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供给与通货膨胀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068992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货币需求、供给与通货膨胀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货币需求、供给与通货膨胀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货币需求、供给与通货膨胀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货币需求、供给与通货膨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需求、供给与通货膨胀(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货币需求、供给与通货膨胀陈敏昭一、货币需求二、货币供给三、通货膨胀的内涵及其度量四、通货膨胀的类型五、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六、反通货膨胀政策七、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先请大家说清楚下面几句话中“钱”的意思:身上带钱了吗?这个人很有钱。这件 物品不值钱。第一个“钱”指的是货币;第二个“钱”说的是财富或资产;第三个“钱”指的是价 值。自从信用货币(纸币、现金支票、电子货币等)这些本身没有价值却能够交换价值的东 西被创造出来后,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就象人体不能没 有血液一样,货币是社会经济的“血液”。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没有钱 是不行的。对个人来讲,

2、钱越多越好,而对社会来讲,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不一定。人们为 什么需要不值钱的“钱”?“钱”又是从哪来的? “钱”多了怎样? “钱”少了又如何?这就是我们 今天要讨论的问题:货币的需求、供给与通货膨胀。一、货币需求每个人在出门之前,无论家境富有或清贫,都要想方设法在兜里装几个钱。有的人喜欢 带很多,有的人只装“三核桃两枣”的。同样,一些单位常常违反规定保留很多现金,另一些 单位只留很少现金。除了与个人或单位的收入水平有关外,交易动机、投机动机、预防动机、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水平,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等,都是影响持有货币量的主要因素, 这就是货币需求。我们首先从几个简单的概念开始。1、相关概念

3、微观货币需求:个人、家庭或企业(或称各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 他经济条件下,从自己的利益、动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考虑保持多少货币效用最大。宏 观货币需求: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要求考虑的货币需要量。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或企业等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或地区对名义货币数量的 需求,即不考虑价格变动时的货币持有量。实际货币需求:是名义货币需求剔除物价水平 变动对货币数量需求影响后的货币需求,2、费雪交易方程式古典经济学家费雪最早给出了宏观货币需求模型,虽然非常简单,却能够说明问题。他 认为,假设用M代表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

4、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 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 ; M=PT/V。3、剑桥方程式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 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利 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每 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保持着一个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 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Md =kPY式中,Y为总收入;P为价格水平;k为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Md 为名义货币需求。这就是有

5、名的剑桥方程式。4、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两个方程式的主要区别:(1) 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 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2) 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 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 例。所以对费雪方程式也有人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称现金余额说。(3) 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 来解释价格,反过来,在交易商品量给定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 得出一定的货币需求结论。而

6、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的产物。出于种种经济考 虑,人们对于保有货币有个满足程度的问题;保有货币要付出代价,比如不能带来收益的特 点又是对保有货币数量的制约。这就是说,微观主体要在两相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显然, 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 因素之一。5、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分析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他认为,人们的货币需 求行为是由三种动机决定的,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人们所保有的依赖于收入 水平的货币需求不仅出于交易动机,而且还出于预防动机。所谓的预防动机是指为了应付可 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

7、持有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人们保有货币除去为了交易需要和应付 意外支出外,还是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货币需求函数: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 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式:M=M 1 +M 2 =L 1 (Y)+L 2 (r)式中,M 1为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函数;M 2为投机 性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函数。“流动性偏好”:上式中的L 1、L 2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凯恩斯的“流动 性偏好”概念是指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理由是,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有货币在手,贝I机动 灵活;放弃货币也就是放弃机动灵活

8、。由这个判断出发,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假说: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 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由 此,我想到最近我国经济学界热炒的概念“流动性过剩”,关于这个问题,请参考我的拙作流 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学说连线 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关于投机性货币需求的研究:凯恩斯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从微 观主体的持币行为入手分析,认为现实生活中微观主体大多数情况下是既持有货币,又持有 债券,变动的只是两者的比例。人们事实上并非只考虑收益,而且还要考虑风险;收益咼低 和风险大小也有好多层次。从债券角

9、度考虑,在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既要考虑 持有债券能够获得利息收入,同时也必然考虑将要冒多大的债券跌价的风险。也就是说,持 有债券的比重增加,预期财富也会增加;但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增大,从而,遭受损失的可能 性也相应加大。至于保存货币,虽然无收益,但风险却较小,而且等于保有流动性。所以利 弊得失是多方面的。微观行为主体事实上不得不全面权衡,并找出持有货币和债券的最佳比 例关系。6、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基本上承袭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长期结论,即非常看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 间的因果联系;同时,他也接受了剑桥学派和凯恩斯以微观主体行为作为分析起点和把货 币看作是受到利率影响的一种资产的

10、观点。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他认为,对大多数财富持有者来说, 他的主要资产是个人的能力。但人力财富很不容易转化为货币,如失业时人力财富就无法取 得收入。所以,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越大; 而非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货币需求相对越小。这样,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 率与货币需求则为负相关关系。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解释变量中的四种资产货币、 债券、股票和非人力财富的总和即是人们持有的财富总额,其数值大致可以用恒久性收入y 作为代表性指标。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恒久性 收入除以货币存量)也相对稳定

