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王维

上传人:h****6 文档编号:20723759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8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王维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年王维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3年王维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2023年王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王维(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年王维 王维 送綦毋潜作者介绍 落第还乡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旋任大乐丞,因故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归长安。安史乱之前,王维累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各类主题皆有佳作,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后期诗作多描摹田园景物,再加上诗中浓厚的隐逸思想,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下开一代风气,与

2、孟浩然并称“王孟”。此外,他本人笃信佛教,诗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称其为“诗佛”。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既至金门 ,不得顾采薇远,孰云吾道非 。 。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 ,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释 o 綦毋(q w)潜:字孝通,唐代诗人,为王维之友。綦毋是双姓。 o 东山客:指隐士,东晋谢安曾隐居东山,乃有是典。 o 采薇:传说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中,采薇而食。薇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结荚果,中有种子五六粒,可食,嫩茎和叶可做蔬菜,通称“巢菜”、“大巢菜”或“野豌豆”

3、。 o 金门:即金马门。史记载:“金马门者,宦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金马门。”这里指代朝廷。 o 孰云吾道非:语出孔子家语在厄:“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 o 行当:将要。 o 桂棹:用桂树做的船桨,这里是指代船只。离骚中有“桂棹兮兰桨”句。 语译 圣明时代是没有隐士的,因为天下英才都将汇聚朝廷。就连如同隐居东山的谢安一般的你啊,也不能再悠闲采薇而食,而要来考试应举了。谁想虽然参试,却终落第,就此远离了朝堂,不禁自问说难道是我等的主张错误了吗?想你远道而来,曾在江淮之间度过寒食佳节,又在东都洛阳缝制春衣。如今我在长安道上摆

4、下酒宴为你饯行,慨叹志同道合的友人就要分别了啊。你将乘坐桂木为桨的舟船,不久又能推开家中的柴门。树木绵延到远方,映衬着远行的你,西沉的红日洒满了孤峻的城池。我等的主张只是暂时得不到认同啊,你千万不要认为知音稀少。 赏析 此诗开篇便见不凡,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表面上是颂圣,但随即将綦毋潜比作谢安和伯夷、叔齐,这般人物却偏偏落第,从而“金门远”,还怀疑是否“吾道非”,前后对比,则讽刺之意鲜明。同时这也是对友人的慰藉:不是你才学不够啊,而是当道诸君皆盲者也。 “江淮度寒食”两句,或说是指友人归去之路。但綦毋潜家在江西,倘若归去,也该先经洛阳,再赴江淮,而不当反而言之,况且后面还有“行当浮桂

5、棹”四句言归去,未免重复。所以这两句应该是回想綦毋潜离开故乡,北上应试之途,从“度寒食”再到“缝春衣”,可见整整一年过去了,但这离乡的一年却并未得到应有回报,被迫要再黯然返回。 此诗在慰藉友人的同时,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同心与我违”,王维认为綦毋潜和自己是志同道合者,那么綦毋潜落第而归,也可反衬出诗人本身在朝中并不得意。“吾谋适不用”,与前“孰云吾道非”的主语不同,“吾道非”是綦毋潜的口吻,“适不用”则是王维本人的口吻,可见这“吾谋”是指王维和綦毋潜共同的谋,共同的主张、理念,然而却不得用。诗人一方面安慰友人,吾谋只是“适不用”而已,将来还有机会,同时以“勿谓知音稀”为结,再次说明自己

6、和对方的志趣、主张相同。表面上此诗是为友人的遭际而慨叹,其实诗人也是在自伤自叹。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o 饮:这里作使动用法,指“请饮”,可读作第四声。 o 陲(chu):指边疆、边界,引申为边缘。 语译 下得马来,请你饮酒,问你要到哪里去呢?你回答说:“因为不如意啊,所以要回到南山去隐居高卧。去吧,去吧,你就别多问了,且看那白云飘飘,永无止尽。” 赏析 此诗抒发了因为宦途坎坷而灰心失望,从而想要回乡隐居的情思。诗作问答体,但谁问谁答,正不必细究,或许其实并没有这番问答,而只是虚拟问答以述志而已。 诗中的“南山”当指终南山,

