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20658747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方 名: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养之剂)总 结:补脾升阳泻火组成:黄苓、黄连、石膏、柴胡、升麻、羌活、人参、苍朮、黄 耆、甘草主 治: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右关脉缓弱,或弦、或浮数。归 经:足太阴阳明少阳药方 义:1.柴胡、升麻、羌活-助阳益胃以升清气。2. 人参、苍朮、黄耆、甘草-益气除湿以补脾胃。3. 黄芩、黄连、石膏-凉心清胃以泻阴火。煎服法:每服三钱,或五钱。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方源:脾胃论 药物组成:黄芪 苍术(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晒干,锉碎,炒) 甘草炙 羌活一两升麻八钱柴胡两半黄连酒炒五钱黄芩炒人参七钱石膏少许 (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2、功用: 主治: 损伤脾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配伍特点: 用黄芪、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炙甘草、苍术、羌活等以补 脾升阳治本,佐以苦寒的黄芩、黄连、黄柏和甘寒的生石膏、生地黄等 以苦寒泻火以治标升阳散火汤方名:升阳散火汤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药物组成:葛根柴胡羌活独活人参白芍各15g柴胡24g生甘草6g炙甘草 9g 防风 1.5g 功用: 升阳解郁,清热散火。 主治: 阳经火郁。症见四肢发热,或肌表发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 扪之烙手。 配伍特点: 以益气升阳之羌活、防风、柴胡、升麻与收敛之白芍同用。 火郁汤 方源:兰室秘藏 药物组成:升麻葛根柴胡 白芍各一两防风炙甘草各五钱 主治:

3、兰室秘藏:五心烦热。直指:手足心发热。 配伍特点:以益气升阳之羌活、防风、柴胡、升麻与收敛之白 芍同用。临床常用中医方剂注:个别方剂中的药物与原方可能有所出入,这与方剂的出处不 同和个人用药习惯有关;为了便于查找方剂,在方剂分类上也与有关方書不同。补气壮阳剂理中丸党参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小建中汤 白芍3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 大枣10克饴糖生姜 三片四君子汤 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八珍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熟地30克白芍15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参苓白术散 党参30克 茯苓30克 白术15克 炒扁豆20克 陈皮15克 山药15克 莲子1

4、5克 砂仁15克 薏苡仁30克桔梗15克 甘草10克补中益气汤 炙黄芪30克 白术15克陈皮15克升麻10克 柴胡 10克 党参30克 当归15克 炙甘草10克玉屏风散 黄芪30克 防风10克 白术15克生脉散 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 白参15克保元汤 党参30克黄芪30克肉桂10克 甘草10克益气聪明汤 蔓荆子10克 党参30克 葛根15克 升麻10克、黄 芪 30 克 白芍 15 克 黄柏 10 克 甘草 10 克肾气丸 熟地30克 山药15克 山萸15克 丹皮10克 茯苓15 克 泽泻 10 克 肉桂 10 克 制附子 10 克赞育丹熟地30克 枸杞20克 山萸肉15克 肉苁蓉15克

5、当归 15 克 制附子 10 克 肉桂 10 克 韭子 10 克 巴戟 15 克 蛇床子 15 克真武汤茯苓20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 附子10克 生姜三片温脾汤 党参30克 附子10克 干姜15克 当归15克 大黄10 克 甘草 10 克补血滋阴剂物汤生地30克 白芍15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当归补血汤当归20克 黄芪30克归脾汤 白术 15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 炒枣仁30克 木香10克 龙眼肉20 克 大枣10克 甘草10 克 生姜三片六味地黄丸熟地 30 克 山药15 克山芋肉 15 克 丹皮15 克茯苓 3 0克 泽泻15克炙甘草汤 党参30克 桂枝10

6、克 生地20克 麦冬15克 火麻仁20克 大枣10克阿胶20克烊化均两次冲服生姜三片一贯煎 沙参 20克麦冬15克生地20克当归15克枸杞20克 川楝 15 克百合固金汤百合15克 生地20克 熟地20克 玄参15克 川贝10 克 桔梗 15 克 麦冬 15 克 白芍 15 克 当归 15 克甘草 10 克养阴清肺汤 生地30克 麦冬15克 白芍15克 丹皮15克 川贝10 克 元参 30 克 薄荷 5 克 甘草 10 克叶氏养胃汤 沙参30克 石斛15克 玉竹15克 麦冬20克 扁豆20 克 桑叶 15 克活血化瘀补阳还五汤 赤芍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地龙15克 黄芪30克 桃仁15克红