11、,货币需求因而也是比较稳定的。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弗里德 曼认为,一个人的消费支出不是取决于他现在的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他一生或较长时间的 平均收入水平,由此提出了反映长期因素影响的恒久性收入概念。货币需求也同消费需求一 样,主要由恒久性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不大。因此,从 长期看就必须以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为基础,从货币供应的调控来研究货币对产量和物价的 影响。可见,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在理论上的关键是对恒久性收入概念的引入。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需求之所以对利率不敏感,不是因为他认为货币需求对其他资产 相对于货币的机

12、会成本的变动不敏感,而是因为利率的变动对货币需求函数中各项机会成本 影响甚微。因此,当利率的上升引起其他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增加时,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也相 应地上升,因而二者抵消后,货币需求函数中各项机会成本保持相对不变。弗里德曼还强调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与凯恩斯相反,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的随机 波动很小,因而通过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对货币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将这一观点与他的另一 观点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不敏感相结合起来,就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是可以准确预测的。弗里德曼创立了“名义收入决定论”模型。他认为,名义收入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产量 和物价两者。名义收入的变化既可表现在产量变化上,也可以表现在物价

13、变化上。由于货币 数量的变动会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动。因此,货币数量的变动在一定时期内对产量和物价都有 影响。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的政策涵义:他指出,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所实 行的凯恩斯主义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具体归结于两个方面:政府实行赤字财政和廉价货币 政策,即政府借助于维持低利率,不断地增加货币供应来弥补财政赤字;政府推行充分就 业政策,从而使政府支出迅速增长,结果就不得不大量增加货币供应。弗里德曼认为,这些 政策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反而加剧了通货膨胀。他认为,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加最终会引起利率上升,这样反而有碍于刺激消费和投资, 达不到消除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目的。因此

14、,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无法限定利息率”, 利率不宜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也不能把限制失业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弗里德曼认为, 既然不能以限制利息率和失业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而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又是货币 供应量的过度增长。因此,货币政策的目标应放在控制货币供应量上。“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指出,要医治通货膨胀,并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惟 一有效的措施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它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弗里德曼还根据美 国的经济状况认为,要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有计划地增长(这是根据过去100年间美国年 产量平均增长3%,劳动力增长率年平均为1%2%计算得出的),这样,就能保证物价稳

15、定。这种单一地控制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始终不变地以一种固定的比率增加,并大致 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政策,就称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认为,只要实行他所 主张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就能够保证经济稳定,这样,价格机制就能充分发挥其合理 配置资源的作用,以实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不引起通货膨胀,经济就能稳定而协调地发 展。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过 程。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过程一般涉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 个行为主体。其中在货币供给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银行体系。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银行供 给的,货币

16、供给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活动密切相关。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金融 体制下,货币供应量是通过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而注入流通的。 这一供应过程具有三个特点: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个主体各 自创造相应的货币。即中央银行创造现金通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E银行金融机构 对货币供给有重要影响。货币供给量实际上是非银行经济主体的一种资产,货币供给量进入流通的过程以及某一 时点的货币供给量大小都反映在银行系统的资产负债表上。根据会计学原理,资产恒等于 负债加净值,因此有:国外资产+政府债券+对企业、个人的债权+其他资产二 货币供给量+准货币+政府存款+外国存

17、款+净值及其他负债货币供给量之所以增加并进入流通,原因在于:收兑黄金、外汇等国际储备资产; 购买政府债券而向财政提供借款;对企业、团体及个人发放贷款及购买其所有发行的债券。 货币供给量增长数额的大小是由银行系统资产业务规模的大小所决定的。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供给;商业银行进行 的存款货币创造。1、存款货币创造的原理 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实行存款 准备金制度;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最简单的情形:1)假定银行不持有任何超额准备金;2 )假定没有现金从银行系统中 漏出;3 )假定没有从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的转

18、化;假定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 10%。例:某人将1000万元现金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入A银行,A银行上缴中央银行100 万后,获得900万放贷权利,假定A银行发放的900万贷款最终转化被以活期存款的形式 存入了 B银行,同样B银行上缴中央银行90万后也获得81万放贷权,一般地,上述过 程会一直继续下去,各银行活期存款增加额构成了一个无穷递减的等比数列,根据等比数列 求和公式,可知整个银行系统的支票存款增加额为:1000/10%=1 (亿元)。实际考察:1 )我们发现银行除了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外,出于安全或应付意外之需, 还会保留一些超额准备金,我们假定银行都持有一个固定比例的超额准备金,通过观察我

