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医学课件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20862337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医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医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医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医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医学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控制性降压在麻醉中的应用医学课件 控制性降压 在麻醉中的应用 定义 采用 降压药物 和 技术 等方法,有意识地降低病人的血压,收缩压降低至80-90mmHg 或将平均动脉压降低至50-65mmHg ,不致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终止降压后血压可迅速回复至正常水平,不产生永久性器官损害。 目的 n 减少失血,改善术野的条件,减少输血,使手术期的安全性增加。 n 近年来输血传播疾病的威胁使控制性降压减少失血量在临床上显得尤为重要。 控制性降压技术的 应用 可避免输血或使输血需要量降低,并使手术野清晰,有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并发症发生。 控制性降压的历史 n 19

2、17年Cushing首次阐明了麻醉期间控制性降压的优点 n 1946年,Gardner等首先将控制性降压技术应用到临床 n 1948年Griffiths等试用高平面脊麻降压,控制出血效果颇佳 n 50年代初多种短效神经节阻滞药问世 n 1962年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的血管扩张药 第一节 控制性降压的理论基础 一、维持血压的主要因素 n 心排出量 n 周围血管总阻力 n 循环血容量 n 血液粘度 n 机体在相对稳定情况下 n MAP= CO TSVR 控制性降压主要通过改变周围血管阻力以及回心血量而降低血压。 其中小动脉收缩或舒张的变化,主要影响外周血管阻力,而静脉血管扩张,则影响回心血量。 控制

3、性降压要求产生的低血压状态必须保证机体重要组织、器官的 血液灌流量 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以满足机体代谢的最低需要,避免产生缺血缺氧性损害。 正常生理状态下, 血液粘度和血管长度 不会改变,因而组织血液灌流量随 血压和血管内径 的变化而相应改变。 血压 增加1 倍, 血流量 增加1 倍,而 血管半径 增加1 倍,则 血流量 可增加 16 倍。 组织血液灌流量 平均动脉压 (血管内径) 4 8 血液粘度 血管长度 控制性降压时,尽管血压明显降低,但只要血管内径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即可维持组织血液灌流量不变或稍有增加。 这一理论为施行控制性降压提供了依据。 n 人体的血管分为: 动脉(阻力血管)、静脉(

4、容量血管)和毛细血管。 n 主动脉和大动脉及大静脉的收缩与舒张能力有限。 n 小动脉含有丰富的平滑肌, 受胸、腰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和内分泌激素、药物等的影响, , 血管的 舒张或收缩变化明显,对血压的调控起重要作用。 正常血管系统张力随着动脉分支而逐渐降低,在毛细血管前微小动脉的平均压通常降至32 mmHg 。 从理论上讲,只要微小动脉平均动脉压维持在32 mmHg 以上,即可充分保证组织器官有足够的血液灌流量,微循环功能不致受影响,组织也不会发生缺氧。 临床上往往难以直接测定小动脉压力和各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因此常以 肱或挠动脉平均动脉压力(MAP )不低于50-55mmHg 为准; 依据就

5、是脑血流量的自主调节能力在这个范围之内,一旦MAP 低于这个限度,脑血流量就会随血压降低而呈线性减少。 第二节 控制性降压对机体的影响 控制性降压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动脉血压下降,影响组织器官血流 。 心输出量的保持依赖于后负荷、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和心率之间的平衡。 稳定的心输出量对维持组织的血流灌注十分重要 (一)脑 脑组织是机体代谢率最高的器官。 安静状态下,成人脑血流量为750ml min左右,约占心排出量的13 。 脑组织重量占机体重量的2 ,但耗氧量占全身的1520 。 同时,脑组织对缺氧的敏感性极高。 控制性低血压最大的危险在于脑血流不足和脑缺氧性损害。 1 对脑血管和脑血流(

