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社会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20691558 上传时间:2021-04-1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1.8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审美社会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审美社会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审美社会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资源描述:

《《审美社会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社会学》PPT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孰重 孰轻?同样重要? 二、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严肃艺 术的生存问题。 一、审美社会学的历史回顾 中国古代有关审美社会学的讨论,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 一 ,异常重视审美同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审美对人格 培养的特殊作用,以致于出现了某些片面夸大审美社会功能 的倾向(如 “ 文以载道 ” )。使艺术沦为道德说教的工具。 第二 ,从艺术和政教的关系着眼,提出相应的审美标准,对 艺术进行规范。最突出的就是儒家提出的 “ 和 ” 、亦即 “ 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 ” 、 “ 礼之用,和为贵 ” ,不但强调艺术 作品(诗、音乐等)本身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作品所表现的 情感要受到 “

2、 礼 ” 的节制,要适度,这种从艺术和政教的关 系着眼提出的 “ 和 ” 的标准,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 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作为 门独立的学科,则发轫于十九 世纪下半叶,也就是说,它是随着 社会学 成为 门 学科而发展起来的。 1839年,法国哲学家 孔德 首创 社会学的名称,成了后来影响一直很大的实证主义 社会学的开山鼻祖。孔德的思想是审美社会学的三 个主要来源之一。继孔德之后,英国学者 斯宾塞 写 了三卷本的 社会学原理 ,将孔德的理论系统化, 并提出应对审美活动作社会学的研究。 1880年法国 学者 丹纳 出版了 艺术哲学 ,这标志着实证主义 社会学已经实际进入了美

3、学领域,并显示了审美社 会学这一学派的初步轮廓。丹纳提出研究艺术的整 体性,并认为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个因素决定了 一个社会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艺术风貌。 三个主要来源之一:社会学 之二:马克思主义 审美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马克 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 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思想,如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中作为意识形态的 艺术与其他上层建筑因素及经济基础的复 杂关系,艺术与经济发展的 “ 不平衡 ” 规 律等。在西方国家和苏联东欧各国、始终 有不少学者把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作为自己 进行审美社会学研究处方法论基础。 这些 学者,早一点的有梅林、普列汉诺夫、卢 卡契等人,当代比

4、较著名的有本亚明、马 尔库塞、豪瑟、阿多诺、戈尔德曼、威廉 斯、伊格尔顿等人。他们成为现代审美社 会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支。 审美社会学的第三 个来源是十九世纪下半 叶出现的人类学。作为 研究人类发生的历史学 科,人类学对审美让会 学也有很直接的影响: 达尔文、泰勒、弗雷泽 等人的人类学研究,都 不同程度地涉及审美社 会学。之后,格罗塞、 希尔思、普列汉诺夫、 包阿斯、马林洛夫斯基 等人,都从人类学角度 研讨了审美的起源,以 及原始民族中审美活动 与其他人类活动错综复 杂的关系。 之三:人类学 审美社会学的三种类型 文化生产社会学 文本社会学 观众社会学 文化生产社会学 这一类型把研究的焦点集中于

5、艺术或 其他审美产品赖以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 社会审美文化的建制、设施和组织等方面, 考察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 “ 把关人 ” (出 版商、批评家、美术馆老板等 )的作用, 考察艺术院校对各种艺术家、设计家培养 的过程和其中体现的社会关系,考察大众 文化产品 (如摄影 )与它们赖以产生的社会 组织之间的关系,等等。这种研究的实证 性、经验性的倾向较为突出。 文 本 社 会 学 这种类型着重研究审美 “ 文本 ” 各个层面所体现的社会学问题,如叙 述、视觉形象、摄影角度等艺术因素 所体现出的意识形态特点,以及社会 的政治、道钮和审美倾向等等。这类 研究在德国、法国比较盛行。和前一 种类型比较,这个

6、类型不但更多地注 意到审美活动自身的特点,而且从方 法上看也更抽象、更具理论思辨色彩, 因而哲学意味比较浓。 观众社会学 这种类型是近二十年才兴起的。它有多种来源, 如哲学上的新阐释学,文学理论上的接受美学, 读者反应批评等 。这种类型着重研究观众的接受 问题、诸如观众的特征、分类、趣味的演变,一 般接受模式以及相应的接受设施。通俗艺术与严 肃艺术的冲突、 “ 文化资本 ” 在接受中保证一定 社会集团认同实现的功能等。 二、审美社会学的对象和范围 所谓审美社会学, 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 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概 念和方法,来探讨审美 活动的一个美学分支学 科。也可以换一个说法, 审美社会学是研究人

