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宣城市规划设计(DOC)

上传人:20****08 文档编号:20839220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6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宣城市规划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宣城市规划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宣城市规划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最新宣城市规划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宣城市规划设计(DOC)(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宣城市规划设计(DOC)目 录一 宣城市概况简介2二 宣城市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2(一)宣城市发展条件21自然资源优势22交通区位优势43旅游资源优势54国家政策优势6 (二)宣城市发展制约因素61人口的制约62资源的制约73环境的制约7三 城市发展目标、性质81.规划期限82.规划层次、范围83.规划重点94.城市发展总体目标95.城镇化发展策略106.产业发展策略107.城市性质108.城市主要职能119.人口与用地规模11四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21.城镇空间组织结构122.城镇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133.市域道路交通规划144.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155.市域旅游规划16五 城市规划区城乡空

2、间利用规划171.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分区172.城市规划区村镇建设规划17六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81.中心城区发展方向182.城市空间结构183.城市用地布局185.绿地系统规划216.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3七 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分析与建议24八 宣城市城镇规划参考依据25九 附 图26一、宣城市概况简介宣城市,东临江苏和浙江,是安徽省的东南门户。下辖一区一市五县,面积约12340平方公里,人口约275万。该市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地、岗地、平原五大类型。宣城市靠近沪杭,地理位置优越,以特产、旅游等带动城市发

3、展。宣城地处江南,楚头吴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鱼米之乡。地理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敬亭、柏枧、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汉时起就一直是江东大郡,晋永嘉年间,首开文化昌盛之风,历经六朝, 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文化发展,其文脉源远流长,现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中国鳄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翼。二、宣城市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一)宣城市发展条件1自然资源优势 宣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55%,林业总面积44万多公顷,蓄积量1700多万立方米。竹林面积9

4、3万多公顷,其中广德县4万公顷,毛竹蓄积量8000万株,居全国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有“竹海”之誉;宁国市元竹、笋用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被评为“中国元竹之乡”。林产品有板栗、蜜枣、山核桃等,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中药材种类繁多,宣木瓜、郎吴芋(吴茱英)、宁前胡、宁贝母等。珍稀野生动物有3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扬子鳄、梅花鹿、金钱豹、云豹、黑麂、白鹳、丹顶鹤、白颈长尾雉等。境内的扬子鳄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山国家森林公园,还有绩溪清凉峰和宁国板桥两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宣城市辖境在地质分区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地区。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各时代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受地质构造控制,地势

5、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地、岗地、平原五大类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错,海拔高程 一般2001000米以上;中部丘陵、岗冲起伏,高程一般15100米;北部除一部分破碎的丘陵外,绝大部分为广袤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汉,圩区一般高程为712米。南部和东南部山区属天目山山脉,西南部山区属黄山山脉,西部山区属九华山山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凉峰17874米(位于绩溪县与歙县及浙江临安县交界处)。境内河流主要有青弋江和水阳江两大水系,均属长江流域;绩溪县有36%的流域面积属长江流域,64%的流域面积属钱塘江流域。天然湖泊有南漪湖及固城湖的一部分,

6、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清凉峰保护区内主要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 其它珍稀动植物资源。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树种30余种、动物13种。板桥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天然甜储林群落及其它珍稀动植物资源。其中甜槠林是安徽最北一处、我国东部最北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群落,十分珍贵;金钱松、香果树、杜仲等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水泥用石灰石,储量在160亿吨以上,矿床规模大,矿石质量好,氧化钙含量大于50%的占95%以上。均宜露采。著名的“海螺”牌水泥原料就是取自宁国海螺山的石灰石。 2交通区位优势宣州区地处皖东南,毗邻苏浙沪,这便于与这些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保持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有利于飞入的企业继

