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基础知识高频考点二抓语境明词义勤积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ppt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20689400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PPT 页数:158 大小:2.3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语言基础知识高频考点二抓语境明词义勤积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语言基础知识高频考点二抓语境明词义勤积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语言基础知识高频考点二抓语境明词义勤积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资源描述:

《语言基础知识高频考点二抓语境明词义勤积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基础知识高频考点二抓语境明词义勤积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ppt(15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频考点二 抓语境,明词义,勤积累 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 )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1 . ( 2012 广东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 400 年的突飞猛 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 泾渭分明 ,不再神秘。 人们不再敬畏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 肆意 改变环境。 人们渐生狂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 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违 背自然 中自掘坟墓。 忤逆 自然的人类将无法在大自然里 颐养天年 。 A . 泾渭分明 B .肆意 C . 忤逆 D . 颐养天年 考点:体验 解读 解析 A 项 “

2、 泾渭分明 ” 本指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 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不能用来指人 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B 项 “ 肆意 ” 指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 ( 去做 ) 。用在 此处符合语境。 C 项 “ 忤逆 ” 指不孝顺 ( 父母 ) 。用在此处是把大自然比 喻成了父母,恰当。 D 项 “ 颐养天年 ” 指保养年寿。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答案 A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考点:体验 解读 2 . ( 201 1 广东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 ) 近年来,我国历代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 的整理问世,更是卷帙浩繁, 蔚为大观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

3、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涌现,使人 自顾不暇 。这里有各 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 严的作品 鱼目混珠 ,为读者所 诟病 ,但就其主流看来,文学翻 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 “ 外为中用 ” ,大有助 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 . 蔚为大观 B . 自顾不暇 C . 鱼目混珠 D . 诟病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考点:体验 解读 解析 答案 “ 自顾不暇 ” 指照顾自己都来不及,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语 境中指作品繁多,应付不过来。该词不合语境。 A 项中 “ 蔚为大观 ” 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C 项中 “ 鱼目

4、混珠 ” 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一般形容物, 不形容人。 D 项中 “ 诟病 ” 指侮辱,后引申为指责或嘲骂。 B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考点:体验 解读 3 . ( 2 0 1 0 广东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 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 殊途同归 。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 韵,记录了岁月的 斗转星移 ,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 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手段的 甚嚣尘上 而 销声匿迹 , 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 . 殊

5、途同归 B .斗转星移 C . 甚嚣尘上 D . 销声匿迹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考点:体验 解读 解析 答案 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 张 ( 含贬义 ) 。用于 “ 现代高科技手段 ” 错。 C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考点:体验 解读 4 . ( 2009 广东 ) 下面语段中画 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 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 的祝贺。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 莘莘学子 ,或纵横商海, 运筹帷幄 , 或 潜心学界,激扬文字 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 首当其冲 。 亲 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 谨的学风和优

6、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 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 栋梁之材 。 A . 莘莘学子 B . 运筹帷幄 C . 首当其冲 D . 栋梁之材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考点:体验 解读 解析 答案 “ 首当其冲 ”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在句中不合语境。 “ 莘莘学子 ” 指众多的学生。 “ 运筹帷幄 ” 指在后方决定作战 策略,也泛指筹划决策。 “ 栋梁之材 ” 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才。这三个词语都合乎语境。 C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考点:体验 解读 5 . ( 2008 广东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公共汽车正在行驶中,前面一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

7、变向横 穿马路,眼看两车就要相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 “ 嘎 ” 的一声,公共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 生。车上乘客目睹了这 扣人心弦 的一幕,议论纷纷, 怨声载道 。 那翻倒在地的骑摩托车男子迅速爬起来,一阵东张西望之后, 未见交警身影,继而 义无反顾 ,翻身上车,扬长而去。司机不 禁 怒形于色 ,大声 斥责那违反交通规则的男子。 A . 扣人心弦 B . 怨声载道 C . 义无反顾 D . 怒形于色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考点:体验 解读 解析 答案 “ 扣人心弦 ” 指诗文、表演等感染力强,牵动人心。 “ 怨声载 道 ” 指百姓对统治者普遍怨恨不满。 “ 义无反顾 ” 指为

