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0660557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9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小学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小学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小学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资源描述:

《中小学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5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小学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 学科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课题视窗 如东县潮桥初中学科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课题组 二四年八月目 录研究方案1、“学科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课题申请议定书(简表)12、“学科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开题论证报告3中期成果“学科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中期报告沈育华 王新华7研究轨迹1、专家讲座纪要122、校课题组研讨、座谈纪要(一、二)143、课题辅导及专题分工19发表(获奖)论文1、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王新华 22 2、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追问秦祝山 263、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沈育华 29

2、4、培养自主意识 激发创新能力符学建 335、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张新华 376、激发想象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蒋秀锋 417、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张新华 438、浅谈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王新华 469、实施新课标 造就新人才秦祝山 4810、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语文走向生活蒋秀锋 5211、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四个途径陈永芳 5512、浅谈创新人才的个性教育葛 燕 胡建山 5713、板块式课堂结构模式设计陈斌斌 5914、建构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王新华 6115、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教学方式秦祝山 64获奖教案1、故乡情说课材料蒋秀锋 672、通过平凡小事表达

3、中心蒋秀锋 703、纪念白求恩汤亚宗 724、铁的性质黄栋梁 74最近研究成果1、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初探王新华 772、初中语文创新教育之我见马昌元 793、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初探秦祝山 824、谈政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余志明 865、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王新华 89 “学科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开题论证报告课题组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650汉字)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国内外教育界有识之士已看到创新素质在未来国际社会竞争中的巨大作用,掀起了创新教育大讨论,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但中外学术界对创新素质的有机构成的理解,可

4、说是众说纷纭,分歧源自于对创造力构成理解的分歧。尽管这样,课堂教学与创造行为的训练已成为许多站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尤其是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创造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后,全国涌现出大量的相关课题研究。尤其以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牵头的“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为代表,引发了人们对学龄儿童创造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关注,现已翻译介绍了许多西方研究成果,其发展趋向之一是本土化、民族化。因而加强当代我国中小学创造心理发展的研究势在必行。全国对儿童的创造心理及其培养试验进行了不少研究,但从创新教育的需求看,系统性亟待加强,研究方法必须进一步规范化。尤其是学科课堂教育与创造行为训练

5、的研究上,加强其系统性与规范性更显重要。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通过对我国学龄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系统全面的理论界定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推动创新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找准了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创造学,创造教育理论的交换点,本课题将有益于学科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成果可以填补儿童发展心理学、创造学中相关内容的缺乏。从我省师范院校教育系来讲,本课题的研究还将有益于小学本科教育专业儿童创造心理发展这门新设课程的系统建设,同时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新项目。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900汉字)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首先变教师的 “教”为“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

6、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变“教”为“导”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学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其次,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教师要特别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第三,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启发学生富于想象,创造是离不开想象。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想、敢说、敢

7、于打破成规的思维训练,要珍惜学生的好奇心,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想象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善于合作,博采众长。具体研究内容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与创造行为训练研究。预计突破哪些难题: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采用了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的生机和灵气的泯灭,学生失去了应有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应大力改革课堂教学,结合“课改”以科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学科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现在课

8、堂教学大多忽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阻隔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学生在课堂中创造性学习的发挥。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断改进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评价作为一种管理的机制,适应创造教育。三、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包括已进行的研究工作情况)和进度计划、终期成果(1000汉字)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1、课题的研究思路:依据课题支撑性理论和相关假设理论,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拟按照:“观察求证设计实验分析探求理论归纳”的研究思路进行。观察求证:通过对学科课堂教学对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了解学龄儿童创造心理量变和质变的变化历程,掌握各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其客观规律,为“设计实验”准备比较客

9、观、准确的原始数据、原始资料。设计实验:依据相关理论假设,通过调查、测验及个案方式设计实验,掌握学科课堂教学与儿童创造行为的年龄差异、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以期尽量准确的揭示学龄儿童的创造心理特征。分析探求:在课题支撑性理论和相关假设理论的基础上,对实验数据和原始材料进行客观分析,探求其内在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理论归纳:通过学科课堂教学与创造行为训练的研究为学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课题的研究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拟采用以下方法 文献研究法:进一步搜集、积累国内外关于本课题及相关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集课题组所有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智慧,作出“综述”、“述评”,

