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方文化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20668886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云南地方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云南地方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云南地方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云南地方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地方文化(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香格里拉文化摘要:香格里拉一一人间的世外桃源,那里雪山环抱、峡谷壁立、草原辽阔、阳光灿 烂、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民族文化、多种宗教和谐相处,长期共存是迪 庆香格里拉文化多样性的一大特色。香格里拉不仅意味着神奇的自然景观,更包含着 深邃的文化内涵。当迪庆因香格里拉品牌成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时,在人们对迪庆的自然风 光赞叹不已的同时,必然对香格里拉文化引起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这对促进香格里拉经济 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永远的香格里拉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香格里拉文化内容本质特征建设发展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不同的民族创造的,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民族文化的形 成过程,多个民族在这里交

2、流、碰撞、融合、变迁的过程,就是民族文化多样性 形成的过程。“香格里拉”是指具有神秘感与世外桃源意义的风景,有青藏高原东部整个横断 山脉区域的风景风情一一雪山冰峰、高原牧场、激流湖泊、草甸森林以及那 里多样的民族和多彩的宗教与文化。“香格里拉”因此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游客的 向往之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迪庆各民族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被誉为“香格里拉 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且内涵深远。一、香格里拉文化的内容1、积淀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迪庆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可在境内文物考古发掘中找到清析的脉络,中甸 草原南部发现的旧石器遗址,专家认为是滇西北地区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迪庆文化 广泛吸收了吐蕃文化

3、,同时吸收了汉、白、纳西等民族的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作为吐 蕃控制该地区的精神工具,也在这一时期传入迪庆,从而形成了带有浓郁雪域文化气 息,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体现了迪庆人 民特有的民族精神,成为香格里拉文化历史画卷的主轴和灵魂。 近半个世纪,迪庆 始终保持和巩固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宗教有序,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2、美不胜收的民族歌舞文化。用歌的故乡、舞的海洋来形容迪庆的民族歌舞文化是毫不夸张的。迪庆各民族世 代孕育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往往就体现在世代不衰的民间歌舞之中。娱乐 时,歌舞助兴,劳作时,以歌相伴,敬神祈福,婚丧嫁娶,迎宾送客,

4、谈情说爱,独 特的歌舞都是少不了的表现形式。 此外,迪庆各民族中,流传着数不胜数的民歌, 其中有劳作歌、情歌、恋歌、情卦、说唱茶话会等。3、包含了世界主要宗教和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迪庆境内除了有主体的藏传佛教外,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东 巴教和本土教等,而且这些宗教大都有着自己的庙宇用来作为传播自己教仪的领地。 由于千百年来宗教文化对迪庆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方面影响很深,宗教意识已渗透到 了迪庆各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迪庆先民相信世界万物都有它的生命和灵性,因此 才形成了带有浓郁雪域宗教色彩的香格里拉“人神共处,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迪庆香格里拉的宗教文化,奇特之处

5、不仅在于其多元性,更在于它的包容性和交融 性。当然,这种包容和交融是在曾有的 冲突之后归于的共处,喧嚣之后的宁静。4 、风格各异的建筑文化迪庆海拔落差大,山高谷深,错落有致。不仅地形地貌、气候、物产呈立体状分 布,就是民族的居住也呈现出立体状依次分布居住的特点。一般说来,藏族多居住在 高原坝区和干热河谷地带,僳僳族、彝族大多分布在高半山区,而汉、白、纳西等民 族主要居住在境内金沙江、澜沧江沿岸的江边河谷地带。5、异彩纷呈的服饰文化。 迪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州境内居住着的民族就有26 个之多,不同的 民族之间的服饰有着显著的区别,就同一民族而言,也因居住环境的不同,生产工艺 条件有别,审

6、美情趣各异而使各支系的服饰千姿百态。其中藏民族服饰文化最具特色。 迪庆藏族服饰在整个藏区独树一帜,不同地域、年龄、季节和场合穿的服饰就达上百 种。另外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服饰也极具古朴神秘的特色。6、民间美术工艺文化。迪庆有着非常丰富的民间美术文化,主要有壁画、雕塑、雕刻、唐卡、酥油花、 东巴画等。民间工艺主要有地毯、糌粑盒、木碗、土陶、草编、花腊裱、铜铸藏 刀、佛象及宗教用具等。其中最有名的尼西土陶已达第8 代传人,德钦民族工艺 品已达第 18代传人。还有实用精美的手工艺文化 ,迪庆各族人民心灵手巧,民间手工艺匠心独 具,这些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和

