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上传人:d****2 文档编号:20811206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2.2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阅读理解答题格式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阅读理解答题格式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阅读理解答题格式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阅读理解答题格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理解答题格式(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只有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 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 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2、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 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 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

3、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 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 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

4、比拟、设问、 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 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 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 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细读标题和注释;2 分析意象;3 品味意境;4 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 把握形象特点;2 辨析表达技 巧;3 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

5、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 分清主次;4全 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 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 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二)“情”、“景”关系区别

6、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 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 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 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 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

7、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 由现象到本质等。五、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

8、图表、引资料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十四、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解决

9、“怎样来证明”十五、议论文结构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十七、常见论证方法: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 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 语)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

10、、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 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 彻、有说服力典型题实战兵法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 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趣

11、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 读全文。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限字题的解答: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 用简称(尤其是地名)。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 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拟写标语题:1、语句必

12、须简短、精炼;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 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仿写句子: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 色彩的方面的区别。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13、,反复体会。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 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 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 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一句不离段一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 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

14、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 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 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 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

15、思想内涵,即阐明这 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 色(准确、生动)。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 象的特点等。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 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

16、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 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 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 点。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 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

17、化主题。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2、分析原句优点;3、分析改句缺点。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 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翻

18、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 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七根火柴无名战士;一件小事“我”。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 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评价作家作品: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

19、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 + 2或1 + 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 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 事件,切忌张冠李戴。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 道是胡编乱造的。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文段中事例的概括:1、必须

20、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 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 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 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 揭露 、鞭挞 、讽刺 、说明 、揭示 、反映 等。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答题方式:1、实物说明

21、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A、“XX”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 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xx”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不能,用了XX”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 没有这种效果。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

22、了 “XX”词,准 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望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主要题型: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 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4、对文章说明

23、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标题、开头、篇末、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 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 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

24、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 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 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 (论点),显得.(好处)。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 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2、这种题

25、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 系的能力。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 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 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 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 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

26、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 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 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语 文记叙文阅读技巧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 (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 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 (7)以题目为线 (8)明暗两线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3、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 “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

27、脉络清晰,主旨鲜明。二理清记叙顺序。1、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 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 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丰富形象,突出中心。(十二)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 之后就变

28、成 与事实不符。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 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1、表达方式及作用(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 (2) 外貌描写 ( 3)神态描写 ( 4)动作描写 ( 5)语言(对话)描写 ( 6)心理描写 (7) 景物描写 (8)场景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

29、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 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 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 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

30、事件的意义, 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 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 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2、作用: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

3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 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 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 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 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 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2、分 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 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 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 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 点。再用“比如”、 “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

33、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 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七、文章的结构1、划分段落、层次: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 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 (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八、语言上1、题型:(1)词语选用: 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B、 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

34、代对象的判断: 方 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 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 见附 1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 附2语言特色)九、.

35、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 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 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

36、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 现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 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 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 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十一、给文段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

37、)、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2、十三、记叙文的人称:3、(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 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 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 实感。4、(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5、(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 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

38、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 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6、十四、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7、方法: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 话来概括。 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 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 鞭挞 、讽刺 、说明 、揭示 、反映 等。附 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

39、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 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11)对比:形

40、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附2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 )、朴实无华(2) 、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 、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 )、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 )、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 、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 、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 、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

41、有诗的韵味美(5)、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附 3 、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汉。它适用于阅读一切记以叙述,描写为 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如:消息、通 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方 法一般可以概括为

42、下列六个步骤: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记叙文的目的。下面,对这 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 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 底是以哪个为主。“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 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

43、六个要素。“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 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辨叙术方式”,即辨析志读文章的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被叙或追叙 等叙述方法。“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 终极目标。“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 借鉴。这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文表达方式,象片、烘托、借景抒情、托 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记叙文 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记叙对象,抓其中

44、最主要、最突 2) 附2 语言特色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

45、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 )、深婉隐约,耐人寻味(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说明文中考阅读答题技巧一、说明文的分类:1. 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2. 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二、把握说明对象:1. 看标题2. 看首尾段3. 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4. 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5.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说明

46、“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 特征。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介绍了的.)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海水的咸度很高 。6. 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1. 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2. 注意段意、中心句。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A. 常见的

47、说明方法有:1. 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 方法:一种叫自养, 另一种叫异养。”)2. 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 “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 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3. 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4. 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 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5. 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

48、:“永定河发水 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6. 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 法。”)B. 说明方法的作用: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9、摹

49、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C. 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1. 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2. 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三、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1.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2. 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3. 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

50、的联系的;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四、说明文的结构:(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 (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 是递进的。(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51、: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 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 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 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1.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2. 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

52、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 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 数”等词语。?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常见题型:1. 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 篇文章的主

53、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2.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3.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删掉这个词语后” 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 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答题方式:不能,用了XX”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 种效果。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 XX-词,准 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

54、有余地,具有科学性。4. 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 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5.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答题方式: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6.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题型:XX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XX”词,生动地

55、/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 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7. 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8.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 特点。9. 题型:段意概括。句式:说明了介绍了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10. 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11. 题型:考查能否

56、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 行概括)。答题方式:(一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例: 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如:原文中有 “这种变化果真发生 了。 ”“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 ”“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例: 文章第8 段划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段首句) ) 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12. 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

57、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14. 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 会(要) 呢? ”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15. 题型: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 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16. 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 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 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17. 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

58、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引出说明的对象。段中: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 问文章体裁? 答:此文是一篇 。 备选答案有:是诗歌,小说(长篇小说,小 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求形散而 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任务、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 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部、内容是什 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写了 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答案B.表现了(赞美

59、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举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5.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 按地点划分 ( 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 总分总(掐头)6. 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 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 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时间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7. 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 核心事件4. 作者感情8. 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

60、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上进行品味示例: 1. 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目一语双关, 本指什么,实指什么?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 说明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点明乐本文的主要内容, 点名了本文了说明对象。9. 了解人称的作用。第一人陈: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收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10. 记叙顺序及作用?1 .顺序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 印象深刻2. 倒叙 (先后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

61、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 板单调,增强文章的主动性3. 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 形象,突出中心。11.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 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 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12. 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像、联想、象征、开门见山等。常用具体如下: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便于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 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简洁凝练的描写事物、讲 解道理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你强烈的印象4.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 情感,增强了文章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