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量传感器产业发展工作意见

上传人:陈****2 文档编号:2059658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直流电量传感器产业发展工作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直流电量传感器产业发展工作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直流电量传感器产业发展工作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直流电量传感器产业发展工作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流电量传感器产业发展工作意见(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直流电量传感器产业发展工作意见启动十三五节能减排科技战略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节能减排科技资源集成和统筹部署,继续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加快高超超临界发电、低品位余热发电、小型燃气轮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细颗粒物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汽车尾气净化、原油和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垃圾渗滤液处理、多污染协同处理等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高效烟气除尘和余热回收一体化、高效热泵、半导体照明、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成熟适用技术。遴选一批节能减排协同效益突出、产业化前景好的先进技术,推广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加强城市、县城和其他建制镇生活污染减排设施建设。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施城镇污水

2、、工业园区废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工程,推进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污染治理,75%以上的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弃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一、 电力监控行业面临的挑战(一)电力监控行业市场竞争逐步加剧近年来,电力监控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利润水平较高。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进入或涉足本行业,从而导致市场竞争有所加剧。如果未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将对业内企业的产品价格、毛利率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出现业绩下滑的风险。因此,业内企业应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不断加强,适应市场变化,规避行业将面临的挑战与风险。(二)电力监控行业技术要求日益提

3、升电力监控产品是典型的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高科技产品,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同时还要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在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未来电力监控产品将在传统的电力计量、监控之外,搭载更多的功能,可实现系统内业务(运维支撑、计量、有序用电管理)和泛在业务(电气安全、新能源接入、能效管理等)以上企业以上。二、 电力监控行业发展概述电力监控产品是一种用于满足用户自身电力监测、控制与管理需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关键组件,旨在帮助用户实现电力参数的测量与管理、电气故障的诊断和记录、设备运行的控制和保护。作为传统电工仪器仪表的升级替代产品,近年来电力监控产品随着物联网、人

4、工智能、计算机软硬件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已被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发、输、变、配、用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对电网电参量的测量、计量、分析、诊断、控制、保护等功能。电力监控行业发展与我国电力行业、电工仪器仪表行业密切相关。(一)电力行业发展概况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城乡电网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等政策陆续出台,电工仪器仪表已成为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中发展较快的子行业之一,其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发、输、变、配、用、调的各个环节。因此,电力行业对电工仪器仪表行业发展影响颇深,其与我国电力消费及国家对电网投资建设规划密切相关。根据国家统计局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最新发布数据,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全社会电力

5、消费量持续增长,由2010年的41,934亿千瓦时增长至2021年的83,100亿千瓦时,年复合增速为642%。全社会用电力消费总量的增长对电力设备的投资具备较强的带动作用,特别是随着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智慧城市的不断推进,工业用电及居民用电均将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该趋势也必将促使我国电力监控产品市场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二)电工仪器仪表行业发展概况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城乡电网改造和智能电网建设等政策陆续出台,电工仪器仪表已成为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中发展较快的子行业之一,其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发、输、变、配、用、调的各个环节。我国仪器仪表应用领域

6、覆盖了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环保、国防、文教卫生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按产品的服务和应用领域划分,可将仪器仪表制造业分为通用仪器仪表、专用仪器仪表和其他仪器仪表行业,其中通用仪器仪表行业可细分为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电工仪器仪表、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实验分析仪器、供应用仪器仪表及其他通用仪器仪表。(三)电力监控行业发展概况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不断追求更加安全、节能、高效的用电环境,电力监控行业随之兴起并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目前已成为电工仪器仪表行业中增长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电力监控行业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电力用户端对电力监控产品的需求。例如,数据中心、通信基站

7、、新能源充电桩、轨道交通、工业建筑与市政建设等领域,其配电系统正在不断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电力监控产品在配电系统的各个环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电力监控行业随着电力用户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普及,相关产品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市场容量也将逐步增大。同样,目前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工作已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重视,高耗能的企业急需建立起有效的能源管理监控系统来满足节能减排的需要。电能作为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用户端对有助于节能的电力监控系统需求较大。综上,受益于新基建、节能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监控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三、 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一)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

