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发展史

上传人:mar****e6 文档编号:2065953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外教育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外教育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外教育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发展史(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希腊教育、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具代表性的。第一,他们代表了 两个相反的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第二,他们又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根源。1 .斯巴达教育(1)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斯巴达立法者为了适应其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一套以培养 军人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 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2) 斯巴达教育的过程和内容斯巴达教育的特征归纳如下:第一,斯巴达人把教育看作最重要的国家职能和 社会职能;第二,建立公共的国家教育机关以教育统治阶级的青年一代;第三,整 个统治阶级对于教育问题的注意;第四,注意培养勇敢、坚韧性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实施体育与军事训练;第五,国家注意女子教育。总之,斯巴达教育的性质是野蛮的、落后的,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内 容是片面的。不过,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勇敢的战士,用来防御和增强斯巴达 国家的实力,维护公民的地位,这在当时是成功的。2. 雅典教育(1)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它不仅要 把他们训练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 政治家和商人。(2) 雅典教育的过程和内容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有许多成功之处:第一,它把国家的意志与青少 年的内在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了。第二,它使人的才能、倾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

3、 展。雅典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在公元前4世纪通过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威力而广 泛流传,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二、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尤其是雅典)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谓智者,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智者派的出现在希腊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智者们推动了文化 的传播和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因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第二,智者既拓展了学 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第三,智者们最为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 政治问题,并把系统得到的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简言之,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和方向。三、希腊化

4、时期的教育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开始向东扩张,先后征服了希腊、小亚细 亚、叙利亚、埃及和印度(部分地区)等地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 的庞大军事帝国,开始了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相融合的新时期。在希腊化时期,文化 和教育方面的变化呈现出明显不同于古典时期的特点。在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 米亚、波斯、埃及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文化和教育中心的转移。第三,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第四,在希腊化时期,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 育和美育

5、被忽视。第五,希腊化时期教育中真正得到发展的是高等教育。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前469 前399),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 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 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 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1. 教育目的论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 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苏格拉底的、自

6、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 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2. 德育论德即知识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 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 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在 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 通过教育获得的。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 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7、。3. 智育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 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 地行事,智慧就是道德。智慧即德行(知识即道德)的论断在教育实践上有重要意义。既然正确行为基 于正确认识,对于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教的。后世的教育家因此 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知识即道德的观点是 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说美德就是知识,这是不对的;但是说美德不 能没有识见(不能没有知识),这句话却有道理。4. 、苏格拉底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1、讽刺。2、定义。3、助产术。苏格

8、拉底创立的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出了 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也提出了教育者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 态度,即谦虚品质和和真诚的无知态度。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本 世纪中叶,他所倡导的苏格拉底法仍为现代教育家所推崇。五、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 、学习即回忆认识就是回忆。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它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 识。回忆说是对苏格拉底追求一般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2.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他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思想。他具体论述

9、了幼儿教育的有关问 题,如儿童游戏,选择童话教材的重要性等,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他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 提供了借鉴依据。他提出了广泛的教学科目。他主张开设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成为古代的四 艺,它和智者三艺(辩论术、修辞术、文法)合为七艺。后来,七艺作为教 学内容支配了欧洲中、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另外,他还具体提出了各门学科 的作用。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和教 育家,师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非常丰富, 涉及哲学、政治学、物理

10、学、伦理学、逻辑学、植物学、文学,等等。1. 灵魂论与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 性的灵魂,相应于植物的、动物的和人的生命。人的灵魂包含两部分,一是非理性 灵魂;一是理性灵魂。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如同一块空无所有的白板,它是感觉的接受器,感觉是 灵魂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力,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 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 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

11、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 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2. 教育作用论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 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 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古罗马教育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罗马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共和后期。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从公 元前3世纪开始,具有罗马特色的学校先后建立起来。其中主要有:拉丁文法

