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G05交通路桥规范】JTST231-2-2010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0637950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PDF 页数:88 大小:2.0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G05交通路桥规范】JTST231-2-2010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新【G05交通路桥规范】JTST231-2-2010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新【G05交通路桥规范】JTST231-2-2010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资源描述:

《新【G05交通路桥规范】JTST231-2-2010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G05交通路桥规范】JTST231-2-2010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8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J T S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 T S T2 3 1 2 2 0 1 0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T e c h n i c a lR e g u l a t i o no fM o d e l l i n gf o rT i d a lC u r r e n ta n dS e d i m e n to nC o a s ta n dE s t u a r y2 0 1 0 一0 5 2 4 发布2 0 1 0 0 9 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2-2 0 1 0主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

2、程科学研究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施行E 1 期:2 0 1 0 年9 月1 日厶民殳通唆版聿土2 0 1 0 北京标准分享网 w w w.b z f x w.c o m 免费下载w w w.b z f x w.c o m关于发布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 2 2 0 1 0)的公告2 0 1 0 年第1 9 号现发布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本规程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编号为J T S T2 3 l 2 2 0 1 0,自2 0 1 0 年9 月1 日起施行。原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J T2 3 3 9 8)同时废止。本标准由部组

3、织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编制完成,由部水运局负责管理和解释,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特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二。一。年五月二十四日w w w.b z f x w.c o m修订说明修订说明本规程是在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W T2 3 3 9 8)基础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我国近年来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广泛征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并结合我国水运工程模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编制而成。本规程主要包括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波浪沿岸输沙物理模型试验、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值模拟、三维潮流泥沙数值模

4、拟、平面二维波浪潮流泥沙数值模拟和波浪沿岸输沙数值模拟等技术内容。本规程主编单位为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参编单位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河海大学。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J T2 3 3 9 8)自1 9 9 9 年5 月1 日正式实施以来,对指导和规范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试验研究方法和模拟技术,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海岸及港口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以及泥沙问题理论研究和试验技术的进步,对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交通运输部水运局组织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对该规程进行了修订。本规

5、程共分1 1 章7 3 节和4 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本规程编写人员分工如下:1 总则:吴以喜2 术语:李华国3 基本规定:吴以喜4 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韩西军5 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徐群6 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杨华7波浪沿岸输沙物理模型试验:陈国平刘子琪8 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值模拟:李蓓9 三维潮流泥沙数值模拟:李孟国1 0 平面二维波浪潮流泥沙数值模拟:李孟国1 1 波浪沿岸输沙数值模拟:张东生附录A 附录C:李孟国附录D:杨华吴以喜本规程于2 0 0 9 年2 月1 2 日通过部审,于2 0 1 0 年5 月2 4E l 发布,2 0 1 0 年9 月1 日起实施。本规程由交通

6、运输部水运局负责管理和解释。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 1 号,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技术管理处,邮政编码:1 0 0 7 3 6)和本规程管理组(地址:天津市塘沽区新港二号路2 6 1 8 号,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邮政编码:3 0 0 4 5 6),以便再修订时参考。标准分享网 w w w.b z f x w.c o m 免费下载w w w.b z f x w.c o m目次目次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4)3 1 一般规定(4)3 2 模拟试验研究大纲(5)3 3 仪器设备(5)3 4 模型试验记

7、录(5)3 5 资料整理与分析(5)3 6 模拟试验研究报告(6)3 7 技术资料归档(6)4 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7)4 1 基本资料(7)4 2 模型设计(7)4 3 模型制作的准备工作(9)4 4 模型制作(1 0)4 5 模型试验设备(1 1)4 6 模型验证试验及精度控制(1 1)4 7 模型水流特性试验(1 2)4 8 方案试验(1 2)4 9 试验成果分析(1 3)5 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1 4)5 1基本资料(1 4)5 2 模型设计和模型沙的选择(1 4)5 3 模型制作(1 6)5 4 模型试验设备(1 6)5 5 模型验证试验及精度控制(1 6)5 6 方案试验及精度

8、控制(1 7)5 7 试验成果分析(1 7)6 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1 9)6 1 基本资料(1 9)6 2 模型设计(1 9)6 3 模型制作(2 0)w w w.b z f x w.c o m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22 0 1 06 4 模型试验设备-6 5 模型验证试验及精度控制6 6 方案试验及精度控制6 7 试验成果分析7 波浪沿岸输沙物理模型试验7 1 基本资料7 2 模型设计7 3 模型制作7 4 模型试验设备7 5 模型验证及冲淤时间比尺的确定7 6 方案试验7 7 试验成果分析8 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值模拟8 1 基本资料8 2 基本方程

9、8 3 计算模式8 4 计算域的确定及网格剖分8 5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8 6 基本参数的确定8 7 验证计算及精度控制8 8 方案计算8 9 成果分析9 三维潮流泥沙数值模拟9 1 基本资料9 2 基本方程9 3 计算模式9 4 计算域的确定及网格剖分9 5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9 6 基本参数的确定9 7 验证计算及精度控制9 8 方案计算9 9 成果分析1 0 平面二维波浪潮流泥沙数值模拟1 0 1 基本资料1 0 2 基本方程l O 3 计算模式1 0 4 计算域的确定及网格剖分,;i )加殂,一H 勉勉丝弘巧巧巧拍卯卯卯勰勰凹如引姒”勉弛弛弘弘弭弘硒弘卯强勰勰明鲫;(;标准分享网 w

10、w w.b z f x w.c o m 免费下载w w w.b z f x w.c o m目次1 0 5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1 0 6 基本参数的确定1 0 7 验证计算及精度控制1 0 8 方案计算1 0 9 成果分析1 1 波浪沿岸输沙数值模拟1 1 1 基本资料1 1 2 基本方程1 1 3 计算模式1 1 4 网格剖分1 1 5 边界条件1 1 6 计算波要素及水位的确定1 1 7 验证计算11 8 方案计算1 1 9 成果分析附录AA D I 法计算模式附录B 三角元法计算模式附录C 三维潮流泥沙垂向坐标变换法的计算模式附录D 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附加说明本规程主编单位、参加单位、主要

