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名师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1071149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165 大小:1.8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名师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名师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名师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名师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名师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16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名师优秀教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 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7页,2.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及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

2、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你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25C,10C,零下10C,零下30C。 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 2(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意义的量: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

3、一些量(事情): 例1: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买出20辆自行车。 ?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 ?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2(正数和负数: ?能用我们已经学的来很好的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

4、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怎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能否从天气预报出现的标记中,得到一些启发呢, 在例1中,我们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2千米应记作,2千米。 后面的例子让学生来说(注意词的表达)。 在以上的讨论中,出现了哪些新数,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面我们引进了,5,,2,,237,,0.7等数。像这样的一些新数,叫做负数(negativ

5、e number)。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1.2等,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正数前面有时也可放一个+(读作正),如5可以写成+5。 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课堂练习 课本p18:1,4。 4(小资料: 世界各国对负数的认识和接受也有一个过程。如1484年法国数学家曾得到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但他不承认它,说负数是荒谬的数。1545年卡尔丹承认方程中可以有负根,但认为它是假数。直到1831年还有数学家认为负数是虚构的,他还特意举了一个特例来说明他的观点:父亲56岁,他儿子29岁,问什么时候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通过列方程解得x=,2

6、,他认为这个结果是荒唐的,他不懂得x=,2正是说明两年前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 5(例题: 例1:规定向前走为正,两个学生一组做游戏,如 甲:向前走2步 乙:2 甲:向后走3步 乙:,3 甲:,4 乙:向后走4步 甲:0 乙:原地不动 注:通过设计类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6(巩固练习: ?,10表示支出10元,那么+50表示 ;如果零上5度记作5?C,那么零下2度记作 ;如果上升10m记作10m,那么,3m表示 ;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可记作海拔 米(即低于海平面11034米)。比海平面高5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 ;比海平面低3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

7、作海拨 ;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数都带有+号 B(不带+号的数都是负数 C(小学数学中学过的数都可以看作是正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数学测验班平均分80分,小华85分,高出平均分5分记作+5,小松78分,记作 。 ?某物体向右运动为正,那么,2m表示 ,0表示 。 ?一种零件的 ,最小不超过标准尺寸 。 三、课堂小结: 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哪种意义为正是可以任意规定的。如果把一种意义规定为正,则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常将前进、上升、收入、零上温度等规定为正,而把后退、下降、支出、零下温度等规定为负。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 ,低于正常水位0.3m记作

8、 。 ?乒乓球比标准重量重0.039g记作 ,比标准重量轻0.019g记作 ,标准重量记作 。 2(一个物体沿东西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它们的运动,如果向东运动4m记作4m,向西运动8m记作 ;如果,7m表示物体向西运动7m,那么6m表明物体怎样运动, 答案:1(+0.2;0.3;+0.039;0.019;2(8m;向东运动6m。 二、讲授新课: 1(数的扩充: 数1,2,3,4,叫做正整数;,1,,2,,3,,4,叫做负整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数,8,+5.6,叫做正分数;,,,,,3.5,叫做负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思考并回

9、答下列问题: ?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2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自然数就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要求学生区分正与整;小数可化为分数。 2314457967 3(有理数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有理数进行不同的分类: ?先将有理数按整和分的属性分,再按每类数的正、负分,即得如下分类表: 正整数 整数 0 负整数有理数 分数 正分数 负分数 ?先将有理数按正和负的属性分,再按每类数的整、分分,即得如下分类表: 正有理数 正整数 正分数 有理数 0 负有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注:?0也是自然数。?0的特殊性。 4(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

10、集(set of number)。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所有负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负数集合;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整数集合;所有分数组成的集合叫分数集合;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有理数集合;所有正整数和零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 5(例题; 例1: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集的圈里: ,18,22 7,3.1416,0,2001,,,,0.142857,95?. 3 5 正数集 负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正数集 负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例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集合的括号 ) ?零是整数;?零是有理数;?零是自然数;?零是正数;?零是负数;?零是非负数。 A:? B:? C:? D:? (

1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理数中,零的意义表示没有 B: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组成全体有理数 C:0.5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因而它不是有理数 D:零是最小的非负整数,它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3),100不是( ) A:有理数 B:自然数 C:整数 D:负有理数 (4)判断: (1)0是正数 ( ) (2)0是负数 ( ) (3)0是自然数 ( ) (4)0是非负数 ( ) (5)0是非正数 ( ) (6)0是整数 ( ) (7)0是有理数 ( ) (8)在有理数中,0仅表示没有。 ( ) (9)0除以任何数,其商为0 ( ) (10)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 ( ) (11),3.

