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上传人:h****4 文档编号:21047161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摘要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塑造良好组织形象, 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其目的在于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和谐。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处理各种公共关系,促进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和谐和团结, 达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这正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约而同。本文首先说明了公关和谐理念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接着分析了公关和谐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发挥的作用,最终利用公关和谐理念,从“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自我和谐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词: 公共关系 和谐

2、理念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公共关系作为组织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传播沟通艺术,正是一种追求和谐发展的手段。一、 公关中和谐理念的涵义 “公关即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塑造良好组织形象, 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公共关系的目的就在于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和谐。公共关系通过传播、沟通、协调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 达到“人际的和谐、秩序的和谐、平衡的和谐、发展的和谐。”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社会组织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经营中求

3、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理解、怜悯、支持与合作。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须要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就是构建和谐,全部的公共关系工作都是围围着构建和谐的公众关系而绽开的。和谐理念事实上已经成为现代公共关系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生命力、凝合力,已经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助推力。因此,我们说,和谐是公共关系的本质特征1。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一词的意思是协作的适当和匀整,融洽,协调。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从老子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到孔子最闻名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合”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源远流长,代代相承,生生

4、不息,历久弥新;不仅闪耀着东方式的哲学才智,显示出独特的理论价值,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行或缺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积淀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人文精髓和核心2。其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对国家的治理,还是在对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中国文化传统中“和谐”思想都发挥着不行代替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确定中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人文精髓和核心的现代阐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必定性的理论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

5、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内涵可以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允正义、诚信友爱、充溢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共享发展成果、最广阔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到敬重、爱护和实现的社会。三、 公关和谐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建立、完善一套能够不断解决社会冲突和化解社会冲突的有效管理机制的过程。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沟通和关系协调功能,不仅对营造组织与相关公众的和谐关系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可以对构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主动开展公关工作,进行双

6、向信息的沟通与沟通,有助于信息传播,实现公允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真实、有效、刚好地传播与沟通,对于促进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安排与可持续利用;对于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力公允、机会公允、规则公允、安排公允和人道主义公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允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4。在公共关系中,组织信息与社会公众信息的双向传播与沟通是组织公共关系和谐的基础。和谐社会建设同样须要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与广阔人民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沟通。从政府层面来说,主动开展政府公关,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与沟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开展社会公众工作、取得社会公众支持、增加整个社会凝合力的必要

7、途径。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动身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党和政府刚好了解各种政策的社会反响,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捉高政策的有效性,更有利于政府树立良好的形象,把社会公众的力气集合起来,使大家同心同德,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赢得公众营造社会组织内部和社会组织与其相关公众的和谐氛围,从而为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环境奠定基础。(二)运用公共关系的有效手段,协调、化解各种冲突,应对各种危机在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很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须要重新调整,很多新的冲突亟需化解。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需妥当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冲突和冲突。从宏观角度来看,社会是否和谐须要国家制定协调各种

8、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的制度、政策,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从微观上看,各级政府部门、各社会利益团体是否真正把政策落实到实处、是否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协调各社会关系尤其是和广阔人民群众的关系则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其一是: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要建立起相互敬重、互信任任的社会关系,能够诚信友爱、融洽相处。关系协调是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功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冲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而公关的协调职能重在协调人与社会,即人与人的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可以运用公共关系的这一功能,能够削减摩擦、化解冲突、增加团结,形成互信任任、相互促

9、进,共同满意,实现共同合作。通过协调社会中各种组织与社会公众中存在的利益、行为、心理差异,化解冲突与冲突,促进社会良性循环与旺盛发展5。(三)实现全员公关,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的发展, 是由生产力诸多要素之间的共同影响确定的, 但这些要素只供应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 生产力各要素要有机地结合才能使生产力的发展变为现实, 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还是人。一个社会人须要面对各种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姻缘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同乡关系等。一个组织进入社会也要面临各种交往, 从纵向角度来看有它相对应的上级部门、下级组织或社会公众, 从横向联系来看有与它平行的干脆交往组织与间接交往组织。公共关系活动

10、就犹如润滑剂, 协调着这些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之间的发展。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以现代传播沟通的手段处理其相关公众关系,从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优化组织生存发展环境。而组织形象要靠人来体现,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须要对全体员工实行公共关系管理,即全员公关管理。这是一种让全体员工高度重视组织形象,自觉创建和维护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管理方法,做到人人公关、时时公关、到处攻关,达到“人和”境界。发挥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与沟通以及关系协调功能的作用,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主动意义6。普及公共关系信息传播与沟通和关系协调意识,使人人都具有沟通协调实力,懂得公关艺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推行“人人都懂公关、人人

11、都会公关”的全员“公关”,充分发挥协调功能,削减社会的冲突与冲突,增加和谐合作,使社会风气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就达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四、 如何利用公关和谐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天人合一” 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中国传统历来提倡“天时, 地利, 人和”, 把“ 天人合一”、“天人谐调” 看作是人际和谐、社会有序的生态环境基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天”与“ 人”的合一与“ 天道”与“人道”合一。首先来讲“天”与“人”的合一。在中国,所谓的“天”, 主要指自然界或自然的总体, 宇宙的最高实体; 所谓的“人”, 则是指人和人类。“天人合一”思想的首要涵义是确