7、续维持原有的业务关系,不会因为企业的搬迁而丢失区域市场;另一方面,地理相近也意味着文化的相通,减少两地企业、政府沟通的障碍。另外,宣州交通优势也很明显。其中,高速公路有:芜宣、宣广高速公路,正在建设的铜南宣、宁宣杭和芜雁高速公路。水运有:正在建设的芜申运河宣州段,水阳江(含海棠湾港区)五级航道改建工程目前已做好航道疏浚前期工作,改造后确保常年500吨以上的通航能力。铁路有:皖赣铁路正在扩能改造;宣杭铁路正在实施电气化改造工程,另拟建一条快速客运专线。航空也很便捷,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行程1个半小时;距合肥机场行程2小时;距杭州萧山机场行程2个半小时。该区境内还有纵横交错的国道、省道和县道。3旅游

8、资源优势 宣城,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宣城人文胜迹遍布。临风怀古,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 沓与云齐”的敬亭山,自南齐谢朓以来,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广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

9、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 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历代人才辈出,著作笤溪渔隐丛话的胡仔,红顶商人、一代巨贾胡雪岩,徽墨传人胡开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小品文学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邹等,使绩溪赢得“邑小士多”的美名(绩溪自古属徽州,其名人一般不归类于宣城名人,此顺带介绍);黄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10、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 4国家政策优势首先,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省政府全面推开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省政府实施扩权强镇战略,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市区一体化,这些都为该区发展“飞地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其次,该区科学制定了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对加快产业规划、构筑转移平台、探索承接机制、营造对接氛围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并明确提出,要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皖东南地区新兴生态型中心城市、苏皖边界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区、面向长三角的“三基地一枢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配套产业基地,旅游休闲基地,集综合交通、区域性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综合

11、型枢纽),这为该区发展“飞地经济”、承接产业转移指明了方向。(二)宣城市发展制约因素从一般意义上看,城镇化的推进受到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的硬性约束。1人口的制约城镇人口的集聚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城镇化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城镇容量的不断扩充,城乡统筹的社会制度的不断更新,必然使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要使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不断转入城镇,这是发达国家从未遇到过的难题。从县域范围来看,推进城镇建设,同样面临着转移农村人口,不断提高城市化率,进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因此,城镇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和提供的服务功能能在多大程度上吸纳农村人口,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这就必

12、然要求我们把过剩的农业人口转移出去,但同时必须做到人口转移的合理和有序,使之与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承载能力相符。农村人口转移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向中小城市靠拢,即使是在一些经济强镇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倒是大量的外来人口填补了城镇的空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集镇的“空壳化”现象,给城镇管理带来许多问题。2资源的制约与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匹配的城镇化的方式也是粗放式的。当前,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的格局,已经严重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自然资源日益稀缺,特别是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已深度影响新型城镇建设的进程,成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资源使用不当或技术水平落后,造

13、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随意浪费的问题比较普遍,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从县域的发展现实来看,工业化的强势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脱节,造成了可用于新型城镇建设的资源空间十分有限。3环境的制约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及其他污染。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环境容量和可用的环境指标日益减少,业已形成的以纺织、印染为主的产业结构,对县域环境的影响至今仍不可低估。这些环境问题,使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影响。三、城市发展目标、性质 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 2007年2020年。其中近期为

14、20072010年;远期为 20102020年;远景考虑至 2020年以后。2.规划层次、范围 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与层次图如附图一。 市域 范围:包括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县、绩溪县、泾县、郎溪县、旌德县一区一市五县在内的宣城市行政管辖地域范围,面积1234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 范围: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565.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 范围: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及敬亭山风景区、扬子鳄湖、周边部分相邻的农田、水域的用地范围,总面积 150 平方公里左右。包括65 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以及周边 85 平方公里左右的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 3.规划重点(1) 强化宣

15、城中心城市对城乡发展的整体提升作用。(2) 将宣城中心城区作为建设安徽省“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在中部崛起的先行区” 的最重要空间载体。(3) 强化中心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分析,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与城市布局形态。(4) 建设用地、农林地及重点的生态控制区域在空间上协调布局。(5) 强化大项目的推进,保证重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的落实。4.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依托长三角,围绕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至2020年,逐步形成“三个基地、一个枢纽”:承接东部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副产品