12、5是负分数 ( ) (12)负整数和负分数统称负数 ( ) (13)0.3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因此它不是有理数 ( ) 7 (14)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组成全体有理数。 ( ) 答案:1(A;2(D;3(B;4(?;?;?;?;?;?;?;?;?;?;?;?;?;?。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由学生小结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方法。 四、课堂作业: 课本:P21:3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3页,1(数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知道数轴上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能将已知数在数轴

13、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2(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有理数包括哪些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类似于这种用带有刻度的物体表示数的东西还有哪些(直尺、弹簧秤等), 数学中,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

14、。 演示从温度计抽象成数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同时把类比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讲授新课: 1(请学生阅读新课第22,23页,思考并讨论: ?零上25?用正数_表示。0?用数_表示;零下10?用负数_表示。 ?数轴要具备哪三个要素, ?原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3的点在什么位置, ?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1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2(数轴的画法: 师生共同总结数轴的画法步骤: 第一步:画一条直线(通常是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O,叫

15、做原点,用这点表示数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这条直线的一个方向为正方向(一般取从左到右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出来)。相反的方向就是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适当地选取一条线段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也就是在0的右面取一点表示1,0与1 12 之间的长就是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1?占1小格的长度。) 在数轴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这些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它们依次表示1,2,3,。 3(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位置的选定

16、、正方向的取向、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需要认为规定的。直线也不一定是水平的。 动态演示各种类型的数轴。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依据。 4(例题; 例1:判断下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在哪里, 分析: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答:都不正确,(1)缺少单位长度;(2)缺少正方向;(3)缺少原点;(4)单位长度不一致。 例2:把下面各小题的数分别表示在三条数轴上: (1)2,-1,0,,3,+3.5 (2),5,0,+5,15,20; (3),1500,,500,0,500,1000。 分析:要在数轴上表示数,首先要正确画出数轴,标明原点、正方

17、向(一般从左到右为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这三要素,然后再表示数,第(1)题,数不大,单位长度取1cm代表1,第(2)、 (3)题数轴较大,可取1cm分别代表5和500。数轴上原点的位置要根据需要来定,不一定要居中,如第(1)题的原点可居中,(2)的原点可偏左,(3)的原点可偏右,单位长度也应根据需要来确定,但在同一条数轴上,单位长度不能变。表示某个数的点,在图形上一定要用较大的(突出来,并且在数轴上写出该点表示的数。这样画出的图形较合理、美观。 例3:借助数轴回答下列问题 (1)有没有最小的正整数,有没有最大的正整数,如果有,把它指出来; (2)有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有没有最大的负整数,如果有,把它

18、标出来。 解答:观察数轴易知: (1)有最小的正整数,它是1,没有最大的正整数; (2)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有最大的负整数,它是-1。 5(课堂练习: 课本:P23:1,2,3。 三、课堂小结: 1(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与形之 间的内在联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是数轴上的所有点都表示有理数; 2(画数轴时,原点的位置以及单位长度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取,注意不要漏画正方向、不要漏画原点,单位长度一定要统一,数轴上数的排列顺序(尤其是负数)要正确。 四、课堂作业: 课本:P25:1,2,3,4。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9、: 教学(2) ,100,0,0.01; (3) 3,, 4.75,3.75。 解:(1) ,14,10,2; (2) ,100,0,0.01; (3) ,4.75,3.75,34。 说明:按题意用,号连接,解题中不能用,号连接,否则与题意不符,更不能把,与,混用,如第(1)小题不能写成,10,2,14或者写成2,14,10的形式。例3: 将有理数3,0,1,,4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用,号连接起来。 ,3,由正、负数大小比较法则,得,4,0,1,3。 解:正数1例4: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1.3,0.3,,3,,5 . 565656 解:将这些数分别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所以 ,5,3,1.3

20、,0.3 5(课堂练习: 课本:P25:1,2。 三、课堂小结: 比较有理数大小法则是: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根据法则先在同一个数轴上表示出同一组数的位置,然后用,号连接,这种方法比较直观,但画图表示数较麻烦。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数轴上数的位置得出比较大小规律,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则比较更方便些。 四、课堂作业: 课本:P26:5,6,7。 板书设计: 教学 ( ) ?5是,5的相反数; ( ) ?5与,5互为相反数; ( ) ?,5是相反数; ( ) 12121212 ?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 ) 解答:?;?;?;?;?