7、花15克失笑散灵脂 15 克蒲黄 15克(包煎)血府逐瘀汤 当归 15克 地 15 克桃仁 15克红花 15克甘草10 克 枳壳15赤芍15克元胡10克 川芎15克桔梗10克牛膝20克通窍活血汤节蒲15 克大枣 10克川芎15 克赤芍 15 克桃仁15 克红花 15老葱三段生姜三片隔下逐瘀汤 桃仁15克 丹皮15克赤芍15克乌药15克元胡15 克当归 15克川芎 15克灵脂15克红花15 克枳壳 10 克香附15克甘草10克少腹逐瘀汤 茴香15 克炒姜 15 克元胡 15 克灵脂 15 克没药 10 克川芎 15克当归 15克蒲黄 15克(包煎)官桂10 克赤芍15 克身痛逐瘀汤 牛膝15 克

8、地龙 15克香附15 克羌活 15 克秦艽15 克当归 15克川芎 10克黄芪20克苍术10 克黄柏 10 克五灵脂15 克桃 仁 15 克没药 10 克红花 15 克甘草 10 克柴胡 10 克瓜篓 15克当归15 克甘草10 克甲珠 1 0 克桃仁 15 克红花 15 克大黄 10 克小蓟饮子 小蓟 15克藕节15克蒲黄10克(包煎)川木通10 克滑石 15克生地 20克当归15克甘草10 克黑栀子15 克淡竹叶 10 克疏肝理气柴胡舒肝汤 柴胡 15 克陈皮 15 克香附15 克枳壳 15 克白芍 15克川芎 15克甘草 10克逍遥散 当归 15克白芍 15 克柴胡10克茯苓 20 克白

9、术15克 薄荷 10 克甘草 10 克生姜三片痛泻要方 陈皮 15克白芍 20克防风15 克白术 15克 木香顺气丸 木香10 克陈皮 15克青皮15 克香附 15 克苍术20 克厚朴 15克砂仁 15克榔片 15克枳壳15克甘草 10克生姜三片 人参健脾丸 党参30 克茯苓 20克白术15 克陈皮 15 克肉蔻10克木香 10克黄连 10克焦三仙各15克砂仁15 克甘草10克 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 20 克薤白15 克清半夏10克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 15 克薤白 15 克桂枝 10 克爪篓 15克厚朴15克半夏厚朴汤 姜半夏10 克厚朴 15克苏梗 15 克茯苓20 克生姜三 片厚朴温中

10、汤 厚朴15克陈皮15克茯苓20 克草蔻 10克木香 10克干姜 10克甘草 10克生姜三片良附丸 高良姜 10 克香附 15 克金铃子散 川楝子15克元胡 15克木香槟榔丸 木香 10 克槟榔15克青皮15 克陈皮 15克枳壳15 克 黄柏10克黄连10克三梭 10克莪术15克大黄10克黑丑10克香附1 5克润下剂润肠丸当归 15 克生地 30 克枳壳 15 克火麻仁 30 克桃仁15克镇肝熄风剂天麻钩藤饮天麻 15 克钩藤 20 克石决明 15 克黄芩 10 克栀子10 克杜仲15 克牛膝20 克、益母草20克夜交藤20克茯苓 20 克寄生10克镇肝熄风汤 白芍 20克草 10 克牛膝30

11、克生牡蛎30 克生龙骨30 克生龟板 30 克天冬15 克生麦芽 30 克代赭石30 克川楝子15 克茵陈 15 克元参 15克半夏白术天麻汤 姜半夏 10 克茯苓30 克陈皮 15克白术 15 克天 麻 15 克甘草 10 克大枣 5 克生姜三片地黄饮子 山茱芋 15 克石斛 15 克麦冬 15 克五味子 15 克节蒲 15克远志15克茯苓15 克苁蓉 15克肉桂10克附子10克巴戟天 15二陈汤 姜半夏 10克陈皮 15克茯苓20克甘草 10克温胆汤 清半夏10克陈皮 15 克茯苓20克竹茹15克枳实15 克甘 草 10 克清中汤 陈皮 15克半夏 10克茯苓 20克黄连10 克栀子15克