7、类 审美活动所包含的社会 学方面的课题,以揭示 出这一人类特殊活动领 域的特殊社会学规律的 一门学科。 就研究范围来说,审美社会学和艺术社 会学是部分重合的关系。它们有共同的研究 课题,又有各自独有的研究课题。审美社会 学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工艺、建筑、日常 生活用品等领域的审美创造和鉴赏,要研究 自然景观的问题。还要研究大众传播媒介, 等等,这是艺术社会学所不研究的;反过来, 艺术社会学的有些研究课题,如艺术的道德 教化功能的直接研究等,又是审美社会学所 没有的。就研究层次来说,艺术社会学较多 地偏向经验的实证研究,而审美社会学则比 较着更抽象的理论探讨。 何谓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

8、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 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审美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审美文 化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 第一是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 ,包 括各种艺术作品,具有审美属性的其他人工产品,如衣饰、 建筑、日用工业品等,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景观,以及传 播、保存这些审美物化产品的社会设施,诸如美术馆、影 剧院等等。 第二是审美活动的观念体系 ,也就是一个社会 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等。 第三是人的审美行为方式 ,也就是狭义的审美活动。这种 独特的人类行为方式,通过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两种行为, 不断地将审美观念形态客体化,又把物化的审美人工制品 主体化,形成审美对象,产生审美感兴。

9、这就是说,审美 行为方式是使审美主客体两方面发生历史的、现实的复杂 联系的中介,缺乏这个中介,主客体两方面就不能形成统 一的审美文化。 文 化 政治 经济 道德 审 美 宗教 哲学 科技 审美观念体系 审美物化产品 审美生产方式 审美产品 审美设施 审美生产 审美消费 审美调节 艺术品 非艺术品 生产设施 储存设施 艺术家等 批评家等 观众 一、审美文化的构成 审美观念体系是审美文化的精神方面。审美观念体系包 含许多因素,如审美观、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审美趣 味等。这诸多因素集中体现在主体的审美趣味中。审美观是 主体对于审美活动总的认识,其中以审美理想为核心,这一 核心又具体化为一定的审美

10、价值评判标准。这些标准作为一 种内在尺度,左右着主体所进行的审美活动,最终以审美趣 味形态表现出来。 审美观念体系 审美产品 最基本的审美产品是艺术作品,所以 艺术在审美社会学研究中处于中心地位, 而审美社会学又同艺术社会学在艺术这一 交接点上互相包含。除了艺术品外,我们 还要兼顾到其他审美产品,诸如许多具有 审美功能的实用产品,大至我们的生活环 境、建筑,小至衣饰、日用品等,这些虽 不能称之为严格的艺术品,但它们与人类 日常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随处可见,它 们在实现自己的实用功能的同时,又成为 人类生存环境审美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 素。此外,经过人力加工的自然景观,也 是这种广义的审美产品的

11、一部分。 审美产品以客现实在的形态存在着,然而,它们要动态 地进入审美活动,成为与审美主体密切相关的现实的审美对 象,就必须通过一定的传播环节和渠道。比如电影须在影院 中放映,音乐会须在音乐厅中进行,各种造型艺术品(绘画、 雕塑)必须陈列在美术馆或博物馆中。这样,我们就涉及审 美物化产品的另一构成要素:审美设施。没有一定的以物质 形态存在着的社会审美设施,许多审美活动就无法进行,换 句话说,没有相应的社会审美设施,艺术家生产的审美产品, 就无法通过特定的渠道传递到社会公众那里,审美的生产与 消费互相脱节,审美活动也就中断了。不仅审美文化的传播 需要一定的审美设施。而且审美文化的生产也需要一定的

12、审 美设施。 审美设施 审美行为方式是连接审美文化物质方面(物化产品)和精 神方面(观念体系)的桥梁。在特定的审美行为方式中,审美 文化的观念体系被客体化(物化)了,凝聚成为审美产品。另 一方面,在特定的审美行为方式中,审美文化的物化产品被主 体化了,审美产品引发审美感兴,在审美感兴中,审美产品转 化为审美对象。 审美行为方式 审美行为的三种形态 审美生产 审美调节 审美消费 二 、 审 美 文 化 的 特 性 把审美文化放在整个文化 系统的框架中,从审美与社会 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来进行考 察,我们就可以发现审美文化 的一个基本特性:审美文化自 律和他律的二重性。 自律性与他律性 自律( Au