16、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以自然生态和宣城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皖苏浙边界地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5.城镇化发展策略 重点建设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积极推进其它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实现城镇化快速发展。6.产业发展策略 发展目标 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按照扬长避短、合理分工、适度倾斜、侧重发展、整体协调的方针,引导区域内一二三产业合理分工,促进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层次分明、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产业分布格局,努力把宣城建成皖东南的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工业、物流、旅游业并重发展的山水园林城市。发展方向 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

17、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7.城市性质 皖东南中心城市,皖苏浙毗邻地区的现代工贸城市,和谐宜居的山水旅游城市。8.城市主要职能 (1)安徽省东南部的门户城市,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联动发展的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2)皖浙苏边界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服务中心;(3)皖东南商贸、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4)以自然生态和特色文化为主导的休闲、度假旅游城市。9.人口与用地规模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 2010 年,宣城市域总人口为 295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3-45%;远期2020年,宣城市

18、域总人口为320-3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0-62%。 城市规划区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人口6568万人(其中,中心城市43万人,外围乡镇810万人,农村人口14.5万人);远期人口9095万人(其中,中心城市65 万人,外围乡镇1318万人,农村人口12.6万人)。 近期建设用地 95100 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中心城市建设用地43平方公里,外围乡镇810 平方公里左右,农村居民点2122平方公里,交通用地15平方公里左右,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8 平方公里);远期建设用地 125130 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市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外围乡镇1318平方公里左右,农村居民点17平方公里,交通

19、用地20平方公里,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43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65 万人。 近期 2010 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 43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 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65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现状如附图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如附图三。规划期内形成“一心、一群、三副、四带”的城乡空间结构,城镇群主体沿皖赣、宣杭铁路和高速公路随地形成串珠状轴带结构,总体上形成“一个中心城市、一个城镇群体和四条城市(镇)

20、与产业带及多个点状分布的城镇网络空间”。 “一心”:即宣城中心城市。“一群”:即宣城、宁国、广德城镇密集群。依托高速、铁路、国道复合而成的交通廊道,组织宣城、宁国、广德及有关中心镇在内的宣城市东北部城镇密集地区,形成城镇群体。“三副”:即宁国、广德、绩溪副中心城市。“四带”: 即依托合杭、(宁)宣黄高速公路形成的2 条主要城镇与新兴产业带以及沿南陵泾县旌德绩溪黄山高速公路(徽杭高速连接线)、南京宣城宁国徽杭高速形成的2条次要城镇与新兴产业带。 2.城镇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 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区域性中心城市宣城: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

21、中心。人口规模65万人;宁国:人口规模35万人。皖浙边际重要的新型工业生态城市。广德:人口规模40万人。皖苏浙边际重要的工贸旅游城市。绩溪:人口规模10万人。徽文化核心区和区域旅游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县(市)域中心城市:包括旌德县城(旌阳)、泾县县城(泾川)、郎溪县城(建平)3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20万人。旌德县城:生态旅游城市。泾县县城:宣纸之乡,生态工贸旅游城市。郎溪县城:皖苏边际工贸城市。以工贸服务为主导,以徽文化与吴越文化相互交融为特色。中心镇:共 15 个,人口规模 1-5 万人。全市确定水东、水阳、港口、中溪、梅林、十字、狸桥、上庄、誓节、新杭、桃花潭镇、茂林、榔桥、三溪、新

22、发等 15个建制镇作为中心镇重点发展,其职能应起到各县市副中心或小区域中心作用,同时开发各自的特色资源和特色工业基地。其余一般镇以专业化分工为重点,按工贸型、农林资源加工型、旅游型、交通型等类型确定各镇职能发展方向。一般镇:共63 个,人口规模小于1万人。 以专业化分工为重点,按工贸型、农林资源加工型、旅游型、交通型等类型确定各镇职能发展方向。3.市域道路交通规划 综合交通规划图如附图六。(1)公路规划宣城中心城市公路网形成以高速公路为框架,国道、省道为依托,乡镇公路为补充,干支相连的公路网系统。建成芜高(宣城段)、铜宣、宁宣杭高速公路和宣广、宁宣杭、芜宣、铜宣四条高速交汇、辐射五个方向的综合

