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复习

上传人:mar****e5 文档编号:20876223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体工程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体工程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体工程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人体工程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工程复习(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知觉与感觉器官的共同特性是:(1)知觉时间:感觉器官达到知觉的一定时间。(2)反应时间:感觉器官受到刺激到引起反应的时间。(3)疲劳:对刺激反应十分迟滞时,即感觉和知觉有 了疲劳现象。(4)感觉跌加:两个刺激叠加,强度加大。3-1 感觉和知觉的特征一、概述1.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 性的反映。但是,感觉这种心理现象并不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人的各种 活动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除了通过感觉分辨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了解自身 器官的工作状况外,一切较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活动, 如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2、 所以说,感觉是人了解自身状态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开 端。2.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 状况整体的反映。人脑中产生的具体事物的印象总是由各种感觉综合而 成的,没有反映个别属性的知觉,也就不可能有反映事 物整体的感觉。所以,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到的事物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 也就越完整,越正确。虽然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 在大脑中产生对所作用事物的反映,但感觉和知觉又是 有区别的,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 客观事物的整体。所以,感觉和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 映。在生活或生产活动中,人都是以知觉的

3、形式直接反映事 物,而感觉只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 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由于感觉和知觉关系如此密切,所以,在心理学中就把 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二、感觉的基本特性1. 适宜刺激 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各自最敏感的刺激形式,这种刺激形式称为相应感觉器的适宜刺激。2. 感觉阈限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方能对感觉器官发生作用。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下限; 能产生正常感觉的最大刺激量,称为感觉阈上限。 刺激强度不允许超过上限,否则不但无效,而且还会引 起相应感觉器官的损伤。能被感觉器官所感受的刺激强度范围,称为绝对感觉阈 值。感觉器官不仅能感觉刺激的有无,而且能感受

4、刺激的变 化或差别。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 阈限。不同感觉器官的差别感觉阈限不是一个绝对数值,而是 随最初刺激强度变化,且与最初刺激强度之比是个常 数。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其关系可用韦伯定律表示。3. 适应感觉器官经持续刺激一段时间后,在刺激不变的情况 下,感觉会逐渐减小以致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适应“. 由于刺激持续影响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称之为感觉适应。4. 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对其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都将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影响而降低,由此使感受性发 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的相互作用。5. 对比 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两种完全不同但属同一类的刺激物 的作用的现象称

5、为对比 几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时产生的对比称 为同时对比。例如,同样一个灰色的图形,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显 得颜色深一些,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颜色浅一些,这是 无彩色对比。而灰色图形放在红色背景上呈绿色;放在绿色背景上则 呈红色,这种图形在彩色背景上而产生向背景的补色方 向变化的现象叫彩色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时,将产生继时对 比现象。6. 余觉 刺激取消以后,感觉可以存在一极短时间,这种现象叫 “余觉”。例如,在暗室里急速转动一根燃烧着的火柴,可以看 到一圈火花,这就是由许多火点留下的余觉组成的。三、知觉的基本特性1. 整体性 在知觉时,把由许多部分或多种属性组成的对

6、象看作具 有一定结构的统一整体,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在感知熟悉对象时,只要感知到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 征,就可以根据累积的经验而知道它的其他属性和特 征,从而整体地感知它。在这种情况下,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 面:(1) 接近:(2) 相似:(3) 封闭:(4) 连续:(5) 美的形态:2. 选择性 在知觉时,把某些对象从某背景中优先地区分出来,并 予以清晰反映的特性,叫知觉选择性。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出对象来,一般取决于下列条件:(1)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包括颜 色、形态、刺激强度等方面),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 分出来,并优先突出,给予清晰的反映;反之,就难

7、予 区分。(2) 对象的运动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 易成为知觉对象。(3) 主观因素人的主观因素对于选择知觉对象相当重 要,当任务、目的、知识、经验、兴趣、情绪等因素不 同时,选择的知觉对象便不同。3. 理解性 在知觉时,用以往所获得的知识再现图形经验来理解当 前的知觉对象的特征,称为知觉的理解性。正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所以在知觉一个事物时,同这 个事物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丰 富,对其认识也就越深刻。4. 知觉恒常性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而知觉的印象却保 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视知觉恒常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大小恒常性(size

