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稿日本产业集群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20992413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6.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交稿日本产业集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稿日本产业集群(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东大阪市的发展与日本产业集群摘要: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式,许多国家正在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 的经济发展战略。因为它不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 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 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日本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以及它对经济的辐射能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值得我们学习和 借鉴。本文通过介绍日本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简要介绍了日本产 业集群政策的内容,同时以东大阪市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了日本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发 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对如何发展我国的产业集群提出了政策建

2、议关键词: 日本 产业集群 东大阪市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态现象,是产业朝向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是一系 列能力的获取和壮大的过程。产业集群以各种形态广泛存在于多个国家多种类型的产业之中。 仅在发达国家中就存在着意大利式产业集群、硅谷式产业集群、丰田式产业集群等多种形态。 这些产业集群除去具备一些集群的共有优势之外,还各自享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如悠久的手 工业传统、高效的知识扩散及风险资本支持、企业间长期稳固交易的传统等,这些都是被迈 克尔波特视为决定竞争优势持续力的首要条件,而且都是不易被模仿和取代的高层次资源。 除了特殊资源外,迈克尔波特认为持续竞争优势还取决于竞争优势的种类与数量,

3、以及持 续改善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而产业集群具备持续竞争优势是其成长的要求。一、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较早关注到产业集群成长的是迈克尔波特教授,他从产业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角 度认为,“各国要维持它在某些产业集群上的竞争力,必须回归到各国在关键要素上的差异”。 在波特看来,产业集群需要具备因差异要素获取的独特优势,而且随着需求条件、市场环境、 竞争状态的变化,产业集群的独特竞争优势也应随之变化。在迈克尔波特没有提出产业集群理论之前,对区域产业集中的解释更多是以马歇尔的 思想为基本逻辑,将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这些古典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和外部 经济等作为核心概念,引入了学习、文化、技术创

4、新等视角。认为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存在着 气候、土壤、矿物质资源等传统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它们与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原 因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产业向某一区域集中的现象。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产业持续向某一区 域集中的原因是知识和技术的溢出、高质量商品与服务在区域内能够得到合理的评价、生产 过程中的改进或发明创造会更快捷。另外,由于某种产业的需求带来的外部性还会促使辅助 性产业在此投资建厂。正是这种螺旋式的推进,确保了产业能够持续进行区域性集中。除此之外,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也对产业集中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详细地区分了集中和分 散的原因,认为集中原因是生产固定在特定场所可促使生产与销售的低成本化。与马歇尔相

5、 比,韦伯的理论显得更加严密,但同时其有关集中的逻辑展开也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定,明确 提出了费用最小化是促进产业集中的原因。针对上述对产业集中的解释,迈克尔波特则运用产业集群的概念,从经营战略论的角 度,对超国家或者区域要素成本优势做了综合竞争力分析,提出产业集群能够增强国家竞争 优势,指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和形式。首先,强调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科学技 术、客户需求以及嵌入式知识等新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指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只有专业的 技能或知识以及高水平的顾客需求信息等要素才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空间位置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具有不同以往的意义。其次,针对传统理论主要是以企业工厂集中作为研究对

6、象,产 业集群理论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包括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地方自治体等在内的多种 组织,与世界历史从产业社会发展到知识社会的变化是一致的。标志着随着由产业社会向知 识社会的转变,竞争优势的源泉也从土地、自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向以知识为中心的要 素转移,第三,传统理论强调集中的效果是使费用最小化,而产业集群理论重点指出了集中 的创新意义。这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和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国家或区域竞争优势 的源泉,不单纯是降低成本,而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实现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产业 集群理论明确地揭示了区域内部竞争的意义。即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协作关系 集群内部以创新体系

7、为中心的竞争更是维持区域竞争优势不可缺少的因素1。(二)国内研究 我国的许多学者也意识到政府要采取措施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从各个角度研究了政 府的作用和应该采取的措施,如陈玉平2、窦虎3、胡宇辰、吴群4等。沈威5介绍了浙江省地方 政府针对本地集群大多是低成本集群,而且主体是中小企业,大多是非公有企业情况,从制 度、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支持集群升级。曾国安、胡晶晶6则分析了北 京市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如何促进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的。 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产业集群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了一些促进措施。何熊浪、李国平7则以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新经济地理学