7、指代隐士居所,所以“归卧南山陲”也并非简单地离朝回乡,实有隐逸之志。“但去莫复问”两句,或谓是问者所言,恐怕不确,倘此言出于问者,便不当作“莫复问”,而当作“我不问”或“莫复留”了。此亦为答者所言。“白云无尽时”是指山林之趣,用白云的悠游对比宦途的拘束,用白云的无尽对比人生的有限,重重哲理却不明言,却指物而比,颇有禅的意味。所以王维被称为“诗佛”,并非妄语。 扩展阅读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曾作过多首送别诗,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别本即名为送别,上面这首送别,也有名为山中送别的。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言简意赅,抒发了对友人浓厚的眷恋相思之情。 青溪言入黄花

8、川 ,每逐青溪水。 途无百里。 随山将万转,趣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注释 o 青溪:沮水支流,在今天的陕西省勉县东面,水经注上说此水上,垂钓将已矣。 “其深不测,泉甚灵洁”。 o 言:发语词,无实义。 o 黄花川:在今天陕西省凤县东北,似与青溪相通。 o 趣:通“趋”,指快步前行。 o 菱荇(xng):指菱角和荇菜,都是水生植物。 o 葭苇:即芦苇,又名蒹葭。 o 盘石:通“磐石”,指大石头。 o 将已矣:就此罢了,这里指以此终老。 语译 我每次进入黄花川,都要追逐着青溪水前行。随着山势转过千道万道弯,其实才急行了不到百里而已

9、。乱石当中,水声喧闹,深密的松林里却景色幽静,只见菱角和荇菜随波荡漾,芦苇倒映在水中。我的心境向来悠闲,而清澈的溪水又是如此恬淡,还是就留在这溪边磐石之上,就此垂钓终老吧。 赏析 这是一首隐逸之诗,应当作于张九龄罢相以后,因为由此开始,王维在政治上趋向退缩无为,少年时的宏图壮志日益消磨,诗中的归隐之意也逐渐浓厚。诗明写游溪,其实暗有所指,“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是说自己在宦途中历经种种坎坷,但却并没有什么成就和进步,于是才萌生退隐之心。“声喧乱石中”,仍接上以言俗尘之烦扰,但随即“色静深松里”,周边的环境,更主要是诗人的内心,却逐渐变得平和起来。以此平和之心,驱策其双眼,再看景致,便只有恬

10、静和澄澈,菱、荇随波荡漾,芦苇倒映水中 唐诗常识 格律诗一般偶数句押平声韵,奇数句则除首句可能入韵外,都以仄声结尾,就此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古诗对于各句尾字的平仄虽无严格要求,但诗人也往往为了形成铿锵节奏而无意识地作出特别安排。即以此诗而论,偶数句押上声韵,都是仄声尾,不必说了,奇数句则以川(平)、转(仄)、中(平)、荇(仄)、闲(平)、上(仄)等字为结,自然平仄相间,使得阅读时起伏错落,别有韵味。 七言写景,往往显得秾丽,五言则相对要清雅得多,此诗中间几句,深切地反映出诗人确为写景妙手,果然“诗中有画”。再后写“我心素以闲”,这其实是自欺欺人,观诗的前半段,便不见闲,闲在其后,是逐渐产生

11、的情绪。就此诗人发出喟叹:人生如此无奈,坎坷如此重重,还不如就此归隐算了。传说姜尚曾垂钓渭滨,后汉也有严光垂钓而隐,不肯出仕,故向来以垂钓来指代隐者。“将已矣”三字,回味悠长,然而事实上王维始终在宦途中辗转,他并没有真的去隐居,所有通达、谦退,也只反映在诗中,只是诗人万般无奈之下美好的理想而已。 渭川斜阳照墟落 ,穷巷 田家 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田夫荷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锄至,相见语依依。 。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注释 o 渭川:即渭河。 o 斜阳:别本作“斜光”。 o 墟落:即村落。 o 穷巷:别本作“深巷”,穷在这里也是深的意思。 o 雉雊(gu):雉鸡鸣叫,语出礼