12、、草 蔻 10 克甘草 10 克八正散 川木通 10 克车前子 30 克(包)萹蓄 15 克大黄 10 克滑 石 15 克瞿麦 15 克栀子 10 克灯芯草 3 克甘草 10 克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15克栀子 10克黄芩10克柴胡10 克生地 20 克车前 20克(包)泽泻15克川木通10克当归 15克甘草10 克导赤散 生地 30克川木通10克竹叶15 克甘草 10克 清金化痰汤 川贝 10 克桑皮15克瓜蒌15 克黄芩 10克栀子10 克 麦冬 15 克知母 10克桔梗 15克陈皮15克茯苓 20克甘草10 克小陷胸汤 黄连 10 克清半夏10克瓜篓20 克萆薢分清饮 萆薢 15克益智仁15

13、 克菖蒲15 克乌药15 克 完带汤 白术 15克山药 15 克党参30克白芍 15 克苍术30克 车前子 30克(包)黑芥穗15克陈皮15克柴胡 10克甘草10 克苓桂术甘汤 茯苓 30克桂枝 10克白术15 克甘草 10克平胃散 厚朴 15克苍术 20克陈皮15克甘草 10克大枣5克生 姜三片藿香正气散 藿香 15克大腹皮 15 克紫苏15克甘草10 克桔梗 15 克陈皮 15克茯苓 15克白术 15克厚朴10克半夏曲 10 克白芷10 克二妙散 黄柏10克 苍术30克茵陈术附汤 茵陈20克白术15克附子10 克肉桂 10克甘草 10 克生姜三片五苓散 茯苓 30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白术

14、15克猪苓15克 猪苓汤 猪苓 15克茯苓 20克泽泻 15克滑石20 克阿胶15克烊 化约两次冲服五皮散 陈皮 15克茯苓皮30 克姜皮10克桑皮15克大腹皮15 克牡蛎散 煅牡蛎 30克黄芪 30克浮小麦30 克麻黄根15 克神丸 肉蔻 10克补骨脂15克五味子15 克吴茱萸10 克金锁固精丸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 克芡实20克莲须15克沙苑子15克桑螵蛸散 桑螵蛸15克党参 30克茯苓15 克煅龙骨15 克龟板20 克、菖蒲15 克远志15 克当归 15克缩泉丸 乌药 15克益智15 克巩缇散 熟地 30克茯苓10克菟丝子15克益智仁15克五味子15 克山药 15 克韭子 10 克补骨脂

15、 15 克附子 10 克白术 15 克安神剂天王补心丹 柏子仁20 克五味子15 克茯苓 15克当归 15克生地 20 克桔梗 10克元参 15 克丹参15克党参 20克麦冬 15克天冬 15克 远志 15 克砂仁 10克炒枣仁30克酸枣仁汤 酸枣仁30克知母 10克茯苓30 克甘草 10克养心汤 党参 30克黄芪20 克当归15克川芎 10克茯神 30克柏 仁 20 克甘草 10 克清热剂清胃散 升麻 10克黄连10克当归15克生地20克丹皮15克青蒿鳖甲汤 青蒿15克生鳖甲30克知母10克生地20 克丹皮15 克清骨散 银柴胡 10 克胡连 10 克秦艽 15 克生鳖甲 30 克地骨皮 2

16、0 克青蒿 15克知母 10 克甘草10克泻白散 桑皮 15 克地骨皮15 克甘草10 克粳米 20克清营汤节蒲 15 克丹参 20 克玄参 20克生地 20 克麦冬 15 克双花 30 克连翘 15克竹叶 10克黄连10克犀角地黄汤 犀角 生地30克白芍15克丹皮15克黄连解毒汤 黄连10克黄柏 10克黄芩15克栀子 10克五味消毒饮 天葵子15克菊花 15克双花30克公英15 克地丁 15 克半夏泻心汤 清半夏10克黄连 10克黄芩10克干姜10 克党参 20克大枣 10克甘草 10克葛根芩连汤 葛根15克 黄芩15克 黄连10克降逆止呕剂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20 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

17、煎)党参15 克姜半夏10 克甘草10 克大枣 10克生姜三片橘皮竹茹汤 陈皮15克竹茹15克党参15 克甘草 10克大枣 10克生姜三片丁香柿蒂汤 丁香5克柿蒂10克党参15克 生姜三片 止咳平喘剂小青龙汤 桂枝 15 克麻黄 10 克芍药 15 克细辛 4 克姜半夏 10 克 五味子 10克甘草 10克生姜三片止嗽散 白前 15克陈皮15克桔梗15克紫苏15克荆芥10克百 部 15 克甘草 10 克苏子降气汤 苏子 15克清半夏10克桔梗15克当归15克前胡 15 克肉桂 10 克厚朴 15 克甘草 10 克生姜三片党参 20 克定喘汤 白果 10克麻黄10克款冬15克清半夏10克桑皮15

