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上传人:只**** 文档编号:21062460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摘 要】大规模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要深入认识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和核心能力,同时要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等四方面科学合理地构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关键词】本科层次 应用型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富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

2、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的竞争。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走向全球:美国创新的新发展报告中说:“没有人去创造、应用和开拓新思想,就不会有创新过程。创新事业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推进,而且需要有文化和思想敏锐的人才来经营和管理。获得智慧型人才是全球化主要推动力。”近年来,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本科阶段非常注重创新教育。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注重开发个性、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英国的大学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研究方法论的教育,又要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性学

3、习能力,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本一直倡导“启发式”和“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德国更是提出大学是创新运动的缔造者。正是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才使得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率先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综合创新指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通常在70以上,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二)本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证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

4、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也需要大批能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200万人,居世界首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总量10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六位,但创新综合指数则排名28,属中等偏下的水平。同时,人均产值很低,每百万元产值所需的人数,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13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绝对值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五位,但很大一部分是依赖国外直接投资,关键技术掌握在投资商的手中。2002年,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一些与人才有关的指标(如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人员),我

5、国在49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最后,与科技人员数量排名第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本科层次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就大学而言,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选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要重新审视自己本科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办学思路,改变培养模式,更好地担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使命。(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迈向大众化阶段,在注重追求量的扩张过程中,忽视了质的内涵深化与提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普遍不够,影响和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这种现象迫切需要引起我们全方位的深刻反思。200

6、7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要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创新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把教育的核心追求从知识转向发展、从继承转向创新,创新教育对于高等学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就不言而喻。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需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大众化教育办学理念下培养的本科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别于精英教育办学理念下培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也有别于一般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

7、而是介于两者之间都有所兼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二、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素质构成及培养目标(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是相对于专门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他们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用人单位为实际需求,以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在知识被运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不一味追求精深的理论知识。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注重智育,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比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更宽的知识结构

8、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显而易见,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两个概念是有区别而又互为补充,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除了受到系统的大学通识教育外,既要在创新中应用,又要在应用中创新。(二)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从知识结构上讲,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能力结构上讲,不仅要在科技的应用方面有突出的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索精神,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创新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提

9、升产品科技含量、科学管理等方式创造价值;四是受到系统的实践训练和锻炼,具有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较强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五是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围绕着工程应用和科技创新而构建,既要有“知识”、“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三个突出特点。(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和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以学生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关键是创新,以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赢得竞争优势。对于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言,除了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主要体现学生是否具有

10、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关键要素。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是合格的未来职场人,在校期间学生应受到系统的职业化训练,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诚信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举止等等;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以协作为手段的组织工作和学习能力。实践是应用的基础,只有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才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也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

11、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创业能力主要指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只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更多地创造就业岗位,发挥“就业倍增”的效应。(四)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三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主要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或“填鸭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做笔记是最常见的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形成,不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人才素质

12、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这需要在教育实践上正确处理好能力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因此,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经过8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由“上规模”阶段进入“创特色、上水平”阶段。为实现“创特色、上水平”的办学目标,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院不断研究、积极改革,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等方面都

13、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构建以“应用”为目标、“创新”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上,城市学院对现有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及其它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增设创新类课程,加大应用性教学力度,进一步重组和优化教学体系。对于专业课程,讲透应用技术、实用技术、各类实务,同时,根据专业技术课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来设定,而不是为了理论与学术本身拓展深度、广度服务。另外,还应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各类模块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紧紧围绕培养对象所要求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紧密链接,给学生根据市场需要与个性特点以较大的选择性。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紧紧

14、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增强职业素质为主线,坚持先进性、针对性、应用性和综合化的原则,构建了一个与培养目标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紧密吻合的,以模块化课程结构为主的柔性化理论教学体系。(二)构建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大学培养始终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改变轻实践、轻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做到既坚持理论教学,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又强化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学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促使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后劲”,在此基础上,学院又重点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强调应用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侧重点突出“学以致用

15、”。学院还压缩第一课堂课时,增加第二课堂实践,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把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更多地应用到实践锻炼中,做到“实践引导教学,实践推动教学,实践检验教学”。教师也像重视第一课堂一样重视第二课堂的指导,推动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另外,学院还把职业训练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过程,强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一 个合格的“准职业人”。(三)构建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城市学院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16、创新产品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赛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第二,大力开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如创新学、创业学、创意学等;第三,在所有的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把创新创业的意识传授给每位学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第四,搭建一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的平台,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第五,特别注重师资队伍和其他教学资源及实践条件的保障。从而真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主动适应现有岗位的就业能力,而且具有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业能力,这是学院培养应用型创新人

17、才的宗旨所在。(四)着力建设一批校内外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建立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型教学实践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和能力的重要基地,而且还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充分利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的训练,注重人才培养结构与学科建设相衔接,注重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满足学生需要。创新实践平台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可以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自主开发的场地、设备、环境和技术指导,培养学生实际开发制作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积极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的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倡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中去,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积极为学生成长提供自由发展的学术空间和创新实践的操作平台。当然,这仅仅是城市学院近年来在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探索,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然而,通过对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不仅可以更新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升华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和理解,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校内外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