12、记月令,有“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句,郑玄注:“雊,雉鸣也。” o 荷:肩负,去声,今可读为第四声。 o 式微:指诗邶风有式微诗曰:“式微式微,胡不归。”式微即临近黄昏意。 语译 斜阳映照着村庄,牛羊归入深邃的街巷。村中老人想念着牧童,于是倚着拐杖在柴门边等候。野鸡鸣叫,麦苗茁壮成长,蚕正作茧,桑叶已很稀疏。农夫扛着扁担回来,相互亲切地交谈着。我因此而羡慕农家闲逸的生活啊,怅然吟咏着式微之诗。 赏析 此诗笔触简洁,写农家田园之乐纯用白描手法。乡间黄昏时分,先写斜阳落,再说牛羊归,老人等待牧童归来,农夫已经收工回家,间杂以麦苗生长、蚕已化蛹结茧,可知时令乃是夏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是闲适、

13、平和的,这从牛羊自归(牧童还未回来),农夫“相见语依依”便可看出。然而诗人写景,并非纯粹歌咏农家之乐,而是寄托自己的烦闷心情,暗起隐居之思,诗眼便在结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邶风式微咏道:“式微式微,胡不归。”天近黄昏,为什么不回来呢?诗人怅然而吟,其意是说自己已近暮年,为什么还贪恋着俗世的繁华,不肯回归自然,归乡而隐呢? 当然,农人辛勤劳作,生活未必有诗人所描写的那般愉快、闲适,所以诗中所写的只是农村的表象而已,内中究竟如何,并非诗人所愿见、愿闻、愿知,其悠闲的氛围,纯是诗人想象,为的正是引出结句。在王维看来,农家之乐,更准确点说是隐士之乐,要超过仕宦无数倍,所以衷心艳羡。就此而产生

14、了这首清雅的诗篇,同时也类似一幅淡墨山水画。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 ,贵来方悟稀。 。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 无是非 。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注释 o 宁久微:宁是否定,微指卑贱,意为:哪儿会长久卑贱呢? o 殊众:与众不同。 o 怜:指爱。 o 无是非:指因怜爱而不计较是非,觉各方面均很可爱。 o 持谢:奉告。 o 效颦:语出庄子,说:“西施病心而颦(皱眉),其里之丑人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后来演化成“东施效颦”的

15、成语。 o 安可希:怎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呢? 语译 西施的美色天下人都仰慕,她又怎会长久卑贱呢?白天还是越地溪水畔的浣纱女,晚上就进入吴宫变成了吴王的妃子。卑贱之时,她与众人又有什么不同呢?然而一旦富贵,大家才明白她的美艳是多么稀罕啊。她招人前来帮忙涂脂抹粉,自己都不用亲自穿衣服。吴王越是宠爱她,她的仪态越是惹人怜惜,吴王因此而觉得她所有方面莫不可爱。当时一起浣纱的女伴,没有人能够与她同车回乡。奉劝那邻居的女孩啊,光是模仿西施皱眉头,又怎可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呢?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史事以抒发自己某种情怀。历来都解此诗意为讽喻,嘲讽那些倖进小人,一朝得势便骄奢淫逸,“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16、还蛊惑君王,使得“君怜无是非”。然而将西施比倖进小人,实在难以自圆其说,开篇就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哪有遭人痛恨的倖进小人是天赋奇才,并且命中注定不会屈居下僚的呢?结句再用“东施效颦”的典故,说这些人的天赋是学不来的,遭际是无法复制的,分明对以西施类比的那些人抱有欣赏甚至是羡慕的态度,又何来讽喻一说? 其实诗的本意,不过自比西施,为自己一时的不遇开脱、自解而已。王维认为自己才能超卓,便如同西施盛富美色一般,锥处囊中,终能脱颖而出,是不会长久沉沦下僚的,一旦得志,自能一飞冲天。不遇之时,似乎并不“殊众”,富贵以后,人们才会真正了解我的才能。“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只是状其贵盛而已,“无是