13、tonomie)与他律 ( Heteronomie)是德国哲学中 常用的两个术语。就美学领域 来说,自律指审美文化的独立 自足性,它是一个自在自为的 系统;而他律则指审美文化的 相关性,它是外在的或为他的, 而不是独立自为的。 审美文化的自律性 审美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子系统 , 有自身 的组织构造 、 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 。 从本质上说 , 审美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文化活动 , 它既不是为了 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 也不是为了认识社会和自然 的科学规律 , 而是为了引发人们的审美感兴 。 在这 一点上 , 它同诸多具体实在的文化范畴 , 如经济 、 政治 、 科技等不同 , 倒是与宗教比较接

14、近 。 从活动 方式上看 , 审美是在直觉中把握感性的自然 、 社会 和人生 。 这就是审美文化的自律性 审美文化 他律性 的两个方面 和美学的其他一些分支学科(审美艺 术学、审美心理学等)不同,审美社会学 并不直接地研讨审美活动的自律性,而是 偏重于考察审美文化与整个社会文化大系 统的交互关系,亦即他律性。审美文化同 其他文化(经济、政治等)存在着一种双 向或多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审美文化要 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审美文 化又影响其他文化。说得简单点,就是一 方面社会影响审美文化,另方面审美文化 又影响社会。 价值定向 人际关系 教育 文化建制 社会对审美文化影响的四种渠道 价值定向

15、 从审美社会学角度 看,价值定向集中反映 在主体的审美观念体系 之中。社会的政治、哲 学、宗教等多方面的价 值观念,都必然制约着 主体的审美观念,从而 影响他的审美行为。 人际关系 一旦个体实现了这种对群体的归属和认同, 那么,群众的观念、意识、利益、处境和理想 等等,就必然作为群体意识凝聚在个体身上, 甚至成为个体的下意识,直接影响到他的各种 活动(包括审美活动)。个体的审美趣味,总 是以一种个人方式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群体(民 族、阶级、阶层、集团等)的意识。这就是说, 社会的每个个体由对自己的特定的人际关系的 归属和认同来结构不同的文化圈,这种文化圈 对个体的审美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教 育

16、 无论从社会学角度还是从人类学角度看,教育在人类 文化的延续发展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学提 出了 “ 文化适应 ” 的概念,也就是个体如何在文化上适应 一个社会。教育是保证个体在文化上适应社会的基本途径。 它通过主体对各种文化符号的掌握,将各种规范性的知识、 原则灌输到主体意识中。智育、德育、美育是最基本的三 个方面。早期学前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成人的各种付会 教育,都把社会文化的各种知识、概念和行为规范输入个 体,起到塑造人的作用。这些内容一旦在主体内心结构中 凝结下来,成为主体审美观念体系的一个基础和背景,便 在暗中引导和制约主体的审美行为。不但审美文化的生产 者是这样,审美文化

17、的消费者和各种中间人也是这样。教 育把各种社会影响因素带入主体意识和潜意识之中,从而 对审美行为发生作用。 文化建制是社会对审美文化影 响的第四个渠道,也是作用最直接 的渠道。文化建制在这里指一个社 会的文化政策、制度和文化投资。 从前一方面说,一个社会的文化政 策是否开明和具有民主性,一个社 会的文化制度是否合理和具有开放 性,这对审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 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类审美活动的 历史实践表明,凡是审美文化繁荣 昌盛的时期(如古希腊和我国唐 代),总是文化政策和文化制度相 对来说比较开明、合理的时期。 文化建制 审美对社会的几种间接功能 认识功能 沟通功能 社会化功能 一、 审 美 文

18、 化 的 生 产 1、审美文化生产主体的生产 广义的说 , 一切介入审美活动的主体 , 包括作为消费者的观众 , 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 了审美生产 。 但是 , 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审美 文化的生产主体则是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上的生 产主体 , 即直接从事审美创造的主体 艺术 家 、 设计家 、 工艺师等 。 在我们看来 , 这多种 主体中 , 艺术家最具有典型性 。 艺术家的形成 , 充分地反映了审美文化生产者生产的基本规律 。 从审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 艺术家形成的最一 般条件有三个方面 , 也就是三种变量:文化环 境 、 心理生理素质和个人选择 。 文化 环境 文化环境是艺术家 形成的外部条件

