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工业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0680848 上传时间:2021-04-12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1.8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工业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工业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工业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资源描述:

《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工业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工业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1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 1章 工业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 技术基础 1.1 工业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技术概述 1.2 工业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连接及传输 介质 1.3 网络互连参考模型和规范 1.1.1 工业自动化技术及发展趋势 1.1.2 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演变 1.1.3 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 1.1 工业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技术概述 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是近年来发展形成的自控领域的 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与自控技术结合的产物。 1.1 工业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技术概述 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对工业数据通信的开放性、对底层控 制网络的功能及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数据通信与控 制网络技术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逐渐

2、发展形成的。 随着自动控制、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企业 的信息集成系统正在迅速壮大,将覆盖从现场控制到监控、市 场、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以及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的各个环 节,并将一直延伸到成品储运销售乃至世界各地市场的供需链 全过程,以适应企业管理控制一体化的应用需求。 1.1.1 工业自动化技术及发展趋势 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是工业自动化的核心,它是一种运 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对工业生 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 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的综合性技 术,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 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作

3、为 20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 的技术之一,主要解决生产效率与一致性问题。虽然自动化 系统本身并不直接创造效益,但它对企业生产过程有明显的 提升作用。目前,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 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工业控制自动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从下往上依次是 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其核心是基础自 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在传统的自动化系统中,基础自动化 部分基本被 PLC和 DCS所垄断,过程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部 分主要是由价格昂贵的过程计算机或小型机组成。 然而,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由于 PC-based的工业计 算机(简称工业 PC)的发展,以工业 PC、 I/O装置

4、、监控 装置、控制网络组成的 PC-based的自动化系统得到了迅速 普及,成为实现低成本工业自动化的重要途径。 工业 PC是基于商用微型计算机或个人电脑,并采用了 总线式结构、工业标准机箱和工业级元器件等诸多满足工 业控制需求的实用技术。以工业 PC为基础的低成本工业控 制自动化系统的特点是: 开放的结构,用户可以选择来自 1、 以工业 PC为基础的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已成为主流 不同厂商的不同产品,为应用提供更大的系统柔性,便于 系统集成; PC工控机的软硬件丰富,用户可以得到更高性 价比的产品;提供有力、柔性的联网能力,可以使用标准 TCP/IP以太网和网卡;能运行复杂任务(如趋势分析)

5、, 并且可基于多种平台运行,如 windows NT、 windows CE和 Linux等。目前,我国的许多大企业已拆除了原来 DCS或单 回路数字式调节器,而改用工业 PC来组成控制系统,并采 用模糊控制算法,获得了良好效果。 2、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LC是由器逻辑控制系统发展而来的,初期主要代替 继电器控制系统,侧重于开关量顺序控制方面,后来,随 着微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 技术的发展, PLC在技术上和功能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 逻辑运算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值计算、闭环调节等功能; 增加了模拟量和 PID调节等功能模块,实现了顺序控制和

6、过程 控制的结合;运算速度得到提高,新型 PLC的 CPU在能力已经 赶上了工业控制机;开发了具有智能 I/O模块;通信功能实现 了 PLC之间、 PLC与上位机之间以及 PLC与其他智能设备间的通 信,由此发展了多种局部总线和网络,也可构成集散控制系 统。 PLC这些性能特点使其在工业控制自动化领域中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 现代 PLC的发展有两个重要趋势:其一是向体积更小、速 度更快、功能更强和价格更低的微小型方面发展;其二是向 大型网络化、高可靠性、好的兼容性和多功能性方面发展。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大型网络化。主要是朝 DCS方向发展,使其具有 DCS系 统的一些功能。网络化和

7、通信能力强是 PLC发展的一个重要方 面,向下可将多个 PLC、 I/O框架相连;向上可与工业计算机、 以太网等相连构成整个工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 2)多功能。随着自调整、步进电机控制、位置控制、伺 服控制、仿真、通信处理和故障诊断等模块的出现,使 PLC 控制领域更加宽广。 ( 3)高可靠性。由于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 视,一些公司已将自诊断技术、冗余技术、容错技术广泛应 用到现有产品中,推出了高可靠性的冗余系统,并采用热备 用和并行工作、多数表决的工作方式。即使在恶劣、不稳定 的工作环境下,坚固、全封闭的模板依然能正常工作。在操 作运行过程中,有些 PLC的模板还可热插拔。

8、3、面向测控管一体化设计的集散控制系统 集散控制系统,也称为分布式控制系统或分散式控制系 统( DCS),它采用了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的设计,由 过程控制级、控制管理级和生产管理级组成,以通信网络为 纽带,对数据进行集中显示,而操作管理和控制相对分散, 是一种配置灵活、组态方便、具有高可靠性的控制系统, 其特点可总结为: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分而自 治和综合协调。 DCS正朝着综合性、开放性发展。工厂自动化要求加强 各种设备(计算机、 DCS、单回路调节器、 PLC等)之间的通 信能力以便构成大系统。开放性的结构将方便地与管理的上 位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同时在

9、 大型 DCS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同时,发展小型集散控制系统。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结合现代控制理论,应用人工智能技 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智能设备相继出现,如智能变送器、 可编程调节器、智能 PID、自整定控制、智能人机接口,以 至于智能 DCS。总的发展趋势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各制造厂商都 “ 开放性 ” 上下功夫,力求使自已的 DCS与其他厂商的产品很容易地联网; ( 2)大力发展和完善 DCS的通信功能,并将生产过程控制系 统与工厂管理系统连接在一起,形成测控管理一体的系统产 品; ( 3)高度重视系统的可靠性,在软件的设计中采用容错技 术; ( 4)在控制功能中,不断引进各

