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题11台风寒潮梅雨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0581264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3.6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理专题11台风寒潮梅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理专题11台风寒潮梅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理专题11台风寒潮梅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地理专题11台风寒潮梅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专题11台风寒潮梅雨(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专题 11 台风 寒潮 梅雨知识梳理】(一)台风一、台风的概念 台风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其破坏力巨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不同的地区人们给它的名称不同。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的称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 湾以及东太平洋等地区的称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称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的则称威利风。二、气旋 气流从四周流入中心的空气涡旋叫气旋。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 )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在北半球右偏,反之,左偏。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气旋近 似于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悬殊。小气旋的水平尺度为几百千米,大的可达三、四千千米。气旋中, 天气常发生剧烈的变化,因此,气旋

2、是全球最常见、人们最关心和最早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通常按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区或热力结构进行分类。 按地区可分为温带气旋、 热带气旋和 极地气旋性涡旋等;按热力结构可分为冷性气旋和热低压等。按世界气象组织所规定的登记标准,当热带气旋的中心最大风力达到 12 级(风速 32.6 米/ 秒)以上 时,就称之为台风或飓风。补充:“低气压、气旋、台风” 的区别与联系 低气压是就气压的分布状况而言,是静态的;气旋是就气流的运动状况而言的,是动态的;台风就是 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而且台风仅产生于热带洋面,而低气压和气旋也可能出现在陆地上。三、热带气旋分类名称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米 / 秒)底层

3、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级)热带低气压10.8-17.16-7热带风暴17.2-24.48-9强热带风暴24.5-32.610-11台风32.7-41.412-13强台风41.5-50.914-15超强台风51.016 或以上补充:台风的风圈台风的风圈分为七级风圈和十级风圈。 七级风圈指在这个范围内平均风力七级或以上; 十级风圈指在这个范围内平均风力十级或以上。例: 2009 年第 8 号台风莫拉克( 8 月 7日 21 时)1 七级风圈半径 450 千米,十级风圈半径 100 千米。四、台风的形成台风的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是要有广阔的高温、 高湿的大气 ( 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 26

4、-27 的暖洋面上, 而且在 60 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 26-27 )。二是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 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 断加强。三是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 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是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 用。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 5 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五、台风的分布和台风路径台风是热带洋面上的“特产”,常发生在南、北纬5 25 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以 西北太平

5、洋广阔的低纬洋面为最多 。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加强发展为台风的初始位置,在经度和纬度方面都存在着相对集中 的地带。在东西方向上,热带扰动发展成台风相对集中在4 个海区: 1、中国南海海区; 2、菲律宾群岛以东、琉球群岛附近海面(最重要的地区);3、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 4、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 7至 10月。其它季节明显减少。台风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动路径。造成 台风路径多种多样的原因,主要是台风在大气运动过程中,受到复杂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 影响我 国的台风主要“出生”在西太平洋上,其常见路径有: 1)西移路径, 2)西北移路径, 3)转向路径, 4) 特殊路径

6、(如打转、蛇行、停滞、突变等等)。热带气旋的移动速度平均约 2030 公里/ 小时,转向时移 速较慢,转向后移速较转向前要快些。六、台风的结构 台风的范围很大,直径从几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垂直厚度为十余公里,垂直与水平范围之比约一比五十。 台风在水平方向上一般可分为台风外围、台风本体和台风中心三部分。台风外围是螺旋云带,直径通 常为 400600 公里,有时可达 8001000 公里;台风本体是涡旋区,也叫云墙区,它由一些高大的对流 云组成,其直径一般为 200公里,有时可达 400公里;台风中心到台风眼区,其直径一般为1060 公里,大的超过 100公里,小的不到 10 公里,绝大多数呈圆形,

7、也有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参见“图表解读”)。台风在垂直方向上分为流入层、中间层和流出层三部分。从海面到 3 公里高度为流入层, 38 公里高 度左右为中间层,从 8 公里高度左右到台风顶是流出层。在流入层,四周的空气作反时针(在北半球)方 向向内流入,愈近中心风速愈大,把大量水汽自台风外输入台风内部;中间层气流主要是围绕中心运动, 底层流入现象到达云墙区基本停止,尔后气流环绕眼壁作螺旋式上升运动;中间层上升气流到达流出层时 便向外扩散,流出的空气一部分与四周空气混合后下沉到底层,一部分在眼区下沉,组成了台风的垂直环 流区。台风气温愈到中心愈高,气压愈到中心愈低。七、台风的危害 台风具有突发性强、