19、们 会发现这部分超额准备金在存款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法定准备金是完全一样的。超额存 款准备金率用E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用R表示;2 )客户总会从银行提取部分现金, 我们假定在活期存款增加的同时有部分将被以现金的形式提取出来。提取的部分与活期存款 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为通货比率),由于这一部分资金的漏出,使银行系统的存 款准备金减少,由此也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现金漏损率用C表示;3 )还必 须考虑新增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以及储蓄存款的转化,因为不同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 不同的。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用RT表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用T表示,那么, 存款乘数就变成了:

20、1/ (R+E+C+RTT )。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领域由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银行 体系准备金的总和。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 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基础货币=现金+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 币是通过其资产业务出去的,一般通过三条渠道: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黄金,变动储备 资产;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变动对政府债权;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 贷款,变动对金融机构债权。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债权的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再 贷款资产的增加,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并将导致货币供给量

21、多倍扩 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减少,意味着中央银行减少了再贴现或再贷款资 产,货币供应量必将大幅收缩。3、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 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 所谓的乘数效应。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一存款比率和准备一存款比率决定。通货一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 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一存款比率越 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一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一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 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一存款比

22、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各经济 主体共同决定。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经济体系以外的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我国目前的货币供给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转型经济的特点,使货币供给在外生性与 内生性并存。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仍然有着很强的控制力,但与此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也在不断增强。三、通货膨胀的内涵及其度量1. 通货膨胀的内涵关于通货膨胀,有多种表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 )通货膨胀是货币量的过度增 长,货币量的过度增长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但不能说只要

23、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就是通 货膨胀。(2 )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任何原因造成的物价总水平上涨均属于通货 膨胀。(3 )通货膨胀是生产成本增加而造成的物价上涨,其中包括因工资的过度增长而引 起的生产成本的增加。(4 )通货膨胀是需求过度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状态下,过多的货币 追逐过少的商品。(5 )通货膨胀是货币总存量、货币总收入或单位货币存量、单位货币收 入增长过快的表现。(6 )通货膨胀是货币客观价值的下跌。以上观点都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通货膨胀的内涵。概括起来,一般性的表述为:通货膨 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求而引起的货币贬值、 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

24、现象。要正确理解通货膨胀现象,必须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它的前提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在足值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一般不会出现货币过多、物 价上涨的现象。因为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它可以通过自身数量的变动,自发地调节 货币流通量,从而控制物价上涨,使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而现代货币没有这种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货膨胀的根源就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2 )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关 系。通货膨胀不是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指总的物价水平,即全部商品(包括劳务这种 特殊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的上涨。并且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商品价格上涨表现出不均衡性: 紧俏商品价格上涨

25、快于一般商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快于非生活必需品;垄断产品价格 上涨快于非垄断商品;工业品的价格上涨快于农产品;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快于出口商品;货 币集中投放地区商品价格上涨快于其他地区,等等。(3 )通货膨胀中物价上涨的特征是, 在一定时期内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而不是偶然的、一次性的、暂时性上涨。(4 )关 于物价上涨与货币发行速度问题。通货膨胀初期,物价上涨速度慢于货币发行速度,物价刚 开始上涨,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物价的暂时波动,一般会等待价格回落后再购买商品,而暂 时将货币储存,其结果必然造成市场上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导致对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需求量 增多,从而增加货币发行。 通货膨胀中期,

26、物价上涨速度与货币发行速度互相接近,随着 通货膨胀的发展,物价上涨速度逐渐加快,人们认识到物价上涨可能遭受货币贬值的损失, 纷纷抛出手中的货币,购买商品以保值,其结果造成市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从而货币相对 过多。通货膨胀后期,物价上涨速度快于货币发行速度,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之后,货币流 通与商品流通不相适应,出现了过多的货币量,这时又增加货币发行,更使物价急剧上涨。 因此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物价上涨与货币发行速度螺旋上升。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三个阶段中,通货膨胀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货膨胀预期是 指人们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感受,预测通货膨胀即将发生或将继续发展。这种预测决定人们的 经济行为。通货膨胀

27、预期心理往往加剧了通货膨胀的速度与幅度。通货膨胀预期的出现与存 在,导致投资者不愿持有货币,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导致企业囤积商品,减少对商品的供 应,扩大供求矛盾;导致企业提前涨价,推动物价迅速上涨。因此,通货膨胀会导致通货膨 胀的预期,通货膨胀预期又加速通货膨胀的发展。2、通货膨胀的度量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是物价总水平上涨,因此通过计量物价水平的变动幅度,就可以大 致测定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都用物价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率,一般用的物价指数计算公式 如下:物价指数=Pt q t / P0 q t100%(PO 基期的价格水平,Pt 本期的价格水平,q t本期的商品量)一般用的物价指数主要是零售物价

28、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 平减速指数。(1 )零售物价指数(Retail Price Index,简写为RPI)。是根据全部商品零售价格 综合编制或按各类商品零售价格分别编制的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只计算商品价格的变 动,不包括劳务项目,并且是按零售商业企业经营的全部商品的消费总额计算,能够反映零 售价格水平变动的趋势和程度,根据它可以研究居民生产水平变动的情况以及消费市场动 态。零售物价指数被很多国家采用,但这种指数有很多缺陷。主要是:在价格上涨中,无法 分辨有多少是真正的价格上涨,有多少属于产品质量提高而形成的自然增长;在消费品中, 经常有新产品替代老产品,而新产品编