12、学校、 拉丁修辞学校、医学校。从罗马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共和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个 时期,罗马教育逐步从原有的、相对落后的状况中摆脱出来,开始建立正规的学校 教育制度,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公元前30年,共和政体结束,罗马将军乌大维称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在帝国时期,由于政体和社会各方面条件的重大转变,罗马教育出现了一系列显著 的变化。罗马教育上的变化主要包括:(1) 在教育管理上,帝国政府加强对初级学校频繁的视察和严格的监督。(2) 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3) 由于专制政体的建立,通过演说而获得权力、地位、财富和荣誉的社会 基础完全丧失了。(

13、4) 学校教育内容的范围逐步缩小。(5) 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出现了法律学校这种新型 的专业教育机构。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1.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赛罗是古罗马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雄辩术教育的积极倡导者。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 的政治家。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西塞罗进一步提出了以人道为教育理想的主张。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道德 品质的培养。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对昆体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2.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 内容,是他关于教学问题的一系列主

14、张。教学组织形式: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 思想。在强调集体教学的同时,昆体良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问题。在教学的原则与方 法上,昆体良的一个重要见解是反对体罚。昆体良提出了教学应当适度的原则。为 防止学生因为负担过重而造成疲劳,昆体良主张学习与休息相间。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产 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3. 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着,他是把哲学用在基 督教教以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哲学成 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1) 宗教哲学和教育奥古斯丁的最高

15、精神实体就是上帝。上帝是不变的存在的本体,是绝对的精神。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虚构,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会实现其国际神权 政治以及与世俗国家争夺政治权力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对于加强教会在欧洲国际 政治中以及各国中的地位,对于加强教会对教育的控制,起了重要作用。(2) 灵魂论和知识论人的灵魂是一种精神实体,它也是上帝的创造物。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功能:知、 情、意。人的认知活动,在人的灵魂活动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人的认知活动包括 三种能力:一是感觉,二是灵魂,三是思想。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

16、有概念的重新认识。奥古斯丁的教育哲学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既深又广,西欧中世纪的修道院 学校、大教堂学校以及某些大学,无不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宗旨,为灵魂。他是中世 纪由教会所控制的教育所推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思想渊源。古犹太教育(略)基督教教育一、教会学校的兴建查理曼在其统治时期极其重视教育,要求教堂和修道院开办学校, 指示神职人员兴办教育。对于被教育者,他强调不分家庭出身均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有三种,分别是主教座堂学校、修道院学校和教区学校。因此, 在当时的西欧,教育是与教会紧密联系的。从教会在普及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更能够客观地 断定“当时的基督教会即是某种意义上的古典文化的承

17、传者,更是社会文化教育的垄断者”。二、教会对大学的资助教会在兴办教育上竭其财力为教师提供保障,为学生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为了支持人 们从事教育事业,政令还规定:“不得收取允许执教的任何费用,或以任何理由向教师索求 任何东西”。教会对学生的资金资助也为许多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在兴办教 育的过程中教会一方面为教师提供教学的条件,另一方面为学生解决求学的经济困难。教会积极发展教育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此时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俱增,学校在短时 间内急剧增多,教师供不应求,学生人数翻倍。西欧的大学在创建和发展模式上均离不开基督教会的作用。没有基督教教会中世纪早期 对大学教育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

18、就不会形成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欧洲著名大学,乃至受 欧洲大学模式影响的美洲大学。因此,教会对大学的创建和兴起是教育发展历程中重要的发 展阶段,它奠定了大学教育的模式和风格,对近现代大学体系的逐步完善奠定了基础。中世纪骑士教育中世纪的骑士教育可分为三类:精神教育、军事教育和文化教育,下面一一细说。1、精神教育小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接受洗礼,在给孩子洗礼时,家长已为孩子选定了教父和 教母,洗礼仪式标志着这个孩子已成为基督教徒。他们的宗教教育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小时候会经常随父母去教堂,长大后他们也逐渐自 觉地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履行宗教义务。此外,骑士在小的时候,父母便教育他们不要过分 吝惜钱财,对那