10、种先进控制理论,以提高 系统的控制性能,如自整定、自适应、最优、模糊控制等; ( 5)在系统规模的结构上,形成由小到大的产品,以适应 不同规模的需求; ( 6)发展以先进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 DCS控制结构,向低 成本综合化自动化系统的方向发展。 4、 大力发展和采用现场总线技术 现场总线是一种用于智能化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开 放式、数字化、双向串行、多节点的通信总线。采用现场总 线技术可实现一种具有开放式、数字化和网络化结构的新型 自动化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技术的采用带来了工业控制系统技术的革命。采用 现场总线技术可以促进现仪表的智能化、控制功能分散化、 控制系统开放化,符合工业控制系统领

11、域的技术发展趋势。 现场总线技术使得从智能传感器到智能调节阀的信号一直保 持数字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利用双绞线作为现场总线,既能传输现场总线上仪表设 备与上位机的通信信号,还能为现场总线上的智能传感器 / 变送器、智能执行器、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调节器等装置 供电。现场总线是一种开放式的互联网,它可与同层网络相 连,也可与不同层网络相连,只要配有统一的标准数字化总 线接口并遵守相关通信协议的智能设备和仪表,都能并列地 接入现场总线。 开放式、数字化和网络化结构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由 于具有降低成本、组合扩展容易、安装及维护简便等显著优 点,从问世开始就在生产过程自动化领域引起极大

12、的关注。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继 DCS之后控制系统的又一次重大的变革, 必将成为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主流,会对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 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5、大力研究和发展智能控制系统 理论上,工业自动化中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是建立 在精确的系统数学模型基础上的,而实际应用的控制系统由 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同时,为了 提高控制性能,整个控制系统会变得极其复杂,增加了设备 的投资,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促 进了自动控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即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是模拟人类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能学习、存储 和运用知识,能在逻辑推理和知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处

13、理,能对复杂系统进行有效的全局性控制,能自主地驱动智 能机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 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范围很广泛,普遍认为模糊逻辑控制、 专家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是三种典型的智能控制。此外,还 有分级递阶智能控制系统、学习控制系统等,有关智能控制 系统方面的内容,读者可参考相关的书籍加以学习。 1.1.2 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演变 1、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 在工业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代新的控制系统的推 出都是针对老一代控制系统存在的缺陷而给出的解决方案, 同时也代表着技术的进步和效能的提高。工业控制系统在其 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1)初级控制系统 20世纪 50年代以前,由于工

14、业生产规 模较小,各类检测、控制仪表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设 备以机械设备为主,所用的设备主要是安装在生产现场、具 有简单测控功能的基地式仪表,信号基本上都是在本仪表内 ( 2)模拟仪表控制系统 随着测量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 扩大,操作人员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现场参数与信息,制 定满足要求的操作控制系统。于是,在 60年代至 70年代后期, 先后出现了以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气动和电 动单元组合式仪表两大系列。它们分别以压缩空气和直流电 源作为动力,用于对防爆要求较高的化工生产和其他行业, 防爆等级为本质安全型,并以气压信号 0.02 MPa 0.1MPa, 直

15、流电流信号 0 mA 10mA、 4 mA 20mA,直流电压信号 0 V 5V, 1V 5V等作为仪表的标准信号,在仪表内部实行电压并 联传输,外部实行电流串联传输,以减小传输过程的干扰。 起作用(主要是显示功能),一般不能传送给别的仪表或系统, 各测控点为封闭状态,无法与外界沟通信息,操作人员只能通 过对生产现场的巡检来了解生产过程的运行状况。此阶段的控 制系统均简单、初级控制系统。 ( 3)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 80年代初,计算机、微处理器和并行处理技术的发展,使 得领先一对一物理连接的模拟信号系统在速度和数量上越来越 无法满足大型、复杂系统的需求,模拟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也相 对较差,人们开

16、始使用数字信号代替模拟信号,并研制出直接 数字控制系统,用数字计算机代替控制室内的仪表来完成控制 系统功能。由于数字计算机价格昂贵,人们总是用一台计算机 取代控制室的所有仪表,于是出现了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这 样,解决了信号传输及抗干扰问题 。 电动单元仪表通常以双绞线为传输介质,信号被送到集中 控制室(通常称为仪表室或机房)后,操作人员可以坐在控 制室内观察生产流程中各处的生产参数并了解整个生产过程。 由于单元组合仪表具有统一的输入输出信号标准,在此阶段 自动化系统可以根据生产需要,由各种功能单元进行组合, 完成各种相对复杂的控制。 由于当时数字计算机的可靠性还不够高,一旦计算机出 现某种故

17、障,就会造成系统崩溃、所有控制回路瘫痪、生产 停产的严重局面。由于工业生产很难接受这种危险高度集中 的系统结构,使得集中控制系统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 4)集散控制系统( DCS) 随着计算机可靠性的提高和价格的下降,自控领域又出 现了新型控制方案 集散控制系统,它由数字调节器、可 编程控制( PLC)以及多台计算机构成,当一台计算机出故 障时,其他计算机立即接替该计算机的工作,使系统继续正 常运行。在集散系统中系统的风险被分散到多台计算机承担, 避免了集中控制系统的高风险,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因此, 它被工业生产过程广泛接受,这就是今天正在被许多企业采 用的 DCS系统。在 DCS系统中

18、,测量仪表、变送器一般为模拟 仪表,控制器多为数字式,因而它又是一种模拟数字混合系 统。 这种系统与模拟式仪表控制系统、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相 比较,在功能、性能、可靠性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 实现现场装置级、车间级的优化控制。但是,在 DCS系统 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受早期计算机发展的影响,各厂家的 产品自成封闭体系,即使同一种协议下仍然存在不同厂家 的设备有不同的信号传输方式且不能互连的现象,因此实 现互换与互操作有一定的局限性。 ( 5)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CS)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突破了 DCS通信由专用网络的封闭系 统来实现所造成的缺陷,把基于封闭、专用的解决方案变 成了基于公开化、标