8、了正义 而勇往直前,毫不犹豫。以上三个成语均不合语境。 “ 怒形于 色 ” 指内心的愤怒写在脸上,合乎语境,显示出司机对骑摩托 车男子的强烈不满。 D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考点:体验 解读 1 . 广东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怎样的?如何理解? 正确使用词语 ( 包括熟语 ) 。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能根 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等。这就是说,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 正确的问题,还有使用是否适当的问题。 正确使用实词,其考 点要求为:了解词义的变化发展和多义词 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能根据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同 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

9、 意义和临时意义。在高考中通常重点考查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答案 考点:体验 解读 正确使用虚词,通常以常见常用的虚词的运用为主,包括关联 词、介词、副词和助词等,主要考查对句子的内部结构以及句 子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易混虚词的命题点往往落在错 用介词 、副词和误用、漏用关联词等方面。 熟语虽包括成语、习惯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但高考的 考查通常是偏重于成语。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考点:体验 解读 2 . 高考对词语的命题有何规律? ( 1) 题型多样。高考对词语的考查以客观题为主,但也有主观题。 常见题型有以下四种:一是判断辨析型选择题,二是填充辨析 型选择题,

10、三是替换辨析型选择题,四是填充式的主观题。广 东卷采用判断辨析型,内容涉及实词和成语,以成语为重点。 答案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考点:体验 解读 ( 2) 考查方式灵活。虽然仍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但是主观应用题 的形式可能会被更多地采用,也可能出现在病句修改中,要求 修改语段中出现的错误成语。 ( 3) 关注生活及社会现实。在选材等方面更加现代化和生活化和 地方化,注重与社会现实的结合。今后命题会更多地关注社会 热点问题,更多地突出地方特色,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时代性、 针对性。 考点解读 5年高考 考点:体验 解读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解析 答案 ( 一 ) 近义实词的辨析 在下

11、列语段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1 . ( 201 1 江西 ) ( 1) 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 _ ,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 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 投降 投诚 ) ( 2) “ 五一 ” 期间,市长 _ 会见 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我国台湾投资 考察团。 ( 分别 分头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 一 ) 近义实词的辨析 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1 . ( 201 1 江西 ) ( 1) 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 _ ,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 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

12、无关系。 ( 投降 投诚 ) ( 2) “ 五一 ” 期间,市长 _ 会见 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我国台湾投资 考察团。 ( 分别 分头 )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 1) 投降:停止对抗,向对 方屈服。投诚: ( 敌人、叛 军等 ) 归附。依据语境,应 为 “ 投降 ” 。 ( 2) 分别:一个人分几个方 面进行工作。分头:若干 人分几个方面进行工作。 依据语境应为 “ 分别 ” 。 解析 答案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 一 ) 近义实词的辨析 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1 . ( 201 1 江西 )

13、( 1) 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 _ ,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 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 投降 投诚 ) ( 2) “ 五一 ” 期间,市长 _ 会见 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我国台湾投资 考察团。 ( 分别 分头 )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 1 ) 投降:停止对抗,向对 方屈服。投诚: ( 敌人、叛 军等 ) 归附。依据语境,应 为 “ 投降 ” 。 ( 2 ) 分别:一个人分几个方 面进行工作。分头:若干 人分几个方面进行工作。 依据语境应为 “ 分别 ” 。 解析 答案 投降 分别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