18、克 杏仁 10 克黄芩 10克甘草 10克麻杏石甘汤 麻黄 10克杏仁 10克甘草10 克石膏 20克解表剂银翘散 双花 30 克连翘 15 克竹叶19克荆芥 10 克牛蒡子 15 克豆豉 15克薄荷 10克桔梗 15克芦根15克甘草 10克桑菊饮 桑叶 15克菊花 15 克桔梗15克连翘 15 克杏仁10克 薄荷 10 克芦根 15克甘草 10克川芎茶调散 川芎 15克荆芥10 克羌活15 克防风 10 克细辛4 克 白芷 15 克薄荷 10克甘草 10克小柴胡汤 清半夏10 克党参 20 克黄芩 15 克大枣 10 克甘草 10 克生姜三片新加香薷饮 香薷15克豆豉 15克双花20克连翘1

19、5 克厚朴 10 克人参败毒散 党参 20 克茯苓20克枳壳15 克桔梗 15克前胡15 克柴胡 10 克羌活 15克独活 15克川芎10克甘草 10克蠲痹剂九味羌活汤 羌活 15克防风 15克细辛3 克苍术 20克白芷15 克 川芎 15 克黄芩 10克生地 20克甘草10克、生姜 10 克葱白三段当归拈痛汤 当归 15 克羌活15克防风15克猪苓 15 克泽泻 15 克茵陈 15克黄芩 15克葛根10克苍术20 克白术 15 克苦参10克升麻 10 克知母 10克甘草 10 克独活寄生汤 独活 15克寄生 20克秦艽15克防风 15克细辛4 克 川芎15克当归15克熟地 20克白芍15克桂

20、枝15克茯苓15克杜仲1 5 克牛膝 15 克党参 20 克甘草 10 克牵正散 白附子 10克全蝎5克姜蚕15克蠲痹汤: 附子 10克当归15 克黃芪20克桂枝15克防风15 克 羌活 15 克甘草 10克消风散荆芥 15 克防风 15克蝉退!5 克胡麻 15克苦参 15克苍术 15 克知母 10 克石膏 20 克牛蒡子 15 克川木通 10 克当归 15 克熟地20 克甘草 10克当归饮子 当归15克熟地 20 克白芍15克川芎15 克黄芪20 克 首乌 20 克白蒺藜 15 克荆芥 15 克甘草 10 克(“四物三色荆防草” 方,既此方加防风)羌活胜湿汤 羌活 15克独活 15克川芎15

21、 克甘草 10克蔓荆子1 5 克藁本 10 克防风 15 克黄柏苍术汤 黄柏 10克苍术 20克天南星10 克桂枝15 克防己2 0 克威灵仙 15 克桃仁 15 克红花 15 克龙胆草 15 克羌活 15 克白芷 15克川芎 15克神曲 15克民间中医用药经验整理 十二经引经药1 手少阴心经2 手太阳小肠3 足少阴肾经热证黄连,寒证细辛热藁本,寒黄柏热知母,寒桂枝、肉桂、细辛,偏寒证独活5678910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厥阴心包络: 手少阳三焦:寒热证:桔梗,升麻,寒证:葱白,白芷 寒白芷,寒热升麻,热石膏,葛根 寒白芷,寒热升麻,热石膏,偏寒葛根 寒热

22、升麻,寒苍术,偏寒葛根,偏热白芍 偏热柴胡、牡丹皮; 偏热连翘、柴胡;热上地骨皮;偏寒中青皮,寒下附子。11 足厥阴肝经:12 足少阳胆经:偏寒青皮,偏热柴胡;寒吴萸,川芎 偏热柴胡,偏寒青皮。附:第 10条说“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的上中下,系指,上焦,中焦,下焦而言 十二经泻火药 黄连泻心火栀子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脾火柴胡黄连,泻肝,胆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 柴胡黄芩,泻三焦火 黄柏泻膀胱火石膏泻胃火柴胡黄连,黄芩,泻心包络火春季-薄荷、荆芥 夏季-香薷、生姜 长夏-人参、白术 秋季-白芍、乌梅 冬季-黄芩、知母 六淫各证用药(一)风1 风证-防风 荆芥2 风热-薄荷 双花