10、避免重复别人的研究,为实证研究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测验统计法:本课题拟经常进行一些创造能力的测试,采用创造倾向量表(中科院心理所台湾师大)、创造意向测量表(上海师大上海陶研会)等量表对学龄儿童进行测量,基本弄清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状况。抽样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通过等距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整体抽样对学校不同学科、课程进行不低于1000人次的创造心理测试,为实证研究提供最原始的参数。 调查征询法:本课题拟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在学生中发放征询表以寻求反馈信息,为课题的理论归纳准备素材。 比较研究法:依据理论假设,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科特点的比较研究为实证研究提供参数。 观察法:课题组成员在一定

11、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班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观察,依据其行为、言语、性格特征及情绪变化诸方面分析其创造心理,创造性思维。对超常儿童(含资优儿童、特殊才能的儿童和顽童)用跟踪追因,产品分析,临床谈话,会诊等个案研究方法,对他们创造心理的典型特征作比较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终期成果1、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计划实施阶段(2003年2月2003年10月)成果为学科课堂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研究报告深入研究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7月)成果为学科课堂教学与创造行为训练的研究报告2、终期成果学科课堂教学与创造行为训练的研究报告四、研究工作的资料准备情况(400汉字)1、全体研究

12、人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创新教育理论,且全部参加县组织的创新思维培训考核并皆合格。2、组织全体研究人员全面学习总课题及子课题的研究方案,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从理论上武装自己。3、组织全体研究人员学习新大纲、新课标、新教材教法,按新大纲、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教学,注重渗透创新意识,力求激发创新思维,积极培养创新能力。4、组织全体教师分两批赴洋思初中学习取经,回校后结合各自的教学实际,围绕创新教学,撰写心得体会并作小组及大会交流。5、部分教师已就本学科中教学情况加以总结,发表或获奖有关创新教育领域的论文2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五、调研计划(包括调

13、研内容、调研周期、调研报告的完成时间及报送部门和报送时间 450汉字)1、建立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行为的训练研究计划及研究内容,落实专人分工负责。2、定期交流各学科研究进度及研究个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需求互相沟通,协调处理,每学期结束前夕,各学科研究组上交研究情况说明,并制定下一步研究措施。3、研究中以调查、实践、反馈、总结为基本环节,着力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研究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培养学生创造行为的有效途径,学年完成调研报告初稿(2004年初),2004年7月完成终期调研报告,报告报送县教师进修校许映建主任。4、研究过程中拟邀请子课题负责人许映建讲师及总课题王

14、灿明教授来校为本课题的研究作专家讲座,指导运作。六、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240汉字)1、研究成果撰成论文,拟投向教育刊物或参加教育教学论文大赛。2、研究成果报送总课题组汇编成书。3、研究成果在本校首先推广,各学科按照研究思路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灵活运用,接受实践的再次检验。“学科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中期研究报告沈育华 王新华“学科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当前我国学龄儿童创造心理发展与培养的研究中小学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南通师院主持)及“中小学生创造心理的培养与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县教师进修校主持)之子课题,2003年2月开始启

15、动,2004年7月完成中期研究任务。一、课题的提出及理论依据(一)课题的提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又强调:“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因此,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就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同时,再向创新教育推进。创新不是否定传统的一种渲泄,也不是无中生有的一场游戏,而是对传统进行继承发扬,调整完善和改革创造的一个过程。它的根本之点,就是要在传统经验中挖掘出创新的生长点,让它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滋补学生的创造精神,生成学生的创造能力。无疑,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的契入点和主战场,结

16、合课改,它理所当然要对传统教学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革,给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给所有学生一个开发潜质、勇于创造的机会。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二)理论依据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进行。其理论的源头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观,理论的依据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创新观、江泽民关于教育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二、实验假设及研究目标(一)实验假设根据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实验假设: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吸收基础教育创新研究的理论成果,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17、,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习惯为重点,以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和学生本身的创造潜质为依托,那么就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张扬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二)研究目标1、总体目标:以课堂教学的创造促成学科创新教学的形成并推动其发展,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造行为,以转变师生教学方式为核心,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创造才能。2、成果状态目标:(1)课堂教学成果状态:面向全体学生设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应达到的创新学习要求;以训练学生创造行为为目标,能动地处理教材;将启发式与讨论式的衔接点定位在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上,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创造性飞跃;精心设计全体学生

18、都能参与的多样化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如自主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活动、探究学习活动);大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紧密联系生活,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创造世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2)教学质量成果状态:教学质量位居同列学校同轨班级前列。(3)教师成果状态:科学地呈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课题组每位成员科研热情高,课题研究的过程也必将是提高自身创新素质的过程。(4)学生成果状态:学习方式得到改进,获得多方面发展。三、实验原则及研究方法(一)实验原则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制定并坚持了五项原则:1、开放性原则。在教学观念上,紧密联系生活

