构成的组织时,它才适于战斗。就最高管理层而言,他们不能只满足于成为最高级别的财务核算与汇总中心尽管在权力高度分散的组织中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公司高管人员应当通过阐明战略架构来创造增加值,而战略架构将为公司谋求竞

53、争力提供指导。我们相信,热衷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将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竞争胜利者的一个重要特点,重新思考公司的概念刻不容缓。作者:pioupiou回复日期:2005-10-310:53:18The Core CompetenceOf the Corporationby C.K. Prahalad and Gary HamelC. K. Prahalad is professor of corporate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ary Hamel is lecturer

54、in business policy and management at the London Business School. Their most recent HBR arti¬cle, Strategic Intent (May June 1989), won the 1989 McKinsey Award for excellenc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research funded by the Gatsby Charitable Foundation.The most powerful way to prevail in global c

55、ompe¬tition is still invisible to many companies. During the 1980s, top executives were judged on their ability to restructure, declutter, and delayer their corpora¬tions. In the 1990s, theyll be judged on their ability to identify, cultivate, and exploit the core competencies that make grow

56、th possible indeed, theyll have to rethink the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itself.Consider the last ten years of GTE and NEC. In the early 1980s, GTE was well positioned to become a major player in the evol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t was active in telecommunications. Its op¬erations

57、spanned a variety of businesses including telephones, switching and transmission systems, digital PABX, semiconductors, packet switching, sat¬ellites, defense systems, and lighting products. And GTEs Entertainment Products Group, which produced Sylvania color TVs, had a position in related displ

58、ay technologies. In 1980, GTEs sales were $9.98 billion, and net cash flow was $1.73 billion. NEC, in contrast, was much smaller, at $3.8 billion in sales. It had a comparable technological base and computer businesses, but it had no experience as an operating telecommunications company.Yet look at

59、the positions of GTE and NEC in 1988. GTEs 1988 sales were $16.46 billion, and NECs sales were considerably higher at $21.89 billion. GTE has, in effect, become a telephone operating company with a position in defense and lighting products. GTEs other businesses are small in global terms. GTE has di

60、vested Sylvania TV and Telenet, put switching, transmission, and digital PABX into joint ventures, and closed down semiconductors. As a re¬sult, the international position of GTE has eroded. Non U.S. revenue as a percent of total revenue dropped from 20% to 15% between 1980 and 1988.NEC has emer

61、ged as the world leader in semicon¬ductors and as a first tier player in telecommunica¬tions products and computers. It has consolidated its position in mainframe computers. It has moved be¬yond public switching and transmission to include such lifestyle products as mobile telephones, fa

62、c¬simile machines, and laptop computers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office automation. NEC is the only company in the world to be in the top five in revenue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miconductors, and mainframes. Why did these two companies, starting with comparable busin

63、ess portfolios, perform so differently? Largely because NEC conceived of itself in terms of core competencies, and GTE did not.Rethinking the CorporationOnce, the diversified corporation could simply point its business units at particular end product markets and admonish them to become world lead&no

64、t;ers. But with market boundaries changing ever more quickly, targets are elusive and capture is at best tem¬porary. A few companies have proven themselves adept at inventing new markets, quickly entering emerging markets, and dramatically shifting pat¬terns of customer choice in established

65、 markets. These are the ones to emulate. The critical task for management is to create an organization capable of infusing products with irresistible functionality or, better yet, creating products that customers need but have not yet even imagined)This is a deceptively difficult task. Ultimately, it requires radical change in the management of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