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比例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_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上传人:hh****1 文档编号:20997957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2.7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比例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_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3年比例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_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23年比例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_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2023年比例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_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比例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_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比例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_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例认识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1篇:“认识比例”教学设计 “认识比例”教学设计 高县来复镇中心小学 唐尚春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意识。 三、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

2、比能否组成比例。 四、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记得怎么求比值吗? 老师这儿有几组比,出示:口算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1)3:5和24:40 (2)0.2:0.1和1:0.5(3)5/8:1/4和7.5:3 (4)2:8和9:27(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1)比例的意义 1指名口答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并出示答案 口算完了,你有什么发现? 2是呀,生活中确实有许多像这样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例如3:5=2

3、4:40 第四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像这些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 4仔细观察这三个等式,你觉得组成比例要满足什么条件?谁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什么叫做比例?出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练习 1出示例题: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请你分别说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根据回答出示:上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4 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50:3 因为200:4=50 150:3=50 200:4=150:3 所以200:4和150:3能组成比例。 你还能写

4、出其他的比吗?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2学到这儿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3我们把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课件演示) 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比例200:4=150:3,你能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吗?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2.5/7.5=1/3,你能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吗? (三)、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老师这儿有一组数,出示:3、5、10、6 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学生回答后师整理出示: 3:5=6:10 5:3=10:6 3:

5、6=5:10 6:3=10:5 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比例,你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 出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老师这儿还有几组比例,它们中有这样的规律吗? 4:5=20:25 0 1:0.01=100:10 16/28=4/7 你自己能举个比例来验证一下吗? 小结。出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练习 1判断下面每组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6:9和9:12 0.6:0.3=1/3:1/6 揭示比例的两种判断方法。 2现有两组数:(1)4、3、6、8 (2)12、8、4、20 哪一组的四个数能组成比例?

6、3(1)请你用4、3、6、8写两个比例。 (2)你能改掉12、8、4、20中的一个数,使新的四个数组成比例吗? 4数学问题:你知道我们学校的旗杆有多高吗?一天阳光明媚,小红拿来了一根竹竿和一把卷尺,在地上量了起来,并很快知道了旗杆的长度。你知道小红是怎么知道的吗?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拓展、延伸 六、教学反思: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

7、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一)、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索过程 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有效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 (二)、找准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学以致用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与生活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来测测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把数学和实际紧密地联系起

8、来,这样既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第2篇:认识比例教学设计 认识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西师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时。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9、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成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教学准备:题卡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给学生装提供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装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二、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通过一个小练习让学生写比并求出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

10、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中的两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于是组成比例。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完成练习中第一题的第1、2小题,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师生间、生生间合作说一个比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比例的意义的知识,用比例的意义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特别强调了

11、已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利用这个基本性质再次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接着就做些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及应用,通过一个填数游戏充分巩固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知识的应用。 认识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 1、例2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成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教学准备:题卡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给学生装提供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装在探索活动中

12、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什么是比吗? 教师引导举例说明,并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2、出示题卡:一辆汽车2小时行120千米,3小时行180千米。请你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你能把这两个比化简并求出它们的比值吗?(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师引导:我们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接起来,这样,我们就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齐读。) 二、新课教学 1、师:3:2和9:6能组成比例吗?请大家求比值来判断一下。汇报,引导归纳: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还可以看这两个比化简

13、后是否一样来进行判断。 2、即时练习。 完成书上练习第一题的第1、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反馈。)师生、生生合作说比例。 3、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自学课本中相应的内容,色画出认为重点的信息,再汇报。找出120:2=180:3的内外项。 4、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在比例中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吧!请把题卡上四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分别相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并在书上作上喜欢的重点记号。)师: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我们可以把比例的基本性质用一个什么等式来表示? 指名回答,板书。 师:如果把比例写成

14、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找出比例的内外项吗? (学生同桌完成,并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即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巩固提高 1、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完成第1题其余两道小题。 2、完成题卡上的填数游戏。 四、课堂小结。 五、评价。 第3篇: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比例的认识 教材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情感态

15、度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教学难点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教法学法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2谈话引入新课。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吗?请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

16、一题。2.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1)交流反馈。(2)引出比例的意义,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6:4=12:8,也可以写成6/4=12/8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生汇报 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

17、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 6.引申应用 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7.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8.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18、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

19、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题略)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比 例 比 = 比 126 = 84(12/6=8/4) 内 项 外项 第4篇: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

20、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 教法学法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2谈话引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吗?请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21、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 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一题。2.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1)交流反馈。(2)引出比例的意义,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6:4=12:8,也可以写成6/4=12/8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

22、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系统的总结,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要多方位思考。】 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 (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 6.引申应用 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7.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8.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

23、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

24、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题略)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

25、收获? 第5篇:比例尺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 比例尺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 南京市秦淮实验小学 肖俊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数学P48-49的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P53-54的1-3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它是学生学完 “图形的放缩”后安排的内容。比例尺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好它很有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同学们会很有兴趣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知道比例尺的种类,能读懂不同种类的比例尺。 (2)根据比例尺的含义,会正确的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

