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类气体规划设计方案_范文参考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20711679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21.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无机类气体规划设计方案_范文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无机类气体规划设计方案_范文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无机类气体规划设计方案_范文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资源描述:

《无机类气体规划设计方案_范文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机类气体规划设计方案_范文参考(1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泓域咨询/无机类气体规划设计方案目录第一章 背景、必要性分析8一、 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8二、 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9三、 深化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0四、 积极扩大内需,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14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5第二章 项目概述17一、 项目概述17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18三、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21四、 资金筹措方案21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21六、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22七、 环境影响22八、 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22九、 研究范围24十、 研究结论24十一、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25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25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27一、 深入推进资源

2、循环利用27二、 进入电子特种气体行业主要壁垒30三、 电子特种气体行业发展态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1第四章 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36一、 项目选址原则36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36三、 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活力40四、 推进美丽宜兴建设,持续显化和放大生态宜居优势41五、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44第五章 建筑工程方案45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45二、 建设方案46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46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47第六章 产品方案49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49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49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49第七章 法人治理51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51二、 董事53三

3、、 高级管理人员58四、 监事60第八章 发展规划分析62一、 公司发展规划62二、 保障措施63第九章 组织架构分析65一、 人力资源配置65劳动定员一览表65二、 员工技能培训65第十章 项目环保分析68一、 编制依据68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69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69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70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71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71七、 环境管理分析71八、 结论及建议74第十一章 原材料及成品管理76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76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76第十二章 项目节能方案78一、 项目节能概述78二、 能源消费种类

4、和数量分析79能耗分析一览表80三、 项目节能措施80四、 节能综合评价81第十三章 工艺技术说明83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83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86三、 质量管理87四、 设备选型方案88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89第十四章 劳动安全生产分析91一、 编制依据91二、 防范措施93三、 预期效果评价96第十五章 投资估算97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97二、 建设投资估算98建设投资估算表102三、 建设期利息102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2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3四、 流动资金104流动资金估算表105五、 项目总投资10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6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0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

5、筹措一览表107第十六章 经济收益分析109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0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0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0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11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1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3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1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16三、 偿债能力分析11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18第十七章 风险分析120一、 项目风险分析120二、 项目风险对策122第十八章 项目综合评价125第十九章 附表12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7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28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2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9项目投资现金

6、流量表130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32建设投资估算表132建设投资估算表13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33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34流动资金估算表13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7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第一章 背景、必要性分析一、 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深化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行业规制改革,积极开发新型医疗器械,构建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诊疗新模式,促进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推广应用高性能医疗器械,推进适应生命科学新

7、技术发展的新仪器和试剂研发,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整体竞争力。(一)发展智能化移动化新型医疗设备开发智能医疗设备及其软件和配套试剂、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终端设备,发展移动医疗服务,制定相关数据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智能医疗服务体系。(二)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大幅提升医疗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利用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加快组织器官修复和替代材料及植介入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加速发展体外诊断仪器、设备、试剂等新产品,推动高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芯

8、片等新技术发展,支撑肿瘤、遗传疾病及罕见病等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二、 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加强前沿材料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加强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新材料应用水平,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到2020年,力争使若干新材料品种进入全球供应链,重大关键材料自给率达到70%以上,初步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性转变。(一)推动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需求,扩大高强轻合金、高性能纤维、特种合金、先进无机非金

9、属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显示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绿色印刷材料等规模化应用范围,逐步进入全球高端制造业采购体系。推动优势新材料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作,开展研发设计、生产贸易、标准制定等全方位合作。提高新材料附加值,打造新材料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新材料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组建新材料性能测试评价中心。细化完善新材料产品统计分类。(二)以应用为牵引构建新材料标准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需求,加强新材料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设计规范的衔接配套,加快制定重点新材料标准,推动修订老旧标准,强化现有标准推广应用