19、准化的解决方案,即可以将来自不同 厂商而遵守同一协议规范的自动化设备通过现场总线控制 系统把 DCS集中与分散结合的集散系统结构变成了新型全 分布式系统结构,把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到现场。 现场总线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测控性能,一是得益于仪表 的智能化,二是得益于设备的通信化。 把微处理器置入现场自控设备,使设备具有数字计算和 数字通信能力,一方面提高了信号的测量、控制和传输精度, 另一方面丰富了测控信息的内容,为实现其远程传送创造了 条件。在现场总线的环境下,借助设备的计算、通信能力, 在现场就可进行许多复杂计算,形成真正分散在现场的完整 的控制系统,提高了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此外还可借助现场总

20、线网段与其它网段进行联网,实现 异地远程自动控制,如操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电气开关、进 行参数的设定等。系统还可提供如阀门开关动作次数、故障 诊断信息等,便于操作管理人员更好、更深入地了解生产现 场和自控设备的运行状态,这在传统仪表控制系统中是无法 实现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结构与传统控制系统的区别 如图 1.1所示。 图 1.1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结构与传统控制系统的比较 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及现场总线技术的特点 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 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也有将现场总线定义为 ( a ) 传 统 控 制 系 统 结 构 ( b ) 现 场 总 线 控 制 系

21、 统 结 构 应用在生产现场,在智能测控设备之间实现双向串行多节点 数字通信的系统。也称为开放式、数字化、多点通信的低成 本底层控制系统。现场总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 在体系结构上成功实现了串行连接,一举克服并行连接的许 多不足。二是在技术层面上成功解决了开放竞争和设备兼容 两大难题,实现了现场设备智能化和控制系统分散化两大目 标。 ( 1)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特点 基础性。在企业实施信息集成、实现综合自动化的进程 中,作为厂底层网络的现场总线是一种能在现场环境运行的 可靠、实时、廉价、灵活的通信系统,能够有效地集成到 TCP/IP信息网络中,现场总线是企业强有力的控制和通信的

22、基础设施。 灵活性。现场总线打破了传统控制系统的结构形式,使 控制系统的设计、建设、维护、重组和扩容更加灵活简便。 传统模拟控制系统采用一对一的并行连线,按控制分别进行 连接, 如图 1.1所示。 位于现场的测量变送器与位于控制室的 控制器之间,控制器与位于现场的执行器、开关、马达之间 均为一对一的物理连接,每个装置需单独使用一条线,因此 形成了庞大的线束。由于现场布线的复杂性,因此传统控制 系统在设计之初就需一次性规划好布线的数量和走向,一旦 实施就具有刚性,不便于调整和维护,增大了投入的门槛, 不利于滚动发展。 现场总线系统由于采用智能现场设备,能够把传统控制 系统中处于控制室的控制模块、

23、 I/O模块和通信模块移置到现 场设备中,使现场设备能够在一条总线上串行连接起来直接 传送信号,完成控制功能, 如图 1.1( b)所示。 这样一来, 系统布线就由几十条、上百条甚至于上千条简化为一条,不 仅简化了设计施工,方便了修理维护,也降低了系统投入的 门槛,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和灵活性。因为增减现场设备只需 直接将设备挂上总或将设备从总线取下即可,不必另行布线。 分散性。由于现场总线中智能现场设备具有高度的自 治性,因而控制系统功能可以不依赖控制室的计算机或控制 仪表而直接在现场完成,实现了彻底的分散控制。另外,由 于现场设备具有网络通信功能,这使得把不同网络中的现场 设备和不同地理范围中

24、的现场设备组成一个控制系统成为可 能。因此,现场总线已构成一种新的全分散性控制系统的体 系结构,具有高度的分散性。 经济性。由于现场总线通信用数字信号替代了模拟信 号,因而可通过复用技术在一条总线上传输多个信号,同时 还可在这条总线上为现场设备供电,原来的大量集中式 I/O 部件均可省去。这就为简化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节约硬件 设备和连接电缆提供了可能,并将各种安装和维护费用降至 最低。 另外,由于投入门槛的降低和重构灵活性的提高,使得现场 总线的资产投入不会产生沉淀而浪费,大大提高了经济性。 最后,由于现场设备的开放性,设备价格不会被厂家垄断; 由于现场设备的互换性,备品库也可大大降低。 (

25、 2)现场总线技术的特点 开放性。现场总线的开放性有几层含义。一是指相关 标准的一致性和公开性。一致开放的标准有利于不同厂家设 备之间的互连与替换。二是系统集成的透明性和开放性,用 户进行系统设计、集成和重构的能力大大提高。三是产品竞 争的公正性和公开性,用户可按自己的需要和评价,选用不 同供应商的产品组成大小随意的系统。 交互性。现场总线设备的交互性有几层含义。一是指 上层网络与现场设备之间具有相互沟通的能力。二是指现场 设备之间具有相互沟通能力,也就是具有互操作性。三是指 不同厂家的同类设备可以相互替换,也就是具有互换性。 适应性。安装在工业生产第一线的现场总线是专为恶劣 环境而设计的,对

26、现场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具有防电、防 磁、防潮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满足本质安全防爆要求,可 支持多种通信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 射频、 红外线、 电力线等。 自治性。由于智能仪表将传感测量、补偿计算、工程 量处理与控制等功能下载到现场设备中完成,因此一台单独 的现场设备即具有自动控制的基本功能,可以随时诊断自己 的运行状况,实现功能的自治。 3、典型现场总线简介 自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有许多企业、集团和 国家开展现场总线标准的研究,并出现了多种有影响的现场 总线标准。这些现场总线标准都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并在特 定范围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显示出了较强的生命力。