8、、古典与新兴古典经济学、关 系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合理内核”为基础,发展出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与理论体系,深 入探讨产业集群的起源,科学诠释产业集群的动态演进机理,深入分析并实证检验产业集聚、 空间成本与区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与区域发展问 题,全面实证分析中国的产业集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 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赵强、孟越、王春晖8则认为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来囊纵 横交织的产业集群。通过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为落脚点,从群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及 其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产业集群卓越的竞争力来源于网

9、络组织优势、学习创 新优势和社会资本优势的有机组合,他们相互作用,浑然一体,形成产业集群的强大竞争优 势;综合应用AHP法、熵值法、灰色系统理论等,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横向评价方法、 纵向评价方法和灰色评价方法等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丰富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和竞争 战略理论,为区域或企业发展战略设计和制度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有关政府部门制 定有关集群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和支持。1中村刚治郎,.区域政治经济学,日本有斐阁,2004,35-38. 2陈玉平,产业集群的经济学解析及政府功能的发挥,商业研究,2005(17)2325. 3窦虎,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政策研究,东岳论丛,2005(

10、5):8083.4胡宇辰、吴群,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职能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4(11):1922. 5沈威,产业集群与地方政府作用,中国科技产业,2004(6):47-49.6曾国安、胡晶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作用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给我们的启 示,学习与实践,2005(5):28-31.7何熊浪、李国平,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8赵强、孟越、王春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二、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经验总结 日本是一个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国家,据日本中小企业厅1996 年的调查,日本全国共 有

11、537 个产业集群,由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也有内销型的,它们在日本国民经济中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1、形成与发展 二战前,由于日本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一些诸如纺织、船舶等历史上发展起来 的传统产业集群已经非常出名。二战后,日本的产业集群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 集群。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日本政府大力支持钢铁、煤炭、电力和造船四大产业的发展; 60 年代,日本政府又把钢铁、合成纤维、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造纸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重点支持这些行业的大企业,从而带动了周围大量中小企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电子通讯、 汽车、机械、钢铁、木材和木制品、建筑、造纸与印刷、服务业等行业的集

12、群。其中通讯、 汽车、机械、钢铁、化学制品等五大产业的规模增长速度超过了100%。因为资本与技术要 求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而规模化生产必然带来企业的集中,所以这些重工业行业的产业集 群一般都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如北九洲地区的钢铁工业、大田机械产业群等。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80 年 代开始,政府一方面提出了产业结构知识密集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主 持或参与重点科技领域的科研项目,建立企业、大学、政府三位一体的“流动科研体制”, 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90 年代后,由于各地采取的促进集群发展的措施仅仅是在某些区域实行,因

13、此取得的 效果不大。为了发展日本的经济,增强日本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制定促进 产业集群的措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经济产业省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MET)I 于 2001 年制定了旨在促进各地中小 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合作的计划产业集群计划(Indus trial Clus ter Program ,ICP),希望通过创新系统改革,创建新企业、新产业,来增强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该计划有19 个产业集群被实施,分布在4 个领域,即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与能源,其中 制造业领域有

14、9 个,信息技术领域有8 个,生物技术行业有7 个,形成了学术界、产业界和 政府之间的合作网络,参与的公司数目从2001 年启动时的大约3000 家增加到2004年的大 约 5800 家,参与大学的数目也从2001 年的 150家增加至220 家。(见表1)表 1 日本九大区域的 19 个产业集群计划地区项目领域参与者(大约)北海道北海道地区产业集群项目IT、生物技术570家公司;28所大学东北东北制造走廊制造业700家公司;32所大学关西关西先驱者计划制造业、IT、能源1170家公司;32所大学关西生物集群工程生物技术350家公司;56所大学关西环境工程环境120家公司;21所大学九州九州循

