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整理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0798194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2.2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财政税收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财政税收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财政税收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资源描述:

《财政税收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税收整理(8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externalities (spillover effects),positive,negativeexternalities occur when firms or people impose costs or benefits on others outside the market.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不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支出或从中分享好处。有负效应和正效应之分。举例:河流污染,漂亮花园外部效应: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福利具有无补偿的影响;二手香烟二手香烟 隔壁小孩夜啼隔壁小孩夜啼 教育教育 新技术发明新技术发

2、明 美丽美丽外部效应造成市场配置失效!因为很多具有外部性的市场根本不存在。外部性使得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或者个人供给与社会供给发生偏离,从而使得实际的产量与社会最优的产量发生偏离;具有正外部性的物品市场供应不足;具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市场供应过度;案例分析:义务教育&大学教育&教育券SDS社会价值DP教育(供给不足)DPSp吸烟(供给过度)Ss社会成本1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2按政府职能(费用类别)分类按政府职能(费用类别)分类3按经济性质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4其他分类其他分类(一)财政支出的分类(一)财政支出的分类按财政支出用途分类,是财政部门管理财政支出最重要的一种分类方法。我

3、国现行国家预算支出类级科目的建立,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按这种分类法,我国财政支出可分为:国内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支出、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地质勘探费支出、公交商部门事业费支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价格补贴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支出、国防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和其他支出。按政府为实现职能所需费用的性质来进行分类,如果把政府职能划分为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那么国家财政支出就形成了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我国主要分为:前者包括经济建设费,后者包括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费用。财财政支出的分政支出的分类类按照政府职能和

4、活动范围分为:按照政府职能和活动范围分为: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其他支出;防支出、债务支出、其他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经济建设支出教教科科文文卫卫支支出出国防支出国防支出行行政政管管理理支支出出首位首位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所谓购买性支出,就是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产品与劳务的支出。这种支出与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的购买支出没有性质上的差别。所谓转移性支出,则是政府将财政资金无偿地支付给某些企业和个人的一种支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

5、中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反映出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所占的比重大小,反映出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动用社会资源的能力。直接动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平等平等确确实便利便利最少最少费用用公共公共收入收入国民国民经济社会社会正正义税税务行政行政公共收入原则公共收入原则收入充分,收入弹性国民经济原则国民经济原则选择有利于保护税本的税种税种的选择要考虑税收转嫁的问题。社会正义原则社会正义原则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税务行政原则税务行政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节省原则公平原公平原则效率原效率原则受益论客观能力受益多,缴税多资源?部分公共产品?社会保障?相同的人相同的相同的人相同的税,不同的人不

6、税,不同的人不同的税同的税何何为相同的人?相同的人?何何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收入相同?勤奋工作和轻松工作的人收入不同乞丐和窖藏黄金财产相同?支出相同?偏好不同?美食家和日光浴爱好者公务员和外企员工经济效率效率制度效率制度效率税务管理成本,申纳成本有些看起来公平的制度,因为计算繁琐也不能实施税收欺骗:两套账,现金交易,以物换物,现金,交易的第二职业逃税的风险偏好税收扭曲超额负担超额负担大小与需求弹性有关赫伯格三角损失需求弹性一般,需求弹性为0如何避免税收扭曲?需求弹性为0商品税。是否公平?总缴税(对人,对商品普遍征收)是否公平?以所得税为主体税收税基:宽广税率:公平累进,效率比例总结:税基尽可

7、能大,采用同一税率拉姆齐法则;对不同弹性商品采用不同税率转嫁种类:前转,后转,混转;超额转,不充分转,充分转供求弹性和转嫁需求完全无弹性,购买者处于不利地位,税收易于向购买者转嫁。如日常必需品。需求完全弹性,购买者处于有利地位,税收不易于向购买者转嫁。如奢侈品。P D s+t p,s p q数量不变,价格差为税收 P s+t s d q Q2 Q1消费数量急剧下降,无法转嫁供给没有弹性,供给者无法做出反应,税收向供给者转嫁。如资本密集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产品。供给富有弹性,供给者可以做出反应,税收不易于向供给者转嫁。如劳动密集产品,生产周期短的产品。P s P1 P2 d d,q数量不变,价格下

8、降的幅度是税收 P S,P2 P1 S D Q1 Q2 q供给数量减少,价格上升,价格差为税收如果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税收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的部分较大。如果商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税收向前转嫁的部分较大。课税范围宽广,购买者一般不会改变原有抉择,那么商品的价格提高较为容易,易于转嫁。课税范围狭窄,驱使购买者改变购买抉择,商品的价格提高受到限制,税收难以转嫁与经济交易无关的,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税,如所得税,一般难以转嫁。通过经济交易过程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如对商品的 课税,容易转嫁。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政府间财政关系第一节 财政关系的基本问题一、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概念二、财

