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存储介绍-含DAS-NAS-SAN的区别.pptx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0879980 上传时间:2021-04-20 格式:PPTX 页数:70 大小:860.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网络存储介绍-含DAS-NAS-SAN的区别.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网络存储介绍-含DAS-NAS-SAN的区别.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网络存储介绍-含DAS-NAS-SAN的区别.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资源描述:

《网络存储介绍-含DAS-NAS-SAN的区别.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存储介绍-含DAS-NAS-SAN的区别.pptx(7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计算机系统处理日常业务,从最早的服务器 /客户机(Server/Clinet)模式,到今天的网络计算(Network Computing)环境,今后的移动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环境,对数据的请求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着计算机的能力不断提高,数据量也在不断膨胀。一切的发展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可怕的循环:数据膨胀提高计算机性能导致新一轮的数据膨胀引来数据存储、利用、分析和管理都非常地复杂 和 目 前 的 网 络 存 储 技 术 有 SAN、 NAS和 iSCSI。 uSAN uNAS uiSCSI SAN主 要 是 基 于 光

2、纤通 道 的 、 面 向 数 据 块的 存 储 , 可 以 看 成 是传 统 总 线 的 扩 展 。NAS是 在 TCP/IP协 议基 础 上 提 供 文 件 的 存取 服 务 。 iSCSI则 是 前 面 两 种 技 术 在TCP/IP网 络 上 的 融 合 , 通过 把 面 向 数 据 块 的 SCSI协议 封 装 在 TCP/IP包 中 , 以便 在 TCP/IP网 络 上 传 送 uDAS特 别 适 合 于 对 存 储 容 量 要 求 不 高 、 服 务 器 的 数 量 很少 的 中 小 型 局 域 网 , 其 主 要 的 优 点 在 于 存 储 容 量 扩 展 的 实施 非 常 简

3、单 , 投 入 的 成 本 少 而 见 效 快 。 u具 体 地 讲 , DAS问 题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点 :( 1) 容 易 形 成 服 务 器 到 存 储 设 备 的 瓶 颈 。 ( 2) 影 响 数 据 的 可 用 性 。 ( 3) 存 储 设 备 分 散 , 不 便 于 管 理 监 控 。 ( 4) 容 易 造 成 存 储 空 间 浪 费 。 ( 5) 对 重 要 的 数 据 进 行 备 份 时 将 会 极 大 地 占 用 网 络 的 带 宽 。 NAS 网络附加存储,即将存储设备连接到现有的网络上,提供数据和文件服务。NAS服务器一般由存储硬件、操作系统以及其上的文件系统等几

4、个部分组成。它基于TCP/IP协议实现文件级数据的存取服务。 NAS将存储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结构连接,可以无需服务器直接上网,不依赖通用的操作系统,而是采用一个面向用户设计的、专门用于数据存储的简化操作系统,内置了与网络连接所需的协议,因此使整个系统的管理和设置较为简单。 主要面向高效的文件共享任务,适用于那些需要网络进行大容量文件数据传输的场合。 以IBM为代表的业界各大存储厂商纷纷推出NAS解决方案 NAS产 品 是 真 正 即 插 即 用的 产 品 , 内 置 专 门 用 于 数 据存 储 的 简 化 操 作 系 统 和 网 络协 议 , 可 以 直 接 挂 接 到 网 络上 。 用

5、 户 可 根 据 需 要 来 确 定NAS的 物 理 位 置 , 一 般 将其 放 置 在 访 问 频 率 最 高 的地 方 , 以 进 一 步 缩 短 用 户的 访 问 时 间 并 提 高 网 络 吞吐 量 。 客 户 不 需 安 装 任 何 额 外 软件 , NAS服 务 器 的 设 置 、升 级 及 管 理 均 可 通 过 Web浏 览 器 远 程 实 现 。 NAS服务 器 与 网 络 直 连 , 当 增 加或 移 去 NAS设 备 时 不 会 中断 网 络 的 运 行 。无 需 应 用 服 务 器 的干 预 , NAS设 备 允 许用 户 在 网 络 上 存 取 数据 ; 这 样 既