10、,加强前沿新材料标准预先研究,提前布局一批核心标准。加快新材料标准体系国际化进程,推动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三)促进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推动稀土、钨钼、钒钛、锂、石墨等特色资源高质化利用,加强专用工艺和技术研发,推进共伴生矿资源平衡利用,支持建立专业化的特色资源新材料回收利用基地、矿物功能材料制造基地。在特色资源新材料开采、冶炼分离、深加工各环节,推广应用智能化、绿色化生产设备与工艺。发展海洋生物来源的医学组织工程材料、生物环境材料等新材料。(四)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突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拓展纳米材料在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范围,开发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

11、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加大空天、深海、深地等极端环境所需材料研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带动性的创新成果。三、 深化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构建以电线电缆、节能环保等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科学、生态文旅等新兴产业为主导,氢能源、5G、物联网、北斗等未来产业为新动能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高地。(一)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深化“造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实施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分产业开展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提升。搭建重点行业产业

12、链供需对接平台,构建市场多元、协作配套的供应链体系。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全国500强企业,打造一批“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地标性产业高地,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电线电缆产业全面优存量、提质量,打造全国电线电缆智能制造、资源配置中心;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拓展领域、攀升价值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集群;推动工业陶瓷产业高端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全国非金属材料产业高地。(二)大

13、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五年倍增计划,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大力引育龙头型、旗舰型、科创型项目,集聚资源力量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积极拉长材料产业链条,拓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领域,打造无锡集成电路产业重要基地;推动光伏产业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打造长三角光伏产业重点集群;推动生命科学产业对接领军企业、布局重大项目,打造集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制造、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带。加快通航产业园区建设,推动通航产业崛起成势。聚焦产业科技前沿,积极布局氢能源、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北斗等未来产业,抢先培育一批新产业新经济新模式。(三)提升

14、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强市大数据中心、深化数据集成运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积极招引国内外总部企业,鼓励大规模制造企业向总部化转型。加快发展枢纽经济,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商、冷链运输等枢纽经济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文体教育、家政服务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以新供给引领新消费。(四)推动旅游业加速爆发坚持规划引领、全域推进,推动旅游业成为产业强市支撑极。在南部山区,完善阳羡生态旅游

15、度假区体制机制,建成宜兴国际旅游度假区、雅达健康生态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积极创建省级云湖旅游度假区,实施善卷、竹海、云湖等景区提升工程,争创国家*级旅游景区,打造江南山区高端旅游业态;在东部渎区,依托大拈花湾等项目,促进锡宜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太湖最美湾区、一流水乡旅游;在中心城区,对城区进行旅游化功能改造、特色化风貌塑造,完善城市休闲功能,丰富夜间旅游产品供给,打造城区即景区的旅游业态;在平原圩区,因地制宜推动农业、生态、文化、休闲等要素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全域旅游业态。(五)优化产业发展形态质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实施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推动差别化措施落地落实

16、,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开展工业集中区提质增效行动,大力盘活闲置厂房、整治低效用地,推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效益高、质量好的项目、企业、产业集聚。大力推动重点园区向科技型、生态型、开放型转型提升,加快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建筑形态、配套设施,更好承载高端资源要素。四、 积极扩大内需,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健全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长效机制,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一)加快畅通经济循环找准宜兴的坐标定位和比较优势,更好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生产、分配

17、、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畅通产业循环,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打通各类生产要素的流通路径,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有效衔接。畅通流通循环,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形成商品和资源有效集散、高效配置、价值增值、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畅通消费循环,积极培育平台型市场企业,推动从有形市场为主向线上线下市场融合为主转变。畅通区域循环,主动承接中心城市产业溢出,加强对外产业合作,实现与省内循环、长三角循环、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的有效衔接。(二)全面释放消费潜力把握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18、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快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各类创新,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无接触式交易服务,培育在线消费、体验消费、信息消费等消费新热点。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推动智慧商圈、特色街区建设,丰富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模式,形成若干主题鲜明商业地标和体验中心,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全面优化消费环境,打造消费者放心城市。(三)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谋划一批“两新一重”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卫生、健康养老、生态环保、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方面短板,着力扩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科研设施投资。创新政府投