14、拨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解析 答案 2 . ( 20 1 1 天津 ) 作为 “ 梅兰竹菊 ” 四君子 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_ 。 ( 钟爱 喜爱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解析 答案 2 . ( 20 1 1 天津 ) 作为 “ 梅兰竹菊 ” 四君子 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_ 。 ( 钟爱 喜爱 ) 钟爱:特别爱 ( 子女或 其他晚辈中的某 一 人 ) ,只用于人。喜爱: 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 兴趣。 “ 梅 ” 是物,此 处应选 “ 喜爱 ” 。 一、词语(实词、虚词)

15、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解析 答案 2 . ( 20 1 1 天津 ) 作为 “ 梅兰竹菊 ” 四君子 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_ 。 ( 钟爱 喜爱 ) 钟爱:特别爱 ( 子女或 其他晚辈中的某一 人 ),只用于人。喜爱: 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 兴趣。 “ 梅 ” 是物,此 处应选 “ 喜爱 ” 。 喜爱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 题的词语。实词可以表示人或事物及其动作、变化、性状等,可

16、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同音实词和异音实词的规范应用上。 同音词有的是同义词,有的不是同义词,我们把它分为 “ 同音近 义词 ” 和 “ 同音异义词 ” 。同音近义词如:祛除、驱除,侦查、 侦察,融解、溶解,启用、起用等。同音异义词如:包含、包涵, 品位、品味,蜕化、退化等。 异音近义词是指充当语素的字音全不相同或部分不同的词,而词 语的意思有相近之处,但应用范围却不同。如:捐赠、馈赠,风 范、风尚,制约、约束,囊括、涵盖,迟疑、犹豫等。 知识储备 基础:整合 点拨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题点:矫正 突破

17、基础:整合 点拨 解析 答案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 二 ) 近义虚词的辨析 1 . 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词 语。 ( 1) ( 201 1 天津 ) 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 梅,暗香浮动, _ 遗世独立的佳 人。 ( 好像 犹如 ) ( 2) ( 2009 天津 ) 走在大街上,天色微 暗,行人稀少, _ 几片雪花飘落, 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 偶然 偶尔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解析 答案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 二 ) 近义虚词的辨析 1 . 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词 语。 ( 1) (

18、 201 1 天津 ) 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 梅,暗香浮动, _ 遗世独立的佳 人。 ( 好像 犹如 ) ( 2) ( 2009 天津 ) 走在大街上,天色微 暗,行人稀少, _ 几片雪花飘落, 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 偶然 偶尔 ) ( 1) “ 犹如 ” 与 “ 好 像 ” 比,书面色彩更浓 些,更符合此句的语言 特点。 ( 2) “ 偶然 ” 和 “ 偶 尔 ” 都含有 “ 有时候、 不经常 ” 的意思,但 “ 偶尔 ” 常修饰动词, 语境中修饰 “ 飘落 ” , “ 偶然 ” 常修饰名词。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解

19、析 答案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 二 ) 近义虚词的辨析 1 . 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词 语。 ( 1) ( 201 1 天津 ) 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 梅,暗香浮动, _ 遗世独立的佳 人。 ( 好像 犹如 ) ( 2) ( 2009 天津 ) 走在大街上,天色微 暗,行人稀少, _ 几片雪花飘落, 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 偶然 偶尔 ) ( 1 ) “ 犹如 ” 与 “ 好 像 ” 比,书面色彩更浓 些,更符合此句的语言 特点。 ( 2 ) “ 偶然 ” 和 “ 偶 尔 ” 都含有 “ 有时候、 不经常 ” 的意思,但 “ 偶尔 ” 常修饰动词, 语境中修饰 “ 飘落 ” ,

20、 “ 偶然 ” 常修饰名词。 犹如 偶尔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解析 答案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2 . 判断下列加点虚词使用的正误,正确 的打 “ ” ,错误的打 “ ” 。 ( 1) 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 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 不免 显 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 ) ( 2) ( 2010 四川 ) 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 该课题组撰写了专题报告,对我国票 据法的特色 及其 立法决策中的几个问 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

