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复习纲要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2060109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复习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复习纲要(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德育原理复习纲要 简答 论述 案例分析 卷面分80分 作业分20分 合计100分第一章 德育即道德教育 理解德育的内涵(一)广义的德育(大德育)v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规定,有目的、有筹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v 德育即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原理,胡守棻v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规定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筹划、有组织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的所盼望的

2、品德活动,涉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德育原理,胡厚福(二)狭义的德育(小德育)v 德育即育德,是故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有目的地增进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 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v 德育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素养的系统活动过程。v 指道德教育,使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环境,增进她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高的教育活动。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第二章 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1 试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试析国内中小学“越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越难开展”现象。第三章

3、德育的必要性 试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第四章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的 1.理解德育目的的特性和功能; 2.理解德育目的的分类及制约因素; 3.对的理解国内现行的德育目的。第五章 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1.试析道德抱负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之间的关系。 2.中西学校德育内容之比较 3.调节国内学校德育内容的若干建议4.德育可否作为一门课程去开设?德育学科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5.德育活动课程实行的重要原则应有哪些? 6.应当在哪些方面优化学校德育的隐性课程?第六章 德育手段1.楷模应当具有如下五个条件第一,楷模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可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第二,楷模自身的特点(如年龄、

4、爱好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测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测学习。如成人楷模对学生的影响就不如年龄相近的同窗楷模的影响大。第三,楷模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都可以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楷模的行为原则太高,使学习者产生“可望而不可及”之感,那么对学习者的影响会受到限制。第四,楷模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学习者相信楷模做出某种行为是出于自然,而不是具有别的目的。第五,楷模的行为要动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体现出相类似的行为。2.惩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l (1)惩罚必须是学生违背规则的后果;l (2)惩罚必须对违背规则的学生故意施加某种痛苦或不

5、快;l (3)惩罚必须由权威执行;3.学校惩罚的伦理原则第一,必须按合法的程序实行惩罚。l 学校和教师在惩罚学生之前,必须有充足的根据,确认该生犯有严重的过错;容许学生申诉,并且认真听取学生的申诉。 第二,必须结合改造和教育实行惩罚。l 学校一方面需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惩罚,而代之以劝诫和教育或其他手段,特别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以免给学生的身心导致严重伤害;l 另一方面在不得不实行惩罚时,应当尽量减轻惩罚的严肃限度,并且结合改造和教育措施予以实行。第三,惩罚必须仅针对学生的道德过错。l 在学校生活中,“惩罚”归根结底是一种伦理概念,意味着学校惩罚针对的是学生在道德上的行为过错。对于学生的非道德性

6、过错,不得以惩罚的方式解决。第四,不得以学习方式或其他不恰当的方式惩罚学生。第七章 德育措施 掌握具体的德育措施及其运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思考德育措施的组合模式及灵活运用的问题。具体的德育措施(一)语言说理类 (二)楷模示范类(三)修养指引类(四)实践锻炼类(五)行为训练类(六)规范制约类(七)评价鼓励类 1掌握教育分寸的艺术2抓住教育时机的艺术 3疏导的艺术 4抓“闪光点”的艺术 第八章 现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 1.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宗教化学校德育 第二阶段:权威灌输型学校德育 第三阶段:科学化学校德育 2.老式学校德育与新德育观的矛盾与冲突 (一)超稳定的老式德育模式与新

7、社会化机制的矛盾 (二)单一专制的老式德育与多元文化价值的冲突 (三)老式学校德育价值取向与现代新兴价值观的冲突 (四)老式学校德育的权威机制与教育民主思潮的冲突 (五)逼迫灌输的德育措施与注重个性发展的冲突 3.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对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1)应当把学校德育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坚持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步注重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简朴背记某些规则;(2)应大胆吸取引用科氏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来改造国内学校德育的课堂教学;(3)应当注重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承当社会责任的机会;(4)德育应注重公正团队的作用,注重隐蔽课程的影响;(5)德育

