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书法史全重点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0639261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PDF 页数:80 大小:13.9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考研中国书法史全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考研中国书法史全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考研中国书法史全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资源描述:

《考研中国书法史全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中国书法史全重点(8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书法史资料参考书目:新编书法教程学书引论中国书法简史中国书法史(七卷本)注:红色标识是名词解释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从文字产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祖先在书写,刻契或铸造它们 时,就在其中投注了自己的聪明智慧,进行了艺术创造。岁月使我们失去了很多这样的作 品,但也保存了大量的杰作。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前辈在书法艺术园地里留下的足迹,不仅展示给我们以美的魅力,而且也从一个侧面透露了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文化,各个书家的心路历程。人的生活离不开历史,人类的发展不可能割裂历史,人们的精神生活更需要历史。书法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是深深地根植于历史之中。要欣赏,学习书法艺 术,必须了解它的

2、历史。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和学习。中国书法历史的开篇,目前由于考古材料的限制,只能从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一一甲骨文算起。由于文字的应用性,书法艺术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总是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展。同 时,它本身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定规律,综合两个方面,我们把书法艺术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文字阶段,从殷商到秦。在这个阶段,文字的应用范围,开始较为狭小,后来逐渐扩大,并导致文字分化,最终孕育出新的字体,书法艺术受到文字应用范围和应用材料的影响较为突出。第二阶段,隶书时代,即两汉。这个阶段,隶书成熟,章草得到应用,在后期又孕育出楷书,今 草,行 书,应用范围和应用材料的影

3、响仍然较为突出。第三阶段,楷,行,今草的成长,成熟阶段及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律的奠定的阶段。从汉末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这个阶段,一方面是汉字几种字体的不断成熟,一方面是书法艺术的独特艺术形态不断完善,不断被人们挖掘,充实并最终得以确立,出现了堪称典范的一批大家,一系列杰作。以上三个阶段可以视为书法的古典时期。他的发展线索有两条,一是文字字体随社会需求不断变化,一是书法艺术形态不断明晰,艺术规律不断被总结,认 识,艺术特色不断被加强。第四个阶段,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涵的扩充阶段,即 宋,元及明代前中期。这一阶段,文字的应用性予以书法的影响大大削弱,书法艺术主要作为人们尤其是文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被人

4、们所热爱。在古典的基础上,人们探索更多的书法艺术形式,以增强她的表现力。同 时,来自哲学,美 学,文 学,绘画等的养分被不断地输入到书法艺术中去,从而一方面大大提升了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第五个阶段,古代书法艺术的变革和总结阶段,即明末至清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前此四个阶段的全面反省,整理。一是逐渐脱离文人为主的圈子,进一步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以独特艺术样式的身份逐渐全面地融入生活,由此而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并在晚晴以 后,逐渐导向现代艺术形态。殷 周,秦汉书法殷商出现了我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进入篆书的高峰。隶书等今文字也在孕育之中

5、。秦统一文字,推行小篆与隶书,使小篆最终定型,也促进了隶书的发展。汉朝隶书最盛,章草也很快发展成熟,今 草,楷书和行书逐渐形成。这一时期以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字体演进推动了书写状态的变化,并逐渐培养了人们对书写之美的认识,最终在汉末形成了对“翰墨之道”的专门追求。(-),篆书的发展由于至今尚未发现在殷商之前成体系的文字资料,因此书法史一般从殷商开始写起。1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使用于殷商。光绪二十五年,甲骨文因学者王懿荣的关注而引起世人瞩目,后来在西周发祥地周原一带等地发现了西周初年的有字甲骨。甲骨文成字方法主要是刻。内容多是商王的占卜记录,称为“卜辞笔画以直为主,两端变细中部略粗,章法纵有

6、列,横无行,结构以纵向取势为主。善于利用对称等手段来求得形体的稳定美观,商代甲骨文使用了 273年,其风格存在显著的变化,董作宾在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认为,甲骨文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在早期武丁的时代,不但贞卜及所记得事项重要,而且当时史官书契的文字,也都壮伟宏放,极有精神。第 二,三 期,两代四王,不过守成之主,史官的书契,也只能拘拘谨谨,维护前任成规,无所进益;而末流所至,乃更趋于颓靡。第四期中,武乙终日游田,书契文字字形简陋。文丁锐意复古,力振颓 风,所惜当时文字也只是徒存皮毛,不见精彩。第五期,帝乙帝辛之世,虽届亡国末运,而文风丕变,制作一新。”近些年,甲骨学家对甲骨分期及书风变化提出来许

7、多新的意见,尤以李学勤,彭裕商所著 殷墟甲骨断代研究为代表。2,商和西周金文殷商后期至战国是我国青铜器铭文的盛行时期。青铜古称“金;金文 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一般把商周金文归于大篆的范畴,金文以铸造为主要成字手段,文字点画一般比较饱满,形体的稳定性不断提高,平衡方式不断进步,形成了端庄浑穆的庙堂气息。西周时金文的鼎盛时期,风格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西周前期包 括 武,成,康,昭。风格在继承商末的传统基础上呈现出新面貌,章法明显向着纵横各成行列的方向发展,笔画的粗细,曲 直,尖圆等差异逐渐缩小。字的大小逐渐趋于统-,结构的稳定性,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平衡规律的应用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代表作有 康

8、王 时 大盂鼎铭,铭文严谨端庄,笔画尖圆并用,体势纵长挺拔,结字密致凝练,章法整齐有序,呈现出肃穆瑰奇,端重卓伟的庙堂之气。西周中期包 括 穆,恭,懿,孝。铭文笔画端部的尖形逐渐变为浑圆。粗细的差异更小,曲笔代替 了 直 笔,看起来圆润婉转。结构形成中宫紧致,近于方形的特点,全篇纵横各有行列,有的作品还拉开字行距离或增加界格。恭王以后的部分作品已经明显出现向小篆演变的取势。代 表 作 如 史墙盘铭,笔画婉转畅达,结构严谨密致,全篇整齐舒朗,端稳庄重而又清新明净。西周晚期包 括 夷,厉,宣,幽。一方面更加整饬精严,向小篆演进的趋势更加明显。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趣味。宣 王 时 的 毛公鼎铭,

9、笔画工谨厚重,结构密丽庄严,气势雄浑博大。宣 王 时 虢季子白盘铭,笔画纵向舒展,转折处圆劲,笔画关系重视平行,等分。结 体 修 长,上 密 下 舒,章 法 散 朗,全篇优雅清疏。厉 王 时 散氏盘铭,笔画倚侧倾斜,粗细 不 一,字形方扁,且右肩稍向下垂,在金文中别具一格。这三件作品,加上第一期的 大盂鼎铭,在清代受到很大重视,有“四大国宝”的美誉。3,春秋战国金文和 石鼓文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地域分化现象。有三种趋势值得注意:一是向小篆方向演进,二是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文字装饰性的倾向,三是产生明显的文字简化趋势,形成了隶变。这三大变化,构成了春秋战国书法的基本发展线索,此 外,