19、,既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社会,又要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在教学内容上,以现行教材为载体,但又不局限于现行教材,课内与课外自然衔接;在教学模式上,保持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但又不固守单一的教学模式,力求用多样化的教学来满足学生的创新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探究学习和合作练习并举,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2、民主性原则。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既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又是学生创新学习活动的“经纪人”,学生拥有相应的自由空间,可以随意捕捉流动于课堂中任何一个创新的机会。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平等的。3、科学性原则。在创新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施教,要以教师科学地教引导学生科学

20、地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科学施教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上。4、发展性原则。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是实施课堂创新教学的必然要求。在创新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用发展的思想来发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用发展的胆识来确认学生已经具有的各种能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实质性的进步,用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共同发展。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活动要有益于学生的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和共同发展。5、可操作性原则。本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生

21、长点在于能积极吸收素质教育的最新成果,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促成创新教学的形成并推动其发展,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因此,从钻研教材、编制教案、组织教学到安排活动、质疑问题等,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学习和借鉴。(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依据总课题组的理论建构及方法指导,综合运用下列五种方法:1、实验研究方法。要求实验教师以课题中的分工专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得出科学结论。2、调查研究法。要求实验教师运用座谈、访问、问卷、测评等方式,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查研究活动,收集、记载、整理和分析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得出正确结论。3、观察研究法。要求

22、实验教师按照既定的目的与计划,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课堂创新教学中的某种现象进行连续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记录,为本课题研究收集和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而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对实验假设作出科学的解释。4、实证研究法。要求实验教师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通过收集事实性资料,作出记述、调查和统计,进行比较研究和典型事例研究,从而把握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质。5、 比较研究法。要求实验教师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深入地研究新旧教材,比较新旧课堂教学结构,比较传统经验中的创新生长点。四、研究过程及中期成果(一)第一阶段(2002年春-2003年春):课题启动,完成课题的理论构建。1、全面

23、启动课题。主要做了五个方面工作:立项申报课题,得到总课题组审批。编制课题实验研究方案。分工研究专题。组织课题培训。邀请专家讲座,总课题组负责人王灿明教授及相关课题负责人许映建主任来校作专题报告。2、完成课题的理论构建。实验假设l 前提条件:确立新的教学理念l 主渠道:课堂教学l 核心:转变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l 重点:养成创造思维习惯l 依托:具有创造因素的教材及创造潜质的学生理论框架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学科课堂教学与学生l 内容:强化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精神,尊重创造个性l 原则:发掘创造潜能,训练创造技能,尊重创造个性l 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证法、比较法实践操作l 在常规教学中发掘创造的生

24、长点l 在潜能开发中激活创造的兴奋点l 在交往互动中把握创造的衔接点l 在促进发展中找准创造的着力点l 总体目标:训练创造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目标达成 课堂教学成果目标l 成果目标: 教学质量成果目标教师成果目标学生成果目标(二)第二阶段(2003年春-2005年夏):课堂实验,将课题理论运用于课题实践,并总结提升。1、举办或参加专题研讨活动,不断把课题实验引向深入。本课题启动以来,先后参加了县、市优课评比活动,承办了全县“第二轮新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和多轮马塘镇辐射区新课堂研究课,课题组蒋秀锋老师荣获县优课评比一等奖、市优课评比三等奖,汤亚宗老师成功开设了全县新课堂教学模式研讨课,余志明、陆

25、亚军等老师在辐射区教研活动中获得好评。2、组织成果评比,交流研究心得。开题以来,课题组有10多篇论文发表或参赛获奖,其中6篇论文在总课题组举办的年会论文交流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有关创新教育论文被师院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南通日报教育之窗等刊物刊登。有关创新教学教案在县级以上优秀教案评比中获奖。3、选定实验班级,开展创新教学实践。课题组以107、108和207、208四个班为实验班级,将有关创新教学理论和创新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四个班的教学质量比平行班明显提高,学生创造活动能力得到加强。4、小结实践经验,汇编创新成果。我们以课题组为核心,发动全校65名教师人人参与学科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活动,

26、扎根课堂,基于问题,人人结合创新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提出问题并寻求对策,新课堂创新教学65个怎么办付梓编印,汇集成册。“学科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课题辅导及分工一、有关概念:1、创造心理:创造意向(创造意识)、创造人格、创造能力(创造技能)、创造思维、创造精神创造行为:专题探究行为、发明发现行为、创作行为、表达行为2、创造人格品质:指高创造力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品质。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型儿童的典型人格特征可以概括为:具有强烈的创造动机,对学习和创造活动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具有浓厚的创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对创造充满热情,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具有通用

