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1064065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

2、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 , 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注】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典郡:掌管郡务。罔不:无不。务:致力,从事。伎:同“技”。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睨之久而不去_康肃忿然曰_及守荆南回_(2)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4)“射”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称为“六艺”)之一,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术精湛

3、无比、举世无双,但他的母亲却依然“杖之,碎其金鱼”。你觉得陈尧咨母亲的这种做法寄寓了对儿子一种怎样的期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等到(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4)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睨”是“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方”是古今异义词,“等到”的意思。 (2)语句“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的意思是:陈尧咨擅长

4、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据此,正确的句读是: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在此题中,要注意“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本题作答要在理解乙文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依据“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可知,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用射术来报效国家,不要把射箭当作娱乐。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 气愤的样子 ; 等到 。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卖油翁)看见

5、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一一对应,字字落实”,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

6、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分析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概括人物的相关情节,仔细分析流泪的原因,选择表达心情或感情的词语概括。【附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

7、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乙】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尧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

8、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注】余浆:剩下的水。豚:小猪。翕赫:轰动。斫:砍。(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顾见空桑_因植种_意欲持去_(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

9、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B.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C.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D.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就是,原来是;仅仅、只。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个义项,就是、原来是。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

10、语气。小希: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个义项,仅、只。因为_。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_。【答案】 (1)回头看;于是;打算(2)A(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解析】【分析】(1)顾:回头看。因:于是。意:打算。 (2)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对句子的意思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结合意思断句即可。“盲者

11、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意思是“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树下的车马常有数千,树旁摆满了酒肉”据此断句为“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故选A。 (3)“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句中“李君”指的是李树,“谢”意思是“祭谢”,“以”意思是“用”,“豚”意思是“小猪”,“谢以一豚”的正常语序应为“以一豚谢”。据此翻译。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句中的“耳”意思是“罢了”,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张助认为这件事很荒唐,对众人不明所以的行为感到很轻视,所以“乃”可以解释为“仅仅,只”。这篇文章通过一件小事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都要仔细观

12、察,认真研究,不能盲目轻信。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回头看;于是;打算 A; 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

13、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能力以及探究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

14、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要想准确地探究文章给人的启示,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附参考译文】 南顿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 ,又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于是就把李核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反而长出了李子,就奔走相告(这个神迹),有一个患了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逐渐痊愈。(但是)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树下的车马常有数千,树旁摆

15、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多,张助远行归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迹呀,这李子只是我种的罢了。”于是就跑去砍了那棵李树。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仔细阅读选文,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断2处)。 及 其 稍 长 而 家 无 书 读 就 闾 里 士 人 家 借 而 读 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太夫人以荻画地_教以书字_或因而抄录_抄录未毕_

16、(3)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4)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B.欧阳修刻苦攻读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太夫人教子有方【答案】 (1)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2)用,拿;写;有时;完毕(3)以至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4)B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译为: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书”:

17、写。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毕”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完毕”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昼”:白天。“寝”:睡觉。还有“唯读书是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可分析“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等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欧阳修刻苦攻读。所以选B。故答案为: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用,拿;写;有时;完毕; 以至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 ;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

18、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然后判断正误即可。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

19、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如“昼”:白天。“寝”:睡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4阅读文言文,回

20、答问题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

21、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山门圮于河_阅十余岁_转转不已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文章人

22、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答案】(1)倒塌;经过;停止(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3)D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已”是“停止”;“阅”是古今异义词,“经历”的意思。(2)句中的“是、柿、岂、携、去”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然则、但、者、臆断、欤

23、”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3)D项,文章中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据此,答案为D。故答案为:(1)倒塌;经过;停止(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3)D。【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回忆注释和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实词的含义,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比如,小题,阅,属于一词多义,义项有:看;检阅;经历,句子中的意思是“经历”。(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回忆注释和译文,可以提取句子的意思,翻译时注意

24、特殊句式,通假字等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省略成分也要翻译出来。比如,本题,是非,古今异义,现代汉语里的意思指对错,句子中要分开理解,是,代词,这;非,不是。(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ABC三项都是写作技巧考查,D项分析人物形象,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再具体分析即可。【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

25、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

26、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陈康肃公尧咨善射_久而不去_乃取一葫

27、芦置于地_ _以钱覆其口_(2)翻译下列句子。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3)谈谈你对“康肃笑而遣之”一句中的“笑”字的理解。(4)作者详写卖油翁“酌油”情节的原因是什么?(5)“公亦以此自矜”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本文通过讲故事阐明道理,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答案】(1)善于,擅长;离开;就,于是;放;盖(2)(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地点点头。卖油翁接着说:“我也没有别的,只是手法熟练罢了。”(3)一方面表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的高超技艺以及其所说的道理的肯定,另一方面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4)突出卖油翁是以理服人,以“酌油”的技艺

28、说服对方的。(5)点明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后文埋下伏笔。(6)我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人各有所长,即使自己有什么长处也不能骄傲自大。【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注意句意: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置:放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

29、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颔:点头句意:(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重点词有:尔:罢了句意:卖油翁接着说:“我也没有别的,只是手法熟练罢了。”(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情节来分析。(4)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从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摘抄时注意书写正确。文中详写卖油翁“酌油”情节是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突出他以理服人,以“酌油”的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5)结合句意“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理解分析。(6)此题考