6、 可 减 小CPU的 开 销 , 也 能 显著 改 善 网 络 的 性 能 。NAS独 立 于 操 作 系 统 平台 , 可 以 支 持 Windows、UNIX、 Mac、 Linux和Netware等 不 同 操 作 系统 。 采 用 磁 盘 阵 列 技 术 ,NAS可 保 证 硬 件 设 备 和 数 据的 安 全 与 完 整 。 通 过 网 络 共 享 数 据 , 即使 相 应 的 应 用 服 务 器 不 再 工作 了 , 仍 然 可 以 读 取 数 据 。 采 用 嵌 入 式 操 作 系 统 ,具 有 很 强 的 稳 定 性 和 可 靠 性 。 网 络 管 理 员 可 方 便 地 设置

7、 用 户 或 用 户 组 对 NAS服 务器 的 访 问 权 限 。NAS是 精 简 型 服 务 器 , 在硬 件 架 构 上 只 需 CUP、 内存 、 硬 盘 、 网 卡 和 主 机 板等 。 在 软 件 方 面 , 操 作 系统 也 是 精 简 型 系 统 , 有 些甚 至 是 免 费 的 Linux。 NAS的缺点 在拥有以上优点的同时 ,有些致命的弱点: 1)只适用于较小网络规模或者较低数据流量的网络数据备份。因为NAS仍使用应用网络进行备份和恢复,LAN除了处理正常的最终用户传输流外,还必须处理包括备份的存储磁盘请求。 2)投资成本较高(后期扩容成本高)而可靠度不高, 一般文件服务

8、器没有高可用配置,存在单点故障 SAN是英文Storage Area Network的缩写,通常译为“存储区域网络”,它是一种在服务器和外部存储资源或独立的存储资源之间实现高速可靠访问的专用网络。 SAN 采用可扩展的网络拓扑结构连接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每个存储设备不隶属于任何一台服务器,所有的存储设备都可以在全部的网络服务器之间作为对等资源共享。 Server (服务器) Storage(存储设备) SAN fabric(连接设备) Software(管理软件) Service(服务) 1)数据共享: 由于存储设备的中心化,大量的文 件服务器可以低成本的存取和共享信息,而同时也不会使系统性能有

9、明显的下降; 2)存储共享: 两个或多个服务器可以共享一个存储单元,这个存储单元在逻辑上可以被分成多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连接在特定的服务器上; 3)数据备份: 使用SAN,数据备份操作可以独立于原来的网络,对异构平台服务器和多数据形式进行集中备份,从而能够提高操作的性能和管理的集中; 4)灾难恢复: 使用SAN,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实现数据的自动备份,而且这种备份是热备份形式,也就是说,一旦数据出错,立即可以获得该数据的镜像内容。 在Internet协议(IP)统治着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今天,数据存储的需要也在日益增长。这两股力量似乎不可避免地要汇聚在一点。Internet小型机系统接口(iSCSI)

10、协议整合了存储和IP网络,使通过IP网络完成存储数据块的传输成为现实。它建立在两个已被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上 -为存储而建立的SCSI命令和为网络化而建立的IP协议。 iSCSI是一种端到端的协议,用于在IP网络中传输存储I/O数据块。该协议被使用于服务器(initiator)、存储设备(target)和协议传输网关设备。ISCSI使用标准的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将数据从服务器转移到存储设备。它还使得IP和以太网基础设施可以被用于对SAN存储系统的扩展访问,跨过任意距离完成对SAN的扩展接入。 iSCSI协议定义了在TCP/IP网络发送、接收block(数据块)级的存储数据的规则和方法。发送端将S

11、CSI命令和数据封装到TCP/IP包中再通过网络转发,接收端收到TCP/IP包之后,将其还原为SCSI命令和数据并执行,完成之后将返回的SCSI命令和数据再封装到TCP/IP包中再传送回发送端。而整个过程在用户看来,使用远端的存储设备就象访问本地的SCSI设备一样简单。支持iSCSI技术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能够直接连接到现有的IP交换机和路由器上, 优势 1)连接距离更长,突破FC SAN目前10公里的局限 2)利用现有的TCP/IP基础设施来构筑SAN,网络部署成本相对较低 3)相对其他大多数协议而言:带宽高,功能强(特别是远程复制和灾难恢复),可用性强 不足 1)与其他存储协议兼容性不好,例