27、性、甘冒风险,自信、勤奋、独立性强、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等意志品质。创造人格训练的目标:是通过“创造动机”、“创造兴趣 ”、“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人格品质,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对创造活动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创造动机:推动科技创造者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因,是发动与维护创造性活动的心理倾向。创造兴趣:兴趣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发挥和发展其创造力的心理推动力之一。创造情感:热情即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它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它使创造者迷恋于创造活动,注意力集中于创造目标,充分调动和有效组织智力因素。创造意志:创造需要意志。创造意志是人为了

28、实现某种目的,在创造的活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时所发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它为创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心理保障。创造思维:是指在提供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创造性活动中所进行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是多种思维方法和逻辑模式的综合运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创造能力强弱取决于创造思维方法的运用水平和创造思维的品质。训练目标是通过“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横向思维法”、“形象思维法”、“想象思维法”、“直觉思维法”、“灵感思维法”和“组合思维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密性等创造思维品质。创造技法: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过程中运用的发明创

29、造的思维方法和技能,它是通过对中外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的发明创造过程的研究而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国内外研究表明,创造技法可能诱发学生的潜在创造才能。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是指将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而完善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按其是否需要操纵一定的器具,可分为操纵器具的动作技能与机体运动技能。操作技能的形成,以掌握有关操作性知识为前提,以反复地练习与实践为基础,活动达到自动化程序则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标准。研究内容:研究的意义、途径、方法、影响、对策(措施)研究方向:立足课堂、突破教学、完成目标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对比研究法二、研究分工1、政

30、治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研究(余志明)(可结合解答政治综合试题,如何理解、分析、综合,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2、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研究(王新华)(可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对学生思维的诸多影响对比中,寻求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培养与训练的途径及对策。)3、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行为训练研究(秦祝山)(可结合“基于问题式教学研究”课题着手进行:问题教学法在学生探究品质培养与训练中的运用研究。)4、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技巧训练研究(蒋秀锋)(可结合文学社、山花期刊、广播站、征文竞赛、佳作发表等途径及成果,显现文学创造技巧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以107为实验班开展实验研究;个案:朗

31、读创新技巧举隅。)5、构建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汤亚宗)(可结合新课程、新课标要求,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模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可以208班为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书法创新训练心得。)6、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陈斌斌)(可从语文课堂上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角度着手,研究师生关系对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影响及对策。)7、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训练案例研究(马昌元、邵云)(可从个案研究着手,研究培养学生某一方面创造力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训练一法;书写能力创新训练一得等。)8、激发课堂学习兴趣,培养解题创新思维能力(陆建)(可以兴趣激发为手段,从解题的

32、多维角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9、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技能培养与训练研究(沈育华)(可以科技制作、仪器拆卸与组装、电学、光学实验操作等角度,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技能。)10、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研究(陆亚军)(可从兴趣小组演示实验、操作实验等角度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11、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张新华)(可从小发明、小实验、小论文等科技创造活动中开展创造教育。)12、运用信息技术,诱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陈亚兵)(多媒体网络教学,打破时空限制,可以其鲜明的可感性、丰富的表现力和充分的交互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意识。)教科室2003.10

33、学生语文学习中创造思维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王新华 关键词 创造 创造思维 障碍 对策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目前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制约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诸多因素,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狭隘的圈子中,不能创造表现,一篇篇活生生的文章被教“死”、学“死”。本文对此现状进行总结、剖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治对策。一、制约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因素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排除受教育者的自身因素,就教育角度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教材深度偏大。目前语文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及其要求

34、,总体上看都偏深、偏难,教材不是完全根据大纲所规定的学生该具有怎样的知识来编写的,而是集中一些名特优教师编撰,编进教材的范文大多是著名作家的成名作或代表作,美文佳作连篇累牍,与学生的实际水平距离太大,与学生实际生活更是严重脱节。苏教版语文教材尤其如此,教材编者似乎都想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或语言学家,如此,只有极少数学生跻身精英行列,而绝大多数学生如坠雾中、学非所得。教材太深又往往逼得教师没有时间搞创造设计,更没有时间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内容,只好照搬教参,只好靠灌输、靠题海战术赶着学生“上笼”,作文训练更是寻找捷径、猜题押题,迫使学生胡编乱造。这就大大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