21、破 基础:整合 点拨 2 . 判断下列加点虚词使用的正误,正确 的打 “ ” ,错误的打 “ ” 。 ( 1) 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 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 不免 显 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 ) ( 2) ( 2010 四川 ) 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 该课题组撰写了专题报告,对我国票 据法的特色 及其 立法决策中的几个问 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 ) 解析 答案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 1) 不免:副词,表示由 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 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 2) “ 其 ” 指代不明。此 处应为 “ 及 ”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22、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 2 ) “ 其 ” 指代不明。此 处应为 “ 及 ” 。 ( 1 ) 不免:副词,表示由 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 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解析 答案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2 . 判断下列加点虚词使用的正误,正确 的打 “ ” ,错误的打 “ ” 。 ( 1) 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 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 不免 显 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 ) ( 2) ( 2010 四川 ) 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 该课题组撰写了专题报告,对我国票 据法的特色 及其 立法决策中的几个问 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

23、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副词能 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 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 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虚词的主要作用是用 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在句子中起到语气或语法作用,而不表 达实在的意义。 知识储备 基础:整合 点拨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在具体语

24、境中辨析近义词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孩子是天真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的,不肯拘束自己的。他活着整 个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和规矩暂时都不在他眼 里。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年龄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 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俗物。 A . 烂漫 利益 由于 B .浪漫 利害 随着 C . 烂漫 利害 随着 D . 浪漫 利益 由于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题点:矫正 突破 题点:矫正 突破 基

25、础:整合 点拨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或者颜色鲜明而美丽。浪漫:富 有诗意,充满幻想或者行为放荡,不拘小节 ( 常指男女关系 而言 ) 。此处指坦率自然,毫不做作,应用 “ 烂漫 ” 。 “ 利害 ” 指利益和损害,此处应指世俗得失的考量,不单指利益。 “ 随 着 ” ,用在句首多指伴随某种趋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 “ 由 于 ” 表原因,此处用 “ 随着 ” 更好。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现场答案 正确答案 矫正指导 A C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题点:矫正 突破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

26、近义词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词不离义 察语义 要正确理解近义词的意义 ( 词义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 适用对象、语法功能等 ) ,尤其要 “ 求同辨异 ” 。抓住那个相异 语素,就可以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 第二步:词不离句 析语境 弄清语境,就是对一个句子的语义范围、感情色彩、谦敬色 彩、搭配对象、词性、成分等作出全面的动态的分析。词语题的 语境很小,只是一个句子,故很好把握。 第三步:词境合一 把词语的意义与语境的特点两相对照,如高度一致、吻合, 则是正确的;反之,则不正确。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题点:矫正 突破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

27、拨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示例 ( 1) 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 _( 篡改 窜改 ) 日本侵华的 历史。 辨析词义: “ 篡改 ” 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 ( 经典、 理论、政策等 ) ,贬义词。 “ 窜改 ” 指改动 ( 成语、文件、古书等 ) , 中性词。 弄清语境:所填的空应为一个作谓语的动词,宾语是 “ 历 史 ” ,从 “ 妄图 ” 看,是一个贬义语境。 词境合一: “ 篡改 ” 色彩与语境的贬义特点一致,故选 “ 篡改 ” 。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题点:矫正 突破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

28、2) 该县有关部门决定 在今后两年内斥资对这位名人的 故里 进行修复,把它们打造成精品,以吸引外地游客,使当地旅游人 气更旺。 ( 判断正误 ) 辨析词义:故,原来的,从前的,旧的;里,家乡。合起 来就是故乡。 弄清语境: “ 故里 ” 所处的位置是 “ 对 ” 的宾语,是动词 “ 修复 ” 的对象,被 “ 这位名人 ” 修饰。从 “ 修复 ” 一词看,它 适用的对象是具体事物,不是大而空阔的东西。 词境合一: “ 故里 ” 范围太大,很抽象,不能是 “ 修复 ” 的对象,故运用不正确,这里应用较为具体的 “ 故居 ” 。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题点:矫