11、起草人、总校人员和管理组人员名单-一(6 5)附条文说明(6 7)甜钙钙甜甜钳钙帖拍铂钾钾犍鲋斛w w w.b z f x w.c o m1总则1 0 1 为规范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为水运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本规程。1 0 2 本规程适用于海岸与河口水运工程建设项目的潮流、泥沙模拟研究。1 0 3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研究工作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标准分享网 w w w.b z f x w.c o m 免费下载w w w.b z f x w.c o m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2 2 0 1 0

12、2术语2 0 1 海岸以海洋动力作用为主的近岸地带。2 0 2 河口海洋动力和河流动力共同作用的区域。2 0 3 模拟技术模仿自然界物质运动和变化规律的技术,包括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2 0 4 物理模型将研究对象按满足一定相似条件或相似准则缩制而成的模型,又称实体模型。2 0 5 数值模拟针对研究对象和需要研究问题的数学方程式,按给定的定解条件进行数值求解的方法,又称数学模型。2 0 6 潮流定床物理模型模拟潮汐水流运动的定床物理模型。2 0 7 潮流泥沙物理模型模拟在潮流动力作用下泥沙运动的物理模型。按模型床面的可动性可分为定床模型与动床模型;按模拟泥沙运动形态可分为悬沙模型、底沙模

13、型和全沙模型。2 0 8 潮流悬沙淤积定床物理模型模拟在潮流动力作用下研究区域发生悬沙淤积变化的定床物理模型。2 0 9 潮流泥沙动床物理模型床面铺有适当厚度的模型沙,模拟在潮流动力作用下床面冲淤变化的物理模型。2 0 1 0 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床面铺有适当厚度的模型沙,模拟在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床面冲淤变化的物理模型。2 0 1 1 波浪沿岸输沙物理模型床面铺有适当厚度的模型沙,模拟在波浪动力作用下沿岸输沙的物理模型。2 0 1 2 模型比尺原型与模型各对应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2 0 1 3 正态模型长、宽、高都按同一几何比尺缩小的物理模型。2 0 1 4 变态模型水平比尺大于垂直比尺的物

14、理模型。2w w w.b z f x w.c o m2 0 1 5 模型变率模型水平比尺与垂直比尺之比值。2 0 1 6 几何相似模型与原型的线性度量之间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2 0 1 7 重力相似模型与原型内惯性力与重力在相应方向上的分量比值相等。2 0 1 8 阻力相似模型与原型内阻力与重力在相应方向上的分量比值相等。2 0 1 9 动力相似两个几何相似体系的液流中,相应质点所受性质相同的作用力保持着固定的比例关系,即力场的几何相似。2 0 2 0 运动相似两个几何相似体系的液流中,相应质点迹线几何相似,而且质点流过相应线段所需的时间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即速度场的几何相似。2 0 2 1

15、床面冲淤变形相似模型床面在一定相应时段内与原型床面冲淤部位和冲淤变化相似。2 0 2 2 模型沙物理模型中按相似条件模拟悬沙和底沙的固体颗粒材料,有天然沙和轻质沙两种。2 0 2 3 边界条件物理模型或数值模拟中边界上水位、水流、波浪和泥沙等控制条件。2 0 2 4 初始条件模型试验或数值模拟开始时所采取的水位、水流、波浪和泥沙等起始状态。2 0 2 5 加糙调整物理模型床面糙率以满足模型水流阻力相似条件的措施。2 0 2 6 密排加糙将沙、砾或卵石等紧密排列在模型床面上的加糙方式。2 0 2 7 有间距加糙将砾、卵石或人工块体等按一定间距排列、均匀粘牢在模型床面上的加糙方式。2 0 2 8

16、桩点法根据规则的网格节点高程塑造模型地形的制模方法。2 0 2 9 断面法根据断面地形变化塑造模型地形的制模方法。2 0 3 0 验证试验和验证计算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中为检验和校正模型与原型相似程度的试验或计算。标准分享网 w w w.b z f x w.c o m 免费下载w w w.b z f x w.c o m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 2 2 0 103基本规定3 1 一般规定3 1 1 模拟研究应根据工程项目情况、研究目的和要求收集工程海区的气象、水文、波浪、泥沙运动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等相关资料,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勘测。3 1 2 模拟方法应根据海

17、岸与河口不同工程性质、研究阶段和当地的水文、泥沙、地形等自然条件确定。重要工程应同时采用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进行研究。3 1 3 研究海岸与河口各种工程措施对工程区域及其附近水域的潮位、流场的影响宜采用潮流定床物理模型。3 1 4 研究工程区域及其附近水域的泥沙冲淤变化程度及分布,宜在潮流定床模型方案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泥沙物理模型。3 1 5 泥沙物理模型动床部分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工程影响范围确定,并应覆盖工程关注的影响范围。3 1 6 泥沙物理模型宜根据泥沙输移动力、泥沙输移形态和床面冲淤变化的特点,按下列情况选择:(1)当工程区域潮流动力较弱且周围波浪掩护条件较好,工程区域床面地形以

18、悬沙淤积为主时,采用悬沙淤积定床物理模型;(2)当工程区域潮流动力较强,周围波浪掩护条件相对较好,床面冲淤变化以悬沙为主,采用悬沙动床物理模型;当床面冲淤变化以底沙运移为主,采用底沙动床物理模型;(3)当工程区域潮流动力和波浪掀沙作用较强,床面有冲淤变化,并以悬沙运动为主,采用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3 1 7 研究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沙质海岸的岸滩演变问题,宜采用波浪沿岸输沙物理模型。3 1 8 海岸与河口潮流数值模拟根据工程性质、技术要求和工程区域潮流、径流具体情况,可采用平面二维潮流数值模拟计算,局部潮流流态较为复杂的区域可采用三维潮流数值模拟计算。3 1 9 海岸与河口的泥沙数值模拟根据工程