21、。 例2:(1)分别写出5、,7、,3、+11.2的相反数; (2)指出,2.4各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12 解:(1)5的相反数是,5。 ,7的相反数是7。 ,3的相反数是3。 +11.2的相反数是,11.2。 我们通常把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例如,(,4)=4, ,(+5.5)=, 5.5,同样,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本身。例如 +(,4)=,4,+(+12)=12。 例3:化简下列各数: (1),(+10); (2)+(,0.15); (3)+(+3); (4),(,20)。 解:(1),(+10)=,10。 (2)+(,0.15)=,0.15。 (3)+(+

22、3)=+3 = 3。 (4),(,20)=20。 3(课堂练习: 课本:P28:1,2,3。 三、课堂小结: 反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数是0,从数轴上看,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就是找一个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 2(相反数是表示具有特定关系(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单独一个数不能被称为相反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 3(正号+的功能是对一个数的符号予以确认;而负号,的功能是对一个数的符号予以改变。 四、课堂作业: 课本:P28:1,2,3。 1212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数轴上

23、分别标出5,3.5,0及它们的相反数所对应的点。 2(在数轴上找出与原点距离等于6的点。 3(相反数是怎样定义的, 引导学生从代数与几何两方面的特点出发回答相反数的定义。从几何方面可以说在数轴上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从代数方面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相同呢,由此引入新课,归纳出绝对值的定义。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绝对值的定义: 我们把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absolute value )。记作|a|。 例如,在数轴上表示数,6与表示数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都是6,所以,6,记作|

24、,6|=|6|=6。同样可知|,4|=4,|+1.7|=1.7。 和6的绝对值都是62(试一试: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由绝对值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 ,15|+8.; ;(3)|,|,0.,|,8.。 概括:通过对具体数的绝对值的讨论,并注意观察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正数)的绝对值有什么特点,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负数)的绝对值又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分类讨论,归纳出数a的绝对值的一般规律: 1 2 003 即:?若a,0,则|a|=a; ?若a,0,则|a|=a; ?若a=0,则|a|=0; 或写成: 3(绝对值的非负性: a(a 0) a 0(a 0)。 ,a(a 0)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

25、知:不论有理数a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通常也称非负数),绝对值具有非负性,即|a|?0。 4(例题;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7, 解:,71=7;,212121,,4.75,10.5。 10110=1;|,4.75|=4.75;|10.5|=10.5。 10 11 例2: 化简:(1), , ; (2),1。解:(1) 2 31 11 , ,12 ,2 2 ; (2) ,111 ,133。 (3)|()。 33 分析: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必须先判断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然后由绝对值的性质得到。在 (3)中要注意区分绝对值符号与括号的不同含义。 例3:计算:(1)|0.32|+|0.

26、3|; (2)|4.2|4.2|; 解答:(1)0.62; (2)0; (3)。 5(课堂练习: 课本:P31:1,2,3。 三、课堂小结: 1(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可以从其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两方面考虑,从几何方面看,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它具有非负性;从代数方面看,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2(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注意先判断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四、课堂作业: 课本:P31:1,2,3。 43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2 43 32 ,43 教学 ?联系到2.2节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法则: (1)

27、 00 4(例题: 例1: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与,0.01; ?,2与0; ?,0.3与,; ?, , 1 ?与, 9 13110。 解:(1)这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 ?|,1|=1, |,0.01|=0.01, 且 1>0.01, ?,1< ,0.01。 (2) 化简:,|,2|=,2,因为负数小于0,所以,|,2| < 0。 (3) 这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 ?|,0.3|=0.3, 11, 0.3,且 3310.3 < 0.3, ?,0.3 ,。 3 (4) 分别化简两数,得: 1 1, ,9 9, 11, ,10101 1 , , , ?正数大于负数, ?

