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技术 》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0672190 上传时间:2021-04-1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99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现代通信技术 》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现代通信技术 》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现代通信技术 》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现代通信技术 》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通信技术 》PPT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电 子 技 术 第 15 章 现代通信技术 下一章 上一章 返回主页 15.3 卫星通信 15.4 光纤通信 15.1 现代通信技术概述 15.2 移动通信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2 15.1 现代通信技术概述 通信系统: 完成信息传输任务的系统。 按传输方式不同分类: 有线通信、无线通信。 系统组成: 发射机、信道、接收机。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3 特点: 结构简单,造价低,但操作不便,不易保密。 接收与发射的转换 接收与发射的转换 1. 同频单工方式 通信双方使用同一频率。 单工是指接受和发射不能同时进行。 系统图 一、无线通信方式 发射机 接收机 发射机 接收机 f 天线 第

2、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4 系统图 2. 双频双工方式 f1 f2 发射机 接收机 发射机 接收机 天线 双 工 器 双 工 器 f1 f2 f2 f1 特点: 此法是最理想的,抗干扰能力强,但造价高。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5 3. 半双工方式 发射机 接收机 发射机 接收机 f1 f2 用户台 f1 f2 f1 用户台 f2 双工器 接收机 发射机 中继台 f1 f1 f2 f2 f2 f1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6 波长 /m 30 000 3 000 3 000 50 50 10 10 1 1 0.001 频率 /kHz 10 100 100 6 000 6 000 30 103

3、 30 103 300 103 300 103 30 106 用 途 电报通信 无线电广播、电报通信 无线电广播、电报通信 电视、导航、无线电广播 电视、雷达、导航、接力通信 波 段 长 波 中 波 短 波 超短波 微 波 二、电磁波的传递 无线电波分为 : 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7 535 1 605 kHz(属中波)。 1 MHz 通信宽度可提供 40 个信道。 信道间隔为 25 kHz。 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1) 地波 沿地球表面传播 (如长波、中波、依靠地波传播)。 (2) 天波 依靠空中电离层的反射进行传播 (短波、中波)。 (3) 直射波 直

4、接传播方式传播的电磁波 (超短波、微波)。 我国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8 按调制信号的不同调制方式可分为: 模拟信号的调制 数字信号的调制 按调制参数不同调制方式可分为: 振幅调制(简称调幅 AM) 频率调制(简称调频 FM) 相位调制(简称调相 PM) 三、调制和解调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9 无线通信发射和接收部分原理图 发射机 接收机 载波振荡 f 调制 功率放大 解调 功率放大 调制 将低频信号搬移到高频信号上去 (载波信号 )。 解调 将有用信号从载波信号中分离出来。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10 uC C t O 调幅( AM) 1. 模拟信号的调制

5、高频载波信号 uc 传送信号包含在上 下两个带内,载波 本身不含任何信号。 调幅方式在无线 电广播和载波电话 中应用广泛。 低频载波信号 uM 调制后的信号 uA uM O M t uA O C t AM uC uM uA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11 载波信号在调制信 号的作用下瞬时频 率发生了变化。 在电视和超短波 广播中广泛应用。 缺点 :超短波只能 直线传播一、二百 公里 ,收视距离较短。 (2) 调频( FM) 高频载波信号 uC 低频载波信号 uM 调制后的信号 uF uC O C t uM O M t uF O F t FM uC uM uF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12 使

6、高频载波信号的相位随低频调制信号的瞬时 值正比变化的调制方式。 调频和调相又统称为调角。调频时必然会引起 调相,调相时必然会引起调频。 (3) 调相( PM)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13 2. 数字信号的调制 就是将二进制信息搬移到高频载波信号上, 调制方式可以是调频、调幅、调相。 ASK FSK PSK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14 15.2 移 动 通 信 指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完成的通信。 按应用环境分类 陆地、海上、空中移动通信。 按服务对象分类 民用、军用、专用移动通信。 按技术设备和服务对象综合分类 (1) 公众移动电话系统 (2) 无绳电话系统 (3) 无线寻呼系统 (4

7、) 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5) 无中心个人移动通信系统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15 基站 1 MBS1 基站 N MBS N 一、公众移动电话系统 1. 系统组成 有线 市话局 MTSO 中继线 有线用户 控 制 器 发射机 接收机 共 用 器 控 制 器 发射机 接收机 共 用 器 移动电话交换台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16 市话局 2. 网络结构 MTSO 移动电话交换局 移动用户台 基站 蜂窝式公众移动电话系统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17 由三部分组成 : 移动电话交换局( MTSO) 各小区基站( MBS) 移动用户台( MMS)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通信系统有 美国的 AMPS