27、( 1)基金会现场总线( FF) 基金会现场总线是在过程自动化领域得到广泛支持和具 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技术。其前身是以美国 Fisher-Rosemount 公司为首,联合 Foxboro、横河、 ABB、西门子等 80家公司制 订的 ISP协议和以 Honeywell公司为首,联合欧洲等地的 150 家公司制订的 WordFIP协议。 1994年 9月两大集团合并,成立了现场总线基金会,总部 设在美国德克萨斯洲的奥斯汀,该基金会聚焦了世界著名仪 表、 DCS和自动化设备制造商、研究机构和最终用户。由于 这些公司是该领域自控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对工业底层网络 的功能需求了解透彻,也具备足以左右该领

28、域现场自控设备 发展方向的能力,因此该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工作进展比较 快,推动了现场总线的研究和产品开发。 FF是一个非商业的公正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其宗旨是 制订统一的国际现场标准,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制造商或用 户提供现场总线标准,因而由它们所颁布的现场总线规范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 2) PROFIBUS PROFIBUS是德国国家标准 DIN19245和欧洲标准 EN50170 的现场总线标准。它由 PROFIBUS-DP, PROFIBUS-FMS, PROFIBUS-PA组成 PROFIBUS现场总线系列。 DP型用于分散外 设间的高速数据传输,适合于加工自动化领域的应用。 FMS 意

29、为现场信息规范,适用于纺织、楼宇自动化、可编程控 制器、低压开关等。而 PA型则是用于过程自动化的总线类 型,它遵从 IEC 1158-2标准。该项技术是由西门公司为主 的十几家德国公司、研究所共同推出。 ( 3) CAN CAN是控制局域网( Control Area Network)的简称, 最早由德国 BOSCH公司推出,用于汽车内部测量与执行部件 之间的数据通信。其总线规范已被 ISO国际标准组织制订为 国际标准。得到 Motorola、 Intel、 Philips、 Siemens、 NEC 等公司的支持,已广泛应用在离散控制领域。目前,已有多 家公司开发生产了符合 CAN协议的通

30、信芯片,如 Intel公司的 82527, Motorola公司的 MC68HC908AZ60Z, Philips公司的 SJ A1000等,还有插在 PC机上的 CAN总线适配器,具有接口简单、 编程方便、开发系统价格便宜等优点。 ( 4) LonWorks 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是由美国 Echelon公司推出,并 与摩托罗拉、东芝公司共同倡导,于 1990年正式公布而形成。 Echelon公司的技术策略是鼓励 OEM开发商运用 LonWorks技术 和神经芯片,开发自己的应用产品,据称目前已有 2600多家 公司在不同程度上卷入 LonWorks技术, 1000多家公司已推出 了

31、LonWorks产品,并进一步组成 LonMARK互操作协会,开发 推广 LonWorks技术与产品。 它已被广泛应用在 楼宇自动化、家庭自动化、保安系统、 办公设备、交通运输、工业过程控制等行业。另外,在开 发智能通信接口、智能传感器等方面, LonWorks神经元芯 片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 5) HART HART( Highway Addressable Remote Transducer)协 议为可寻址远程传感器数据通路通信协议。它最早由 Rosem ount公司开发并得到 80多家著名仪表公司的支持和加盟, 于 1993年成立了 HART通信基金会。其特点是在现有模拟信 号传输线上

32、实现数字信号通信,输入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 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性产品,因而在当前的过渡时期具有较 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上述只简单介绍了五种常用的现场总线技术,另外还有 DeviceNet、 ControlNet、 CC-Link等多种总线技术,它们 各有其特点和应用领域。由于现场总线的应用领域广阔,要 求不同,再考虑到种总线产品的投资效应和各公司的商业利 益,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多种总线标准共存,同 一生产现场有几种异构网络互连通信的局面。但发展共同遵 从的统一标准规范,真正形成开放互连系统,是大势所趋。 1.1.3 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 1.工业数据通信 通信系统用于

33、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信 息传递。早期的通信系统可以追溯到利用烽火台的火光与烟 雾的远古时期。电的发明与使用为通信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 效的工具。现代通信系统一般都运用电子或电力设备在两点 或多点之间传递信息。 数据通信是指在两点或多点之间以二进制形式进行信息 交换的过程。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 的出现,以数据交换为主的计算机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得到 迅猛发展。因而数据通信在应用中一般是指计算机通信,用 于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打印机等外设之间传递各 种文件等信息。 工业数据通信传送的数据内容通常是生产装置运行参数 的测量值、控制量、阀门的工作位置、开关状态、报

34、警状态、 设备的资源与维护信息、系统组态、参数修改、零点量程调 校信息等。 图 1.2为 工业数据通信系统的一个简单示例。 图 1.2而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除了计算机与外围设备,还 存在大量检测工艺参数数值与状态的变送器和控制生产过程 的控制设备,在这些测量、控制设备的各功能单元之间、设 备与设备之间、以及这些设备与计算机之间遵照通信协议、 利用数据传输技术传递数据信息的过程,一般称之为工业数 据通信。 图中 温度变送器(发送设备) 将生产现场运行温度测量值 送到监控计算机(接收设备)。这里的报文内容为所传送的 温度值,中间的连接电缆为传输介质,通信协议则是事先以 软件形式存在于计算机和温度变送

35、器内的一组程序。可以看 出,它与普通计算机通信、电报与话务通信既有较大区别又 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可以认为,工业数据通信是工业自动化 领域内的通信技术。 传 输 介 质 报 文 发 送 设 备 协 议 图 1.2 工业数据通信系统示例 工业数据通信系统有些比较简单,包括几个节点,有 些比较复杂,包括成千上万个节点,例如一个汽车组装生 产线可能有多达 25万个 I/O点,石油炼制过程中的一个普通 装置也会有上千台测量控制设备。这些节点间进行多点通 信时,往往并不是在每对通信节点间建立直达线路,而是 采用网络连接形式构建数据通道,于是产生了数据通信网 络。 这种节点众多的数据通信系统一般都采用串行通

