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荷塘月色》主旨的冷静思考

上传人:岁*** 文档编号:20706299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对《荷塘月色》主旨的冷静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荷塘月色》主旨的冷静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荷塘月色》主旨的冷静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对《荷塘月色》主旨的冷静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荷塘月色》主旨的冷静思考(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对荷塘月色主旨的冷静思考 wzl_hh7910 我国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的代表作荷塘月色问世已近八十年,作为白话美文的经典之作,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一直就是各种语文教科书的保留篇目。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年版)将其收入第一册第二单元。大家公认作者运用十分精美的语言创造了具体可感的优美景物形象,另人赏心悦目;精心选择动词形容词加以艺术组合,为荷塘风物传神写照;运用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技巧,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描写,勾勒繁复而美丽的动感图画;生动地表现了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动人景象;用景物的变化暗示情绪的变化,使景物与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该文的艺术魅力堪

2、称历久不衰,围绕着该文主旨的争论也同样历久不衰。朱先生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使鉴赏者、评论家“不宁静”了几十年。人们提出许多观点,如“智者的孤独说”、“生存苦恼说”、“人生感伤说”等等。在多种观点中,最具市场的还是该文“抒发了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的淡淡的忧愁之情”。并认定这种忧愁源于社会政治斗争,具体说是因为蒋介石背叛国民革命,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朱自清感到茫然不知所从。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理由如下:第一,与作品的层次结构安排不符。全文以第四、第五两个自然段细致描状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景致为中心,前面有幽僻寂寞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作衬托;有一段自我性格介绍作铺垫;后有参差

3、斑驳的树影、阴阴的树色、隐隐约约的远山、没精打采的路灯、热闹的蝉声与蛙声、古人采莲的盛况作对比;形成了极为完整的对称结构。这种结构只能使文章开头“颇不宁静”的心绪得到较大程度的强化,其性质不可能是淡淡的。更谈不到喜悦之情。第二,与朱自清的性格及生活经历不符。朱自清是一个性格中正平和、老成持重的人。他的好友杨振声回忆说“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来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后,生活圈子更加狭小,原本对文艺界活动很热心的他,变得不爱参加文艺界的活动了。“他除了教学之外,乃专心研究旧诗词,模拟唐五代词及汉魏六朝诗,写了不少诗词,后来曾自题为敝帚集。其目的只是为更好地

4、了解和研究中国旧诗词的奥义。”他的研究生已故著名学者王瑶先生回忆说: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政府的。还有人说“他对政治的敏感远不及他对自然风光、人情掌故来得细致传神,他可以把梅雨潭的绿写出七八个以上的感受,却常常辨不明政局的好坏、政党的是非,甚至不知道该把自己的名字签在什么样的文件上。”很显然,年月的朱自清不可能因为政党分裂而忧愁、茫然。第三,逻辑上不严密。时代政治背景与作家的创作主旨之间应该而且只能是必要条件关系,而不能是充分条件关系。具体说就是:生活在某个时代或特定的历史时期,只是给作家的创作主题提供了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究竟抒写什么样的主题,更多的是与

5、作家的生活环境、个人气质、修养爱好以及生活经历有关。生活在国共分裂时代的作家,并没有都用自己的笔去反映这种分裂带来的危害及给个人造成的苦闷和彷徨。我想,这一点是不需要论证的。在年月写的哪里走一文中,朱自清先生明确写到“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活,也不忍丢下了走自己的路。所以,我想换一个生活是不可能的。就是,想轧入阶级斗争,是不可能的。从一面看,可以说我大半是不能,小半还是不为;但也可以说,因了不能,才不为的。”一些论者认为朱自清因为政治斗争而忧愁,实在是受简单的线性思维左右的原因。我认为,朱自清在文中抒发的忧愁是深重的,其来源是性格、工作、生活三个方面的压力。先说忧愁的深重。文章开篇一句就

6、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仅交待了写作缘由,还为全文奠定了情绪基调。“颇”字突出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统摄全篇的情绪。为了摆脱忧愁,化解烦恼,“我”决定夜游荷塘。然而,结果却并非象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曾在短暂时间内求得了喜悦;恰恰相反,他的忧愁有增无减,程度得到较大幅度的强化。我这样说的理由是:第一,作者在文章第四和第五两个自然段所写的景物,并非是他当晚夜游荷塘时见到的真实景象,而是他内心中幻化出来的虚化的景象。我们都知道,对于自己很熟悉的事物,人们的敏感度会大大降低,荷塘恰恰就是作者“日日走过”的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事物;月光是一种反射性远光源,在月下观察,受到时间、距离和光线等因素的制约,其视

7、野范围和物象的清晰程度有极大的差异。“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表明时间已经较晚;加之“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还有“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表明光线不强。在这样的条件下,请问有什么人,什么样的眼睛,能够鸟瞰荷塘的全景,看清延伸到远处的满塘田田的叶子?能够看清荷叶叶梗之高细、挺拔,叶片的硕大、舒展?能够看清荷花的色彩、光华和动态(特别是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能够看到象是画在荷叶上的“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能够看到“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特别是在“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的逆光条件下)?看不清时描写的景物怎么能够是眼前

8、的实景?十分清楚,这里写的是作者根据白天的观察在心中想象的一幅荷塘美景图。原本满怀期待而来,想看一看荷塘的另一番景象,借此排遣胸中的忧愁郁闷,映入眼帘的却是朦胧迷离的景象。作者心中涌起的怎么能够是喜悦的情绪?忧愁情绪怎么能够减弱?第二,文章中的对比反衬,只能使作者的忧愁情绪更加严重。文章后半部分共有三次对比反衬。在第六自然段结尾,作者写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夏夜,蛙声原本是不太间断的,而且还会传到很远的地方。作者特意在这里才写到它们的叫声,很显然不单纯是为了交待蝉与蛙的叫,而是为了与前文形成一种对比反衬关系,突出环境的寂静,强化“我”内