19、性质、技术要求和工程区域潮流、径流和波浪动力及泥沙运动具体情况可采用平面二维泥沙数值模拟计算,潮流流态及泥沙运动复杂的局部区域可采用三维泥沙数值模拟计算。3 1 1 0 沙质海岸由波浪作用引起的岸滩演变和工程泥沙冲淤变化宜采用波浪泥沙数值模拟计算。3 1 1 1 在考虑潮汐大、中、小潮作用时,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潮流模拟应同时考虑与河口4w w w.b z f x w.c o m3 基本规定下泄不同频率径流的组合作用。3 1 1 2 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泥沙模拟应同时考虑河道下泄泥沙对工程区域泥沙冲淤的影响。3 2 模拟试验研究大纲3 2 1 模型试验应根据试验的目的和要求编制模拟试验研究大纲。3 2

20、 2 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大纲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研究目的和要求、依据的技术标准、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内容、模型设计、基本资料、设备及量测仪器、主要研究人员、研究进度计划、预期目标和研究成果。3 2 3 数值模拟研究大纲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研究目的和要求、依据的技术标准、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内容、基本资料、主要研究人员、研究进度计划、预期目标和研究成果。3 2 4 重要工程试验研究大纲应包括国内、外研究水平等内容。3:3 仪器设备3 3 1 模型试验设备和测量仪器应根据试验研究要求和内容、量测精度确定。3 3 2 模型试验设备的选择应满足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的要求。3 3 3

21、模型试验测量仪器应包括水位、流速、流向、流量、波高、含沙量、温度、盐度、地形和流场等测量仪器,并应根据试验要求、测量精度、模型布置确定模型使用测量仪器的种类、型式和数量。3 3 4 试验使用的测量仪器应通过检验和率定,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试验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3 4 模型试验记录3 4 1 模型试验记录应根据不同试验要求和内容制定相应的表格,并按归档要求填写。记录值发生错误应划掉重写,不应涂改,原始记录不应藿抄。记录应及时整编、校核和装订成册。3 4 2 采用计算机控制、采集和数据处理的试验记录,应根据试验要求和内容编制不同的文件程序块,将试验过程中间和最终成果分别保存或按一定表格形式输出打印,

22、最终应形成数据档案文件。3 4 3 模型试验记录应包括关键部位工程前后的录像和照像资料。3 5 资料整理与分析3 5 1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应包括原型资料和模拟试验资料两部分。3 5 2 收集、整理和分析原型资料的范围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内容确定,其范围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及邻近海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海岸与河口演变状况、已建和拟建工程的情况;5标准分享网 w w w.b z f x w.c o m 免费下载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 2 2 0 10(2)工程及邻近地域的气象资料,主要包括风要素的特征值及其频率,台风和寒潮大风的路径、强度、历时和影响

23、次数的统计;必要时还包括历史天气图等;(3)河口附近工程区域河道径流及输沙特征值资料;(4)工程及邻近海域的波浪及其特征值;(5)工程及邻近海域的潮汐、潮流特征;(6)工程及邻近海域的泥沙运动及冲淤变化特征;(7)工程及邻近海域床面沉积物类型及泥沙物理力学特征值;(8)工程及邻近海域物理模型验证试验或数值模拟验证计算采用的潮位、流速、流向、含沙量和地形等资料。3 5 3 模拟研究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并论证采用资料的可靠性和代表性。3 6 模拟试验研究报告3 6 1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封面,主要包括报告全称、编号、编制单位名称和日期等;(2)单位资质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24、(3)扉页,主要包括单位负责人、单位技术负责人、报告审查人、项目负责人、主要参加人、报告编写人等;(4)摘要;(5)目次;(6)正文;(7)参考文献和资料。3 6 2 试验报告正文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1)前言,包括项目背景、研究工作目的、依据、工作内容、主要工作方法、所采用的基本资料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2)工程海域自然条件,阐述工程及邻近海域的自然条件及其特征等;(3)模型设计或数值模拟方法;(4)模型制作或建立;(5)模型验证资料选取及验证试验;(6)试验方案、方案试验或模拟计算及成果分析;(7)结语,对研究成果的概括、总结,提出结论性的意见和建议。3 7 技术资料归档3 7 1 工作

25、完成后技术资料应及时归档。3 7 2 归档资料应按项目招标书、投标书、中标书、合同、技术要求,研究大纲、技术资料,模型设计、验证试验或验证计算、方案试验或方案计算、终结试验或终结计算、研究成果报告,报告成果审批表、项目技术评审意见书等进行整理。3 7 3 归档资料应符合国家科技档案归档的有关规定。64 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4 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4 1 基本资料4 1 1 水深地形图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4 1 1 1 制模应采用近期有代表性的水深测图资料,用图范围应超出研究区域。4 1 1 2 测图时间宜与水文测验时间相近,地形相对稳定的研究水域,时间间隔可适当放宽。4 1 1 3 测图比尺宜

26、采用1 5 0 0 0 1 2 5 0 0 0,其中试验区测图比尺宜采用1 2 0 0 0 1 1 0 0 0 0,测图应换算为统一的高程基准面和坐标系。4 1 1 4 分析研究用图应包括试验研究工程区域在内的历次测图和海图。4 1 2 水文泥沙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4 1 2 1 全潮同步水文、泥沙测验资料应满足下列要求:(1)模型试验范围内水文测点垂线数量、垂线布置根据试验区地形特征、潮流复杂程度、范围大小和验证试验要求确定,测点垂线不少于5 条,重要控制断面测点垂线不少于3 条:(2)水文测点垂线处进行洪、枯季或代表性季节大、中、小潮全潮同步水文泥沙测验;(3)模型试验范围内潮位站不少于2

27、 个,潮位观测时间与全潮水文测验同步;(4)水文测点垂线和潮位站布置、观测内容、方法和要求以及使用的仪器设备按试验研究要求确定,并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 T J2 0 3)的有关规定;采用A D C P 等声学、激光测流、测沙仪器时,进行必要的率定和比对工作。4 1 2 2 邻近河1 3 或河1 3 有径流汇入的模型应包括河道洪水期在内的水文泥沙资料和相应于全潮同步水文测验期的径流量、输沙量资料。4 1 2 3 在河口或海域有水流分汉时,模型试验范围内应有断面流量及流量分配资料,并应有大潮或中潮期的涨、落潮流路和相应的潮位观测资料。4 1 3 基本资料应有工程设计方案及其说明。4