36、信方 式。串行数据通信的最大优点是经济。两根导线上挂接数 十、上百甚至更多的传感器、执行器,具有安装简单、通 信方便的优点。这两根实现串行数据通信的导线就称之为 总线。总线上除了传输测量控制的数值外,还可以传输设 备状态、参数调整和故障诊断等信息。 2控制网络 ( 1)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 工业数据通信是由早期的通信系统演化而来,但控制网 络却是近年发展形成的。应该说,工业数据通信是控制网络 的基础和支撑条件,是控制网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 个意义上也可以把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一并称为控制网 络。它是在现场总线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比现场总线 一词更宽更深的技术内涵。 作为当今工业自动化

37、领域的热点技术,“现场总线”一 词已经为业内人士广泛认知,成为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 的代名词。但随着现场总线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内容的不断丰 富,各种控制、应用功能与功能块、控制网络的网络管理、 系统管理等内容的不断扩充,现场总线已经超出了原有的定 位范围,不再只是通信标准与通信技术,而成为网络系统与 控制系统。 与互联网的结合使控制网络又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和作用 范围,不再受限于局域网。此时,现场总线一词已难以完整 地表达控制网络现今的技术内涵。但毕竟现场总线已经成为 这一领域人们熟知的代名词,在某些应用场合也能很好的体 现其技术内容,因而这里对它们不作具体区别。 控制网络的定义可简单的概括为将

38、多个分散在生产现场, 具有数字通信能力的测量控制仪表作为网络节点,采用公开、 规范的通信协议,以现场总线作为通信连接的纽带,把现场 控制设备连接成为可以相互沟通信息,共同完成自控任务的 网络系统与控制系统。简单控制网络的示意图可参见 图 1.1(b)所示。 它既是一个位于生产现场的网络系统,网络在各控制设 备之间构筑起沟通数据信息的通道,在现场的多个测量控制 设备之间以及现场控制设备与监控计算机之间实现工业数据 通信,又是一个以网络为支撑的控制系统,依靠网络在传感 测量、控制计算机、执行器等功能模块之间传递输入输出信号, 构成完整的控制系统,完成自动控制的各项任务。 从 图中 可以看出,控制网

39、络的组成成员比较复杂。除了普 通的计算机、工作站、打印机、显示终端之外,大量的网络节 点是各种可编程控制器、开关、马达、变送器、阀门、按钮等。 其中大部分节点的智能程序远不及计算机,有的现场控制设备 内嵌有 CPU其他专用芯片,有的只是功能相当简单的非智能设 备。控制网络是一类特殊的网络系统,广泛应用于离散、连续 制造业,交通、楼宇、家电、以至农、林、牧、渔等各行各业。 ( 2)控制网络在企业网络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特点 企业网络的结构按功能分为信息网络和控制网络上、下两 层,其体系结构 如图 1.3所示。 图 1.3 企业网络体系结构 远 程 控 制 站 操 作 员 站 操 作 员 站 操

40、作 员 站 服 务 器 I n t e r n e t 服 务 器 管 理 员 站 P R O F I B U S H A R T 其 他 技 术 信 息 网 络 层 控 制 网 络 层 信息网络位于企业网络的上层,是企业数据共享和传输 的载体。它主要完成现场信息的集中显示、操作、组态、过 程优化计算和参数修改,并担负着包括工程技术、经营、商 务和人力等方面的总体协调和管理工作。 控制网络位于企业网络的下层,由 HART、 PROFIBUS 等现场总线网段组成,与信息网络紧密地集成在一起,服从 信息网络的操作,同时又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它的实现既 可以采用工业以太网,也可以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或

41、者工业 以太网与现场总线技术的结合。其作用是把工业现场的实时 参数送到信息网络中,以进行数据的分析、计算和显示。 控制网络相对于信息网络而言主要有如下特点: 控制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和系统响应的实时性是控制 系统的最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过程控制系统的响应时间要 求为 0.01 0.5s,制造自动化系统的响应时间要求为 0.5 2.0s, 信息网络的响应时间要求为 2.0 6.0s。在信息网络的大部分 使用中实时性是忽略的。 控制网络强调在恶劣环境下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可靠性。 控制网络应具有高温、潮湿、震动、腐蚀、电磁干扰等工 业环境中长时间、连续、可靠、完整地传送数据的能力, 并能抗工业电网

42、的浪涌、跌落和尖峰干扰。在易燃易爆场 合,控制网络还应具有本质安全性能。 控制网络必须解决多家公司产品和系统在同一网络中 的互操作问题。 1.2工业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连接及 传输介质 1.2.1 计算机局域网及其拓扑结构 1.2.2 网络的传输介质及特性 1.2.3 信号的传输和编码技术 1.2.1 计算机局域网及其拓扑结构 1 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局域网 ( 1) 计算机网络发展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的产物,诞生于 20世纪 60年代,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简 单到复杂、从单机到多机的演变过程,即从最初为了解决远程 计算、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而出现的单机多终端远程

43、联机系统开 始,逐步形成了将多台具有自主处理能力的中心计算机相互连 接起来,实现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最后发展 到现代具有统一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标准 化计算机网络。 人们从计算机网络的这几个发展阶段中,把计算机网络的 概念归纳为:用通信手段将空间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处理能力 的多台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按照某种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 据通信,以进行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计算 机系统的集合。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主要包含了以 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计算机网络必须是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 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其中具有独立处理能力的计算机系统是 指每个计算机