6、CBF )的影响 正常脑血管具有自身调节功能,只要动脉血氧或二氧化碳分压、氢离子浓度和温度等在正常范围内,平均动脉压波动在60 150 mmHg 之间,脑血液灌流量仍无明显改变。 多数降压药能使脑血管扩张,使脑血流量在低血压时可保持不变或增加,脑耗氧量也很少变化。 当平均动脉压低于50-55mmHg 时,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消失,脑血流量随血压降低而减少。 若控制性降压时 提高吸入氧浓度使血浆内氧溶解量增加,从而增加脑组织对氧的摄取,提高了病人对缺氧的耐受力,如能使平均动脉压不低于50mmHg ,仍可保障病人安全。 PaCO 2 是脑血流自动调节的最重要因素。 脑血液灌流量与PaCO 2 是一致

7、性变化,因此在实施控制性降压时应尽量保持PaCO 2 在正常水平。 2 对颅内压的影响 n 控制性低血压时由于脑血管阻力的降低,脑血流会相应地增加,颅内血容量增加会造成颅内压增加。 2 对颅内压的影响 硝酸甘油和硝普钠 在不影响血压的小剂量时即有 升高颅内压 的作用,随药物的用量增加和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其颅内压增高的作用愈来愈明显。 硝普钠能减弱脑血流的自动调节作用,且持续作用时间较长,终止给药后仍可发生颅内压的迅速增高。 在颅内压显著升高的病人,施行控制性降压极不安全。 受颅内压增高的影响脑血管阻力明显升高,脑血流显著减少,一旦血压降低,脑缺血缺氧性损害将更为严重。 颅内压升高的病人若事先未

8、采取降低颅内压措施,选用控制性降压应极为谨慎。 3 对脑电活动的影响 在控制性降压开始几分钟内,随血压下降、脑动静脉血氧差增加,脑组织虽然能依靠提高摄氧量来代偿,但脑电图仍表现有缺氧性改变,提示脑血流灌流量不足。 随着血压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脑动静脉血氧差恢复到原有水平,脑电图也随之恢复正常。 这说明脑血流的自身调节功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代偿。 控制性降压时应注意降压速度。 血压以每分钟10 mmHg的速率降低,被认为是一个安全速率。 (二)心脏 控制性降压对心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血供的改变。 一方面: 控制性降压期间,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随之减少,可明显影响冠状动脉血液灌流量,对心肌造

9、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 冠状动脉有自身调节能力,在灌注压降低的情况下,心肌可根据代谢需要相应改变冠状血管阻力。 周围血管扩张,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 因此,在控制性降压过程中仍能保持心肌氧代谢供需平衡和心肌功能良好。 若伴随低二氧化碳血症,则冠脉血流可进一步减少。 为维持心肌血流灌注,应尽可能避免低二氧化碳血症。 行控制性降压时,只要平均动脉压能维持在50mmHg 或收缩压在60mmHg 以上,并保证有效的肺通气,对正常的心脏不会产生缺血缺氧性损害。 控制性降压期间,随着动脉压下降,可反射性引起心动过速,使心脏舒缩的舒张期缩短,使冠脉血流减少。 这对于缺血性心脏病病人非常不利,可

10、使心肌缺血进一步恶化。 冠心病病人使用控制性降压应极为慎重。 控制性低血压会出现各种心电图改变,常见有P 波电压降低、ST 段升高或降低、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改变。 这种变化一般与血压下降速度过快及低血压程度有关,与所用药物关系较少,且心电图属可逆性变化,不会产生永久性心肌缺血性损害改变。 (三)肝脏 肝为血流量非自主调节性的内脏器官。 控制性降压时,门静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并接近肝静脉水平,肝只能靠增加从肝动脉供氧。 控制性降压时肝动脉压力降低,血流减少,因此肝有面临缺氧的危险。 控制性降压对肝功能试验也有一定不利影响,但与全麻状态下正常血压相比则无显著差别。 对肝功能基本正常的肝病病人,只要

