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设计与咨询产业发展策略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20544076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7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城市综合体设计与咨询产业发展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综合体设计与咨询产业发展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综合体设计与咨询产业发展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城市综合体设计与咨询产业发展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综合体设计与咨询产业发展策略(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城市综合体设计与咨询产业发展策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安全标准,强化工程质量保障的标准化措施。进一步完善建筑性能标准,合理确定节能、室内外环境质量、无障碍、适老化等建筑品质指标。研究制订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标准体系,完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及评价标准,编制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相关标准。一、 稳步提升工程抗震防灾能力(一)健全工程抗震防灾制度和标准体系落实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全面梳理现行制度体系,加快制修订配套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工程抗震防灾技术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前期研究力度,加快制定工程抗震鉴定和加固标准,制修订工程减震隔震等抗震新技术应用标准,为提升工程抗震防灾水平

2、提供支撑。(二)严格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加强建设工程抗震标准实施监督和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建立重点地区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专篇编制制度,完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市政工程抗震设防专项论证制度。全面落实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筑抗震设防要求,保障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满足设防地震下正常使用要求。落实工程抗震责任企业及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制度,加大信用信息公开力度。(三)推动工程抗震防灾产业和技术发展推动工程抗震防灾产业发展,支持新型经济快速抗震加固、新型减隔震、结构主被动一体化等技术成果转化。建立隔震减震装置质

3、量信息全过程追溯管理机制,探索隔震减震装置质量信息公示制度,发挥社会监督约束作用,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加强抗震防灾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逐步实现工程抗震计算软件和大型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基本自主可控。(四)提升抗震防灾管理水平和工程抗震能力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建立全国统一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抗震防灾基础数据库,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程抗震防灾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和工程建设数字化监管提供基础数据。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抗震性能鉴定工作,推进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升既有建筑抗震能力。二、 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

4、体系实施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创建行动,发展一批试点城市,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总结推广可复制政策机制。加强基础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发布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编制智能建造白皮书,推广数字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三、 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基础共性技术攻关力度,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发展指南和白皮书。开展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试点,探索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培育一批行业级、企业级、项目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5、,建设监管平台。鼓励建筑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融合应用。四、 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持续深化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提炼可复制推广经验。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提升工程建设集约化水平,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培育绿色建造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建立绿色建造政策、技术、实施体系,出台绿色建造技术导则和计价依据,构建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绿色建造标准体系。在投资工程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全面推行绿色建造。积极推进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推动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再利用,探索建立研发、设计、建材和部

6、品部件生产、施工、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一体化协同的绿色建造产业链。五、 建筑设计行业的周期性建筑设计及其相关行业发展周期与建筑业投资规模密切相关,而建筑业投资规模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影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正相关。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不断提高,带动了建筑设计行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受宏观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建筑设计行业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六、 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一)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居民消费升级、城市群建设持续推进、区域协同战略规划等因素带动下,我国

7、建筑工程建设需求持续释放,进而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487,94020亿元增长到1,143,67000亿元。与此同时,我国在保持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着力改善经济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坚持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提高质量的发展战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含农户)由2012年的271,8431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44,547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将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建筑投资、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需求,从而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近

8、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我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6472%;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指出,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平均80%的城镇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城镇化潜力巨大。城市群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镇化的快速进程将推动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建设的需求同步增加,为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带来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城市新增人口增加带来的住房需求将有力促进房地产住宅投资规模的增长,进而为住宅领域建筑设计行业发

9、展提供基础市场需求保障;与此同时,与城市房地产住宅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求随之增加,以商业办公、科研文化、教育医疗为代表的公共建筑投资规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进而为相应领域的建筑设计业务市场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2013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31100元增长至35,12800元;人均消费支出由13,22000元增长至24,10000元。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养老等市场规模的发展,随之带动了相应领域固

10、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从而为该领域的建筑设计业务市场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国家围绕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保共治、产业分工协作等多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城市群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发展形态,首要实现的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强调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要求各个城市基于自身功能定位将产业、生态、文化、技术等因素融入城市建设中,带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式革新。城市建设与管理要求新模式的开启、推进与优化势必会为建筑设计行业指明新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相继出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规划持续深入。伴随着我国区域经

11、济发展战略的持续深化,国内主要经济圈(区)的核心城市及周边区域面临着良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机遇,由此带来核心区域建筑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国家着力推进协调区域发展,致力于形成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为引领,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四大板块联动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区域性规划将实现城市间互通作为基本要求,将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与商业地产建设,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潜在动力。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在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对次发达区域新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等工程的投入,提升联动区域的商业发展实力,从而带动次发达地区写

12、字楼、商务酒店、会展中心、购物广场等商旅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不断增加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规模。从国际市场来看,一带一路政策是建筑设计行业走出去的重要突破口。一带一路贯穿整个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致力于开展多边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向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挺进。伴随着近年来国内建筑业的稳定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开拓国际市场将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带来新的活力。(二)建筑设计行业面临的挑战建筑设计原创设计和方案创新能力是建筑设计企业建立品牌形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与国外成熟建筑设计市场相比,我国现代建筑设计起步较晚、技术研究不够深入具体

