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水源条件下的藻类生长成因及控制技术探究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20704276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南水北调水源条件下的藻类生长成因及控制技术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南水北调水源条件下的藻类生长成因及控制技术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南水北调水源条件下的藻类生长成因及控制技术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南水北调水源条件下的藻类生长成因及控制技术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水北调水源条件下的藻类生长成因及控制技术探究(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南水北调水源条件下的藻类生长成因及控制技术探究黄慧婷;王敏;李玉仙;顾军农【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氮、磷等营养 元素进入到水体,使城市供水中的部分水源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藻类污染。藻污染给 水厂的运行管理和水质安全带来许多问题,本文将着重对藻类现状、成因及影响因 素,给水质、制水工艺带来的危害以及除藻方法进行总结,以北京藻类的现状为例 对比各种除藻方法的效果,为饮用水供水水质安全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城镇供水【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6页(P73-78) 【关键词】 饮用水;藻类;除藻方法【作 者】 黄慧婷;王敏;李玉仙;顾军农【作者单位

2、】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技术研究院,北京市供水水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技术研究院,北京市供水水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技术研究院,北京市供水水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技术研究院,北京市供水水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12【正文语种】 中 文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饮用水的水质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民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城市的供水水源多为湖库型水源,这些 水体由于其自净能力欠佳,当氮、磷等营养元素进入后就很难被排出,从而不同程 度 地受到藻类的污染,而水体中藻类的大

3、量繁殖直接给饮用水生产带来诸多危害。因 此, 如何有效地去除水中藻类是给水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旨在对藻类 现状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对水质及制水的影响与危害及除藻方法做了总结,以北京 水源为例对各种除藻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更加深入的认识藻污染现状的成因 及控制方法,为保障供水水质安全提供依据。1.1 藻类现状和成因 藻类(除蓝藻其它藻类均是真核生物)通常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 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个体大小一般在2200pm,其种类繁多,均含叶 绿素,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由于近年来城市经济的 高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农田灌溉和生活污水排至江湖

4、中,使湖泊及水库水体逐 渐从贫营养、中营养向富营养状态转化,最终导致富营养化的发生。根据图1-1 所示,2013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61 个国控重点湖库中,富 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 27.8%、57.4%和 14.8% ,总 体状况不容乐观,密云水库和丹江口水库也已经处于中营养状态。密云水库一直以 来都是北京的主要供水水源,自 2014 年汛后南水进京以来,丹江口水库已成为了 北京的又一主力供水水源,因此,湖库型水源的富营养化问题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富营养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水华,水华爆发时,水面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 色等异常的水色现象,水华爆发的原因是水体中

5、藻类的大量繁殖和腐烂造成的。湖 库型水源中藻类种类主要为蓝藻、绿藻和硅藻。根据贾东民等对密云水库藻类的研 究数据显示,在2008 2010年间蓝藻和绿藻密度呈上升趋势,硅藻密度相对呈 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无外力干涉的影响下基本保持平稳1。2014 年底至2015 年3月再次对密云水库的藻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图1-2所示,隐藻数量 相对其他藻种占据比例更大,绿藻数量高于硅藻。然而,在申恒伦等对丹江口水库藻类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03年 2006年间硅 藻为优势种群,其次是绿藻和蓝藻2。近期对丹江口水库及南水输送到京的沿线 藻类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如下表所示。硅藻数量在输送的沿线呈增长趋势,

6、在源头附近的取样位置绿藻明显胜于硅藻,出 现这一现象主要与营养盐的吸收能力等因素有关。1.2 影响藻类生长的因素1.2.1 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营养盐作为藻类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同的藻类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对营养盐 的吸收能力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在高 Si:N 比率(氮限制)和高 Si:P 比率(磷 限制)条件下,硅藻胜过非硅藻而占据优势 3;当硅的含量较少时,蓝藻在低 N:P比率条件下占据优势,而绿藻在高N : P比率时胜出4;淡水硅藻在高N:P比 率时占优势,而淡水绿藻适于生长在中等N : P比率条件下5。硅藻数量在输运 的沿线逐渐增多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渠道中的水流速度相对缓慢,水量没