15、环及环境工业广场环境550家公司;41所大学九州硅集群工程半导体110个公司;10所大学九州生物集群工程生物技术20家公司;5所大学冲绳冲绳工业促进工程IT、健康、环境、加工 贸易400家企业;7所大学关东区域工业复兴工程制造业2 240家公司;130所大学生物风险投资促进工程生物技术530家公司;8所大学发展IT风险投资工程IT840家企业;3所大学中部东海地区制造业创建工程制造业1 490家公司;26所大学东海生物工厂工程生物技术100家公司;52所大学北陆地区制造业促进工程制造业380家企业;17所大学中国 地方新一代核心工业建设工程制造业、生物技术、IT400家企业;28所大学循环型和

16、环保型社会建设 工程环境260家公司;30所大学四国四国技术桥梁计划制造业、健康、生物技 术460家公司;12所大学资料来源:根据 METI “IndustrialClusterPlan Brochure for2008整理,http: /www. cluster. gr. jp/en/index. htm,l 2008-08-29.2002年,日本文科省(MEXT)又提出了“知识集群计划”,以在区域内形成大学与公共研 究机构集群关系作为目标,选出了札幌、仙台、长野上田、洪松、关西、京都、关西广域 (大阪府、神户市) 、广岛、高松、九州广域(福冈、北九州)12 个区域的 10 个集群,实施计

17、划。2003年春季又追加了 3个区域,现在共有15个区域 13个产业集群。(见表2)表 2 知识集群计划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6年)第二阶段(2007-)集群数量18个9个集群分布2002年启动12个(已结束):札幌(IT);仙台(IT);长野-上田(纳米技术 /材料);滨松(IT,生命科学);京都(纳米技术/材 料);京阪奈(IT,生命科学,环境);大阪(生命科学);神 户(生命科学);广岛(生命科学);高松(生命 科学);北九州(IT,环境);福冈(IT)2007年启动6个:北海道地区(生命科学,IT); 大仙台地区(生命科学,IT); 长野辖区(纳米技术/材料); 滨松(生命

18、科学,IT,纳米技术/材 料);关西(生命科学);福冈,北九州, 饭冢(IT)2003启动3个(已结束):富山-高冈(生命科学,纳米技术/材料,IT); 名古屋(纳米技术/材料,环境);德岛(生命科学)2008年启动3个富山/石川(生命科学); 京都和京阪奈(纳米技术/材料, 环境);东海地区(纳米技术/材料,环境)2004年启动3个金泽(生命科学);岐阜-大垣(生命科学); 宇部(生命科学)财政预算每年每个区域5亿日元每年每个区域58亿日元资料来源:根据 YukoHarayama “Innovation and ClusterPolicy in Japan” 整理,2008-12-3, ht

19、tp: /www. deljpn. ec. europa. eu/data/20081216_06ClusterForumMextYanag.i pdf.如今,产业集群在日本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日本,到处都可以看到数量较多、规 模较小、专门从事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生产活动的制造企业集聚在某一区域,彼此间以分工协 作为纽带,通过分工协作的网络使域内中小企业形成相互关联、依赖的关系, 较为著名的便 是爱知县丰田市的丰田汽车产业集群。2、经验总结第一、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视在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日本政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运用政府的力量人为 地造成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集群,逐步培

20、育本地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 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为了实现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日本政府还明确提出了产业 集群的政策目标:发展商业环境促进创新;发展与国家战略一致的新企业;与本地产业产生 协同效应。首先,设立专门的主管机构,制定了全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并对各地的产业 集群发展提供指导。日本的产业集群计划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联合实施的,中央政府的主管 机构是经济产业省的中小企业厅,地方的主管是对应的经济产业局。中小企业厅负责制定产 业集群计划,在制定计划时注意根据地区特点来制定产业集群计划。经济产业省基于各地区 的下属产业局批准建立了19 个产业集群,下属产业局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促