12、如FC SAN 融合不能解决 2)从广域网角度说,速度仍不理想 3) 相关技术和产品正处于发展阶段,用户可以选择的余地较小 中小型网络存储技术选择 1. 与现有应用系统的兼容性 2. 存储系统未来升级和扩展 3. 选用DAS的场合 4. 网络存储首选NAS 5. 慎选SAN和iSCSI(适合于中大型企业) RAID技术HSM分层存储管理ILM 信息生命周期存储虚拟化技术统一存储网 InfiniBand 接口技术IP SAN (iSCSI、FCIP、iFCP) 备份的三个层次 硬件级备份 软件级备份 人工级备份 硬件级的备份是指用冗余的硬件来保证系统的连续运行。比如磁盘镜像,双机容错等方式。如果

13、主硬件损坏,后备硬件马上能够接替其工作,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硬件故障,但无法防止数据的逻辑损坏。 当逻辑损坏发生时,硬件备份只会将错误复制一遍,无法真正保护数据。硬件备份的作用实际上是保证系统在出现故障时能够连续运行,更应称为硬件容错。 软件级的备份是指将系统数据保存到其他介质上,当出现错误时可以将系统恢复到备份时的状态。由于这种备份是由软件来完成的,所以称为软件备份。当然,用这种方法备份和恢复都要花费一定时间。但这种方法可以完全防止逻辑损坏,因为备份介质和计算机系统是分开的,错误不会复写到介质上。这就意味着,只要保存足够长时间的历史数据,就能够恢复正确的数据。 人工级的备份最为原始,也最简

14、单和有效。但如果要用手工方式从头恢复所有数据,耗费的时间恐怕会令人难以忍受。 磁盘镜像(Mirroring):可以防止单个硬盘的物理损坏,但无法防止逻辑损坏。(硬件级)磁盘阵列(Disk Array):磁盘阵列一般采用RAID5技术,可以防止多个硬盘的物理损坏,但无法防止逻辑损坏。(硬件级)双机容错:SFTIII、Standby、Cluster都属于双机容错的范畴。双机容错可以防止单台计算机的物理损坏,但无法防止逻辑损坏。(硬件级)数据拷贝:可以防止系统的物理损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逻辑损坏。(软件级) 理想的备份系统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首先,要使用硬件备份来防止硬件故障。如果由于软件故障或

15、人为误操作造成了数据的逻辑损坏,则使用软件方式和手工方式结合的方法恢复系统。这种结合方式构成了对系统的多级防护,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物理损坏,还能够彻底防止逻辑损坏。 系统备份与普通数据备份的不同在于,它不仅备份系统中的数据,还备份系统中安装的应用程序、数据库系统、用户设置、系统参数等信息,以便迅速恢复整个系统。 与系统备份对应的概念是灾难恢复。灾难恢复同普通数据恢复的最大区别在于,在整个系统都失效时,用灾难恢复措施能够迅速恢复系统。而普通数据恢复则不行,如果系统也发生了失效,在开始数据恢复之前,必须重新装入系统。也就是说,数据恢复只能处理狭义的数据失效,而灾难恢复则可以处理广义的数据失效。 V

16、s 拷贝备份不等于单纯的拷贝,因为系统的重要信息无法用拷贝的方式备份下来,而且管理也是备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Vs 硬件备份对于那些由于人为错误或故意破坏而引起的数据丢失,硬件备份无能为力。 Vs 数据文件备份除数据文件备份外,还需备份系统文件与应用程序。在网络环境中,系统和应用程序安装和配置相对较复杂。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整个网络系统进行备份。 LAN-Based备份方式 LAN-Free备份方式 Server-Free备份方式 LAN-Based备份,在该系统中数据的传输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其中配置一台服务器作为备份服务器,由它负责整个系统的备份操作。磁带库则接在某台服务器上,在数据备份时备

