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学案9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20728846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报任安书》学案9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报任安书》学案9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报任安书》学案9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报任安书》学案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任安书》学案9(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报任安书?学案9?报任安书?通课详案一、主备人:通课时间:参加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通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通课内容:?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积累“务、死、鲜、暴、于、以等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根底知识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 和特殊句式等文言根底知识 。难点:通过具体句段 ,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1题解:报:回复;书 ,古代文体 ,书信 ,古人写信 ,多有题目 ,说明是写给谁的信 ,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 ,例如

2、?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 ,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二、默读感知在这封回信中 ,可不可见到来信的一些内容?把原文找出来。教以慎于接物 ,推贤进士为务教导我要待人接物要谨慎 ,以向朝廷推荐贤能的人才为自己的责任。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这封信的?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 ,被捕下狱 ,惨遭宫刑。出狱后 ,任中书令;外表上看 ,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 ,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 ,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 ,任安写信给他 ,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

3、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 ,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 ,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 ,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 ,司马迁担忧任安一旦被处死 ,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时机 ,使他抱憾终生 ,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 ,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三、积累文言根底知识1、字音积累:诎体q 关木索gan 摩灭m 大底d 放矢y 前辱之责zhi 头枪地qing 暴肌肤p 箠楚chu 圜墙yun 囹圄y 强颜qing 槛jin 缧绁lixi 愠色yn 倜傥ttng2、文学常识填空:?报任安书?作者司马迁 ,字子长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史记?开创了我国史

4、书的纪传体体例。全书共130篇 ,分为70列传、30世家、12本纪、8书、10表_。该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就是书信的意思。3、名句默写:1、人固有一死 ,_,_。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_;_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_;_ ,?兵法?修列;_,世传?吕览?;_ ,?说难?孤愤?;3、?诗?三百篇 ,_。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_,_。4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_,_,_。高考真题:(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_;_ ,厥有?国语?。司马迁?报任安书?2019年浙江卷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_ , 成一

5、家之言。2019年山东卷【知识网络】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含义1、见狱吏那么头枪地。2、及罪至罔加。3、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4、思垂空文以自见。5、放失旧闻。6、那么仆偿前辱之责。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二、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掌握它的古义 (1)意气勤勤恳恳(2)素所自树立使然(3)念父母 ,顾妻子(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6)下流多谤议(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三、找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 倡优畜之(2) 太上不辱先(3) 何足贵乎 (4) 且勇者不必死节5衣赭衣 ,关三木。 6请略陈固陋7流俗之所轻也四、解释以下多义词语1、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以通

6、其狂惑 及以至是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 ,以稍陵迟重为乡党所笑 ,以污辱先人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以口语遇此祸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殆为此也2、乃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家祭无忘告乃翁 要之死日 ,然后是非乃定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五、区分以下文言句式 (1)声闻邻国藏之名山(2)盖西伯拘而演?周易?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重为乡党所笑至激于义理者不然(3)安在其不辱也灌夫受辱于居室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六、翻译句子1.?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3、今虽欲自雕琢 ,曼辞以自饰 ,无益 ,于俗不信 ,适足取辱

7、耳。4.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四、整体感知: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 ,这是一封复信 ,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 ,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 ,唯有隐忍苟活 ,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受辱苟活 ,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第2段效古贤忍辱负重 ,退而著书 ,“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 ,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五、文本探究 :1、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什么?“所以隐忍苟活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

8、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我之所以忍受屈辱 ,苟且偷生 ,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 ,是痛惜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 ,耻于默默无闻而死 ,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2、 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动力是什么?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 ,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发奋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 ,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 ,往昔“富贵而名摩灭 ,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 ,不可胜数 ,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奉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 ,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

9、著述 ,以及?诗经? ,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都是作者“意为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 ,“述往事 ,追来者 ,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 ,著述成文 ,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 ,坚强不屈 ,“退而论书策 ,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 ,为人类做出了奉献。司马迁正是从历史和文化开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自己的典范和前驱者 ,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 ,“受极刑而无愠色 ,坚强地活下来 ,他的愿望是“著此书 ,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 ,通邑大都 ,并以此“偿前辱之责 ,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3、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什么?“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10、,成一家之言。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 ,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开展过程 ,成就一家的学说。4、分段研习 ,理解行文脉络 ,理清内容逻辑。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卑微 ,“为流俗之所轻 ,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 ,如虎陷“槛阱 ,“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 ,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 ,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 ,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研习第4、5段:两段文字上

11、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 ,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第4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 ,退而著书 ,“思垂空文以自见。第5段写仿效古之贤人 ,“就极刑而无愠色 ,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4段的人物是第5段中自己的典范和力量 ,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 ,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 ,上段已经表达了自己所受的极辱 ,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 ,在第4段对此作了答复 ,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 ,“惜其不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 ,任安是作者的好友 ,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 ,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 ,难为俗人言