21、进本地区集群发 展计划以及成为整个产业集群网络的本地协调者。其次,制定了法律法规,提供法律政策上的支持和指导。1997 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促 进特定地区产业集聚的临时措施法,用于刺激地区内现行产业的集聚,目标为“增强本地 产业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998 年还制定了新企业创建促进法,发展了由核心支持 机构(区域平台)执行创建新企业、激活现行产业的综合一站式支持系统,目标为“充分利 用本地产业资源,发展能够促进本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2005年 4 月又制定了中 小企业新商业行为促进相关法,原来的新企业创建促进法废止,但是,区域平台发展 的条款大体上都在新法中得到了继承。再次,园地协同组

22、合。二战后,为加强中小企业的横向联系,日本政府建立了“园地协 同组合”制度,即将分散在市区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迁移到市郊指定地区集中在一起,建 设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使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结构得到改善,同时也解决了单一中 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匮乏、无力进行独立的技术创新或者存在严重的技术创新规模不经济等 问题。到 1990年时,仅东京特别区内的金属行业中小企业园地就有23个。园地协同组合制 度的实施,不仅增强64 了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地方圈产业集群更加快 速地发展。第二、金融服务中介机构的存在。公司需要一定数额的资金开发新产品和新企业,创业企业也需要一定资金来实现商业扩 张

23、。在产业集群内,建立与金融机构交流联系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提高金融机构对于技术 和项目的识别能力,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企业融资的可能性。与金融中介机构合作,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基于日本金融服务机构于2003年 3 月发布的关于关系银行职能加强的行动计划,产业集群支持金融协会在各个区域成立,目 标是通过融资支持新企业的创建来促进小企业的复兴;采取举办宣告商业计划的会议,通过 成立产业集群计划支持基金等,增强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了解,使得参与金融机构更好地 了解产业集群计划,为企业融资创造便利条件。例如,日本九州经济产业局通过召开产业集群支持金融协会,使得每日与金融机构进行

24、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大会直接传递了公司对于金融机构的需求,弥补了本地金融机构在科技 和企业项目方面的鉴定能力,这是本地金融机构的一个定性因素。技术先进的东京周边地区 有 17 个金融机构来帮助解决公司的经营管理问题,包括融资、制造方法提高、市场培育、 引进信息技术等。采取补贴贷款和设立基金,解决新企业创业和创立融资。第三、核心企业的存在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在日本数量最多,且形式最稳定。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中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大企业在利用自身垂直或半垂直一体化进行生产的同时,还要 将部分业务向区内中小企业分包,不仅提供产品的样式和规格,还进行技术指导,成品由核 心企业推向国内外市场。

25、它们在生产中发挥横向支持作用,在市场营销中发挥纵向的纽带作 用。核心企业主导着产业区内的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向外扩散,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 另外,核心企业还促进了区内企业的信息的交流。例如,丰田汽车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丰田汽车产业集群采用轴轮式的发展 模式丰田公司是轴心企业,大量中小企业作为轴心企业的供应商聚集在它周围。丰田汽 车公司处于集群网络的关键节点,能够对相关企业及整个集群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其成 长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核心能力,即创造可共享的商业理念,选择合适的伙伴、开 拓市场、倡导信任和合作精神。这种核心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吸引中小企业向其靠拢并与其 合作。并且丰

26、田汽车公司所倡导的理念、文化也得以在中小企业中贯彻实行,从而在企业之 间建立一种共同体关系,大大推动了该集群的发展。三、日本东大阪市的产业集群东大阪市毗邻日本关西经济圈的中心大阪市,同属大阪府管辖,面积约 61.81平方公里, 人口约 513000 人。东大阪市地处连接大阪与奈良的要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东大 阪市交通便利,通过纵横交错的公路与铁路网,形成辐射四方的海陆空网络,为东大阪市人、 财、物的交流活动打造了一个便利的基础设施平台9。大阪市是日本经济的核心之一,也是关西经济圈的中心,是银行、证券、保险、物流、 信息服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贸易机构等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地,东大阪

