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3-1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0667938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3-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3-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3-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3-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3-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课后演习提高一、选择题.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分析898年至19欧洲列强在中国的角逐与国际形势变化时指出:“欧洲中心论正在迅速失去其有效性决定全球政治构造的不再是欧洲均势体系。”这表白该史学家的思想立场是( )A.唯物史观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D现代史观解析:本题考察观测历史的角度。题干材料“决定全球政治构造的不再是欧洲均势体系”,阐明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苦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某些著作:动乱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沿走向

2、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重要是()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C.社会群体的角度 社会思潮的角度解析:同步期的历史可以从不同的历史视角进行研究,从题干列举的著作看,有知识分子、绅商、学生、军人等,阐明看待晚清历史是从社会各个群体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故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片面的看待,故排除。答案:C3周谷城学术精髓录中说:“史学成立的通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作者在这里重要强调的是( )A.史学主线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史学措施与实用价值的矛盾历史教学与真实历史的关系.真实历史和史学研究的区别解析:理解材料信息,“求真”体现了史学的主线原则;“

3、致用”体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故作者强调的是史学主线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B、皆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核心。答案:A.(辽宁省抚顺二中高三一次月考历史)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素正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觉得它比其她文明要优越。”对这一观点理解最精确的是( )A.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B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C.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D.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解析:本题属于史学史观、文明史观题。题中汤因比的话重要是指要承认和尊重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答案:A5.(广东省深圳市高档中学高三上期一测文综历史)近年来,出版了大量与蒋介石有关的

4、书籍:蒋介石传、蒋介石与汪精卫、蒋介石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蒋介石日记揭秘等等,蒋介石的形象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其反映的实质是( )A学术研究逐渐走向客观B革命史观的消失C对曾经的政治领袖好奇D.两岸关系缓和、国共两党关系改善解析:本题属于史学史观题。对蒋介石理解和研究的材料更丰富、视角更多样,即逐渐走向客观。答案:A6.(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三上期期初历史)国内学者罗荣渠专家觉得:“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多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朴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

5、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成果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D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解析:本题属于史学史观题。从题中材料可知,D项是排除了“复杂历程过程中的多样性”,故D项解读不恰当。答案:7.(广西柳州铁一中高三一次月考文综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据此可知作者强调研究( )A.物质文明 B

6、社会文明C政治文明D精神文明解析:本题属于文明史观题。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广大民众,也就是文明史观的社会视角。答案:8.(安徽省省城名校高三一次联考历史)“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等事件与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固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自身,不管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上述观点所体现的史观是( )A阶级斗争史观 B.文明史观C近代化史观 D.全球化史观解析:本题属于文明史观题。题中材料强调的是在社会进步中,应多讲文明进

7、步自身,少讲为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阶级斗争史观)。答案:B二、非选择题9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有关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材料二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讫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世纪中国人所懂得的世界。历代史学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老式,在撰

8、写本国史的同步,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涉及了同步代已知的世界。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叙材料四1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种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

9、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不久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徐徐不情愿地结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老式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状况,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毕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因素。(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识?解析:本题从史观史学研究角度考核

10、对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结识。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从对世界结识的范畴、神学观念、民族观念等角度阐明其局限。第()题抓住“认知视野”,根据材料阐明变化;结合世界和中国有关史实分析变化的因素。第()题根据材料阐明西方史学家的世界史现的变化,从二战以来世界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分析史观变化的根据。第()题综合材料,阐明影响史观的重要因素。答案:(1)仅限于局部世界的认知;受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本民族为中心。(2)变化:从局部地区扩大到整个世界。因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形成有机整体;汉朝以来,中国对外交往范畴的不断扩大;鸦片战争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军事实力的差距和抵御外侮的需要,迫使先进的中国人将

11、眼光投向世界。()变化:由西方中心史观发展到全球史观。评析: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是进步的,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二战后欧洲丧失霸权地位;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些因素使得以西方为中心的史观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浮现与加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扩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论证了全球史观的对的性。()世界史观带有主观性;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受到宗教思想、民族意识、科技水平、交往限度等方面的影响;世界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0.(上海市南汇中学高三一次考试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告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

12、。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代之亹亹。”隋书经籍志史部序材料二刘知几揭示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材料三 盖历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若臣而作,曾无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其大弊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觉得舍朝廷外无国家,史之精神维何?曰抱负是己,作史者苟能勘破之,知其以若彼之困,故生若此之果,鉴既往之例,示将来之风潮,然后其书乃有益于世界,今中国之史但呆然曰: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至此事何以

13、生,其远因何在,近因何在,莫能言也。其事之影响于她事或她日者若何,当得善果,当得恶果,莫能言也。材料四历史者,论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梁启超材料五 夫因此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觉得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来者焉,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将来之进化者也。吾辈食今日文明之福,是为对于古人已得之权利;而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孽殖此文明,又对于后人而不可不尽之义务也;史家因此尽此义务之道,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弱也。梁启超新史学(1)分析材料一所蕴含的思想内容。(2)材料二中,章学诚所说的史德指什么?她为什么要在刘知几的作史三长之外特设史德的规定?(3)材料三中,作者批

14、评了旧史学哪些弊病?(4)材料四所说的“公理公例”指什么?(5)据材料三和材料四阐明作者的史学主张。()材料五中,作者觉得史家的职责是什么?作者抱负的“新史学”是什么?作者批评旧史学的理论根据是什么?解析:本题属于史学史观题。(1)材料一强调作史的知识储藏及结识水平。(2)材料二指出史德(忠于客观史实)对历史学家和历史学科发展的重要性。(3)和(4)考核对材料三、四的归纳概括能力,即旧史学的弊端:有君臣无国民,有史料无规律。(5)从前述两小题的“弊病”出发,强调记载国民活动、摸索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以材料五的进化论观点作根据,摸索过去社会进化的规律,为将来作导向。答案:()思想内容:重要

15、提出对史官的基本规定(对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的知识都应当融会贯穿,善于运用);博闻强识是知识上的规定;疏告知远是见识上的规定。(2)史德:就是史家能否忠于客观史实,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的良好学术品德;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素:她觉得刘知几的作史三长还没有穷尽治史的道理,才学固然重要,但最主线的是史德;对良史来说来,就是要以客观事实为准,如实反映历史本来面貌,而不能掺杂史家个人主观好恶。()弊病:史学不为一般国民编著;单纯地堆积史料。()公理公例:历史发展的规律。(5)史学主张:史书要记载国民的活动,还要摸索人物或事件的关系,进而摸索历史发展的规律。(6)职责:找到历史上社会进化的共同规律,使后人可以遵循它继续迈进。新史学应当是“以过去之进化,导将来之进化”的学问。理论根据:进化论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