29、正 突破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即时小练 1 . 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 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 遏止 环境 恶化的正确选择。 ( 判断正误 ) 辨析词义: _ 弄清语境: _ 词境合一: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题点:矫正 突破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即时小练 1 . 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 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 遏止 环境 恶化的正确选择。 ( 判断正误 ) 辨析词义: _ 弄清语境: _ 词境合一: _ 答案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 遏止 ” ,用力阻

30、止, 指控制住、制止住,一般 不带宾语。 所处位置是动词,宾语 是 “ 恶化 ” ,从 “ 逐 步 ”“ 减少 ” 等词语可推 断出 “ 只是控制程度 ” , 非 “ 控制住 ” 。 “ 遏止 ” 的目的是 “ 止 住 ” ,语境中体现的是 “ 一定 程度上控制 ” ,且有宾语,故 运用不正确,应用 “ 遏制 ” 。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题点:矫正 突破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2 . ( 201 0 全国 ) 从下列 12 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 8 个,分别填入短 文中的画线处。选词不得重复。 缀满 扩散 显现

31、赫然 铺满 陶醉 悄悄 映衬 汇聚 稳稳 散落 沉醉 上海世博会北京馆昨天首次为公众做 了一次变换造型的演 示。在大型屏幕由蓝色背景缓缓变成一片红色之后,气势恢弘 的鸟巢图案就 _ _ 映入眼帘。正当人们在议论下一个图案是 什么的时候,只见红色 _ _ 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几颗晶莹剔 透的水滴。在水滴逐渐 _ _ 的过程中,屏幕上先是出现一个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题点:矫正 突破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膜,随后变成多个膜,不一会 儿,这些膜就组成了水立方的图案。 随后水立方幻化为 _ _ 点点繁星的夜空。令人称奇

32、的是,夜空 中的星星不断变大,最后 _ _ 成一个巨大的圆形轮廓。伴着美 妙的乐曲声,这个巨大的圆形轮廓慢慢 _ _ 为国家大剧院。正 当人们为此景此情而 _ _ 的时候,突然一片灿烂的晴空呈现在 人们眼前,在晴空的 _ _ 下,天坛祈年殿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题点:矫正 突破 题

33、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一、词语 (实词、虚词 ) 因题突破 现场矫正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题点:矫正 突破 “ 缀满 ” 主要指不满, “ 缀 ” 是点缀的意思。 “ 铺满 ” 主要指到处都是。 “ 散 落 ” 的意思是撒下、撒落。 “ 扩散 ” 的意思是扩大分散出去。 “ 显现 ” 的意 思是显露、呈现。 “ 悄悄 ” 主要指暗地里。 “ 稳稳 ” 指安稳的样子。 “ 赫然 ”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 映衬 ” 的意思是衬托,即用另 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 “ 汇集 ” 的意思是集中在一起。 “ 陶 醉 ” 指沉醉于某种事物

34、或境界里面。 “ 沉醉 ” 比喻沉迷于某种事物或沉浸于 某种境界中。 答案 赫然 悄悄 扩散 缀满 汇聚 显现 陶醉 映衬 解析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 一 ) 记准成语的意思,避免望文生义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 原因。 1 . ( 2012 新课标全国 ) 一名惯偷在车站行 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 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 上下其 手 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 一 ) 记准成语的意思,避免望文生义 请分析下列句子

35、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 原因。 1 . (2 012 新课标全国 ) 一名惯偷在车站行 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 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 上下其 手 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答: _ _ 二、词语 (熟语 )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 法,串通作弊。这里望 文生义,误用为两人合 力制服惯偷,可改为 “ 合力 ” 。 答案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2 . ( 2012 江西 ) 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 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 相互杀戮、 茹毛饮血 的残酷故事。 答: _ _