44、系统能独立工作,能够自我处理数据,而无需 其他的系统帮助,它们之间不存在主从关系。 网络中的计算机系统在空间是分散的,既有可能在同 一张桌子上,一栋楼宇中,也有可能处于不同的城市、不同 的大陆。 网络中的多台计算机必须通过物理介质连接起来 。 这些 物理介质可以是铜线 、 光纤等 “ 有线 ” 介质 , 也可以是微波 、 红外线或卫星等 “ 无线 ” 介质 。 网络中计算机系统之间要进行信息交换 , 必须遵守某种 约定和规则 , 这些约定和规则被称为协议 。 协议可以由硬件 或软件来完成 。 网络中多台计算机系统互接的结果是完成数据交换, 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不同计算机系统间的相

45、互操作以完成工作协同和应用集成。 ( 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出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 共享,为了实现这两大基本功能,它的组成从逻辑功能上可 以分成两部分:由负责数据处理的计算机( HOST)构成的 资源子网以及由负责数据通信的通信处理机( IMP)构成的 通信子网。典型的计算机网络组成 如图 1.4所示 。 图 1.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I M P I M P I M P I M P I M P 通 信 子 网 资 源 子 网 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主要提供网络的通信功能 。 由通 信控制处理机 、 通信线路和其他通信设备组成 。 对于不同 类型的网络 , 其通信子网的

46、物理组成也不相同 。 比如在局 域网中 , 其通信子网主要由物理传输介质 、 集线器 ( 它用 于连接多条传输介质 , 不具有数据传递功能 ) 以及主机网 络接口板 ( 网卡 ) 组成 , 而在广域网 , 除物理传输介质和 主机网络接口板 ( 网卡 ) 外 , 还必须有转接节点 ( 如交换 机 、 路由器等 ) 以传递信息 。 资源子网: 资源子网承担全网的数据处理任务,并 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一般由主机系 统(服务器)、终端(客户机)、相关的外部设备和各种 软硬件资源、数据资源等组成。 ( 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分类的标准很多,如拓扑结构,应用协议、 组建属性等

47、。 但是这些标准只能反映网络某方面的特征,而最能反映网 络技术本质特征的分类标准是网络的地理分布距离和覆盖范 围,按照该标准将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局域网( LAN)、城域 网( MAN)和广域网( WAN)。这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标 准。 广域网( WAN) 广域网( WAN , Wide Area Network)也称远程网,它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 万米,覆盖一个地区、国家,甚至延伸至全世界。计算机网 络出现的初期,就是以广域网的面目出现的,局域网和城域 网都是在广域网技术之后出现的。因此目前有很多针对广域 网的网络标准及技术规范,如 ISO的 OSI/RM, X.25, TCP/IP

48、 等。 城域网( MAN) 城域网( MAN ,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又称为城市地区网。即它的覆盖范围一般是一个 城市。 城域网是介于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一种大范围的高速网络。 城域网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几十千米范围内的计算机连网 需求,实现大量用户,多种信息(数据、声音、图像等)传 输的综合性信息网络。目前城域网已经制定出了一些完备的 网络标准和技术规范,如分布式队列总线、光纤分布式数据 接口及交换多兆位数据服务。其中,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已 得到大量应用。 局域网( LAN) 局域网( LAN, Local Area Network)的作用范围一般限于几千米

49、,用于将较小范围的 (如一个实验室,一栋大楼,整个校园等)的各种计算机及 外部设备互连成网。局域网的作用范围小,入网设备便宜, 网络管理简单,再加上微机的日益普及,局域网成为发展最 迅猛,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廉价网,是计算机网络中最活跃的 领域之一。它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网络标准和体系结构。比如 著名的以太网和 IEEE制定的 IEEE 802系列标准。 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决定其特性的三要素是:网络 拓扑、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2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节点通过通信线路连接 所形成的几何形状。即将工作站、服务器等设备抽象为点, 将通信线路抽象为线而形成的一个几何图形

50、。借用数学上的 拓扑学理论来研究这种几何图形,对网络系统的设计、功能、 费用、可靠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 构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总线形、星形和树形、环形以及网 状形等 4种基本结构。 ( 1) 总线形拓扑结构 总线型拓扑结构是计算机网络中的基本拓扑结构。在总 线型拓扑结构中,传输介质是一条总线,各结点通过接口电 路接入总线。结点接入比较容易,结点间数据传输可以是点 对点方式,也可以是广播方式,即一个网络结点发信时所有 网络结点均可收信。 如图 1.5所示。 总线形拓扑结构 的特点在于其结构相 对简单,连网成本低, 灵活,网络中增加或 减少节点都比较方便, 并且在小规模网络环

51、 境中能够提供较高的 传输速度。然而,由 于单信道的限制,一 个总线型网络上的节 点越多,网络发送和 接收数据的速度就越 慢,网络性能下降的 越剧烈。 图 1.5 总线形拓扑结构 同时所有设备共享一条通信线路,一次只允许一个节点发送 数据,需要采取某种存取控制方式,以确定可以发送数据的 节点。另外,总线形网络具有较差的容错能力,这是因为总 线上的某个中断或缺陷将影响整个网络。因此,几乎没有一 个规模较大的网络是运行在一个单纯的总线拓扑结构上的, 它基本上已被星形网所取代。 ( 2) 星形和树形拓扑结构 在星形拓扑结构中,每个站通过点 -点连接到中央节点, 任何两站之间通信都通过中央节点进行,

52、如图 1.6所示。 一个 站要传送数据,首先向中央节点发出请求,要求与目的站建 立连接。连接建立后,该站才向目的站发送数据。 这种拓扑采用集中式通信控制策略,所有通信均由中央 节点控制,中央节点必须建立和维持许多并行数据通路,因 此中央节点的结构显得非常复杂,而每个站点的通信处理负 担很小,只需满足点 -点链路的简单通信要求。 星形拓扑结构的特点是管理维护简单,外围节点的故障 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是目前商业、民用计算机网络和 工业控制网络中最主要的结构形式,但由于每个站点都通过 一条专线连接到中心节点,所需连线较多,同时全网的控制 (a)星形 (b)树形 图 1.6 星形和树形拓扑结构 集