8、constancy)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因网像大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大 小恒常性。(2) 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 tancy) 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 称为形状恒常性。(3) 明度恒常性:一件物体,不管照射它的光线强度怎么 变化,而它的明度是不变的。决定明度恒常性的重要因素是,从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的 强度和从背景反射出来光的强度的比例,只要这一比例 保持恒定不变,明度也就保持恒定不变。(4) 颜色恒常性(color cons tancy):是与明度恒常性 完全类似的现象。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同一件物品反射到你眼中的光有很 大变化,但它们的颜色看起来好像没有变 ,这

9、是颜色的 恒常性。5. 错觉 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总的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颠倒。3一2视觉机能及其特征一、视觉刺激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两眼所能感觉到的波长大约是380 nm (1 nm =10-9m)-780 nm。二、视觉系统视网膜由三层神经细胞组成,最外层的最重要,其中包 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它们是接受信息的主要细胞, 但具有不同功能。视杆细胞的功能在于接受低照度光,且多分布于视网膜 的远离中心处。所以看暗处物体时,偏离物体中心位置观看效果更好。 另外,人对光的敏感程度随周围光的变化而变化,而且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敏感。三、视觉机能1. 视角与视力2.

10、 视野与视距视野是指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眼睛观看 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得见的空间范围,常以角度来表 示。视野的大小和形状与视网膜上感觉细胞的分布状况有 关,可以用视野计来测定视野的范围。在水平面内的视野是:双眼视区大约在左右60以内的 区域,在这个区域里还包括字、字母和颜色的辨别范围, 辨别字的视线角度为 10-20;辨别字母的视线角度 为 5-30,在各自的视线范围以外,字和字母趋于消 失。对于特定的颜色的辨别,视线角度为 30-60人的最 敏锐的视力是在标准视线每侧 1的范围内;单眼视野 界限为标准视线每侧 94-104。 视野的研究对于操作控制及视觉空间的设计非常重要. 规则:

11、重要的:3以内;一般的:2040以内;次要的:4060。一般不在 80视野之外设置,因其视觉效率太低。 对于视觉观察不利的因素应尽量安排在视野之外,如强 烈的玄光。在垂直平面的视野是:假定标准视线是水平的,定为0 ,则最大视区为视平线以上50和视平线以下70 。 颜色辨别界限为视平线以上30,视平线以下40。 实际上人的自然视线是低于标准视线的,在一般状态 下,站立时自然视线低于水平线 10,坐着时低于水平 线 15;在很松弛的状态中,站着和坐着的自然视线偏离标准线 分别为 30和 38。观看展示物的最佳视区在低于标 准视线 30的区域里。视野 视野是指眼睛固定于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范围,若眼睛平

12、 视,主观感觉大约向上能看到眉毛,向下能看到鼻子及 唇部,向上约 55 ,向下约70 ,左右约各 94。主视野、余视野 主视野位于视野的中心,分辨率较高, 余视野位于视野的边缘,分辨率较低.3. 中央视觉和周围视觉在视网膜上分布着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位,其感色力 强,同时能清晰地分辨物体,用这个部位视物的称为中 央视觉。视网膜上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位感受多彩的能力较差 或不能感受,故分辨物体的能力差。但由于这部分的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看见范围和 正在运动的物体,称其为周围视觉。在一般情况下,既要求操作者的中央视觉良好,同时也 要求其周围视觉正常。4.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当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

13、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 体的高度和宽度。若用双眼视物时,具有分辨物体深浅、远近等相对位置 的能力,形成所谓立体视觉。立体视觉产生的原因主要因为同一物体在两视网膜上 所形成的象并不完全相同,右眼看到物体的右侧面较 多,左眼看到物体的左侧面较多,其位置虽略有不同, 但又在对称点的附近。最后,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 而得到一个完整的立体视觉。5. 色觉与色视野认为在视网膜中有三种视锥细胞,含有三种不同的感光 色素分别感受三种基本颜色。当三种视锥细胞受到同等刺激时,引起白色的感觉。 由于各种颜色对人眼的刺激不同,人眼的色觉视野也就 不同。图中角度数值是在正常亮度条件下对人眼的实验结果, 表明人眼对