28、 2 模型设计4 2 1 潮流定床物理模型应满足几何相似、重力相似和阻力相似条件,相应比尺应按下列公式计算:l 平面比尺Ar2(,p(4 2 1-1)7标准分享网 w w w.b z f x w.c o m 免费下载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 2 2 0 1 0垂直比尺流速比尺糙率比尺水流时间比尺流量比尺潮量比尺(4 2 1 2)(4 2 1-3)(4 2 1-4)(4 2 1 5)(4 2 1 6)(4 2 1-7)式中A,平面比尺;f。原型长度;Z。模型长度;A。垂直比尺;,原型水深;。模型水深;A。流速比尺;A,。糙率比尺;A,水流时间比尺;A。流量比尺;A

29、。潮量比尺。4 2 2 模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4 2 2 1 模型水流雷诺数应大于1 0 0 0。4 2 2 2 模型试验浅滩段最小水深应大于2 O c m。4 2 2 3 模型糙率宜控制在0 0 1 2 0 0 3 0。4 2 3 模型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4 2 3 1 在潮汐模型中,模型试验段周围应有过渡段。在单边界或双边界生潮模型中,试验段两侧均应有过渡段;在四周为敞开海域作为边界时,则四周均应有过渡段。过渡段宽度及长度应保证试验段水流运动相似。4 2 3 2 模型试验段范围应根据试验目的、要求和现场潮流具体情况确定,其范围应包括工程及其可能影响区域。当试验段有建筑物时,岸滩范围的宽度

30、和长度宜大于3 倍建筑物的凸出部分长度。4 2 4 模型比尺应符合下列规定。4 2 4 1 海岸与河口潮流模型宜采用变态模型,模型变率可取3 1 0。4 2 4 2 模型平面比尺应根据模型范围、试验目的和要求、试验场地大小和布置确定,模型平面比尺宜在1 0 0 0 以内。4 2 4 3 模型垂直比尺应根据模型相似准则和设计规定、仪器测验精度等,结合生潮设备生潮能力、径流设备供水能力和水库蓄水量等因素综合确定。当模型需进行泥沙试Rk舻舻一舻凡一舻Mm=rni口AAAAA 4 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验时,垂直比尺应兼顾模型沙的选择。4 2 5 模型糙率应通过原型床面糙率和糙率比尺计算确定。当模型床面

31、材料糙率达不到要求时,宜采用有间距加糙或密排加糙等。4 2 6 模型潮汐控制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4 2 6 1 在河口或邻近河口海域整体潮流模型中,下边界应采用潮位控制,上边界宜用扭曲水道模拟潮区界段的长度和容积。4 2 6 2 在河口或海域潮流模型中,试验段较长且上、下边界采用潮位控制时应采取减小潮波反射影响的措施。4 2 6 3 在河口潮流模型中,试验段较短、局部工程需放大时,下边界宜采用潮位控制,上边界宜采用流量控制。4 2 6 4 工程试验区域有旋转流时,下边界宜采用流量控制,上边界宜采用流量或潮位控制。4 2 7 模型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4 2 7 1 模型边界条件应与天然潮流情

32、况相吻合,生潮应根据工程要求、现场潮流方向、边界情况和模型试验场地、试验设备等具体情况采用单边、双边或多边的控制方式。4 2 7 2 在有径流汇人的河口和海岸,模型下边界宜采用潮位控制,上边界可采用扭曲河段模拟纳潮量,并在扭曲河段末端施放径流,也可采用流量控制方法控制其纳潮量和径流量。4 2 7 3当模型范围仅为河口一段或靠岸一侧,涨、落潮流为往复流时,应采用双边界生潮控制。4 2 7 4 当模型试验范围处于海岸或河口的开敞部分且流态复杂时,应扩大模型范围或进行三面边界流量调节模拟控制。4 2 7 5 当模型试验范围处于海域当中,且水流状况较复杂时,模型应以涨、落潮主流向方向布置,两端采用流量

33、或水位控制,模型两侧进行边界流量调节模拟控制。4 2 7 6 在模型生潮进出口处和河口边界处应满足模型进出口段水流平顺、潮位变化连续的要求。模型生潮方向应与天然涨、落潮潮流方向基本一致,若不一致可采用人工方法进行调整,但需要调整的角度不宜大于1 5。4 2 7 7当模型中有径流下泄或余流较强时,在模型边界外应配置水量平衡调配管路和控制系统,及时将多余水量调出到模型外水库(蓄水池),保证模型试验用水量的正常循环。4 3 模型制作的准备工作4 3 1 模型平面布置图应根据模型设计绘制,并应包括生潮设备、供水循环系统、管路、阀门位置等。4 3 2 模型制作施工组织计划应根据模型设计及模型平面布置编制

34、。4 3 3 平面控制导线和水深控制断面的布设、断面数据的摘取应在整理与拼接的水深图上进行。9标准分享网 w w w.b z f x w.c o m 免费下载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 2 2 0 1 04 3 4 平面控制导线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4 3 4 1 弯曲、分汊河道模型宜采用三角形导线网或平行导线控制。4 3 4 2 顺直河口和海岸宜采用直导线控制。4 3 4 3 模型中除应布置主导线外还应布置辅导线,导线应能够覆盖控制模型内全部位置。4 3 5 模型地形控制根据地形变化复杂程度,可采用断面法、桩点法或等高线法,也可几种方法混合使用。地形的控制应符合

35、下列规定。4 3 5 1变化剧烈、滩槽交错、坡度较大的地形应采用断面法控制,断面布设宜垂直于主、辅导线,断面间距宜采用0 5 1 O m;地形复杂的地方可适当加密。4 3 5 2 较规则、起伏变化不大、岸线较平顺的地形可采用桩点法控制,桩点间距宜采用1 O m。4 3 5 3 断面或桩点问的特殊地形可采用等高线法控制。4 3 6 导线长度及导线点至各断面距离应与坐标网络计算值一致,不一致时,应对量取距离按坐标计算值进行修正。4 3 7 断面或桩点应依次进行编号,水深应沿断面线摘取。4 3 8 模型断面板可采用三合板或镀锌板等材料制作。断面板应标明断面号、水深点水深及距离、主辅导线位置。断面裁剪