35、造行为的形成。2、考试方式单一。(1)语文考试长期以来只是一张试卷。试卷上可能考到的,教师使劲教,学生拼命学;不考的干脆放弃,即使学生对不考的内容产生了兴趣,甚至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新发现,但都被老师告之不要去浪费时间。(2)语文试卷上有些选词填空,三种或四种选项有时生活中确实都对,但考试时一定要选课文中的那一项才算对,学生丰富的想象不但得不到拓展,反而受到抑制。(3)有些知识,学生头脑中本来早就有了正确认识,可是考试时非要再牵扯些模糊性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组成所谓的标准化判断题或选择题,使学生本就明了的知识反而模糊起来,这哪里是在搞创新,这简直是有意混淆是非。(4)语文创造能力的检

36、测绝非是一张试卷可以定论的,比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堂诵读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即兴演讲能力、遇事应变能力等极富创造思维的实践能力,又怎能靠一张试卷显示?有些凭一张语文高分试卷考入大学中文系的佼佼者,有的连简单的书信格式都写不正确,有的在学术科研创造方面更是成绩平平,这难道不是中学语文创造教育的悲哀吗?该作获省“十五”课题“当前我国学龄儿童创造心理发展与培养的研究”年会评比一等奖,同时该作发表在师院教育2003年第二期。3、教学方法滞后。素质教育虽轰轰烈烈上演了多年,但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背;教师灌输,学生接受;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的教与学方法至今仍大量运用。教师往往不

37、顾学生的实际,硬是牵着学生往自己的教学思路上走,硬是逼着学生朝课文反映的所谓深刻含义上靠,对一篇篇活生生的课文,总是围绕学参考书作机械的、琐碎的不厌其烦的架空分析;教师自己没有创造性见解,更不给学生有见仁见智的机会。殊不知,教参仅仅是参考而已,而教者往往囿于教参,奉其为圣旨,教学双方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创造思维从何而来?当然,教学过程也不乏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但大多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忽略对学生创造思维过程的追问,有些同样的思维结果却有各自独特的不同思维过程。学生的创造思维有的来源于课外书籍的阅读启迪,有的来源于自身的独立发现,有的来源于同学间的相互探究,有的来自于自身的观察实践,有的来

38、自于教师的课堂启发,有的来自于失败中的反思总结。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如果忽视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过程,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也就有名无实,效果不显。4、教师素质不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造素质。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功底不深,教学能力不强,不懂得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至对语文大纲、语文教材自身就说不准、吃不透,那么他在教学中自然难以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更谈不上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成绩,他只好照本宣科,只得加班加点,强迫学生死记更背,强迫学生作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有的语文教师为达到某种目的常常要学生罚抄课文几十遍甚至上百

39、遍,靠这样的手段,在目前这种考试形式中,也许能取得好成绩,但这样的成绩只能是暂时的,绝对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5、师生关系不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良师生关系从教者角度看,主要表现为:(1)强硬专制。教师盲目追求个人权威,学生必须唯命是从;教师讲错了,多方辩解,学生答错了,横加指责。(2)感情冷漠。师生交往缺乏情感基础,对优生信任度不高,对差生心存陈见,不屑一顾,造成学生对教师表面驯服而内心反感。(3)放任自流。教学中责任心不强,对学生不加管教,不加指导,任其自然,造成学生对教师怀疑、失望。不良的师生关系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师生关系的紧张,教师的表扬,学生

40、认为是哄人;教师的批评,学生认为是罚人。这样,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都成了教育的障碍,语文课这门最具魅力的人际交往课便成一潭死水,教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听来也索然寡味,学生所有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也便荡然无存。6、主体地位遗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然而有的教师课堂上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学生的参与权利,将师生的双边活动演绎成教师一厢情愿的繁琐讲解,教师是实足的演员,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听众和观众。即使让学生参与其中,也是很简单的读读背背、说说写写,总不情愿让学生大胆去想,总不放心给学生勇敢去试,唯恐学生的思维活动会浪费教学时间,会耽误教学任务。课堂上,教师始终集主导与主体于一身,学生始终聚被动

41、与客体于一位。有的教师上课初始还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随着时间推移就有意无意遗忘了学生这一主体。对学生答问总是蜻蜓点水,让学生讨论也只是浅尝辄止,学生稍微展开点想象,又怕耗废了时间,思维的火花只是星星点点,难以闪烁。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创造思维能力的养成。二、矫治制约创造思维发展的对策。1、挖掘教材因素,触发创造火花。虽然目前的语文教材难度偏深,但即将全面铺开的新课程将降低课程的难度。新的课程标准反对过分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尤其义务教育应是面向全体的、人人都能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因此教材中新选的课文将适合所有学生的口