19、些穷困潦倒并且善良的人应予以接济,劝导孩子慷慨、大度、广施恩泽。封 建主会利用各种方式培养骑士的这种遵循。中世纪广泛流传的许多历史英雄的故事,封建主经常以此来进行宣传教育。此外,他们 经常有机会参加一些大型的封建仪式,主要有“效忠式”和“骑士授予礼”这些神圣庄严、 气势恢宏的仪式使他们受到强烈的精神感染,更激发他们的忠心。2、军事教育(1) 侍童前训练:这期间的教育主要是保证孩子身体不受伤害并抚养得体格健壮。(2) 侍童时期训练:到7、8岁以后,这段时间的儿童被称为“侍童”,由于年龄较小,接受 各种军事训练要循序渐进。(3) 侍从阶段训练:14、15岁的儿童,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侍从,这个阶段的

20、重点是培养侍 从的军事征战能力。3、文化教育在接受精神、军事教育的同时,骑士们也学习一些文化知识。贵族子弟通常都配有老师 教授文化知识,当时的教师大多是神职人员,往往是许多贵族子弟听一位老师讲课。他们往 往不系统地学些算术、音乐、几何、天文、语法、修辞和逻辑方面的知识,他们大多对此没 太大兴趣,所学的知识非常简单、粗略。四、结语骑士本身可谓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当初是它至死不渝地维护封建架构,对主子有着无 限的热诚,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是他们率先引领社会潮流,唱响及后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的先声,从骑士文学中的个人主义也可见一斑。骑士阶层的反动,再加上城市商业的繁荣和 教会权威逐渐下降等因素,可以

21、说,中世纪本身早已孕育着变动种子,接踵而至的翻天覆地 的变化并不是一种偶然。中世纪的大学名称概述:指11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高等学府,为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发展历史:欧洲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为了培养僧职人员,教会在地方兴办僧院学校,在教区设立主教学校。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 主的斗争,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原有的僧院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发 展的需要。于是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 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 需要,开设文法和计算方面的课程,培养各

22、方面的人才。城市学校的普遍兴起,促进了城市 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引起人们对古典艺术、古典哲学和研究罗马法的兴趣。这种新型学校 不依靠教会,而是靠学生交纳学费维持学校的经费开支。校长和教师统由行会和市政当局共 同聘任。这种新型学校在中世纪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扩大。在西欧某些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的基础上开始出现大学。大学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 民接触,成为独立的市民团体。不久教师组织便与学生组织联合,统由学生中选出的校长管 理,从而确立了师生合一的大学的形式。继意大利和法国之后,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68) 和剑桥大学(1209)。14世纪,德国建立了海德堡大学,捷克建立了布拉格大学,波兰创办了克 拉

23、科夫大学。到1500年,全欧已有80所大学,1600年大学发展到108所。中世纪欧洲大 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作了准备,促进了各国文化和学术的发展, 有利于城市的繁荣和工商业的进步,加速了国际间的文化和学术的交流,并对当时和后来的 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欧洲近现代教育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是中世纪教育和近代教 育的衔接者。他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教育思想的同时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成 果,借鉴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理念,总结本人教育实践,系统论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多方面要求,奠定了西方近现代以来教育理论的

24、基础。他创制班级授课 制,使现代学校的普及成为可能。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文化、思想领域,人 权与神权、理性与信仰、现实与来世、科学与迷信、民主与专制之间发生了激烈碰撞。夸美 纽斯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及唯物主义感觉论思想。他肩负 历史重任,力图打破旧传统的闸门,让适应新时代的新教育思潮汹涌奔流。夸美纽斯的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是有两个原理“泛智主义”与自然适应性原“泛 智主义”思想强调:人人均应受教育,以及人人均需学习一切。夸美纽斯一言以概之:“把 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即“普及的教育”和“周全的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主要是指

25、教 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还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中国近代教育制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 的大变革时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伴随着鸦片 战争的炮声,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 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 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除了举办洋 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 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与此同时

26、,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 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 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清末科举流弊百出。“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 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 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士子即使是刻苦读经

27、,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国家设立 了官学,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但这些学校,大多 徒具其名。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虽是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 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 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在学术上, 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清末的教育制度、 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等都表现了

28、非常空疏腐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阻碍,这 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 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二是外国人开始向 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 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 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这时西方文化的渗入 并不具侵略的性质,并不危及天帝国的尊严,也没有替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危险,故自皇帝至 一般士大夫皆能接受。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在掠夺了中国的