7、审美价值。7、丰富多样的民族文艺和语言文字文化迪庆的 14 种世居民族使用 9 种语言,5 种文字(即:汉文字、藏族的拼音文 字、傈僳族和彝族的音节文字、纳西族的象形文字),藏汉文字的使用已经上千 年,傈僳族的音节文字则是境内独有,而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也发源于境内。迪庆 各民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浩如烟海,奇丽多彩。如著名的藏 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在迪庆流传的就有十多部,傈僳族的祭天古歌和纳西 族的鲁班鲁绕等史诗也卷帙浩繁,脍炙人口。另外还有流传于迪庆的“藏戏” 不仅角色多,演员阵容大,而且艺术性和欣赏性都很强,是藏民族戏剧中的瑰宝; 还有维西的“大词戏”也是独领风骚,成为我国戏曲百花

8、园中的一朵奇葩。8、独特的习俗文化和繁多的节庆文化 迪庆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尤其以藏民族吃的品种、技巧和风俗和文化 特色最为浓郁。藏民族的主粮有青稞和小麦,以酥油、糌粑为主食,还有琵琶肉、 牦牛肉干、奶渣、藏式点心、青稞酒等饮食。餐饮过程中伴有很多礼仪和禁忌。 迪庆傈僳族的饮食也别具一格,天然食物在饮食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他们以玉米、 荞麦和薯类为主食,自酿水酒和米酒,自制核桃油和漆油,并伴有采食山上菌类、 野菜、蜂蜜等。迪庆的习俗文化还集中地体现在各民族极富特色的酒俗、婚俗、 礼俗和各种禁忌中,如藏族的献哈达、敬青稞酒以及各种迎宾送客的礼仪等。迪 庆各民族的传统节日繁多,总计达100 多

9、个,主要包括有生产性节日、文娱性节 日和宗教性节日。藏族的主要节日有“藏历新年”、“转山节”、“赛马节”、“丹巴 节”、“神山节”“箭友节”、“格冬节”等;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阔时节”、“吃 药节”;纳西族的有“二月八”、“谷次次”;彝族的有“火把节”等。同时藏、傈 僳、纳西、白、彝等民族还习惯过汉族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虽 然在一定的时令举行,但其内容包罗万象,成为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宗教 信仰、文学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的综合反映。9、精深精湛的民族医学文化 迪庆由于历史上交通极为不便,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因此人们在与恶劣 的生存环境和疾病的长期斗争过程中产生了较为

10、完整的民族医学。迪庆藏医藏药 起源较早。从“苯医疗法”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10、和谐、共融的区域文化 迪庆的香格里拉民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教派、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一个 共同体文化。迪庆境内有14 个世居民族,千百年来各民族都友好交往,和睦相处,相互的 宗教和文化都不相互排斥,而是在不断的互相融合中共同发展。同时迪庆又处于连结祖国内 地和广大藏区以及邻国的茶马古道的要冲,所以迪庆各民族即保留了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文 化,同时也吸纳着祖国内地和广大藏区以及邻国的文明,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格里拉民 族文化。二、香格里拉文化的本质和特征1、香格里拉文化的特征。(1)香格里拉文化是多元民

11、族文化和特殊地域文化的统一。民族和地域是构成一种文化特征的 最主要的因素。香格里拉文化则是多元民族文化与特殊地域文化有机统一的文化。从世界范 围讲, 人类学家把从甘、青、川西、藏东到滇西的三江流域,再延伸到缅甸北部和印度东 北部的这一狭长地域称为“民族走廊”,中国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于此。迪庆处于“民族 走廊”的核心区,是这一民族文化带的重要枢纽。从中国地域来讲,迪庆位于青藏高原最南 端,世界著名的横断山脉腹地,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迪 庆往南渡过金沙江,就进入云贵高原。迪庆世居民族13 种,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9 种: 藏、僳僳、汉、纳西、白、彝、普米、回、苗。