10、春秋早期,典型的西周大篆风格仍有所延续,构成了春秋战国书法的第四条发展线索。青铜器铭文按地区一般分为三大类型。东部包括齐,鲁,燕,魏,晋等国。齐国较为典型。主要风格特点是:字形长方,比例比较协调,笔画转折处兼用方圆,有时起收处用细尖形,总体风格劲健峭拔,代表作品有 陈侯午敦铭等。东部地区作品有时受楚地影响,如河北中山王暨墓铜器铭文。另外一些地区作品与后来的小篆笔画均匀,结字工稳的形式特点较为相似,如 栾书缶铭等。南部包括吴,越,楚,蔡等国,以楚为代表。楚国文化独特,在春秋战国时期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及文化影响力。其文字作风影响了周边地区如吴,越,甚至远播至中原地区的中山等。铭文风格可分为三类:一类

11、以楚国的 楚王宣志鼎铭等为代表,笔画多曲少直,婉转柔韧;横画往往倾斜,与楚地的应用体文字类似。一类以楚王 王孙遗者钟铭等为代表,竖画极意伸展,横画平行且尽力靠近,纵向弧形笔画常左右张开呈对称形,结体修长,不合一般比例,有装饰性。一类以越国 越王勾践剑铭等为代表,笔画或字内饰以鸟虫形,接近装饰图案,郭沫若认为后面两种风格“均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他没有把它们直接与书法画等号。该地区部分作品有小篆化倾向,如 鄂君启节铭,文字采用错金方法制成,笔画圆劲均匀,结体严谨工致,字形虽与小篆不同,但形势处理异轨同趋。西部主要是秦国,因居周人故地,受周

12、文化影响甚深,故而金文变异较慢,逐渐形成笔画均 匀,结构整饬的小篆,到战国末年基本定型。小篆结构大体呈长方形,比例比较适中,笔画横平竖直,讲究对称,等 分,构造严密。代表作品有 秦公蕉铭等。值得一提的还有 石鼓文,约刻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犹存大篆典型。但笔画趋于均匀,体势趋于方整。已有小篆意味。唐代张怀璀认为是“仓颉之嗣,小篆之祖4,秦汉小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政策和立国之后的许多活动,促进了小篆的完善。史记记始皇立国后四次出巡,刻石七处。二世登基后,又在后面加刻诏书,原石保存至今的有 泰山刻石 琅珊台刻石。有文献说秦刻石的书写者为李斯,故也把小篆称作“斯 篆 秦刻石文字笔画整齐划一,转折方圆并

13、用,结构讲究对称平行,均匀工稳,比例比较协调,排列井然。虎 符,为调兵之符信,现 存 阳陵虎符 新郭虎符 杜虎符,制作精美,有的甚至采用错金手法,现存字迹完好,是秦小篆的重要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王国维评 阳陵虎符说“文字谨严宽博,骨筋肉丰。当为秦书之冠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颁其诏书于金属或陶制度量衡器上,统称“始皇诏”,秦二世元年再加新诏,统称“二 世 诏 成字方式主要是刻,笔画多直,转折多方,笔画排布常不均匀,结构时见欹斜,疏密开合变化甚多。字形大小不求一律,随机应变,因字布势,质朴率真,与严谨密致的刻石风格有很大差别。总的来看,秦小篆的应用范围比较广,面貌也有较大的差异,这

14、一方面说明当时的作者对它有良好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秦篆并不因其严谨而导致僵化,相反却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小篆在汉代仍然在一定范围得到使用。汉 承 秦 制,小篆是重要的应用文字之一,东汉以后逐渐被隶书取代,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得到使用,因而两汉对小篆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其书迹遗存主要 有 碑 刻,碑 额,铜 器 铭 文,砖文和瓦当文,墨迹等。碑刻。严格意义上的碑刻,在西汉时还有出现,因此西汉时的篆书石刻,都不以“碑”称名。如 鲁北陛石题字 群臣上寿刻石 霍去病刻石等。数量 不 少,但形制比较简单。风格也较为多样。有的体势较开阔,但还是简单的小篆,有的出于新莽,瘦硬而不失婉

15、转,具有特殊意味,有的则间或夹杂着隶书形意,显然受到了隶书流行的影响。东 汉 以 后,碑 刻 大 兴,而小篆的地位被隶书取代,因此小篆碑刻并不多,代表性有三类:开母庙石阙铭 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画圆劲。袁安碑 袁敞碑,体势 宽 博,与秦小篆的严正不同。用 笔 浑 厚,与秦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秦小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祀三公山碑,体 兼 篆 隶,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局错落,是一种极有创造性的写法。碑额。东汉隶书碑刻大盛的时期,碑额常用篆书书写。如 韩仁铭额 鲜于璜碑额 张迁碑额等。由于碑额要求有较强装饰性,因而碑额篆书往往与一般篆书不同,首先,碑额位置相对狭

16、小,许多碑额篆书的整体布局必须因势利导,随 形 布 势,因而章法比较 奇 特;其 次,这也必然影响到单字结构的处理,往往或长或短,或 方 或 圆,有时又相互穿 插,同严谨的秦篆相比,显得活泼多姿。再 次,有时受到隶书的影响,笔画常有隶意,相对丰富得多。最后有的作品为了突出其装饰性,采用了缪篆体或类似韭叶的笔画,别具一格。铜器铭文。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器物的应用仍然比较广泛,其成字方法多为契刻,风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笔画均匀,字形端稳,有的接近规范的小篆,如 寿成室鼎等。另 一 类,体势不受小篆格局局限,笔画随意自如,如 云阳鼎等铭文。总 的 来 看,无论是内容还是书写,都比较简

17、略,无法和此前的铜器铭文相比。新莽时期有些例外。王莽复古,试图恢复小篆,因而其间也出现了不少制作精美,书写严谨的铜器铭文作品,如 新莽铜嘉量铭等,布局整齐规范,结构方严刻厉,笔画瘦劲挺拔。砖文和瓦当。汉代瓦当文是篆书奇葩,其形制特异,善于随形布势,创造了装饰性很强而又不失篆书本性的风格,砖刻文与瓦当相似,但砖面近方,文字往往与典型的小篆相似,只是更为大胆雄放,形简而意远。墨迹。汉篆书墨迹有 张掖都尉启信 武威张伯升柩铭等。笔画盘区穿插,结体或突出疏密对比,或强调撑满字格,与所谓的缪篆的特征相近。(二),隶书的发展隶变开始于战国时代,文字学家认为在秦推行小篆的同时,隶书也得到了推广和利用,隶变的