28、 9 10 说明:?要求学生严格按此格式书写,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注意符号?、?的写法、读法和用法; ?对于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可以不必再借助于数轴而直接进行; ?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时要通分将分母化为相同。 例2:用,连接下列个数: 2.6,,4.5,1,0,,22 分析:多个有理数比较大小时,应根据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和0,负数小于一切正数和0,0大于一切负数而小于一切正数进行分组比较,即只需正数和正数比,负数和负数比。 解答:2.6,0,2,4.5。 1035(课堂练习: 课本:P34:1,2,3,4。 三、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叙述比较有理数大小的两种方法利用数轴比较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

29、大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实际上是由符号与绝对值两方面来确定。学习了绝对值以后,就可以不必利用数轴来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了。 ?要求学生严格按格式书写,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注意符号?、?的写法、读法和用法。 四、课堂作业: 课本:P34:1,2,3。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8页,2.6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30、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包括正小数)及数0的四则运算。现在引入了负数,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那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呢, 2(问题: 一位同学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跑道,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问题中并未指出行走方向。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 我们必须把问题说得明确些,并规

31、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很明显,一共向东走 了50米,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我们先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写成算式是(+20)+(,30)=,1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写成算式是:(,20)+(+3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 )方( )米处。 后两种情

32、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所得和的符号似乎不能确定,让我们再试几次(下式中的加数不仿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 你能发现和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3)=( ); (+3)+(,10)=( ); (,5)+(+7)=( ); (,6)+ 2 = ( )。 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 0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2(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取

33、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注意: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 3(例题: 例1:计算: 1 2 ?(+2)+(,11); ?(+20)+(+12); ? ,1 , , ; 2 3 ?(,3.4)+4.3。解:?解原式=,(11,2)=,9; ?解原式=+(20+12)=+32=32; ?解原式= ,1 , , 1 2 1 12 34 , 1,

34、 , 1, ,2; 2 3 6 23 66 ?解原式= +(4.3,3.4)=0.9。 4(课堂练习: 课本:P37:1,2,3,4。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四、课堂作业: 课本:P40、41:1,2。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3.75 + 2.5 +(2.5); 教学 (2)(+5)+(-12);(5) +()+()+()。 说明:通过练习巩固加法法则,暴露计算优化问题,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发现、

35、总结: ?问题: 在小学里,我们曾经学过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也是成立的吗, 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 ?探索: *并比较两个算式的运算结果。 ? + ? 和? + ? 。 *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 ?内,并比较两个算式的运算结果。 ( ? + ? )+ ?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 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即 ( a + b )+ c = a + ( b + c ) 这样,多个有理数相

36、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使计算简 化。 2(例题: 例1:计算: (1) (+26)+(,18)+5+(,16); (2) ,1 ,1, ,7 , ,2 , ,8 。 解 (1)原式=(26+5)+(,18)+(,16) = 31+(,34)= ,(34,31)= , 3。 (2) 原式= ,1 , ,2 , 1, ,8 ,7 2 3 1 2 1 4 1 3 1 2 2 3 1 1 1 3 2 11 2 11=,4,7,7 44=,4, ,7,7 =,4,=, 4, =,3。 444 4 从几个例题中你能发现应用运算律时,通常将哪些加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运算简便吗

37、? 例2:10筐苹果,以每筐3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记录如下:2,,4,2.5,3,,0.5,1.5,3,,1,0,,2.5。求这10 筐苹果的总重量。 解:由题意得:2+(,4)+2.5+3+(,0.5)+1.5+3+(,1)+0+(,2.5) = (2+3+3)+(,4)+2.5+(,2.5)+(,0.5)+(,1)+1.5 =8+(,4)= 4 。 30?10 + 4 = 304 。 答:10筐苹果总重量是304千克。例3:运用加法运算律计算下列各题: (1)(+66)+(,12)+(+11.3)+(,7.4)+(+8.1)+(,2.5) (2)(+32

38、)+(,27)+(,35)+(,11)+(+53)+(+55) 5 (3)(+6)+(+)+(,6.25)+(+)+(,)+(,) 分析:利用运算律将正、负数分别结合,然后相加,可以使运算比较简便;有分数相加时,利用运算律把分母相同的分数结合起来,将带分数拆开,计算比较简便。一定要注意不要遗漏括号;相加的若干个数中出现了相反数时,先将相反数结合起来抵消掉,或通过拆数、部分结合凑成相反数抵消掉,计算比较简便。 解:(1)原式=(66 + 11.3 + 8.1)+(,12)+(,7.4)+(,2.5) = 85.4 +(21.9) = 63.5 (2)原式=(3+)+(5+)+,(2+)+,(1+