19、融资方式,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型增长机制。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建设体制机制,促进各项要素配置向重大优质项目倾斜,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带动作用。五、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第二章 项目概述一、 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无机类气体2、承办单位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

20、3、项目性质:新建4、项目建设地点:xx园区5、项目联系人:任xx(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展望未来,公司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梦想、责任、忠诚、一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围绕业务体系、管控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重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及业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团队能力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供应链管理平台。未来,在保持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以“和谐发展”为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秉承“责任、公平、开放、求实”的企业责任,服务全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公司将继续提升供应

21、链构建与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集团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自主创新、持续改进,以技术领先求发展的方针。公司满怀信心,发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园区,占地面积约79.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产品规划方案根据项目建设规划,达产年产品规划设计方案为:xx无机类气体/年。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统筹布局建设国家大数

22、据公共平台,制定出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动建立数据资源清单和开放目录,鼓励社会公众对开放数据进行增值性、公益性、创新性开发。加强大数据基础性制度建设,强化使用监管,建立健全数据资源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保护数据资源权益。到2025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更高层次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形成,城乡融合程度显著提高,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美丽宜兴”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等供给水平全面增强,本质安全基础明显夯实,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增幅总体优于无锡大市平均水平、成为无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坚强一翼,形成更多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巩固提升在全国百强县中的发展地位,勇做

23、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先行军、“强富美高”建设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明显提升。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研发投入占比达到无锡平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主导、未来产业为新动能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大力实施民生共建共享战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

24、入差距持续缩小,优质均衡、覆盖全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卫生健康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不断强化,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质性成果,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同步改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美丽宜兴建设展现新面貌。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更为健全,生态产品绿色供给水平稳步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更加顺畅,基本建成长三角最美生活“后花园”、重要旅游目的地。社

25、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传统文化、陶瓷文化、科教文化、乡贤文化等优势更为显化,文旅融合、数字文化产业等深入发展,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凝聚力显著增强,“中国陶都”影响力持续扩大。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同类城市前列,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牵引作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宜兴业”品牌打响,营商环境指数位居全省前列。高水平全面开放格局进一步确立,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锡宜一体化等区

26、域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部分确立。三、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7148.25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1227.9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19%;建设期利息245.2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90%;流动资金5675.1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90%。四、 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27148.25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7138.04万元。(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

27、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0010.21万元。五、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575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45006.87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9154.98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6.38%。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10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9382.53万元(产值)。六、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七、 环境影响本项目所选生产工艺及规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严格采取环评报告规定的环境保护对策后,各污染源

28、所排放污染物可以达标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仅从环保角度来看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八、 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一)编制依据1、一般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3、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二)编制原则本项目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遵循创新、先进、可靠、实用、效益的指导方针。保证本项目技术先进、质量优良、保证进度、节省投资、提高效益,充分利用成熟、先进经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1、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好节

29、能减排,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做好投资费用的控制。2、根据市场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产品方案及工艺路线,设计上充分体现设备的技术先进,操作安全稳妥,投资经济适度的原则。3、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节能设计规范,努力做到合理利用能源和节约能源。采用先进工艺和高效设备,加强计量管理,提高装置自动化控制水平。4、根据拟建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象、交通运输等条件及安全,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原则进行布置;同时遵循国家安全、消防等有关规范。5、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及消防等方面,本着“三同时”原则,设计上充分考虑装置在上述各方面投资,使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及消防贯穿工程的全过程。做到以新

30、代劳,统一治理,安全生产,文明管理。九、 研究范围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市场需求预测;3、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4、建设地点与建设条性;5、工程技术方案;6、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方案;7、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及节能;8、企业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9、建设实施与工程进度安排;10、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1、经济评价。十、 研究结论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前瞻性;项目产品技术及工艺成熟,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且项目产品性能优越,是推广型产品;项目产品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方案;项目设施对环境的影响经评价分析是可行的;根据项目财务评价分析,经济效益好,在财务方面是充分可行的。十一