18、情况,主要发生在墨迹中。1,春秋战国简牍帛书墨迹盟书是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建立同盟时,埋在地下或沉于河水的誓约记录。目前发现 的 有 两 份 侯马盟书 温县盟书。它们真实地保存了当时运笔的方式和特点。起笔常常用力下按,形成点状或斜切角状,收 笔 出 尖,笔画呈手粗尾细的形状,少数两头都用尖形。这两种写法比较容易控制笔锋。横画多有倾斜,竖画亦不垂直,因而结体欹侧活泼,与金文庄严面目大异其趣。帛 书,在丝织物“帛“缗”上书写文字,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目前发现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国墓出土的 楚帛书,亦称“楚缙书“楚绢书”,幅面近方,书写三部分文字,正中间两部分,互相颠倒;四周为一部分,共

19、12段,每边附一神怪图形,四角用青,赤,白,黑四木相隔。楚帛书具有典型楚地地方文字特色,起收笔锋运用不大,笔画弧形且倾斜,富有动感。字形多取扁势,侧 势,有一种自然随意的效果。简牍。简牍在晋以前是主要的书写载体,它的出土,汉以来就有所耳闻,但当时所得,无一保留。近年发现较多,目前发现的春秋战国简牍主要有两类:楚地简牍和秦地简牍。楚简主要有:曾侯乙墓竹简,长沙楚简,信阳楚简,江陵楚简,包山楚简。这些楚简与楚帛书接近,不以规范工整为追求目标,而首先满足书写,制作时的便捷要求,因而用笔 简 捷,字形欹斜,楚简的应用性更为突出,因而这些特更为强烈,如 包山楚简。风格或沉着或灵秀,总体来看,即统一又有较

20、大变化,显示了活泼的生机。秦简牍目前发现的是青川木牍,青川木牍只有一枚正面字迹清晰,其余皆残损过甚,不可识读。文字学家认为其字体为“古隶篆书圆曲形笔画已渐渐被分解为直的笔画,体势平正并趋向隶书的扁势,波磔已有萌芽迹象,由此可见,在战国晚期,隶书字体已逐渐成形。2,秦汉的隶书秦代的遗迹近年来不断有出土,主 要 是 云梦睡虎地秦简,时间是战国末至秦。内容主要是墓主“喜 的编年记等。最晚至公元前217年,距秦立国已经过了四年时间,其风格有较大的变化,可能反应了不同时期隶书的发展水平以及书写者的书写水平,从整体上看,介于篆隶之间,而隶书的因素已经非常突出。此 外,秦代瓦文陶文中也有这种隶书的变化,有刑

21、徒砖和陶缶文字出土,这些文字,基本体势是小篆,但也有与云梦秦隶相似的,只是因为刻制的缘故而看不出波磔,这可见隶书的应用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从艺术处理上说,这些作品还比较幼稚,说明隶书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西汉时期,隶书稳步发展,存留作品主要有两类,石刻和简牍帛书。石刻存世作品有 杨量买山地记 五凤二年刻石 莱子侯刻石 做盗刻石等。其结构与简牍相近,已是隶体。但多数笔画无波磔,可能是镌刻时造成的,显得很古朴。后来评价,多据此认定是它们是“体兼篆隶简牍帛书有山东银雀山汉简等。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 老子甲 本,尚有浓厚的篆书结构特点,但也有一定程度的隶化痕迹。如化圆为方,末笔重按似波磔等。帛书

22、老子乙 本,结构已是隶书,末尾具有波磔形貌,可见到西汉时期,隶书成熟程度又有较大的提高。以致有学者认为,这表明隶书成熟期应当从此算起。不 过,综合来看,这种结论嫌乐观。西汉中后期,才是隶书的成熟期,如汉宣帝时的一些简牍。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北 定县汉简,结体取横势,波挑定型,点画之间已能自如地表现后来隶书常见的俯仰呼应,风格端庄,整 洁,脱离了此前古朴稚拙,从全面性看,整个西汉时期,隶书始终没有完全建立规范。东 汉,尤其是东汉晚期,隶书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无论简牍还是石刻,都形成了隶书的基本规范。碑刻。这一时期,以地主庄园经济,豪强政治为依托,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刻石立碑的风潮,主要形式是门生

23、故吏聚钱选石为故主立碑立传,刻制了大量的墓碑和功德碑。由此也带动了其他形式的石刻的出现,如纪念工程完工的“摩崖刻石”,刻在画像石上的“画像题字”等等。相对于简牍来说。碑刻的制作目的比较庄重,在书写和工艺上比较讲究,更能集中地展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隶书美的追求和认识,因而通常所说的“汉隶”,往往指这一时期的石刻隶书作品。这些碑刻流传至今的约有一,二 百 种,精 品 极 多,巨迹甚众。最能称作典型的有:乙瑛碑 史晨碑 礼器碑 熹平石经 部君开通褒斜道刻石 张迁碑 曹全碑 石门颂 西狭颂 郁阁颂等。从形势上看,有儒家石经,摩 崖,神 庙 碑,功 德 碑,墓 碑,画像题记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风

24、格上看,或 雄 强,或 秀 美,或 飘 逸,或凝重,或古朴可谓千姿百态,作为隶书的最重要典型,它们是无愧的。砖刻。目前发现的比较重要的有:洛 阳,偃师出土的刑徒墓砖,和安徽出土的曹氏墓砖。刑徒墓砖由于只是死亡囚徒有关事件的简单记录,书 写,刻契都比较草率,但别有一种挥洒自由的气质,有些甚至有草书意味。曹 氏 墓 砖,文字是在砖坯上直接刻写的,有隶书,草书和篆书,笔画运行自如,总体上比较率意。简牍。近年来发现较多,从内容上看,有 经 籍,官方诏书,屯戍文书等。官方诏书和经籍书写工整,法 度 整 饬,其成熟程度不下于碑刻隶书。其中著名的有甘肃武威 仪礼简,居 延 尧典残 简,甘谷汉简。甘谷汉简 因

25、为书风接近 曹全碑而得到了很高的 声 誉,屯戌文书则自由随意,活泼生动。3,草 书,行 书,楷书的形成草书是汉代成熟的另一种字体,通行于汉代的是章草。现代流转的东汉章草书,有三类 作 品:第 一 类,简牍。代表性作品有甘肃武威出土的 武威医药简牍,敦煌出 土 的 天汉三年十月牍等,居延水金关出土的 误死马驹册等。第二类是砖刻,代表作品为 急就奇蒯砖 公羊传砖等。第 三 类,刻 帖,代表作有张芝 秋凉帖。第一类风格多样,有的简约古朴,有的大开大合,有的优雅从容,都具有活力。第二类则点画凝重,结体纵横奔放,大气磅礴。第三类温文尔雅,矩 度 森 严,一般认为经过了后人翻刻的改造。现在最受人们重视的是

