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关于劝学教案合集10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076899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58 大小:2.1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1年关于劝学教案合集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21年关于劝学教案合集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21年关于劝学教案合集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资源描述:

《2021年关于劝学教案合集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关于劝学教案合集10篇(5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12021 年关于劝学教案合集年关于劝学教案合集 1010 篇篇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篇篇 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_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能力目标学习_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数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

2、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教师补充。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 篇,其中26 篇为荀子所著,末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劝学是 荀

3、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_的艺术风格。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4指名 23 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

4、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篇篇 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_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探究词义,理解文意【教学难点】学习设喻论证方法【教学设想】【教学设想】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_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_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

5、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_,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_,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_文化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_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_思路,把握_的中心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导语设计: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二、解题:二、解题:劝学,劝,劝勉;学,学习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

6、音字)请学生朗读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教师范读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请学生朗读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四、析手法,理四、析手法,理_思路思路1在_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体会比喻句的作用2这篇_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4小结(见板书)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1简单介绍荀子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

7、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六、布置课后作业:六、布置课后作业: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篇篇 3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 12 个文言常用实词;2、学习于、者、而 3 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四、学习以喻代议、

8、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设想: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 _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_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_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_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_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二、_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

9、切实掌握。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_教学目的;二、介绍作者、解题;三、正字正音;四、理解_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五、试译难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_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三、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 为学 导入,指出它与_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荀子(约公元前前)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荀子是我

10、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_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五、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

11、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 劝学 为题目的_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有 yu 通又知 zh是智的古字暴 p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乎

12、h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生 xng 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 zhng 砺 l参 cn 省 xng 跂 q臾 y螯o给本课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虚词:而温故而知新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苛政猛于虎介词:比而青于蓝告之于帝介词: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而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

13、:并列关系知明而行无过矣潭西南而望连词: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连词:转折关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词:顺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_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

14、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5、。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_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 qi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

16、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七、布置作业。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篇篇 4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

17、的能力。2、学习_严密的论证方式。3、通过_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_严密的论证方式。教学用具:教学用具:PPT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18、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 篇,其中26 篇为荀子所著,末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

19、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三、文本研讨: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

20、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作者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明确:比喻论证。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学习可以

21、改变一个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四、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二、文本研析: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所学”是“所字结

22、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绝:横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同“性”,天赋、资质。2、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重要作用,同学们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讲到了学习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运用的论证手法又是什么呢?明确:比喻论证。登高博见;臂见者远;声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不足。总结(和“人”联系到一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同学们将自己在第三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

23、同探讨解决。明确:风雨兴焉。“焉”释为“这里、此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是一个表承接的连词。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锲而舍之。“锲”意为“雕刻”。“而”是一个表假设的连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为名作动,“向上”、“向下”义。用心一也。“用”意为“由于、因为”。蟹六跪而二螯。“而”表并列的连词。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特殊句式,判断句。4、这一段阐述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有关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用的是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呢?明确: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

24、、积跬步成千里、积小流成大海 贵在积累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坚持不懈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专心致志三、总结:课文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手法,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面三个方面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生动形象、明白晓畅,论证严密,不愧为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篇篇 5 5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同学们,下面我们上劝学。劝学是我们这个学期要上的最后一课文言文,这一课是我们特意留下来的,对于我,是早有预谋的,对于大家,不知是否是有备而来?-(回答可能是:是或不是)(回答是):既然大家是有备而来,那么我们就给众多的领导教师检阅我们的成果!(回答

25、不是):既然大家没有准备,或者准备不好,那就让我们使出浑身数解,希望我们能不让各位领导老师失望!1、诵读课文下面我们先大家先将课文下面的注音及通假字移到正文上,然后读一下课文,注意停顿:“君子曰:学不可以已。”(3 分钟)2、解题:下面我们看题目劝学是什么意思?勉励学习,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我们以前学过这个意思吗?-学过,“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课本 P90,注解第 22)为什么要勉励学习呢?-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时尚口号: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可以弥补先天不足;-学不可以已作品作者简介_节选自荀子劝学荀子是部什么样的著作?(-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及学法指导之课文导读)-战国末期

26、思想家荀况(约 BC.313-BC.238)所著,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 32 篇,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_节选部分出自_开始几个段落。荀况是诸子百家的哪个流派?其思想如何?儒家,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另两位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西汉董仲舒,南宋朱圣人朱熹)他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称之为荀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洵之讳,写作孙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有人曾评价,庄子、荀子瓜分了中国文化:荀子在其两大弟子手上赢得了庙堂中国-韩非成了帝国的教父,李斯成了秦帝国的宰相;庄子赢得了江湖中国,成为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艺术的宗师。荀子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呢?(-

27、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1)认为人定胜天。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认识掌握它,利用它。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2)他主张与时俱进。“与时迁徙,与世偃仰”,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法后王、王道霸道并用,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3)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与孟子的“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相对。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蓬生麻

28、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课文讲析正因为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要“劝学”。下面我们来看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请同学们再齐读一下课文。(1)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_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已:停止,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