8、术研发示范推广启动十三五节能减排科技战略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节能减排科技资源集成和统筹部署,继续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加快高超超临界发电、低品位余热发电、小型燃气轮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细颗粒物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汽车尾气净化、原油和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垃圾渗滤液处理、多污染协同处理等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高效烟气除尘和余热回收一体化、高效热泵、半导体照明、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成熟适用技术。遴选一批节能减排协同效益突出、产业化前景好的先进技术,推广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二)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系统集成应用推进区域、城镇、园区、用能单位等系统用能和节能。选择具有示范作用

9、、辐射效应的园区和城市,统筹整合钢铁、水泥、电力等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能资源和区域用能需求,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支持基于互联网的能源创新,推动建立城市智慧能源系统,鼓励发展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小区和智能工厂,推动智能电网、储能设施、分布式能源、智能用电终端协同发展。综合采取节能减排系统集成技术,推动锅炉系统、供热/制冷系统、电机系统、照明系统等优化升级。(三)完善节能减排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技术评估体系和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绿色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建立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的检测认证服务机制。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减排科技企业和服务基地,建立一

10、批节能科技成果转移促进中心和交流转化平台,组建一批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基地(平台)等。继续发布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建立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加快引进国外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推动国内节能减排先进技术装备走出去。四、 加强重点领域节能(一)加强工业节能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行动,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在重点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推进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工业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到2020年,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以上,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

11、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和能耗效率。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园区的应用,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指标纳入工业园区考核体系。(二)强化建筑节能实施建筑节能先进标准领跑行动,开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推广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编制绿色建筑建设标准,开展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示范,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到50%。实施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和钢结构建筑。强化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前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

12、改造价值城镇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推动建筑节能宜居综合改造试点城市建设,鼓励老旧住宅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改造、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同步实施,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推进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工业余热等解决建筑用能需求。(三)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广甩挂运输等先进组织模式,提高多式联运比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公交都市创建活动,到2020年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新能源汽车、天然气(CNG/LNG)清洁能源汽车、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等,并支持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13、提高交通运输工具能效水平,到2020年新增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推进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替代、机场地面车辆油改电、新能源应用等绿色民航项目实施。推动铁路编组站制冷/供暖系统的节能和燃煤替代改造。推动交通运输智能化,建立公众出行和物流平台信息服务系统,引导培育共享型交通运输模式。(四)推动商贸流通领域节能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物流等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管理流程和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推动照明、制冷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贯彻绿色商场标准,开展绿色商场示范,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设置绿色产品专柜,推动大型商贸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完善绿色饭店标准体

14、系,推进绿色饭店建设。加快绿色仓储建设,支持仓储设施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鼓励建设绿色物流园区。(五)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加快淘汰老旧农业机械,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发展节能农业大棚。推进节能及绿色农房建设,结合农村危房改造稳步推进农房节能及绿色化改造,推动城镇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和省柴节煤灶更新换代,因地制宜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空气热能、浅层地热能等解决农房采暖、炊事、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提升农村能源利用的清洁化水平。鼓励使用生物质可再生能源,推广液化石油气等商品能源。到2020年,全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鼓励农村居民使用高效节能电器。(六)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公共机构

15、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推进公共机构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积极推进购买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探索用能托管模式。2020年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别比2015年降低10%和11%。推动公共机构建立能耗基准和公开能源资源消费信息。实施公共机构节能试点示范,创建3000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遴选200家能效领跑者。公共机构率先淘汰老旧车,率先采购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国家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部门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车辆总量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要配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公共机构率先淘汰

16、采暖锅炉、茶浴炉、食堂大灶等燃煤设施,实施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率先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提供供电、供热/制冷服务。(七)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原则,国家、省、地市分别对百家、千家、万家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重点用能单位要围绕能耗总量控制和能效目标,对用能实行年度预算管理。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并开展效果评价,健全能源消费台账。按标准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进一步完善能源计量体系。依法开展能源审计,组织实施能源绩效评价,开展达标对标和节能自愿活动,采取企业节能自愿承诺适当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提升重点用能