11、降压控制得当,不致引起显著的肝缺血、缺氧和肝细胞损害。 (四)肾脏 肾血流具有良好的自身调节功能。 动脉收缩压在80 180 mmHg 范围内,肾血流量维持恒定。 MAP 不低于75mmHg 时,肾小球滤过率保持不变,肾血流灌注足够满足肾细胞代谢的需要,尿量可能减少。 如MAP低 低于 于75mmHg ,肾小球滤过率就会降低,尿量减少至无尿。 肾的血流灌注仍能满足肾组织的代谢需要 控制性低血压时供应肾小球 滤过的血流降低,而供肾组织 代谢 的血流仍是足够的。 只要控制性降压使血压维持一定水平时,肾小球滤过率则可逐渐改善,表明肾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对低血压有一定的代偿能力。 控制性降压过程中,只要

12、保持充分供氧和肾血管充分扩张,一般不致引起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永久性损害。 肾功能正常病人降压后,尿内可有蛋白、管型和红细胞,但程度不严重,恢复亦快。 肾病病人行控制性降压时,如操作不当,会给肾带来严重损害,甚至产生严重的肾功能不全。 (五)肺 降压过程中因肺血管扩张,肺动脉压降低,引起肺内的血液重新分布,可出现肺泡 通气与血液灌流 之间的 比例失调。 。 主要与重力的影响密切相关,部分肺泡的血液灌流增加,但通气不足,另一些肺泡的通气虽正常但血液灌流不足。 前者造成肺内分流量增加,后者则引起无效腔量增加,特别在头高位时明显。 降压前增加静脉输液量 ,可减少通气血流比值失调,维持心排出量恒定,

13、避免无效腔增加。 控制性降压时应适当增加病人的潮气量和吸入氧浓度 ,以保持血氧饱和度和pH 在正常范围。 (六)胃肠道 胃肠道的血管自身调节能力较肾及脑差 ,血液循环的调控较困难。 严重低血压时易产生内脏低灌流状态。 手术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可引致内脏血管收缩。 ( 七) 眼 n 动脉血压降低则眼内压亦降低 ,发生某些并发症,如视力模糊,偶有发生失明。 (八)皮肤和肌肉 n 控制性降压时皮肤和肌肉的血液流量减少,组织内氧分压降低,不会导致皮肤、肌肉缺血坏死。 第三节 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 血管手术 如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瘤和动脉导管未闭等手术,降压可使主动脉张力降低,便于手术操

14、作,增加安全性。 颅内血管畸形 。 (一)适应证 2 血供丰富组织和器官的手术 如头颈部、盆腔手术。 降压有助于术中控制出血量。 3. 创面较大且出血可能难以控制的手术如癌症根治、髋关节断离成形、髋关节置换术;脊柱侧弯矫正、巨大脑膜瘤、颅颌面整形。 (一)适应证 4 显微外科手术、区域狭小而要求术野清晰精细的手术 精细的中耳手术或整形外科手术、腭咽成形。 降压可提供清晰的手术野。 (一)适应证 5 麻醉维持期间的血压过度升高,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和肺 水肿。 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前应用,有利于 扩充血容量及防止高血压危象。 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控制性降压可降低眼内压,消除危象,便利手

15、术。 (一)适应证 6 大量输血有困难或有输血禁忌证的病人 或病人须限制输血者,如体内存在P 抗体。 7 因宗教信仰而拒绝输血的病人。 (二)禁忌证 1 绝对禁忌证 (1 ) 器质性疾病 : 严重心脏病、动脉硬化、严重高血压、脑血管病变、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 (2 )全身情况: 显著贫血、休克、低血容量。 (3 )技术方面: 麻醉医生不熟悉控制性降压理论和技术。 (二)禁忌证 2 相对禁忌证 (1 )70 岁以上的老年病人或婴幼儿; (2 )慢性缺氧病人;即有明显机体、器官、组织氧运输降低的患者 (3 )缺血性周围血管病; 外周血管性跛行及器官灌注不

16、良。 (4 )有静脉炎或血栓史; (5 )闭角性青光眼(禁用神经节阻滞剂)。 第四节 控制性降压的并 并 发 症 在控制性降压时,如果降压失控,超过生理代偿限度时,就会发生各种并发症。 并发症的发生及其程度与低血压的 水平、持续时间及降压快慢 有关。 1 常见并发症 脑栓塞和脑缺氧; 冠状动脉栓塞、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停搏; 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 呼吸功能障碍; n 血管栓塞;可见于各部位血管栓塞; 反应性出血,手术部位出血 ; 持续性低血压; 嗜睡、苏醒延迟,苏醒后精神障碍,视物模糊。 并发症的产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适应证掌握不严; 血压过低及持续时间过长; 降压技术管