36、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2 . ( 2012 江西 ) 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 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 相互杀戮、 茹毛饮血 的残酷故事。 答: _ _ _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 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 吃禽兽。这里用于 “ 残 酷故事 ” 不合适,属望 文生义。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3 . ( 201 1 北京 )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 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 远眺

37、,晚霞尽染,鸿雁南飞, 江河日 下 ,诗意油然而生。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3 . ( 201 1 北京 )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 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 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 江河日 下 ,诗意油然而生。 答: _ 江河日下 :江河的水一 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 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日, 一天天;下,低处。此 处望文生义,可改为 “ 夕阳西下 ”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38、 ) 4 . ( 201 1 大纲全国 ) 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 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 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 棱两可,也不能 繁文缛节 。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4 . ( 201 1 大纲全国 ) 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 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 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 棱两可,也不能 繁文缛节 。 答: _ _ 繁文缛节:指过分烦琐的 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 烦琐多余的事项。此处望 文生义,可改为 “ 烦琐 ” 或 “ 烦琐庞杂 ” 。 一、词

39、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二、词语 (熟语 ) 易望文生义的成语的判定 “ 望文生义 ” 误用有个特点,表面上看放在原文中很贴切, 但那只是照字面理解。很多成语有转义、比喻义。判断这种 误用类型的方法只有一个:必须理解该成语的实质意义。所 以,做题时对那些一眼看去放在原文中按字面意思理解很贴 切的成语要格外留心。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知识储备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积累小贴士 望文生义是对成语关键字词理解不准确造成的。请识记 下列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思: 不足为 训 ( ) 不

40、刊 之论 ( ) 久 假 不归 ( ) 危 言正色 ( ) 七月流 火 ( ) 屡试不 爽 ( ) 一文不 名 ( ) 哀而不 伤 ( ) 不 孚 众望 ( ) 犯而不 校 ( ) 一 傅 众咻 ( ) 差 强人意 ( ) 安土 重 迁 ( ) 细大不 捐 ( ) 春意 阑珊 ( ) 文不加 点 ( ) 准则 更改 借 正直 火星 差错 占有 伤害 令人信服 计较 教导 稍微 不轻率 抛弃 衰落,将尽 涂上一点,表删去,修改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 二 ) 记准成语的使用对象,避免张冠李戴

41、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 原因。 1 . ( 2012 四川 )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经常 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 这里,他们各具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 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 交相辉映 ,久久 回荡。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 二 ) 记准成语的使用对象,避 免张冠李戴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 原因。 1 . ( 2012 四川 )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经常 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 这里,他们各具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 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 交相辉映 ,久久

42、 回荡。 答: _ _ “ 交相辉映 ” 指各种光 亮、色彩等互相映照, 不能形容 “ 歌声 ” ,可 改为 “ 此起彼伏 ”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2 . ( 2012 大纲全国 ) 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 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 捧,更多的立体报纸 呼之欲出 ,可能 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2 . ( 2012 大纲全国 ) 某市两家报社相

43、继推 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 烈追 捧,更多的立体报纸 呼之欲出 ,可能 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答: _ 呼之欲出:一召唤他就 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 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 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 动。使用对象错误。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3 . ( 2012 浙江 ) 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 事件后又一起 惊世骇俗 的丑闻,它再 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 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

44、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3 . ( 2012 浙江 ) 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 事件后又一起 惊世骇俗 的丑闻,它再 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 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答: _ _ _ 惊世骇俗:指因言行异 于寻常而使人震惊。在 这里形容丑闻,犯了使 用对象不当的错误,可 改为 “ 骇人听闻 ”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4 . ( 201 1 重庆 ) 他上学那会儿就是 瘦死的 骆驼比马大 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他 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但他却硬 撑着不肯申请