31、、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52667.00约79.00亩1.1总建筑面积81219.761.2基底面积31600.201.3投资强度万元/亩250.032总投资万元27148.252.1建设投资万元21227.902.1.1工程费用万元18018.672.1.2其他费用万元2809.122.1.3预备费万元400.112.2建设期利息万元245.252.3流动资金万元5675.103资金筹措万元27148.253.1自筹资金万元17138.043.2银行贷款万元10010.214营业收入万元575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45006.87

32、6利润总额万元12206.647净利润万元9154.988所得税万元3051.669增值税万元2387.4210税金及附加万元286.4911纳税总额万元5725.5712工业增加值万元18767.1813盈亏平衡点万元19382.53产值14回收期年5.1015内部收益率26.38%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12681.23所得税后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大力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城市矿产开发、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发展再制造产业,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提高政策保障水平,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到202

33、0年,力争当年替代原生资源13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规模达到3万亿元。(一)大力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和尾矿综合利用推动冶金渣、化工渣、赤泥、磷石膏等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加强对工业固体废弃物中战略性稀贵金属的回收利用。研发尾矿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尾矿中伴生有价元素回收和高技术含量尾矿产品开发,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经济性。研发复杂多金属尾矿选冶联合关键技术与装备、清洁无害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单套设备处理能力达到每年100500万吨的尾矿高效浓缩及充填料制备、输送、充填成套工艺技术。开发低品位钛渣优化提质技术,提高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率。(二)促进城市矿产开发

34、和低值废弃物利用提高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拆解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加工利用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系统,协同发挥各类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作用,打造城市低值废弃物协同处理基地。落实土地、财税等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础设施,支持现有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地升级改造。(三)加强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基本实现畜禽粪便、残膜、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等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支持秸秆代木、纤维原料、清洁制浆、生物质能、商品有机肥等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鼓励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多种农林废弃物,因地制宜实施农村

35、户用沼气和集中供沼气工程。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引导回收废旧地膜和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利用林业废弃物建设热、电、油、药等生物质联产项目。积极开发农林废弃物超低排放焚烧技术。(四)积极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示范,推动废弃太阳能电池、废旧动力蓄电池、废碳纤维材料、废节能灯等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广稀贵金属高效富集与清洁回收利用、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等。支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发与应用,发展碳循环产业。(五)大力推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海水淡化及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核心材料和关键装备的可靠性、先进性和配套能力。推动建设集聚发展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开展海水

36、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总包与服务。开展海水淡化试点示范,鼓励生产海水淡化桶装水,推进海水淡化水依法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推进海水冷却技术在沿海高用水行业规模化应用。加快从海水中提取钾、溴、镁等产品,实现高值化利用。(六)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机械产品再制造无损检测、绿色高效清洗、自动化表面与体积修复等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加快产业化应用。组织实施再制造技术工艺应用示范,推进再制造纳米电刷镀技术装备、电弧喷涂等成熟表面工程装备示范应用。开展发动机、盾构机等高值零部件再制造。建立再制造旧件溯源及产品追踪信息系统,促进再制造产业规范发展。(七)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推动物联网电子监管技

37、术在危险废弃物、电子废弃物利用处置等领域应用,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统筹国内外再生资源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鼓励通过合同管理方式,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使用再生产品和原料。建立健全覆盖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再生产品、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体系。二、 进入电子特种气体行业主要壁垒(一)电子特种气体行业不同产品的工艺存在差异,掌握核心技术难度较大电子特种气体种类较多,不同类产品的合成、纯化等工艺技术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且工艺路线长、过程复杂;同时,电子特

38、种气体对产品纯度、产品指标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需要对生产过程中各类杂质含量进行精准有效的控制,工艺难度较大。因此,电子特种气体企业开发一种满足半导体工艺要求的气体品种,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研发积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在产业化应用中对工艺参数不断进行优化。目前国内气体企业实现了对部分电子特种气体品种的,在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中,通常要面临不同类产品之间的核心技术壁垒。(二)电子特种气体行业客户认证周期长、准入难度较大电子特种气体的下游主要为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行业的大型厂商,其对产业链的管理高度精细化,对气体产品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对于原材料和供应商的认证和选择非常严格。因