17、理失误; 降压期间输血输液不足,造成血容量 减少; 呼吸管理欠妥; 术后监护不严等。 控制性降压期间,随灌注压降低,血流相应减慢,将增加血栓形成机会。 血栓形成和血管栓塞是引起各种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2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1 )严格掌握适应证。 (2 )降压过程中必须保持静脉路通畅, 尽量精确估计失血量,并及时等 量补充。 2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3 )血压应降到合适水平,不同病人具有个 体差异。 (4 )降压程度应参考心电图、心率、脉压、 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全面衡量。 (5 )降压及升压过程应稍缓慢,使机体有一 个适应过程。 (6 )不应不必要地延长降压的持续时间。 2 并发症的预

18、防和处理 (7 )加强呼吸管理,充分供氧,保持 PaCO 2 在正常范围,保持呼吸道通 畅。 (8 )加强术后护理,护理病人直至清醒, 反应活跃,肤色红润为止。 第五节 n 常用控制性降压药物与方法 (一)常用的控制性降压药 1 吸入麻醉药 各种常用吸入麻醉药用于加深麻醉时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 异氟醚可通过扩张周围血管降压,对心排出量无明显影响,但用于老年人及高血压患者仍可使心排出量降低。 优点: 方便、有大脑保护作用。 不足: 难达预期水平,一般需要辅助其他降压药物 单独使用仅限于需短暂降压的手术。 (一)常用的控制性降压药 2 血管扩张药 是目前最常用的降压药,首选硝普钠,其次为硝

19、酸甘油。 常用药物: (1 )硝普钠 (2 )硝酸甘油 (3 )三磷酸腺苷和腺苷 (4 )前列腺素E 1 (5 )钙通道阻滞药 (6 ) 、 受体阻滞药 (3) 1 1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 n 具有外周和中枢的双重作用机制。 n 外周 作用主要阻断突触后膜1受体,使总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扩张血管。 轻度的l阻断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 n 中枢 作用主要通过激活5-羟色胺lA受体,降低延髓心血管中枢的交感反馈调节作用。 n 酚妥拉明( 苄胺唑啉) n 既有突触前2 阻断作用,又有突触后受体阻滞作用,并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 n 对动、静脉均有扩张作用,但对小动脉扩张作用更强。 n 酚妥拉明

20、阻滞突触前 2 受体,可间接地引起儿茶酚胺释放,使心率增加和正性肌力作用。 ( (4 )三磷酸腺苷(ATP ) 三磷酸腺苷在体内很快分解成 腺苷 和 磷酸 , 腺苷 具有 扩张外周血管 作用 。 以 扩张小动脉为主 , 心脏后负荷 降低明显 , 不影响前负荷及心室充盈 , 心输出量可增加。 。 腺苷及三磷酸腺苷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性血管扩张剂 , 参与各种局部血管血流的调节 , 如心脏 、 脑及脂肪组织等。 。 优点: 起效快,降压平稳,不增加血浆肾素活性及儿茶酚胺含量,停药后无反跳现象。 副作用: 增加颅内压及损害脑血流自身调节。 大剂量应用还可能发生心传导阻滞,冠心病病人可能会产生心肌窃血

21、现象。 n 艾司洛尔 n 是一种静脉注射药,选择性阻滞1 肾上腺素能受体,可产生明显心肌抑制 。 起效快速,作用时效短暂。 特别适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动脉导管结扎术等短时间降压。 对有心脏传导系统疾患或冠心病者应慎用。 (6) 拉贝洛尔 (Labetolo1) n 为 1 和 1 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 拉贝洛尔降压时肺内分流较少,无心率增快。 拉贝洛尔与吸人麻醉药如氟烷或异氟烷联合使用,产生良好的低血压协同效应;而与静脉麻醉药合用时则效力较差。 n 优点 是不会升高颅内 压(ICP ) (9 )前列腺素E 1 是体内一种激素,其降压原理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

