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3)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0749569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0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爱课程网络课程”大作业班级: 姓名: 学号:课程名称: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作业题目:论中国玉文化的理解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关键词:玉文化 文化内涵 文化影响发源于新石器时代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它文明的显著特点。因此,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生动精神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物质的根基。中国人把玉看作是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介质,使玉

2、具有了宗教象征意义。同时,玉在丧葬的特殊的作用也使玉具有了神秘无比的宗教象征。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品德,所谓作为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歌颂崇尚,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宫苑帝王的玉制品被看作是彰显身份等级地位代表,成为维系统治秩序社会礼制构成的重要部分。中国玉器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重要的遗存,在中国各地区有分布广泛,更在社会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某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绝的玉文化传统。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

3、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孔子说玉有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了仁、知、义、礼、乐、忠、信等品德。这种看法虽然有点过份,但它代表了儒家对于玉的看法和认识,强调而在其内涵可玉的美贵不在外在的与人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并彼此相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人们赋予玉以人格化、德行化的内涵。由于玉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道德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因此君子必须佩戴它。成为一时的风尚,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就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

4、的像貌为玉容、玉貌,赞赏人的身材和风度为玉树临风。而文学作品中用玉来形容诗文的风格和境界之美或声律之美的地方则更为常见。自汉代以后,用玉字命名也渐成风尚,玉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中国古代崇玉尚玉蔚然成风,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古人认为君子应该像玉一样拥有玉的品格。玉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地位不同的人配不一样的玉。如果玉配的好,人们往往认为他地位比较崇高,反之则认为他不配带这种玉。玉在古代俨然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中国玉器已有八千年的辉煌历史。八千年前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事实上

5、,巧夺天工的玉器,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而不是雕刻出来的,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琢玉,或是治玉、碾玉。琢玉的技巧是厉害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在新石器时代,铁器发明之前的,大部分工具只是以骨器、和木竹器甚至砂岩配制而成。直到近代,人们一直使用传统的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钻床、圆轮、半圆盘、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以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太湖流

6、域良渚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玉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历来为收藏家所偏爱。对于有兴趣收藏玉器的初道者来说,首先应了解熟悉古代玉器的发展历史,我国玉器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高古玉器,古玉又是指唐代玉器、宋元玉器和明清玉器。事实证明,往往长线收藏比短线收藏效益更好,这是因为长线收藏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为丰富,所以其本身价值也会变得更加无法估量。我国玉料以新疆和田玉最为珍贵,蕴量最富。因此,玉器自古以来基本上一直是雕琢人工为主,而雕琢人工的玉器作品更具个人创造性的色彩,其每一件都有不同,并具更高的价值,对我国传统文化理解越透,爱玉之情就越深。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只有中国玉器用途最广,历史最长,并独具

7、魅力。它不像不像书画作品会霉蛀,也玻璃艺品那样破碎,又不像邮品、磁卡只能藏和看,而不能如玉一样把玩。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从古至今,玉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在古代帝王贵族中曾被视为身份的象征,是维持社会统治秩序“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伴随着丧葬它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在我们中华民族中形成了爱玉文化特色。玉的影响广至中国文化的各部分,如诗歌,建筑,美术等,甚至与平常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1 粟扬.浅谈中国玉文化J.黑龙江史志出版社,2010 2 李峰.略论中国古代服饰中系束用具D.天津工业大学,2083 杨玉.汉语“玉”词群中惯用语、成语的隐喻认知分析J.语文学刊,20244 刘小飞.浅析汉代前中国玉器雕塑的发展与成就J.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