19、,文化 环境首先是社会文化环 境,不同的社会文化环 境对艺术家的形成的影 响是不同的。人类审美 活动的历史表明,开放 的、活跃的社会文化环 境有助于造就一大批卓 越的艺术家,这包括政 治状况,文化政策,科 学和教育的发展水平等 心理 生理 素质 心理 生理素质是造就艺术家的内在原因 , 极端的天性说或天赋说固然失之于片面 , 看不到 艺术家心理 生理素质的重要性也是一种片面 性 。 无可否认 , 这种素质有不少就是天生的 , 比 如画家对色彩的敏感 , 歌唱家的嗓音 , 作曲家的 音乐感 , 舞蹈演员的运动感和内在的节奏感等 , 只有具备较高的天赋素质 , 日后的文化培养才能 充分开掘它 ,

20、使之发展成艺术家的卓越才能 。 忽 视天赋素质是不科学的 。 个人选择是指个体对艺术家职 业或艺术生涯的一种抉择。这种抉 择是十分严肃的,因为艺术是神圣 的事业,它需要有献身精神。 个人选择 2、审美文化产品的生产 就审美文化产品来说,审美社会学 所要考察的是这一活动的社会学方面, 也就是艺术生产赖以实现的社会条件, 艺术家与艺术家、艺术家与审美文化建 制以及艺术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等。 ( 1)单次艺术生产方式 单次艺术生产方式是指文学 、 绘画和雕塑艺术 的创作 。 这类方式有三个特点 。 第一个特点是个体 性 。 第二个特点 , 这些艺术只需经过一次加工 ( 包 括反复 、 修改等 )

21、 过程便可以完成 。 因此 , 它们所 需要的生产设施相对未说就比较简单生产周期也较 短 。 第三个特点 , 这些艺术的生产的最终成果 , 一 部小说 , 一首诗 , 一幅画 , 或一尊雕像 , 都以实在 物形态存在着 , 因此它们可以为观众反复观赏 。 ( 2)复次生产方式 复次艺术生产方式是指音乐、戏剧、电影、舞蹈 艺术等门类的创作方式,它们具有和单次艺术生产方 式不同的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群体性。复次艺术 生产的第二个特点是多次加工,作曲家、影剧作家和 舞蹈编者的个人创造过程的完结,并不意味着艺术生 产过程的结束,曲谱、剧本还必须经过表演才可能为 观众所欣赏。因此,这类艺术至少要经过两

22、次加工, 第一次是由作曲家、剧作家和舞蹈编者承担,第二次 由各种表演者(音乐演奏家、影剧演员和舞蹈演员) 来完成。复次艺术生产方式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产品 的动态性,也就是说,这类艺术的生产最终是以在时 间过程中的表演活动来完成的,这和小说、绘画的产 品以静止形态存在不同。 ( 3)审美产品生产的 社会条件 任何艺术创造活动 , 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 即便是较为简单的单次艺术生产方式也是如此 。 从总体上看 , 艺术生产所需要的社会条件有以下 三个方面 。 生产设施 社会经济支持 社会反应 生产设施 这是艺术生产的物质 基础或物质条件。绘画、 雕塑须有工作室和必要的 材料,写作也需要有相应

23、的条件。一般来说,单次 艺术生产方式的设施较为 简单,而复次生产方式则 较为复杂,特别是进行二 次加工时,需要相当的物 质设施。音乐演出要有音 乐厅,戏剧、舞蹈演出要 有剧院,电影生产需要一 系列拍摄制作设备等。 艺术生产需要有必要的 社会经济支持。艺术生产虽 是一种精神生产,但也同物 质生产一样,需要一定的社 会经济支持,一方面用于艺 术生产者的再生产,另一方 面用于艺术生产所必需的材 料和设施。这种社会经济支 持有不同的形式。 社会经济支持 艺术创作还要获得一定的社会反应。这 是一种精神支持,是艺术维持再生产的一个 条件。这种社会反应来源于艺术家以外的各 种中间人,如批评家、编辑、艺术组织

24、的负 责人等,或是来源于各种消费者,即一般的 艺术观众,包括艺术家自己的亲朋好友。 社会反应 二、审美文化的调节 1、审美文化的传播与调节 审美文化的传播是审美生产 和消费之间的主要中介环节 , 其 功能在于将生产与消费连接成一 个完整的过程 。 审美传播必须具 有相应的传播媒介或设施 。 不同 的审美文化产品需要不同的传播 设施 , 文学需要书店 , 影剧需要 影剧院 , 造型艺术需要美术馆 , 音乐需要音乐厅 。 这些是审美传 播赖以进行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 批评作为审美文化系统中必不可缺的调节机制, 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批评家通过批评媒介,对审 美文化产品进行描述、解释和评价,以此影响或