22、腺素(NE ),并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对动静脉有均衡的扩张作用,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由于前列腺素E l 通过肺循环后有80 90 被肺前列腺素脱氢酶灭活,故作用时间短,易于调节。 静滴速度: 一般为0.1 0.41ug/ (kgmin ) 停药后血压恢复较慢。 10 神经节阻滞药 主要作用原理是阻断自主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突触部位传导,主要代表药物有六烃季铵及樟磺咪芬等。 因同时阻滞副交感神经可引起心动过速、瞳孔散大、睫状肌麻痹、胃肠道运动功能减弱及尿潴留等副作用,神经节阻滞药现己很少用于临床。 11 其他 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HCGRP )及可乐定等

23、。 HCGRP 是从人体中提取的具有强效降压作用的多肽,有研究认为应用于控制性降压时可维持脑组织正常的能量储备,脑氧供充足,较硝普钠安全。 二、常用控制性降压方法 ( 一) 吸入麻醉药降压 n 1 氟烷 (Halothane) n 对心肌力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血管平滑肌有明显舒张作用,使外周阻力降低;抑制交感神经使心率减慢。 n 吸人浓度过大,对心肌力的抑制作用越强,CO 降低越明显,则难以保证组织器官的灌注。 ( 一) 吸入麻醉药降压 n 2 恩氟烷 (Enflurane) n 应用恩氟烷扩张周围血管降压,可维持CO ( 一) 吸入麻醉药降压 n 3 异氟烷 (Isoflurane) n 对血

24、管平滑肌有明显舒张作用,可明显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降低动脉血压。 对心肌收缩力的抑制作用较轻,对 对CO 的影响较小,有利于保证组织灌注。 降压起效快,停药后血压恢复迅速,无反跳作用。 ( ( 二) ) 血管扩张药降压 n 1 1 硝普钠 (Sodium Nitoprusside) n 临床应用方法 配备含硝普钠 100 一200 ug ml 溶液静脉滴注 , 或用注射泵泵注 , 起效时间为1 1 2 2 min ,4 4 6 6 min 可将血压降低到预定值 。 停药2 2 5 5 min 后血压可恢复正常值 。 如果发生明显的心动过速 , 可应用短效阻滞剂 , 如艾司洛尔 (Esmolol)

25、 。 2 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n 临床应用方法 配备含硝酸甘油100 200 ug ml 溶液静脉滴注或单次静注 50 100 g g 。 起效时间为2 2 5 5 min , 停药5 5 10 min 后血压可恢复正常 。 可发生反射性心动过速 ,可给以短效 阻滞剂使其改善 。 2 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n 注意事项: 长时间及大剂量应用时,有发生正铁血红蛋白症的可能。 有扩张脑血管增加颅内压的作用,对颅内压高者宜慎用。 有升高眼内压作用,不宜用于青光眼患者。 3 钙通道阻滞药 n 对心肌肌力和房室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强,一般不单独应用,可作为控制性降压的辅

26、助用药。 n 主要药物有: 维拉帕米(Verapamil),硝苯啶(Nifedipine),尼卡地平(Nicardipine),硫氮卓酮(Diltazem)等。 4 -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 n 静注 酚妥拉明 2 2 分钟内阻断 1 1 肾上腺能受体 , 产生 MAP 降低 , 停药后15 min 之内血压回复至控制水平 , 停药后亦可有高血压反跳现象;颅内压无明显变化 , 但给药后 10 分钟脑内灌注压降低 。 常用于嗜酪细胞瘤手术降压 。 4 -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 n 乌拉地尔( 又称压宁定) 具有周围拮抗及中枢调节脑内5- 羟色胺受体双重机制,阻滞外周1 肾上腺能受体,扩张血管,产

