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代诗歌四首

上传人:岁*** 文档编号:20645503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15古代诗歌四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5古代诗歌四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5古代诗歌四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15古代诗歌四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古代诗歌四首(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代诗歌五首课堂实录 观沧海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

2、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4、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

5、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师:请同学们读背这首诗。 点评:这首诗不太难,就要求教师用最经济的手段传达最丰富的内容;,就这首诗来看,教学目的明确,探究问题深刻,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这一堂课中,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理出总问题,这既疏通了诗的疑难点,也抓住了主线,产生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次北固山下 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

6、理解诗的意蕴。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

7、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

8、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和“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师:对于刚才不懂的表时间的词,我们应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了。同学们能从这两句诗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吗? 生:过年。因为诗人是在年夜里行舟到天明。 师:有

9、道理,不过谁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字:“日”和“春”,它们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人”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意志和情思。其实,诗人并不是太苦闷,而是乐观的积极的。 师: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人。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下面我们学习一点读诗的知识。五言律诗按音节划分,形成“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 (老师板书,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划分音节,找韵脚。) 点评:教学这首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0、。第一,从诗的内容。远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在岁残腊尽之际怎没有思乡之愁呢?老师在导入语里已经给这首诗定了感情基调。教学中的读、品都是围绕这条线进行的。第二,从诗的形式。这其中抓了两个宇:读与品,读中有品,品中有读。品字眼,也是为了理解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一个环节,划音节找韵脚,弄清楚格律诗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 钱塘湖春行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让人醉心于西湖美丽的景色,心向往之,去领略一番她的神韵。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

11、首诗写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深。 师: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出小孩子欢快的叫跑声,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到了湖面上划船戏水的喧闹声。

12、那时候的船应该是木制的,船上应是一对对情人在谈恋爱。 (笑。) 师:想像丰富,不过那时的人们还不能如现在这样自由。还能够听出什么来?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与三两个好朋友,迎着风在湖堤上欣赏湖光山色,好不惬意。 生:我听出几个小燕子在树上争食,老师,您听,燕妈妈还在轻声地说:“孩子们,小声点,别急嘛。”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春天的花的香气进了教室。 (笑。)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切实际,同学们的文学感悟能力很强啊!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有绿和白。 生:还有:“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

13、色彩。 生:“冰”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师: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春天吧!我们接下来,看多媒体画面,请先用口头表达,然后用笔去写。 (略。) 师:七言律诗从音节上划,形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请同学们划一下这首诗的音节。(学生听录音,再由一学生范读,学生竞背。) 点评:这节课从“听”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这节课从“看”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写作能力。最后出现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先看画面说,说出画面

14、的诗情来;然后写,写出画面的诗味来。 天净沙 师:下面我们开始学一首散曲。请同学们先读曲。看谁能够在分钟之内把这首散曲背下来。 (学生读书分钟后检查背诵。) 师:同学们分钟就能把这首散曲背下来,说明这首字的小令易于吟诵。你能说说对这首小令的感受吗? (学生读书,分组讨论。) 生:从题目就能感受到一种悲戚的景象,秋天百草凋谢,万物肃杀,毫无生机,这是秋的意思;“思”呢?不外乎有相思、愁思、哀思、思念、思乡、思亲等意思。 生:这首小令表现的是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因为曲中有一句说:“断肠人在天涯。” 生:有些词语写得很凄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生:

15、有些词语写得很温馨:小桥、流水、人家。 生:凄苦中有暖意,悲愁中有喜悦,清冷中有温馨。 生:老师,我认为其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其实是那流浪天涯的断肠人所幻想的情与景。 师:想像奇异,不同凡响。 生:那不应该是想像的虚景,我们可以叙述他的情感流程: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归巢了。旁边,小桥流水的稀疏村舍,已是炊烟袅袅。骑着瘦马的游子还在荒凉的古道上,疲惫地走啊走。唉,夕阳西下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愁肠寸断啊。 师:同学们,展开你的想像,构思一段游子思乡的情景,作为课外作业。我们学完这五首诗歌,我想通过对对联的形式考考大家,请你们作好准备,明天进行。 点评:因为天净沙秋思仅字,短小精悍,所以采取了先背再品的教法。在教师的引导和调动下,品析也很有步骤地进行,学生能感觉出诗句两种不同的物象,再体会出其中的意象。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方式有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发现、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