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简介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2086087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安塞腰鼓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塞腰鼓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塞腰鼓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安塞腰鼓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塞腰鼓简介(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的简介“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 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是一种 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 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 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 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早在 1986 年, 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

2、届亚运会开 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2009 年国庆典礼,并赴日本等地进行表演。安塞 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表演安塞腰鼓的特点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中 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 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 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 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 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

3、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 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 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 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 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不仅是黄土高原的代表,也中国的代表,世界的代表!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宋代诗人 范成大有诗曰,“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充分证明当时在西北边塞腰鼓的盛 行。安塞县文化馆里陈列着一块陕北出土的宋代腰鼓画像砖,砖上人物的打腰鼓动作潇洒刚

4、 劲,栩栩如生,证实包括安塞在内的陕北地区打腰鼓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安塞农村,上至古 稀老者,下至六七岁娃娃,几乎所有的的人都会打腰鼓。据安塞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介绍, 安塞腰鼓在现代的发展起自延安时期。1942 年,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极大地发展了安 塞腰鼓,边区的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安塞腰鼓,使这个古老的陕北民间艺术形式得到真正 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而安塞腰鼓走向全国,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4 年,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的电影黄土地剧组走进了仍然比较封闭 的安塞。他们要在这里寻找一种与黄土地相契合的、充溢着生命原动力的民间舞蹈。他们选 中了腰鼓。拍摄那天,在朗朗晴空下,150 名身

5、穿一色黑袄裤、头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红布 带的精壮的陕北汉子,脚踏厚厚的黄土,在牛皮大鼓的助威下,齐齐地舞将起来。他们前进、 后退、踢腿、转身,展转腾挪如入无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龙,酣畅淋漓,飞扬激越。 摄制组的人们震惊了,陶醉了。当拍摄到最后一个镜头:鼓手们从山坡后面涌上来时,只见 黄尘滚滚,人影恍惚,震天的鼓声和150 条汉子的吼声交织在一起,犹如黄河咆哮、万马奔 腾,在场的人热烈鼓掌,激动得快要疯了。从此以后,安塞腰鼓一发不可收拾地打出了黄土 地:1986 年,安塞腰鼓在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上夺得最高奖项;1989 年,台湾电影 人凌峰将恣意豪放的安塞腰鼓收入他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

6、月,并作为片头镜头;1990 年,安塞腰鼓敲进了首都北京,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大放异彩。1997年和 1999 年,安塞腰 鼓分别参加了香港回归、国庆50。60 周年庆典以及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亚太活动周等重大活 动。目前,安塞全县有腰鼓协会14 个,骨干腰鼓手达到了1600 余人。如果说悠扬高亢的信天游是黄土高原的忧郁的诗情,那么安塞腰鼓就是这片土地的顽强 生命的呐喊和奔突。这是一种民间的舞蹈,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安塞腰鼓的表演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 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陕北腰鼓有 着广泛的

7、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 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 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 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 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 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 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

8、水船”,等各 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 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 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 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 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 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 阵,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

9、,俗称“沿门 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 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 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 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 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 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 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 方面。直至有

10、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 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 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五时,各 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 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 普及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 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

11、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 去准备春耕生产了。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 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 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 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 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场地鼓

12、”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 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 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 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 门”等。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 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 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 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

13、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 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 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 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 “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小场节目结 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 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安塞

14、腰鼓的由来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 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 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文、武腰鼓逐渐 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 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 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 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 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

15、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 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独 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 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 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 威猛的个性。1981 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 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 后烧制的。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

16、,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 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 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 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 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 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 料。1942 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 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

17、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 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1951 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 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 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1986 年,安塞腰鼓就荣膺 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 届亚运会开幕式、香 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 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的历史发展安塞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

18、的表现,鼓 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如果说尚书.益稷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述了原始社 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的形象跳图腾之舞的话,那么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 神”则说明鼓的出现,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 艺术形式。击鼓助战用于战争,预示战争的开始。鼓,不仅用于战争,而且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春秋战国后,以鼓为击 乐伴奏的民间舞蹈就更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渐已出现。山东沂南汉画中的百戏 图较完整地记录了“百戏”演出的盛况。其中伴奏的乐器有钟、磐、鼓等打击乐器。在样 式华丽的建鼓旁,一人着宽袍大袖衣,侧身向鼓,双臂高扬,正欲击鼓,舞姿

19、健美。安塞腰鼓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 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 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 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 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 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 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 锋,以击鼓助威;征战

20、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 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 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 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 万户人家有腰鼓,会 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 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 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1942 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 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

21、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 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 1951 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 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 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1981 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 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 后烧制的。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 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 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 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 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 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 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