8、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 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台风会造成洪涝灾害, 严重威胁航运安全, 能摧毁地面建筑、 道路、 庄稼等。1、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 60 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 12 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 公斤。2、暴雨: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 300 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 500800 毫米。台风暴雨 造成的洪涝灾害 ,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 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3、风暴潮:所谓

9、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 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 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 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 灾害。八、台风的功劳 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科学研究发现,台 风对人类起码有如下几大好处:其一,提供大量淡水资源。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 水,约占这些地区

10、总降水量的 1/4 以上,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二,起到调温作用。赤道地区接受日照量最多,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 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会消失。台风可以缓解高温和旱情,使天气变得凉爽。其三,保持热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 200公里以上,其能量相当于 400颗 2000吨级氢弹爆炸时所 放出的能量。 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 但也全凭着这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着热平衡, 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其四,维持地球生态。能量巨大的台风在形成及运行时,借助闪电等作用,可以击碎水分子长链,形 成具有活性的短链水分子。而地球

11、上的生物在吸入这些短链水分子后,可增添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地球生 态持久发展下去。其五,增加捕鱼产量。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 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获量自然提高。九、如何防御台风1、加强监测(气象卫星)、预报。2、建立台风防御机制、制订防台减灾的预案,如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加固堤防、船只进港避风、 疏散居民。(二)寒潮一、寒潮的概念 (1)一般概念:寒潮是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灾、雨雪等天气。寒 潮是强烈的冷高压活动, 是我国冬半年重要灾害性天气过程。 寒潮所到之处, 寒风猛烈, 气温剧降, 低温、 霜冻、冰雪等灾害性天气常相

12、继出现,给农作物、交通运输、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生活造成损害。(2)中国气象局标准 :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 24 小时内下降 10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 气温又在 5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3 ) 上海标准 : 24 小时内降温,日最低气温;或小时内降温幅度,日最 低气温。各地寒潮的标准不一致,是因为一是发布寒潮警报应以是否损害农作物为标准; 二是由于我国幅员辽 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强冷空气长途跋涉,到了南方后强度明显减弱,一路上气团会发生变性,气温逐 渐升高,因而南方地区难以达到规定的寒潮标准,例如:最低气温没有降到5以下,但对农作物的危害还是很大的。因此,各地的标准不一样,也不应该一

13、样。二、寒潮的形成 北极地区因太阳高度角极小,地面和大气吸收的热量亦极少,终年为冰雪覆盖。冬半年因太阳斜射, 加以昼短夜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更少,其放出的热量远远超过所吸收的热量,因此温度就更低, 天变冷, 蒸发少, 空气越来越干燥, 空气热胀冷缩的特性, 致使寒潮发源地带的空气越缩越紧, 密度增大, 重量加重,造成向地面下沉的趋势,形成地面上的冷高压,使寒冷程度逐渐加强,范围扩大。冬季的温度 一般都在零下 40- 50之间,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过零下60- 70的低温。这些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引导之下,大规模向南倾泻而下。这就是寒潮爆发。三、影响中国的寒潮路径

14、 主要有三条:西路,自西伯利亚,经新疆、青海、河西走廊,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经常可达华南。 这路寒潮对中国西北、西南、华南地区影响较大。西北路(或中路),自蒙古侵入中国,经河套地区、 华北平原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冷空气多从北纬25 30入海。这路寒潮影响中国的次数最多、强度最大。北路(或东路),自贝加尔湖以东侵入中国,经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这 路寒潮强度较小,发生次数也较少,常常只影响到东北地区,在北纬35以北入海。从我国的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来看, 东北最多, 华北次之, 西北和长江流域再次之, 华南最少。四、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寒潮的功与过 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

15、主要是:风灾、雪灾、冻灾以及由风灾引起的火灾。寒潮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强 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 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线电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寒潮 灾害的特征:影响范围大;常有多种并发灾害,如冰雹、大风、降雪或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多发生在冬春 两季。但寒潮也能消灭害虫,帮助小麦越冬,有利于盐业制卤等。2、寒潮的防御 目前,对寒潮无有效的防御方法。但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将可大大减少损失。五、气旋和反气旋的比较气流状况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高气压垂直方向上升下沉四周向中心、北逆南顺

