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行知学社.ppt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20689590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PPT 页数:112 大小:7.0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克思主义--行知学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马克思主义--行知学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马克思主义--行知学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行知学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行知学社.ppt(1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马 克 思 主 义 (行知学社内部课件 ) 马克思主义 卡尔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 与国际共运 卡 尔 马 克 思 ( 1818.5.5 1883.3.14) 卡尔 马克思 ( Karl Marx) ( 1818.5.5 1883.3.14) 德 国犹太人,出生于德国特利尔 城,逝世于英国伦敦。伟大的 哲学家,革命理论家,经济学 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资本论 和 共产党宣言 的作者。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 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 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 的出生与成长 1818年 5月 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

2、利尔城 。马克思的父 亲是犹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 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 才能影响很大。在马克思的家 里,有较为富裕的条件和充满 文化气氛的环境。他的母亲罕 丽达 普勒斯堡是荷兰人,贤 淑善良,善于持家,对马克思 父亲的工作帮助很大。 德国特利尔城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 马克思 马克思正在给姊妹们讲故事。 (中国画)高莽作 特里尔市布吕肯巷 664号, 1818年 5月 5日马克思在此诞生。 马克思 的出生与成长 马克思 的出生与成长 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 1835年夏天,马克思即将中 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 青年在选

3、择职业时的考虑 引起了他 的老师的注意,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 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 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 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 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 ,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 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 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 ” 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教 师们所惊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 马克思 的出生与成长 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

4、亲把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 波恩大学去学习法律。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 1840年左右的柏林大学 波恩大学的一座教学楼,马克思常在 这里听课。 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氛浓 厚,而且学术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 处领先地位。如 “ 青年黑格尔派 ” 和 “ 老年黑格尔派 ” 的对垒,就促进了 思想运动的发展。马克思在柏林大学 学习过程中,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组 成的博士俱乐部,积极参与他们的活 动,很快成为其最年轻的精神领袖。 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 成份,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 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 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 的出生与成长 “博士俱乐部

5、 ” 里的年轻人 (水粉画)杨克山作 挂在马克思在柏林上学期间居住过的路易 森街 60号墙上的纪念牌。 卡尔 马克思 1818, 5, 51883, 3, 14 德国人民的伟大儿子,科学 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1838-1839年在这里居住。 马克思 的出生与成长 马克思 的出生与成长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之际,认真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 他试图以哲学来改造世界,论文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此时 的哲学观点、理论建树和思想内涵。在论文中,他引用了希腊 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宁愿牺牲自己的话语,表现了自 己决心为改造人类世界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他说: “ 你知道的很清楚, 我不会用自己的痛

6、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 我宁愿被缚住在岩石上, 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 1841年春,马克思从柏林大学毕 业后回到特里尔,与深深相爱的燕 妮 冯 威斯特华伦在一起。 1843 年 5 月,与燕妮结婚。从此,她成了马克 思的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 和战友。 忠贞的爱情 (水粉画)张文新作 燕妮 ( 青年时期 ) 马克思 的出生与成长 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1842年 10月担任 资产阶级民主 派 的报纸 莱茵报 编辑。在马克 思的影响下, 莱茵报 的 革命民 主主义 倾向越来越鲜明,当局便在 1843 年 1月决定 ,从 4月 1日起查封 莱茵报 ,马克思退出编辑部。 马克思常在 莱

7、茵报 上发表 文章,揭露普鲁士社会欺压劳动人 民的反动实质。公开为劳苦大众辩 护。 24岁的 莱茵报 主编 (中国画)邵飞作 1843年底 ,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性研究,写 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这部著作批判黑格尔对 国家和法 的唯心主义理论 ,认为 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 会决定国家,即经济决定政治 。 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1843年 10月底马克思来到 巴黎 同阿 卢格合办 德国年 鉴 ,目的是进一步批判旧制度,制定新的世界观。在此 以前普鲁士当局曾企图以 “ 肥缺 ” 收买马克思,马克思不 为所动,毅然与燕妮一起离开了德国。 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1844年在 德