39、) +(5+)+,(3+) 1212 =3+5+(2)+(1)+()+()+ 5 +(3)+() =2 (3)原式=(+6)+(,6.25)+(+ )+(,)+(,)= , 例4:10袋小麦称重时以每袋9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记录数据如下: 1 3 +7,+5,4,+6,+4,+3,3,2,+8,+1 请问总计是超过多千克还是不足多少千克,这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 分析: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讨论研究,列出算式7+5+(4)+6+4+3+(3)+(2)+8+1按应用题格式求解。 3(课堂练习: 课本:P40:1,2

40、。 三、课堂小结: 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任意改变加数的位置,简化运算。常见技巧有: (1)凑零凑整: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结合先加;和为整数的加数结合先加; (2)同号集中:按加数的正负分成两类分别结合相加,再求和; (3)同分母结合:把分母相同或容易通分的结合起来; (4)带分数拆开:计算含带分数的加法时,可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拆开,分别结合相加。注意带分数拆开后的两部分要保持原来分数的符号。 四、课堂作业: 课本:P41:3,4,5。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 ?(,8)+(+6) 3(问题: 在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达127?C, 太阳落下后的月夜气温竟

41、下降到,183?C,请问在月球上温差是多少度,(310?C) 通过分析启发学生应该用减法计算上题,从而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 ?回忆: 我们知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例如计算 (,8),(,3)也就是求一个数?使( ? )+(,3)=,8。根据有理数加法运算,有(,5)+(, 3)=,8,所以 (,8),(,3)=,5。?减法运算的结果得到了。 试一试: 再做一个填空:(,8)+( )=,5,容易得到(,8)+(+3)=,5。?比较?、?两式,我们发现:,8减去,3与加上+3结果是相等的。 ?再试一次: 10,6=( 4 ), 10

42、+(,6)=(4 ),得 10,6=10+(,6)。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如果用字母 a、b表示有理数,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可表示为:a b = a +(,b)。 2(例题: 例1:计算: (1)(,32),(+5); (2)7.3,(,6.8); (3)(,2),(,25); (4)12,21 . 解: (注意:两处必须同时改变符号.) (3)(,2),(,25)=(,2)+25=23。 (4)12,21 = 12+(,21)= ,9。 3(课堂练习: 课本:P43:1,2。 三、课堂小结: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 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

43、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 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四、课堂作业: 课本:P44:1,2,3,4,5。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 2(叙述有理数减法法则。 3(叙述加法的运算律。 4(符号,+和,各表达哪些意义? 5(化简:+(+3);+(,3);,(+3);,(,3)。 6(口算: (1)2,7; (2)(,2),7; (3)(,2),(,7); (4)2+(,7); (5)(,2)+(,7); (6)7,2; (7)(,2)+7; (8)2,(,7)。 二、讲授新课: 1(

44、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 以上口算题中(1),(2),(3),(6),(8)都是减法,按减法法则可写成加上它们的相反数。同样,(,11),7+(,9),(,6)按减法法则应为(,11)+(,7)+(,9)+(+6),这样便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称为代数和。 再看16,(,2)+(,4),(,6),7写成代数和是16+2+(,4)+6+(,7)。既然都可以写成代数和,加号可以省略,每个括号都可以省略,如:(,11),7+(,9),(,6)=,11,7,9+6,读作,负11,负7,负9,正6的和,运算上可读作,负11减7减9加6;16+2+(,4)+6+(,7)=16+2,4+6

45、,7,读作,正16,正2,负4,正6,负7的和,运算上读作,16加2减4加6减7。 2(例题: 2 4 1 1 例1:把 , , , , , , , ,1,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 3 5 5 3 2 4 1 1 解:原式= , , , , , , , ,1,= 3 5 5 3 2411,1 3553 读作:2411、,、,、,1的和。 3553 3(加法运算律的运用: 既然是代数和,当然可以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a+b=b+a,(a +b)+c= a +(b+c)。 例2:计算:,20+3,5+7。 解:原式=,20,5+3+7 =,25+10 =,15。 注意这里既交换又结合