23、枢纽工程。积极开展广德-黄山、徐州-福州高速公路(宣城段)前期工作。建设宣水、宣港和打通宣城到南京禄口、杭州萧山、黄山机场的快速通道,全面提高通往江苏、浙江周边县市的公路等级,完善连接长三角地区的快速通道网络。北向、东向出口通道建设重点:一是宣城禄口机场高速,二是芜太运河。提高农村公路的等级和路面硬化率,完善农村公路网,形成以镇为核心的完善的道路网络。规划期内,全市标准化公路通村率达到100,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100。(2)铁路做好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工作以及复线建设,争取宣城铁路客(货)运站升级与分设。(3)水运实施“三河两港”工程,推进航道整治,建成通往长三角的水上高速公路。4.市域历史文

24、化遗产保护 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全面、系统、科学地保护好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环境。 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以及其他相关条例规定,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管理。重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绩溪县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宣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旌德江村以及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宣州区水东镇、泾县桃花潭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龙川村-湖村-磡头、绩溪县上庄-冯村、石家村、泾县黄田村、泾县查济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图如附图七。 5.市域旅游规划 打造一个旅游中心枢纽区:以宣城市宣州区为核心枢纽,建设多功能旅游区。着力建设一个大型综合型游客服务中心,培育两个区域性游客服务中心。培育三

25、条旅游发展轴线:宣州-宁国-绩溪-旌德、宣州-广德、宣州-泾县-黄山区。 构建五大旅游区:旌德-绩溪乡村与徽文化旅游区、宣州文房四宝、扬子鳄特色生态与多功能旅游区、泾县新四军文化与老区风情旅游区、宁国山水生态与绿色农业旅游区、广德-郎溪洞石竹海旅游区。树立五大旅游品牌以“文房四宝”、“江南诗山”等为特色的文化鉴赏游品牌以皖南事变发生地、 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为特色的红色教育游品牌以胡适、胡雪岩、胡开文、胡宗宪等故居为特色的名人故里游品牌以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太极洞、嶂山大峡谷等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游品牌以徽菜、 山核桃、 灵芝、蜜枣等为特色的美食文化游品牌抓住九大旅游精品工程宣城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6、和大型旅游服务中心系统工程;中国扬子鳄湖旅游品牌与参与性项目的设计建设工程;太极洞旅游区拓展与旅游产品提升改造工程;旌德和绩溪联手打造中国绝特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工程;泾县新四军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与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设工程;青龙湾旅游形象宣传与水上特色项目关键工程;漂流项目的整合与改造工程;障山大峡谷-清凉峰打造大型品牌景区的策划设计工程;中国宣纸原产地旅游文化景观与参与性项目的建设工程。五、城市规划区城乡空间利用规划 1.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分区 划分为已建区、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为适宜建设地区四种基本空间单元。 现状建成区:截止到2012年底,规划区内已建成的建设用地面积69.80平方公里

27、,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51.70平方公里;包括宣州工业新区北区(巷口桥工业区)、双桥组团、宣州工业新区东区(民营经济园)、夏渡组团等在内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85平方公里。 禁止建设区:规划划定的禁建区总面积为136.1平方公里。 限制建设区:规划划定的限建区空间总面积192.1平方公里。主要位于规划区南部和西部。 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也就是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之外的区域。划定的适建区面积是207.8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村镇建设规划 适当迁村并点,建立集中发展的村镇建设模式 村镇等级及结构:按照省、市新农村建设要求,规划村镇等级结构分为四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

28、村(自然村)。 六、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西进、北跨、东联、南控”。 西进:依托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合杭高速,沿宣南线择地建设西部片区。北跨:跨过敬亭山,在宣南铜高速公路北边建设北部片区,主要在宣南铜高速公路北部建设北部片区。东联:向东依托水阳、双桥、宣州工业新区东区,拓展城市空间。南控:加快扬子鳄景区开发,建设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教育园区。保护自然生态风貌。2.城市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形成“一城、三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城、三片区”是指主城区(包含高教园区、夏渡组团)、北部片区、西部片区以及东部片区(由双桥、宣州工业园区东区组成),主城区与三片区以绿色空间相