39、此,新产品即使成功完成实验室研发和批量化生产,在向客户推广时还将面临较高的准入壁垒,需要较长时间的审核认证周期。(三)电子特种气体行业海外业务拓展在专利布局、市场开发方面存在较大挑战全球范围内,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是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也是重要的电子特种气体终端市场。一方面,境外电子特种气体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国际巨头专利布局较为全面,相关国家和地区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较为完善,国内气体企业拓展海外业务需要完善海外专利布局以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对知识产权的要求。另一方面,电子气体行业集中度较高,林德、液化空气、大阳日酸和空气化工4大国际巨头市场份额超过70%,市场格局相

40、对固化,且部分国家和地区存在保护本土产业的倾向,成为国内气体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的挑战。三、 电子特种气体行业发展态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电子特种气体行业发展态势及面临的机遇1、国家政策大力鼓励电子特种气体产业的发展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208号)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对集成电路及其配套产业链的发展予以重点推动支持,电子特种气体也列入了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41、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等产业创新发展;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产业扩张带动电子特种气体需求强劲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端制造业成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方向,整体市场规模快速增长。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幅增加了芯片、显示面板等硬件的需求。近年来,国内晶圆厂处于密集扩产的周期,进而带动了相关的上游原材料需求强劲增长。3、与国际化发展趋势,为国内电子特种气体企

42、业带来发展契机自2018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贸易摩擦不断升级,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战略发展的支柱产业,从设备、原材料等,深受影响,严重制约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发展,自主可控的发展之路势在必行,上下游客户广泛共识。经过多年追赶,国内电子特种气体企业在部分产品的生产上实现突破,成功进入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根据ICMtia数据,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制造用材料中,国产化程度达到约26%。同时,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更不明显。进一步推动提升电子特气水平,促进电子特气企业国际化发展,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短板,向国际市场电子特气长板发展,未来成长空间可期。4、电子特种气体行

43、业产业配套逐步完善,产业价值愈发显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国内电子特气产业初具规模,产业发展所需配套技术、原料、工程等越来越成熟,人才储备和知识产权布局收效明显,并得到客户广泛认可,这在根本上提高了客户实现材料本地化发展的源动力和紧迫性,结合本地化物流、仓储、服务等优势,推动半导体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全方面发展,产业配置逐步完善,也有利于行业提升规模、人才和配套资源的积聚效应,促进产业合力发展。另一方面,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节点推进,所带来的材料指标要求提高,电子特种气体材料多元化发展要求等,结合本地化发展需要,未来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二)电子特种气体行业面临的挑战1、电子

44、特种气体行业部分气体品种仍有技术壁垒集成电路工艺流程环节较多,不同环节需要搭配使用特定的电子特种气体,各类电子特种气体总体数量超过100种,其中大部分品种被国外垄断,即使部分气体用量较少,但也是集成电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性材料。国内电子特种气体企业整体发展时间较短,在产品种类、工艺水平、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依然与国际巨头有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很难在短期打破,需要一定时间的迭代试错。由于半导体产线上原材料微小的误差可能造成整条产线的损失,客户的试错成本很高,加大了国内企业进入新产品、新市场的难度。2、电子特种气体行业新产品研发的压力摩尔定律展现了半导体行业技术快速迭代更新的特点,各大芯片制造厂商持

45、续投入大量研发费用,开发新的工艺,以保证产品性能的领先性。制程升级对电子特种气体的纯度和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开发的生产工艺也会产生新的原材料需求。因此,电子特种气体企业始终面临着技术更新和产品替代的风险,需保持足够的研发强度,及时跟踪下游行业的技术动态,将自身产品的技术发展路线与半导体工艺路线紧密结合,并且需不断丰富产品种类,以抵御技术变更和产品替代风险。3、电子特种气体行业专业化人才不足制约产业发展我国半导体产业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和国产化进程加快,但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尚需时间。目前,电子特种气体行业专业研发人才、具备半导体工艺服务和应急处理能力的人才、具备专业知识和国际化视野