16、中心向四周、北顺南逆水平(北半球 - 逆时针辐合(北半球 - 顺时针辐散方向气流南半球顺时针辐合)南半球 - 逆时针辐散)方向北半球:右手握拳,大拇指朝上北半球:右手握拳,大拇指朝下南半球:左手握拳,大拇指朝上南半球:左手握拳,大拇指朝下手形记忆(大拇指朝上代表垂直气流方向,(大拇指朝下代表垂直气流方向,四指方向代表水平气流方向)四指方向代表水平气流方向)中心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天气晴朗夏秋季节, 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夏季:长江流域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影响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对我国天气形式秋季:北方广大地区秋高气爽的影响实例冬季:南下的寒潮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17、东西两侧风向东侧:偏南风 西侧:偏北风东侧:偏北风 西侧:偏南风示意图(北半球)(三)梅雨和锋面系统一、梅雨、什么是梅雨梅雨是指 每年 6月中旬到 7 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湖北宜昌以东的26 - 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阴雨连绵的天气。 此时,降雨次数多,降水量大,正 值江南梅子黄熟的季节,称为“黄梅雨”,简称“梅雨”。由于这段时期,多雨阴湿,日照时间短,因此 衣物极易发霉变质,又俗称“霉雨”。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 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的天气特征梅雨是一种大范围的降水过程。梅雨天气的 主要特征是雨量特别丰沛,相

18、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 面风力小,降水多是连续性的(或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 。由于雨带的来回摆动,且多锋面气旋东 移,梅雨期间常有雷阵雨,有时甚至有区域性的大雨、暴雨出现。、梅雨是如何形成的 梅雨是夏季风在江淮地区活动的重要特征。梅雨开始(入梅)标志夏季风到达长江流域。梅雨就是夏 季风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而形成的锋面雨。每年春末夏初,夏季风从海上带丰沛的水汽, 至 6 月上旬暖湿气流推进到我国江淮地区, 并与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在江淮地区上空相遇, 形成一条宽 200 千米 300 千米, 基本上呈西南 - 东北走向的狭长雨带。由于冷暖气团势匀力敌,故锋面雨带在江淮之间摆 动

19、一个月左右,形成时阴时雨,细雨连绵的天气。若遇气旋频繁活动时,则可出现阵雨或暴雨等。直至北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移, 使夏季风也向北推进时, 锋面雨带移出淮河流域, 跳入黄河流域, 梅雨结束, 继而进入盛夏的伏旱期。梅雨是南北冷暖气团僵持在江淮地区所引起的,其形成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北移,与中纬 度大陆变性气团在上述地带交绥,形成准静止锋,锋面气旋活动频繁,造成连阴雨天气。因而梅雨实为极 锋活动的产物。近来研究发现,梅雨与高空急流关系密切, 6 月份南支急流迅速消失,青藏高原上空出现 一个副热带高压,亚洲南部上空可出现一支热带东风急流,在此环流形势下,梅雨即开始发生,出现日照 少、阴

20、雨天多,雨量丰沛的持续闷热天气。当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30N 以北时,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降水减少,转入晴热的盛夏。、梅雨与雨带 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 紧相连的。在 110 E以东的我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 5 月中旬起到 6 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 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 (五天为一候 ) 或一个旬的 多年平均情况来看, 它往往是维持在 28N,29N以南。 这个时期就称为 “江南雨季” 或“华南前汛期” 。6 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 29 N-33 N 范围内

21、,稳定少动。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 外,阴雨天气结束;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 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 大雨、 暴雨时而出现, 一直维持到 7 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7 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北移,到了33 N 以北地区。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称为“黄淮雨季”、“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 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这种天气一直要维持到 8 月下旬,然后雨带才随着冷空气的逐 渐活跃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使雨带一直退到华南沿海地区。雨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说 明长江中下游的

22、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 分,是主要雨带向北移动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的反映。5、正常梅雨和异常梅雨(1)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 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 芒种 和夏至 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 20-30 天,雨量在 200-400 毫米之间。 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 移到黄 ( 河)、淮 (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 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2)异常梅雨:与正常梅雨相比,某些年份梅雨开始的早晚、持续的长短发生异常

23、。可分为早梅雨、 迟梅雨、特长梅雨、“短梅”和“空梅”、倒黄梅(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 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 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6、梅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梅雨与农业梅雨是江淮地区重要的降水来源,正常梅雨量可占年降水量近40。梅雨的早晚、雨期的长短、梅雨的丰欠,对江淮地区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江淮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稻产区,适时适量的梅雨,确 保了早稻灌浆、中稻插秧时需要的水量,有利于农业的丰收。梅雨过早,雨期过长,雨量过多,易