53、中于一个中心节点上 , 该节点负担重 , 如果它有故障会直 接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 , 故其全网可靠性由中心节点决定 。 图 1.6( b)所示 的树形拓扑结构实质上星形拓扑结构 的扩展,它是星形拓扑结构按层次展延而得到的,同一层次 可以有不止一个中继节点,但最高一层只有一个中继节点。 信息交换主要应该在上下节点之间进行,同层节点之间的数 据交换量相对较少。树形结构非常适合于分主次、分等级的 层次型管理系统。 ( 3) 环形拓扑结构 环形拓扑结构如 图 1.7所示,网络各节点通过网络接口 卡和干线耦合器(类似于中继器)连接,构成闭合的环形。 环中的数据沿着一个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逐站传输。在

54、环形网络中,各结点以令牌方式实现对共享链路的访问控制。 环形拓扑结构中可使用光缆 等高速传输介质,传输速率 高,很适合于对实时性要求 较高的工业环境中。但这种 结构在网络设备数量、数据 类型、可靠性方面存在某些 局限。 图 1.7 环形拓扑结构 ( 4)网状形拓扑结构 网状形拓扑结构也是常见的一种拓扑结构 , 如图 1.8所示 , 各结点通过物理通道连接成不规则的形状 , 各结点之间有多 余线路可供选择 。 图 1.8 网状形拓扑结构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当某一线路中的结点有故障时不会 影响整个网络的工作,系统可靠高、资源共享方便。由于系 统有路由选择和流向控制问题,所以管理比较复杂。 1.2.

55、2 网络的传输介质及特性 传输介质是传输信息的载体,是网络中位于发送端与 接收端之间的物理通路。资源子网中的各节点和通信子网 中的通信处理机( IMP)之间均需通过传输介质连接。传输 介质种类很多,通常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两 大类, 如图 1.9所示。 有线传输介质是使用物理导体提供从 一个设备到另一个设备的通信通路,无线传输介质是使用 空气(或水)来传输信息。 传 输 介 质 有 线 传 输 介 质 无 线 传 输 介 质 双 绞 线 同 轴 电 缆 光 纤 卫 星 通 信微 波 红 外 线 等 非 屏 蔽 屏 蔽 细 缆 粗 缆 单 模 多 模 图 1.9 网络传输介质的分类 传

56、输介质的特性是选择传输介质的重要依据 , 它对网络 中数据通信的质量影响很大 , 其主要特性如下: 物理特性:传输介质物理结构的描述 。 传输特性:传输介质允许传送数字或模拟信号以及调制技 术 、 传输容量 、 传输的频率范围 。 连通特性:允许点 点或多点连接 。 地理范围:传输介质最大传输距离; 抗干扰性:传输介质防止噪声与电磁干扰对传输数据影响 能力 。 1 有线介质 ( 1) 双绞线 双绞线( TP, Twisted Pair)由两根彼此绝缘的导线 按照一定的规则,以螺旋状相互缠绕在一起。外面套上一 层塑料保护层就形成了双绞线电缆,这种以螺旋状相互 缠绕的结构可以减少相邻导线之间的信号

57、串扰 , 使得各线之 间的电磁干扰最小 。 一对导线构成一条通信链路 。 在实际应 用中 , 通常将多对双绞线 ( 如两对 、 四对 ) 捆扎在一起 , 再 由外部保护层包裹起来 。 双绞线是一种廉价而又广泛使用的通信传输介质,既可 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传输数字信号。对于模拟信号, 5km6km 需要一个放大器,对于数字信号,每 2km3km需要一个中继器。 双绞线一般用于点到点连接 , 低频传输时 , 双绞线的抗干 扰能力较好 , 甚至优于同轴电缆 , 但当频率超过 10kHz100 kHz时 , 双绞线则劣于同轴电缆 。 双绞线通过使用 RJ-45插头和带有 RJ-45插座的其他网络设 备连

58、接 , 如网卡 、 交换机等 。 按双绞线有无屏蔽层,双绞线可分为非屏蔽双绞线和屏 蔽双绞线两类。 非屏蔽双绞线 ( 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国际电气工业协会 ( EIA) 为非屏蔽双绞线 ( UTP) 定义了 5种质量级别 。 1类线 可用于语音传输 , 但不适合数据传输 , 这类 线没有固定的性能要求 , 是电话系统中使用的基本双 绞线 。 2类线 可用于语音传输 , 也可用于数据传输 , 但最 高速率不超过 4Mb/s, 包括 4对双绞线 。 3类线 用于语音传输和数据传输,最高速率为 10Mb/s,常用于 10Base-T的以太网,有 4对双绞线,传

59、 输距离可达 150m。这种电缆在制造时每英尺至少需要 绞合 3次。 4类线 这种电缆在制造时每英尺也至少需要绞合 3次, 传输速率为 16Mb/s20Mb/s,可用于 10Base-T的以太网 和 16Mb/s的令牌环网,有 4对双绞线 5类线 由 4对铜芯双绞线组成 , 由于增加了缠绕密度和使 用质量的绝缘材料 , 极大的改善了传输介质的性质 , 可用 于高速网络 。 目前常用于 100Mb/s的快速以太网 , 传输距离 可达 100m。 千兆以太网 1000Base-T也使用这类线 。 6类线 这类电缆仍为 4线对 , 并在电缆中有一个十字交叉 点把 4线对分隔在不同的信号区内 。 另外

