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考试必备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0651547 上传时间:2021-04-08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4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考试必备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考试必备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考试必备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考试必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结构考试必备(6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必修一知识结构 宇宙 地球在 宇宙中的位置 太阳系 地球 是普通行星 地球 存在生 命的特殊行星 地 球 在 宇 宙 中 宇宙中的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比较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与其他行星结构特征比较 适宜生命形成和发展的宇宙环境 适宜生命形成和发展的自身条件 必修 1各章节 地球上 存在生 命物质 的条件 太阳光照一直比 较稳定 各行星各行 其道绕日公 转,地球有 较安全的宇 宙环境 距太阳位置适 中,有适宜的 温度 具有适当的体 积和质量吸引 大气层 地球表面有丰富 的液态水 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天体系统的 层次 太 阳 对 地 球 的 影 响 主要表现 地理环境形

2、成和变 化的重要因素 人类生产生活的最 重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现象 光球 -黑子 色球 - 耀斑 对地球的 影响 影响气候 干扰电离层 产生磁暴、极光等 太阳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阳辐射对 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 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结构 运动形式 自 转 公 转 旋转中心 轨道 方向 地轴空 间指向 运动周期 运动 速度 关系 地轴 太阳 赤道 黄道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空间指向不变 恒星日 /太阳日 恒星年 /回归年 角速度:除极点, 15度 /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级递减 角速度:平均 1度 /天 线速度:平均 30千米 /秒 近 /远日点与快慢 黄赤交角:

3、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自转与公转的规律 逆时针 地球 自转 地理 意义 昼夜更替现象 地方时的产生 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 地方时 区时 晨昏线 太阳日 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的形状 一、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 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极圈 内出现极昼现象。 2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是: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值,赤道以南各地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值,赤道以北各地达最小值。 公转的意义 地球的自转 地球

4、的公转 黄赤交角 2326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 季节 变化 昼夜长短 纬度 变化 正午太阳高 度 季节 变化 正午太阳高 度 纬度 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形成 有关的图像 1、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判断晨昏线。 2、点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标出其经纬度(经度是昼弧中点所 在经线的经度,纬度要看晨昏圈是与极点还是极圈相切来确定)。 3、确定日期和节气。 4、计算地方时或区时、计算某点的昼长或夜长(赤道、极圈) 5、比较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情况 D A B C A 1、各点的日期、节气名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各段太阳直射点的半球位置、移动方向、不同地区 ( B以北

5、; D以南; AB、 DA、 BD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昼 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3、与 “ 一球图 ” 或 “ 四球图 ” 相结合综合分析一些问题; 4、判断各点或各段的一些自然地理现象 1、掌握自转、公转的方向、 晨昏线的画法 2、确定各点的时间、节气太阳 直射点的位置 3、点出近日点、远日点的位置,并标注日期 4、各点或各段自然现象特点的变化 D A C A 地球内部圈层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物质 形态 空间 分布 相互 联系 地震波定义、分类及特征 划分 依据 2个不连续面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比较 软流层 的位置、特征、地

6、理意义 组成 垂直分层 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干洁 空气 水 汽 杂 质 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主要作用 O3 N2 O2 CO2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 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大气各层的特点 大气 分层 对流层 平流 层 高层 大气 气温垂直变化 规律 原因 大气 运动 天气 现象 与人类 关系 随高度 升高气 温降低 地面是 主要热 源 臭氧吸 收紫外 线 对流运 动显著 水平运 动为主 复杂 多变 晴朗 天气复杂多 变与人类关 系密切 臭氧层保 护; 高空飞行 电离层

7、反 射无线电 波 随高度 升高气 温升高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太 阳 辐 射 大气吸收 地面 逆辐 射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大气水平运动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大气 环流 三圈环流 季风 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七个气压带 六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大 气 运 动 冬夏海陆气压差异 气 候 的 形 成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垂 直运动 水平气 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8、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差异。 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空 气 的 水 平 运 动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大 气 运 动 产 生 原 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 气 运 动 的 规 律 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 基本规律 三圈环流 七压 六风 季节 移动 季风环流 东亚 南亚 局部环流 气旋 反气旋 形成三圈环流的 影响因素: 高低纬度之 间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亚欧大陆 气压中心 北太平洋 气压中心 东亚季 风风向 南亚季 风风向 一月 七月 亚洲高压 印度低压 阿留申低压 夏威夷高压 西北季风

9、东南季风 东北季风 西南季风 冬夏海陆的气压差异及亚洲的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主要通过降水对气候产生影响 0 10 30 40 60 90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 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 气候 温带季风气 候 温带大陆 性气候 苔 原 气 候 冰 原 气 候 热带雨林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季 风 环 流 湿润 干燥 湿润 干燥 湿润 干燥 干燥 单一气压带、风带形成降水单一的气候类型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降水有季节变化的气候类型 海陆分布将气压带风带分割为块

10、状高低气压中心,形成季风气候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它是 重要的气候形成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气压带风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特点 单一 气压 带或 风带 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 10 之间 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 高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 30 之间内陆和西岸 全年炎热干旱 中纬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 40 至 60 之间大陆西岸 终年温和湿润 气压 带风 带交 替控 制 西风带与副 高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 30 至 40 之间 大陆西岸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少雨 赤道低压与信 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 10 至南

11、北回归线 之间大陆西岸 全年高温 干湿季节分明 季风 环流 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 10 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 全年高温 旱雨季分明 亚热带季风气 候 南北纬 30 至 40 之间 大陆东岸 冬季温和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 40 至 60 之间大陆东岸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 在地 理环 境中 的作 用 地理环境 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气候、水文、 地貌、生物、 土壤等要素 形成气候 的因素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下垫面因 素 人类活动 基本因素 直接因素 海陆差异 洋流影响 地形影响 释放废热 改变大气成分 改变下垫