29、政治、经济、军事的特权 的同时,利用不平等条约,夺取在华办教育的特权。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虽然没有 直接规定文化教育侵略的条文,但是英国夺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锐、领事裁判权以及最惠 国待遇等。这就开始了剥夺中国的主权,为文化教育的侵略打开了大门。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明确地获得了建教堂、传教、办医院、办学校的权力, 并且还要受清政府的保护。另外,各派教会还利用出版机构,扩大影响。如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在上海成立 墨海书馆,出版数学启蒙,介绍算术、代数知识。1855年刊行博物新编,介绍西洋 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动物学知识。1845年,美国长老会在宁波创

30、办美华书馆, 编译了早期的教科书如代数备旨、形学备旨、八线备旨、代形合参。外国传教士 在中国办的杂志,在教育上影响较大的有教会新报中外新闻上海新闻等。三是太平天国革命的教育对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以 洪秀全为领导的农民阶级反清反封建的斗争,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 命的第一个高潮,曾波及大半个中国,持续15年之久。太平天国革命在进行军事、政治、 经济斗争的同时,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对封建主义教育展开了斗争,实行了一系列的文教改 革。主要表现在:在文化教育政策上对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冲击与批判。如宣布皇帝、孔子 都属于“邪神”,捣毁过孔子牌位;在教育内容

31、上宣布孔、孟的书都是“妖书,要“一概毁 化”,同时编了自己的官书,主要有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命诏旨书、三字 经、幼学诗、御制干字诏等;改革考试制度,废除了封建门第出身;妇女同样可以参 加考试;进行文风与文字改革等。总之,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国门被强迫打开后变化的形势,传统教育已难发挥维护中国 社会生存发展的作用,开始了艰难的改革历程,逐渐由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向与 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教育转变。虽然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尚未实际启动,但 近代教育发生的条件已初步形成,揭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二、创办新式学堂(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中国新式学堂的萌芽始自教会学校。

32、早在1818年,英国传教士玛利逊,曾在马六 甲开设一所英华学校。1839年11月,美国基督教徒布朗,在澳门创办了一所小学叫玛利逊 学堂。1842年,该校由澳门迁至香港,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后来, 教会学校的数量逐渐增多,并给中国的教育输进了一点新的因素。中国正式创办新式学堂始 自洋务教育。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一步侵略和中国农民革命运 动的冲击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两派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是清朝统治集 团中一些昏愦、僵化的大贵族官僚结成的政治集团,他们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仇视 一切新事物的输入。洋务派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向买办转化的军阀

33、官僚集团。代表人物 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他们主张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一些枝节性的改革,学 习外国的“船坚炮利”,以便提高攘外安内的能力,适应发生巨变的新形势,拯救其垂危的 统治。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举办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史 称“洋务运动”。洋务教育是洋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仍以传统的封建教育为主体,但在传统 教育中萌发了近代新教育的因素。洋务派举办的新式学堂以培养洋务人才为中心,当时,清 政府由于外交事务的增加,成立了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急需办理对外事务人员和翻译人 员。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了京师同文馆,培养外国语人才。京师同文馆

34、是第一所洋 务学堂,也是中国新式学堂的开端。以后,洋务学堂不断开设。在洋务运动中设立的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 学堂。第二类是军事学堂,第三类是技术学堂。后两类亦可合称军事技术学堂。(二)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加速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 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在封建势力的摧残和外国 资本主义的压迫下缓慢地发展着。随着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从官僚、地主和商人中转化出民族资产阶级,自19世纪70 年代开始出现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到90年代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

35、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影响,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 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力量还十分薄弱,加之他们大多是出身于 官僚地主家庭的知识分子,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既有反侵略、反封建的要求,又有软弱 性。这种软弱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用更彻底的手段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只有一手抓皇帝, 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另一手抓教育,通过组织学会、 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三)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和人民反抗斗争的推动下,中国资产阶级逐渐分化成两派 革命派与改良派。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组织,掀起了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创办了很 多新型学校。如上海的爱国学社,爱国女校,湖南的明德学堂,安徽的安徽公学、浙江的大 通师范学堂等。这些学校对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很大的组织和宣传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