29、入物价指数时有高估现象;消费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 部分,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2)、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简写为 WPI),又称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简写为PPI ),是根据大宗商品,包括最终商品、中间产品及进口 商品的加权平均批发价格编制的物价指数。它能够反映商品流通的物价变化情况,但不能反 映劳务价格情况,对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有较为敏感的反映,可用它能反映物资部门生产成 本的变化。但是,这种指数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原材料也只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一部分, 原材料价格变动,也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

30、。由于批发价格的变动幅度常常 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因而,在用批发物价指数来判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对比关系 时,可能会出现信号失真的现象。(3 )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写为CPI)。它反映不同时期消费者 为购买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变动情况。这种指数是由各国政府根据国内若 干种主要食品、衣服和其他日常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气、住房、交通、医疗、娱 乐等服务费用而计算编制出来的。有些国家还根据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结构的不同,编 制不同的消费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能够衡量消费者一定时期内生产费用上升或下降的程 度,能够反映消费者商品和劳务

31、价格变动的趋势和程度。这个指数的主要优点是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公布次数较为频繁,能 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缺陷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 费品这一部分,不包括公共部门的消费、生产资料和资本产品以及进出口商品,从而不足以 说明全面的情况。一部分消费品价格的提高,可能是由于品质的改善,消费物价指数不能准 确地表现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的可能。消费物价指数的另一个缺点是它的调查仅限 于城镇居民,因此它不能反映全国居民的生活费用的变化情况。不管怎么说,因为消费物价指数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并且消费物价的变动最容易引起 人们的注意,所以在度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时

32、候,多倾向于使用消费物价指数。(4)国民生产总值平减速指数(The Implicit GNP Deflator,记为P GNP),或称国 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 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实际上就是名义GNP与实际GNP的比值。这种指数的特点是包括范围广泛,既包括消费资料,又包括生产资料;既包括商品,也 包括劳务,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趋势。但是,由于涉及面太广,资料更难收 集,多数国家每年只统计一次,公布次数不如消费物价指数频繁,因而不能迅速准确地反映 物价的变动及通货膨胀的程度和发展趋势。由于上述四种指数都只计算当年生产的商品

33、和劳务的价格变动,并未计算以前生产的实 质资产及金融资产,如房地产、古董、名书字画、金银宝石、股票债券等价格的变动,因此 不能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特别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这些资产已深入人们生活。实际 上,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出于保值需要,往往将货币转化为其他资产,从而导致上述实质 性资产及金融资产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因此,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就提出了用“理想财务指数” 来测定通货膨胀率。按照“理想财务指数”的设计,统计的范围应该包括所有金融资产和非金 融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消费性资产和生产性资产等,即包括所有财富的价格变动。 从理论上讲,这种指数确实很理想,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

34、时期内的通货膨胀 程度。但由于许多资产的统计资料无法收集,编制难度大,很难付诸实施和运用。四、通货膨胀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通货膨胀分成若干类。1、按通货膨胀的程度,分为温和型、恶性和快步型通货膨胀。温和型通货膨胀,又称 爬行式通货膨胀。发展缓慢,短期内不易察觉,但持续时间很长,通货膨胀率通常只在2.5% 左右。恶性通货膨胀,价格飞速上涨,物价无法控制,货币贬值严重,正常的经济活动紊乱, 最后导致整个货币制度的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20 世纪80年代的巴西都曾出现过类似情况。快步型通货膨胀,又称奔驰式通货膨胀。其程度介于温和型和恶性型之间,

35、通货膨胀 率一般在两位数字,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年通货膨胀率在10 100%之间,也有的把它确定 在20 100%之间,大多数国家都曾经历过这种情况。2、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分为隐蔽型和公开型通货膨胀。隐蔽型通货膨胀,又称 抑制性通货膨胀。主要特征是,表面上看物价变动不大,国家或政府管理当局对物价进行管 制或冻结,对某些商品进行补贴,保持物价平稳,或者采取定量供应的办法,限制消费。但 实际上,商品供不应求,消费紧张,黑市活跃,通货膨胀潜伏存在着,政府一旦放松管制, 商品价格将大幅度上涨,通货膨胀必然公开化。公开型通货膨胀指商品和劳务价格完全放开时出现的通货膨胀。3、按通货膨胀预期,分为预期通货膨

36、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是指由于 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而采取过度购买商品,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使货币工资率的增长 尽可能地跟上物价上涨速度而导致的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结果。不考虑通货膨胀预期,而是由 其他因素引起的通货膨胀,即为非预期通货膨胀。4、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 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财政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和体制转换型通货膨 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物价水平上涨是 由于过多的总需求拉上来的。能对物价水平产生拉上作用的有两个方面:实际因素和货币因 素。实际因素,由于政府采取