8、法年鉴 上发表两篇文章 。 论犹太人问题 : 批判 “ 政治解放 ” 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 ,主张 “ 人 的解放 ” 即实现共产主义革命。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 阐明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认为只有它才能实现人的解 放,还提出对旧世界必须进行 “ 武器的批判 ” 这一重要思想。 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 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马克思 共赴巴黎 (石版画)文国璋作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巴黎 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卡尔 马克思(中)同夫人燕 妮(右) 1844年在法国巴黎亨 海 涅 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寓居巴黎期间, 享 海涅是马克思

9、家的常客之一。 海涅经常征求马克思对自己作品 的意见,他曾经说过,在得到马 克思的帮助后, “ 我的诗篇 将会有更高的政治气息! ” 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1844年,他着重研究政治经 济学 ,提出劳动异化思想 ,用 “ 异化 ” 来批判 资本主义制度 , 揭露 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 ,论 证 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 的历史必然性 。 1844年 8月, F.恩格斯从英 国曼彻斯特来到巴黎,会见马克 思。这次会晤为两人今后的合作 奠定了基础。 巴黎会晤 (中国画)王为政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个 成果是合著 神圣家族 。他们 批 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 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一

10、些重要原 理。马克思进一步论证 物质生产对 历史的决定作用,指出物质生产是 “ 历史的发源地 ” ,把生产方式看 作是认识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志 。他 还进一步论证 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 的历史使命,并阐述了人民群众是 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 神圣家族 第一版的扉页 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1845 年 1月,马克思被法 国政府驱逐出境 。 2月到了比 利时的布鲁塞尔。开始 批判费 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写 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着重阐明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 的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指出 : 一天,警察闯进了马克思家,勒令他 24小时内离开巴黎。 (油

11、画)罗尔纯作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1845 1846年他与恩格斯合写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 一次系统地阐述了 唯物史观 。这一伟大发现揭开人类历史发 展之谜,为科学共产主义奠立牢固的哲学基础。 1845年 7月,马克思在恩格 斯陪同下,用一个多月时间,访 问了世界工业最发达的英国,在 曼彻斯特与纺织女工交谈。 (油画)高虹 作 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1846年 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筹建工人阶级政党,广 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加强同各国的先进分子联系,建立了布 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 委员会。 并同工人运 动中的错误思潮魏特 林主

12、义、蒲鲁东主义 和 “ 真正的社会主义 ” 作了斗争。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布鲁塞尔 1847 年初 ,马克思和恩格斯 应邀参加 正义者同盟 。 1847 年 6月同盟更名为 共产 主义者同盟 。马克思担任共产主 义者同盟布鲁塞尔区部领导人。 共产主义杂志 是共产主义 者同盟的机关刊物, 1847年 9月 在伦敦出版,在这个杂志上第一 次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战 斗口号: “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 起来 !”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起草 共产党宣言 (木刻)张怀江作 同年 11月,他和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 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 1848年 2月正式发 表的 共产党宣言 。 宣言

13、是科学共产主 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共产党宣言 德文第一版封面 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大陆 。 3月初 ,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他受 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托在 巴黎 建立新的中央委员会, 当选为主席。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中 央委员会拟定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的行动纲领 共产党在德 国的要求 。 4月初,他们返回德国 ,直接参加革命。 6月 1日共同筹办的 新莱茵报 问世,马克思担任总编辑。 随着革命运动在各地相继失败,反动势力日益猖獗, 新莱茵 报 在 1849 年 5月 19日被迫停刊。 制定科学共

14、产主义理论 1848年 6月初,马克思离开德国去巴黎。 同年 8 月 24日又被驱逐出巴黎,流亡到伦敦,在那里长 期定居。在伦敦,马克思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 央委员会 。 1850 1852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主要精力用于总结 1848 年革命的经验 ,为此创办 新莱茵报 政治经济评论 杂志 。 马克思发表的著作 1848年至 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 争 、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等,进一步丰富了科学 共产主义理论。 从 1851年 8月到 1862年 3月, 和恩格斯为 纽约每日论坛报 写了 500多篇文章,评述当时国 际重大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 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