36、应与断面线平齐,允许偏差应为0 5 m m。4 3 9当断面处于方案挖深或局部动床处时,断面宜做成双层,其厚度应按工程方案或冲刷深度要求确定。4 4 模型制作4 4 1 模型场地地基不均匀沉降不应超过制模精度,模型场地的设置应考虑风、雨等自然条件对试验的影响。4 4 2 模型制作应进行导线放样,固定主辅导线点,并进行平差计算,断面或桩点放样应在主辅导线问进行。4 4 3 模型制作应设置2 3 个固定水准点,固定水准点应设置在模型范围外便于观测、不易碰撞且不沉降的地点。试验场地地坪的起始基面应根据模型最大水深或开挖水深加5 l O e m 确定。4 4 4 模型边墙应按模型规划断面宽度砌筑,并应

37、高于模型最高潮位1 0 1 5 e r a。4 4 5 断面或桩点应按放样断面线或桩点位置架设固定,其高程应采用水准测量控制。4 4 6 模型宜采用易密实的砂、煤灰等材料充填并充分压实,并按断面或桩点高程预留水泥砂浆粉面及加糙厚度。4 4 7 模型水泥砂浆粉面宜分刮制粗模、粉面两次进行,并应注意施工缝搭接和与边墙的连接。4 4 8 断面或桩点位置和高程应在模型刮制粗模后进行复核,微地形应符合测图,断面或桩点位置和高程应在制模完成后进行校核,并有完整的记录。4 4 9 制模断面和桩点高程允许偏差应为1 O m m,平面位置允许偏差应为1 O c m。I n4 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4 4 1 0

38、加糙应满足模型糙率设计要求。4 5 模型试验设备4 5 1 潮流模型试验主要设备应包括生潮系统、供水循环系统和微机控制、采集及处理系统,以及潮位、流速、流向和表面流场测量仪器等,模型试验辅助设备应包括流速仪率定水槽、波流水槽等。4 5 2 模型生潮系统应根据试验场地固定设备状况、模型边界条件与布置要求选择一种或多种形式组合使用。生潮系统的生潮能力应满足模型中涨、落潮最大流速变化和最大潮量的要求。4 5 3 生潮系统应配置相应的生潮设备、潮水箱或水库。生潮设备的生潮能力、潮水箱或水库的贮水量可分别按下列公式估算:Q。(。)。(h)。B。+Q o(4 5 3-1)W B。z。(h)。一(h。)。+

39、w i(4 5 3-2)式中Q。模型中流量(m 3 s);(k。)。模型中最大流速(m s);(h)。模型中最大水深;(h)。最小水深(m);曰。模型过水断面宽度(1 1 1);仇使生潮尾门或潮水箱阀门处于正常状态而需要的富裕泄水量(m 3);肛潮水箱或水库的贮水量(m 3);2。模型长度(m);潮水箱或水库与供水、回水系统容积的富裕量(n 1 3)。4 5 4 供水循环系统应满足模型或水槽试验用水量和循环的要求,并有一定的富裕量;有双边或多边界生潮时,潮流模型应设置水量循环调配系统。4 5 5 模型应根据试验要求配备微机控制、采集及处理系统。模型生潮系统应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生潮控制潮位站应

40、设置在靠近生潮设备处。4 5 6 潮位仪、流速仪或流速流向仪应根据原型潮位、潮流站观测位置进行设置。4 5 7 供水系统和流量控制方式应根据模型径流量大小和场地具体布置情况选择。供水系统供水流量应大于模型生潮流量,并设置适当的集水系统。4 5 8 仪器设备应在安装完毕、单独检查和调试后联合调试运转。4 6 模型验证试验及精度控制4 6 1 模型生潮控制站应有边界潮汐水位过程或流量过程。当缺乏此类资料时,可采用邻近站位资料推算或用数值模拟计算资料。4 6 2 模型潮汐时间过程应按水流时间比尺控制,潮位变化应按模型垂直比尺控制。4 6 3 模型应根据现场观测资料进行验证试验,内容应包括潮位、流速、

41、流向、流路和局部流态。l l标准分享网 w w w.b z f x w.c o m 免费下载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 2 2 0 1 04 6 4 模型验证试验必须重复进行2 3 次,并应取有效测次的平均值作为成果。成果应以图、表等形式表示。4 6 S 模型验证试验偏差换算成原型数值应满足下列精度要求:(1)潮位,高低潮时间的相位允许偏差为0 5 h,最高最低潮位值允许偏差为1 0 c m:(2)流速,憩流时间和最大流速出现的时间允许偏差为0 5 h,流速过程线的形态基本一致。测点涨、落潮段平均流速允许偏差为1 0;(3)流向,往复流时测站主流流向允许偏差为1

42、0。,平均流向允许偏差为1 0。;旋转流时测站流向允许偏差为1 5。;(4)流路与原型观测资料趋向一致;(5)断面潮量允许偏差为1 0。4 6 6 当模型验证试验个别测站流速、流向、潮位结果超出允许偏差时,应对比现场实测资料,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当模型范围较大,验证测站较多,自然条件较复杂时,模型验证超出允许偏差的测站不得超过总验证测站的2 0,且其位置不得集中在试验研究的关键部位。4 7 模型水流特性试验4 7 1 水流特性试验的测站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4 7 1 1 潮位、流速观测站应根据试验要求布设。4 7 1 2 拟建港池、航道、导堤等工程区域及上、下游断面应布设流速

43、测站,其位置和数量应能反映工程前、后流场变化和工程影响范围。4 7 1 3 工程区上、下游不同地点应设置潮位站。4 7 2 水流特性试验宜选用实测的代表潮型,观测内容可包括潮位、流速、流向、流路、流态等。4 7 3 水流特性试验必须重复进行2 3 次,并应取有效测次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且高、低潮位允许偏差应为0 1 0 m,潮段平均流速允许偏差应为5。4 8 方案试验4 8 1 方案试验应按工程设计方案、代表潮型和径流组合依次进行,并应根据试验结果进行调整、优化。4 8 2 方案试验观测的内容和方法应符合第4 7 节的规定。测站的数量可随方案的位置适当增减。4 8 3 方案试验的成果应包括下