37、措施扩大需求,降低利率和某些产业投资优惠等刺激投资,使 投资需求增加,因而使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不断增长。货币因素:经济体系对货币需求 大大减少,即使在货币供给无增长的条件下,原有的货币量也会相对过多;在货币需求不 变时,货币供给增加过快,货币量也会相对过多;大多数时候是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货币过 多造成的供不应求与投资需求过多所造成的供不应求引起的物价水平上涨是一样的,但也有 区别。如投资需求过旺必然导致利率上升,而货币供给过多必然导致利率下降。过旺的投资 需求又往往要求追加货币供给的支持,反过来增加货币供给也往往是为了刺激投资,等等。 如果投资的增加引起总供给同等规模的增加,物价水平可保持不变

38、;如果总供给不能以同等 规模增加,物价水平上升较缓慢;当劳动力充分就业,可用资源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投资 的增加不能再引起总供给的增加,需求的拉动将完全作用在物价上,这就必然引起物价持续 上涨,出现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在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最终 推动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而生产成本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1)工资与 物价螺旋上升。工资的增长引起成本的增加,商品价格上涨;物价上涨后,消费增大,要求 工资再一次增长,生产成本继续提高,物价继续上涨,如此工资与物价呈刚性上涨,最终导 致通货膨胀。(2)垄断商品的价格垄断。当垄断企业操纵某些垄断产品及

39、其价格后,往往造 成以该产品为原材料的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带动了其他产品价 格的上涨,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3)追求高额利润。成本推动的另一因素是追求高额利润, 其前提条件是存在着商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商品价格由供 求双方共同决定,没有哪一方能任意操纵价格。但在垄断存在的条件下,卖主就有可能操纵, 使价格上涨速度超过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以赚取高额利润,如果这种行为的作用达到一定 程度,就会形成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总之,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产品成本的增加,企业在保证既得利润率的前提下,必然提高 产品价格,特别是消费品价格,由于存在通货预期,必然引起

40、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无论是工 资推进、价格垄断还是追求高额利润,目的都在于解释:不存在需求拉上的条件也会产生物 价上涨。所以,总需求给定是假设前提。既然存在这样的前提,当物价水平上涨时,取得供 求均衡的条件只能是实际产出的下降,相应的必然是就业率的降低。因而这种条件下的均衡 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结构型通货膨胀:这种理论认为,即使总需求不过多,但只要需求在各部门之间发生移 动,也会引起通货膨胀。当需求移动时,一些部门需求增加,而另一些部门需求减少,产业 结构发生变化;需求增加的部门,工资和物价因需求的增加而上涨,需求减少的部门应该降 低工资和物价,需求才会平衡;然而由于工资和物价是刚性的,只能涨不

41、能降,结果整个社 会的物价总水平就会上升。财政型通货膨胀:政府一般有两种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一种是直接向中央银行贷款。 这将直接造成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从而直接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 超过流通中货币需求量,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另一种是发行公债。发行公债也有 两种结果:一是向中央银行和公众推销,中央银行购买的公债在公债发行总额中占的比重往 往很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发行量的增加;一是以公债为抵押向中央 银行借款,中央银行对政府发放贷款,易形成各级政府与职能部门的财政收入或支出,变相 增加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以这些存款为基础,向公众和工商企业发放贷

42、款,产生派 生存款,货币数倍增加,最终导致货币供应总量增加。再者,政府财政性支出,绝大部分都 是为了非生产性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同时,不能相应增加生产,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不 相适应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五、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很多,影响的范围也很广泛,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活动以及整个 社会都产生了影响。1、收入分配效应通货膨胀会造成社会各阶层收入的重新分配。尽管存在着通货膨胀预期,但预期产生时 间、预期程度不同,预期的结果不一定与通货膨胀程度完全符合,总会有一定的偏差。因此, 通货膨胀都或多或少地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损失,首先是收入的重新分配。一般情况下,在 通货膨胀期间,固定

43、收入者因其名义收入严重滞后于通货膨胀,往往实际收入下降;而非固 定收入者,可以及时调整其名义收入所得,当名义收入的上涨快于物价上涨的时候,其实际 收入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得到提高,从通货膨胀中获益。事实上,在通货膨胀中,除固定收 入阶层比较明显地受到通货膨胀的侵害外,其他阶层是否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取决 于其名义收入是否得到及时调整,调整幅度与物价上涨速度是否一致。2、财富分配效应当通货膨胀出现后,对各阶层所拥有的财富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一个家庭的财富或资产 由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构成,同时多数还有负债,其财产净值是它的资产价值与债务价值之 差。一般情况下,实物资产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