27、市制造业 的发展离不开对此类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而东大阪市距离大阪市中心区无论是驱车还是乘坐 地铁都仅需 20 分钟的车程,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东大阪市的制造业聚集与大阪市的现代服 务业聚集相得益彰,共同创造了关西经济圈的竞争活力。东大阪市制造业的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治后期,在大阪等地学习掌握了先进技 术的手工业者就开始在东大阪从事棉毛纺织、牙刷、纽扣、理发用具、五金等杂货生产。日 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一批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在东大阪租赁厂房或是转移当地进 行生产,形成大都市圈加工型产业集群的雏形。现今,虽然经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长达 10 余年的萧条,日本东大阪市原有的集群优势非但

28、没有削弱,反而以非凡的集群完善和提 升能力,赢得充满魅力的制造业街区的美誉。东大阪市是典型的中小企业聚集区,中小企业 大多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以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称傲于世。东大 阪市产业集群以金属制品、一般机械器具、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为主。下图是 2000 年东大阪市制造企业的主要产业构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传统制造业在 东大阪市依然呈现勃勃生机,是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产业。特别在传统的金属制品、工作机械、 塑料加工等领域更是优势尽现,产品行销世界各地。由此可见,东大阪市的产业发展具有很 强的延续性,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新产业、新兴产业。这也是东大阪市之所以能够充 分积淀

29、并利用企业聚集优势的有利条件。图 1 日本东大阪市企业的产业构成(2000 年)9 资料来源:日东大阪市东大阪市统计书(2001 年)1、发展优势(1)自主的中小企业聚集 东大阪市的制造业集群属于典型的中小企业集群,企业中90%以上是从业人数不满20 人的小企业,从业人数在1-3人的小企业就占企业总数的 46%。虽然是小规模企业占主体, 但东大阪市的小企业具有很强的自立倾向,这一点与日本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有很大差异。 仅从企业中拥有自主研发生产的自主品牌产品的比例来看,在东大阪地区 31.6%的企业都拥 有自主品牌产品,而日本另一个代表性的小企业聚集区大田区的同一比例是18.2%。大 批自立的

30、中小企业聚集是东大阪市制造业集群的根本特征。(2)工厂密度大 地理上的集中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必要条件,一定地理空间聚集的企业数量越多,说明该 地域的吸引力越强,企业因聚集获取的收益也可能越大。工厂密度是衡量企业聚集水平的一 个指数,据2000 年度的一项调查显示,东大阪市在日本所有城市中的工厂密度是最大的。表 3 日本主要城市的工厂密度(3)地域产业特色鲜明,专业化优势突出从上图可以明显地看出,与东大阪市毗邻的大阪市,工厂密度位居第二,与东大阪市一 起形成一个典型的工厂密集区域,这对重视面对面交流的日本企业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除 去享有地理集中所产生的各种成本节约外,企业聚集对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

31、扩散的促进作用、 企业聚集所产生的创新氛围、甚至是企业聚集所拥有的谈判力量等都增强了东大阪市产业集 群的特色。东大阪市几十年来一直专注于构造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即使在日本制造业 总体上陷入“空洞化”的困境之时,东大阪市也没有盲目地推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服 务化等调整政策,而是积极实施一系列培育扶持制造企业发展的措施,从资金、技术、劳动 力培养、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社会化、全方位的支持。就连对现代制造业生产 须臾不可或缺的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证券、保险、信息服务、律师、会计师服务等,因 为毗邻的大阪市是日本关西地区的金融和信息枢纽,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达且可以方便地获 取

32、,所以在东大阪市都没有特别加以培育。使得东大阪市的服务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基本限 于生活服务业的范畴。另一方面,东大阪市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体系中地域产业特色 鲜明,因为金属加工塑料、木制品、纸张印刷、缝纫等基础产业之间的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 性,可以适用更广阔的产业领域,一直被作为东大阪市的地域产业来加以培育。2、形成原因(1)完善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成立促进集群内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机构,促进政府与企业、大学和企业、研究机构 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满足企业的需求, 协调政府、企业和大学等机构的活动。东大阪的产业集群更多的具有水平型产业集群的特征,