26、3)正确进行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2)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和比例尺的求法。 教学难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脑筋急转弯引出地图; 2、师问: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为什么可以画在这么一张小小的图纸上呢?(缩小以后画出来的) 3、那你还能

27、举出一些生活中像这样余姚将实际尺寸缩小以后画在图纸上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4、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是的,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工程师在设计桥梁或房屋时,都要将原物体缩小以后画在设计图上;其实生活中还有需要将原物体扩大以后画在图纸上的例子,比如手表零件图,电脑芯片图等。那么今天老师也想请大家当一回小小设计师。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比例尺的含义 1、设计画出教室的占地平面图; 设计要求: 2、小组内交流自己时怎么设计的?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距离的。 3、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回报自己的设计方案(最低3个同学,各代表一类),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板书: (1)8cm:8m=8cm:800cm=

28、1:100 6cm:6m=6cm:600cm=1:100 (2)4cm:8m=4cm:800cm=1:200 3cm:6m=3cm:600cm=1:200 (3)8cm:8m=8cm:800cm=1:100 3cm:6m=3cm:600cm=1:2023、比较以上3副图,有什么不同? (3)和(1)(2)的形状不相同,显得长而窄,改变了原来的形状。 (1)和(2)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不过它们的形状和教室的原形状相同,只不过大小不同。 5、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试说) 6、引导学生发现:第(3)副图是因为长和宽缩小的倍数不同,所以改变了形状,(2)和(3)的长和宽都是同时缩小

29、的相同的倍数,只是第(1)副图上的长和宽同时缩小的是100倍,而第(2)图上的长和宽同时缩小的是200倍,所以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而且没有改变原来的形状。 7、师随即说明: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有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在数学中我们就约定用一个“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像这里的“1:100和1:200”这些比都是表示一副图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我们把它叫做“比例尺”。 8、那谁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后,老师表述完整“比例尺”的含义“一副图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 9、强调比的前项是“图上距离”,后

30、项是“实际距离”,不可以调换,并解释“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的含义。同时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并强调分数比的形式) (二)学习比例尺的种类 1、你在那里见过比例尺?(学生说) 2、出示3副图片,学生找出比例尺并读一读; 3、在学生不认识其中的“线段比例尺”时瞬势介绍比例尺的种类: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 4、说说每个比例尺表示的含义。(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说一说) 5、当学生不知道线段比例尺所表示的含义时,老师顺势解释它所表示的含义,再让学生说一说它的含义。 (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之间的转换。 1、可以将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怎么改写呢?(学生试着说说) 2、

31、那就在草稿纸上用你们的方法试一试。(学生试做) 3、交流你的改写方法。老师根据学生说的过程板书改写过程。 4、数值比例尺可以改成线段比例尺吗?怎么改?(学生试着说说) 5、师生一起将1:800000000这个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三、课堂小结 1、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学习了关于“比例尺”的一些什么知识? 2、学生回忆后说一说; 3、师根据学生回答做一个简要的知识小结。 四、巩固练习 下面就请大家把刚才学到的知识用上,去完成下面的练习: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工具。() (2)所有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3)一个小型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是5厘米,这幅图

32、的比例尺是1:10。() (4)比例尺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5)一幅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图纸的大小来确定。 () 2、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其中的比例尺。 把一快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5厘米,宽画了2.5厘米。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 是() (2)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3)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3、完成书P53的第2题。 五、总结拓展 1、评价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拓展。教学评价: 1、这节课,体现了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师为学生服务,关注学生的发展

33、,教师“教不越位”,学生“学习到位”。整体特点是:教师自然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新知;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其中,最大亮点是:学生体会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经历了比例尺产生的过程,即经历了比例尺的“定义化”过程。 2、整节课,教师始终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谈话交流,以师生平等的心态实施教学。宽容、善待、鼓励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新发现及时给予肯定。 3、教师善于加工、重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两个转化,让学生感受到:噢,原来数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呀!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好多问题啊! 第6

34、篇:认识比例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3-03-03 16:37:00)转载 分类: 教学设计2023-2023第二学期六 首案编写者:李芳芳 教学内容 比例的认识 教材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教学难点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

35、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教法学法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2谈话引入新课。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吗?请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一题。2.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1)交流反馈。(2)引出比例的意义,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6:4=12:8,也可以写成6/4=12/8 师:像这样表示

36、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学的关系。】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系统的总结,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要多方位思考。】 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 (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要判断两个

37、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 6.引申应用 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7.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8.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

38、: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

39、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题略)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比例 比 = 比 126 = 84(12/6=8/4)内项 外项 教学反思: 比例的意义是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一