44、,而金融资产则比较复杂,在通 货膨胀期间,价格固定的资产或者固定面值的金融证券等,其名义价格不变,其实际价值则 会随着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而下跌。比如存款、购买债券等,存单与债券的持有者是债权人, 因此在通货膨胀中,往往是受害者。而各种非固定价格的资产或者可变动金融证券等,其名 义价格随着物价上涨而上升,从而实际价值不一定下跌。实际价值是否下降,主要取决于名 义价格与物价上涨的速度及幅度是否一致。正是由于以上情况,每个家庭的财产净值,在通货膨胀之下,往往会发生很大变化。假 设一个家庭有:存款20000元;债务60000元;币值可随物价变动而相应变动的资产 25000 元。当没有通货膨胀时,其资产

45、净值为20000 + 25000 60000 = 15000元,这时的资产 净值既是名义值,也是实际值。当出现了通货膨胀时,设定通货膨胀率为100%。为简化分析,暂不考虑利息因素:存款 仍为20000元;债务仍为60000元;货币值可变的资产则变为25000 x( 1 + 100% ) =50000元;总名义资产净值为20000 + 50000 60000 = 10000元,而实际值是:存 款 20000 = ( 1 + 100% ) = 10000 元; 债务 60000 = ( 1 + 100% ) = 30000 元; 货币值可随物价而变动的资产其实际值仍为25000元,故实际资产净值只

46、有(25000 + 10000 ) 30000 = 5000 元。3、资源分配效应通货膨胀扰乱了社会对资源的分配与调节秩序,使有限的资源不能高效率、合理地利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与各种市场机制共同作用,引起社会资源合理流动。但是,在 通货膨胀情况下,由于价格上涨,特别是由于各种商品价格上涨的时间、速度与幅度不同, 表现出时间不均衡、价格不均衡,加之通货膨胀预期的存在,最终会使价格机制发生扭曲, 各种市场失去正常的秩序,由此而造成的价格与市场对资源的引导与分配也会变得扭曲,甚 至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例如,在通货膨胀到来之前,或者在通货膨胀初期,社会公众会认为房地产是比较理想 的保值投

47、资对象,其价格上涨率也很高,因此对房地产业的投入大量增加,但随着通货膨胀 的发展,人们就会发现大量的房地产开发超过了市场需求,或许出现大量闲置的土地、房屋 等,这就是通货膨胀造成价格扭曲,导致资源不合理分配与流动的结果。又如,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实际利率下降,公众储蓄意愿降低,对银行正常的储蓄减 少,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减少,金融市场正常融资渠道受阻,民间高利贷应运而生;与此同时, 由于货币贬值,企业积累的资金不能满足扩大再生产需要,需要借助银行与金融市场融资, 资金需求增加。这时利率机制不起作用,资金资源供求不一致,资金不能合理、有效流动, 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4、经济增长效应关于通

48、货膨胀是否促进经济的增长,西方经济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三种观点: (1 )促进论。这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通过强制储蓄扩大投资,实现 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其理由是:首先,当政府财政资金匮乏时,常常借助于向中央银 行借款以解决财政开支,若政府将膨胀性收入用于实际投资,就会增加资本形成,只要私人 投资不降低或者降低幅度低于政府投资,就能提高社会总投资水平,促进实际增长。其次, 由于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调整比较缓慢,会使名义工资的变动滞后于价格的变动,这样通过 转移分配,从而增加高收入者阶层的储蓄。由于通货膨胀提高了盈利率,因而还会扩大私人 投资,即在通货膨胀过程中,高收入阶

49、层的收入比低收入阶层高。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 高收入阶层的储蓄总额增加,转化为投资,导致实质经济增长。这样,一方面增加政府投资, 一方面刺激私人投资,无疑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2 )促退论。这种观点认为持续通货膨胀会通过降低效率的效应阻碍经济增长,并 且带来严重的危害,如物价上涨,社会政治动荡和人心不安等,最严重的后果是对市场机制 的破坏。具体地说就是: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成本,从而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而过度 的资金需求会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管理,从而削弱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较长时期 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从而资金流向生产性部门的比重下降,流 向非生产性部门的比重增加

50、。通货膨胀持续一段时间后,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政府可能 采取全面价格管制的办法,削弱经济的活力。就通货膨胀的危害而言,也有不同的认识:以 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虽然可以给政府带来收入,可以在短期内呈现出 良好的初始效果,但当通货膨胀持续进行的时候,人们很快就发现他们手中的货币数量多了 一些,但可购买的商品却少了;工商企业发现销售收入虽然扩大了,但成本上升了。这就迫 使他们把工资和物价抬得更高,否则,将遭受通货膨胀的损失。于是,恶果开始出现:被抬 高的物价、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连在一起。如果不采取强硬措施有效制止通货膨胀,这种恶 果将越演越烈,不仅破坏市场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经济混

51、乱和危机,而且将带来政治的动 荡。新剑桥学派也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的严重疾病,它从多方面危害经济产社会生活。 首先,通货膨胀是一种极不合理的收入再分配,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力量强大的集团,不利 于社会的贫弱阶层。在通货膨胀中,最能捞到好处的是大集团,他们可以不断地从物价上涨 中攫取更多的超额利润;而对大部分的从业者来说,他们的货币收入的增加总是落后于物价 的上涨。在这个时差中,他们的损失变成了投资者或资本家的收益。那些失业或退职人员, 既没有提高收入的希望,又得不到通货膨胀的好处,通货膨胀并将其应得收入再分配,这种 不公平的收入再分配加剧了原有的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其次,通货膨胀打击了生产与投资