17、份对象把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磁带库中实现备份的。LAN-Based备份结构的优点是节省投资、磁带库共享、集中备份管理;它的缺点是对网络传输压力大。 DiskStorage DiskStorage DiskStorage TapeNetworkServer BackupServerNetworkServerNetworkServer LAN ClientClientClient 由于数据通过LAN传播,当需要备份的数据量较大,备份时间窗口紧张时,网络容易发生堵塞。在SAN环境下,可采用存储网络的LAN-Free备份,需要备份的服务器通过SAN连接到磁带机上,在LAN-Free备份客户端软件的触发下

18、,读取需要备份的数据,通过SAN备份到共享的磁带机。 这种独立网络不仅可以使 LAN 流量得以转移,而且它的运转所需的 CPU 资源低于 LAN 方式,这是因为光纤通道连接不需要经过服务器的 TCP/IP 栈,而且某些层的错误检查可以由光纤通道内部的硬件完成。在许多解决方案中需要一台主机来管理共享的存储设备以及用于查找和恢复数据的备份数据库。 有别于传统通过LAN链路的备份方式,这样可以不占用以太网络的带宽. SANNetworkServer (backup node)NetworkServer NetworkServerLAN Client TapeClient ClientDiskStor

19、age 首先,它仍旧让服务器参与了将备份数据从一个存储设备转移到另一个存储设备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宝贵的CPU处理时间和服务器内存。 还有一个问题是,LAN-free技术的恢复能力差强人意,它非常依赖用户的应用。许多产品并不支持文件级或目录级恢复,映像级恢复就变得较为常见。映像级恢复就是把整个映像从磁带拷回到磁盘上,如果您需要快速恢复某一个文件,整个操作将变得非常麻烦。 此外,不同厂商实施的LAN-free机制各不相同,这还会导致备份过程所需的系统之间出现兼容性问题。 免服务器的备份和恢复是数据直接在存储设备之间传输,备份过程能够在SAN内部完成,无需服务器干预,从而提高了备份和恢复速度

20、,缩短了应用主机的CPU周期,释放出的宝贵的CPU周期可用来提高操作的效率并增加工作量。这种方式是在LAN-free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克服了LAN-free备份需要服务器参与的问题,从而全面释放网络和服务器资源。 DiskStorage SANBackupServerNetworkServer NetworkServerLAN Client TapeClient Client 无服务器备份与LAN-free备份有着诸多相似的优点。如果是无服务器备份,源设备、目的设备以及SAN设备是数据通道的主要部件。虽然服务器仍参与备份过程,但负担大大减轻,因为它的作用基本上类似交警,只用于指挥,不用于装

21、载和运输,不是主要的备份数据通道。 无服务器备份技术具有缩短备份及恢复所用时间的优点。因为备份过程在专用高速存储网络上进行,而且决定吞吐量的是存储设备的速度,而不是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所以系统性能将大为提升。此外,如果采用无服务器备份技术,数据可以数据流的形式传输给多个磁带库或磁盘阵列。 虽然服务器的负担大为减轻,但仍需要备份应用软件(以及其主机服务器)来控制备份过程。元数据必须记录在备份软件的数据库上,这仍需要占用CPU资源。 与LAN-free一样,无服务器备份可能会导致上面提到的同样类型的兼容性问题。而且,无服务器备份可能难度大、成本高。最后,如果无服务器备份的应用要更广泛,恢复功能方面还

22、有待更大改进。 目前主流的备份软件,如IBM Tivoli 、Veritas,均支持上述三种备份方案。三种方案中 LAN备份数据量最小,对服务器资源占用最多,成本最低; LAN free备份数据量大一些,对服务器资源占用小一些,成本高一些; SAN Server-free备份方案能够在短时间备份大量数据,对服务器资源占用最少,但成本最高。中小客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灾难备份常用的技术有磁带备份、磁盘镜像和双工、RAID技术、HotSpare技术、双机热备、服务器双工、网络冗余和远程磁盘镜像等。针对灾难级的灾难备份技术,通常在多种常用技术应用叠加的基础上,还需要实施远程备份技术。下面从技术的角