8、 系统、 英国的 TACS 系统、 北欧的 NMT 900 系统、 日本的 LMTS 系统。 蜂房式公众移动电话系统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18 第一代无绳电话( CT1) 是室内使用的,服务半径为 150 m 左右。 第二代无绳电话( CT2) 1989 年推出的数字无绳电话系统。 通信距离限定在 200 m 内。 CT2 系统的组成 手机 基站 地区管理中心 本地集中器 管理中心 二、无绳电话系统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19 无绳电话系统图 PSTN 本地 集中器 本地 集中器 地区控制中心 本地 集中器 本地 集中器 地区控制中心 管理中心 PSTN PSTN 市话网 基站 手机

9、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20 寻 呼 接 收 机 寻呼控制中心 有线 市话局 有线用户 专 用 交 换 机 控制 与 编码器 发 射 台 发 射 台 是一种单向的面向公众的移动通信系统。 三、无线寻呼系统 无线寻呼系统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21 寻呼接收机 是一种便携式无线接收机,具有地址识别功能。 门电路 显示 地址识别 存储 振铃 接 收 机 译 码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22 N 群 A 群 四、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只为某部门、某行业服务。 例如:军事、公安、消防、铁路、出租车等。 专用汽车调动移动通信系统( MCA)图 覆盖半径 20 30 km 指 令 台 指 令 台 控

10、制中心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23 五、无中心个人移动通信系统 1982 年推出该技术。 特点: (1) 将中心集中控制变为分散控制。 (2) 节省建网投资,提高了频率利用率。 (3) 加快了接续速度。 (4) 通信范围有限,适用于专用小系统。 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1) 所有通信均需控制中心转接。 (2) 具有数据传输、传真功能。 (3) 限时服务,最长服务时间 1 min 。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24 15.3 卫 星 通 信 是指以人造地球卫星为中继站,使地球上的各 中继站之间实现通信。 卫星通信发射频率一般为 4 6 GHz , 属于微波波段。 特点: (1) A、 B

11、 站互发信息 所以频率不同。 (2) 卫星中继站接收 到信号经放大后, 换一个频率再 发射出去。 f2 f3 f4 f1 卫星通信系统 通信卫星 A 站 B 站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25 同步卫星 同步卫星 同步卫星 地球自转方向 卫星飞行方向 同步轨道 全球卫星通信系统 17.4o 信号盲区 信号重叠区域 一颗同步卫星覆盖 地球表面的 42.4%。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26 (1) 应用范围广 可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电视节目等。 (2) 通信距离远 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与时间有关)。 (3) 覆盖面大 便于多地址连接通信,即在卫星覆盖面积内,所有地球 站可公用一颗卫星实现站

12、与站之间的双边和多边通信。 (4) 传输容量大 通信卫星的发射频率在微波段,可供使用的频带很 宽。而且空间站可设多个转发器,可容纳的信道多。 卫星通信的优点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27 (5) 传输质量高,通信线路稳定可靠。 卫星通信的缺点 (1) 投资昂贵,要求地球站和空间站的技术含量高。 (2) 有星蚀和日凌中断现象。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28 15.4 光 纤 通 信 大规模的光缆系统: (1) 横跨大西洋的 TAT 8 海底光缆系统, 总长 6 400 km。 (2) TAT 9 海底光缆系统,可提供 9 万路话路。 (3) 横跨太平洋的 TPC 3/HAW 4 海底光缆 系

13、统长 9 000 km。 (4) 我国已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连接各省会 城市的多条光缆系统,最长为 2 400 km。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29 纤芯 由若干根导线绞制成光缆, 光缆出厂长度为 1 5 km。 二、光的反射和折射 涂敷层 包层 一、光纤结构 入射光 反射光 折射光 介质 2 (折射率 n2) 介质 1 (折射率 n1) 1 1 2 n1 sin1 = n2 sin2 临界角 c 当 1 c 时, 2 = 90o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30 三、 光在光纤中的传播 纤 芯 包 层 包 层 ( c 为临界角 ) sinc = n2 n1 当 1c 时,光波不能进入折射率低的介质 2, 而全部返回折射率高的介质 1 全反射。 折射率高 第 15章 现代通信技术 31 四、 光纤通信系统图 发送 电端机 发送 光端机 光 连 接 器 光 中 继 器 光 连 接 器 光缆 光缆 接收 电端机 接收 光端机 A/D 转换 电信号转换 为光信号 弥补光波远距离 传送的损耗 光信号转换 为电信号 D/A 转换 电 子 技 术 第 15 章 结 束 下一章 上一章 返回主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