52、, 不利于经济发展。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从事生产和投资的风险较大,相比之下,进行财产投 机更为有利可图。因为在通货膨胀下,货币价值不断下跌,而物质财富的价值不断上涨。特 别是在“物价将要上涨”这种通货膨胀预期作用下,人们将提前抬高各种财产的现值,这样一 来各种财产就成为投机的对象。而资金也从生产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服务于投机活动,生 产资本减少,经济衰退。最后,在现代的开放经济中,通货膨胀容易形成外贸逆差。只要汇 率的调整没有及时跟上通货膨胀的幅度,通货膨胀就将打击出口而有利于进口。因为在通货 膨胀中出口成本增加,国内价格上升,降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阻碍出口,而进口商品则 因有利可图便源源不断

53、地涌入国内,造成国际贸易的紧张局面,出现外贸逆差。供给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的危害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通货膨胀使个人和企业承受更多的实 际税率。一方面,通货膨胀提高了人们的名义收入,使他们升至更高的税率级,造成“纳税 等级上移”,加重了税收负担;另一方面,由于沿用历史的成本计算程序造成对折旧的错误 估价,致使成本偏低,形成虚假利润,因高估资本收益而使企业交纳更多的税款。通货膨 胀降低储蓄的数量和效率。一方面,通货膨胀减少了人们的实际收入,削弱了人们的储蓄能 力;另一方面通货膨胀造成本金贬值和储蓄实际收益下降,使人们对储蓄和未来收益产生悲 观的预期,储蓄意愿大大降低,导致即期消费对储蓄的替代。通货膨胀

54、还会影响储蓄的配置, 人们不愿意持有将随通货膨胀而贬值的长期金融证券,而把储蓄转向短期金融资产和各种有 形资产,致使储蓄效率低下。通货膨胀减少投资。除上述两点致使投资力不足和资金来源 匮乏以外,通货膨胀还降低实际盈利率,加剧对投资的抑制。通货膨胀严重损害供给。通 货膨胀造成工资一一物价互相追逐,导致价格、利率反复无常的变动,形成市场更大的不 确定性,市场相对价格的可靠性和市场信号的准确性降低,不利于各种经济资源的估价和有 效配置,经济活动的风险增大,企业创新困难重重,从根本上破坏了市场机制,损伤了供给 力量。通货膨胀导致贸易逆差。由于国内价格上升,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造成贸易 收入的巨大逆

55、差。(3 )中性论。这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对经济增长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 因为公众的预期,在一段时间内会对物价上涨做出合理的行为调整,所以通货膨胀各种效应 的作用就会相互抵消。从理论上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资源利用状况。 通货膨胀 与短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水平。在一个经济 体系中,如果存在资源闲置,此时经济系统中的现实产量低于最大潜在供给,由于需求的增 加,使被闲置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产量相应增加,因此保持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有可能刺 激经济的短期增长。当在无闲置资源的情况下,无可调控的闲置资源,不管怎样增加需求, 产出也不会增加

56、,意味着市场需求开始膨胀,但总的产出保持不变,这就制约了经济的增长。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动态地看,生产能力应是不断提高的,通常生产能力 的提咼先于需求的扩张,企业扩大需求是以其生产能力的提咼为前提的,生产能力提咼意味 着供给的增加,总需求也随之增加,需求增加到一定程度导致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又会 导致生产能力的进一步上升,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作用过程。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 在当前世界经济中,存在着经济发展停滞与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被通 称为“滞涨”。关于“滞涨”的原因,经济学家各有不同的看法。凯恩斯学派认为,“滞涨”主要 来自于供给方面,如能源危机、工资上涨等

57、,导致失业率与物价同时提高。货币学派认为, 各国政府不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引起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最终使失 业率与物价上涨同时存在。供给学派认为,各国政府奉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方面政府支出 增加,总需求增加,导致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增加政府收入,提高税收,使企业投资意愿及 个人工作意愿降低,导致失业率提高。5、其他负面效应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主要原因在于,通货膨胀使已 经正常分配的社会收入和财富重新分配,影响了经济秩序、生活秩序及社会秩序,扰乱了价 格机制与各种市场的功能与作用,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1 )对经济秩序的不良 影响。通货膨胀使社

58、会投资下降,使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能力下降,影响社会扩大再生 产,影响生产发展。通货膨胀阻碍商品出口,依赖进口,限制了本国生产与流通的发展, 阻碍了民族经济,影响该国或地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给其长远发展带来不利。通货 膨胀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形成虚假的需求大于供给,供求失衡的市场使价格盲目上涨,扭 曲和模糊甚至掩盖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矛盾与问题,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不但没有解决, 反而更严重了。通货膨胀影响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由于膨胀期间,物价大幅度的增长,流通领域容易获 取暴利,投机利润大于生产利润,往往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其中包括生产资金进入流通领域, 出现弃生产搞流通、产销脱节、批零混乱