24、成洪涝 灾害和低温灾害,影响夏秋作物收成。梅雨过晚、雨期过短、雨量过少或空梅,则易出现干旱。因此,江 淮地区发展生产,必须根据梅雨天气变化规律,加强水利建设,既要疏通沟渠,以利排水,防洪排涝;又 要注意保蓄水源,以便灌溉,预防干旱。()梅雨与生活南方的梅雨季节,相对湿度在 80以上,温度在 25 30,最适合霉菌的生长繁殖。无孔不入的 霉菌给生产、生活、健康都带来危害。为此民间把“梅季”也称“霉季”。梅雨季节要特别注意防霉。二、锋面系统、什么是气团从地表广大区域来看,存在着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质 ( 温度、湿度、稳定度等 ) 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它 的水平范围常可达几百到几千公里,垂直范围可达几公

25、里到十几公里,水平温度差异小,一千公里范围内 的温度差异小于 10 15,这种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叫做气团。、锋面的概念: 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锋面的特点: 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使锋面 来回摆动的锋主 要 区 别气团势力冷气团强,暖气团弱暖气团强,冷气团弱势均力敌移动方向冷气团的移动方向暖气团的移动方向来回摆动锋前锋后暖气团在前,冷气团在后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锋面力度较大较小小雨区位置锋前锋后均有,以

26、锋后为主锋前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雨区范围小中大图 示锋图简图天气图雨区天 气 特 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 低温晴朗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天气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 气现象(云层加厚、大风、多 雨雪天气)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 冷 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 (云 层加厚、多连续性降水)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过境后天气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 置,气温和湿度骤降,气压升 高,天气转晴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 的位置, 气温上升, 气压下 降,雨过天晴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 北方夏季的暴雨, 冬春季节的 寒

27、潮、大风、沙尘暴“一场秋雨一场寒”夏季雨带的北移 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 “一场春雨一场暖”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图表解读】1、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形成与天气状况示意图该图可用比较法,比较时边画图边讲。 图形比较。 归纳概念。气旋:在北半球,气流呈 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低压。反气旋:在北半球, 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高压。 分析成因。气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 的作用下,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在地转偏 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低压的气流在北半 球向右偏转成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反气旋: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中心流向 四周;在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

28、,高压 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成顺时针方向旋转 辐散。总之,气旋、反气旋都是水平气压梯 度力、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气流特征。水平气流(见俯视图):气旋:从四周流向中心,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反气 旋:从中心流向四周,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垂直气流(见剖面图):气旋中心为上升气流;反气旋中心为下沉气流。 天气特征。 气旋: 因中心空气旋转上升, 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 容易成云致雨。 所以气旋过境时, 多阴雨天气。反气旋:因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在下沉中水汽蒸发,所以为晴朗天气。 中国案例。反气旋冬季影响我国广大地区的蒙古高压,就是一个冷性反气旋,在其影响下,我 国北方

29、冬季寒冷干燥,南方也多晴朗天气;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是暖性反气旋控制的结果。气旋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台风登陆,往 往给经过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天气。 风向判断。 判断气旋、反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是教学中的难点, 应以北半球为例,讲清在气旋的 东部吹东南风、 南部吹西南风、 西部吹西北风、 北部吹东北风。 在反气旋的东部吹西北风、 南部吹东北风、 西部吹东南风、北部吹西南风;并要求学生能在气旋、反气旋图上画出任意一点的风向箭头。2、台风结构示意图3、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初生成时起作用,外力则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影响我国的主要台风路径台

30、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动力分内 力和外力两种。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 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风范围愈大,风速愈强, 内力愈大。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 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内力主要在台风【例】读某气压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 3)当上海处于该气压系统边缘控制时,上海地区的风向是- (偏南风 偏北风? 偏西风 偏东风台风眼区:因气流下沉,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 干暖。 如果低层水汽充沛,逆温层以下也可能产生一些 层积云和积云,但垂直发展不盛,云隙较多,台风区内 水汽充沛,气流上升强烈,往往能造成大量

31、降水( 200 300 毫米,甚至更多),降水属阵性,强度很大,主要发 生在垂直云墙区以及内螺旋云带区,眼区一般无降水。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 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影响我国的台风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西移路径: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 种路线多发生在 5-6 月、 10-11 月。 西北路径(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热带低压。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多发生在 7-8 月。 转向路径 (抛物线型) :台风先向

32、西北方向移动, 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 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 5-6 月和 9-11 月。最终大多变性为温带气旋。以上台风路径是多年平均得出的典型路径,反映了台风移动的一般规律。但实际上,在历史上台风从 来没有出现过两次完全相同的路径,有些台风甚至会出现打转、摆动、准静止甚至倒退等异常路径。至于 南海台风有的还会向西南或东南方向移动。 (这部分主要通过读图判断得出结论即可。)西北太平洋海区出现的台风,有 14 左右会在我国登陆,也就是每年平均有7 个,最多年份可达 12个,最少年份为 3 个;登陆时间多在 7-9 月,在这 3 个月中登陆的台