46、,交换时应连同数字前的符号一起交换。 例3:计算: (1),+; (2)(+9),(+10)+(,2),(,8)+3。 解:(1) 原式=+, (2) 原式=9,10,2+8+3 =1,1 =9+8+3,10,2 =,; =20,12=8。 3(课堂练习: 课本:P46:1,2。 课本:P47:1。 三、课堂小结: 1(有理数的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 2(因为有理数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所以在加减运算时,适当运用加法运算律,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使运算简便。但要注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 四、课堂作业: ,2。 141423423 课本:P47:习题1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7、 教学 (2)(+3.7),(,2.1),1.8+(,2.6); (3)(,16)+(+20),(+10),(,11); (4) , 1 1 1 1 , , , , , , 。 2 3 4 6 二、讲授新课: 1(概述: 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通常适当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化。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后,一般也应注意运算的合理性。 2(例题: 例1:计算: ?,24,3.2,16,3.5+0.3; ?0, ,3 , ,2 3 3 2 ,0.25, 4 3 解:(1)因为原式表示,24,3.2,,16,,3.5,0.3的和,所以可将加数适当交换位置,并作适当的结合进行计算,即原式=,24

48、,16+3.2+0.3,3.5 =,40+3.5,3.5 =,40+0 =,40。 (2) 原式=0, ,3 , ,2 3 23213 2 1 ,21,3, =, 34344 3 4 =,21122311,3,=,21,3=,17 233442 例2:,3、+5、,7的代数和比它们的绝对值的和小多少, 分析:让学生理解代数和的概念、绝对值的和、比小的问题的求法。 解:由题意得:(|,3|+|+5|+|,7|),(,3+5,7) =(3+5+7),(,5) =15+5=20 3(课堂练习: 课本:P47:2。 三、课堂小结: 有理数的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从而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

49、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四、课堂作业: 课本:P48:3,4,5。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 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2)+(,2)+(,2)。 2(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非负数) 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符号问题) 4(根据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 能不能猜出在有理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 3?2=

50、6,? 即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6米处。 注意:这里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如果上述问题变为: 问题2:小虫向西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2这也不难,写成算式就是: (,3)?2=,6即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6米处。 ?引导学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有什么发现? 3时,所得的积是原来的 当我们把3?2=6中的一个因数3换成它的相反数,积6的相反数,6,一般地,我们有: 把一个因数 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应用此结论,3?(,2)=? (,3)?(,2)=?(学生答)把3?(,2)和?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式对比,这

51、里把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把(,3)?(,2)和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此外,(,3)?0=0同3?0=0作比较。 ?综合上面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继而教师强调指出: 同号得正中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就是小学学习的乘法,有理数中特别注意负负得正和异号得负。 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由于介入了负数,使乘法较小学当然复杂多了,但并不难,关键仍然是乘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符号一旦确定,就

52、归结为小学的乘法了。 因此,在进行有理数乘法时更需时时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例如: 再如: (,5)?(,3)?同号两数相乘 (,6)?4?异号两数相乘 (,5)?(,3),,( )?得正 (,6)?4,( )?得负 5?3,15?把绝对值相乘 6?4,24?把绝对值相乘 所以 (,5)?(,3),15。 所以 (,6)?4,24。 2(例题: 1 1例1:计算:?(,5)?(,6) ? , 2 4 解:?原式=+(56)=+30=30。 ?原式=,(11 24)=, 1 8 3(课堂练习: 课本:P52:1,2,3。 三、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乘法法则,要牢记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

53、简单地说:负负得正。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7:1,2。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 (2)(,6)?5; (3),3?(,4),?(,5); (4)3?,(,4)?(,5),; 二、讲授新课: 1(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问题: 在小学里,我们曾经学过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运算中也是成立的吗, ?探索: *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可以任意交换乘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乘. 2(问题: 计算:(,2)?5?(,3),有多少种不同的算法,你认为哪些算法比较好,

54、3(例题: 例1:?计算:(,10) ?1?0.1?6。 3 解:原式= (,10) ?0.1 ? 6 = (,1) ?2 = ,2。 ?能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 1 3 1(,10) ?0.1?6 = ; 3 (,10) ? , ?(,0.1)?6 = ; 1 3 1 3 (,10) ? , ?(,0.1)?( ,6 )= 。 ?观察以上各式,能发现几个正数与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吗? ?再试一试: ,1?1?1?1?1=_;,1?(,1)?1?1?1=_; ,1?(,1)?(,1)?1?1=_; ,1?(,1)?(,1)?(,1)?1=_; ,1?(,1)?(,1)