14、白色的视野最大,对黄色、蓝色、红色的视 野依次减小,而对绿色的视野最小。(2)颜色视觉 颜色是视觉分析器对各种光波的主观映象6. 暗适应和明适应 当光的亮度不同时,视觉器官的感受性也不同,亮度有 较大变化时,感受性也随之变化。视觉器官的感受性对光刺激变化的相顺应性称为适应。人眼的适应性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当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时,刚开始看不清物体,而需要经 过一段适应的时间后,才能看清物体,这种适应过程称 为暗适应。暗适应过程开始时,瞳孔逐渐放大,进入眼睛的光通量 增加。同时对弱刺激敏感的视杆细胞也逐渐转入工作形态,由 于视杆细胞转入工作状态的过程较慢,因而整个暗适应 过程大约需 30min

15、 左右才能趋于完成。与暗适应情况相反的过程称为明适应。 明适应过程开始时,瞳孔缩小,使进入眼中的光通量减 少;同时转入工作状态的视锥细胞数量迅速增加,因为 对较强刺激敏感的视锥细胞反应较快,因而明适应过程 一开始,人眼感受性迅速降低,30 s后变化很缓慢,大 约1 min后明适应过程就趋于完成。四、视觉特征 眼睛沿水平方向运动比沿垂直方向运动快而且不易 疲劳;一般先看到水平方向的物体,后看到垂直方向的 物体。因此,很多仪表外形都设计成横向长方形。 视线的变化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和顺时针方向 运动。所以,仪表的刻度方向设计应遵循这一规律。 人眼对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对垂直方向尺 寸和比

16、例的估计要准确得多,因而水平式仪表的误读率 (28)比垂直式仪表的误读率(35)低。 当眼睛偏离视中心时,在偏离距离相等的情况下,人 眼对左上限的观察最优,依次为右上限,左下限,而右 下限最差。视区内的仪表布置必须考虑这一特点。 两眼的运动总是协调的、同步的,在正常情况不可能 一只眼睛转动而另一只眼睛不动;在一般操作中,不可 能一只眼睛视物,而另一只眼睛不视物。因而通常都以 双眼视野为设计依据。 人眼对直线轮廓比对曲线轮廓更易于接爱。 颜色对比与人眼辨色能力有一定关系。当人从远处辨 认前方的多种不同颜色时,其易辨认的顺序是红、绿、 黄、白,即红色最先被看到。所以,停车、危险等信号标志都采用红色

17、。当两种颜色相配在一起时,则易辨认的顺序是:黄底黑 字,黑底白字、蓝底白字、白底黑字等。因而公路两旁 的交通标志常用黄底黑字(或黑色图形)。六.视觉环境视觉环境的问题分为两个问题: 一是视觉陈示二是光环境问题。1、视觉陈示: 陈示:是指各种视觉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陈列显示出 来。视觉陈示:即是以视觉为感觉方式的形式来传递各种信 息。2、视觉陈示的原理:视距:陈示的视距对细节的设计,位置及色彩和照明等的处理 都非常重要.a)灯光陈示的色彩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含糊不清的色彩,色彩也不应太 多,为了使人能分辨,不应超过22色,最好10种以内。c)整体效果强光、弱光最好不要太近,以免相互影响。单个光的陈

18、示往往最明显,光陈示过多会冲淡对重要信号的注意, 应当有主次。3)字母数字的陈示4)标志图形的陈示2. 光环境设计: 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量活动,都需要良好的光线,而 光线的来源有两种,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眩光和阴影: 眩光是视野范围内亮度差异悬殊时产生的, 如夜间行车时对面的灯光,夏季的太阳下眺望水面等。 产生玄光的因素主要有直接的发光体和间接的反射面 两种。浅色的眼睛比黑眼睛更易受到玄光的干扰。 玄光的主要危害在于产生残象,破坏视力,破坏暗适应, 降低视力。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产生视觉疲劳。 消除玄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将光源移出视野,人的活动尽管是复杂多样的,但 视线的活动还是