9、政分权一、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概念政府间财政关系(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公共收支上的权责关系。财政联邦制(fiscal federalism):实行联邦制国家采用的一种制度,指在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收收入和公共支出的一种制度安排财政管理体制(fis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也称预算管理体制,通常定义为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确定财政管理的主体与级次、公共收支的划分原 则与方法、财政管理权限的划分以及财政调节制 度和方法等。地方各级政府没有公共收支的立法权。二、财政分权财

10、政分权(fiscal decentralization):征税权和支出权向下级政府的下放,或者说,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在发达国家,财政分权是“后福利国家”时代为低成 本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政府重组的有效工具 在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旨在挣脱治理无效、宏观 经济不稳定和低经济增长的陷阱 在经济转型国家,财政分权是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 场经济体制的直接结果 在拉丁美洲国家,财政分权源于人民追求民主的政 治压力 在非洲国家,财政分权主要是服务于国家统一(一)财政分权的衡量衡量指标地方政府的审批预算权、举债权、征税权、就业人数占公共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公民参与和影响本辖区财政决策的程度等两个主要

11、指标地方政府公共收入自主权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占国家公共支出的比重1.地方政府公共收入自主权衡量指标地方政府自身(本级)公共收入占国 家公共收入的比重地方政府总公共收入构成地方政府 自身公共收入占地方总公共收入比重地方政府的税收控制指数(1)地方政府自身(本级)公共收入占国家公共收入的比重年份地方政府公共收入比重 其他国家(2001年)19781989年平均19901999年平均20002004年平均72.757.946.2 联邦制单一制31.1高48.6%18.7高147%(2)地方政府总公共收入构成(3)地方政府的税收控制指数税收自主权指标及权重 税收自主权指标权重1.省/地方政府自由设定税率

12、和税基2.省/地方政府只能自由设定税率3.省/地方政府只能自由设定税基4.在分税制下,省/地方政府能确定收入分割5.在分税制下,收入分割要由省/地方政府同意6.收入分割在分税制中固定下来,但能被上级政府单方面改变7.分税制制中的收入分割由上级政府在年度预算中确定8.省/地方税种的税率或税基只能在上级政府规定的范围内变化9.上级政府规定税率和税基10.80.60.50.40.30.20.102.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占国家公共支出的比重第一,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比重明显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平均56.8%,上升到90年代平均69.7%,到本世纪初再创新高,

13、达到70.2%,比80年代初上升了23.6%。这表明,我国财政分权程度越来越高。第二,选取1998年的情况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地方本级公共支出比重高于所有国家。我国1998年地方公共支出比重比联邦制国家同期平均水平(46.3%)高出53.6%;其中,比该比重最高的国家(加拿大,60%)还高出18.5%,比该比重最低的国家(德国,35%)高出103%。与单一制国家同期平均水平(32.1%)相比,我国地方公共支出比重高出122%;其中,比该比重最高的国家(丹麦,56%)高出27%,比该比重最低的国家(法国,18%)高出295%!上述比较结果,不得不令人深思:我国的财政分权是否太过分了?尤其我国还是

14、单一制国家!(二)财政分权的优缺点1.财政分权的优点财政分权使政府产出更适合当地偏好 财政分权鼓励政府间财政竞争 财政分权有助于制度创新 2.财政分权的缺点财政分权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 财政分权难以实现公平收入分配 优点一:财政分权使政府产出更适合当地偏好EDCAPOQ1Q2Q3D1BD2AC=MC数量Quantity价格和成本优点二:财政分权鼓励政府间财政竞争蒂布特模型:“用脚投票”财政分权从三个方面鼓励地方政府间竞争。第一,地方政府要想方设法做到“以民为本”,尽可能满身当地居民的各种需要。第二,地方政府会努力加强管理,以最低可 行的成本提供公共服务。第三,约束收入最大化的政府行为,限制地

15、 方政府的过度征税权。优点三:财政分权有助于制度创新对于许多政策问题而言,没有人确切知道其正确答案是什么,更不能肯定是否存在一个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此,最好让每个地方政府走自己的路。多样化的政府管理制度,会增加找到解决新问题方法的机会。缺点一:财政分权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 1.地方公共物品的提供不足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 2.有些地方公共物品的提供不符合规模经济:公共图书馆 缺点二:财政分权难以实现公平收入分配 对高收入群体征税补贴低收入群体其他辖区的低收入群体设法迁入高收入群体可能迁出弥补人均税基的缩小提高对现有高收入群体课征的税率 进一步迫使高收入群体迁出对高收入群体的征税规定