29、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结合完成“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下面请一个代表上来板书一下练习一,把提示的比喻句也一并写上,并标上序号,中间的字可用省略号表示。再请一个同学上来给二、三、四段的比喻按练习一提示的分论点进行分类。组内就练习一及两位同学的板书进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师:请同学们根据填写好的练习一背诵_(生集体背诵)师:自读全文,然后合上

30、书背诵全文师:下面分析第二段,本段一共用了5 个比喻,论述了什么内容?_作者运用了 5 个比喻,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于水)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句式特点:a.+于=比较,可译为:比a.成语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通假字: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头之间的“有”,常通“又”。如碑文上常有的“享阳某十有几”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生:说明事物可以后天

31、改造。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生: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一个人如果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推理方法:类比推理,以类比排列的方式,引物连类,取譬设喻,从而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知识能力类比例证:蝴蝶花开蝴蝶飞,鹧鸪草长鹧鸪啼。门前种得相思树,落尽想思人未归。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生:“学不可以已。”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

32、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 5 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第一课时结束前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练习二三,下节课抽查第二课时1、抽查两人检查课文背诵情况2、请不点名由五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完成练习二五组加点词的辨析3、请 7 位同学自觉得上黑板完成练习三的通假字4、分析课文三至四段1)、分析第三自然段先请一名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生:分三层。第 1 句为第一层,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 2、3 句为第二层,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

33、 4 句为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师: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分总关系。师: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外物,各种客观条件,这里指学习,学到的知识。师: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类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可以成就自己善假于学,可以弥补己之不足)师:第一、二自然段是 _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类比,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词语分析:而:表修饰:终日而思,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4、表转折:而青于蓝,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至千里,而绝江河。表假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恂恂而起,而吾蛇尚在。2)分析第四段师:请同学们齐背第四段。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生: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无以成江海”,阐述学习要善于积累;第二层,从“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生:比喻。师:第一层的前面两个比喻句与“积善成德”一句是什么关系?类比关系。第二、三层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对比论证。师:为什么要专心?

35、一心不能两用,专心致志,才能把事情办好。作者在课文节选之后作了明确回答: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特点:n.+之+a.(句末)=a.+n.,又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词类活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为状语)3)小结:师: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故曰:学不可以已。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口不能吃成胖子,一眼不能看遍九州。一心不能两用。所以,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坚持,需要专心。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

36、首方悔读书迟。希望我们的同学好好珍惜现在,以学广才,立志成学,争取做一个于国于家于己都有用之人。4)作业布置课外收集一些古代有关劝学的名言名句;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劝学文字有条件去阅读荀子的劝学全文。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篇篇 6 6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_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2.学习_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间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

37、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 61 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教师补充。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

38、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 篇,其中26 篇为荀子所著,末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劝学是 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_的艺术风格。二课文诵读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4指名 23 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

39、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三课文分析三课文分析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1)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_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

40、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篇篇 7 7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2.了解_比喻论证的写法。3.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 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

41、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4.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_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二、教学重点二、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三、教学难点三、教学难点 第 1 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四、课型四、课型 新授课五、教学方法五、教学

42、方法诵读教法教学要点教学要点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_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_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_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 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_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荀子(约公元前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

43、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_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五、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

44、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 _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1)輮通煣 有通又 知 是“智”的古字 暴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乎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3)生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45、中 砺 参 省 跂 臾 螯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_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

46、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

47、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 _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

48、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七、布置作业。.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熟读课文。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篇篇 8 8教学目

49、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语文教案劝学。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_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能力目标:能力目标:学习_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教师补充。荀子(约前 313前

50、 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 篇,其中26 篇为荀子所著,末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劝学是 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

51、集大成者的荀子_的艺术风格。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明确:(1)ku(2)q(3)lu(4)zhng(5)yu 通“又”;p(6)zh通“智”(7)xng 通“性”4指名 23 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

52、”“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劝学。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三、课文分析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1)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_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

53、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第二课时1.检查背诵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

54、,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A字词解释(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55、也(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篇篇 9 9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

56、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 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3.掌握_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二、能力训练目标:二、能力训练目标: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3.理清_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三、德育教育目标:三、德育教育目标: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教学设想教学设想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一、

57、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_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_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_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_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_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二、二、_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三、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

58、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练,才能切实掌握。四、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教学时数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_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三、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 为学 导入

59、,指出它与_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结合注释):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

60、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_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五、解题。五、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

61、”、“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 _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1)輮 ru 通煣 有 yu 通又 知 zh是“智”的古字 暴 p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生 xng 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 zhng 砺 l 参 cn 省 xng 跂 q 臾 y 螯 o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

62、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于(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青,取之于蓝。(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而青于蓝。(3)介词,向。告之于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假舟揖者,非能水也。(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而(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3)连词:转折

63、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_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

64、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

65、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 _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

66、,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七、布置作业: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3.背诵课文。劝学教案劝学教案 篇篇 1010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朗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背诵传诵千古的名篇名句,劝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诵读课文,这篇_的教学就是要落实以上的教学要求。知识目标掌握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于、者、而);5个古今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之间的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