12、也。研习第6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 ,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 ,居那么忽忽假设有所亡 ,出那么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 ,从而回应第1段 ,结构十分严密。5、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 ,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 ,“交手足 ,受木索 ,暴肌肤 ,受榜箠 ,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 ,“见狱吏那么头枪地 ,视徒隶那么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 ,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居那么忽忽假设有所亡 ,出那么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

13、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6、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 ,死 ,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B、“所以隐忍苟活 ,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 ,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 ,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 ,他们虽然

14、身处逆境 ,备受迫害 ,但并不因此而消沉 ,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鼓励 ,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 ,顽强奋斗的精神。课堂小结在文中 ,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 ,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 ,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总之 ,?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 ,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 ,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 ,笔法雄健 ,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 ,理解他、敬佩他 ,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六、素材积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身

15、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都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七、【文本迁移】一、充分开发利用课本 ,积累写作素材1、我们可以用司马迁来论证哪些论点?2、一句话评价司马迁:3、一段话评价司马迁:二、充分开发利用课本 ,扮靓写作语言1、赏析文段 ,分析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

16、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 ,思来者。 2、即学即练: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 ,_ ,_ ,_。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 ,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苦难而成。只有经过苦难的磨炼 ,生命的火花才会闪光发亮;只有在苦难中奋进 ,生活的花朵才会灿烂芬芳。八、课堂训练 :1、对以下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少卿足下:曩者辱赠书 辱:承蒙B假设望仆不相师 望:希望C权倾五伯 ,囚于请室 倾:超过D思垂空文以自见 垂:留下2、对

17、以下各句加点词 ,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再拜:再一次下拜B推贤进士为务 务:事务、工作C假设望仆不相师 师:效仿D刑不上大夫 刑:刑罚3、以下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议不可对 ,定计于鲜也 见狱吏那么头枪地B及罪至罔加 太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C那么仆偿前辱之责 其次诎体受辱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受木索 ,暴肌肤4、以下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词义根本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 A固主上所戏弄 B素所自树立使然也C下流多谤议 D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5、以下各句中点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 A流俗之所轻也 B其次不辱身C下流多谤议 D固主上所戏弄 ,倡优畜

18、之6、以下各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不相同的一组是 A、假设望仆不相师 B、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 居那么忽忽假设有所失 虽累百世 ,垢弥甚耳 C、及以至是 ,言不辱者 D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以稍陵迟 ,至于鞭箠之间 灌夫受辱于居室7、选出以下各句句式与其它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且西伯 ,伯也 ,拘于羡里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C虽万被戮 ,岂有悔哉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8、名句默写1人固有一死 , , 。2仆窃不逊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 , , ,上计轩辕 ,下至于兹。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 。9、阅读下面一首词 ,然后答复以下问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

19、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注:这首诗写于辛弃疾南归后的第15年。当时作者36岁 ,任江西提典刑狱。鹧鸪的叫声在民间的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有人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复杂矛盾的心情。请你结合诗句具体谈一谈 ,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阅读美文 ,摘抄优美句子。大义生死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 ,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 ,不知“史是史 ,我是我 ,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 ,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 ,却凝聚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 ,令我出入古今 ,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 ,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 ,历史是为这种思考而存在的。中

20、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 ,那些杰出的“死里。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 ,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 ,一个要死 ,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却无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认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他去尽忠 ,焉知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 ,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 ,后者却是投机。 身为“楚臣 ,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 ,即使“国破山河在 ,他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以行吟 ,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的唯一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

21、自己的定位。冯友兰先生说过 ,中国文化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 ,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 ,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 ,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 ,在寡不敌众的时刻 ,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采取“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侵入受辱而死的。他选择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 ,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 ,沉着如归地赴死。这死 ,是一种决裂 ,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 ,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是历代美的理想追求者最好的结局。死可以明志 ,生亦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 ,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 ,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入公正之心 ,为李陵辩护

22、,开罪了皇帝 ,假设就为此而死 ,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是要完成“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篇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 ,能超载政治变迁 ,与天地同在 ,与日月同光。 “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莎士比亚的名句 ,令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成为西方“择生择死思考的典型形象。西方人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开展。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是把自我小生命看做民族大生命的一环。舍小取大 ,故有欣慰之感。有时 ,中国人甚至将“生看作比“死更难的事情。有一个“退麝投岩的故事。麝鹿被人追杀无计时 ,会跑到岩边将自己的麝香掏出 ,搓入泥土 ,归还大地 ,不令猎人所得。然后投岩而死。这是对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庄严比喻。抗日战争时期 ,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跑到云南。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岩边 ,他们将麝香掏出 ,哺育后生 ,还给中华 ,以雪国耻。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清明时的中国 ,生人走到死界边 ,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的不到百年的小“生里 ,还要活进五千年的历史里 ,活进无尽的未来里。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15 / 1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