17、单位能效水平。严格执行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管理岗位和能源管理负责人等制度。(八)强化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审查和监管,构建安全、节能、环保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组织开展燃煤锅炉节能减排攻坚战,推进锅炉生产、经营、使用等全过程节能环保监督标准化管理。十三五期间燃煤工业锅炉实际运行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到2020年新生产燃煤锅炉效率不低于80%,燃气锅炉效率不低于92%。普及锅炉能效和环保测试,强化锅炉运行及管理人员节能环保专项培训。开展锅炉节能环保普查整治,建设覆盖安全、节能、环保信息的数据平台,开展节能环保在线监测试点并实现信息共享。开展电梯能效测试与评价,在确保安

18、全的前提下,鼓励永磁同步电机、变频调速、能量反馈等节能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展老旧电梯安全节能改造工程试点。推广高效换热器,提升热交换系统能效水平。加快高效电机、配电变压器等用能设备开发和推广应用,淘汰低效电机、变压器、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用能设备,全面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五、 电力监控行业主要技术壁垒(一)电力监控行业技术研发壁垒电力监控产品不同于计费电能表,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壁垒较高。电力监控产品主要功能为实时监测电能质量以及基本电参量、用电信息、设备状态数据,并进行存储、分析、运算、诊断,进而控制、管理、调节用电设备以实现用电安全、节能减排和智能运维。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

19、电力监控企业必须保持持续的科技创新及较高的研发投入,才能持续研发出满足下游不同应用领域客户需求的电力监控产品。未来电力监控产品将在传统的监控功能之外,搭载更多的功能,可实现系统内业务(运维支撑、计量、有序用电管理)和泛在业务(电气安全、新能源接入、能效管理等)。行业技术需求在不断提高,需要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且行业专有技术的积累和自主研发能力的培养需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新进入企业构成了较高的技术研发壁垒。(二)电力监控行业技术人才壁垒电力监控行业是多学科、综合性的新兴行业,中高端技术研发人才相对匮乏,一般要求研发人员对行业技术水平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产品应用的各种相关技术标准和协议有深入的了解,并

20、具备多年电力监控行业开发经验背景。企业开展技术研发,需要具备多方面专业人才,如电源开发工程师、电测量算法研究工程师、PCB设计工程师、电磁兼容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等,除了需要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外,还需要具备一定丰富经验的熟悉仪表制造工艺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企业只有通过长期持续的人才引进、培养以及经验积累,才能形成稳定、高水平的研发技术、生产管理及技术服务团队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行业的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招聘和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发、生产团队。(三)电力监控行业技术资质壁垒电力监控行业的重要领域,如通信、数据中心等领域,一般在招标采购时会对投标人技术资质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如产品设计能力

21、、生产能力和检测技术能力、专业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全性能试验报告、有效认证证书、短名单入围等能代表技术实力的资质证明。因此,只有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才具备相应的投标资质,行业具有一定的技术资质壁垒。(四)电力监控行业产品工艺技术壁垒电力监控产品应用环境复杂,对产品可靠性、安全性、一致性、抗干扰、稳定性具有很高的要求,在数据中心、通信基站、轨道交通等领域,产品安装上线之后,需在整个产品寿命期内不间断运行,同时需要抵抗高温、低温、高湿、高海拔、震动等恶劣自然环境,整个生命周期内需稳定可靠、性能一致。要达到产品高可靠性要求,产品工艺的设计上如防尘、防潮、防静电、散热、防盐雾、抗震动等需要有深厚的技术

22、积累,若不具备技术和工艺的整体实力,市场新进入者的产品很难形成竞争力。(五)电力监控行业技术服务能力壁垒电力监控行业客户需求多样,定制化应用较多,企业除了需要高质量产品外,技术及市场服务能力对客户而言也非常重要。不同于通用标准器件,电力监控产品的技术服务需要具有专业电工技术、电力技术、通信协议等知识背景。为能更好的开展市场,企业需要为客户提供技术交流、产品应用指导,定制服务、应用分析、协议对接开发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与服务。企业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场应用服务能力积累,能对用户反馈问题快速处理解决。因而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良好服务能力构成行业的进入障碍。1、周期性特征、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电力监控产品应