23、3 风寒-羌活 薄荷4 风湿-羌活 白芷(二)寒1 寒证-生姜 葱白2 实寒-麻黄 桂枝(三)暑1 暑邪-西瓜 荷叶2 暑冷-香薷 薄荷3 暑风-荆芥穗 薄荷4 暑湿-通草 薏米5 暑热-石膏 黄连6 暑泻-厚朴 扁豆(四)湿1 湿邪-猪苓 泽泻2 寒湿-官桂 茯苓 猪苓3 湿热-滑石 石膏4 风湿-防风 萆薢(五)燥1 燥邪-黄芩 生地2 暑燥-乌梅 麦冬3 燥渴-天花粉 生石膏4 燥干-沙参 冰糖(六)火1 火邪-黄芩 黄连 黄柏2 气分火-石膏 知母3 血分火-丹皮 石膏4 三焦火-栀子 黄芩5 心火-牛黄 犀角 黄连6 肝火-龙胆草 栀子7 胆火-龙胆草 栀子8 肺火-桑叶 生石膏9

24、胃火-生石膏 黄连10小肠火-木通 生地11大肠火-大黄 元明粉12脾火-石斛 胡黄连13肾火-知母 黄柏14膀胱火-滑石 木通 头部用药 六经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1 太阳经头痛:羌活 蔓荆子2 阳明经头痛:白芷3 少阳经头痛:柴胡4 太阴经头痛:苍术 半夏5 少阴经头痛:细辛 独活6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7 普通头痛:荆芥穗 薄荷8 巅顶头痛:藁本 蔓荆子 吴茱萸9 左偏头痛:柴胡 荆芥穗 薄荷 10右偏头痛:川芎黄芩 荆芥穗薄荷 11头角痛:柴胡 川芎12 头中同:川芎13头面肿:附子 白鲜皮 14头眩:泽兰叶川芎 天麻15 后脑痛:细辛16 颈项痛:独活眉目用药1 眉棱骨痛:羌活 半夏 白

25、芷 黄芩2 目疼:菊花 玄参 茺蔚子3 目干:生地 元参4 目翳:蛇蜕 蝉蜕 木贼5 目障:蛴螬 密蒙花 谷精草6 目疮:白蒺藜 细辛7 目赤:红花 赤芍8 目暗:熟地 石决明9 赤眼爆发:防风 黄连 10胞轮震颤:当归川芎 薄荷11 目珠夜痛:夏枯草12眼肿:大黄 荆芥 鼻病用药1 鼻病:辛夷 黄芩2 鼻塞:辛夷花 薄荷 丝瓜谈 细辛3 鼻渊:苍耳子 茯苓4 鼻中生疮:黄芩 耳病用药1 耳疮:龙胆草 薄荷2 耳脓:龙胆 木通 车前子3 耳鸣:龙胆草 苦丁茶4 耳疳:雄黄 牛黄 白矾 口病用药1 口糜 生地茵陈2 口疮 黄连 人中白3 口臭 佩兰 连翘 香薷4 口苦 黄连 栀子5 口甜 佩兰

26、石斛或者额 黄连 黄芩6 口辣 桑皮 地骨皮7 口咸 知母 黄柏8 口酸而苦 龙胆草 柴胡 青皮 灯芯舌病用药1 舌胀 百草霜 海盐 蒲黄2 舌长 冰片黄连 菖蒲3 舌短 人参 附子 肉桂4 舌疮 黄柏 白矾 青黛 外敷 十二经引经药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3、足少阴肾经:独活、桂枝、肉桂、细辛、知母。4、足太阳膀肮经:羌活。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8、足阳明胃经:白芷、葛根、升麻、石膏。9、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地骨皮(上焦)、青

27、皮(中焦)、附 子(下焦)。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萸、川芎、柴胡。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歌诀:十二引经心连辛, 心包柴胡丹皮亲, 肝经川芎青萸柴, 脾经葛芍升苍荫, 肺经升麻桔葱芷, 肾经桂肉独知辛, 胃经葛芷升麻膏, 胆经柴胡青皮滨, 大肠升膏与白芷, 小肠藁本黄柏乒, 三焦柴翘骨青附, 太阳膀胱羌活津。 十二经泻火药1、手少阴心经:黄连。3、手太阳小肠经:木通。3、足少阴肾经:知母。4、足太阳膀胱经:黄柏。5、手太阴肺经:桅子、黄芩。6、手阳明大肠经:黄芩。7、足太阴脾经:白芍。8、足阳明胃经:石膏。9、手照明心包经:黄连、黄芩。10、手少阴三焦经:柴胡、黄芩。11、足厥阴肝经