23、度分析远程灾难备份的实现原理。 镜像是在两个或多个磁盘或磁盘子系统上生成同一个数据 的镜像视图的信息存储过程,一个叫主镜像系统,另一个叫从镜像系统。按主从镜像存储系统所处的位置可分为本地镜像和远程镜像。本地镜像的主从镜像存储系统是处于同一个RAID阵列内,而远程镜像的主从镜像存储系统通常是分布在跨城域网或广域网的不同节点上。 远程镜像又叫远程复制,是容灾备份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是保持远程数据同步和实现灾难恢复的基础。它利用物理位置上分离的存储设备所具备的远程数据连接功能,在远程维护一套数据镜像,一旦灾难发生时,分布在异地存储器上的数据备份并不会受到波及。远程镜像按请求镜像的主机是否需要远程镜像站

24、点的确认信息,又可分为同步远程镜像和异步远程镜像。将因灾难引发的数据损耗风险降低到最低(异步)甚至为零(同步) 一旦发生灾难,恢复进程所耗费的时间比较短。这是因为建立远程数据镜像,是不需要经由代理服务器的,它可以支持异构服务器和应用程序。 同步远程镜像(同步复制技术)是指通过远程镜像软件,将本地数据以完全同步的方式复制到异地,每一个本地的I/O事务均需等待远程复制的完成确认信息,方予以释放。同步镜像使远程拷贝总能与本地机要求复制的内容相匹配。当主站点出现故障时,用户的应用程序切换到备份的替代站点后,被镜像的远程副本可以保证业务继续执行而没有数据的丢失。 异步远程镜像(异步复制技术)则由本地存储

25、系统提供给请求镜像主机的I/O操作完成确认信息,保证在更新远程存储视图前完成向本地存储系统输出/输入数据的基本操作。它采用了“存储转化(store-and-forward)”技术,所有的I/O操作是在后台同步进行的,这使得本地系统性能受到的影响很小,大大缩短了数据处理时的等待时间。异步远程镜像具有“对网络带宽要求小,传输距离长(可达到1000公里以上)”的优点。不过,由于许多远程的从镜像系统“写”操作是没有得到确认的,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数据传输失败时,极有可能会破坏主从系统的数据一致性。 可以按照实现远程备份功能的主体对象分为两类,远程磁盘镜像技术和远程主机技术。两种技术都是实现远程盘机镜像数

26、据的同步异步拷贝。远程主机技术是通过主机系统控制和完成数据的拷贝,远程磁盘镜像技术则是由盘机本身的控制软件完成盘机之间的数据的同步/异步拷贝,完成的过程不需要主机参入。 远程磁盘镜像技术是实现盘机之间的直接镜像,其控制过程直接由盘机控制软件完成,主机不需参与控制远程磁盘镜像技术实现盘机镜像有几种方式,其中包括同步、异步、半同步和自适应等不同方式。 对于盘机数据的每一个I/O的写过程都经过:主机写I/O一主端盘机写数据、同时发送写I/O于远端盘机+从端盘机完成写I/O并发送写完成信号+主端盘机收到从端盘机写完成信号并发送写I/O全部完成信号给主机。其中盘机写过程不一定是真的写完成,而是I/O到达

27、盘机,盘机就发送写完成,以此来提高整个写的效率。 主机的一连串写I/O到达主端盘机,主端盘机完成写I/O后(很多实际处理中是收到写I/O后即回复主机完成,实际需要写I/O放到了高速缓存中,在有盘机控制部件完成卷的写入,以此提高整个写的效率),即刻回复主机写I/O完成。主盘机将接收的一系列写I/O发给远端从盘机,从盘机在接收写I/O后,完成数据卷的写过程。对于主盘机到从盘机的I/O序列的序号可能与主机发送的I/O序号不一致,但可以通过其它一些方法来重新排序,例如给每个I/O添加时间戳或序号。 在远程主机技术中,整个数据复制的过程都由主机控制完成,其磁盘镜像软件作为系统应用软件的一部分。在远程主机