26、第一类作品。楷书和行书的一些因素,在隶变时出现,但直到东汉晚期,它们才开始以一种字体的面 目 出 现,东汉永寿二年陶瓶题字,熹平二年陶瓶题字,尤其是在宝鸡市出土的无纪年题字,已有相当明显的行书和楷书意味,标志着楷书,行书作为字体正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翰墨之道”的发生及汉代书法名家两 汉 以 来,社会对书法的重视又超过了秦代,特别是汉末以后。后汉书载刘睦“善史 书,当世以为楷则,及 寝 病,明帝使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卫 恒 四体书势载“灵帝好 书,时多能者。”又记曹操喜爱梁鹄书法,”悬 著 帐 中,及以钉壁玩之灵帝熹平年间又设立鸿都 门 学,刊 刻 石经,对书法发展都有推动作用,由于当

27、时政治渐趋黑暗,儒学价值观面临深刻质疑,因此一些人把热情转向了书法,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出现了热衷学习张芝草书的热潮,此 后,书法逐渐发展为人们可以寄寓情感,体察自然的精神活动方式,成为重要的艺术分类。史 书 记 载,汉代书法名家有:曹 喜,杜 度,王 次 仲,崔 璟,崔 富,张 芝,蔡 邕,师宜官,刘 德 昇,梁鹄。曹 喜,字 仲 则,扶风平陵人,能 篆 隶,尤长篆书。杜 度,原 名 操,字 伯 度,京兆杜陵人,卫 恒 四体书势说他擅长草书,“杀 字 甚 安,而书体微瘦。”文 献 记 载,汉章帝特许他以草书来写奏章。崔 援,崔富父子受其影响,与崔璟并称“崔杜崔 援,字 子 玉,涿郡安平人,擅长草

28、书和小篆,有 草书势一 文,收 入 四体书势,并 为 书断所 引,书断说其书“点 画 之 间,莫不调畅”,“章 草 入 神,小 篆 入 妙 书迹 有 收 入 宋 淳化阁帖中 的 贤女帖,已非真面。其 子 崔 富,字 子 真,亦善章草。王 次 仲,历史上说法很多,或 说 秦 人,或 说 汉 人,曾美化隶书书写,虽无确实证据,但应是一位对隶书发展过程有过贡献的书家。张 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学书于崔,杜。极为刻苦,四体书势说他“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最擅长草书,汉末以“有道”名,后人誉为“草圣 传 世 有 刻 入 宋 淳化阁帖的 冠军帖 终年帖 今欲归帖 二月八日帖 秋凉

29、帖等。其中只有 秋凉帖较可靠。其弟张昶,字文舒,也擅长草书,与张芝相似,后人以为筋骨不及,而妍华继之,誉为“亚圣蔡 邕,字伯喈,陈留人,汉献帝时为左中郎将,世称“蔡中郎”,擅长篆,隶,创作“飞白书3蔡邕是 熹平石经的主持人,但是是否参加书写,则不得而知。后人常附会 刘熊碑 夏承碑等名碑出于其手,皆未足征信。另有书论数篇传世,如 篆势 九势 笔论等。师宜官,南阳人。擅长隶书,灵帝征集天下工书者数百人于鸿都门,师宜官最优。卫恒记载,耿球碑可能出于其手,但已失传。刘德昇,字君嗣,擅长行书,为钟繇,胡昭所师。张怀璞以为是行书的创造者,不足为信。梁 鹄,字孟皇,学书于师宜官,擅长于隶书,灵帝时为选部尚书

30、,后为曹操军假司马,曹操认为其书胜于师宜官,宫殿款署,多命为之,又常以其书悬帐中及钉壁欣赏。此 外,在汉代一些名迹上,也保留了一些书家名字,惟其生平功业已不可考,如 西狭颂作者仇靖,都阁颂作者仇怫,衡方碑作者朱登等,这些书家也是应该被历史所记录的。二,晋唐书法从魏文帝曹丕称帝,至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为止的361年时间。史称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东汉统治的崩溃,使固有的政治,经 济,文化观念和制度遭到了破坏,面临着重建。一方面,以老子,庄周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玄学,一度取代经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并逐渐与佛教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儒学由于政治学说的现实意义

31、,也并没有完全失去其他地位和影响力。少数民族入主中 原,带来了新的观念,习 惯,虽与汉族文化有冲突,同时两者也必然要有所互补,有所融 会,这一切,使得中华文化再一次进入活跃,会通和拓展阶段,书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从曹魏开始,对文学艺术的关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惟才是举”等选人制度的实施,使“才能”有可能越过道德而成为人们的首要要求,其中就包括文学艺术,如原来被视为小道的文学,被曹丕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书法在东晋时期成为世家大族争能斗胜的方式之一,上层贵族大量进入这个领域。而在观念上对此并不如南朝那样重视的北朝,由于佛教盛行,刻碑风气浓烈等原因,书法也同样获得了很大的施展空间。就

32、书法艺术来说,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即纸的应用至此已经普及,为书法家的挥运提供了最为根本的保障。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魏晋南北朝书法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首 先,是 楷,行,草等字体在广泛应用中得到迅速完善。其 次,出现了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最 后,也是最重要的,在东晋南朝整个社会都比较重视的情况下,书法作为艺术的许多基本观念被揭示出来,不仅形成理论,而且被贯彻到实践中,从而使书法艺术性质得到了强化。1,承先启后的三国和西晋书法马宗霍先生 书林藻鉴中这样描述三国书法的意义“三国者,亦书体上一大转关也.又书派上两大导源也对三国书法的转折意义的揭示是极有

33、见地的。三国的主要发展特征是过渡性,表现在:一,从有关制度来说,三国所指定的许多制度,是后来书法发展的重要因素。二,从字体演变上说,楷行的发展,三国是其中间时代。三,从书家的状况来看,三国时代的许多书家实际上成长于汉末,而三国时代成长起来的书家,却有许多进入了西晋。因而前后传承的特点非常突出,魏的书法发展比较正常,这与武帝曹操的喜爱有关,他周围聚集了钟繇,梁 鹄,韦 诞,邯郸淳等一批书家。更重要的是,建安十年他还发布了一个禁碑令,虽然扼制了隶书的应用空间,但同时却可以说为楷,行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这一制度在东晋时得到重申,为行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作用,钟繇在小楷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为后来二王父子

34、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蜀国默默无闻,而吴国则在草书,楷书和篆隶书方面都有可观,尤其是那几块重要的碑刻,已是楷书的先驱。隶书。主要集中在魏国,有名的碑刻是 上尊号碑 受禅表碑 孔羡碑 三体石经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且接近程式化的作风,体势开始变为纵长,笔画形成较强的规律性,并出现了 一些刻板的处理方式,像“蚕头”部分经常饰以方形的 角,波磔的尾部常常过于圆满,张扬等。这种情况,反映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人们对于隶书的认识正在逐渐趋于浅俗,简单。隶书的衰弱已经不可避免,启功先生把这时期的隶书喻为“蔗渣”,非常形象。篆 书,数量极少。著名的有两件。都属于吴国,一 为 天发神谶碑,传皇象书。一