23、用领域广阔,下游行业类型众多,在现阶段,华南、华东等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用电量大,用电设备多,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电力监控产品行业的发展与电力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总体来讲,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本行业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电力监控产品行业属新兴行业,目前正处于从成长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渡阶段。受下游企业采购和施工周期的影响,产品销售呈现一定的季节性特征。本行业企业第一季度业务量相对较少,而第二、三、四季度的业务比较集中。六、 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一)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加快修订完善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动制修订环境保护税法、水污染防治

24、法、土壤污染防治法、能源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制修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环境监测管理条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锅炉节能环保监督管理办法、节能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办法等。健全节能标准体系,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实现重点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继续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开展节能标准化和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制定完善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制修订环保产品、环保设施运行效果评估、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监测方法等相关标准。鼓励地方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环保标准,鼓励制定节能减排团体标准。(二)严格节能减排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节

25、能减排专项检查,督促各项措施落实。强化节能环保执法监察,加强节能审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能和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公布违法单位名单,发布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确保节能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有效落实。强化执法问责,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三)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建立节能服务和监管平台,加强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继续推进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加强工作力量。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

26、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健全环保监管体制,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试点,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环境空气质量和污染排放自动在线监测工作。开展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出台主要污染物减排核查核算办法(细则)。进一步健全能源计量体系,深入推进城市能源计量建设示范,开展计量检测、能效计量比对等节能服务活动,加强能源计量技术服务和能源计量审查。建立能源消耗数据核查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用能量和节能量审核方法、标准、操作规范和流程,加强核查机构管理,依法严厉打击核查工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推动大数据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创新节能管理和服务模式,开展能效服

27、务网络体系建设试点,促进用能单位经验分享。七、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不断优化工业产品结构。支持重点行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或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增加产能项目。强化节能环保标准约束,严格行业规范、准入管理和节能审查,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油石化、船舶、煤炭、印染、造纸、制革、染料、焦化、电镀等行业中,环保、能耗、安全等不达标或生产、使用淘汰类产品的企业和产

28、能,要依法依规有序退出。八、 电力监控行业技术水平、特点和发展趋势电力监控产品处于从机械到数字,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从单纯监测到融合计量、通讯、管理、分析、过程控制等功能于一身的发展阶段。行业技术具有涵盖电力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软件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电力监控技术水平已显著提升,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到现在的自主研发、设计,取得了显著进步。电力监控产品的生产制造已经逐步实现了现代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产品功能、性能不断增强,产品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与国际知名厂商相比,国内产品技术和品质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外电力监控技术起步较早,发展时间长

29、,技术基础扎实,且凭借发达的工业制造与技术积累,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型电力监控企业,产品可靠性、稳定性要优于国内。电力监控产品的技术发展与下游市场需求及应用领域发展紧密相关,未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兴起以及新的需求趋势,电力监控产品将融合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产品也将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等方面发展。九、 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一)节能重点工程组织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电机系统能效提升、余热暖民、绿色照明、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能量系统优化、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效提升、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城镇化节能升级改造、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工程等节能重点工

30、程,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形成3亿吨标准煤左右的节能能力,到2020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二)主要大气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到2020年累计完成58亿千瓦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限期淘汰2000万千瓦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机组。实施电力、钢铁、水泥、石化、平板玻璃、有色等重点行业全面达标排放治理工程。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煤改气和煤改电工程,扩大城市禁煤区范围,建设完善区域天然气输送管道、城市燃气管网、农村配套电网,加快建设天然气储气库、城市调峰站储气罐等基础工程,新增煤改气工程用气450亿立方米以上,替代燃煤锅炉189万

31、蒸吨。实施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到2020年石化企业基本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三)主要水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加强城市、县城和其他建制镇生活污染减排设施建设。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施城镇污水、工业园区废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工程,推进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污染治理,75%以上的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弃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四)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组织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京津冀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理、互联网+资源循环、再生产品与再制造产品推广等专项行动,建设100个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基地、50个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20个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再生资源替代原生资源量达到13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3万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