19、有一定的规律的。大部分集中于视平线以下,因而将灯光安装在正常视野 以上,水平线上25,45以上更好。二是间接照明,反射光和漫射光都是良好的间接照明, 可消除玄光,阴影也会影响视线的观察,间接照明可消 除阴影。光色: 光是有不同的颜色的,对照明而言,光和色是不可分的, 在光色的协调和处理上必须注意的问题是:1)、色彩的计划必须注意光色的影响: 其一是光色会对整个的环境色调产生影响。可以利用他 去营造气氛色调。其二是光亮对色彩的影响,眼睛的色彩分辨能力是与光 亮度有关的,与亮度成正比。黑暗敏感的杆体是色盲,在黑暗环境下眼睛几乎是色 盲,色彩失去意义。因此,在一般环境下色彩可正常处理,在黑暗环境中应

20、 提高色彩的纯度或不采用色彩处理,而代之以用明暗对 比的手法。2)色彩的还原: 光色会影响人对物体本来色彩的观察,造成失真。影响 人对物体的印象。日光色是色彩还原的最佳光源,食物 用暖色光、蔬菜用黄色光比较好。3-3 听觉与视觉环境设计1听觉(一)、声的基础知识1. 频率(f)与周期(T)发声体(固体和空气质量)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 (单位:Hz).物体每振动一次,即完成一次往复运动 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周期(单位:秒次)。一般,频率范围在2020000HZ的声波为可听声,称为 听觉范围。频率超过20000Hz的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 他们都不能被人听到。2. 波长(入)物体每完成

21、一次往复运动或疏密相间的运动所经过的 距离称为波长(单位:m)。波长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高,波长短;频率低,波长 长。3. 声速(C)声波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固体中声速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里声速最慢(340m/ s)。4. 声压(P)声波作用于物体上的压力,叫声压(单位:Pa)。声压是反应声音强弱的物理量,声波的起伏越大则声压 越大。通常将人能听到的最小声压称为听阈,其值为 0.00002Pa,使人耳疼痛的声压值称为痛阈,即可听高 限,其值约为20Pa。5. 声压级(LP ) 用声压表示声音的强弱实际上很少使用,原因是可听声 压变化范围从0.0000

22、2 20Pa,相差太大,不论是记忆 还是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因此通常采用一个相对值 声压级来表示。声压级与声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Lp = 20LgP / Po式中:LP声压级(单位:dB);P声压(Pa);Po参考基准声压(0. 00002Pa)。国际上统一把人耳刚能听到的声压即听阈(0.00002Pa) 定为0 dB,把人耳的可听高限痛阈(20Pa)定为120dB, 则可听声压级范围为0120dB,其中,平常说话的范围 为 2060dB(0.002 0.003Pa)。(二)噪声危害1. 噪声对听力的影响人的听觉系统是对噪音最敏感的系统,也是受噪声影响 最大的系统。噪声对听力的影响表现如下:(

23、1)听觉疲劳:在噪声作用下,听觉的敏感性下降,表 现为听阈的提高(一般不超过10 15dB),但离开噪声 环境几分钟后即可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听觉适应有一定的限度。在强噪声的长期作用下,听阈 提高15dB以上,离开噪声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这 种现象称听觉疲劳。听觉疲劳初期尚可恢复,但再经强烈噪声的反复作用, 则难以完全恢复,是耳聋的一种早期信号。(2)噪声性耳聋: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产生的听觉疲 劳,若不能及时恢复,将产生永久性听阈位移。当听阈位移达2540dB时,为轻度耳聋;当听阈位移达到4060dB时,则称中度耳聋;长年在115dB以上的高频噪声环境中工作,听阈提高超 过6080

24、dB时,称为重度耳聋。噪声性耳聋随工龄的增长而加重。据统计,对于噪声性 耳聋,5年工龄的占4%;6-10年工龄的占50%;10年以 上工龄的占60%左右。美国60岁以上的矿工,100%患有 耳聋症。(3)爆发性耳聋:听觉器官遭受巨大声压且伴有强烈冲 击波的声音作用时,如爆炸声导致的耳聋为爆发性耳 聋。使鼓膜内外产生较大压差,导致鼓膜破裂,双耳完 全失听。2. 噪声对人生理的影响3. 噪声对人心理的影响4. 噪声对人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三)噪声标准1. 听力保护噪声标准 为了保护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者的听力而制定的噪 声标准。一般以85dB(A)为标准值。2. 环境噪声标准为了控制环境污染,保