33、风占 34,最早登陆可出现在 5 月初, 最晚为 12 月初;登陆的地区几乎遍及我国整个沿海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以南沿海,其中登陆次数最多 的是广东沿海,约占 1 3,依次是台湾、海南、福建、浙江。4、冷锋、暖锋的判断1)FC 、根据雨区的位置。雨区在锋后(A 侧)的一般 为冷锋,雨区在锋前(C 侧)的一般 为暖锋。(2)冷暖锋判断法平面图判断法(如右图所示)A 、根据符号来判断冷、暖锋。 冷锋用线条加三角形表示,三角形画 在暖气团一侧,如 DF;暖锋用线条加半圆弧表示,半圆弧画在冷气团一 侧,如 DE。B 、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冷气团移动的箭头A 指向锋面DF,而暖气团 B 则背离

34、锋面, 则此为冷锋; 反之,暖气团 B指向锋面 DE,冷气团 C背离锋面, 则此为暖锋。侧视图判断法(如右图所示)A、锋面坡度。冷锋锋面坡度比暖锋锋面坡度陡,上图为冷锋,下图为 暖锋。B、冷气团移动的方向。 冷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直指锋面, 而暖锋的冷 气团移动箭头在锋面附近形成一个环流。C、雨线倾斜方向。 冷锋附近风从冷气团吹向暖气团, 雨线向暖气团一 侧倾斜,而暖锋附近风从暖气团吹向冷气团,雨线向冷气团一侧倾斜。5、如何认识“锋面的倾斜方向和锋面雨的范围”锋面是指冷、暖气流相遇的交界面。根据物理知识,冷气流密度大,暖气流密度 小,当冷、暖气流相遇时,暖气流必然沿两者之间的交界面上升,因此锋面

35、必然向冷 气流一侧倾斜。在气流上升过程中,伴随降温,锋面附近可出现降水。由于锋面是往 冷空气一侧倾斜的,因而锋面雨区往往是在锋面冷空气的一侧(冷锋雨区在锋后,暖 锋雨区在锋前)。这在利用天气图预测天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年降水量递夏季干冷 冬雨带位置7、8 月 北方地6、7 月 江淮地4、5 月 华南地6、锋面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中纬度, 是冷暖气流交锋的重要场所, 所以 我国锋面活动非常活跃。锋面雨带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形成降雨。 而且由于锋面在我国东部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使降水有规律的南北变 动。某些年份的异常会导致东部的旱涝灾害,因此是我国季风区的重 要天气系统,对

36、人们的生产生活有较大影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1)锋面的移动(见右图) :( 2)锋面雨带移动的结果: 1正常年份, 锋面雨带的移动是北进慢、南撤快 ,所以造成: 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而且比较均匀;北 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而且集中。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河流自南往北相继入汛,而且汛 期一般也越往北越短。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因锋面雨带的徘徊停留出现梅雨; 七、八月份盛夏时节又因雨带北进出现伏旱。2我国东部地区在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快,则会出现北涝南旱;若在夏季风弱的年份, 锋面雨带北进偏慢,则又会出现南涝北旱。势力强大的时总之,我国多

37、锋面雨的主要原因是和我国的纬度位置有关,而因海陆热力差异原因而形成的东亚季风 的活动对雨带移动的形成起关键作用。每年6、7 月份的时候,来自于印度洋的西南也可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北影响到我国的长江流域,叠加在来自于太平洋的东南 降水异常偏多。7、锋面气旋 (见右图) (1)气旋的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 (2)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3)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重点、难点分析】作为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常见的自然灾害,本章内容历来是考查的一个重点和难点。1、 考试重点(1)结合相关示意图判别南、北半球的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的气压状况、气流状况 (包括中心垂直气流与水平气流)和对应的天气状况。我国典型的天气实例(前者如夏秋之交东南沿海的 台风;后者如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秋季北方秋高气爽、冬季寒潮)。( 2)台风的形成、时空分布特点、结构及影响我国的台风的主要路径。( 3)台风的危害、影响范围与防御。( 4 )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的性质、特征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征;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2、 考试难点( 1)判断气旋、反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2)冷暖锋的判断;冷锋、暖锋与天气。(3)锋面移动与雨带移动的关系。(4)锋面气旋图的判读。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与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等知识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