44、列内容:(1)河口及河道水域各潮位站潮位变化,包括最高、最低潮位的变化量,潮汐相位的变化;(2)各测站流速、流向的变化,包括各方案涨、落潮潮段平均流速值和变化量,流向变化量,涨、落潮最大流速及变化量、历时和平面分布图;1,4 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3)流路及流态的变化,包括主要方案工程附近流路或流态的变化;(4)必要时增加各方案潮量或流量的变化。4 9 试验成果分析4 9 1 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应根据试验结果,按照项目试验目的和要求,结合现场潮流泥沙水力特性、波浪、风况等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变化等具体情况,从潮位、流速、流向、流态等方面综合分析论证各方案的优劣,提出优化方案或推荐方案,以及具体实

45、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办法。标准分享网 w w w.b z f x w.c o m 免费下载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22 0 1 05 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5 1 基本资料5 1 1 潮流泥沙物理模型所需要的制模地形、水流等资料应符合第4 1 节的规定。5 1 2 泥沙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1)研究区域与水文全潮测验同步的各站分层含沙量观测资料;(2)研究区域每个控制性水边界至少有一条测站与试验区水文全潮同步的洪、枯季大、中、小潮潮流、含沙量同步观测资料;(3)河口及邻近河口水域河道多年的各月径流量及输沙量资料;(4)工程区不同风况和波浪条件下实测的含沙

46、量分布资料;(5)研究区域洪、枯季或夏、冬季底沙和悬沙粒径及级配资料;(6)研究区域底沙、悬沙的沉降速度和起动流速等资料。5 1 3 研究区域内针对研究的对象至少应有2 次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水下地形图资料。地形图比尺宜为1:2 0 0 0 1:5 0 0 0;当研究对象范围较大时,地形图比尺可放宽至1:1 0 0 0 0;当地形变化较明显时,可采用固定断面测量资料。5 1 4 河口地区盐度资料应按不同季节、不同潮型进行收集。5 1 5 工程区域应有波浪观测及分析、计算成果资料,并应包括多年平均波要素、不同波向频率及波高波向频率,不同重现期、不同方向的设计波要素和风暴潮资料等。5 2 模型设计和模

47、型沙的选择5 2 1 模型设计应按下列要求做好准备工作:(1)收集与分析研究区域河道径流及输沙、风、浪、潮汐、潮流、底质、泥沙运动、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资料,掌握研究区域动力条件和地形冲淤变化规律;(2)根据试验的目的和要求,分析研究区域海岸类型、泥沙运动形态,确定采用泥沙模型的类别。5 2 2 潮流泥沙物理模型中泥沙运动及输移宜满足下列相似条件:(1)泥沙起动相似A n=Av(5 2 2 1)(2)泥沙扬动相似1 4Ar,=Ar(3)泥沙沉降相似5 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4)泥沙悬浮相似(5)悬沙挟沙能力相似(6)底沙单宽输沙率相似(7)悬沙床面变形相似(8)底沙床面变形相似A。:“拿A。=

48、A。A,=A;A G=A G 扎=氟、A Az A A。2 F式中A。泥沙起动流速比尺;A。流速比尺;A。,一泥沙扬动流速比尺;A。泥沙沉降速度比尺;A,平面比尺;A。垂直比尺;A。模阻流速比尺;A,含沙量比尺;A。挟沙力比尺;A。底沙输沙率比尺;A。一底沙输沙力比尺;A。悬沙冲淤时间比尺;A,水流时问比尺;A。泥沙干容重比尺;A 底沙冲淤时间比尺。5 2 3 潮流泥沙模型设计除按第4 2 节的规定执行外,尚应根据研究要求选择第5 2 2条中的相似条件。5 2 4 悬移质泥沙运动相似应满足沉降相似和悬浮相似。变态模型可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在沉降相似和悬浮相似中选择主要的相似条件,或在两者之间折中

49、处理;研究分水分沙问题时,泥沙运动相似应以满足泥沙起动、扬动、悬浮、挟沙能力和悬沙床面变形的相似要求为主;研究沉降性质问题时,泥沙运动相似应以满足泥沙起动、扬动、沉降、挟沙能力和悬沙床面变形的相似要求为主。5 2 5 悬沙淤积定床物理模型泥沙运动相似应满足泥沙沉降和悬沙床面变形相似要求。15标准分享网 w w w.b z f x w.c o m 免费下载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22 0 105 2 6 动床泥沙物理模型泥沙运动相似应满足第5 2 2 条规定的相似要求。5 2 7 泥沙物理模型中水流挟沙能力和床面变形相似条件叮按地形验证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5 2

50、8 模型沙应根据原型泥沙粒径、水力特性、挟沙能力或输沙率等特征,按模型比尺和试验要求选择。以淤积为主的悬沙淤积物理模型宜按沉降相似选沙;悬移质动床物理模型宜按沉降相似为主并兼顺起动相似条件选沙;推移质动床物理模型宦按起动相似条件选沙;全沙模型宜按悬沙沉降相似和推移质起动相似选沙。5 2 9 模型沙的密度、重度、粒径大小和沉降速度、起动流速等性能指标应通过预备试验测定。5,2 1 0 原型沙的沉速、起动流速宜采用现场取底质表层泥样通过试验测定,有经验时也可采用合适的公式计算。5 2 1 l 模型沙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几何特性应保持稳定。5 3 模型制作5 3 1 模型制作应符合第4 3 节和第4 4

51、 节的有关规定。5 3 2 模型动床范围宜做成固定底层和可动面层两层。固定底层应充分考虑模型可能出现的最大冲刷深度,其高程宜低于最大冲刷深度5 1 0 c m。5 3 3 模型动床的范围应覆盖工程需要的范围,定床与动床之间应设置过渡带。5 3 4 模型的深槽部分应预留充、排水孔。5 3 5 模型加糙宜按第4 2 5 条的规定执行,动床部分的床面糙率不足时可在水面或水中加铅丝等物加大糙率。5 4 模型试验设备5 4 1 模型试验设备应符合第4 5 节的有关规定。5 4 2 泥沙物理模型试验应设置浑水加沙系统,并应配备测沙仪、泥沙颗粒分析仪、地形仪和其他的淤积量测量设备等。5 4 3 采用地形仪观