17、非”是说到时候看来处处皆是才能,而并不含有是非不辨的隐意。而既然自己的才能和西施的美色一般都是天赋的,自然他人无法仿效,东施效颦终究无益。 此诗或作于王维青少年时代,尚有万丈雄心,想要一朝贵盛,翱翔天际,好好地做一番事业,诗中充满了自矜之意。从来诗歌不可浅读,亦不可深读,强要赋予某首诗更深厚的用意,结果只能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 王维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注释 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o 鹿柴(zhi):“柴”通“砦”,本意指鹿栖息的地方,此为地名,是王维辋川别墅二十胜景之一。 o 返景:“景”通“影”。初学记日部载:“日西落, 光返照于东,谓之日景,景在上曰反景,在下曰倒景。”

18、语译 空旷的山间啊,看不见人,但是能够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夕阳映入深林之内,又照在青苔之上。 赏析 王维在他的辋川集序中说:“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其实偌大的杭州西湖,不过十景,小小的辋川谷内,却有二十胜景,想来大多是略具其形,拿来凑数的。然而景物之是否可观,都在人心,心有所感,处处皆是胜景,心中无感,胜景也如荒芜,所以说后人由“辋川二十胜景”的说法所体味到的,不是辋川谷有多美,而是能够发现其美的王维具备了多么深刻的艺

19、术家的敏感性。 即以此诗而论,说白了不过山空寂而林幽深而已,但诗人却能够用简朴直白的字句描摹得如此感人,恍然如同目见而耳闻。两联都用衬托笔法,有人语响而不觉嘈杂,反而更显山林的空寂,有夕阳照而不觉敞亮,反而更显山林的幽深。正如万绿丛中涂一点红,不觉绿色贫弱,反而更显绿意盎然,格外鲜明。说王维“诗中有画”,倒不如说他能够用画家的眼光去发现山林之美,从而以诗语道出。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第二句:“但闻人语响。”诗人用一点点隐约的声音来反衬山林之空寂、静谧,但他可以说“但闻鸟语响”、“但闻蝉语响”,正如南朝王籍在入若耶溪中所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而王维不言自然之声,却偏要说“人声”,想来未必无

20、因。私以为此“人语”,即指的是诗人本人,诗人身处空寂清幽的山林之中,觉得自己已与自然契合为一体,再无俗尘烦扰。所以这“人语”不但不会破坏自然的纯粹,反而是人与景默契统合的象征。隐士情趣,因此而出,并不仅仅只是对景物的简单素描而已。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幽篁(hung):幽深的竹林,篁即竹林意。 长啸:嘬口长鸣,类似于今天所谓的“吹口哨”。 o o 语译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中,一边弹琴,一边吹着口哨。深林之中,无人知晓,只有明月映照着我。 赏析 此亦古绝,亦为王维咏其辋川别业附近的“二十胜景”之一,而诗中所表现的,也是隐士恬然自得,不因俗务缠身、

21、烦心的独特趣味。与鹿柴不同的是,鹿柴以写景为主,而将主人公隐藏在清幽深邃的景致之中,此诗则以写人为主,景物围绕主人公而存在。 唐诗常识 王维此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绝句”,而属于“古绝”。严格意义上的绝句要求押平声韵,而且用律句,该对则对,该粘则粘,而王维此诗,不但押仄声韵(响、上),虽用律句,却不对、不粘,很明显是古绝。唐诗中,五言古绝是非常常见的,可以看作是从五言古诗到五言律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衔接,而七言古绝则不多见。 首句写“独坐”,与结句“来相照”相呼应。诗人独自一人坐在深幽的竹林中,感受那自然恬静之趣,他“弹琴复长啸”,显得是那么怡然自得。“深林人不知”,表面上是说因为竹林深密,所以