16、上限随着低收入群体迁入本辖区可用于低收入群体的人均再分配资金就会减少。第二节 支出责任安排支出责任安排(expenditure responsibilities assignment)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设计财政管理体制的最基本的制度安排 一、支出责任安排的原则 二、支出责任安排的状况 一、支出责任安排的原则(一)各级政府财政职能定位(二)公共物品的层次性(三)基本原则(一)各级政府财政职能定位中央政府更能有效地履行经济稳定和收入分配职能,并负责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地方政府则在资源配置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并负责本地区经济发展(二)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全国性公共物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区域性公共物品应由

17、省(或直辖市、自治区)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应由地方政府(市、县)提供对于那些具有明显利益外溢的公共物品,或由上级政府提供,或由临近上下两级政府分担提供(三)基本原则经济效率原则(economic efficiency principle)规模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the economies of scale)政府间竞争原则(principle of intergovernmental competition)公共定价原则(principle of public pricing)财政公平原则(fiscal equity principle)经济外部性原则(principle of e

18、conomic externalities)财政均等化原则(principle of fiscal equalization)政治责任原则(political accountability principle)享用和控制原则(principle of access and control)居民参与原则(principl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行政效率原则(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principle)地理适宜原则(principle of geographic adequacy)管理能力原则(principle of managem

19、ent capability)政府间灵活性原则(principle of intergovernmental flexibility)原则 结果 二、支出责任安排的状况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支出格局显然有些问题。我国地方政府承担的教育、卫生、治安、文化等支出过多,特别是福利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本来应由中央政府负主要责任,而我国却主要安排给了地方政府。不过,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虽然各国在支出责任安排上也一定的普遍做法,但国情不一,传统各异,再加上支出责任安排的原则本身就需要协调,所以,在不同的支出项目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到底如何分担责任,视不同国家而定。其实,支出责任是否得

20、到有效履行,其中两个关键问题是:第一,不管哪一级政府承担哪种责任,重要的是责任要分清,分工明确;第二,事权(责任)要与财权对称,相应的财源和财力是确保有效履行责任的保证。第三节 收入责任安排一、收入责任安排的原则二、分税制一、收入责任安排的原则公平原则 再分配性税种应当安排给中央政府 税基分布不公平的税种应当集权化 效率原则 在征收管理上具有规模经济的税种应当集权化 税基不流动的税种应当安排给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应尽可能用使用费和受益性税种为其公共 服务提供融资 稳定原则 具有经济稳定功能的税种应当安排给中央政府 收入比较稳定、能比较准确预测的税种应当安排给 地方政府 二、分税制分税制(tax

21、sharing system)是具体安排各级政府收入责任、划分公共收入的一种制度 分税额,即先按税法统一征税,然后将税收收入总额按一定比例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分割。分税权,即分别设立中央税和地方税两个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体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享有相应的税收立法权和调整权。分税率,即按税源实行分率计征。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上下级政府对某一税基按各自既定比率征税,二是上级政府对某一税基按率征税的同时,代下级政府按其税率课征并将税款转给下级政府(称之为税收寄征),在税法上通常采用地方附加形式。分税种,即在税权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的情况下,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分割税种,形成中央税、地方税和共

22、享税。税种中央分(%)中央税国内消费税、关税、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车船吨税100地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屠宰税、农业税、牧业税0共享税国内增值税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 其余部分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 其余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海洋石油企业 其余部分个人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收入 其余部分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 其余部分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 其

23、余部分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 其他印花税收入 75100010060(2003年)10060(2003年)1006010001000940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本目的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除了要实现进一步完善税制、建立规范的财政管理体制等长期目标之外,其短期目标就是要尽快提高“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从下表看出,实行分税制之后,“两个比重”的确提高了,特别是受体制直接影响的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立竿见影。两个比重”(%)年份指标1990 19921994 1996 2000 2002 2003财政收入占GDP%中央

24、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15.833.813.128.111.255.710.949.415.052.218.055.018.654.6第四节 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 system)又称政府间补助(intergovernmental grant),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一、转移支付的必要性二、转移支付的形式三、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一、转移支付的必要性一、转移支付的必要性外部性: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性公共物品有时存在外部 性;中央政府提供,但产生效率损失。纵向均衡:上下级政府之间的收入能力与支出责任的大 体相当。但如果它们存在着

25、收入与支出在纵向级 次政府间的不均衡问题:中央政府的财权大于事 权,而地方政府的事权大于财权。那么,地方政府 的收支缺口如何弥补?横向均衡: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在收入能力与公共服务能 力(支出水平)上存在差异。需求收入弹性:地方税制缺乏收入弹性,导致地方政府 在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上,捉襟见肘,而税制 富有弹性的中央政府应予以补助。二、转移支付的形式有条件补助(conditional grants)也称为分类补助(categorical grants):中央政府在向地方政府提供补助时,在一定程度规定了补助金的目的,地方政府要按规定使用这项资金,因此也称为特定目的转移支付(specific purp