8、应坚持科学实验,坚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方针,为实践为改革服务。 4.由麦克费尔等创设的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1964-1971年,麦克费尔等人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英国中学13-18岁的男女学生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调查,规定她们分别记述一件别人对自己好、对自己不好、对自己既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的事件。通过对这些“好事”和“坏事”的分析,她们得出了有关学校德育的某些基本假设。 5.简要的评论社会行动模式局限性:(1)它的理论研究尚处初步阶段,远没有能阐明公民行动教育的理论根据,而仅仅表白道德行为是重要的,然而,任何社会行动的产生都是有极其复杂条件的;(2)公民行动教育费用太昂贵,特别需建立设备齐

9、全的公民实验室,这在目前大多数学校是很难做到的; (3)社会行动模式由于诸多现实问题,也许会浮现课程中断的状况。 (4)该教育安排繁多的活动,势必影响其她有关学科教学,如何解决这种关系仍亟待研究;(5)评估的困难,也增长了对这一理论科学性的疑虑。 奉献一方面,它强调德育必须注重公民社会行动方面的教育,注重个体社会道德行为的培养,弥补了上述多种理论的局限性,对推动现代学校德育科学化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套集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系统科学原理于一体的新公民德育体系,对摸索发展学生道德认知力与传授道德知识以及与培养公民社会行为三者的关系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鲜经验;再次,它在实践上发展了一套

10、较完整的教育实行措施和程序,并且在使德育与其她学科和课程有机渗入乃至使教学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把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培养演变为课堂教育过程,其意义是相称大的。 6.通过对社会行动模式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的比较来分析现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一)社会行动模式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的比较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道德判断力;体谅模式:道德敏感性;社会行动模式:环境能力或道德行为能力。不同之处: 教材: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以道德两难情境为教材,体谅模式以人际和社会情境为教材,社会行动模式却没有十分有特点的教材或活动素材。正由于如此,它不如此外两个模式那么具有专业性和可操作

11、性。措施: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注重道德讨论,体谅模式偏爱角色扮演、摹拟表演、社会剧创作,社会行动模式则强调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直接干预公共事务的社会行动。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不主张、不倡导甚至反对脱离学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它们都力图把学校德育渗入在学科教学中,并且都按照各自的理论假设,对学科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调查、梳理和重构,以适应间接德育的规定。(二)学校德育发展趋势1德育重心转向培养适应现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动能力。2德育途径从注重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3德育教材转向开放的情境性教材。4德育措施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调查、社会实践、

12、社区服务为主,从措施上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德育。总之,作为目前和将来发展趋势的学校德育,是“培养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为能力”的德育,是“非课程化”的德育,是“情境性”德育,是“诉诸学生生活体验和积极参与”的德育。第九章 国外学校德育实践简介 1.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中小学德育的特色(1)把德育放在首位。 (2)注重老式道德教育。 (3)注重国情,强调新加坡特色。 (4)注重生活教育与公民知识的传授。 (5)强调从青少年抓起。 (6)注重行为实践在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种的作用。中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少足够的合格的专业的道德教育教师。(2)忽视对个人的品德教育

13、。 (3)教育措施欠缺。(4)企图用老式思想抵御新思潮。 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1)修改现行课程原则以适应时代潮流,兼顾社会的变迁;(2)继续弘扬亚洲老式价值观,以奠定国民的道德基本;(3)注重人文学科教学,强调人文精神的价值,批示学生明了立身处世的道理;(4)改善学校德育教学措施,协助学生理解社会事实,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强化“潜在课程”功能,涉及教师的生活方式、学生的生活规范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6)积极履行亲职教育。 2.英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宗教性与世俗性并存人本主义与自由主义共举针对性与梯阶性凸显显性与隐性结合 3.现代日本德育的特点德育目的:(1)大众性的德育目的;(2)宽泛性的目的理解;(3)序列性的目的设立;德育内容:(1)注重德性养成;(2)针对性的强化;(3)东西合璧的融合性;德育途径:(1)国家政府高度注重且筹划性强;(2)注重道德教育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3)注重道德教育的整合化、社会化;德育措施:(1)注重德性养成、实践训育;(2)注重德育的“内面化”;(3)日本德育的“三位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