55、?(,1)?(,1)=_。 ?一般地,我们有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首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把绝对值相乘。 试一试: 1 ,5, , 3 ,2, 2 ? 2 ,5, ,8.1, 3.14 0 ? 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例2:计算: (1) 8,0.5, ,8, 35 4 ; (2) , 3, ,1 ,0.25, 46 5 解:(1) 原式=8,13 8= 8+3=11; (先乘后加) 24 591 (先定符号) 654(2)原式=,3 =,1 (后定值) 184(课堂练习

56、: 课本:P55:1,2。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精读多个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并强调运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7:3。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 (2)(,3)?(,7),9?(,6) 解:原式=8+(,20) (先乘后加) 解:原式=21,(,54) (先乘后减) =,12; =75 2(再次强调:在有理数乘法中,首先要掌握积的符号法则,当符号确定后又归结到小学数学的乘法运算上,四则运算顺序也同小学一样,先进行第二级运算,再进行第一级运算,若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式子。 二、讲授新课: 1(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分配律: ?问题: 在小学里,

57、我们曾经学过乘法的分配律,如:6?(11,23)=6?+6?, 1213这个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运算中也是成立的吗, ?探索: *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 和? ?总结:让学生总结出乘法的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即a(b,c),ab,ac. 2(例题: 例1:计算:(1) 30 12 ,0.4 ; (2) 4.98 ,5,。 23 解:(1)原式 30 122,30 ,30 15,20,12 7; 235 (2) 原式=4.98 ,5, ,5,0.02, ,5, ,25,0.1 ,24.9。 例2

58、:计算:?4?(,12)+(,5)?(,8)+16; ? 解:?原式=8?(,6)+8?5+8?2=8?(,6+5+2)=8?1=8; ?原式=3 114 8,1, 。 4 315 3 114 33431473 8,1, 8, , 6,1, 4。 4 315 4434151010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应用运算律,有时可使运算简便. 也有时需要先把算式变形,才能用分配律,如例1(2),还有时需反向运用分配律,如例2(1)。 4(课堂练习: 课本:P56,57:1,2。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运用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总结强调运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59、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7:4。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 ?,0.5, ,1, 1 231 ,8, 1163 ?(,3)?(+7),9?(,6) ?6 4 25 5 二、讲授新课: 1(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除法法则: ?问题: 一个数与2的乘积是,6,这个数是几?你能否回答?这个问题写成算式有两种: 2?( ?)=,6, (乘法算式) 也就是 (,6)?2=( ?) (除法算式) 由2?(,3)=,6,我们有(,6)?2=,3。另外,我们还知道: (,6)?=,3。 所以,(,6)?2=(,6)?。这表明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来进行。 ?探索: 填空: 8?(,2),8?( ); 6?(,

60、3),6?( ); ,6?( ),6?121212; 。 33 ?总结:让学生总结倒数的概念、除法法则。倒数的概念:乘积是 。 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reciprocal)例如,2与、(,)与(,)分别互为倒数。 这样,对有理数除法,一般有 123223 有理数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注意:0不能作除数. 2(例题: 例1: (1) ,18, 6; (2) 1 2 ,5 , ; 5 (3) 6 4 , 。 25 5 解:?原式=,18, 6 ,18 6, ,3; ?原式= , , 1 2 1 5 1 , , ; 55 5 2 2 6 4 6 5 3 , , ,。 25 5 25

61、4 10?原式= 3(探讨总结出有理数除法类似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因为除法可化为乘法,所以有理数的除法有与乘法类似的法则: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4(例题: 例2:化简下列分数:(1) 解:(1)原式=,12; 3 (2) ,24,16。 ,12 ,12, 3 ,12 3, ,4; 3 ,241 ,24, ,16, 24 16 1。 ,162(2)原式= 例3:计算: (1) (,)?(,); (2) ,24 ,6,; (3),3.5 5233 3332 6 7 7 3 , 。 8 4 322解;(1) 原式=?=?)?(,)=; 5253535 6 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