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汉字的危机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20822206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二十世纪初汉字的危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二十世纪初汉字的危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二十世纪初汉字的危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二十世纪初汉字的危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世纪初汉字的危机(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二十世纪初汉字的危机 丁涵东 汪哲嗥 朱吉虹(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摘要】本文回顾探讨了二十世纪汉字改革的历程。拉开汉字改革序幕的是二十世纪初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痛心于封闭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在民族存亡之季汉字被视为是落后的根源。为了救亡图存,拯救中华民族,“废除汉字”成为了中国各界公识,汉字就经历着这样一场生死危机。文章阐述了汉字改革的过程,并且分析了汉字改革的得失。【关键词】汉字;危机;汉字文化圈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与西方诸国科学文化发展存在很大差距,使得国人在文化自信心上产生了动摇。正是这种心态,使得传统被破天荒地推上被告席,而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首当

2、其冲地受到了冲击。一些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些曾留学海外的爱国人士开始寻找中国落后的根源。他们在比较中得出结论,相对于汉字,西方文字易于学习掌握,而汉字难读、难写、难记,是中国迈向现代文明的障碍。到了清末民初的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浪潮的高涨,中国民间要求废除汉字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其中一些激进派表示主张对汉字进行彻底的改革,要求废除汉字,应该走世界化的拼音文字道路,认为汉字是拖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经历了几千年发展、传承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汉字在这个新的世纪里正要遭遇这样一场生死危机。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用拼音文字取代传统汉字的是西方传教士,他们推广一种用罗马文字拼写的

3、当地方言,称为“Romonized Chinese”,以方便传播教义,本无取代汉字之意,但却给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大启发。自晚清开始,一股“废除汉字”的文化脉动就开始涌动,最初宣布汉字之罪恶,主张完全废除汉字的是以宋蘅、谭嗣同、梁启超等为主的一批爱国有识之士,随后力主废除汉字的激进人士有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吴稚晖说:“汉字之奇状诡态,千变万殊,辨认之困难,无论改易何状,总不能免。此乃关于根本上之拙劣。所以我辈亦认为迟早必废也。”【1】 他还提出:“汉字不惟无音,而且不便于排印,不便于检字,为文明传布,庶事整理上之大梗。”【2】 李石曾也主张:“象形、表意之文必代之以合声之文,此之谓文字革

4、命。”【3】 “从进化淘汰之理,则劣器当废,欲废劣器,必先废劣字。”【4】 在当时鼓吹无政府主义的杂志新世纪中,刊登过一篇名为醒的文章,其中指出 “欲求万国弥兵,必先使万国新语通行各国,盖万国新语,实求世界和平之先导也,亦即大同主义实行之张本也。”【5】 这样一来,文字的演变就被纳入到这样的进化链中:汉字(象形文字)西方文字世界语。所以中国必须实行文字革命,废除汉字的使用,是中国跃至世界前列的基础。可见当时对汉字的反感程度已经达到了极其情绪化的地步,“汉字必废”成为这些知识分子坚实的信念。“五四”时期主张废除汉字的汉字革命论者主要有清末民初的思想家钱玄同、傅斯年、左翼作家瞿秋白、鲁迅和胡适。在

5、语言观上,他们继承早期无政府者们对语言问题的看法。最早提出“废除汉字”的是钱玄同,他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提出“汉字是记载孔门学说和道教妖言的符号,断不适用于20世纪。”并大量引用了吴稚晖痛斥汉字的文字。傅斯年对汉字也进行了无情批判,他认为:“中国文学的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是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6】 瞿秋白在普通中国话的字眼研究一文中说:“汉字已经成为了僵尸。中国的语言要充分发展下去,要成为现代的,能够适应广大群众的新的文化生活,就必须完完全全废除汉字。” 胡适也强调,提倡白话,是为了造就一种国语,为将来废除汉字,改

6、用拼音文字作准备。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中说:“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7】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中又说:“我以为方块字本身就是一个死症,吃点人参或者想点什么方法,固然也许可以拖延一下,然而到底是无可挽救的”,鲁迅甚至在病危时还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可见他始终没有改变对汉字的敌视态度。当时文字研究者们的普遍认识是,西方的拼音文字,只要学二十几个字母和拼写、读音的法则,就可按话写字,能说就能写,而且初学者感到易学。于是,他们认为要普及中国的科学文化教育,就必须彻底改革汉字。但他们却忽视了西方文化教育普及的功劳

7、。清末开始的这场运动,招集了不计其数的文人学者参与到废除汉字的改革中来,并且在与西方拼音文字的粗浅比较中列出了汉字难学的种种弊端。当时与中国关系密切的苏联对于这种文化倾向也给予支持,同时西方汉学界著名语言学理论家几乎都一致地认为汉字是落后的语言文字,原因是他是残余的象形文字,而拼音文字才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字。在当时一浪高过一浪的新文化运动浪潮下,兴国心切的激进的知识分子发表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过激言论可以理解。但产生的影响,对汉字却是一种毁灭性打击。在“废除汉字”强烈呼声下,文人学者们开始设计并实施改革措施。首先是学者们利用中国传统的“反切”注音法,再借鉴国外的字母拼音法提出了“切音字”;其次是民

8、国时期由政府推行的“注音字母”;后来是主张采用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的主张占据了上风。这些方案都是希望寻找一种西方拼音字的方式来取代汉字,但是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真正取代原有汉字,只是起到了一个帮助汉字注音的作用。但为20世纪中叶真正的开始汉字改革建立了基础。 1949年建国以后,人们对汉字改革的激进思想有所平静。但是汉字难学,难掌握,妨碍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仍是对汉字评价的主流思想。意识到汉字被完全废除的难度后,学者们摒弃了全盘否定汉字、废除汉字的片面观点。制定了新的文字改革方案,即分阶段简化汉字,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时机成熟后再过度到拼音文字。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教育部于1950年先编制了常用汉字