42、味,其中有不少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光辉的作品,教师要有意识地捕捉体现创造性思维的知识点、情感点、操作点、能力点,将这些创造性因素略加提示,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为最终实现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迁移奠定基础。如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中,石拱桥的建造本身就有许多发明创造,作者在介绍石拱桥的特点时又有许多创造性的词语和句子,如果先让学生找出这些地方,再联系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石拱桥,而后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课堂交流,那么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就被点燃了。2、完善评价体系,催发创造之苗。考试方式的单一化,只能测试学生的语文笔试能力。有些语文高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很差,表现在不会能言善辩,不能即兴讲演,甚至口

43、不达意,更甭谈出口成章。为什么绝大多数语言学家成不了文学家,而文学家又不必非是语言学家呢?这与我们的语文考试单一化不无关系。事实上,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学科,语文是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一张试卷很难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单一的语文考试只能导致学生死肯书本,也导致教师死教课本,因此对语文的评价形式和方法应是多样的,我们可以通过笔试、口试、面试、演讲、辩论、讲座、板报制作、书法展览、作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而且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会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语文阅读面更广,教师教学也就不必围绕教参转,盯着试卷教。多种途径的评价体系,会成为有效促进师生再探索,再

44、创造的催化剂,能张扬语文个性,催发创造之苗。3、改进教学方法,唤发创造热情。(1)教师只有在教法上经常变化,善于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语文课不能总是从字词句篇逐句讲解、逐段分析、最终归,统一模式、单纯格调。语文课也不能总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不能总是手不离教材、口不离教参。教无定法,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设计教案;同时必须随学生知情意行的变化随时改变教法,教法可因文而变,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唤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热情。(2)语文课堂教学中唤发学生创造热情的现代教学方法可归纳为:A质疑式。通过设疑、激疑、释疑,引导学生从问题着眼,表述异常处。B探究式。先让

45、学生尝试思考,独立求新,再让学生研究交流、互为启发。C迁移式。主要是横向迁移,由学生通过质疑,探究进行举一反三,进行再创造。D互动式。教学双方师生互动,学习者之间生生互动,互为发问、互相解答,共同赏鉴、一同创造。4、提升教师素质,开发创造潜能。“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而教”必须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为此,语文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提升自身素质:(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树立新时代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使学生创造天赋得以施展。(2)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求知、求新,广泛涉猎知识不,适应创造教育的时代需要。(3)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具有创造动机,并且勇于创造、乐于创造,

46、形成一定创造能力。(4)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但兴趣广泛、乐观自信、意志坚强,而且能战胜挫折、超越自我。(5)掌握科学的方法规律。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到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都要遵循科学规律和方法。如果语文教师不具有这些创造素质,那么学生再好的语文创造潜质也只能一直被深埋着。5、改善师生关系,引发创造欲望。师生关系不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在最大程度体现人文精神的语文课上,师生关系更应该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教学民主和师生平等,体验到师生思维共振和情感共鸣,这样便能形成良好的引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欲望。语文教材中,师生间相

47、同的情感因素很多,师生为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乐、同忧同愁,如果教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相机引导他们通过逆向、发散、求异等创造思维方式去努力寻找新知,尽力开拓未知,实现对作品的再欣赏,再创造,那么学生的创造思维便在相谐相融的美妙氛围中跃跃欲试起来。语文教学中,一旦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好奇心,或怀疑度,那么生动活泼的民主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再现个性,会使他们的思维因教师的鼓励和赞许而始终处于探索和质疑的亢奋状态,会使他们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更加大胆想象,多向思维,勇于标新,敢于立异。6、确认主体地位,激发创造灵感。(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

48、一切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活动都要瞄准学生主体,为主体服务。只有真正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关注他们的问题,关注他们的才能,关注他们的创造,才能真正让学生好奇地提问、自信地想象,灵活地感悟。(2)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主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反映在课堂教学前后。比如课前教学目标的制定就可由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我拟定,课上再讨论交流,几经反复,学生的创造灵感会越来越丰富;再如课后的作文,也可由学生互相批阅,由学生选出佳作并作评论,由学生指出不足并述理由,这样学生新的创作灵感又得以萌发。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乐趣,更使