25、引 导批评受众,实现它的调节功能。 批评主体 批评家 批评对象 审美文化产品 批评媒介 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等 批评受众 艺术家、观众等 2、批评的调节功能 三、审美文化消费 审美消费活动中 , 行为的主体是 审美消费者 。 包括读者 、 听众 、 观众 等 。 而活动的对象则是各式各样的审 美产品 , 包括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各种 艺术品 , 以及大自然的产物 自然 风景等 。 从审美消费自身 , 也就是从 消费者与审美产品的关系来看 , 审美 消费的性质就在于它是审美产品价值 得以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 。 任何一个 审美产品 , 如果与消费者不发生鉴赏 关系 , 那它就只是一个客观物成人造 物

26、:只有为消费者所欣赏 , 客观物才 成为主体的现实的审美对象 。 2、审美趣味与消费行为 审美消费活动要求 主体具备一定的条件 。 就是人们常说的审美趣 味 。 为了深入把握审美 消费行为的内在规律 , 就有必要对审美趣味作 一番探讨 。 审美趣味的三个问题 审美趣味的构成要素 审美趣味的功能 审美趣味的特性 审美消费者的群体与类型 审美趣味的超个体性 , 反映了审美消费者 的群体特征 。 对这种群体进行分类研究 , 是审 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 通过这种研究 , 一 方面 , 可以使我们了解整个社会审美消费活动 的总体情况 , 为调整审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 系提供依据;另一方面 , 可以

27、使我们把握不同 类型消费者群体的审美趣味的现状 , 从而使审 美生产在引导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改善审美消费 者的结构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 理想型消费者 指文化水准较高 、 有较深艺术修养的审美消费者 , 它 是由艺术家 、 艺术批评家以及有相当艺术造诣的人这样一 些群体构成的:在审美趣味广度方面 , 他们的期待视界最 为开阔 , 期待的内容也最为丰富 。 他们的趣味并不偏狭 。 他们往往乐于欣赏多种形态和风格的审美产品 。 在审美直 觉感兴力方面 , 理想型的消费者感知敏捷 , 感情充沛 , 想 象力高度活跃 , 领悟体验比较深刻和全面 , 在整个审美欣 赏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上动的参与

28、态度 。 在审美标 准方面 , 理想型的消费者比较尊重审美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 他们对各项指标的综合要求比较高 , 如要求艺术性和思想 性的完美结合 , 等等 。 同时 , 他们在审美追求上具有开放 性 , 而较少保守性 。 消遣型消费者 由文化水准较低,缺乏艺术修养的各种群体所构成在审美趣味广度 方面,消遣型的消费者最为偏窄,他们的期待视界较狭小,期待的内容 也较单一。所以,他们的审美偏爱很突出,选择范转很小,往往集中于 直观艺术(如电影),通俗艺术(通俗小说和流行音乐)等少数几种类 型上因为这些审美产品类型相对说来不需要较高的艺术修养。在审美直 觉感兴力方面,消遣型的消费者也远不如理想型的

29、消费者。他们的感知 力不够敏捷,想象力不大活跃,领悟较为肤浅和片面。在审美活动中, 他们显得消极被动。在审美标准方面,消遣性的消费者缺少理想型消费 者的综合性指标,他们往往把消遣娱乐作为唯一的标准,由于他们的标 准比较单一,因此就缺少灵活性,很容易受到已有的视界和要求的束缚, 很容易满足。他们比较保守,对审美产品的新的类型、新的形态和新的 风格反应迟钝,甚至拒不接受。 中间型消费者 这种类型的消费者是介于前两种类 型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他们在质和量 等方面低于理想型,但又高于消遣型。 他们是由稍高于消遣型文化水准和艺术 修养的群体所构成的。在审美趣味广度、 审美直觉感兴力和审美标准方面,他们 均介于理想型和消遣型之间。 1、德姚斯等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辽宁 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2、德卡西尔 人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版。 3、匈卢卡契 审美特性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985年版。 4、法丹纳 艺术哲学 ,人民难出版社 1981 年版。 5、德马尔库塞 现代美学析疑 ,文化艺术 出版社 1987年版。 本章参考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