28、技术中,其完成远程磁盘镜像的过程从实现方式上也主要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方式,还有同步异步自适应方式。 应用程序提出写数据要求,并将数据提交磁盘镜像控制软件; 磁盘镜像控制软件将数据写到生产系统的磁盘; 生产系统中的磁盘数据传输到备份的磁盘对每个在生产系统的写操作都要将这个写操作送到备份磁盘,备份机磁盘数据复制,备份磁盘复制生产系统数据; 将写完操作信息返给生产磁盘; 当生产系统收到备份系统传回的已写信息之后,生产机的磁盘镜像控制软件通知主机应用程序该写操作己完毕,在此之后生产系统应用继续执行。 在主备机房之间数据链路带宽成为瓶颈时,采用同步方式对主机房生产系统的性能影响很大;数据不会丢失,数据的

29、一致性能得到完全保证。 用程序提出写数据要求,将数据提交磁盘镜像控制软件; 磁盘镜像控制软件将数据写到生产系统的磁盘; 生产系统的磁盘写动作完成,磁盘镜像控制软件通知主机应用程序该写操作已完毕,在此之后生产系统应用继续执行; 生产系统中的磁盘镜像控制软件将数据传输到备份的磁盘,备份磁盘复制生产系统数据: 备份磁盘将写完操作信息返给生产磁盘镜像控制软件。 在主备机房之间数据链路带宽成为瓶颈时,采用异步方式可以不影响主机房生产系统的性能;数据将有可能丢失;当异步同步不能最终成功完成的情况下,数据的一致性无法得到保证。 基于远程主机技术不适合同步复制需求,适用于异步数据复制的场合基于远程主机技术的实

30、现软件作为主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是针对专用的平台,不适用于所有的系统平台。存储系统供应商提供的远程磁盘镜像技术是由存储系统本身提供远程数据复制功能,这种技术的好处是能提供更有效的I/O协议和独立于平台的特性,但实现的成本比基于主机技术要高得多 同时,基于远程主机技术的实现是基于主机系统的控制,主备端的主机系统都要参入整个过程,其控制的复杂度相对较大,在实际应用中对管理和控制的难度较大与远程主机技术相比,远程磁盘镜像技术是完全基于盘机,其数据的镜像过程完全在主从端盘机之间完成,不需要主机的参入,其复杂度相对较小,在实际应用中对管理和控制的难度也相对较小。 RPO(Recovery Point O

31、bjective):即数据恢复点目标,主要指的是业务系统所能容忍的数据丢失量。 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即恢复时间目标,主要指的是所能容忍的业务停止服务的最长时间,也就是从灾难发生到业务系统恢复服务功能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周期。RPO针对的是数据丢失,而RTO针对的是服务丢失,二者没有必然的关联性。RTO和RPO的确定必须在进行风险分析和业务影响分析后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确定。对于不同企业的同一种业务,RTO和RPO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远程镜像技术数据一致性有关技术 快照技术:写时拷贝(Copy-on-Write) 、重定向写(Redirect on write)

32、、文件日志磁盘扩展复制技术容灾群集备份技术热后备(hot spare) 技术互联技术(主数据中心和备援数据中心之间) 存储设备及硬件 -流处理器中支持非规格化浮点数的硬件实现 -RAID快速定位与扩展实现算法研究 -基于VI的高性能网卡XUNI的设计和实现存储系统性能评价 -动态检查点容错技术研究 -CCNUMA系统分布共享I/O的数据一致性维护 -A Scalable and High Bandwidth Object Storage System 存储系统 -OHPSS 一种基于对象的高性能存储系统 -远程数据复制系统的事件处理 -CGSP2.0中数据管理服务设计与实现- 存储系统的安全性

33、、可靠性及可用性 -基于可有效计算双射的通用加密存储方案 -网络存储安全体系研究 -双容错数据布局构造方法研究 网络存储管理 基本管理功能 设备管理:配置、监控、报告 存储网络管理:发现、拓扑、分区、性能 数据管理:卷管理、文件管理、共享、备份 企业存储管理 虚拟存储 存储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 SAN环境软件 SAN环境软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操作系统组件,如I/O驱动程序 存储中间件组件,如卷管理器和文件系统 应用程序中间件组件,如集存管理软件合磁带共享软件 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组件,如负载均衡 企业级的备份管理组件,如数据备份的一致性 数据远程复制与容灾软件,如镜像和快照 专门管理SAN环境的新型软件,如SAN的管理组件 Thank you for attending!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