12、面性质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 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影响 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类型 气压 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天气 特征 我国典型 的天气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低压 高压 由四周向中心流 入, 北逆南顺 由中心向四周流 出, 北顺南逆 上升 下沉 阴雨 晴朗 干燥 台风 (夏秋) 冬季:干冷 (气旋) (反气旋) 中心 低四 周高 中心 高四 周低 气旋与反气旋系统的主要特征 夏季:伏旱 秋高气爽 低压与高压是相对于 气压状 况 而言、气旋与反气旋是相 对于 气流运动 状况而言 类 型 气团运动 锋面坡度 雨区位置 过境时 天 气 过境后天 气 暖 锋 暖气团主动爬 升,冷气团后

13、退 较小 锋前 较宽 连续性降水 时间较长范 围较广 晴,气 温升, 气压降 冷 锋 冷气团直线前 进,暖气团被 迫抬升 较大 锋后 为主 较窄 冬季大风寒 潮,春季沙 尘暴,夏季 暴雨 晴,气 温降, 气压升 准静止锋 移动缓慢 小 范围宽广 阴雨连绵, “梅雨” 晴 锋 的 特 征 与 天气 有关图像 图 2 图 1 气压场分布图 判断季节、气候特征及成因、 风向及风力大小、未来天气的变化、气压状况、 气流状况、中心天气状况 天气图的判读 垂直方向上等压面的分布 判断:气压 值高低、大 气运动状况 (水平、垂 直)、天气 状况。联系 热力环流的 形成,地面 受热状况以 及气压状况 大气环流

14、图 1 侧视图 大气环流图 2 垂直剖面图 气候类型的判读之一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判断 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 图 7 水循环 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因 外因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环节 及 意义 洋 流 的 分 布 规 律 及 影 响 落实内容: 1、 洋流 的性质 2、 洋流 的分布 规律 3、主要渔 场的位置 及成因 0 30 60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夏 冬 0 太平洋 大西洋 南印度洋 A C B D 洋流流向 洋流性质 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 南半球中高纬海区 北印度洋海区 北顺南逆 东寒西暖 逆时针 东暖西寒 西风漂流 寒流 夏顺冬逆 暖流

15、洋流部分重 点掌握分布 规律和 A、 B、 C、 D四大渔 场的成因, 并将洋流与 航线结合起 来 洋流分布及规律 30 N 30 S 影响沿海气候: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影响渔场分布: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形成渔场 影响海洋环境: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影响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省时、省力、省能 源;逆洋流航行费时、费力、费能源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 5 0 30 30 60 60 C 60N A B 0 30N 地质 作用 与 地貌 流水作用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沟谷、瀑布、溶洞 黄土高原的沟壑 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风蚀洼地、风蚀沟谷 风蚀城

16、堡、风蚀蘑菇等 沙丘 沙漠 沙垄、黄土高原等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沉积岩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成因 板块运动 结果 形成地质构造 分类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岩浆岩、火山 变质岩 地震:内力作用的 剧烈表现 岩浆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冷却凝固 从岩浆到形成各 种岩石,又到新 岩浆的产生,这 一运动变化过程, 构成了地壳物质 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重融再生 岩浆 岩浆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 沉积岩 变质岩 三 大 类 岩 石 的 转 化 与 岩 石 圈 物 质 的 循 环 岩浆 活动 重 融 再

17、 生 变质作用 ( 地 质 作 用 ) 外力作用 水循环与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图 6 各自然地理要素相 互作用 ,相互影响, 构成一个整体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 引起其他要素或整 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 理 环 境 要 素 水文 地貌 气候 土壤 生物 地理 环境 的整 体性 和地 域分 异 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各要素相互影响制约构成一个整体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整体变化 地域分异 规律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海陆分布 洋流影响 地形影响 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分布特点 非地带性 现象 陆地自然带 (以北半球为例) 热 带 雨 林 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18、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温 带 草 原 温带 荒漠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亚 寒 带 针 叶 林 带 冰 原 带 苔 原 带 北回归线 赤道 北极圈 纬 度 地 带 性 经度地带性 热量 递减 水分 差异 自然带的类型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

19、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苔原带 寒带苔原气候 苔原 极地冰原带 寒带冰原气候 冰原裸地 低 纬 度 中 纬 度 高 纬 度 A B C D 图 8 自然 条件 对城 市及 交通 线路 的影 响 自然条件 对城市的 影响 地形 气候 水 线网密度 线路走向 分布格局 自然条件影 响交通线路 矿产 城市的分布 运输方式 城市的形成 城址和形态 城市的兴衰 全球 气候 变化 对人 类活 动的 影响 全球气候 变化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近代气候 对古代人类 与环境影响 气候变化 对人

20、类活 动的影响 对工业影响 对近代人类 活动和社会 发展的影响 对农业影响 对人体健康影响 对海岸带的影响 对人类活动影响 对生态环境影响 对生态系统影响 寒潮 寒潮及 其发生 的原因 寒潮天气 寒潮的成因 寒潮的路径 对农业的影响 对交通的影响 对电力建筑的影响 寒潮的 危害和 防治措 施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寒潮 危害 防治 措施 采取防寒防风措施 发布寒潮信息预报 沙尘暴、地震、火山喷发 水资 源对 人类 生存 和发 展的 意义 自然资源 分类 特性 特性 水资源 对农业的影响 对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意义 古老文明的诞生 对人体健康影响 对工业的影响 补给的循环性 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 分布 组成 利用的广范性和不可替代性 水利水害的双重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