40、概念的建立很重要。 一、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1.在备课之前,我仔细阅读了课标,教学参考书,以及各种参考资料,不过对情境图的处理我还是大胆的对它进行了创新:那就是通过独立完成“学生学习卡”的第一题,(这里有二层意思,一是复习旧知,二是为比例的意义做准备。)让他们通过计算和归纳,将比或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起,把比或比值不相等的比的写在一起,让数据来说话,比值相等的图片就像,比值不相等的图片就不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 2.当引出比例的意义后,我又将自学与讲授相结合。让学生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这样做既符合“学法建议”里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理解比

41、例的意义”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成为习惯,合作成为常态。”我在这个环节特别安排了两组“数字相同,而组成的比例的不同”这样的例子,旨在通过这个练习给大家传递一个信号,“相同的四个数,由于不同的数字排列,比值不同,会组成不同的比例。”这个目的达到了。学生汇报完毕后,我让小组长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3多次运用学习卡的“第一题”的数据,刚才“我们是纵向比较得出这几张图片像的理由的,其实我们还可以横向比较,比如:图片A的长与B图片的长比是63,比值是2,A图片与B图片宽的比是42,比值是2,因此他们也可以组成比例63=42”,这样设计的原因之一是:充分

42、运用主题图的作用,原因之二是:主要体现同一个图形的长与宽的比,也可以是宽与长的比,每两张图片的长与长的比,宽与宽的比,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原因之三是通过系统的比较,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可以多方位思考。4.通过“思考与讨论”环节,学生重温了刚刚学过的比例的知识,又将感性知识上升到了理性思考,小组间的互相交流与讨论,让每个孩子成了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当学生表述完,我都听着有点别扭的时候,我及时调整思路,让“小组长”到讲台上边举例边见解,当她自己觉得这样行不通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给小组长展示的平台,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

43、动性被充分调动。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两个地方我觉得用得比较好: 1.这节课中我将情境图分“两次运用”,第一次先指定学生找“长与宽的比”,这样做,容易让学生迅速找到“比值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因为前二十分钟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概念的教学需要让学生把握它的实质;第二次是当学生知道比例的意义,初步了解到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让他们再去数据中找比例,这样分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2.“ 蜂蜜水是否一样甜”课本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比例,

4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他们找出了另外两种,将学习卡的第二题做了完善和补充。 第7篇: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篇1: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4页到第65的“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以及成正比例的量,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两种数量保持积一定的变化,理解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45、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的不同数学模型,提升思维水平;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思考、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复习相关联的量的数学概念。 2、说

46、明数学中也有许多相关联的量,并且规律性更强,引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购买笔记本问题 (1)(出示表格)学生说说表格中的信息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小组合作: 找一找:表中有相关联的量吗?如果有,是哪两种? 想一想:单价发生变化,数量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猜一猜:表中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什么是一定的? 验一验:通过计算,验证一下你的猜想,看看正确吗? (3)全班交流。 (4)引导观察,说说其中相关联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5)小结:在这里,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

47、就是总价一定)时,我们就说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成反比例的量。(揭示课题) 2、运水泥问题 (1)(出示表格)学生读一读题目,并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学生活动: 看一看:谁和谁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 3、用字母式子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上面两个例子,你也能像学习正比例的意

48、义时那样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反比例的意义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判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2、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习十三第68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成反比例的量,只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附:板书设计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 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是成反比例的量 y = k(一定) 成反比例 每天运的吨数 天数 = 总吨数(一定) 是成反比例的

49、量 篇2:六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

50、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单价扩大,数量反而缩小;单价缩小,数量反而扩大。 小结: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

51、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 = 总价(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二、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

52、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 和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68题。 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第8题 (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 (2)(1)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

53、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篇3:成反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 难点: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 一、回顾整理,激活旧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

54、经学习了正比例,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并且认识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下面请同学们回答几个问题: 1、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要看比值是否一定。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3)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学习例题,初步认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

55、都喜欢读书,许多同学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们看是什么? 出示安徒生童话,可了解一下谁读过这本书。 师:猜一猜,这本书有多少页? 学生猜测,然后实际看一看,知道是180页。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书中的四个同伴都读过这本书,而且记录下了他们每人读书的情况。 请同学们看黑板。 黑板出示: 师:观察这个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如: 亮亮每天看12页,看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看了12天。 聪聪每天看18页,看了10天。 丫丫每天看20页,看了9天。 丫丫看的最快,只用了9天,亮亮看得最慢,用了15天。 师: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6、? 学生可能会说: 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每天看的页数乘看书的天数,积是一定,都是180。 第三种意见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启发: 师:把他们每天看书的页数和看的天数分别乘一下,看发现了什么。每天看书的页数与看书天数的乘积就是这本书的页数,你们能总结出一个数量关系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生: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师:在四个同伴看同一本书

57、这件事情中,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而且他们的乘 积相等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换零钱的问题。 教师出示表格,并拿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 师:老师这有一张10张的人民币,如果要把它换成5元的,能换几张? 生:能换2张。 师:如果换成1元的呢? 生:能换10张。 师:那要换成5角的,2角的,1角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