26、ose transfers)。有条件补助又分为配套补助、限额配套补助和专项补助。无条件补助(unconditional grants):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助金使用没有规定任何限制条件,因此也称为一般目的转移支付(general purpose transfers)。(一)无条件补助 无条件补助是一次性总额转移支付,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分享(revenue sharing)(二)配套补助配套补助(matching grants):中央(地方)政府对某项特定活动每补助1元,地方(中央)政府必须相应地配套一定资金,它是有条件补助的一种主要形式(三)限额配套补助限额(或封顶)配套补助(matching

27、 closed-ended grants):中央政府在提供配套补助时,规定了它愿意补助的最高限额。限额配套补助制度是为了控制中央政府的补助成本过大(四)专项补助专项补助(earmarked grants):中央向地方政府提供一笔固定的资金,规定必须用于某种公共物品的提供上 三、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转移转移支付支付制度制度体制补助定额补助(原价制补助)企事业单位划转补助税收返还两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出口退税基数返还专项转移支付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支出补助社会保障补助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机构改革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制改革转移支付天然林保护转移支付退耕还林转移支付年终结算

28、财力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n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u(一)把纳税人分为居民和非居民(一)把纳税人分为居民和非居民u(二)实行分项所得税制(二)实行分项所得税制u(三)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并用(三)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并用u(四)实行定额与定率相结合的扣除方法(四)实行定额与定率相结合的扣除方法u(五)以个人为单位计算纳税(五)以个人为单位计算纳税u(六)源泉扣缴和个人申报相结合(六)源泉扣缴和个人申报相结合第四节第四节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n 一、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一、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工资、薪金所得,按照九级超额

29、累进税率和费用工资、薪金所得,按照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以及有关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公扣除标准以及有关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如下:式如下: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每月收入额扣除数(每月收入额2000或或4800元)元)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n 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全年应纳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按照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和其他有税所得额,按照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和其他有关规定计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为:关规

30、定计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全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算扣除数(全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用及损失)用及损失)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n 三、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三、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 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与个体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与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一样,按照五级超额累进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一样,按照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和有关规定计算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税率和有关规定计算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

31、税率速算适用税率速算 扣除数(纳税年度收入总额必要费扣除数(纳税年度收入总额必要费 用)用)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n 四、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四、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应注意费用扣除和加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应注意费用扣除和加成征收的规定:成征收的规定:1每次收入不超过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元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适用税率 (每次收入额(每次收入额800)20%2每次收入在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元以上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适用税率 每次收入额每次收入额(120%)2

32、0%3每次收入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每次收入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元的:元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每次收入额每次收入额(12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n 五、稿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五、稿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稿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稿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1)每次收入不足)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元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适用税率(130%)(每次收入额(每次收入额800)20%(130%)(2)每次收入在)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元以上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纳税

33、所得额适用税率适用税率(130%)每次收入额每次收入额(120%)20%(130%)n 六、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所得六、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所得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为:(1)每次收入不足)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元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适用税率 (每次收入额(每次收入额800)20%(2)每次收入在)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元以上的: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适用税率 每次收入额每次收入额(120%)20%n 七、利息、股息、红利及

34、偶然所得七、利息、股息、红利及偶然所得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其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其它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适用税率 每次收入额每次收入额20%n 八、关于应纳税额计算的特殊规定八、关于应纳税额计算的特殊规定u(一)关奖金的计算征税问题(一)关奖金的计算征税问题u(二)特定行业职工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计税问(二)特定行业职工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计税问题题u(三)在涉外企业、机构工作的中方人员取得所得(三)在涉外企业、机构工作的中方人员取得所得的征税问题的征税问

35、题u(四)在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四)在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问题征税问题u(五)关于退职费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五)关于退职费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u(六)关于企业经营者试行年薪制后的征税问题(六)关于企业经营者试行年薪制后的征税问题u(七)关于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人负担税款(七)关于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人负担税款 的计征办法的计征办法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人负担个人所得税税款,应将纳税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人负担个人所得税税款,应将纳税人取得的不含税收入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收人取得的不含税收入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如下: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如

36、下:(1)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 标准速算扣除数)标准速算扣除数)(1税率)税率)(2)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适用税率速算 扣除数扣除数公式(公式(1)中的税率,是指不含税所得按不含税级距)中的税率,是指不含税所得按不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公式(对应的税率;公式(2)中的税率,是指应纳税所得)中的税率,是指应纳税所得额按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额按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u(八)关于雇主为其雇员负担个人所得(八)关于雇主为其雇员负担个人所得税的计征问题(教材税的计征问题(教材P263)u(九)关于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人的劳务(九)关于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人的劳务报酬所得代付税款计算公式问题(教材报酬所得代付税款计算公式问题(教材P26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