15、民的革 命运动,特别是中国、印度等亚 洲国家的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解 放运动。 经过他在 50年代和 60年代辛 勤劳动,创立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实现了政治 经济学领域的伟大变革。 瞻 望 亚 洲 曙 光 ( 中 国 画 ) 高 莽 作 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1857 年 7月 1858 年 5月,马克思写了 政治经济学批 判大纲 (草稿 ) ,第一次提出了 剩余价值理论 ,继唯物史观 这一伟大发现之后完成了第二个伟大发现。 1858年初开始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写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书。他为该书写的序言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的表述。 从 1861 年 8月至 1863 年 7

16、 月 ,又写了一个新手稿 ,即 1861 1863 年经济学手稿 。在写作过程中把原来打算 以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为题出版的巨著改名 资本论 。 从 1843年起,马克思就开始研究经济学。经过二十五年 的辛勤劳动,读了一千五百多本书,做了难以数计的笔记, 终于在 1867年 3月底写成了 资本论 第一卷。 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1867年 8月 16日凌晨 两点。马克思看完 资本 论 第一卷的清样。二十 多年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 终于完成了。他抑制不住 内心的激动,连夜写信给 一贯给予自己无私援助的 亲密战友恩格斯报告这一 喜讯。 (中国画)姚有多作 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1867

17、 年 9月 14日, 资本论 第一卷在汉堡问世。 第二卷和第三 卷由于他过早逝世未能最终完成, 后经恩格斯整理和增补,分别在 1885 年和 1894 年出版。 资本论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 体系的创立 。 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资本论 第一卷 1867年汉堡第一版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马克思在埋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 同时,仍同各国工人运动活动家保持 密切联系。 1864年 9 月 28 日 马克思参加了 第一国际 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 会。他为国际起草 成立宣言 、 临时章程 和其他重要文件。为国 际制定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 则。 最好是把

18、真理比作火燧石 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 灿烂。 马克思 在第一国际成立大会上 第一国际各支部分布图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的代表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8 71 年 3 月 18 日 巴 黎 建 立 人 类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无 产 阶 级 政 权 。 巴 黎 公 社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它的英烈们 已永远铭记在工人阶级的伟大心坎里。 马克思 1870年 9月法兰西共和国宣 告成立后,马克思曾警告巴黎工 人不要在不利的形势下过早采取 行动。但是在群众已经起来战斗 的时候,他

19、就毫不犹豫地站在革 命人民一边。马克思对公社的事 业十分关心,他通过各种渠道了 解公社的情况,并尽力帮助公社 领导制定正确的政策,动员各国 工人声援巴黎公社。 坚决站在 “ 冲天的巴黎人 ” 一边 (油画)张文新作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公社的最后战斗 凡尔赛分子在贝尔一拉雪兹墓地枪杀公社战士 (这幅画是参加过公社运动的法国画家爱 波基奥的作品)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巴黎公社虽然只斗争了 72天,但 它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极其宝 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总结公社经验, 他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起草一个 宣言,即 法兰西内战 ,论证了 无 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 之以无产阶级专

20、政 这个重要原理。引 起了资产阶级舆论的一片疯狂叫嚣。 马克思顿时成了 “ 伦敦受诽谤最多, 受威胁最大的人。 ” 西方资产阶级政 府和反动势力对国际工人协会和马克 思发动了一场反革命围剿。 公社原则永存 (中国画)王为政作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872年 9月 1日,马克思在夫人燕妮和女儿爱琳娜陪同下, 与恩格斯一起来到海牙参加代表大会。马克思在会上代表总委 员会做了工作报告。会议经过激 烈斗争,挫败了巴枯宁分子的分 裂阴谋,通过了关于加强总委员 会议权力、把总委员会驻地迁往 纽约等决议,批准了伦敦代表会 议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并且把 巴枯宁等开除出国际。 大会后,总委员会迁往纽约 ,