45、。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4 . ( 201 1 重庆 ) 他上学那会儿就是 瘦死的 骆驼比马大 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他 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但他却硬 撑着不肯申请。 答: _ _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多 用来比喻 势家豪族虽已 衰败,但因势力大、基 础厚,也比穷人家富裕。 此处主要指经济上的困 难,用错对象,可改为 “ 打肿脸充胖子 ”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5 . ( 20

46、1 1 浙江 ) 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 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 求全 责备 ,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 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 不足。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5 . ( 201 1 浙江 ) 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 二 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 求全 责备 ,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 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 不足。 答: _ _ 求全责备:对人对事物 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 点。指苛责别人,要求 完美无缺。此处使用对 象不当。 一、词语(实词、虚词)

47、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6 . ( 201 1 四川 ) 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 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 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 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 巧夺天工 。 答: _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6 . ( 201 1 四川 ) 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 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 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 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 巧夺天工 。 答: _ _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 巧胜过

48、天然生成的。只 用来形容人的技艺高 超。此处使用对象不当。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二、词语 (熟语 ) 易用错对象的成语的判定 有 些成语的适用对象具有特定的 “ 方向性 ” 或 “ 针对性 ” ,有的 指自然界,有的指人类社会;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专 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只适用于某一领域。如果能记准这些 成语的适用对象,使用起来就可以避免张冠李戴的错误。 知识储备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积累小贴士 张冠李戴是对成语使用对象不理解造成的

49、。请识记下列成语 的使用对象: 巧夺天工 ( ) 炙手可热 ( ) 振聋发聩 ( ) 车水马龙 ( ) 明日黄花 ( ) 汗牛充栋 ( ) 两小无猜 ( ) 鼎力相助 ( ) 络绎不绝 ( ) 济济一堂 ( ) 相敬如宾 ( ) 薪尽火传 ( ) 崭露头角 ( ) 芸芸众生 ( ) 人工作品 人 言论 热闹情景 过时事物 书籍 少男少女 敬辞,对方 人和车马 人才 夫妻 师生,学问 青少年 众多普通人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积累小贴士 不情之请 ( ) 耳提面命 ( ) 雨后春笋 ( ) 扣人心 弦 ( ) 脱颖而出 (

50、 ) 长此以往 ( ) 悬壶济世 ( ) 石破天惊 ( ) 荡气回肠 ( ) 休戚相关 ( ) 谦辞,用于自己 长辈 新生事物 诗文、表演 人的才能 多指不好的情况 行医 文章、议论 乐曲、文章 人和人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 三 ) 记准成语的感情色彩,避免褒贬误用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 原因。 1 . ( 2012 山东 )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 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 口若悬河, 巧舌如簧 ,给大家留下了 深刻印象。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

51、(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 三 ) 记准成语的感情色彩,避免褒贬误用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 原因。 1 . ( 2012 山东 )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 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 口若悬河, 巧舌如簧 ,给大家留下了 深刻印象。 答: _ 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 道,善于狡辩,贬义词。 用于 “ 演讲选手 ” 属贬 词褒用。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2 . ( 2012 四川 ) 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 成

52、的安全事故 如期而至 ,人员伤亡严 重,救援队伍很快赶到现场,克服困 难抢救危重人员,并对轻伤者进行了 处理。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2 . ( 2012 四川 ) 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 成的安全事故 如期而至 ,人员伤亡严 重,救援队伍很快赶到现场,克服困 难抢救危重人员,并对轻伤者进行了 处理。 答: _ _ 如期而至:比喻按照计 划或规律,按时到来, 一般用于人们所期望的 对象。此处 “ 安全事 故 ” 不是人们期望的, 属于褒贬失当。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53、)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3 . ( 201 1 新课标全国 ) 碳排放过量会给地 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 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 全球性大灾难 指日可待 。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3 . ( 201 1 新课标全国 ) 碳排放过量会给地 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 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 全球性大灾难 指日可待 。 答: _ _ 指日可待:指日,可以 指出日期,为期不远; 待,期待。

54、为期不远, 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 褒义,不能用于表示灾 难很快来临。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4 . ( 201 1 大纲全国 )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 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 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 不少作家都对它 趋之若鹜 。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4 . ( 201 1 大纲全国 )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 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 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

55、品图书, 不少作家都对它 趋之若鹜 。 答: _ _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 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 多人争着去追逐 ( 不好 的事物 ) 。贬义词,用在 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5 . ( 2010 山东 ) 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 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 始作俑者 ,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 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5 .