49、学生的创造灵感不断得到激发。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追问秦祝山日前,在一堂教学孔乙己的教研课上,教者分析孔乙己的衣着时讲到“(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就问学生:“孔乙己会洗衣服吗?”生答:“不会。”老师颔首加以肯定应当承认这堂课非常精彩,可是老师提出的像这样的问题总给人以“水到了,渠没成”的感觉。究其原因,一位专家在评课时一语中的:“思维训练深度不够。”如何解决呢?他说:“语文教师要学会提问,更要善于追问。”听后我深有感触。大家知道,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而训练的形式有口头的和书面的两种,在课堂教学中又以口头为主。同时口头训练又集

50、中体现在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上。可见老师的提问对于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如何提出质量高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追问?本文谈谈我初浅的看法。一、 以本为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人们常说教学“功夫在课外”,这首先表明备课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尤其要注重备课。在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围绕它们精心设计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备统筹方法一课的时,为了使学生弄懂设例与举实例的区别,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文中写了“烧水泡茶喝”这个例子,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遇到的事情。但是文中写的是谁“烧水泡茶喝?”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呢?为什么这个例子没有具体人、具体时间呢?从甲骨文到

51、缩微图书中写到几个例子,又为什么有具体时间地点呢?这样学生通过思考,比较容易明白,设例子与举实例的区别了。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尽量少用是否问和选择问有些老师上课时经常用“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能不能”来提问。如“愚公的妻子和智叟是不是都反对移山?”等;也有的教师常用选择问来提问,如:“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把选择项调换位置来“启发”学生思维,如先问“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见学生回答错误,再问“主人公是无名战士,还是卢进勇?”得正确答案,心满意足,其实学生依然不知其所以然。应当承认,是否问和选择问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思维培养起到一定的作

52、用,但对于中学生而言,显得“小儿科”了,或者可以说是“文字游戏”了。因而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少用这两种形式。(二)讲究问题的层次性,提倡追根究底的提问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因而我们设计问题也应讲究层次性,力求做到由浅入深,我在教学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换口袋盖布”这个细该作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十期,同时该作获县“黄海潮”论文评比一等奖。节时,设计了一组问题:从文中找出表明“盖布先磨坏”的原因的语句,(答案:长久地插来插去)“经常”“长久”这两个词语表明了什么?(答案:时间之长,次数之多,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这个细节表明竺可桢进行物候观测的哪些精神品质?你

53、在思考问题时的习惯性的神态、动作是什么?用这些神态、动作写一段话(50字左右),这些问题由表及里,由学到用,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文章重点,而且学会运用,教学效果非常好。同时,我们提倡追根究底的提问,这也就是追问了。如上面提到的“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后面加问“为什么?”;“孔乙已会洗衣服吗?”学生答“不会”。再问“为什么?”这样,不仅让学生从文字表面上理解句意。而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二、以人为本,根据教学实情,灵活改变问题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虽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教材内容精心准备的,但难免带有教师的主观性。而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情况会千变万化。因而,有时会

54、出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而学生无动于衷或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形,对此教师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机灵活的改变问题的形式或难度,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一) 改变问题表达形式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生命的意义时,讲到“生命的意义”一段名言时,问学生“保尔为什么会思考生命的意义的呢?”问题重复了两遍,学生们依然毫无反应,后来改成“保尔在什么情况下思考生命的意义呢?”问题刚一提出,学生们恍然大悟,纷纷举手,一生说:“在瞻仰烈士公墓以后”;另一生说:“在缅怀烈士之后”;又一生说“是烈士们的精神激发了保尔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粗看起来,这两个问题没多大区别,但对学生而言,反应截然不同,何哉?这就涉及

55、到所提问题要让学生“可操作”,也就是说,学生听了问题,他们的思维随即就能运作起来,否则“提问题”也是“白问”。(二)降低问题难度,逐层深入的追问课堂上,有些问题难度太大,使学生难以回答或回答不正确,这时老师就应随机降低问题的难度,逐层深入的引导。在教学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巴西、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绿墙风行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本以为学生熟读了课文应该踊跃举手回答,哪知几个同学答非所问、不着边际。我赶紧打住,重新提问:“这几个国家在建造绿墙有哪些政策规定?”学生们很快从书上找到了正确答案。然后再问:“它们表明这些国家对建造绿墙的态度怎样?”学生们都释然,但我还不放过,继续

