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情感对等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21010688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6.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情感对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情感对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情感对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情感对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情感对等(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情感对等咸守卫(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0)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商务交流日益增多。伴随着跨文化商务交流 的增多,在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方面出现了诸多的交际障碍。特别是情感对等方面,在高 语境国家和低语境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基于此,笔者对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情感的对 等提出相应的策略。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商务交流 情感对等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领域,从其开始至今也只是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在商务交 流,特别是跨国商务交流中,跨文化交际学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理论,其中作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的人类学家

2、霍尔,提出了高语境 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对情感对等关注较少 而作为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互惠性”乃是跨文化沟通最具有普遍性的伦理原则。” 因此,情感对等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现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方面具有重要 的作用。语境是跨文化交际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准确把握语境,选择恰当的交际方式 对实现情感对等,润滑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下面拟就语境问题阐释这一问题。一 交际模式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最早产生于人类学领域,后来传播学的发展进一步 推动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不同的传播学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交际模式,本文采用的是贝罗 传播模式。

3、(1)贝罗传播模式 - 概述贝罗(D Berlo)传播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 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 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 信息message, 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 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从图-1 我们看到了传播的基本模式。实际上在现实层面,该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并 且一般而言,影响交际的干扰无处不在。因此,在特定的语境下,如何尽可能的较少干扰因

4、素是实现顺畅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条件。从一个微观层面来看,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两个来自 不同文化的人际间的交流。影响交际的因素包括了外部的因素(比如情境)和内部的因素(教 育程度、文化和社会系等).二 语境表面看来,交际似乎是一个相当直接的过程。然而在现实中,国际商务交流中失败的例 子比比皆是,问题之一就是未能建立和谐的关系。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话题并逐渐彼此熟 悉显得比较重要。在一种文化里合适的话题也许是另一种文化里的禁忌,所以语境成为不能 回避的问题。“语境”这个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霍尔在1977年出版的超越文化 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从沟通的角度,把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具体而言,

5、“在 高语境文化里,沟通过程的信息,大部分表现在个人的内化性或经由肢体来表达,很少表现 在外显性的编码过程。低语境文化则恰恰相反,大部分沟通的信息,都经由外显的符码来表 现。”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及交际的特点,路斯迪格等学者曾加以概括如下: 高语境文化: (1)内隐,含蓄; (2)暗码信息; (3)较多的非言语编码;(4)反 应很少外露; (5)圈内外有别; (6)人际关系紧密; (7)高承诺; (8)时间处理高 度灵活。低语境文化: (1)外显,明了; (2)明码信息; (3)较多的言语编码(4)反应外 露; (5)圈内外灵活; (6)人际关系不密切; (7)低承诺; (8)时间高度组织化

6、。简而言之,高语境文化的交际,大都喜欢用编码清晰的语言文字明白的描述事物,陈 述细致;低语境文化的交际,大都喜欢背景知识的铺垫,多用含混或者模棱两可的言语隐讳 的说明问题。目前,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两者互相影响。但是短期内,两者差异依然 存在。属于高语境文化的国家有:日本,韩国,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和印度尼西亚等一些 东南亚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典和芬兰等西 方国家。随着国际商务交流的增多,人际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高语境文化里,情感的持久性 和紧密性对商务活动影响重大。然而在低语境文化里,情感的持久性和紧密性相对弱化。特 别是在商务宴会,商务礼节等

7、活动中,情感的维系和深化意义重大。因此在以集体主义为中 心的感情方式和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工具性方式的商务交流中,实现情感上的对等比较困 难。注意两种文化的差异,准确把握言者的意图并力求减少干扰因素,是实现情感对等的一 个重要途径。实际上,情感对等不仅存在于不同文化的语境中,即使在相同的文化语境,人 际间的情感差别也存在,也需要准确而恰当的沟通。三 语言交际从图-1 我们还可以看到,传播法即交流的方式是首当其冲的问题。语言是交流的载体 和媒介。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更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言语交际也是实现情 感对等的一个重要途径。语言学上的文字分为表意文字和表形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

8、 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实质上是形意文字。表意文字是指字的字形多与其意义相关而不标示 其读音,记录语言意义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如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这一类字。 任何汉字都是意音文字系统的“字母”,因为它都有确定的一个或几个读音。表音文字,看 到就会读,但不一定知道其含义,即见字会读;汉字,看到不一定会读,但根据字体结构, 可以大体明白其含义,即:见字知意。表音文字,各地方方言不同可能拼写不同,比如美国 英语和英国英语不同,而西欧各国字母相同但拼写出来含义却不同,于是虽然各国距离近, 但沟通却有障碍,难以形成大疆域文化统一;汉字,各地发音不同,但书写却相同,人们可 以书信往来,文章流传后世