21、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再参加国际的 领导工作。但他们继续为国际的 事业奋斗。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海牙代表 大会上发言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国际存在时期,他始终是国 际的领袖,国际的灵魂,在国际内 部领导了反对 工联主义、蒲鲁东主 义、拉萨尔主义 的斗争 。 在国际后期,和恩格斯集中力 量同 巴枯宁主义 作斗争。通过上述 斗争扩大了科学共产主义在国际范 围的影响,提高了各国工人运动水 平,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 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为后来 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培养了一批骨干 力量。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晚年时候,由于反动势力的疯狂迫害,加上极端贫困的生 活条件 和极度紧张的忘我劳

22、动 ,严重损害了 马克思的健康, 常被病魔缠身 。 为完成 资本论 第二卷和第三卷,继续收集和研究各种 资料,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 1872 1875 年 ,他花了很 大精力修改 资本论 第一卷 法文版。 1875年, W.李卜克内西等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拉 萨尔派领导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决定在哥达召开合并大会 ,拟 定了纲领草案 ,马克思 抱 病写了 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 意见 ,通称 哥达纲领批判 。这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又一个 纲领性文件 。 马克思的晚年 1880年 5月,盖得来到伦敦。在恩 格斯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帮助盖得和 拉法格制定了法国工人党的纲领草案, 草案于 1880年 1

23、0月 14日工人党哈佛尔 代表大会上通过。这是法国工人运动 中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纲领。 此后几年, 他同恩格斯 一起 ,批 判 杜林的冒牌社会主义 ,批判 K.赫希 贝格、 E. 伯恩施坦 、 K.A.施拉姆组成 的所谓 苏黎世三人团的机会主义 ,关 心欧美国家的工人运动和建党工作。 马克思的晚年 帮助法国工人党制定纲领 1881年 12月 2日,马克思夫 人燕妮 马克思长期因长期患病 逝世。她是马克思革命事业中最 忠诚,最亲密的战友和伴侣。 1883年 3月 14日下午两 时三刻,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 克思在工作室的坐上与世长辞。 马克思的晚年 1883年 3月 17日,马克思的葬 仪在伦敦

24、海格特公墓举行,他被安 葬在他的夫人燕妮 马克思的墓穴 旁。 遵照逝者的遗愿,葬仪非常简 朴,除亲属外,只有几位老朋友参 加,其中有:弗 恩格斯、弗 列斯 纳、威 李卜克内西、格 罗赫纳、 卡 肖莱马、雷 朗凯斯特等。 简朴的葬仪 何孔德作 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马克思的晚年 马克思在世界 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 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一 切有价值的东西。 列宁 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 (在苏联) 光耀千秋 (原民主德国卡 尔 马克

25、思市中心广 场十二米高的马克 思纪念碑) 马克思在世界 非洲第一个卡 尔 马克思纪念碑 1984年在埃塞俄比 亚首都亚的斯亚贝 巴落成 世界各地来伦敦瞻仰马克思墓的人民群 众络绎不绝。 世 界 各 种 文 字 的 马 克 思 著 作 马克思在中国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它是我们党 的一贯思想原则。 毛泽东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我们的 头脑。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整风报 告。 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 鲁迅 马克思的严谨治学精神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不仅以自己的毕生 心血为人类留下了一座巨大的思想理论宝库,同时也在治学 方面为人们树立了光辉榜

26、样。 以渊博知识作为治学基础 勇于创新,不迷信理论权威 精益求精,向人类奉献理论精品 以渊博知识作为治学基础 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 学、美学、政治学、文学,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 他能阅读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种文 字写作。 马克思著作之丰更使人肃然起敬。他同恩格斯合著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第一版共 50卷,中文第二版 60多 卷(约在 2020年前后出齐),而该全集国际版约 160多卷。 马克思的严谨治学精神 勇于创新,不迷信理论权威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 相结合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哲学: 黑格尔、费尔巴哈 马克