35、为 禅国山碑,传苏建书。前者介于篆隶之间,起笔多用方棱形,收笔多用尖状,转折经常用 方,角度很大,形象奇特,整体看来极为雄健。后者体势也是变化莫测,风格奇诡。有人认为这是吴地地域风气的影响,应该是有道理的。但可能还有一个深刻的原因,即篆隶本身的走向没落。至于它们的以书法价值,清人张济云“吴 天玺纪功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古折刀,如断古钗,为两汉以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3虽嫌过誉,而对其审美特点的揭示可谓中肯。草 书,最为杰出的书家是三国吴的皇象,字休明,唐朝张怀瑾以其八分如妙,小篆入能,章 草 入 神 品,传 世 作 品 有 急就章 顽阖帖等,急就章尤称巨迹。现 存 急就章以明正统

36、四年据叶梦得之颖昌本为底所刻的“松江本”最 为 有 名,字 数 达1294个,其艺术 特 点,张 怀 璀 书 断 中说“休 明 章 草,相 众 而 形 一,万 字 皆 同,各 造 其 极 长 期 以 来 是学习长草的极佳范本。楷 书,三国时的楷书传世的有三种类型:碑 刻,法 帖,简牍。碑 刻 集 中 在 吴 国,有 谷朗碑和 葛府君碑两种。从 体 势 上 看,还有隶书的平正姿 态,而 笔 画 则 已 经 都 泯 灭 了 波 磔,未知是字体演变已经臻于此境,或是刻手不佳所致。清 康 有 为 认 为:南碑当溯于吴:;此两种为“真楷之极”,特 别 是 葛府君碑;尤为正书鼻祖”,其说多为书法史研究所继

37、承。法帖主要是魏国钟繇的作品。繇 字 元 常,魏 国 时 任 太 傅,史称“钟 太 傅 他 在 中 国 书 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在 南 北 朝 时 代,与 张 芝,王 羲 之,王 献 之,被称为“四 贤 长期与王羲之合称“钟 王 刘宋羊欣说钟繇善章 程 书,铭 石 书,行 狎 书,就 是 楷 书,隶 书,行书。他在 历 史 上 享 名 最 盛 的 是 小 楷,有“正书之祖”的美誉。现 存 小 楷 作 品 有 贺捷表 荐季直表 宣示表 力命表等。南 朝 梁 武 帝 认 为 逸 少 不 及 元 常,并评价其字说“张 芝 钟 繇,巧 趣 精 细,殆 同 机 神 庾 肩吾认为其书“天 然 第 一 唐

38、 张 怀 耀 书断认为“真 书 古 雅,道 合 神 明,则元常第一钟 繇 以 国 家 重 臣 的 身 份,在 书 法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人们的书法热情是一种极大地促进。这 本 身 就 有 很 重 要 的 意 义;更 重 要 的 是,他 的 努 力,加 快 了 楷 书 成 熟 的 步 伐,对 东 晋 崛 起 的 二 王,有 直 接 的 先 导 作 用,他 的 小 楷,长 期 影 响 了 历史上的小楷书 家,“正书之祖”的 美 誉,他是当之无愧的。简牍主要出于吴地。如 江 西 南 昌 高荣名刺,安 徽 马 鞍 山 朱然名刺都有很接近成熟楷书的写法。尤 其 是 后 者,体 势 宽 博,虽 然 刚

39、 从 隶 书 中 化 出,但 楷 法 已 具 规 模,可 见,到三国时,楷书的发展已势不可挡了。行书。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行书,在三国时代还没有发现。史书记载钟繇学行书于刘德昇,且书风瘦劲,但没有作品传世,现存比较接近行书的作品是吴地出土的简牍,江西南昌的吴应墓 木方,除了少数笔画如捺,长横还有隶书遗迹外,无论是结体还是笔画的连接,省 减,都是行书的规模。西晋。西晋时期的书法与三国书法有极大地相似性,具有强烈的过渡性色彩,表现在几个方面:一,重申禁碑令,使行楷的发展趋势得到保证;二,字体演变继续推进,尤其是行草书;三,出现了一种在后来颇为重要的书作形式墓志。隶书碑刻仍然存在,如 明威将军郛休碑 任

40、城太守孙夫人碑等,同时出现了墓志,有 刘韬墓石,张朗墓石等。此 外,有 朱蔓妻薛氏买地券 咸宁四年吕氏砖等特殊用途的作品。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些作品都平淡无奇,有的还因为试图保持隶书风貌而具有严重的程式化倾向。西晋竹木简牍和纸质墨迹中,有很值得重视的作品。如 诣都善王检 三国志残卷等,诣都善王检更接近楷书,三国志残卷介于隶,楷之间。草书领域内,梁思永书翰残瓷片等已经不是纯净的章草书,而带有今草的特征,流畅迭宕,气势慑人,表明草书也在向前迈进。这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有三位,卫 璀,索靖和陆机。卫 璃,字伯玉,父觊享书名于三国时期,子恒亦善书,世称“巨山三世,索 靖,字幼安,官征西将军,人称“索征西3张

41、芝姊孙,两人书名不相上下,有“一台二妙”之 称,卫璀自己说“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索靖则自以为己书如“银钩至尾”,卫璞只有 淳化阁帖所 载 顿首州民帖传 世,索靖则有 出师颂 皋陶帖 月仪帖等。陆 机,字士衡。陆机在书史上并无大名。但传世最早的文人墨迹 平复帖历来归于他的名下,因年久而笔画起收笔墨脱落,锋芒内敛,显得质朴老辣,在古代章草中具有独特的气质,体势纵长而微侧,末笔多下展,有与下字相连的趋势,这通常被看做向今草的过渡形式,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平复帖长期被视为国宝,享有崇高的地位。2,“翰墨之道”的高峰东晋东晋和十六国长达100余年的南北对峙,是西晋末年历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

42、的直接产物,对于政治,经济是一场灾难,而对于在艺术上书法性情来说,这种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一系列外在条件的更新,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随晋室南迁的世家大族,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需要心灵的解脱。于 是,他们抛弃了繁琐经学,通过服药,饮 酒,游心书艺等方式,开拓了一片与汉代读书人很不同的生活空间。书法在世家大族流风相扇,竞能斗胜中,表情达性的功能被强化,内蕴得到扩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东晋行,草 书,不仅使行书作为一种字体完全定型,而且本身在艺术上树立了历史的新高峰,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的生活标志,在书法史上巍然耸立,至今仍熠熠生辉。东晋十六国的书法作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世家大