29、隔离。3.城市用地布局 用地现状图如附图四。用地布局规划图如附图五。居住用地 规划形成4个居住片区(分别对应一城三片区的居住片),共17个居住区。 公共设施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1个面向皖东南的商务区、1个市级商业主中心、3 个区级商业中心与 17 个居住区商业中心、网络化市场。商务区在西部片区结合城市生态绿地与商圈组织;市级商业主中心为叠嶂街区商业中心;3个区级商业中心为西部片区商业中心、北部片区商业中心、现状开发区商业中心(包括浙江商贸城);在巩固提高现有宣州市场和九州市场骨干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工业品市场、综合市场、专业特色市场、农产品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网络化的市场

30、体系。 行政办公用地:在西部片区及主城区沿水阳江路、昭亭路、鳌峰路布置市级行政办公中心以及非市属行政办公用地为主的办公设施;初步拟定在水阳组团集中布局区级行政办公用地; 为便于管理,沿鳌峰路布置部分行政办公用地,同时结合各组团、社区中心安排管理用房; 整合现状各类行政办公用地,并进行调整或保留。 科研教育用地:形成两个教育园区。 医疗卫生用地:保留现状医院,拟新建6 所200300床综合性医院,每处占地 4 公顷左右。另外须设立口腔医院、康复医院等专科医院。 文化娱乐用地:主要在鳄鱼湖周边及沿景观绿轴集中布局市级文化娱乐等设施,并在各片区、组团合理配置文化娱乐场所,为市民提供较好的教育、休闲、

31、娱乐空间。体育用地:在昭亭南路建设市级体育中心;加强完善区级体育场地建设;积极推广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建设,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工业用地 形成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工业园区北区(巷口桥工业区)和宣州工业新区东区(民营工业园)三个工业区。 物流用地 形成巷口桥公铁联运、双桥及经济开发区物流区三大物流区和火车站、海棠湾两大物流站 4.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 规划宣城城市道路框架由“三环、八射”的主要道路构成。在此基础上,各片区各组团结合自身的地形条件和用地布局构筑内部道路系统。 “三环”:即环老城区的道路“内环”(九洲大道梅溪路陵西路双塔路宛溪路);环主城区主干道路构成的“二环”( 水阳江大道-滨江

32、大道);连接各片区间主干道环城大道构成的快速城市外环路网。 “八射”: 宣南路、鳌峰路、薰化路、梅溪路、宣港路、宣向路、宣水路 、阳德路。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远期规划45 条线路,首站按1000 平方米/每线路、末站按400 平方米/每线路控制,远期首末站共需用地6.3 万平方米。 5.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层次: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结构充分发挥宣城得天独厚的生态和山水优势,形成“一心、一带、一环,多廊相融”的生态绿地结构。 “一心”:指依托敬亭山风景名胜区形成的生态绿地核心,主城区、西部片区、北部片区环山而建,敬亭山形成三城之间强有力的绿色背景,开放性的生态圈。“一带”:指依托水阳江形成的生态景观廊道

33、。 “一环”:指水阳江生态景观廊道、鳄鱼湖与夏渡森林公园以及西部、南部其他山体组成的绿环。“多廊相融”:指加强盐铁路、高速公路等防护绿地、道路绿化、滨河绿化等建设,并依托周边其他山体、农田、林地形成的绿地,与一心、一轴、一环相融合,对一城、三片区形成围合、渗透。 第二层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结构 以生态绿地系统为基础,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确立三城的形态结构。 主城区绿地形态结构:“一环、一轴、两片、四线、多点”。 “一环”:即环城绿带。“一轴”:太白大道绿化景观轴。“两片”:指由公园绿地构成的大片绿地,即中心公园太白公园敬洋公园片、东湖公园鳄鱼湖片。“四线”:指城区内宛溪、梅溪河等交汇而成的三