46、的市场营销人才、具备专业管理理念和技能的人才等都相对缺乏。国内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的基础研究实力和产业化能力与国际龙头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随着国内集成电路及电子特种气体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内气体企业进一步走向全球市场,专业化人才不足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第四章 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坚持节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利用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效统一,土地利用最优化。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县,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太安二年

47、至永嘉四年(303310),朝廷为表彰周玘(周处长子)三兴义兵平乱之功,设置义兴郡,属扬州。隋开皇九年(589),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县,属常州。清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两县。民国元年(1912)荆溪县撤销,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到二三五年宜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全国一流、令人向往的科技创新之城、现代产业

48、之城、生态宜居之城、文明幸福之城,“强富美高”新宜兴展现现代化新图景。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锡宜一体化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实现民生共建共享的现代化,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保持领先,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医疗卫生现代化,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平安宜兴建设达到新水平;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

49、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成为美丽江苏、美丽无锡建设的示范样板;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更高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达到新高度,社会诚信体系全面建立,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全面持续深入,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宜兴充分彰显。综合实力在量质并进中跃上新的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0.3万元增长到14.7万元,宜兴稳居全国县

50、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工业百强县前十位。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产值分别突破4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2.1个百分点。获评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新增上市企业8家、累计达31家。市场主体突破14万户、是“十二五”末的1.6倍。环科园环保产业销售额、税收年均分别增长27%、28.6%。经开区在全国同类园区中排名第53位、跃升114位。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升格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转型升级在动能转换中迈出坚实步伐。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7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达83%。实际使用外资19.2亿美元。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85只、其中10亿元以上31只。规上工业增

51、加值率提升2.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333.6亿元增长到815.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638家、是2015年末的2.3倍。人才总量达38万。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9项。6家企业获得无锡市级以上质量奖。单位GDP建设用地、能耗分别下降30.2%、17.6%。获评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重大战役在攻坚突破中取得显著成效。全方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打出优化金融生态组合拳,贷款余额较“十二五”末增长35.6%,不良贷款率实现五连降;强化政府性债务管控,债务规模、成本、债务率稳步压降;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加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保持“双下降”,本质安全水平稳定提升。高标准推动精准脱贫,128个

52、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脱困转化,困难群众精准救助率达100%,助力对口协作地区脱贫摘帽。全力攻坚污染防治,国省考断面水质优比例提升68.9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74天,固危废处置能力由0.9万吨/年提高至40.9万吨/年。城乡发展在内外兼修中焕发宜居活力。坚持与众不同卓越城市的定位追求,新城打造和老城提升同步推进,宜居化建设不断深入,枫隐广场、青墩公园等一批城市绿地先后建成开放,79个老旧小区、38条城区道路完成综合改造。新增污水、供水、燃气管网2140公里。光大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建成投用。宁杭高铁宜兴站停靠列车达156班次,国省干线里

53、程增至399公里,路网密度达1.57公里/平方千米,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100%。全国文明城市首创即成、实现蝉联,全国文明镇、村达10个;入选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注册志愿者达36.6万人。民生事业在协调推进中实现全面进步。民生投入资金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提升至86.2%,办成147项民生实事。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4%、7.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新建和改建学校39所、医疗机构43家,市文化中心累计到馆人次突破800万,新增养老床位5270张,保障性住房惠及超1万户家庭。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乡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8

54、.3%、99%。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2015年的1.6倍、1.7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82.7岁。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三、 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活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一)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行动方案,重点实施深耕上海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主动融入南京、杭州都市圈,深度参与“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打造长三角生态经济示范区。以锡

55、宜一体化为先导,加快推进宜马快速通道、锡宜城际轨道S2线、盐泰锡常宜铁路、锡宜高速改扩建、丁蜀通用机场、锡溧漕河航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铁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推进锡宜产业融合、创新协同以及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一体化。(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聚焦商事、投资、贸易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制度性开放。深度对接上海、浙江、省内自贸区建设,提高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开发园区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与先进园区共建平台载体,全面提升开发园区能级水平。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升级,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水平。推动对外贸易向技术密集型货物贸易、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转