52、测地形冲淤变化时,模型试验段的两侧应安置水平导轨。5 5 模型验证试验及精度控制5 5 1 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应在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应符合第4 6 节至第4 9 节的规定。5 5 2 潮流泥沙物理模型的泥沙验证试验应包括试验段的泥沙运动与床面冲淤变化的相似性。5 5 3 模型试验时进水与退水不应破坏床面地形。5 5 4 模型试验应根据原型泥沙运动情况合理设置加沙断面,加沙断面应距试验段有一定距离。5 5 5 模型加沙量的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1 65 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1)悬沙淤积、悬沙冲淤动床模型根据天然的含沙量过程线,按含沙量及时间比尺估算模型进口加

53、入的沙量,实际加沙量要经过床面冲淤验证最后确定;(2)根据地形验证,调整含沙量或输沙量比尺和冲淤时间比尺;(3)底沙动床模型根据实测资料或经验公式,预估底沙输沙量,其数量、过程和相应比尺由地形验证最后确定。5 5 6 模型验证试验应随时测定模型中含沙量及相应的有关参数。5 5 7 模型的试验潮型和试验时间控制应满足下列要求:(1)模型试验选择合适的大、中、小潮或混合潮作为代表潮型;(2)模型试验按水流时间比尺控制潮汐水流过程,按泥沙冲淤时间比尺控制泥沙试验时间。5 5 8 模型试验区域内的地形冲淤量和冲淤变化应分区段测量。5 5 9 模型的冲淤部位应与原型基本符合,总冲淤量的允许偏差应为2 0

54、,单纯淤积的模型允许偏差应为1 5。5 5 1 0 当一次试验获得模型的冲淤地形和冲淤量与原型基本相似之后,模型应进行重复试验,两次试验的偏差不得大于1 0。5 6 方案试验及精度控制5 6 1 方案试验应按验证试验确定的水、沙条件进行比选和优化。推荐方案应进行不同水沙组合试验。5 6 2 潮汐河V I 的不同水沙条件应包括中水年、枯水年及丰水年3 种,重要的工程还应包括特大洪水年和风暴潮的影响。5 6 3 河口及邻近河V I 区域,泥沙淤积形态为河道径流输沙时,可将泥沙动床改变为定床铺沙,观测在动力作用下泥沙的冲淤变化,定性比较各方案的优劣。5 6 4 方案试验时,模型加沙量控制应满足下列要

55、求:(1)一个全潮周期断面的底沙输沙量允许偏差为2 0,全试验期总输沙量允许偏差为5;(2)测站在一个涨落潮周期内悬沙含沙量的允许偏差为3 0,总输沙量的允许偏差为5。5 6 5 模型试验应记录潮位、流量、沙量控制的状态,并观察水流与泥沙运动状态受工程建筑物影响的情况。5 6 6 方案试验的测量方法和精度控制应与验证试验相同,选择的推荐方案应做重复试验。5 7 试验成果分析5 7 1 试验出现异常数据应进行重复试验。5 7 2 潮流泥沙物理模型应分析泥沙的冲淤变化、各部位冲淤量、平均冲淤厚度和最大冲淤厚度,并比较各工程方案的优劣。1 7标准分享网 w w w.b z f x w.c o m 免

56、费下载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 2 2 0 1 05 7 3 试验方案应说明工程布置特点,并应对工程前、工程初期和工程后期的地形、流速、流向和流态进行比较。5 7 4 物理模型应从水流、泥沙运动、地形冲淤变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推荐方案。6 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6 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6 1 基本资料6 1 1 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所需要的地形、水流、泥沙等资料应符合第4 1 节和第5 1 节的有关规定。6 1 2 研究区域应有风浪条件下的水体含沙量及分布资料。6 1 3 研究区域或临近海域应有一年或多年的波浪观测统计资料。6 1 4当仅有不同季

57、节的短时资料时,研究区域波浪观测资料应与邻近海域长期波浪观测站观测资料建立同步相关关系。6 1 5 工程区域应有不同年份与季节的水深测量或断面资料,并应有台风、寒潮大风等恶劣气象条件下海区含沙量资料和海床冲淤地形变化的测量资料。6 2 模型设计6 2 1 模型设计前的资料分析、研究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水域潮汐、潮流运动、波浪动力的特征值统计、分析;(2)工程水域含沙量平面、垂线分布特征以及泥沙运动的形态;(3)工程水域泥沙输移、地形冲淤变化与水动力条件的关系;(4)年平均代表波向、代表波高及频率的确定,恶劣气象条件下的波向、代表波高等参数的确定。6 2 2 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设计除应符

58、合第4 2 节和第5 2 节的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相似条件:(1)波浪运动相似波浪折射、波浪陡度、波浪传播速度相似A =A H=A A 氏=A y 2=A:“A,=A A。=A y 2A 坼=Ac。=A:,2波浪绕射、波浪反射相似A=A f=A(2)波浪破波水深与破波波高相似(6 2 2 1)(6 2 2-2)(6 2 2 3)(6 2 2-4)(6 2 2-5)1 9标准分享网 w w w.b z f x w.c o m 免费下载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 _ 2 _ 2 0 1 0(3)沿岸流相似(4)波浪破波类型相似A H。=A =A A。,=A i“,:盟

59、+(H o L o)i(6 2 2 9)式中A。、A。、A。分别为波长、波高和水深比尺;A,波浪传播速度比尺;A,波周期比尺;A,。水质点运动速度比尺;A。波浪传质速度比尺;A。A。分别为波浪破碎波高和破碎水深比尺;A。沿岸流流速比尺;,波浪破波波型判别数,当,0 5 时为崩破波波型、当0 5 ,r 3 3 时为激破波波型;H 0、L。、t a n(口)分别为深水波高、波长和岸滩坡角。6 2 3 海岸与河口波浪潮流泥沙模型,在满足模型沙选择的条件下,模型几何比尺的变率不宜过大,宜在3 6 之间,岸滩坡度较平坦的海域模型可选择较大值。6 2 4 模型垂直比尺应满足模型波高大于2 0 c m,波周