12、由于这种特殊的地域和民族分布,各民族宗 教信仰文化习俗各异又相互影响和渗透,迪庆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典型 地区。作为这一地域独具特色的香格里拉文化,既是青藏高原文化即藏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 成部分,而藏文化又极大地受到印度等南亚、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但迪庆又明显地具有区别 于其他藏区的特点,既是滇文化的重要和有机的组成部分,又与云南其他地方的文化有明显 的不同。就单个民族文化来讲,藏、僳僳、汉、纳西、彝等民族文化,都不是迪庆所独有。 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格里拉文化的形式具有更为深刻的昭示:即某一文化或文化现象的产生 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根源,即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不可遏制的浪

13、潮之时,不同 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仍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特殊价值,使得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一个 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应客观理智地对待其他文化,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重视自己民 族文化发展的同时,吸融其他优秀文化,世界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就能少一 些隔膜和仇视,多一些理解和尊重,社会就能多一份和谐。香格里拉文化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晶。消失的地平线所描绘的香格里拉,不仅弥 漫着当地浓郁的各民族文化的氛围,而且也是世界各地优秀文化的汇集地。香格里拉是英语 “Shangri-La”的音译。这一名词,是西方的小说家根据许多到东方探险考察的西方人士对中 国藏区的资料,以及传播到西方的藏文化知识

14、,再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所以其 源又在中国藏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消失的地平线创造香格里拉一词,其本身就是中外 文化融合的产物。消失的地平线从故事地点的山川、河流、植被、特产、民族、信仰等 都具有十分明确的描写,这使得小说自发表后,世人便相信,作者笔下的香格里拉一定存在 着原型。根据消失的地平线对香格里拉的描写,上个世纪以来,世人踏足西藏、尼泊尔、 印度等地,不断苦苦寻觅香格里拉。经过专家学者课题组的研究考证后, 1997 年,云南省 政府向世界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庆。 2001 年,迪庆中甸县成功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 格里拉定格于迪庆,使香格里拉原型之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就不

15、难得出结论:消 失的地平线所描写的香格里拉的客体是世界东方中国西南的藏区,然而并不是简单的照搬 临摹,而是融入了西方文化的一些思想观念。这恰好是对滇川藏茶马古道要冲的迪庆文化既 有本土文化的完整和古朴,又有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并行不悖、有机统一的真实写照。香 格里拉从词汇的产生,原型的寻觅、确认到今天如日中天的香格里拉系列文化品牌的打造的 历程,都反映出香格里拉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质,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晶。香格里拉文化根源于藏族香巴拉文化理念。香格里拉是希尔顿向世人描绘的一个充满诗 情和梦幻、飘荡着藏家田野牧歌的理想国度。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是自古至今世界人 们的共同愿望。几千年前,西方有乌

16、托邦的理想国度,中国有世外桃源的梦幻追求。在藏区 家喻户晓的香巴拉文化理念成为西方人士构建同时代异地空间体现完美和谐的文化根源。从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香巴拉是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没有香巴拉,就没有香格里 拉。当然,香格里拉源于香巴拉文化理念而又突破了香巴拉文化理念。其中最大和最重要 的突破就是在香格里拉文化中,根植了多元文化的理念,这也正是香格里拉文化的最大魅力 之所在。这说明香格里拉文化既秉承了古老的藏文化理念,而又植根于迪庆现实文化的土 壤。香格里拉文化是以藏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香格里拉文化的特征,但这种 多元文化的主体是藏文化。这不仅从迪庆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是

17、云南唯一藏区,藏 族是迪庆人口最多的民族的角度来讲的,也是从迪庆历史嬗变与这种历史嬗变对迪庆文化的 影响来讲的。迪庆的地理区位属于青藏高原。2、香格里拉文化的本质。香格里拉文化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和谐,人的内 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归根结底就是社会的和谐。消失的地平线所描写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自然生态优美,空气清新,多民族多宗教和 睦共处,凡事奉行中庸适度原则的神秘之地。凡是读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人,无不被 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缱绻关系、亲近祥和的社会风尚所吸引并深深地打 动。千百年以来,迪庆 10多个民族世代杂居,不因文化信仰习俗不同而相互歧视