25、证人们的正常工作和休息不受噪 声干扰而制定的噪声标准。一般以35-45 dB(A)为基本值,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 要进行必要的修正。4.2.2 听觉环境室内听觉环境主要包括了两大类: 一类是使人爱听的声音如何为人听得更清晰、效果更 好,这主要是音响、声学设计的问题。第二类是人不爱听的声音,如何去消除,即噪声控制。4.2.3 噪声控制1噪声的定义 最简单的定义是:噪声是干扰声音。 凡是干扰人的活动(包括心理活动)的声音都是噪声。 因此,也可以从人对声音的反应这个角度来定义噪声。 噪声是引起人烦恼的声音。若某职业需要频繁的语言交流,则在 1m 距离测量,讲 话声不得超过6570dB。由此可见,为了

26、保证语言交流的质量,背景噪声不得超 过 5560dB。如果所交流的语言比较难懂,则背景噪声不得超过45 50dB。街道两旁的建筑内,尤其在夏季当窗子打开后,受交通噪声的影响,室内噪声可达7075dB,故对语言交流有 极大干扰。51 人与环境5-1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 体效应。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 应的反应,5-2 人的行为与环境 环境刺激一需求欲望一行为反应一、环境行为的特征1. 客观环境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 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2. 自我需求 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动

27、力, 室内和家具贪十活动就必须满足不断变化着的人对家 居环境的需求。3. 环境制约 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类 的需求,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4. 综合作用 环境、行为和需求施加给人的往往是一种综合作用。人 的行为受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二、人的行为习性 人类具有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性行为,它们是在长期的 人类活动中,由于环境与人类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这 种本能被称为人的行为习性。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人的行为习性:1. 抄近路习性 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 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抄近路的行为习性。因此在设计建筑、公园和室内环境时,要充分考虑这

28、一 习性。2. 识途性 人们在进入某一场所后,如遇到危险(如火灾等)时, 会寻找原路返回,这种习性称为识途性。因此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时,要尽量设在入口附近,并 且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向指示标记。3. 左侧通行习性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和广场上行 走的人,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这可能与人类右侧优势而保护左侧有关。 这种习性对于展览厅展览陈列顺序有重要指导意义。4. 左转弯习性 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 在公园散步、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迹可以显示这一习 性。并且有学者研究发现向左转弯的所要时间比同样条件 下的向右转弯的时间短。很多运动场(如跑道、棒球、滑冰等)都是

29、左向回转(逆 时针方向)的。这种习性对于建筑和室内通道、避难通道设计具有指导 作用。5. 从众习性 假如在室内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总是有一部分人会首 先采取避难行动,这时周围的人往往会跟着这些人朝一 个方向行动,这就是大众习性的作用。因此,室内避难疏散口的设计、诱导非常重要。6. 聚集效应许多学者研究了人群密度和步行速度的关系,发现当人群密度超过1.2人/m2时,步行速度会出现明显下降趋 势。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如 果滞留时间过长,就会逐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聚 集效应。在设计室内通道时,一定要预测人群密度,设计合理的 通道空间,尽量防止滞留现象发生。三、人的行为模

30、式 人的行为模式就是将人类行为习性、特点进行总结归纳 得出的行为规律。这种模式化的人类行为能够为室内和建筑设计及其评 价提供理论指导行为模式的分类空间行为模式按其使用目的可分为再现模式、计划模式 和预测模式。再现模式一一通过观察分析已建成空间里人的行为,尽 可能真实地描绘和再现空间中人的行为的一种模式,用 于评价已建成空间的合理性,从而进一步改变建成的环 境,使之趋于更加合理。计划模式根据空间设计计划的内容,将人在空间里 可能出现的行为状态表现出来。主要用于分析评价将要 建成的空间环境。一般的建筑和室内设计属于这一种模 式。预测模式预测模式就是将预测实施的空间状态表 现出来,分析人在该环境中的