56、提出:“请你为我国城市绿化献计献策”,有的同学从国家政策角度献计;有的同学从人民意识角度献策。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效果自然不错。显然,在课堂上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注意随机调整教学,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灵活的追问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思维训练的深度。三、更新观念,提问中渗透创新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教学观念也已受到冲击,为此语文教师也应适应时代潮流,积极投身教改,在教育教学中改变观念,渗透创新意识,课堂提问是最佳途径。(一) 利用课本中的创新内容,端正学生成才观念。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新型人才。教育系统也提出了“不求人

57、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口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只争高分,不论能力”的观念。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更应起好带头作用,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就要有意识的渗透这些观念。在学习一件小事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向劳动人民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孔乙己、范进中举时,我让学生了解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从而确定自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目的。在学习普通劳动者、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等。通过这些文质兼美、风格多样的作品的学习,通过教师恰当的问题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二) 合理进行能力迁移,渗透创新意识。创新教育不

58、能脱离现行教育的实际,教师只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方才达到好的效果。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死搬教参,将教参上的知识或诠解灌输给学生,因而学生成为“文档仓库”,这显然是不能培养创新能力的。为此,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要合理进行能力迁移。如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以提醒学生想一想当今社会最可爱的人是谁?为什么?学习孔乙己,我们也可以提醒学生想一想“孔乙己真的死了吗?”或者让学生想象二十年后的孔乙己生活怎样:学习了春蚕到死丝方尽,也应该提醒学生想一想,春蚕真的“死了”吗?显然这些内容是要靠我们教师自己研究、思索。可以相信,这样的问题,学生也会非常感兴起的,其中的创新意识也是不言而喻的。语

59、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当然也如此,我们只有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提高效率,使语文教改之花更加鲜艳,并结出丰硕之果。激发想象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蒋秀锋文学作品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读者在其中可以找到似曾相识的生活的痕迹。可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忽略了这个特征,将文学与生活分割开来,从而使文学作品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而成为没有生命的文字的堆积,也使语文课堂走向了死胡同。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缺少发现生活的眼睛,缺少将生活用艺术的语言展现出来的技能。其实在初中阶段的许多记叙文中学生们都能找到相似的生活的痕迹。关键是缺少桥梁,笔者认为想象恰恰能起到这个的桥梁的作

60、用他可以把这种相同的认识结合起来。在结合的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的趣味,欣赏到文字的美感,领略到生活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品评中邻悟到原来好文章是这样写出来的。因为从本质上说,阅读教学是为作文教学服务的。具体怎样操作呢?下面以两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在研读百草屋到三味书屋中描写景色的一段,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碧绿的菜畦家里种了菜地吗?什么样的? 光滑的石井栏-有没有见过石井栏? 过吗?什么感觉?为什么是光滑的?紫红的桑葚见过桑葚吗?什么样子?吃过吗?味道怎么样?吃桑葚的心情怎样?鸣蝉在树叶里长鸣听到过鸣蝉的叫声吗?谁能学一下?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黄蜂喜欢呆在什么地方?外型

61、上有什么特征?为什么用伏”字。常常拔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为什么这样做?你小时侯有过这样的心理吗?当时怎么想的?该作获省“十五”课题“当前我国学龄儿童创造心理发展与培养的研究”年会评比一等奖可以预见,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学生的眼前完全展开了这些生活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回领悟到原来作品是这样写出来的,词语是这样推敲出的。在教学听潮的第六节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波浪吻着岩石吻字换成撞、敲、碰好不好?这句话展开了怎样的情景?你能描绘出来吗?月亮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什么样的动作叫辟?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能描绘出来吗?一款换成其他的量词好不好?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见过月光照耀下的湖面

62、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吗?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象是一颗红玉什么样的动作叫镶?这里为什么用镶?玉有没有见过?为什么不该换成红灯?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定会展开美好的想象,调动已有的感知去理解,感悟。语文教学只有将美好的画面再现给学生才达到审美的教育,领悟到文字的魅力。当然,再现不是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朗读,去体会作者是怎样将这幅画描绘出来的,这样才算达到了学语文的目的。当然,再现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多媒体可能会更逼真,但语文课不是地理课,它更注重的地应该是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画面变成文字的,而不是这些文字展现怎样的画面。所以,我认为品读语言,再现画

63、面,朗读体会应成为记叙文教学最纯朴的三步曲。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张新华面对全球化进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解读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深感字里行间内涵丰富、新颖迭出。它以促使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科学探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触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具有丰富的素质教育功能。为了深刻理解和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并贯彻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本人对化学实验改革与创新谈一点认识。一、目前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反思初中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大部分为演示实验,大约有70多个,约占实验总数的90%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究性的实验相当少。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观察实验和做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