28、:柴胡、黄连。12、足少阳胆经;柴胡、黄连。 歌诀:十二经药泻火煮, 少阴心经黄连苦, 肝胆连柴脾白芍, 肺经桅芩肾知母, 心包黄芩与黄连, 胃经石膏膀柏补, 小肠木通大肠芩, 三焦柴芩病家舞。 十二经引经药(一)、手太阴肺经药歌诀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 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芪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 更有枳壳桑白皮,泻肺一般六味用。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 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栝楼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与升麻,莲须葱白用几根。(一)、手阳明大肠经药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 桔梗米壳柯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

29、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 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桃花条芩凉大肠。(二)、手厥阴心包经药歌诀 地黄一味补心络,泻用乌药并枳壳。 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二)、手少阳三焦经药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甘草、与黄芪。 泻用栀子并泽泻,温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三)、手少阴心经药歌诀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和来大有功。 玄胡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共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三)、手太阳小肠经药 小肠石斛

30、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莲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如需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四)、足太阴脾经药 补脾人参绵黄芪,扁豆白术共陈皮。 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肉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四)、足阳明胃经 补胃必须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芪。 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清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 更添芒硝和大黄,多加石膏泻更急 温胃丁香与藿香,益智吴萸及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和条芩,滑石黄连玄花粉 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

31、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五)、足厥阴肝经药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阿胶 泻肝柴胡并枳壳,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川芎青皮好(五)、足少阳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与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之药同肝经(六)、足少阴肾经药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 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和芡实 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六)、足太阳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肝经,益智续断龙骨良 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韦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

32、用黄柏生地黄 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十二经脉的引经药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曷根;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手厥阴心包络经:柴胡、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其中上焦为地骨皮,中焦为青皮, 下焦为附子;(11)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12)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十二经泻火药黄连泻心火;栀子、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脾火; 柴胡、黄连泻肝胆火;知母泻肾火;

33、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柴胡、黄芩泻三焦火;黄柏泻膀胱火;石膏泻胃火; 柴胡、黄连、黄芩泻心包络火。方剂的常和变 常和变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常”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变” 是事物的特殊规律,普遍规律常寓于特殊规律之中。因此,不知常就 谈不上变。以方剂来说,如果不知道方剂组成的常规法则,又怎能谈得上变 呢?我曾在中医学概论和中医杂志发表的“论方剂的组成和 变化”一文中谈过,由两味药以上组成的方剂,都离不开君、臣、佐、 使的原则,这不仅是方剂组成的一种形式,主要在于方剂经过严密的 配伍以后,能使所用的药物更加妥当、细致、切合病情,消除和防止 有害于人体的不良反应。几千年来,中医的方剂,不论古

34、方和今方, 无不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叫做有药无方,便失却了方剂的本义。但是,方剂的组成,固然需要一定的法则,而这个法则,也并不 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临证时还需随着病人的病情变化,体质强弱,年 龄差异以及方土习惯的不同而灵活运用。例如:小承气汤的组成药物 和用量(按古代度量衡)是大黄四两、厚朴三两、权实三枚。它的适 应证是邪热内结,出现便硬、潮热、谵语、脉滑而疾,故以大黄为君, 清热攻积;厚朴、枳实为臣佐,则胃家的实热,才能随下而解。如果 腹部满痛,大便秘结,是由于气机闭塞所致,则非加倍重用厚朴为君, 枳实、大黄为臣佐,以疏理气机,则不能奏效,故改名为厚朴三物汤, 这就是方剂在组成法则和用量上的变化。如果小承气汤加人羌活,则 名三化汤,适用于类中风、体质壮实,二便不通的患者,这里又体现 出方剂在药味上的变化。此外,尚有数方相合的变化,如清瘟败毒饮就是在白虎汤、黄连 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还有些方剂,药味 的组成虽然相同,但由于剂型的改变,其作用也就有了缓急的区别。 如枳术汤因其消水散痞作用较快,故适用于小儿水饮蓄积的痞证。如 制成枳术丸剂,则作用较缓,宜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所引起的食滞不化 之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