9、字体登记表,经广泛征求和认真研究后,又于1951年拟订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推广汉语拼音方案。1955年,国务院又成立了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负责汉字简化方案的审定工作。由此开始,汉字简化改革在中国全面开展。1956年发布汉字简化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后,出现了一些无所适从的现象,许多简化字的偏旁化没有被规范。为了进一步统一规范,文字改革委员会又于1964年呈报了关于简化汉字问题的请示,提出了类推化原则。国务院批准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汉字改革在之后到来的“文革”期间却处于瘫痪状态,这一时期的汉字使用处于一种混乱状态。1972年文改委员会才重新恢复工作,该委员会在1975年拟订出第二次汉字简化

10、方案草案,并于1977年由中央发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但由于这次简化的方案拟订公布过程仓促,未经广泛征集群众意见,许多文字没有考虑周密,导致了使用上的困难,引起了各方面的批评。于是,1986年,国务院决定停止使用这批简化汉字。同时要求纠正社会上使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随便写错别字等混乱现象。同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并做了个别字的调整。至此,从清末就开始的这场近一个世纪的“废除和改革汉字”的运动暂时停息下来,最终,改革者在让汉字彻底的拼音化未果的情况下以简化的形式保留了下来。但是这场以“废除汉字”为口号开始的文字改革运动给汉字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汉字虽然逃过了被扼杀

11、的命运,却也遭受了酷刑,成了一种残疾文字。简化字的出现,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并不是一种汉字的优化进步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倒退现象。观察汉字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就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文字很少,而语言中的词很多,很多字因此要身兼数职,用一个字代表多个词的书写并表达不同的意思。兼职当然有省事的优点,但给阅读带来困难。于是,古人在这基础另行造字,求一字一声,一意,字字专职。【8】 随着时间推移,字数由少变多;字型由单纯变得复杂;字意开始分化、具体、单一、固定,这正是汉字发展成熟的过程路。可以肯定,汉字在那上千年中是由少变多,由简而繁的;从东汉开始以来,汉字总数不断在增加的,正式书写形体也没有太

12、大变化。所以,中国的历史上,并没有一种汉字简化的趋势。简化字本身也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对同音假借的恢复,就被当今学者认为是文字发展中的退步。一字多音,本来就是汉字中复杂的部分,精于文字的人都有意避免它。而简化字再用同音字来借代,就是文法上的错误了,章太炎叫它做借声,即今天我们说的别字。简化汉字将许多意思毫不相干,而仅读音相似的字用一个笔画少的字来替代,人为地造成别字的使用。比如,“只有”的“只”和“一隻”的“隻”;“頭髮”的“髮”与“发展”的“发”;“後來”的“後”与“皇后”的“后”等等。其次,简化字大量消减偏旁部首也丧失了汉字原有的优点,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把汉字分成“文”与“字”两类:“文

13、”是偏旁、部首和单纯字;“字”是由“文”组成的复合字。“文”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提示字的意思;通过形声等方式,提示字的读音。【9】 比如,“車”字,其字型本身就象一根轴贯串两个轮子,中间部分载人载货的意思;“苗”字指明是草长在田上;“上”与“下”都明白地表达出各自的意思。通过这些偏旁、部首很好地提示了读音和字意。 而简化字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偏旁、部首的功能,很多汉字表音或表意的成分被去掉。如“頭腦”的“頭”字,本来由表音的“豆”和表意的“頁”组成。一切以“豆”为音符的字读都读成“豆”;一切以“頁”为意符的字都与头面有关系。这样,看到两个字根,就很容易猜出字的读音和所指。而简化的头字,从字

14、面上既看不明读音,更看无法看出意思所指。这些问题的暴露,使我们认识到简化字相对于繁体字来说是一种发展中的退步!20世纪的汉字危机,对中国的传统来说是一次巨大冲击,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人与古典文化之间的纽带。每个时代对历史的反思都是一种正常反应,也是传统文化发展进步的必然过程。但是把国家衰败的责任推卸在传统文字身上,却是一种不负责任态度,更是一种荒唐的举动。可是由于面临亡国的危险,理性对待传统已成为难让国人忍受的行为,因此冷静的思考不存在了,而代表爱国激进主义成为了当时中国主流思潮。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汉字,在这个动荡的世纪会遭遇如此不公的待遇。【注释】【1】评前行君之中国新语凡例.新世

15、纪,1908.3.【2】燃.书神州日报东学西渐篇后.新世纪,101号,1909.6.【3】 醒.万国新语.新世纪,6号,1907年7月.【4】 真.进化与革命.新世纪,20号,1907年11月.【5】万国新语.新世纪,6号,1907年7月.【6】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新潮,1卷3号,1919年.【7】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卷.【8】古汉语纲要. 周秉均 撰.【9】说文解字.(汉)许慎 撰.【参考文献】1 周有光著.汉字文化圈文字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89.012 周有光著.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3 廖才高著.汉字的过去与将来.湖南大学出版社,

16、2005.74 于维雅.东方语言文字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 王锋 著.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民族出版社,2003.106张公谨.文字的文化属性.民族语文,1991.17 陆锡兴 著.汉字传播史.语文出版社,2009.98 董琨.中国汉字源流.商务印书馆,19989文字的魅力.日南 鹤溪 著.王宝平 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10 李梵 编著.汉字的故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9【作者简介】丁涵东(1981-)男,浙江杭州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任教于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汪哲嗥(1979-)男, 浙江富阳人,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朱吉虹(1979-)女,浙江东洋人,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