9、心的失落与烦乱。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反衬了现实生活的单调、乏味,“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突出了“我”的无奈和悲哀。西洲曲中描状的相思之苦触发出来的“惦着江南”呼应开头的“颇不宁静”,其忧愁程度即使没有加深,也不会减弱。再说忧愁的来源。我原本是不太赞同深入挖掘忧愁的原因的。因为尽管这篇文章基本上是自叙性质的,但我们似乎不应该将“我”与作者完全划等号。如果非要将二者等量齐观,其忧愁的原因也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性格。朱自清是一个很有追求,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渴望过一种有激情、富变化的生活。这种人一旦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自己不能令自己满意时,必然会在内心深处产生较为强烈的忧愁烦

10、闷情绪。早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他“教学认真,备课充分,一上讲台便滔滔不绝,唯恐荒废了时间。但由于第一次上讲堂,心情难免紧张,因此讲话有点结巴,有时竟急得满头大汗。学生们倒是比较喜欢听他的课,有时从别的班上偷偷地溜到他的班里旁听。因为年轻,同学们都称他为小先生。课余时间,老学生们也常常到小先生家里求教,小先生总是让座、倒茶,热情地招待,谈话间常常流露出年纪轻轻就出来教书,在学业上不能继续深造的痛苦。”年 月,在一篇文章中,朱自清写到“我现在做着教书匠。我做了五年教书匠了,真个腻得慌!黑板总是那样黑,粉笔总是那样白,我总是那样的我!成天浑淘淘的,有时对于自己活着,也会惊诧。我想我们这条生命原

11、像一湾流水,可以随意变成种种的花样;现在都筑起了堰,截断它的流,使它怎能不变成浑淘淘呢?所以,一个人老做一种职业,老只觉着是一种职业,那真是一条死路!说来可笑,我是常常在想改业的;正如未来派剧本说的换个丈夫吧,我也不时地提着自己,换个行当吧!”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以后,工作是全新的,他又毅然决然地放下已经给自己带来较大声望的新诗创作,转入散文领域探索新路。依他的性格,无论工作还是创作,绝不容许自己马马虎虎;在工作和创作均面临重大挑战的阶段,内心产生较严重的忧愁烦闷情绪是极为合情合理的事。年月,作者就叙写过这种情绪:“在北京住了两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过去。要说福气,这也是福气了。因为平平常常

12、,正像糊涂一样难得,特别是在这年头。但不知怎的,总不时想着在那儿过了五、六年转徙无常的生活的南方。转徙无常,诚然算不上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现在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正可借来作近日的我的注脚。”第

13、二,工作压力。虽然朱自清自幼年起就显露出较为突出的文学才华,但是读大学时,因为家庭经济困窘,他选择的是哲学系。自大学毕业直至年月,他基本上是在中学任语文教师。年月来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以后,朱自清讲授“歌谣”和“中国新文学研究”,这是当时国内首创的两门新课。由于没有统编教材,备课量极大。这对朱自清不能不说是较严峻的挑战,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怎么能够忽视?他的学生曾经回忆“我现在想到朱先生讲书,就看见他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块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讲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他的神色总是不很镇定,面上总是泛着红。他讲的大多援引别人的意见,或是详细的叙述一个新作家的思想与风格。他极少说他

14、自己的意见;偶尔说及也是嗫嗫蠕蠕的,显得要再三斟酌词句,唯恐说溜了一个字,但说不上几句,他就好象觉得已经越出了范围,极不妥当,赶快打住。于是连连用他那叠起的手帕抹汗珠。”在这样的压力下,如果家庭环境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的紧张程度。然而,不巧的是,朱自清的家庭环境较差。他家孩子多,“若坐在家里看书或写什么东西,管保一点钟里要分几回心,或站起来一两次的。若是雨天或礼拜日,孩子们在家的多,那么,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的事,也有过的。”这使朱自清的心境很坏。“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由

15、此可见,其内心的忧愁烦乱程度该有多深!第三,沉重的家庭生活负担。朱自清是一个重视亲情、极富责任感的人。在家里,他是长子,上有无工作的父母,下有弟弟和妹妹。写荷塘月色时,他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第五个孩子正在孕育中。这些人都需要他来赚钱供养。沉重的负担使朱自清整天疲于应付、十分苦楚。“近年来为家人的衣食,为自己的职务,日日地忙着,没有坐下闲想的工夫;心里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由于孩子多,妻子一个人照料不了,又请不起保姆,年初,只好将两个孩子留在老家由父母代为抚养。每念及此,朱自清的心中都充满愧疚和自责。朱自清的另一块心病是妻子的病。困窘的生活,接连养育孩子,使武仲谦的身体遭到严重的

16、损害。她的肺病日渐沉重,朱自清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然而没有什么好办法。挨到年月,终于还是撒手人寰。综上所述,我认为,荷塘月色抒发的是作者在对自己要求很高的性格、较大的工作压力、较沉重的家庭生活负担三重压力下产生的深重的忧愁烦闷情绪。见杨振声著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转引自朱金顺编朱自清研究资料北师大出版社年版)见朱自清传(陈孝全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年版)见刘勇民著模糊的背影(转引自读书年第期)见朱自清传(陈孝全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年版)见朱自清著“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朱自清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年版)见朱自清著一封信(朱自清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年版)见吴组缃著敬悼佩弦先生(转引自陈孝全著朱自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年版)、见朱自清著儿女(朱自清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年版)见朱自清著哪里走(朱自清作品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