7、有库区内 的充盈且呈下降趋式,水体的营养本底值相对较高,即N:P的比率相对较高,创 造了适宜硅藻生长繁殖的条件。1.2.2 其他因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光照、温度及pH也影响着藻类的生长繁殖。藻类对光照强弱的喜好不同,有的藻 适宜在强光下生长,有的藻则喜欢在光强较弱的条件下生长,硅藻生长的最适光强 为 5000 8000lx,蓝藻为 1000 15000IX,饱和光强一般为 1000 23000lx,抑制 光强23000lx6。此外,藻类的生长也受水温及pH值的影响,温度对藻类生命 活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控制光合作用的酶促反应或呼吸作用强度直接影响藻类的生 长及繁殖7。李宗来8在对密云水库藻类种群研

8、究中发现,硅藻的最适温度是16 24C,蓝藻的最适温度是23 30C,绿藻的最适温度是22 26C。pH对 藻类的繁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常见的是藻类吸收大量 CO2 引起水体 pH 上升。刘春光等9在 pH 对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中证实了 pH 值为 8.5 时最适宜多 数藻类生长。硅藻的最适pH相比其他藻种的适宜PH值较低,为7.8 - 8.2。在南 水北调源头附近取样的检测数据显示绿藻数量明显胜于硅藻,这可能与当地的水温 pH 和光照强度相对较高有关。目前,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水体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造 成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使得制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干扰,直接影响

9、了净水厂供 水的水量和水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水质的影响:饮用水出现嗅味。藻类是导致水源中嗅味发生的常见原因, 几乎所有的浮游藻类都会产生异臭物质。不同藻类产生的嗅味不同,常见的硅藻可 产生鱼腥味,蓝绿藻能产生土霉味10。不仅如此,蓝藻类在生长过程及死亡、腐 烂及分解后,均会向水中释放藻毒素。曾有报道证实,含有藻毒素的自来水被人饮 用后会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藻类在生长过程中向水体中分泌有机代谢物,它们 具有较高的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sFPS ),可在氯化/消毒过程中生成消毒副产 物,由此提高出水中消毒副产物生成的风险。(2)对供水单元及供水构筑物的影响:首先,藻类及其分泌的有

10、机物会影响混凝 沉淀过程,藻细胞自身带负电荷且电稳定性较高,不易被沉降,因而为了达到较理 想的效果,需要加大混凝剂的投加量;藻类的大量存在,会导致水体的 pH 值有所 升高,这将给混凝剂的选型带来局限性。另外,相当数量的藻类存在于滤池中时, 会致使滤料层被堵塞,过滤周期相应缩短,滤头损失相应增加,产水量随之降低。 以硅藻为例,硅藻自身具有坚硬的硅质外壳,具有该种结构不易被氧化剂和消毒剂 破环,硅藻表面附着粘性的物质,在制水过程中聚集成团形成片状的粘结物质,导 致滤池堵塞,滤池的过滤周期缩短,产水能力严重下降11。尺寸相对较小的藻类 还能穿透滤池,进入清水池甚至管网,为细菌的生长提供有利的栖息场

11、所,并加快 配水系统的老化速度。此外,藻类细胞可附着于混凝土材质的供水构筑物表面形成 润滑层,水垢、青苔等可在上面附着生长,长期腐蚀致使池壁老化。由此看出供水过程中藻类的存在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所以,研究经济可行的除藻 工艺已经成为给水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1 常用除藻方法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除藻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除藻(微滤机法、直接过滤法及气浮 法)、化学除藻(化学药剂法和强化混凝法)、生物处理法和组合工艺法等。2.1.1 微滤机法、直接过滤法和气浮法 微滤机法是通过固定在设备转鼓上的微孔筛网去除水中直径大于或等于滤网孔径的 藻类和浮游动物。直接过滤法是指向原水中加入混凝剂后不需经过沉淀池