27、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等 科学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等 如果马克思迷信理论权威,没有敢于 “ 站在巨人的肩膀 上 ” 的勇气,没有敢于创新的意识,他就不可能创立马克思 主义。 马克思的严谨治学精神 精益求精,向人类奉献理论精品 马克思为了把最好的研究成果献给工人阶级,他总是以 极其严谨的态度,反复推敲、修改自己的作品。 他曾说: “ 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 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 ” 。 拉法格曾回忆说: “ 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下 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 定的事实,而且在他尚未

28、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决不谈 论这个问题。他决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 磨过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大众的做法。 ” 马克思的严谨治学精神 马克思永垂不朽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 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 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 指南。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 将永放光芒。 (本节完)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 ) 学习目的和方法 学习目的: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增强理论思维能力 3、指导改造客体的活动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1、“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2、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 3

29、、自己的思想实际 什么是哲学 “哲学 ” 这个词源于西方术语 philosophy , 朗文英汉 双解词典 :哲学是 对于存在、真实、知识、善等的本质和 意义的研究 。 日本近代学者西周首先将 “ philosophy”译成汉语 “ 哲 学 ” ,其含义为 “ 爱智慧 ” 或 “ 启发智慧 ” 等。 后来,黄遵宪 (1845-1905,广东嘉应州人。光绪举人,历 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将 “ 哲学 ” 一词 介绍到中国。 什么是哲学 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 ,有 “ 哲 ” 字也有 “ 学 ” 字 ,但没有连 结在一起的 “ 哲学 ” 一词。中国虽无 “ 哲学 ” 一词,但很早就

30、 有 “ 知人则哲 ” ( 尚书正义 皋陶谟 )和 “ 哲人 ” 的表述 . 中国的 “ 哲 ” 字即是 “ 智 ” 或 “ 大智 ” 之义( 尚书正 义 皋陶谟 ), 而 “ 哲人 ” 乃指 “ 贤智 ” 之人 尚书正 义 伊训 )。 尚书正义 皋陶谟 记述帝舜与皋陶、大禹讨论 政务 , 皋陶 (人名,相传是舜臣。 )说: “ 在知人,在安民。 ” 大禹说: “ 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 亚里士多德 这样说道: “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 起因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 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 星辰的运行以及宇宙

31、之创生,做出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 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蠢无知(因此神话所编录的全是怪异, 凡爱好神话的人也是爱好智慧的人);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是 为了想脱出愚蠢。 ” 惊异并不等于哲学,惊异只不过是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 我们之所以对某物感到惊异,是我们不理解此物的性质及其价 值,感觉莫名奇妙。正是这种疑讶推动我们去探讨、研究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万事万物,使我们从无知过渡到有知。 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 黑格尔 : “ 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 (对象 )的 思维着的考察。 ” 黑格尔关于哲学的七个比喻: ( 1)庙里的神 ( 2)厮杀的战场 ( 3)花蕾、花朵和果实 (

32、 4)密涅瓦的猫头鹰 ( 5)消化和生理学 ( 6)同一句格言 ( 7)动物听音乐 胡适 认为 ,“凡研究 人生切要问题 ,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 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 (1)天地万物怎样来的 ; (2)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 ; (3)人生在世应如何行为 ; (4)怎样才能使人有知识 ,能思想 ,行善去恶 ; (5)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 ,如何管理 ; (6)人生究竟有何归宿。 什么是哲学 文德尔班 提出, “ 那些要求甚至期望哲学会告诉他一些他 已经确信不移的东西的人,最好不要在哲学上浪费时间。 ” 罗素 也指出, “ 任何一门科学,只要关于它的知识一旦可 能确定,这