43、族作品和非世家大族作品,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书法风貌有相当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他是这一时期书风差异的主要表现。世家大族书法唐代窦良在 述书赋中叙述东晋书法状况时说“博哉四庾,茂矣六郡,三谢之盛,八王 之 奇 王,谢,郡,庾,不仅是当时政局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当时主宰书坛的主要家族,此 外,卫,桓等族亦皆不弱,共同构成了东晋世家书法的鼎盛局面,琅珊王氏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王氏家族这是东晋初年势力最大的家族,当时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同时终东晋一代甚至整个书法史,王家也可以说是最为恒赫的一族。王家在东晋的第一代,就都享有书名,尤以王麋为最,书 画 双 绝,书法“谨传

44、钟法丁 画为明帝师,书 为 右 军 法 有 楷书 祥除帖 昨表帖等传世。第二代书家中,王羲之为整个时代书法的核心人物,王 羲 之,字 逸 少,幼 讷 于 言,长则辨赡。曾官右军将军,会 稽 内 史,世称“王右军3他将钟繇古质朴素的书风变为风流妍妙的今体。尤其是他的行书,今 草 书,标志着这两种字体的成熟,并以其完美的技法和婉媚的 风 范,成 为 行 书,草书最为重要的典范之一,影响了此后整个中国书法的进程,被后人誉为“书圣”,其行书代表作 兰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他的小楷也具有同样的特色和相近的影响力。王羲之的从兄弟王洽,字 敬 和,官至领军将军,世称“王领军”,是另一位佼佼者,王羲

45、之认为“弟书遂不减吾”,王僧虔说他们共同革新了钟张以来的古法。其他如 王 荟 等,也有较高的水准。第 三 代 中,王献之最为杰出,王 献 之,字 子 敬,王羲之第七子,曾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王羲之并称“二王”,与 张 芝,钟 繇,王羲之并称“四贤王献之书法不为父所缚,而是改其父内撼笔法为外拓笔法,大胆创新进一步破除古法,增强点画之间的牵连映带,突出节奏的变化,使行草书更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被张怀耀赞为“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其影响在南朝前期甚至一度超过“四贤”其 他 三 家,他的小楷也进一步突出笔法 的 流 美,结构的开张,独具一种超然远举的美感,这一代中其他人物如王徽之,王 南,

46、王 琨 等,在当时也都有影响,其中王南,伯远帖流 传 后 世,并在乾隆时期与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王 献 之 中秋帖并称“三希3而形成极大影响,即使在东晋以后,这个家族的地位和影响虽然逐渐降低,但书法活动仍然极为活跃,出了不少名家。庾氏家族中,庾麋的书名一度在王羲之上,甚至因为与王羲之争胜有“家鸡野鹫”之语,直到后来见到王羲之写给其兄的草书信札,才信服王羲之可追张芝,其他如庾亮,庾怪等也都有书名传世。谢氏家族中,谢安为一代治国重臣,名声亦自不菲,他与王献之之间关于羲献孰胜的讨论在书法史上尤有影响。郝氏家族后起,也出现了几位有影响的人物,如都惜,椰昙等,王羲之早年的书法不及都惜。卫氏家族自西晋以来

47、就人才辈出,至此虽然稍杀,但也并非无人,最重要的人物是卫夫人银,为汝阴太守李矩妻,他“规矩钟公”,继承钟繇书法,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对“书圣”的成长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桓氏家族中,桓 温,桓玄等人,也都擅长书法。其他家族如太原王氏,江夏李氏,吴郡张氏等。这些家族都是当时的上层贵族,有着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能够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因而对于书法来讲,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他们积极介入,迅速提升了书法的社会地位,当北朝还把书法视作佣仆之役时,书法在他们眼里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是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的,由此开始,书法真正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不能须臾或忘的精神活动。东晋特殊的社会文

48、化环境,造就了这些贵族人物的独特情怀。深居庙堂时,他们中的积极者也会像传统知识分子一样,心忧天下,但许多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在他们的生活中失去了权威,因而回到个人生活中来时,他们崇尚谈玄,寄兴高远,饮酒服药,悠游山水间,纵情享受人生,他们精神体现为不拘不执,萧然放旷,纵意自适,虽然这种方式隐藏着深深地绝望和痛苦,这种精神风貌,在他们的书法里得到了真实地显现,如清朝梁喊 评书帖中说“晋尚韵”,此 后,“韵”成为中国艺术美的一大典型,长期受到崇敬。非世族书法非世族书法,按照地域分,可分为东晋和十六国,按体裁分,可分为石刻和墨迹两类。东晋继续禁碑,正式的碑刻极少,著 名 的 爨宝子碑出于边地,在东晋统治

49、的核心地 区,目前所见主要是王谢墓志,材质多为砖,或许不是非常正式的。如 王谢墓志等。这些作品与世家大族书法有很大的不同,方整朴拙,横画尾部还往往向上挑的意图,保持了较浓厚的隶书特点,王谢墓志的出土及他们的这些特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从清代起就已经产生关于 兰亭的真实性的怀疑,再次被提出,从而在上世纪中期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兰亭论辩”,至今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意见。十六国的碑刻则相对多一些,著名的有前秦 广武将军碑 郑太尉祠碑,后 秦 吕宪墓表等,字体大多在隶,楷之间,风格朴茂古拙,其 中 广武将军碑笔画浑朴,结体生辣拙厚,尤其享有较高的声誉。墨迹主要是十六国地区的作品,有 前 凉 李柏文书,前

50、 秦 譬喻经,西 凉 秀才对凉文等。其 中 李柏文书最为引人注目,它同王羲之早年的 姨母帖有许多相似之处,保存了行,楷的发展轨迹,对于考察文字的演变和书风的变化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他几件作品,多介于隶,楷之间,也是文字演变的重要资料,同时由于隶,楷结合颇有特点,在书法领域里也是别有特色的。3,分途并进的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代书法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南北书风差异,它表现在很多方面:其 一,书家群体不同,南朝书家多是上层贵族士人,而北朝书家多为无名人物,这一点可以从唐窦息 述书赋中收集双方人物数量中就能看出,南朝共82人,北朝仅1人,虽然现在发现的书迹中又出现了一些重要的人物如郑道昭等,但数量上还是南

51、朝占优。其 二,书迹形式不 同,南朝以尺牍为典型,北朝则以石刻为大宗,前者是东晋流风的延续,后者则遥接汉代传统,这两点,共同反映出南北双方对于书法功能意义,价值认识是有区别的。其 三,主要应用字体的差别,南朝继承东晋传统,行草是书写时的主要字体,而北朝则主要使用正在不断演进的隶楷错变字体。这三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南北书风的整体差异,一风流妍妙,一质朴厚重,一温婉妩媚,一豪健雄放。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然这样分析,并非将南北截然对立起来,实际上,在北朝仍然有许多喜爱行草书的人物,只是书迹至今没有发现罢了。在南朝,民间或者边地的刻石书写风格,与北朝的也存在很多的相同点。此外,在南北朝晚期,南北之间

