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史馆修史与清代帝王文治--以乾隆朝为中心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21060624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方案-史馆修史与清代帝王文治--以乾隆朝为中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方案-史馆修史与清代帝王文治--以乾隆朝为中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方案-史馆修史与清代帝王文治--以乾隆朝为中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方案-史馆修史与清代帝王文治--以乾隆朝为中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案-史馆修史与清代帝王文治--以乾隆朝为中心(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史馆修史与清代帝王文治-以乾隆朝为中心以文教施民,注意对 精神生活的建设与引导,倡导文治,是古代高明的统治者为稳固自己的统治常常采取 的措施。文治所注重的是推行政治教化、巩固纲常道德、阐扬儒家学说、整理典籍等等。总之,是通过兴办各项事业将统治者的政治思想、教化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心中,使之不偏离当朝的 政治方向和政治需要。在清代诸帝王中,清高宗乾隆最重文治,而且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 将推行文治与官方修史事业在一起,把设馆修史当作推行文治的重要工具,充分发挥史馆修史的政治功能,通过修 纂史书、阐释 历史 来达到转移人心、扶植纲常的目的,而不是进行空洞的说教。这是乾隆 皇帝作为一个有较高学术

2、修养的政治家的高明之处xaO一、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的编纂与清廷正统理论 xa0正统 问题 是 中国 古代重要的理论问题1。作为一种观念,它曾长期支配过中国古代 士人和统治者的头脑,经常 影响 着他们的思想意识、政治行为和重大决策。清高宗在进行 文治建设时,首先就考虑到从思想意识和政治道德上重新论定南明以及清朝的正统地位,在 广大臣民中树立清朝为天下共主的思想,拨正人们尤其是汉族士人对清朝历史地位的不 正确认识,从思想深处转移人心。为此,清高宗特设通鉴辑览馆,以御批通鉴辑览 的编修为依托,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明末清初历史作重新解释和伦理判断。御批通鉴辑览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告成2(卷

3、 813),该书“发凡起例,咸 禀睿裁,每一卷成,即缮稿进御,指示书法,悉准麟经。又亲洒丹毫,详加评断”(P430), 清高宗在书法、论断等方面具体指示,引导馆臣按自己的意志对历史进行裁决。1、南明小朝廷的正统地位080御批通鉴辑览一书,对南明政权的正、闰进行了重新定位。清初,统治者一直持明 亡于崇祯说,即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正统终结,此后建立的南明小朝廷,没有正 统可言。顺治、康熙、雍正都持这一看法。康熙间设馆修纂明史,徐乾学等人向皇帝提 出仿照宋史瀛国公纪附见宋帝罡、帝昺的做法,把南明福、唐、鲁、桂四王附入崇祯 皇帝纪4(卷 2),以明其续接明朝正统。其后王鸿绪也提出仿宋史之例

4、来定明季诸 王年号,依然希望把南明列入正统4(卷2)。但都没有被皇帝采纳。成书后的明史 完 全将南明排斥在正统之外。清廷对待明亡以及南明政权的态度是:明亡于李自成进北京;清 入关是顺天应人,代明讨贼。所谓“流寇李自成颠覆明室,国祚已终。予驱除逆寇,定鼎燕 都。惟明乘一代之运以有天下,历数转移,如四时递嬗,非独有明为然,乃天地之定数也” 5(卷5)。为适应当时政治需要,清廷极力排斥南明政权,宣扬自身得天统而有天下。可是,到乾隆中期,对南明历史的论断发生了变化。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高宗在 审阅国史馆所呈洪承畴传时,认为在南明唐王前加“伪”字,于义未协。指出福王在江宁 犹宋室南渡,唐、桂诸王

5、之转徙闽、滇与宋帝罡、帝昺之播迁海岛无异,“不必概以贬斥也”2 (卷761)。明显改变了顺治以来一直将南明政权视为伪朝的观点。紧接着谕令设馆编纂御 批通鉴辑览,希望“观是书者,凛天命之无常,知统系之应守”(卷首御制序)。该书重视 对历代正统的评断,借此大做文章,“于正统偏安之系,必公必平,天命人心之向,必严必 谨”(卷首御制文)。该书第一次以官方史籍的形式,将明亡的时间定为福王被执,承认 明的正统迄于弘光朝,所谓“兹于甲申岁仍命大书崇祯十七年,分书顺治元年以别之。即李 自成陷京师,亦不遽书明亡。而福王弘光元年亦令分注于下,必俟次年福王于江宁被执,而 后书明亡(卷首御制文)。乾隆四十年,清咼宗又

6、进一步指出隆武、永历政权“究为明室 宗支,与异姓僭号者不同,非伪托也”,命令史官“诠叙唐、桂二王本末,别为附录卷尾”6(卷 首上谕)。至此,清廷已完全承认弘光朝承袭了明的正统,唐、桂二王为明朝余续。这是对 南明政权历史地位的新论述。乾隆朝重新论定南明正统地位,有着深刻的政治、思想背景和明确的目的。首先,是为 了笼络人心,显示清高宗“大公至正”的胸怀。清初统治者认定南明为伪,是因国基初定,斗 争激烈,“于不顺命者自当斥之曰伪,以一耳目而齐心志”2(卷761)。到乾隆时期,政治稳 定,发展,清政权被认同,改变对南明正统地位的论断就是要显示清廷在论断历史时的“至 公至正”,所谓“俾读者咸知朕大中至正