56、变。加大跨境电商龙头平台企业引进力度,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建设宜兴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平台载体,做大进出口规模总量。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鼓励企业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参与境外并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走出去”。四、 推进美丽宜兴建设,持续显化和放大生态宜居优势以优化空间布局为基础,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支撑,以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美丽田园乡村为抓手,打造长三角最佳生态宜居城、最美生活“后花园”。(一)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对接国家、省市重大战略规划,构建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纲领、各类专项规划为支撑、详细规划为实施操作依据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优化“

57、一圈三带”空间布局,完善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发展的城乡一体空间布局,构筑产业、城市、生态、文化良性互动发展战略构架。优化各板块主体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形成东部科创带、北部产业带、西部农业带、南部旅游带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布局,实现融合发展、错位竞争。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对自然保护地、重要水源地、文物等实行特殊保护制度,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定期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强化规划执行刚性;研究探索产业用地保障线、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战略“留白”用地控制线划定,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围

58、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太湖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涵养区建设,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确保饮用水安全可靠;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控源截污工程,落实“河湖长制”“点位长制”“断面长制”,确保水质稳定达标;深入推进太湖治理,实施竺山圩退圩还湖工程,积极融入环太湖生态圈建设,为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作出宜兴贡献。持续打响蓝天保卫战,推进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始终确保空气质量“双达标”。全面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预防、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修复,确保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59、建立覆盖垃圾分类化收集、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全流程的固废处置体系。支持企业开展能源梯级利用、废水循环使用、固废综合利用。(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开展绿色企业培育行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循环化改造,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政策体系,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与强度“双控”机制。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水平,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引导全社会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参与建设长三角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四)打造美丽宜居城市深化省美丽宜

60、居城市建设试点,提升东氿新城品质,启动高铁新城建设,加强丁蜀城区特色化建设,加快推进旧城更新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更加注重增强城市的科技创新功能、要素集聚功能、枢纽经济功能,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加快畅通对外交通大动脉,完善市内快速路网、公交快行系统,基本建成“内畅外达、运行高效、宜居宜游”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百年大计理念和中心城市要求,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按照人口结构规模、流动规律和消费升级趋势,优化提升多层次公共服务配置体系,构建城市幸福生活服务圈。深入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统筹抓好生产安全、城市安全、公共安全,

61、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五、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项目选址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项目生产所需原料、辅助材料和成品的运输。通讯便捷,水资源丰富,能源供应充裕。项目选址周围没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目标,自然环境条件良好。拟建工程地势开阔,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良好。项目选址具备良好的原料供应、供水、供电条件,生产、生活用水全部由项目建设地提供,完全可以保障供应。第五章 建筑工程方案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一)总图布置原则1、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人与交通、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统

62、筹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创造一个宜于生产的环境空间。2、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用地结构,配套建设各项目设施。3、工程内容、建筑面积和建筑结构应适应工艺布置要求,满足生产使用功能要求。4、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合理改造利用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增强景观效果。5、工程方案在满足使用功能、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造价,节约建设资金。6、建筑风格与区域建筑风格吻合,与周边各建筑色彩协调一致。7、贯彻环保、安全、卫生、绿化、消防、节能、节约用地的设计原则。(二)总体规划原则1、总平面布置的指导原则是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适当预留发展余地。厂区布置工艺物料流向顺畅,道路、管网连接顺畅。建筑物布局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满足生产、交通、防火的各种要求。2、本项目总图布置按功能分区,分为生产区、动力区和办公生活区。既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又能美化环境。3、按照厂区整体规划,厂区围墙采用铁艺围墙。全厂设计两个出入口,厂区道路为环形,主干道宽度为9m,次干道宽度为6m,联系各出入口形成顺畅的运输和消防通道。4、本项目在厂区内道路两旁,建(构)筑物周围充分进行绿化,并在厂区空地及入口处重点绿化,种植适宜生长的树木和花卉,创造文明生产环境。二、 建设方案主要厂房在满足工艺使用要求,满足防火、通风、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布置紧凑、节省用地。车间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