52、的书风差异随着社会的逐渐融合,也逐渐开始弥合,这一趋势至隋代衍为主流,从而使书法艺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南朝名家南朝书法的主体与东晋相似,以贵族阶层为核心,其书风也主要继承东晋流风,爱妍薄 质,尤其推崇王献之书风,南朝梁时贬低王献之,褒举钟繇,情况才发生变化,代表性书家有:羊 欣,传献之法。时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之 称,真迹不传。孔琳之,字彦琳,以草书名,与羊欣齐名,有“羊真孔草”之誉。王僧虔,为王洽曾孙,张 怀 璀 书断认为他的书法“丰厚淳朴,稍乏妍华”,存 世 太子舍人王琰帖,体势方扁朴厚,用笔沉稳工致,堪称精品。萧子云,字景乔。书法得梁武帝重视,楷,行先学王献之,后改学钟繇,“润色钟门

53、”,真迹不传。此 外,王僧虔之子王慈,王 志,书名虽不高,但却有墨迹意外传世,皆存于唐 万岁通天帖中,书风洒脱飘逸,较小王更放纵,值得重视,这些书家,虽开创性比东晋书家稍 逊,但他们的努力和存在,深化了东晋以来的书法观念,使东晋成为一种传统。南朝碑刻康有为云“南碑数十种,只字片石,皆世稀有。既流传绝少,又书皆神妙,较之魏碑,尚觉高逸过之,况隋唐以下乎r南朝碑刻数量不多,但无论对于书风演变还是字体演变都有重要的价值。著名的作品有 爨龙颜碑 刘怀民墓志 瘗鹤铭 石井栏题字 王慕韶墓志 萧悔碑等。爨龙颜碑,刘宋时期刻,正书。全 程 宋故龙强将军护振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爨龙颜碑,较比它早刻53年 的

54、爨宝子碑隶书笔意少了很多,但作者仍有作“铭石书”的想 法,极力使之庄严,但此时已经是楷书的天下,继续保持是无力的。且时常出现如行书的笔意,所以在端朴庄重中又见灵动之气。清桂馥评 正法兼用隶法,饶有朴拙之趣康有为称之“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定为碑中神品。刘怀民墓志也刻于刘宋时,此志质朴浑厚,端庄凝重,是南朝楷书的上品,与 爨龙颜碑相距万里,书风却非常接近,可见时代风气的作用,同时也证明了并非南人下笔就弱。瘗鹤铭,宋黄伯思考证梁天监十三年刻,作者是陶弘景,遂成定论。原文就崖书石,字大小随意,行间疏密已随石之纹理,饶有天然之趣,其书萧疏远淡,无一点尘俗,与 北 朝 石门铭相 比,都可以称为书中仙品。这南

55、北两铭,有力证明了楷书的“法”不是束缚人的,如果为“法”所 缚,那是自缚。黄庭坚极推崇此刻:大字无过瘗鹤铭。石井栏题字,是梁天监十五年刻,井在江苏南京,曾归端方,现存日本有邻馆,正书七行,绝 似 瘗鹤铭,略有几分端凝,沉 毅,但不减清逸之气。桂阳王萧融墓志,及 其 妻 王慕韶墓志,是迄今出土的梁朝墓志中保存最完好的,笔法清新刚劲,结体端正灵动,用笔用刀纯熟简捷,但刀笔还在各自表现,如启功先生说还是 混合物”,康有为评 龙藏寺碑“如金花遍地,细 碎 玲 珑 移 评 此 两 志,可谓再合适不过。始兴王萧惜碑,年月残油,但萧愉卒于梁普通三年十一月,此碑当立于后,碑文楷书,结 体 稍 长,用笔筋腱挺拔

56、,康有为评 长 枪 大 戟,实 启 率 更 观 其 笔 法,风 骨 内 撼,爽健隽 利,确是隋及初唐书风之先导。南朝的艺术特色,在清朝“碑学”大盛时期,康有为大力称扬“南碑”,为近现代书法审美及实践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北朝书迹在南朝朝代频繁更替的同时,北方由北魏统治了较长的时间,北魏后来分裂成东,西魏,后又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北朝没有留下名家墨迹,但碑刻形式多样,数量 丰 富,特 色 鲜 明,在书法史上具有独特 地 位,虽然自出现以后,很长时间不被重视,但从清代开始,人们便给予了它重新的历史定位。时至今日,有至少两个方面已经得到了历史肯定:一是字体的演变,这些作品记录了北朝在楷书上的探索,证

57、明了北朝楷书是唐朝楷书得以辉煌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艺术价 值,这些作品所特有的阳刚 豪 迈,朴拙生辣的气质,是书法美的一种重要类型。如果按照时代的划分,大体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从魏武帝统一北方到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时期实际是三国西晋书风的延续,以兼楷兼隶的“铭石书”为主要风格。第 二 期,自孝文帝迁都后至魏彻底分裂,这近四十年,是魏碑最辉煌额时期,人们所推崇 郑文公碑 张猛龙碑 石门铭 龙门造像及 诸 墓 志,都出自这一时期的作品。第 三 期,自魏分 裂,至隋统一中国,斜画紧结的魏碑逐渐变成宽博散逸的面貌,而时常出现篆隶的成分,掀起复古浪潮,这 一 做 法,一直延续到隋。依照其类型,用 途,这些作

58、品可分为五大类:造 像 题 记,摩 崖 刻 石,墓 志,墓碑和神庙碑等。墓碑和神庙碑主要有:北 魏 嵩高灵庙碑 张猛龙碑等,东 魏 敬使君碑等,北齐 隽修罗碑等,北 周 华岳颂碑等。这类作品由于用途相对来说较为庄重,刻制也比较精心,而且有的作品还追求篆隶形意,因而往往以庄严整饬为特点。其尤佳者,如 张猛龙碑,享誉极高,被誉为“北碑之王造像题记的主要代表是洛阳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历来又以 龙门廿品最为燧赫,其中堪称巨迹者为 龙门四品,即 始平公造像记 魏灵藏造像记 孙秋生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这些作品多数刻制方法比较简单,似乎常常不经过书丹而直接刻写,故刀的意味比较重,被看做是“方笔”的代表,风格