33、门科学便不再成为哲学,而变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了。 ” 罗素 又说: “ 哲学虽然对于所提出的疑问,不能肯定告诉 我们哪个答案对,但却能扩展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摆脱习 俗的控制。因此,哲学虽然对于例如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减轻 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感觉,但却大大增长了我们对于事物可能是 什么这个问题的知识。它把从未进入过自由怀疑的境地的人们 的狂妄独断的说法排除掉了,并且指出所熟悉的事物中那不熟 悉的一面,使我们的好奇感永远保持着敏锐状态。 ” 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 哲学成长于、成熟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之中。哲学之思是 超越于传统、经验、常识的思考,是对于思想本身的思考。如 古希腊的 “ 飞矢不动

34、” 论、中国古代的 “ 白马非马 ” 论等,并 且常常渴求 “ 于无疑处见有疑 ” 、 “ 于无声处听惊雷 ” 。 日常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在普通人点头的时候,哲 学家却可能摇头;在一般人狂欢的时候,哲学家却敲起了警钟; 在普通人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的时候,哲学家们往往能够有 某种不祥的预感。 马克思说: “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 , 是 “ 文明的活的灵魂 ” 。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又说, “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 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实践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撇开了具体形态、特殊类型哲学的个性

35、特点,最一般、最本质地回答了 “ 什么是哲学 ” 的问题,应该 说对于我们深入思考哲学的本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树一臶,在总结前贤的认识和对时代科 学发展的考察基础上,认为, 哲学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 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应该 成为争取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武器。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 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般方法的理论。 世界观 理 论 化 系 统 化 哲学 怀 疑 批 判 方 法 论 哲学是世界观

36、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 ( 1)联系: 都是对客观世界总的看法 或根本观点。 ( 2)区别: 世界观是自发的、分散的、 不系统的,哲学则是自觉的、 系统的理论形式; 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只 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 哲学 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 方法 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包含和体现世界观。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 哲学 3、世界观与人生观 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 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 自然科学知识:研究自然

37、界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知识:研究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思维科学知识:研究思维及其发展规律 具 体 科 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 哲 学 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 特殊规律 整个世界 部分世界 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区别: 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 中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它不能从总体上 把握世界,不能起世界观的作用。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 普遍本质及其规律,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具有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意义。 联系: 哲学以该时代的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从具体科 学中总结和概括出一般结论和原则;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总结 和概括出来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又

38、可以指导人们上认识自然界、 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只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3、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其他意识形态 其它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 共同性 :都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特殊性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所研究与回答的是 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它为人们的社会活动提供 世界观与方法论。 与宗教的区别 : 宗教树立神的偶像,虚构天启与教义,宣扬神的万能,而 哲学则以概念、逻辑的形式回答有关世界观的问题。宗教诉诸 人们的信仰,哲学则诉诸头脑的批判。 哲学的时代性、

39、民族性、阶级性 1、哲学的时代性 ( 1)全部哲学都依存于自己的时代 ( 2)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的民族性 ( 1)哲学的民族性在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哲学 ( 2)哲学的民族性不排斥哲学的相互吸收和传播 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 3、哲学的阶级性 ( 1)在阶级社会哲学具有阶级性 ( 2)哲学体系的阶级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哲学家 本人的出身 ( 3)哲学的阶级性是就整个哲学体系而言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 别是近代哲学的重 大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 第一个方面: 物质和意识或存在与思维何者为第一性、 何者为第二性 。 唯心主义阵营 : 世界的本原是

40、意识 唯物主义阵营 :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全部哲学史贯穿着唯 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和斗争 。 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元论 世界有 两个以上 的本原 物理 世界 心理 世界 知识 世界 世界 波普 哲学的发展 二元论 世界有两平行的 、 各 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和意识 笛卡尔 物质 意识 世界 哲学的发展 世界有一个本原: 物质或意识 一元论 一元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的发展 哲学的发展 1、唯心主义 ( 1) 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物是感觉的复合 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 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哲学的发展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41、风动! 1、唯心主义 ( 1) 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的发展 1、唯心主义 ( 1) 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理念论 感觉到的事物是理念的影子。哲学是 研究理念这样的真理的科学。 认识是人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 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 自然的 “ 客观精神 ” 派生的。 哲学的发展 ( 1) 客观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 自然的 “ 客观精神 ” 派生的。 1、唯心主义 黑格尔 : 绝对精神 (理念) 绝对精神的外化、异化和复归:逻 辑阶段 自然阶段 精神阶段 朱熹 (公元 11301200年,江西婺源人): “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 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