56、 ( 2010 山东 ) 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 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 始作俑者 ,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 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 越来越好。 答: _ _ 始作俑者:俑,古代殉 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 人。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 人。贬义词,不能用于 褒义的语境中。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二、词语 (熟语 ) 易褒贬误用的成语的判定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不同的成语常带有 不同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 同而变化。我们在使用时 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

57、褒用的失误。 知识储备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积累小贴士 褒贬误用是对成语的感情色彩不理解造成的。请记准下 列成语的感情色彩: 始作俑者 ( ) 胸无城府 ( ) 无所不为 ( ) 弹冠相庆 ( ) 倾巢而出 ( ) 官样文章 ( ) 不可思议 ( ) 一发而不可收 ( ) 一发而不可收拾 ( ) 锒铛入狱 ( ) 半斤八两 ( ) 蔚然成风 ( ) 叹为观止 ( ) 每况愈下 ( ) 贬 中 中 贬 贬 贬 贬 贬 褒 褒 褒 褒 贬 贬 二、词语 (熟语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58、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积累小贴士 凤毛麟角 ( ) 无微不至 ( ) 一唱一和 ( ) 处心积虑 ( ) 上行下效 ( ) 振振有词 ( ) 推波助澜 ( ) 面目全非 ( ) 刮目相看 (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 众望所归 ( ) 冠冕堂皇 ( ) 侃侃而谈 ( ) 褒 褒 贬 贬 贬 贬 贬 贬 褒 褒 褒 褒 贬 二、词语 (熟语 )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 四 ) 记准成语的适用语境,避免不合语 境、重复矛盾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 原因。 1 .

59、 ( 2012 江西 ) 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 工作总结会上, 如数家珍 般介绍了当 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 四 ) 记准成语的适用语境,避免不合语 境、重复矛盾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 原因。 1 . ( 2012 江西 ) 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 工作总结会上, 如数家珍 般介绍了当 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 答: _ 如数家珍:像数自己 家 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 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 事十分熟悉。汶川领导 虽然熟悉地震灾

60、情,但 “ 地震灾情 ” 不是珍 宝,故不合语境。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2 . ( 2012 浙江 ) 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 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 为,更需要从根本上 釜底抽薪 ,进一 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2 . ( 2012 浙江 ) 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 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 为,更需要从根本上 釜底抽薪 ,进一 步推进医

61、药卫生体制改革。 答: _ _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而 “ 从根 本上釜底抽薪 ” 则犯了 重复赘余的毛病。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3 . ( 201 1 北京 )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 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 90 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 兵不血刃 ,最 终以 3 0 取得胜利。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3 . ( 201 1 北京 ) 这本 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

62、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 90 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 兵不血刃 ,最 终以 3 0 取得胜利。 答: _ _ 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 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 取得了胜利。与 “ 与对手 的激战 ” 相矛盾。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4 . ( 2 0 1 1 湖南 ) 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 见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 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 活灵活现。 答: _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4 . ( 2 0 1 1 湖南 ) 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 可 见一对对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 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 活灵活现。 答: _ _ _ 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 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 真。这里用来形容野兔, 与语境不符。 一、词语(实词、虚词) 二、词语(熟语) 基础:整合 点拨 题点:矫正 突破 基础:整合 点拨 答案 二、词语 (熟语 ) 5 . ( 201 1 大纲全国 ) 虽然已经是晚上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