18、,这与消 失的地平线所描述的那种多民族团结和睦的理想社会是一致的。有位理论专家曾把香格里 拉文化的特质精练为“和而不同,魅而无穷”八个字。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根本, 迪庆各民族文化都有对自然的崇拜敬畏。在他们的心目中,自然被赋予了神秘的属性,其地 位远远高于人类自然力。如藏族的神山崇拜,使藏区的许多大山湖泊的植被和生物链得以最 原始、最完整的保存,使今天的后人以能拥有保护最完整的生态而自豪。再如僳僳族认为滇 金丝猴是人的祖先的文化理念,藏族关于黑颈鹤和人的关系的美好传说,使迪庆成了许多珍 稀动物的栖息乐园。迪庆各民族世代沿袭的天葬、水葬、火葬等丧葬习俗,是对生命源于自 然、回归自然的

19、最朴素的诠释。在迪庆的民间传说故事中,藏、纳西、白三个民族是由三兄 弟演变而成的。迪庆民族众多,但互不歧视,各民族之间通婚十分普遍,每个民族的节日都 是大家共同的节日。不同的民族在迪庆和谐共处,代表各民族信仰的不同的庙宇神灵也和平 地共存于迪庆。这一切,都反映出香格里拉文化的和谐本质,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 各种民族各种文化和谐,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和谐,亦即社会的和谐。三、建设和发展香格里拉文化的几点思考近 10 来年的发展历程证明,迪庆香格里拉是深深地印入了人们的心田。香格里拉文化 日益引起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好发展好香格里拉文化已不仅是只 涉及某个地方文化

20、建设的小事,而是事关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品牌的建设的大事。因此,我们 必须十分珍爱这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品牌,高起点,大手笔策划,进一步把香格里拉打造成 独具特色、内涵丰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品牌。1、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 和谐,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的本质要求,努力构建香格里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以人为本 思想的具体体现。优良的自然生态和独特多元民族文化是迪庆香格里拉的两条生命线。因此, 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象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特别在加快经济发展的 进程中,要

21、认真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保护建设好迪庆的秀美山川;要进一步认真贯彻 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 适应,巩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宗教有序的良好局面;要努力提高各民族的科 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香格里拉提供人才保证。2、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必须保护好迪庆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民族文化之所以呈现和保留住自己的独特 风格,与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地域和环境,即文化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要使民族文化得以 保护和传承,就必须保护好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民族地区的

22、开发和发展进 程中,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社区和环境的文化生态的保护,因为它是民族文化得 以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应尽力避免因开发和发展使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否则将 导致传统民居难以找到、民族工艺和习俗渐渐消失、淳朴民风被商业化淹没的结果。3、香格里拉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开放吸收而不丧失本色,继承优良传统而又剔除 糟粕。 香格里拉这一品牌的发现与确定,是改革开放的结果。香格里拉文化之所以能以藏 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共存作为自己的特征,正是体现出了一种博大的兼容风格。我们 必须坚持以民族的传统特色文化为底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要求,以开放的

23、姿态吸纳优秀文化,以创新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做到开放吸引 而又不丧失本色。4、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结合实际,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措施落到实处。迪庆地广人稀,公益文化事业是丰富群 众文化生活需要、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广大城乡阵地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由于生产 力水平的制约,造成迪庆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蓬勃兴起的朝阳产业。迪庆有着 异常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走出一批成功的范例,把文化产业的发展 列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5、建设香

24、格里拉文化,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归根到底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迪庆作为中国藏区的重要 和有机组成部分,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继续发扬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加强 团结的优良传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在藏区体现为各族人民不畏艰难、奋 发有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在与自然和睦共生的漫漫历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香格里 拉文化,铸就了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 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迪庆建成全国最好藏区之一目标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的精神 动力。参考书目】(1)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5、 年 6月第 1 版。24(2)尤中校注僰古通纪浅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年 3月第 1 版。(3)中甸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年 8 月第 1 版。(4)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年 12 月第 1 版。(5)德钦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年 7 月第 1 版。(6)迪庆藏族自治州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 1 版。(7)木仕华东巴图画象形文中的古印度文化赜考,见玉振金声 探东巴国际东巴文化艺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6 月第 1 版。(8)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二十五史1986 年 12 月第 1 版后 汉书隋书新唐书。(9)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10 月第 1 版。(10)赵吕甫云南志校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 7月第 1版。(11)大元一统志残本,云南大学历史系油印本。(12)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普米族,杨子英、鹿顺花、和玉庭 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年8 月第1 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