59、等现象,扰乱了商品流通秩序。通货膨胀加剧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通货膨胀预期飘浮不定。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更加困难,力度减弱,政策失误的可能性增加,公众对经济走势也举棋不定,社会经济活动 与经济秩序混乱。(2 )对社会秩序的不良影响。由于通货膨胀使固定收入者实际收入下降,往往会导 致不安心工作,甚至以权谋私等现象,形成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由于通货膨胀使收入和财 富重新分配,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甚至可能形成社会各阶层的对立, 尤其是低收入者,本来收入较低,实际值更少,容易产生对高收入阶层、官方或投机商的不 满情绪。由于通货膨胀使投机利润增加,挫伤了投资者、劳动者的积极性,助长了

60、投机钻营,使 社会风气与道德败坏。由于通货膨胀加大了政府宏观管理的难度,措施往往不尽如意,加之老百姓心理预期, 容易形成与政府的对立,导致政策执行难,严重者会导致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当通货膨胀超过一定的界限从而形成恶性通货膨胀时,还可能引发社会经济危机。主要 表现有:商品抢购,物价飞涨;信用萎缩,银行挤兑等,纸币流通制度出现危机。六、反通货膨胀政策虽然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但归根到底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均衡,通常表现为货 币供给量大于流通中必要量。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目标就是适当控制货币供给量,适度调 节流通中货币需求。1、紧缩性货币政策(1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高法

61、定存 款准备金率,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可运用的信贷资金总额,缩小派生存款,减少投资额,达到 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这种手段简单易行,见效快,对控制货币供应量效果较好。但明 显缺乏弹性,对经济震动过大。(2 )提高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高再贴现率, 可以促使商业银行对企业提高贴现利率,导致企业利息负担加重,利润减少,从而抑制企业 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以此减少投资,减少货币供应量。同时,提高储蓄存款利率,鼓励居 民增加储蓄,把更多的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减少直接需求,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提 高利率是控制货币供应量比较有效的手段,但也有一定的负作用,主要表现是:会直接降低 企业的投资,导致经济衰

62、退;直接增加企业贷款成本,容易使企业提高商品价格,出现成本 推动,加剧通货膨胀;高利率会诱使大量境外资金涌入,掌握甚至控制本国经济等等。(3) 加强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向商业银行、企业及其他社会公众出售手中 的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中央银行金融证券等,吸引社会各界资金,并回笼 至中央银行,减少商业银行及其他社会公众手中的现金或存款,达到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的 目的。2、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开支:削减财政支出,包括减少军费开支和政府采购,限制公共事业投资等。增加收入:提高税率,使可支配收减少,以抑制私人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降低需 求。发行公债:用发行公债代替发行货币,

63、弥补财政赤字,减少货币供应量。3、需求管理政策。需求管理政策就是指利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统筹运作,改变全 社会的总收入与总支出,控制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实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1 )控制消 费支出。控制消费支出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提高税率;通过货币政策,提高储蓄利率。两 种政策在时间、调整幅度上可以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效果。(2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 模。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关键作用是抑制社会总需求。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它制约流动资金的需求,因为投资规模大,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也大,这将对 银行信贷规模构成一种压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会使财政支出膨胀;固定投资规 模中

64、必然有一部分转化为消费基金,扩大对消费品的需求。可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不仅能约束投资需求本身,还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约束作用。在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中,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膨胀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总是把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作为治理 通货膨胀的重点措施之一。(3 )控制政府支出。影响政府支出的主要因素是办公经费、国 防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等。这些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方面。控制总需求的重点是控制政 府支出。但是,由于政府支出的刚性,因而控制幅度是非常有限的。4、增加有效商品供给如果说调节、控制社会总需求可以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话,那么增加有效供给则是稳 定货币的根本措施。因此,要想方

65、设法扶持国民经济薄弱部门的生产和市场紧俏商品的生产。 但一提到扩大生产,往往涉及到增加投资。在资金已经紧张和货币供应已经偏多的情况下, 其出路主要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掘生产潜力,“降本挖潜”。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就是调 整信贷结构,积极支持国民经济薄弱部门和市场紧俏商品生产;同时从严控制对市场滞销商 品的生产支持,促进产品结构调整。5、所得管理政策所得管理就是指对总供给方面进行管理,主要内容是:工资管理、物价管理、利润管理、 消费基金管理。很多国家政府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依靠紧缩需求政策抑制通货膨 胀,代价过高,紧缩财政与紧缩货币的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通货膨胀,但往往伴随 经济衰退和大量失业,政策的负面效应太大。(1 )工资管理。主要是抑制工资上升,控制 生产成本的提高,控制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工资管理与控制的目标应为:货币工资增长率 =劳动生产率+预期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