12、沉淀而直 接进行过滤的工艺。气浮法(DAF )是通过气泡附着于混凝剂絮体颗粒上,强制絮 体颗粒上浮而达到固液分离去除藻类,采用此种方法的藻类去除率高达 99.8%13 对比以上三种除藻方法特点如下表所示:2.1.2 化学药剂法 化学药剂法是通过添加除藻剂,在不添加任何水处理设备及构筑物,不需改变现有 水厂工艺简单有效的除藻方法。常用的除藻剂主要有氯、二氧化氯、臭氧和高锰酸 钾等。对比不同除藻剂的除藻优缺点如下表所示,近年来,我国也研究了高锰酸盐 和高铁酸盐复合药剂进行除藻,研究结果表明除藻效果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而且无 残留毒性16。2.1.3 强化混凝法强化混凝法是通过将原水的 PH 值控制在

13、一定范围内,向其中投加过量的混凝剂和 一定量的助凝剂,实现水处理过程中的藻类去除。常用的混凝剂包括铝盐类(聚合 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硫酸铝等)和铁盐类(聚硅硫酸铁、聚硅氯化铁等)。该方法 不仅能将除藻率提高到 90%以上,也可以去除水中存在的有机物。强化混凝法在国 外研究中被指出只能有效提高藻类在滤池中的去除率,并不能有效提高其在沉淀池 中的去除率17。2.1.4 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法主要指生物膜法去除藻类,其原理是利用附着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对藻 类进行絮凝、吸附作用,使其沉降、氧化或被原生动物吞噬。生物膜处理效果及运 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生物填料。生物处理法对藻类的去除效果依藻类的作用而差异

14、 很大,对蓝藻类去除率可达到90%,对硅藻类的去除率为45%75%,对绿藻类去 除效果最低,仅为 40%左右13。2.1.5 组合工艺法 目前,国内常用的组合工艺法主要有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法、臭氧-气浮联用工艺 和预臭氧-生物膜-活性炭法。其中,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法对去除藻毒素效果很 好,有实验证实该组合工艺对藻毒素的去除率能达到 100%18。臭氧-气浮联用 工艺是将臭氧化的化学现象和气浮净水技术的物理现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处理低浊 低色、低有机质的含藻原水19。预臭氧-生物膜-活性炭法进行除藻,不仅对藻类 总数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对叶绿素 A 也可达到很高的去除率。另外,对色度、浊 度、氨

15、氮、有机物的去除率也均优于前两种组合工艺。2.2 除藻效果比较 上述的各种除藻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笔者以目前北京 的水质情况为例,对以上的不同除藻方法进行效果比对。2014年汛后,南水北调 中线通水后,北京城区的供水水源主要以密云水库和丹江口水库为主,根据 2013 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提到的中国重点湖库营养状态指数,密云水库和丹江 口水库均已处于中营养状态,这个现状令人担忧。近几个月对两库的藻类情况进行 检测发现,密云水库水体中绿藻数量高于硅藻,南水北调中线来水(丹江口水库) 以硅藻为主,藻类数量均已达到每升水中百万个。根据这一检测结果对各种除藻方 法进行比较如下表

16、所示: 单独采用微滤机法和直接过滤法均不满足现行水质情况下的除藻要求因此不宜采用 另外,北京各供水厂在建厂时均没有构建气浮池,所以气浮法目前也不适用。生物 处理法尽管对藻类的去除效果较明显,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被广泛使用,还处于试 验阶段因此也不适用。针对北京城区的水质特点及藻类现状,可采用强化混凝法、 化学药剂法和组合工艺法。强化混凝法可根据水质变化对混凝剂投加量、水的 PH 值进行调整,同时加入助凝剂以达到更好的除藻效果,但此方法只能是减轻藻类存 在给水处理带来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藻类存在带来的问题。化学药剂法因实 际情况不同,选取的化学药剂也存在差异,但除藻效果都较明显,是一种较经济且