59、雄放峻厚,朴实茂密,最具阳刚之美。摩崖刻石,比较集中的分别有北魏时期的 石门铭,云峰山刻石,北 齐 四山刻石及 经石峪金刚经 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等。其典型风格可分为三类。云峰山诸刻主要出于郑道昭父子之手,代 表 作 郑文公碑,体势宽展平和,用笔舒展迟重,无一丝火气。北 齐 四山刻石及 文殊经有明显采用隶书形意的意图,字形扁阔,笔画肥厚,提按不显,勾尾挑起,整体看起来从容优裕,简静平和。石门铭在陕西,王远书,继汉 石门铭风 格,笔画飘拂,具有草情篆韵,康有为誉为“飞逸浑穆之宗墓 志,最主要的是出土于洛阳邙山的元氏墓志,此外著名的有 司马景和墓志 刁遵墓志 崔敬邕墓志 张玄墓志等,邙山墓志大多刻制精

60、美,书写水平较高,从字体上看,可以代表当时楷书所达到的成熟程度,风格以秀美媚雅为主,其他墓志则风格多样,有的凝重,有的超逸,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包世臣评价北朝碑刻时与唐碑进行对比说“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北朝刻石在楷书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创造了多样的风格在楷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雄强博大的唐代书法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3 0 0 0多年间,大部分时间国家安定,经济发展,蒸 蒸 日 上,成为当时有世界影响的东方大国,在统一安定的有利条件下,书法艺术也得到了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机遇首先来自于皇帝的重视。隋炀帝虽是暴君,却 喜 风 雅,

61、特建“妙楷台”以 贮 法 书,即使下江南时也不忘将它们运走,唐高祖接收了隋内府的法书名画,又有所充实,至太宗时,更大出内府金帛购藏魏晋以来名迹,尤其是王羲之的作品。此后则天女皇,曾设“内庭习艺馆3唐玄宗倡导八分章草,扭 转 时 风,掀起唐书兴盛局面,至 晚 唐,帝王犹时时提拔书法人才。与皇室重视密切相关的是政治制度的建设,隋代开科取士,唐代进一步完善,设有“明字”科,同时在锭选官员时,以“身,书,言,判”为 标 准,其中“书”的要求是“楷法遒美”,唐代教育发达,在国子诸学中,列有“书学”一 门,学习有关文字和书法的课程,另外规定其他各学的学生每天也须学书一幅,在弘文馆等机构有时还举行专门的学习

62、班,由名家任教,与 选 官,教育相配合,国家机构中为书法人才提供了职位,中央一级有侍书学士,书学 博 士 等,在 翰 林 院,集贤馆中的官员,也有些是书法专门人才。隋唐时代出现了两种重要的复制古代法书的方法:摹和拓。这使得古代经典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有可能走向更大的范围,影响了很多学书者。在一些地区,如 敦 煌,由于抄写经文的需要,为一些人提供了接受书法教育和从事书法活动的机会,大大促进了书法的普及。隋唐时期的文学家,画 家,与书法发生了更多的联系,许多人身兼两职,另一些人对书法也时常发表意见,这不仅使得书法艺术的社会关注程度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得以从其他领域吸收有价值的观念,从而充实自己的

63、审美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地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隋唐书法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在其鼎盛时期,各体书都得到社会重视,都出现了专门家。建立了崭新的艺术风格,整体上呈现出富有开拓 性,包容性的品格,代表性书风雄强豪迈,大气磅礴,体现了时代精神,唐代书法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由魏晋南北朝到唐的过渡期,唐代书风的孕育期,唐代书风的鼎盛期,唐代书风的衰退期及向宋代的转型期。过 渡 期:隋至贞观从隋至唐初贞观年间,可以说是由魏晋南北朝向唐代书风的过渡期,这一时期国家统-,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的南北书风融合的进程加速了,康有为说隋代书法的情况是:“隋碑风神疏朗,体 格 峻 整,大开唐风。”对隋代

64、书法的描述颇为准确,隋 代 书 法,有的以北魏 为 基 础,而更加秀美,如 董美人墓志 苏孝慈墓志,丁 道 护 启法寺碑等,似乎糅合了南朝书风,下开欧阳询格局;有的则谨传南朝书家法,如 智 永 真草千字文,后来为虞世南所继承;有的出于北齐,北 周,如 龙藏寺碑 曹植庙碑等,前 者 瘦 健,已开褚遂良风范,后者体势宽博,颜真卿书风隐然欲出。唐 初 书 法,历来称“欧,虞,褚,薛 四 家,实际上“欧,虞”皆 旧 人,入唐时都已是60岁以上的老者,风格基本定型。欧 阳 询,字 信 本,曾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楷 书 最 工,称为“欧体”,结构及 其 精 密,堪称南北朝以来楷法的集大成者,

65、代表作有楷书 九成宫醴泉铭,行 书 张翰思妒帖等。欧阳询书法受养父江总启蒙,初学梁陈时风,上追“二王”,后师北齐刘琨,并参学索靖章 草,综合南碑书风,形成方整险劲的风格。楷 书 九成宫醴泉铭 化度寺碑,均为欧晚年书风成熟作品。化度寺碑作 于75岁,书法遒劲温雅,结 字,用笔轻快,灵动。较 九成宫醴泉铭轻松。清人杨守敬认为此碑是欧书中最醇古的。九成宫醴泉铭,比 化度寺碑晚刻一年,险劲严谨的特点更明显,被奉为“欧体”代 表,造型险劲而具有稳定感,点画位置轻重缓急准确无误,丝毫不能移动,极其严谨。此碑字形四周的线条多形成向字内弯曲的弧线,显得中宫紧凑,字内短笔则组成有次序的瘦长方形,长线向外伸展拉长

66、,形成字外形状斜度大,对比强烈的棱形。在行书里,更能看出欧书的特征,梦奠帖体方笔圆,气势沉着,墨色淡而不浓,秃笔 急 书,转折自如,无一笔凝滞。欧阳询书法的基本结字形态,用笔具有“二王”法 度,结字易方为瘦长,用笔易妍媚为遒劲,并吸收北朝书法险峻外露的造型。但与虞世南相比,缺少温润平和的士大夫气息。虞世南,字伯施,为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朝封永兴县公,世称“虞永兴匕其楷行皆传承智永家法,纯然东晋风流,代表作有楷书 孔子庙堂碑,行 书 汝南公主墓志稿等。虞世南深受唐太宗器重,常与之谈论书法。虞世南卒后,唐太宗痛哭不止,宣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虞世南书法温润含蓄,端庄静穆,不尚奇巧。张怀暹在 书断中曾将他与欧阳询作比 较r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孔子庙堂碑中有很多结体与欧书相似,但字形更偏瘦长,上紧下松,形 体,线条多呈外鼓形,字内空间轻松,用笔温润雅致,转折以圆为主,线条变化简洁,对比微妙含蓄。因其风格平和,不激不励,且作品存世较少,对后世影响不如欧大。汝南公主墓志稿,字形瘦长,萧散虚和,许多结字,用笔的方法与王羲之行草诸帖非常接近。此 外,欧阳询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