7、,未尝有一毫私意偏倚其间”(卷首上谕),笼络人 心,进一步增强清廷凝聚力。其次,为表彰忠于南明的忠义之士扫清障碍,把对明代兴亡的 认识纳入到整个封建历史思想体系中考察。乾隆时期,盛中见衰,社会危机已经出现,官僚 队伍腐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清高宗认识到倡导忠君思想的重要,而南明诸多大臣忠君死 节的是非常好的历史教材。承认南明合法地位,是表彰明末忠义之士、倡导忠君思想的前提。所谓“彼时仗节死义之人,考订事迹,悉与备书而崇奖忠贞,亦足以为世道人心之劝” (卷首上谕)。确立南明正统,也是为劝导人心、褒奖忠君行为铺平道路。2、清朝的正统地位xaO 为了笼络人心,倡导节义,适应新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清廷对

8、南明政权的正统地位给予 了新的解释,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清朝自身正统地位的定位问题。尽管在顺、康、雍时期,统 治者一直宣传自己是顺天应人取代明朝,以促使汉人在思想上认同自己,但似乎效果不佳。 到乾隆时期,清高宗认识到要想让汉族认同满族并且把满族融入汉族文化中,必须从历史的 角度对清朝的正统地位进行系统解说,从思想深处解决问题。xaO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正统论上首先要排除的就是夷夏之防的观念。如所周知, 中国传统正统理论中本来就有浓厚的排斥少数民族政权的思想因素,再加上始入中原的清王 朝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就必然导致人们对“新王朝”的抵制,大倡华夷之防。如顾炎武认为: “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华

9、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7(P245)王夫之指出:“天下之大防 二冲国、夷狄也,君子、小人也。”8 (P502)黄宗羲也说:中国之与夷狄,内外之辨也。 以中国治中国,以夷狄治夷狄,犹人不可杂之于兽,兽不可杂之于人也。9 (P12)。这是 深怀春秋大义的知识分子身遭国破家亡变故以后的悲愤发泄。此种强烈的、根深蒂固的 华夷之防的认识不扭转,对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廷统治显然是不利的。饶宗颐曾说:“正统理论之精髓,在于阐释如何始可以承统,又如何方可谓之正之真 理。”1(P76 )清廷在论证自己的正统地位时,在“如何始可以承统”的问题上,强调顺天应 人,代明讨贼;在“如何方可谓之正”的问题上,则强调大一

10、统局面,批驳汉民族正统观。雍 正时期,清世宗就在大义觉迷录中驳斥了华夷之分、中外有别的思想,强调清朝建立的 是中外一统、华夷一家的正统王朝,所谓:“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 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10(卷83)到乾隆时期,清廷依托 御批通鉴辑览的编修,更加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正统论。从御批通鉴辑览和乾隆帝的其它言论来看,在清朝的正统问题上,清廷始终高举春 秋和纲目大义,在他们看来,大一统政权有绝对的正统地位,不论其统治民族如何, 发祥地何在。只要能够“为中华之主”2(卷1142),实现对以中原为中心的广阔区域的实际 统治,就是当之无愧的正统王朝。清朝

11、实现了这样的统治,当然就是天下共主,所谓“我朝 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2 (卷1142)。 “天下者,天下之 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也”(卷首御制文),又云“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 夷狄之。此亦春秋之法,司马光、朱子所为亟亟也”11(P869)。这就非常明确地指出 少数民族政权同样可以是正统。对于汉族士大夫中普遍存在的文化优越感,乾隆帝列举古史 中关于汉族先人茹毛饮血的记载,评论说:“今之民,即古之民。古之民,茹毛饮血,初不知 耕稼也。后世视茹草木而食禽兽者,几如异类,不知彼之去古犹未远,而己之反近于异类焉。” 6(卷 1)汉族先人在经济文化尚未发达之时

12、,与今天汉族士大夫所瞧不起的夷狄没有什么 不同。汉族先进文化也是一步步由落后发展而来的,用不着贬低夷狄文化和功业。这是符合 历史实际的认识,也是对清初汉族学者力持华夷之防的驳斥。在正统之辩中冲决华夷之防,并不始于清代,元朝时,就有人在正统论中反对歧视少数 民族政权,元朝后期修辽、金、宋三史,确立“三史各为正统”的纂修原则,说明进步的夷夏 观念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12 (P78-140)。清高宗借史馆修史所阐发的正统观念,实际上是 在吸收、改造春秋大一统观念和元代正统论争的积极成果后形成的。他摒弃正统论中排 抑少数民族政权的因素,以大一统观念为核心,以“继前统、受新命”为主要标准,有力论证 了清朝

13、的正统地位,这对促使人们形成多民族统一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意义。清廷一方面为南明福王政权确立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确立正统地位,看似相互 矛盾,实则寓意深刻。清高宗肯定南明政权续接明朝正统,把南明事迹录入通鉴辑览, 目的是“与其听不知者私相传述,或致失实无稽,不若为之约举大凡更可以正传闻之伪舛。” 2(卷 995)矫正视听,抚平了清初以来汉族士人在南明问题上的愤懑情绪。其做法被史官 誉为“扬万世之闳纲,祛百家之私议,辨统系而必存其实,垂法戒而永著为程”6(卷116)。 清廷虽然承认南明传承了明的正统,但相对于清朝的大一统政权而言,其偏安一隅,正统地 位命悬一线,丝毫无损于清朝的万载基业。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既解决了萦绕汉族士人心中 多年的南明的正闰情结,树立了心胸博大的帝王形象,笼络了人心,又确立了少数民族政权 的正统地位,按照自己的意志给历史是非以无可争议的最终裁决,通过标榜史学上的大中至 正之道,达到了扭转人心的目的。这一做法作用很大,道光年间李瑶作南疆绎史勘本, 就将官方论述弘光正统的谕旨冠于书前13(自序)。同治年间夏燮撰明通鉴,也遵循通 鉴辑览书法,不称南明为伪14(义例),这都是受了官方史学观念的影响。xa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