12、定人与自然是一个不行分割的统一体, 人来自大自然,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把自然界作为挚友,而不是以“主子”自居来折服自然7。其次,“天人合一”思想的另一个基本含义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道”一般指自然界运动改变的普遍规律;“人道”一般指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和人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中国古代哲学家大多认为, “天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 “天道”与“人道”合一, 而以天道为本, 即自然规律与人类的道德法则具有内在统一性, 遵循自然规律的根本要求, 是确立道德法则, 评价人的行为是非、善恶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就是告知我们,人类应当用科学的手段向自然界索取人类生

13、存和发展所须要的东西。无论“天”与“人”合一, 还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二者都体现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提倡敬重生命价值, 兼爱宇宙万物;“辅相天地之宜”, 把遵循自然规律,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为最高的道德旨趣和人生理念。作为人类协调与外界关系的道德准则“人道”, 必需反映和从根本上符合自然规律、生态系统的限定。人类的道德价值准则, 应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中客观地确定。人类要担负起自然界“和善公民”的责任, 遵循自然规律, 敬重万物的生命和存在价值。这是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根本的伦理价值目标, 它对构建当今的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4、。和谐的社会也应是“生态合理性”的社会, 以生态的观点来确证理论的合理性与实践的合理性的价值标准, 社会的治理理念理应以“生态本位”来代替“关系本位” 8。 (二)人与人和谐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时指出,公允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当协调,人民内部冲突和其他社会冲突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允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恳守信,全体人民同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溢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建愿望得到敬重,创建活动得到支持,创建才能得到发挥,创建成果得到确定。这几个方面的目标汇总起来,就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所在,即人与人

15、的和谐。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就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记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1、 公允正义:打造和谐社会坚毅基石公允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允和正义,要坚持把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允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允、机会公允、规则公允、安排公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允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2、 诚信友爱:构筑和谐社会道德底线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

16、的社会。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指出,要以诚恳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诚信友爱,是一项困难的系统工程,须要从健全制度、发展教化、旺盛文化、强化道德规范、培育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入手,引导人们互帮互助、诚恳守信、同等友爱、融洽相处。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9。3、 充溢活力:激发全社会创建精神充溢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定要求。充溢活力要求我们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力营造激励创建、敬重创建、爱护创建的良好社会氛围,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制度、科技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供应源源

17、不断的动力。建设充溢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大力激励人们创业。为此,必需全面贯彻“敬重劳动、敬重学问、敬重人才、敬重创建”的方针,从根本上破除影响人们创建力发挥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三)自我和谐和谐社会的前提自我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产物, 我们应当从根本上重视和实现人的自我和谐。1. 加强修养, 提升人格魅力修养主要是自我修养, 从道德的角度提升自己的素养。修养可分为基本要求和高层次要求。作为起点的基本要求, 就是不做伤天害理的事, 自我修养有着显明的针对性, 针对的是贪欲和邪念。历来的贪财、恋色、弄权而作恶多端者, 现实社会中不断揭露出来的腐败分子, 其根源皆由贪欲、邪念所致, 可

18、见修养之必要。假如说修养的基本要求是不做坏事, 不贪、不占, 不因恶小而为之, 那么修养的高层次要求则是为他人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自我和谐的人,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心理平衡, 不埋怨, 不攀比, 主动对待人生, 对名利地位豁达待之, 泰然处之, 追求人生的真、善、美10。2. 不断学习, 提升创新实力假如说修养讲的是从道德层面提高自己的素养, 讲究学习创新则是从实力的角度提升自己的素养。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 对于社会主体的个人, 要求的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学以致用, 努力创新。通过学习来促进人的对话和沟通, 形成共识和信任, 以达到使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创新资源得到扩展, 促成人的主题

19、行动与社会结构的互动, 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 使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谐共进。3.讲究气度, 处理好人际关系讲究气度实质上讲的是涵养, 是指与人相处的协调方式。中国自古就重视人际关系建设, 提倡宽和处事, 协调人际。孔子的“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 “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孟子的“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这些至今仍旧是人们处世行事的行为准则。在今日, 不同性格、爱好、志趣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色, 他们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 实行不同的方式方法, 只要是正值的, 通过自己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达到的,

20、 都应当予以理解和支持, 排斥、卑视、看不惯、不顺眼, 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理解的障碍。不能以自己的优势而傲视别人、取笑他人。无论人的职位凹凸, 社会角色差异多大, 人格是相互同等的。敬重别人就是敬重自己,要擅长学习别人的特长, 赞美人是君子之风, 是对别人成就由衷的认可11。参考文献1 陈世杰,薛秀娟.公共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同一性探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2 李成滨,李淑东.论和谐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D.辽宁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中共中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确定N.人民日报, 20064 孙文营.深化理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理论探究,20085 纪华强.构建和谐社会公共关系的历史使命J.国际公关,20056 马志强,徐爱华.论公共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现代高校教化,20057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 教化科学出版社,19988 丁成际.构建和谐社会的传统才智从儒学的视域来看J.华北电力高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9 彭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内涵和深刻寓意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唐先田.重视人的自我和谐N.光明日报,200611 马艳芳.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人的自我和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