22、外人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在做些什么,实际是说这般隐者之趣,俗尘中的凡人是理解不了的。然而人虽不知,明月却知,他“独坐”无人伴、无人知,却偏偏有月光洒在身上。“来相照”一个“来”字,便出动态,并使人联想起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境。李白诗是人主动地去邀月,以见其孤独无伴,而要寻找一份寄托,王维诗则是月主动地来照人,以见自然与人之相契合,故此虽“独坐”却并不孤独,诗人的内心是舒适的、充实的。 故而清人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评此诗道:“妙绝天成,不涉色相,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洗。”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注释 绿,王孙归不归? o 明年:别本作“年年”。

23、 语译 我在山中送别友人归来,日色已暮,因而掩上了简陋的柴门。春草啊明年又会变绿,请问你是否会回来呢? 赏析 送别与思人,一般情况下,多将思念放在送别之际,离人远去之时,而诗人却独出心裁地将思念置诸送别归来之后。为什么要放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呢?注意此时天色已暮,柴扉已合,昏暗之中,诗人独居陋室,最感孤清寂寞,因而于此时思念才别之友,情感之阐发最为得宜。 尾联是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但改否定的“不归”为疑问的“归不归”,尽出期盼之意。“春草明年绿”有本作“春草年年绿”,私以为不甚佳。“年年”是泛指,“明年”才指此番送别之后的下次重逢,与前一联关联更为紧密。 相思 红

24、豆生南国,春来 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注释 ,此物最相思。 o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宋人古今诗话载:“相思子圆而红,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 o 春来:别本作“秋来”。 采撷(xi):采摘、摘取。 o 语译 红豆生长在南方啊,当春天来到的时候,就又会生出几枝新芽。希望你多多采摘它吧,传说此物最为相思。 赏析 红豆之名相思子,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因为王维这首著名的五绝,几乎妇孺皆知,红豆蕴含着相思之意。宋尤袤全唐诗话中说:“禄山之乱,李龟年奔放江潭,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云云,又秋风明月苦相思云云,此皆王维所制

25、而梨园唱焉。”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就已经影响力很大了。 此诗借红豆“相思子”的别名,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但不说自己,却偏言“君”,希望对方也能和自己一般相思寄远。第二句“春来”云云,或作“秋来”,其实都无所谓,这里的“春”、“秋”皆虚,其实要说的是最近如何,诗人作此诗时为春季,自作“春来”,作此诗时是秋季,便作“秋来”,总之是吟咏目下的相思之情,不必在季节上作太多的考证。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语译 您是从故乡来的啊,应当知道故乡的事情。不知道动身前在雕饰花纹的窗户前,寒梅有没有生出蓓蕾呢? 赏析 亲友自故乡前来,因问故乡之事,此诗为写乡思之意明矣。但不问家中别

26、事,独问寒梅,以小而及大,有爱屋及乌意,即因思念故乡,故思念故乡之一草一木,再以对一草一木的关切,来衬托对故乡全方位的怀思。 其实这种手法并不罕见,陶潜问来使诗云:“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山下,今生几丛菊?”王安石道人北山来诗云:“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此长。”但都没有王维此诗著名,千年传唱,究其原因,就在于此诗用语质朴,且言简意赅,一问即收,而上述两诗则问之不绝,尚有下文。初唐诗人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也用类似手法,更是絮絮叨叨问个不停。 诗不是越长越好,也不是越短越好,在于所要阐发的情感有多浓烈,是不是情先意尽,或者意先情尽。倘若意先情尽,则使读者如梗在喉,倘若情先意尽,则有画蛇添足之感,总要情与意相辅相成,意已到而情将尽未尽,才最见佳妙,更耐咀嚼。此诗所抒发的思乡之情,并非浓烈,故而诗意如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最显情思绵长,问得过多,反为不美。陶潜诗与王安石诗都于思乡外更着别意,所以后面可以有所增添,但也因此而使得诗意不纯,使读者的共鸣不够强烈。而王绩诗亦纯是思乡之意,问来问去,问个不休,就比起王维这首诗来,笔法、意境、情感,都要差得太远了。 王维 王维 王维佛教 王维相思 王维诗 王维诗作 王维诗词赏析 王维诗歌赏析 永远的王维 王维山中送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