34、条绿色廊道,形成对用地的绿色渗透。“多点”:指其他公园绿地及广场绿地节点。西部片区绿地形态结构:“一环、一轴、两片、一线、一带、多点”。“一环”:即生态防护环。由绿色山体、关庙水库和合杭高速绿环共同组成。“一轴”:沟通敬亭山与关庙水库的绿化景观轴。“两片”:由中大型公园形成的绿色片,指铜山公园、高桥公园。“一线”:指依托北分干渠形成的绿化廊道。“一带”:指依托环城大道形成的绿化带。“多点”:指结合公共设施布局,规划形成若干街旁绿地,就近服务市民。 北部片区绿地形态结构:“一环、一片、三线、多点”。“一环”:即生态防护环。由绿色山体、白马湖景区和环城大道北面绿环共同组成。“一片”:指麒麟山公园。

35、“三线”:指依托河流形成的绿化廊道。“多点”:指结合公共设施布局,规划形成若干街旁绿地,就近服务市民。东部片区绿地形态结构:“一环、一带、一片”。“一环”:即生态防护环。由水阳江等组成。“一带”:指铁路防护带。“一片”:指双溪公园。6.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规划图如附图八。近期城市发展方向 优先发展城市中心区、北部片区,实施开发区西扩。 近期建设重点 强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加快宣港路小区、城东小区等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启动北门棚户区改造工程,适度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配建比例,进一步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加强城市对外交通联系,改善城市内外

36、交通。 强化城市的工业功能,加快城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工业新区北区(巷口桥工业区)及宣州工业新区东区建设。 重视公园等绿地建设,加强对敬亭山风景名胜区、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宛溪河滨水地带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城市环境,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调整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北门工业小区和零星工业用地的功能转化;优化整合规模过小分散零乱的住宅区,实施老城区成片的综合改造,重点完善配套设施。七、 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分析与建议宣城市城市近期总体规划依据充分,指导思想与原则正确,技术路线清晰,规划重点突出;市域发展目标、 战略明确,城镇体系结构较合理;城市性质较准确,中心城区用地布局总

37、体上符合宣城市实际,基本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规划在市域空间协调发展、 控制开发地域保护控制、规划区城乡空间利用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规划内容齐全,成果较规范,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1) 进一步加强区域分析,明确城市发展的战略导向。深入分析宣城市的区域地位和优势,明晰宣城市与“杭嘉湖”城市群、 南京都市圈的关系;加强与皖江城市群在产业关联、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分析;从工业化、 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市域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和路径,促进宣城、 宁国、 广德、 郎溪及有关中心镇在内的宣城市东部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深化市域空间管制规划内容。明确划定空间管制范围,明

38、晰管制要求;完善分级管制制度,明确分级管理的范围和事权;完善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优化市域综合交通规划,深化航运规划内容;补充市域范围内的电力高压线路走廊、川气东送等廊道的规划;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细化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规划要求;进一步充实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旅游规划、 环境保护与生态规划内容,校核相关规划控制指标。( 2 ) 深化城市规划区空间利用规划,合理确定规划区范围内的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明确“四线”控制;在城市用地综合评定的基 础上,进一步论证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按照紧凑、集约发展的原则, 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优化中心城区用 地布局,明确政策保障

39、型住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完善城市的中心网络体系 ,建议对市级行政中心的布局作进 一步论证;深化旧城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内容;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合理确定外环路的线型,加强主城区与北部组团的联系;完善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将亭山风景名胜区、水阳江景观带、扬子鳄湖景区、夏渡森林公园等有机的衔 接起来,构筑富有宣城特色的绿地景观体系框架,彰显城市山水特色; 建议提出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的原则性要求;深化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内容;补充近期建设规划项目库 和投资估算;优化、细化 2 0 30年的城市用地布局,对城市更长远的规划作出预测性安排,建议城市向西北方向发展,构建“依江

40、环山”的城市空间形态;合理确定规划强制性内容,进一步规范规划文本和图纸。八 宣城市城镇规划参考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标准(GBJ 137-90) 4、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5、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200343号 6、省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7、市级“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8、其他相关国家法规、法律编制 九 附 图1.附图一 规划范围与层次图2.附图二 市域城镇体系现状图3.附图三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4.附图四 用地现状图5.附图五 用地布局规划图6.附图六 综合交通规划图7.附图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图8.附图八 近期规划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