42、 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 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 “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 。 “ 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 ( 1) 客观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 自然的 “ 客观精神 ” 派生的。 1、唯心主义 哲学的发展 哲学的发展 2、唯物主义 (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 “ 物质 ” 理解 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 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如水、火、气等。 2、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公元 前 530470年): 世界是一团“永恒 的活火”。“人不 能两次踏进同一条 河流”。 泰利斯(约公元前 627前 547年) 水是万物的始基。 ( 1

4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哲学的发展 哲学的发展 2、唯物主义 (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 “ 物质 ” 理解为当 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 原子,把 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 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 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 属性。 拉美特里 洛克 培根 人 钟 心脏 发条 神经 关节 齿轮 游丝 霍布斯 人是机器 哲学的发展 2、唯物主义 (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 (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 格斯把 唯物论 和 辩证法 有机结合 起来,创立了 辩 证唯物主义 ;把 辩证唯物主义运 用于考察人类社 会发展,创立了 历史唯物

44、主义 。 哲学的发展 主张世界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形而上学 公孙龙 飞鸟之景, 未尝动也。 哲学的发展 主张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用 联系、运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辩证法 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 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哲学的发展 ( 1)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 2) 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 3) 承认内部矛盾与否认内部矛盾的 对立 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哲学的发展 世界观的 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 “ 是什么 ”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 题:世界 “ 怎么样 ” 唯心主义 唯

45、物主义 形而上学 辩证法 哲学的发展 第二个方面: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思维 存在 所有唯物主义者和比较彻底的唯心 主义者都主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即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 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导致周 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 表明私有制社会 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 2.“三大工运 ” 表明 , 无产阶级队 伍在不断发展壮大 , 已经成为一支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

46、争的实 践 , 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 的经验 。 2、 自然科学 ( “ 六大缺口 ” 和 “ 三大发 现 ” ) ( 1) 康德星云说 ( 1755) ( 2) 维勒人工合成尿素 ( 1828) ( 3) 赖尔地球结构与发展变化说 ( 1830) ( 4) 施来登 、 施旺细胞学说 ( 1838, 1839) ( 5) 焦耳等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 1842-1845) ( 6) 达尔文进化论 ( 185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细胞学说 施莱登 施 旺 细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焦 尔 赫尔姆霍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 人类进化图 马克

47、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 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 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 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 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 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 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 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 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 晰图画。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3、 社会科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和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大卫 李嘉图 亚当 斯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3、 社会科学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尤其是阶级斗争学说 梯叶里 基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3、社会科学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4、直接

48、理论来源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 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对立统一的思想 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4、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5、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和领导了当时无产阶级争取解 放的伟大斗争实践 5、主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 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 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

49、去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就可理解思维 与存在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存世界的根本点在于,从物质实践 出发去把握现存世界,把物质生产活动作为现存世界的基础。 2、 科学性: 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理论体系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 逻辑方法: 逻辑上的严密性 方法上的求实性 3、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开放的学 说。 它的革命性特征,不仅在于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推翻旧 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

50、服务,而且在于从逻辑上 内含于作为其哲学基石的实践概念中。 它的革命性特征,还体现在它的方法论之中。在对现 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 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唯

51、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 2) 物质范畴的意义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1、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 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不可知论 先验论 反映论 ( 2) 物质范畴的意义 可知论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1、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物质 =原子 物质 =物质的具 体形态 ( 2) 物质范畴的意义 物质 =客观 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1、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运动的含义 (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 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 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臵移动起直到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