31、行为表现的可能性和合理 性。、我们从事的可行性方案设计主要属于这种模式。3. 行为内容 按行为的内容分类,有秩序模式、流动模式、分布模式 和状态模式。秩序模式就是利用图表来描述人的环境行为秩序。 流动模式一一就是将人流行为的空间轨迹模式化。这种 模式可通过空间图示把人群流动的量、方向轨迹和时向 变化表现出来,可用于观展空间、购物空间、疏散避难 通道以及居室空间等的研究和设计。分布模式通过摄像和计数等方法按时间顺序和一 定的空间方格连续观察记录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状 态,绘制人流分布的时间和空间断面。可为空间尺度和 分布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状态模式一一就是基于自动控制理论,采用图解法的图 表来表

32、示行为状态的变化,主要用于研究行为动机和状 态变化的因素。三 人际距离人际距离越短,人际间的感情交流就越强。Edward. T.Hall将西欧和美国文化圈的人际距离分为4种:1)亲密距离(00.45m);表达温柔、爱抚和激愤等强烈 感情的距离。这在家庭居室和私密性很强的房间里出现 这样的人际距离。2)个人距离(0.451.3m):亲近朋友和家庭人员谈话的 距离,家庭餐桌距离就属于这种距离。3)社会距离(1.33.75m):邻居、同事间的交谈距离, 洽谈室、会客室、起居室等处的人际距离。两人谈话无 远离感的最大距离约为2. 45m。4)公共距离(大于3.75m):单向交流的集会,演讲、正 规严肃

33、的接待室、大型会议室等处的人际距离。行为心理的应用人们在进行餐饮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有美味佳 肴相伴,更需要有给人良好心理感受的餐饮空间,因为 室内是餐饮者停留时间最长,对其感官影响最大的场 所,同时也是就餐者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场所。 下面从行为心理的角度说明餐饮空间布置的心理学特 性。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广场里休息 的人群,喜欢选择广场周边建筑物的墙根、立面的凹处 停留,或是靠在柱子、街灯、树木之类等依托物而驻足, 只有当边界区域人满为患时,人们才不得已在中间区域 停留,这是人在空间使用时的行为心理。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Derk de Jonge)提出了颇有

34、特色的“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森林、海滩、树 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 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人满为患。在城市空间同样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在巴黎街边的咖 啡馆和小餐厅,室内的座椅少有人坐,而临街的餐桌则 被抢占一空,人们边吃喝、边欣赏过往的行人,既说明 喜欢交往是人的天性,也说明位于建筑物边缘临街的餐 桌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处”。著名的丹麦城市设计家杨盖尔(Jan Gehl)对边界效 应作了深入分析:“边界区域之所以受到青睐,显然是 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条件,人选 择边界逗留比站在外面的空间中暴露要少一些,这样, 既可以看清一切,自己又

35、暴露得不多,个人领域减少至 面前一个半圆。当人的后背受到保护时,他人只能从面 前走过,观察和反应就容易多了”。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 T)进一步阐明了边 界效应产生的缘由:“处于边界有助于个人或团体与他 人保持距离”。这里表达了人的三个心理需求:(1) 人喜欢观察空间和观察人,人有交往的心理需求, 而在边界逗留,为人纵观全局、浏览整个场景提供了良 好的视野。(2) 人在需要交往的同时,又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领 域,这个领域不希望被侵犯,而边界使个人空间领域有 了庇护感。(3) 人在交往的同时,需要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即人 际距离。可见,餐馆和饮食店的座位布局不仅要通盘考虑空间设

36、计、使用要求、人体尺度,还要符合人的行为心理需求。 一般,餐饮空间布置有如下特点:(1) 划分空间时,应从垂直实体尽量围合出各种有边界 的餐饮空间,使每个餐桌至少有一侧能依托于某个垂直 实体,如窗、墙、隔断、靠背、花池、绿化、水体、栏 杆、灯柱等等,应尽量减少四面临空的餐桌,这是高质 量的餐饮空间所共有的特征。(2) 餐桌布置既要利于人的交往,又须与他人保持适当 的人际距离。这种需求在餐饮空间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层 次,一是本桌之间促膝谈心般有语言及动作的行为交 往,同桌者相互认识;第二类交往是看热闹,人看人, 希望在就餐的同时能感受到在多层次的空间环境中,有 各种人活动的多姿多彩的就餐氛围,客人