9、也能被读懂,有利于传承文明。表音文字,由于拼写一个词需要 多少不一的字母组合成词,从视觉上不如汉字显得整齐美观。同样的语意,表音文字往往要 用很长的篇幅表达,汉字却能用更少的篇幅表达,言简义丰,当然阅读时读汉字比读表音文 字读得快。这在联合国文件就能比较出来,同样的文件,汉语译本的页数最少,公开诵读时 用时最短。表音文字,音调只有轻重音,降调和声调;汉字不但有轻重缓急,还有阴平、阳 平、上声、去声、轻声等声调,还有反问疑问等语气,因此汉字诵读时有天然的韵律美,更 富音乐性。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汉字对维护中国的大一统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基于不同的文字,无论是书面或者口头,字里行间的意思和言者

10、所表达的真实想法可能 差别很大。同样表达一句话,在高语境文化里,它可能是一种铺垫或者内化在个体身上。在 低语境文化里,它可能是传递的清晰明确的信息。这样,沟通的障碍就出现了。所以,了解 不同语言和文字的差别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进一步实现情感的对等很重要。价值观与 沟通行为是彼此依存的关系;“第一,价值观必须经由符号行为来传递;第二,人们的沟通 行为受制于价值观。人类的语言表达,如俗语谚语传说与诗词等,用来强调个人或集体信仰 的特殊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国际商务交流中,经济最大化固然是普遍的追求。但是,像 自由,公平等价值观也是相伴而生的价值诉求。因此,在沟通中,力求实现沟通和价值观的 相互促

11、进必然要求情感层面的互惠或者对等,而情感的对等反之也会促进交流的进一步加深 和价值观的进一步融合。四 非语言交际一般来说,人类交际渠道有两种: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简单来说,非语言交际指的 是除了语言行为以外的交际。对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其中比较具体的一个是“非语 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的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的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的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on and Saine, 1978)。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西方很多学者都做过有关非语言交际的调查,基 本上都认同非语言交际的比例要大于语言交际。在中国,

12、类似的调查很少,但是有一点是确 定无疑的,作为高语境文化的中国,较多的非言语编码和含蓄委婉的方式无疑占了很大的部 分。中国自古就是讲究“礼”的国家。常见的话语比如“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已经深 入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实际上,中国古代奉行“出刑入礼”,礼在社会中扮演了法的角色,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际上,在现实层面的沟通交流,融合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方 式。而且,人们往往会忽视非语言交际的作用。非语言交际的种类有很多,我们综合比较了 一下,大致上可以将非语言交际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大多数的 非语言交际都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不可能详尽的了解所有

13、文化中 的非语言交际。但是对于目的语文化或者商务交流对象的文化应该有所了解。在跨文化商务 交流中,一些重要的非语言交际需要特别注意,比如时间制、话语轮次、眼神交流和空间信 息等。为了实现顺畅的跨文化交流,对于非语言交际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慎重使用。 除非对某些“非语言行为”或“非语言手段”很了解。这样对于建立和谐的商务合作和交 流很重要,为未来的情感对等奠定了基础。结论: 跨文化交际学是美国近四十年兴起的学科,还不是很完善。随着世界经济、文化、政 治等交流的日益密切,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交际行为是文化和社会行为,它必然发 生在社会之中,并受社会中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交际的因素包

14、括:A)宽泛的交际 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等。 B) 情境因素,这是受制于宽泛文化环境并直接影响交际的环境。”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信 息的准确和情感的恰当至关重要,因此,当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人交流时,对语言交际和非 语言交际准确的把握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就商务交流来说,持久的和谐的合作关系依赖于情 感的对等。因此,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情感对等是跨文化交际中更深的一个层面。因为一般 而言,商务交流很少是一次性交易,它有赖于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注释: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学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读本陈国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 页陈国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 79页陈国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85 页毕继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7 页贾玉新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11-12页陈国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贾玉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Larry A. Samovar & Richard E.Porter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语文化王逢鑫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毕继万北京大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西文化之鉴Linell Davi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简述霍尔关于跨文化交际中 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导向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