60、期大于0 5 s 的要求。6 2 5 模型沙应根据研究区域的底质分布状况和研究问题的性质,按泥沙沉降相似和起动相似选择粒径、种类。6 2 6 泥沙模型冲淤时间比尺应根据现场实测含沙量或输沙率资料,在确定其含沙量或输沙率比尺的情况下经地形冲淤验证,按达到与原形相似的时间要求确定。6 2 7 模型中造波机造波的方向应按年平均代表波向和强波向分别布置,当年平均代表波向和强波向基本一致时可按强波向方向布置。6 2 8 造波机造波范围应覆盖模型中试验研究的工程区,并包含邻近水域的动床部分。6 2 9 造波机距工程区的距离应大于6 倍波长,且不影响模型中潮流运动和流场变化。模型中垂直边壁应进行消波处理。6

61、 3 模型制作6 3 1 模型制作应符合第4 3 节、第4 4 节和第5 3 节的有关规定。6 3 2 造波机位置处应设置沟槽,面向造波方向沟槽应做成斜坡,两侧应设置透空导墙,背侧应设置消波材料。6 4 模型试验设备6 4 1 模型试验设备应符合第4 5 节和第5 4 节的有关规定。6 4 2 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应配备造波系统和波浪测量系统。研究波浪运动、泥2 06 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一一沙或模型沙在波浪作用下起动、岸滩平衡剖面时,尚应配备波浪水流槽等设备。6 4 3 造波机产生的波形成平稳、重复性好。测波传感器不应破坏波形和流场。6 5 模型验证试验及精度控制6 5 1 模型验证

62、试验及精度控制应符合第4 6 节和第5 5 节的有关规定。6 5 2试验中的波浪应采用工程区水域的代表波浪要素,并进行固定潮位下的观测率定。6 5 3 当进行正常情况下的波浪潮流泥沙冲淤验证时,验证试验宜分为代表潮型下潮流作用的泥沙试验和与代表波高、波向下波流共同作用的泥沙试验两部分穿插进行。试验时间和含沙量应符合下列规定。6 5 3 1 代表潮型下潮流作用的泥沙试验时间应按试验工程海域波浪有效波高小于等于o 5。出现的频率计算,试验含沙量应按工程海域相应波浪条件下观测的含沙量控制。6 5 3 2 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泥沙试验时间应按试验工程海域波浪有效波高大于0 5 m出现的频率计算,试验含沙量

63、应按有效波高大于0 5 m 各级波高出现的频率与相应的含沙量加权平均值控制。6 5 3 3 验证试验时间应按模型冲淤试验计算或按调整的时间控制。两个试验阶段的平均含沙量应通过试验含沙量与时间频率加权平均计算。6 5 4 强浪下的泥沙冲淤验证宜进行代表潮型下潮流与短时强浪组合的试验,其历时应按原型强浪可出现的历时为1 3 天控制,试验含沙量应采用强浪时实测的含沙量或推算值控制。6 6 方案试验及精度控制6 6 1 方案试验及精度控制应符合第4 7 节、第4 8 节和第5 6 节的有关规定。6 6 2 方案试验应按验证试验的代表潮型与代表波浪组合的时间、含沙量进行。6。7 试验成果分析6 7 1

64、试验成果分析应符合第4 8 市和第5 7 节的有关规定。2 l标准分享网 w w w.b z f x w.c o m 免费下载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 T S T2 3 1 2 2 0 1 07波浪沿岸输沙物理模型试验7 1 基本资料7 1 1研究区域应有大浪期、小浪期的水深图和典型岸滩剖面图,测图比尺宜采用1:2 0 0 0 1:1 0 0 0 0,宜收集工程建筑物附近的岸线变化和海岸演变的历史资料。7 1 2 研究区域应有年平均高潮位、年平均潮位和年平均低潮位,或者应有全年潮位观测资料。7 1 3 研究区域应有一年以上波高、波向、波周期及观测点水深等资料;当研究区域缺乏长年实测波

65、浪资料时,应有临时测波站连续3 个月实测波浪资料及相邻海域长期波浪观测资料。7 1 4 研究区域应有水体含沙量分布、泥沙粒径分布及级配资料,有条件时应有现场实测沿岸输沙率资料。7 1 5 研究区域在有条件时应有沿岸流流速、流向资料和破波带范围的资料。7 1 6 模型试验资料应有工程设计图及说明。7 2 模型设计7 2 1波浪沿岸输沙模型相似律应包括几何相似、波浪运动相似、波浪对岸滩作用相似、泥沙运动相似和地形冲淤变化相似。模型各项相似比尺可分别由下列各式确定:(1)几何相似”乏小怨(2)波浪运动相似波浪折射、波浪陡度、波浪传播速度相似:A L=A H=A A c=Ar=A:2波浪绕射、波浪反射

66、相似:A =A f=A(3)波浪对岸滩作用相似浅水波底部轨迹速度、沿岸流速度相似:A。=A。=A:2(7 2 1 3)(7 2 1 4)7波浪沿岸输沙物理模型试验(4)泥沙运动相似泥沙沉降速度相似A。=矗1,入l泥沙颗粒加速度相似A(a 川d2 A(等)2 1泥沙起动相似AV o2 A 沿岸输沙量相似、(Q,),如72 而蔫(5)床面冲淤变化相似冲淤时间比尺:A,A;A oA。2 百式中:A。、2。、z。分别为平面比尺、原型长度和模型长度;A。、h。、。分别为垂直比尺、原型水深和模型水深;A。、A。、A。分别为波长、波高和水深比尺;A。、Ar 分别为波浪传播速度比尺和波周期比尺;A。A。分别为水质点运动速度比尺和沿岸流流速比尺;A。泥沙沉降速度比尺;A,。泥沙颗粒加速度比尺;A。泥沙起动流速比尺;A Q r 沿岸输沙量比尺;A。海岸床面冲淤时间比尺。7 2 2 泥沙起动波高、起动水深和沿岸输沙量宜通过试验确定,也可通过经验公式确定。7 2 3 模型设计应根据现场资料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满足地形冲淤变化相似为主要条件,合理地选取模型沙和模型比尺。7 2 4 波浪沿岸输沙模型试验宜采用不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