33、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中小企业 聚集,保持竞争与合作关系,而合作主要是通过企业加入产、学、研合作网络来体现。鉴于 中小企业的特点,产、学、研合作网络以产品开发为中心内容,如成立于1999 年的罗丹21 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由东大阪市政府协调成立的促进不同业态的中小企业与政府、大学和研 究机构合作进行产品开发的机构。目前大约有 150 家企业加入,该机构的目的是塑造东大阪 市制造业街区的魅力。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接受个人和企业的制造委托,寻找掌握适用技 术的企业进行产品试制。每年大约接受超过1000 件的开发委托,其中30%是预测性开发, 而 40%是进行商品化生产;以满足需求的产品开发为目标,协调

34、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和销 售的全过程;定期组织会员企业、专家学者和政府机构相关人员就某些专门的研发内容或科 研议题展开讨论;建立公司服务品质保障制度,培育公司自有品牌等。(2)多元化的支援体系这种多元化的支援体系至少包括创新型的资金支持,如设立天使基金,以及对企业经营、 技术开发等给予税收和金融支持,扶植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活动等。因为产业集群成 长并不等同于集群内的企业成长,所以产业集群成长所需要的多元化支援体系,虽然其具体 作用对象是企业,但其内容和方式应立足于产业集群的特征和整体需要。例如,在日本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实行的多种扶持性政策的基础之上,东大阪市还根据其 中小企业聚集的特点,重

35、点支援中小企业面临的某些市场失败领域,支援对象范围较大,而 非针对个别企业的重点支持。这些都是为了确保产业集群总体的成长性。(3)稳定的融和渠道10产业集群虽是特定区域内的企业聚集,具有某种自成体系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如果 发展成孤立性,产业集群将因逐渐丧失生命力而消亡。因此,融和渠道是决定产业集群成长 与否的另一个关键要素。也就是说,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独立系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与系统 外的其它集群、产业或企业发生联系,从而融入全球的产业与市场竞争之中。对具体的产业 集群而言,它的对外联系能力可以偏重在某条渠道上,也可以是多渠道同时展开。例如,东大阪市的产业集群,人员和资金的本土特征非常突出,

36、但依托其一流的研发和 制造技术,其产品的国际性非常高,也由此建立起了一条技术产品市场的对外融和 渠道。一般而言,根据依托要素的不同,有的渠道较为稳定,有的则相对脆弱。例如,依托 人员和资源的渠道要比依托技术的渠道脆弱,因此,建立较为稳定的对外融和渠道对产业集 群的成长十分关键。四、对中国发展产业集群政策的启示当前我国已经存在很多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东部沿海地区率先 崛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等地区产业经济集聚现象突出,各类中小企业集 群不断形成。从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产业集群多是自发形成的,传统产业 的集群所占比例大,多是是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工

37、业产品制造业;集群内的企业处于全 球产业链的下端,集群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仿效同类企业屡见不鲜;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不强,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不协调。同时,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还是各自为政,国家没 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对地方的产业集群进行有效的管理,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我国中介机构发 展慢,一些行业协会如金融、咨询、法律等机构不健全且水平不高,地方上对集群配套的服10所谓融和渠道,是指某产业集群通过技术、产品、人员、资源、市场等渠道与集群外的产业和企业进行 交易、交流、合作,乃至竞争的机会和途径。务业发展也相对滞后。根据日本产业集群政策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对我国发展产业集群的启示如 下:1

38、、 从中央层面提出产业集群战略 从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看,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少集群是自发 形成的,但是政府在其中可以起到重要的催生作用。现在我国各地都在制定促进当地的产业集群发展的计划和政策,但是还没有全国性的产 业集群计划,因此中央政府应该从全局出发,根据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特点,制定发展我国 产业集群的长远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才能充分调动区域政府的积极 性,加大力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并,对地方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2、以科技创新为产业集群的“灵魂”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搭便车”式的科技投入结构和以大企业为主的研究开发组织 结构,构成了科技发展的“日本模式