37、彼此并不认 识,没有语言及动作的交流,只是彼此欣赏人的活动及 情态,感受一种生机盎然的场景和氛围,这是人不可缺 的心理需求。因此,根据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 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可将餐桌布置成雅座、散座等多 种不同交往氛围的布局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心理需 求,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第一节 室内空间分类 人们对室内生活空间(或作业空间)的要求不是一个固 定的尺度,特别是心理上所需空间的尺度受环境因素的 影响。人们对室内空间的不同需要可分为:(1) 行为空间(物理空间):满足人的行为活动所需要 的空间。一般根据人体动态尺度和行为活动的范围考虑的空间。 如完成炊事活动所需的厨房空间

38、,完成洗浴活动所需的 浴室空间等。(2) 生理空间:人的生理需求所要求的空间尺度。 如视觉上需要的满足采光条件的窗户大小,嗅觉和呼吸 所要求的通风口大小等。(3) 心理空间(知觉空间):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的空间 大小,如无压迫感的棚顶高。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一个最小空间距离,称为 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上面讲到,这个空间的尺度与环境,民族,性别等有关。 因此,空间尺度的的设计要因时、因地、因人来设计。第二节 人对室内空间的心理知觉一、对长度的心理知觉:(1) 正前方向:通过实验发现,有80的人的心理知觉 距离比实际距离短,平均约短1/8 。 这意味着人对墙而坐时,心

39、理知觉距离比实际距离短 1/8。但是,如果正对面的墙上有窗时:则比无窗时的知觉距 离要长1/151/20。左右方向距离越窄,前方的相对知觉距离就越远。(2) 左右方向:当人处于室内,其左右与墙等距离时, 心理知觉距离与实际距离基本一致。而当左右至墙壁距离不等时,近的一方的心理知觉距离 比实际要长,而远的一方则感觉短。(3) 头顶方向:约70的人心理知觉高度比实际的高度 要高1/15左右。1520m2的房间,顶棚高低于230cm时,人有压迫感, 身高与高度的心理知觉似乎无相关关系,但身高越高, 压迫感越大。二、面积大小的心理感觉(1) 室内面积大小知觉:人对面积心理知觉的无差别间 距。对于在15

40、20m2的室内面积大小变化,约有80%的人感 知不到,房间各边缩短1/10左右,对面积的变化在心 理知觉上反应不出来。(2) 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差别:无意识下的知觉面积比有 意识时更准确,因为有意识进行估计时,许多其他暗示 因素产生干扰作用,使判断反而不准确。(3) 一般情况:在空间知觉的准确性方面,女性优于男 性,但是,女性易受其他暗示干扰因素的影响(如开窗, 色彩等)。三、心理感觉上的应用 建筑室内的心理资料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指 导作用。在设计上考虑人的心理作用,能有效地合理的利用空 间。例如,前方距离由于心理感觉变短,可用后退色(如蓝 色)来调节。此外,通过改变室内构造要素(开窗位

41、置、大小、室内 配色等)来调节知觉空间。第三节 室内空间中的门、地板等建筑装饰要素 室内空间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门、地板、色彩、 吸音、通风等, 下面介绍室内门及地板选择与设计的有关人体工程学 知识。设计室内的各种门时,应当考虑门的特点和人的使用习 惯,大家也许有这样的经历,第一次进入某个商店时, 本来应当是拉的门,你却去推,越紧张越继续推,就是 不知道去拉,这就是人的习惯,越紧张就越表现出本能 的习惯。一、门 门一般分左右推拉门和前后开关门, 门的开关方向要考虑人的习惯人的行为与门具有以下关系: (1)不占有空间:左右推拉门。(2)人开门的动作习惯:单开门:A位置为把手时拉的人比推多5

42、0%; B位置为 把手时推的人比拉的多50。双开门:握B把手的人比握A把手多2-3倍;推的人比 拉的人多50%一100%。左右推拉门:把手A处开门的人比把手B处开门的人多 约2倍。(3) 室内布置与门的位置关系:门的位置与室内布置有 心理上的相关关系。1) 习惯背朝门坐着办公的人是脸朝门坐着办公的人的2 倍。绝大多数人觉得背向门有安逸感,不受干扰,私密 感强。2) 脚朝门睡的人是头朝门睡的人的4倍。 觉得头朝门有一种不安感,睡得不塌实。(4) 门的宽度和把手高:对单人通行的门,宽度必须大于65cm,把手高要设置在 易于操作、操作力最大的高度位置,一般为90cm左右,门较重时略高于此值。(5)