30、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字字落实。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6阅读文言文,阅读问题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

31、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注释】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计:计谋,策略。俄:不久,一会儿。老父(f):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中截:从中间截断。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执竿入城_不可入_但见事多矣_遂依而截之_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初竖执之。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不超过40字) 【答案】(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2)握,持;进入;只,只是;于是,就(3)开始是竖着拿长竿。为什么不用锯子将

32、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但”解释为“只是”。(3)注意第句是反问句。(4)阅读文本可知,执长竿者是一个遇事不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人。这则故事给我的启示是:

33、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或做事不能固执己见,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要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故答案为:(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2)握,持进入只是于是,就(3)开始是竖着拿长竿。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点评】(1)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2)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

34、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并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即可【附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拿不出办法来了。一

35、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人,我是一个爱帮忙的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3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擦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本文作者是_代学者、文学家_(人名)。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阅十余岁_湮于沙上_(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的结论却不一样呢? (4)文中的讲学家代表了哪一类人? (5)本文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清;纪昀(2)经过,经历;埋没(3)因为老河兵不仅考虑到石和沙的质地性质,还考虑到了水冲击

37、石头的反击之力会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意对即可)(4)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只会据理臆断的人。(5)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解析】【分析】(1)本文作者是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2)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阅”:经过,经历。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湮”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读懂文章内容是作答的前提。讲学家根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原处地中;老河兵不仅考虑到了讲学家的理论,

38、还注意了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所以他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石兽落下的上游。 (4)讲学家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兽越陷越深陷进河里。文中还描写了他的“笑”。所以由此判断讲学家是一个空谈事理,脱离实际,喜欢臆断,好为人师,骄傲自大的人。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许多事情往往有着复杂的内在,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实践出真知,实践

39、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故答案为:清、纪昀 经过,经历;埋没 因为老河兵不仅考虑到石和沙的质地性质,还考虑到了水冲击石头的反击之力会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意对即可) 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只会据理臆断的人。 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点评】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注意位置的注释内容的学习好掌握,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

40、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人物,要结合人物的语言、独自等相关的描写语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注意文章的抒情、议论句子的理解。【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

41、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

42、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示儿燕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 , 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选自溉堂文集)【注释】未遑:来不及。遑,闲暇。旧窑:年深日久的陶瓷。窑,陶瓷器代称。(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

43、字。 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_)然贫家止有此器(_)(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怕弄坏书,在书上加圈加点才是读书的好办法。B.珍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人的做法,穷人学不了。C.就算忍渴忍饥,穷人也不要把唯一的古瓷拿来做饭碗。D.书是拿来读的,别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答案】 (1)的;仅仅,只(2)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止”是通假字,同“只”,是一个副词,表仅限于某一范围,解释为“只”“仅仅”。 (2)本题从原文“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茶杯饭碗这类东西,明明知道是

44、古瓷,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不能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所以选项C的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的;仅仅,只;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附参考译文】 你在初读古书时,对于书本不要过于爱

45、惜。因为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要对书本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爱惜书本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家们的事情,我们这些贫穷的读书人来不及效仿这种做法。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古瓷,应当珍惜,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难道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吗?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46、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丙)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47、,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斯是陋室 是非木柿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D.从今若许闲乘月 卿言多务,孰若孤(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惟吾德馨 _啮沙为坎穴_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尔辈不能究物理。(4)陋室铭结尾写诸葛庐和子云亭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 (5)老河兵最终找到石兽的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48、一村”蕴含着什么哲理? 【答案】 (1)C(2)德行美好;冲刷;主观地判断;随时(3)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4)采用类比手法,以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作者还自比古贤,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5)遇到问题,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要从实践出发,具体全面地考虑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A. 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指学问和事业;B. 判断动词,是/ 代词,这;C.

49、都译为“只”;D. 如果/像 。故选C。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馨”:美好。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臆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主观地判断”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丝竹”:音乐,乐曲。“案牍”:官府公文。“尔辈”:你们。“物理”:事物的道理。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来类比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突出自己品德高尚。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

50、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5)一问,可抓住重点语句分析。如“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实践是

51、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二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

52、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吗,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 故答案为: C; 德行美好 ; 冲刷 ; 主观地判断 ; 随时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采用类比手法,以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作者还自比古贤,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 遇到问题,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要从实践出发,具体全面地考虑

53、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注意类比方法的赏析。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

54、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一)译文: 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

55、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

56、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57、:“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本文选自_,作者是清代的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山门圮于河_棹数小舟_湮于沙上_啮沙为坎穴_(3)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

58、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4)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2)倒塌;划船;埋没;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3)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4)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

59、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5)议论。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孤石老人,人称茶星。直隶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市)人,故又被称为纪河间,因去世后谥“文达”,故又称纪文达。他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侍讲、学政、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

60、书、协办大学士等职。 (2)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棹”:划船。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圮”“湮”“啮”等生僻词,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所以说他们都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4)由讲学家“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的话,可以看出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而由“如其言,果得于

61、数里外”分析,可以看出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观臆断。 (5)一问,考查表达方式的类型。“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明显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用“反问”的修辞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用主观臆想或者纯理论知识来看待问题,往往是错误的。二问,写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故答案为: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倒塌;划船;埋没;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