39、”,它为日本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这种 模式在向知识经济转型过程中却成为制约因素,由于原创性的研究开发投入不足,日本为此 付出了十年的代价。日本产业集群政策表明:日本已经将知识资产战略定为国家战略。知识 资产战略展现了日本发展的新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中国企业竞争力不足、市 场换技术政策的缺陷等已经日益突显,技术创新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产业集群政策制定过程中,可以借鉴日本产业集群与知识集群创新体系的激励思路,营造 产业创新的软、硬环境,通过创新进行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形成国 家竞争优势。3、“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有机的

40、结合从各国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来看,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还有 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日本目前所推行的19 个产业集群项目,不论是地区还是产业 领域都不是由经济产业省直接指定的,而是各个地区根据产业领域的发展潜能,以自主参加 的形式上报的,在集群政策的制定上,日本地方政府的自由度与话语权明显提升。2002 年 12 月 4 日,波特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召开的提案会议上指出:“一般认为,所有的产业集群都 是好东西。政府是造不出全新的产业集群的政府的作用是强化现有集群的竞争力。 没有任何基础的集群是做不出来的”。所以说,政府最重要的作用不在于“制造”产业集群, 而是发现那些已处

41、于萌芽状态且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然后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进集群 的地方网络形成。帮助建立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公共基础设施。4、产业集群政策与其它政策的有机结合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不仅涉及范围广泛,注意到了各项政策工具的配合,而且在手段的 选择上也非常注重充分调动市场机制。在我国,一项新政策出台后,往往存在“政府热、企 业冷”,或者“中央政府热、地方政府冷”的情形。地方政府往往为了追求政绩一哄而上, 从而隐藏很大的市场风险。日本推进包括产业集群政策在内的各种产业政策时,都非常注重 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和产业政策立法。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对经济结构和经 济增长方式进

42、行战略性调整,应该尊重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学者与政府相结合的形 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可执行、可评估、可监控、可调整、可持续发展的动 态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日本产业集群政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一方面与政策的科学性、 完备的政策推进体系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其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如市场经济十分发达、 法律环境完备、质量意识深入人心等。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各国的政策实践为我国提供了一条 发展经济的新思路,但是如何在中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市场水平下走出一条符合中国文化特 色的产业集群之路,是需要官产学进一步共同研究的课题。参考文献:1 王振等,中小企业:日本经济活力的源泉,上海财经大学

43、出版社,2001.2 俞培果,日本的产业集群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6,(5):1-5.3 杨晓慧,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4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5 刘小川、王盛,日本政府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透视,现代日本经济, 2002( 1 ) .6 冯辉,九州硅岛的发展与日本产业集群计划,现代日本经济, 2006(5).7 白雪洁,日本产业集群成长的支持性要素探析基于东大阪市的案例分析,现代日本经 济, 2006(6).8 YoshiakiTsukamoto. Present State and Issues of th

44、e In-dustrial Cluster Policy ofJapanZ/OL.http:/www.nistep.go.jp/seminar/017/017_e.pd,f2005-06-21.9 日本“波特奖”的官方网站 http:wwwporterprizeorgindexhtml.10 刘彦,日本向知识经济的战略转型,北京统计研究, 2005(3):6973.11 日本产业集群规划官方网站 http:www cluster gr jp index html.12 中村刚治郎,区域政治经济学,日本有斐阁, 2004.35-38.13 石仓洋子等,日本的产业集群战略,日本有斐阁,2003.3

45、0-35.14 郑凯捷、刘枫,日本产业经济特征、转型及启示,亚太经济, 2002,(5).15 冯昭奎,日本经济改革的进展与问题,载日本研究, 2007年第1 期,第 1-5页.16 邢华等,日本区域集群规划对我国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启示,载亚太经济,2006 年第 4 期,第 58-61 页.17 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载经济评论,2003年第3期,第 117121页。18 日本综合研究所关西经济研究中心,东大阪:关西产学研的联结点.h tt p:/www.jri.co.jp/2005-03T6.19 东大阪商工会议所,东大阪商工月报, http:/www.jri.co.jp/.2005-02-18.20 李希义,日本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和经验借鉴,中国科技论坛, 2007 (7): 12713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