60、这种电缆的绞合密 度在 5类线的基础上又有所增加 , 传输速率可达 250MHz。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是 3类和 5类双绞线。目前 5类双绞 线由于采用了高质量的绝缘材料极大地改进了传输特性, 可以用于高速网络,所以应用相当普及。 屏蔽双绞线 ( 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 屏蔽双绞线比非屏蔽双绞线多了屏蔽层,其抗干扰性 能较非屏蔽双绞线有较大提高,因而误码率也大大下降, 约 10-810-6,而且支持较远距离的数据传输,还可以有较多 的网络结点和较高的数据传输率(在 100m内可达 500Mb/s, 但实际上使用的传输速率都不超过 155Mb/s),使用得较普 通

61、的是 16Mb/s, 最大使用距离也在几百米以内 。 屏蔽双绞线的安装比非屏蔽双绞线困难一些,它必须配 有支持屏蔽功能的连接器和采用相应安装技术。 ( 2)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由内外两个同轴心的导体组成 , 内导体一般为 铜质芯线 , 外导体为金属网 , 内外导体之间用绝缘材料隔开 , 最外层再用塑料包层保护套 。 如 图 1.10所示 。 同轴电缆有较好的抗干扰性和较高的传输速率 , 对于较 高的频率 , 同轴电缆的抗干扰能力好于双绞线 。 同轴电缆能 用于长距离的电话传输 、 电视信号的传输和在计算机网络中 的数字信号传输 。 传输模拟信号时 , 每隔几千米需要一个放 大器 , 且信号频率越

62、高放大器的间距就越小 , 而传输数字信 号时 , 大约每千米就需要一个中继器 , 且数据传输速率越高 中继器的间距就越小 。 同轴电缆按阻抗数值不同 , 通常将同 轴电缆分为 50和 75两类 。 如表 1.1所示 。 50 同轴电缆 50同轴电缆也称为基 带同轴电缆 , 仅用于数字 通信 , 采用基带信号传输 方式 , 且使用曼彻斯特编 码 。 数据传输速率一般为 10Mb/s , 误 码 率 达 10- 1110-7。 每段 50 同轴电 缆可以同时可以支持几百 台设备 。 计算 机网络最 常用的 50 同轴电缆的类型是 RG- 58, 其直径为 0.25in, 故 也细缆 , 传 输 信

63、 号 可 在 185m内不失真 。 细缆与网 卡的连接需要一种名为 BNC 的系列连接器 , 包括 4种: 图 1.10 同轴电缆的结构 BNC缆线连接器 用于缆线端连接 BNC T型头 用于缆线与网络适配器的连接 BNC桶型连接器 用于连接两条缆线 BNC端接器 用于网络总线两端吸收信号 表 1.1 同轴电缆分类 电缆类型 电缆电阻 适用网络类型 RG-8 50 10Base5以太网 RG-11 50 10Base5以太网 RG-58 50 10Base2以太网 RG-59 75 ARCnet网、有线 电视 RG-8和 RG-11同轴电缆的直径为 0.5in,也称为粗缆,其传输 信号的距离可

64、达 500m。粗缆与网络适配器的连接需要一个称 为收发器的设备,该收发器中有一个刺入式抽头的连接器, 这个连接器的插针,刺穿电缆的绝缘层,与缆芯金属导线直 接相连。收发器的另一端称为 DIX接头(该接头由 Digital、 Intel和 Xerox3家公司开发并制定标准),也称 DB-15接头, 它通过收发器电缆与网络适配器的 AUI端口相连。 75 同轴电缆 75同轴电缆也称为宽带同轴电缆,可用于频分多路复 用( FDM)的模拟信号传输,也可传输数字信号。电视系统 电缆 RG-59就是 75同轴电缆,它是有线电视 CATV系统使用 的标准。对于模拟信号传输,其频率可达 300MHz400MH

65、z, 传输距离可达 100km。通常用频分多路复用技术将这种电缆 的带宽分为许多子频带,这些子频带是彼此相互独立的信道, 每一子频带均可传输一路信号。 CATV为每个模拟电视信号分配 6MHz带宽 , 而这 6MHz带宽用于 传输数字信号 , 速率可达 3Mb/s。 使用 75同轴电缆传输数字信号时 , 需要进行数模转换后 再在同轴电缆上传输 , 可以用幅移键控 ( ASK) 、 频移键控 ( FSK) 等各种调制方法 , 接收时又要将模拟信号进行数模 转换 , 把数字信号还原 。 通常一条 300MHz的同轴电缆可以有 150Mb/s的速率 。 75同轴电缆可以支持上千台设备 , 但要 达到

66、 50Mb/s的高速率 , 设备数需在 20台 30台以下 。 基带同轴电缆可以实现全双工通信,而宽带电缆中由于 模拟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以后,只能单向传输,因此,宽带 电缆要实现双工通信,必须有发送与接收两条分开的数据通 路,或采用频分复用技术。 ( 3) 光纤 光导纤维(简称光纤),是一种传输光信号的传输介 质,由保护层、包层和纤芯构成。纤芯用玻璃或其他材料拉 丝而成的,直径为 10 m100 m。 纤芯加上外包层后直径一般不超过 0.2mm。包层是由折射率比 纤芯小的材料构成,这样,光信号可以通过全反射在纤芯不 断向前传播,而不能透过包层向外逸出。光纤的最外层是起 保护作用的外套,能使内层纤芯和包层免受外部温度、弯曲 及拉伸等操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实际使用中,通常将多条光 纤组成一束,形成光缆。 光纤传输可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两类。所谓单模光 纤内是指传输的光信号与光纤轴成单个可辨角度的一条光线, 其传输衰耗较小,在 2.5Gbps的高速率下可传输数十公里而不 必采用中继器。而多模光纤传输的光信号是与光纤轴成多个 可分辨角度的多条光线。单模光纤的发光源需要使用激光源, 而多模光纤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