27、生血压下降; n 首次用药量为10 15mg ,持续20 25min ,需要时可重复应用。 5 三磷酸腺苷(ATP) n 适用于短时间降压 。 单次静脉注射0 0. .4 4 3 3 mg kg 可使收缩压及舒张压降低 25 左右 。 持续滴注量为1 1 1 1. .5 5 mg (kgmin) 。 起效时间约5 5 min , 单次静脉注射维持约2 2 5 5 min 。 持续滴注时停药后数分钟血压即可恢复正常 。 n 控制性低血压应尽可能采用扩张血管的方法,避免抑制心肌功能、降低心输出量。 以扩血管为主,适当控制心输出为辅,合理地控制血压、有效地达到减少出血的目的。 n 目前临床采用 吸入

28、全麻药 与 血管扩张药 联合使用控制性低血压的方法更为合理。 控制性降压以快速、短效的血管活性药物作为首选,同时辅以挥发性麻醉剂和(或)受体阻滞剂的联合用药方法。 联合应用可增强降压效应,减少药物使用剂量,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反射性心动过速、反跳性高血压、快速耐药等)。 对需要控制性降压时间不长的手术,如动脉导管结扎,可选用 单纯 吸入异氟醚或 单次 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 以减少渗血为目的,控制性降压需要较长时间,多采用 联合 用药,在全麻基础上用硝普钠、硝酸甘油静脉滴注。 应用常规剂量降压药而血压下降仍不够理想时,可增加吸入麻醉药的浓度,以增加血压下降的程度和速度。 硬膜外阻滞的病人对降压

29、药的反应常较敏感,应小剂量试探性用药,以防血压骤降。 第六节 控制性降压的监测与管理 ( ( 一) ) 麻醉要求 n 做到麻醉平稳,全身麻醉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 ( ( 二) ) 失血量 n 在术中要尽量精确估计失血量, 补充晶体、胶体或全血, 严防发生低血容量。 n 要做到及时等量补充,严防在控制性降压时发生低血容量。 n 不要轻易使用升压药,可通过加速输液输血调节。 (三)控制性降压的限度 不能单纯以血压下降的数值或手术野不出血作为控制性降压的目标,应在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维持较高的血压水平,并避免降压速度过快影响机体调节代偿过程。 健康状况良好的病人,肱或挠动脉平均动脉压不低于60

30、 70 mmHg 为安全界限。 对高血压、血管硬化、老年病人应酌情区别对待,一般以血压降低不超过原水平的40 ,或收缩压降至比术前舒张压低0 20mmHg 范围之内作为安全界限。 ( ( 四) ) 手术体位 n 充分利用体位来调节降压的幅度和速度。 在控制性降压时应尽量设法使手术部位高于身体其他部位,这在肢体手术时较易做到;颅脑或颈部手术可取头高10 25 ,并根据手术野出血情况随时进行调节。 后颅窝手术如果采取坐位,降压必须谨慎,严防因体位导致脑缺血意外。 ( ( 五) ) 通气与氧合 控制性降压期间,肺分流量和无效腔量均增加,因此供氧必须充分,确保潮气量和每分钟通气量略大于正常,保持PaC

31、O 2 在正常范围内。 (六)控制性降压的监测 1 有创或无创的持续血压监测,使控制性降压保 持于所需的血压水平。 2 持续心电图监测可及时发现心肌缺血。 3 为了避免降压引起生理无效腔量及肺泡动脉 氧分压梯度增大,尽量采用控制呼吸,并监测 SpO 2 和呼气未CO 2 分压,保证PaCO 2 正常。 4 持续监测尿量,保证尿量维持在1ml/(kgh) 。 5 定期作动脉血气分析和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 测定,防止发生缺氧及低血容量。 (七) 停止降压 手术主要步骤结束后,即应 逐渐停止降压 ,使血压逐渐回升到原水平,在此期间应彻底止血,以避免术后继发出血。 ( 八) 术后护理 n 控制性降压病人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可能性较大,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控制性降压作用已完全消失。 术后搬动病人时要严防剧烈的体位改变。 对降压病人术后要做到: (1 )及时补足术中失血量; (2 )护理病人直至清醒,反应活跃, 通气良好,肤色红润; (3 )用面罩或鼻导管吸氧; (4 )严密观察尿量变化,预防肾功能 不全的发生。 谢谢 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