43、对于玻璃门应设明显的标志:因为玻璃透明,很 容易使人的视觉发生错乱,不能准确判断距离, 因此应在玻璃门上贴一些不干胶标志,使人能正确地判 断门的前方距离,防止碰撞事故。二、地板1. 地板材料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地板的材料种类很多,可分类为生物材料、自然材料和 人造材料。生物材料有木地板和毛制地毯等; 自然材料有石材、地砖和水泥等; 人造材料有地板革和化纤地毯等。 这些材料要根据房间的不同用途来选择。 从材料与人亲和性来考虑,生物材料最好,自然材料次 之,人造材料最差。日本著名建筑室内设计领域教授小原二郎称这种室内 装饰材料与人的亲和关系为装饰材料的“远心性”,其 远心性顺序为:生物材料自然材料人

44、造材料。 即生物材料与人的亲和性最好,在设计和使用地板材料 时应当考虑的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生物材料是室内地板的首选材料, 如:木材地板块可以说是家庭装饰的理想地板材料,木 纹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日本学者研究发现,木材的自然纹理具有生理和心理效 应,同时木材的吸振,吸音效果都好,而且在吸湿,热 传导方面都有良好的性能。但是木材地板耐水热性差,不宜用于厨房,厕所等处。2. 地板对行走行为的影响(1)行走时的受力情况:人在步行时,脚跟接地时的冲 击力的垂直分力一般大于270 (N),而水平分力大于90 (N)。冲击力的大小受接地角(鞋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影 响。人们在地板上行走时,会根据地板的

45、条件(色彩、亮度、 粗糙度等的外感官刺激)自动调节步行的速度、步幅和 接地角。(2)接地角度(鞋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接地角与身 高、步行姿势、步行速度、地板性能有关。地面越滑、步幅越小,因而接地角变小,男性接地角大 于女性。美国研究人员的研究表明,男性接地角平均23,女子 平均 19 (16 人,12 -32 )。日本人比较欧美人的接地角大,平均26(18 -34)。接地瞬间的脚跟速度对步行感觉和打滑的研究是非常 重要的资料,男性最大接地瞬间脚跟速度约600cm/s,女子约一 450 cm/s。(3)步幅:步幅与性别,年龄,身高,地板条件有关, 其值如下:男子6580cm,平均(橡胶板地面)

46、75cm。女子5570cm,平均(橡胶板地面)60cm。(4)每分钟步数橡胶地板最高:男132步/min,女136:步/min; 马赛克最低:男105步/min,女115步/min。(5)一步所要时间男:0.480.55s,马赛克最长;女:0.450. 53s。身高差20cm时,一步所要时间相差约0-03s。(6)每分钟行走距离每分钟所行走的距离与地板材料的性质有很大的关联 性,日本的研究表明表面粗糙的瓷砖的每分钟行走距离 大于橡胶地板,而橡胶地板又大于沥青地面。另一方面是由于腿脚部肌肉受力而产生疲劳所造成的。 腿脚部肌肉的收缩程度(肌电图大小)因地板材硬度的 不同而不同,硬度越大,肌肉疲劳越

47、大。日本学者提出用以下方法来确定地板硬度,以此来评价 地板硬度对人的影响,并为地板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是以70g重的钢球从60 cm高处自由落下到地板后 第一次反弹的高度表示地板硬度,从而反应人体步行时 头部的舒适度,通过研究发现地板硬度以4.512cm为 宜(木材硬度)。3. 打滑地板打滑程度对步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地板选 材和防滑方面必须下功夫。聚氯乙烯地板革,水泥、铁板、木地板、橡胶地板、沥 青、瓷质瓷砖等都能满足室内地板防滑性能的要求。但聚氯乙烯地板块,树脂地板块及研磨的石材、抛光通 体砖等材料的防滑性不好,特别是有小孩和水分多的地 方尽量不要使用这些防滑性能不好的地板材料。4. 地板硬度对人体的影响人在大理石、通体砖和水磨石材等硬质板材上行走时常 感觉不舒服。原因其一是由于行走时的冲击力和振动通过脚跟传至 关节和头部引起不舒适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