17、 普遍应用的除藻方法。近年来,为了降低化学试剂法带来的副产物等影响,组合工 艺法逐渐被普遍应用。该方法既能提高藻类的去除率,也提高对色度、浊度、氨氮 有机物等的去除率。目前,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水环境方面最凸显的就是湖库水源水 富营养化引发的藻污染。藻污染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供水的水质安全带来了不利影 响,引起了水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针对藻污染控制和去除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 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今后的藻污染去除及控制的研究方面,笔者针对北京的水源现 状考虑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工作:(1)密切关注及定期监测南水北调源头及输配过程中的藻类情况,南水北调办公 室应协调南水北调中线局做到中线管

18、理机构和沿线各供水单位检测信息共享,建立 全面有效的水源区及流经区域的水环境预警预报系统,做到尽可能在进厂前有效控 制藻类数量。(2)探究在预处理中引入一种高效、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可替代预氧化的除藻方法, 在降低藻类对混凝干扰的前提下,有效控制藻类数量,尽量将藻类杀灭在工艺链的 最前端。(3) 在供水厂内的各处理工艺单元,根据藻类种类及数量的变化,适时调整各工艺段的药剂投加量,控制各工艺单元出水中的藻类数量,最终保证产水量及水质。【相关文献】1 贾东民,王景仕,薛新娟,綦中跃密云水库浮游藻类特征研究北京水务,2013 (1):12152 申恒伦,徐耀阳,王岚,张敏,孔令惠,蔡庆华.丹江口水库浮游

19、植物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植物 科学学报,2011 ,29 ( 6):683-6903 Sommer U.Nutrient competition between phytoplankton species inmultispecieschemostat experiments.Arch Hydrobiol , 1983 , 96 : 399-4164 Smith V H.Low nitrogen to phosphorus ratios favor dominance by blue-greenalgae in lake phytoplankton.Science,1983,221:669-6

20、715 Tilman D,Kiesling R L,Stetner R,et al.Green , bluegreen and diatom algae:taxonomic differences in competitive ability for phosphorus,silicon, andnitrogen.Arch.Hydrogiol.,1986,106:473-4856 何文杰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7 刘建康高级水生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 李宗来北方典型水库水源藻类种群动态和有害代谢物产生规律D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 心,20099

21、 刘春光,金相灿,孙凌,钟远,戴树桂,庄源益.pH值对淡水藻类生长和种类变化的影响农业 环境科学学报.2005,24(2):294-9810 Persson P.E.Sensory properties and analysis of two muddy odour compounds, geosmin and 2-methylisoborneol,in water and fish. Wat. Res.,1980,14(8):1113- 111811 刘丽君,易利翔,杨颂,林辉跃,陈辉蓉,文汉华.高锰酸钾与次氯酸钠协同预氧化解决硅藻 引起的滤池堵塞.给水排水, 2013 ( 09 ) : 3

22、9 -4212 彭海清,谭章荣,高乃云等.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中国给水排水,2002,18(2):29-3113 王占生,刘文君等.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舨社, 200214 程真文.巢湖藻类污染的研究和对策.水处理技术,2003 , 29 ( 4 ) : 247 - 24915 李思敏,王龙,李清雪等.高锰酸钾预氧化的除藻效果.中国给水排水, 2002 , 18 ( 3 ) : 48 -5016 马军,石颖,陈忠林等.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与预氯化除藻效能对比研究.给水排水, 2000 , 26(9):25-2717 JIANG jiaqian and Nigel J. D. GRAHAM. Removal of Algae and AriHalomethane (THM):迪憨昱北 61-81 : ( 9 )乙I 8661 亦重宙羽单洗W豐易竝也鼻工出宙迪盘9-莺首薫呦噩壬密61 817Z17 :(01)61 7 00乙7 W非环舄凰出曾必豐洌鼻工当洞呈V莺首/觀證砌/盘W菇应王7古1爭船更81891 ssi :(/.)乙661 luaiuieaji jaie/vuoiie|n6ecQ 人q sjosjroaid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