13、,行业内企业在设计理念、设计风格、技术实现、项目运作模式等方面同质化程度较高,方案设计方面,原创设计要素体现较少,作品设计风格趋同;建筑设计实现方式方面,对于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能力有待提高。行业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整体落差使得行业影响深远的优秀设计作品不多、创新成果较少。建筑设计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科技服务业。作为轻资产型行业,人才是建筑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设计是融合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结构力学、机电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工作,专业教育使得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同时,受制于现有的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拥有高级资质和丰富项目经验的高端专业人才的供需缺口仍将存在。高端设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一定程

14、度上制约着行业的稳健发展。近年来,为解决房价快速非理性上升以及部分市场供需失衡等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陆续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从住宅供给结构、土地调控、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个人购房贷款、税收等各方面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我国房地产行业逐步进入长期性调整、平稳发展的阶段。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针对房地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在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主基调指引下,各地坚持房住不炒这一定位,按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要求,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落实因城施策、差别调控的综合措施,完善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市场预期进一步回归理性。2022年11月

15、,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合理适度,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阶段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核心目的聚焦于控制房价的非理性增长,使房地产行业回归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而并未从根本上影响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核心地位,且城市居民对住宅的刚性需求仍持续存在且不断升级,房地产市场整体上仍处于供给小于需求的局面。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居民住房消费全面升级的宏观背景下,地产长效调控机制使得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平稳发展阶段。20

16、19年至202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分别为132,19400亿元、141,44300亿元和147,60200亿元,同比增长992%、700%和435%,总体呈现稳中有增的良性态势,从而为建筑设计行业的下游市场需求创造了稳定、合理、持续的增长空间。在扩大有效供给的政策导向下,2018年5月,住建部明确要求一二线城市在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时,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比例,大幅增加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用地供应,在新增住房用地供应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针对租赁住房,住建部陆续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

17、知等相关产业政策,大力支持租赁住房建设并鼓励租赁住房消费。租赁住房市场的开启与发展,成为激活房地产新周期的关键,也成为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居住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随着新城建设的不断深入,原有老城区的规划利用、市政交通、建筑布局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市政设施老化、建设用地紧缺、存量土地利用粗放等方面的矛盾不断凸显。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

18、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十四五规划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2021年10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加快推进建筑等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住建部、发改委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一

19、星级以上。以上政策的出台将有效激活市场对于绿色低碳建筑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进入新的整合期,行业内资本实力较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大中型房地产企业的销售规模及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房企规模分化格局持续加大。根据WIND咨询显示,2010-2021年间,我国房地产行业CR30企业销售金额占比从1649%增长至4235%,年复合增长率达895%,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房地产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势必促进建筑设计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品牌开发商对设计企业的设计品质、交付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更高,建筑设计行业也将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因而为服务于龙头房企的建筑设计

20、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2019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23号文),2020年8月央行、住建部发布三道红线新规,房地产行业前端融资成本提高,融资规模、融资渠道进一步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地产企业对于上游供应商的回款能力,短期内对建筑设计企业销售回款造成一定影响。自2021年11月以来,房地产政策整体出现转向,央行及地方维持房地产稳定政策不断出现,限制市场非理性下调的政策也持续出台。多个城市发布了不同力度的补贴购房政策。同时,金融管理部门指导银行业金融

21、机构准确把握和执行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2022年11月,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下发金融十六条,多重措施支持房地产企业融资。同月,房地产企业融资三大政策快速落地,具体包括加大对房企的信贷投放,对房企债券提供支持,恢复房企及涉房企业的股权融资功能等方面,有效缓解了房地产企业流动性紧张局面。随着房地产行业政策的深化调整,房地产行业会恢复常态化发展。七、 进入建筑设计行业的主要壁垒(一)建筑设计行业资质壁垒我国对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相关行业实行严格的资质准入制度,企业只能在资质许可范围内开展业务。根据建设工程质量条例、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工程勘察资质分

22、级标准等相关规定,从事建筑设计活动的企业,应按照拥有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过往业绩等条件向主管部门申请资质,经审查合格,获取相应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许可范围内从事建筑设计相关业务。因此,能否获取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是进入本行业的基本门槛。(二)建筑设计行业人才壁垒建筑设计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科技服务业,作为轻资产型行业,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建筑设计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强劲的内在驱动力。一方面,我国对工程设计专业人员实行个人执业资格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注册建造师执业管理办法(试行)等法规对考试制度、注册条件和执业

23、范围作了明确规定,个人均须通过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的严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并在主管部门注册,方能按执业范围开展工作,导致行业内人才的争夺较为激烈;另一方面,随着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绿色节能建筑等一系列新技术在建筑设计行业内的广泛应用,新型建筑设计人才需要保持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紧跟行业新技术发展,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将新理论、新技术深入应用设计业务中。行业转型升级加快的过程中,拥有优质专业技术人才的设计企业将具有先发优势。综上,建筑设计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人才壁垒。(三)建筑设计行业技术壁垒建筑设计兼具艺术创造性和工程技术性,需要综合应用建筑史学、建筑美学、结构力学、工程力学、物

24、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技能,同时需要设计软件、结构软件、渲染软件等专业工具的支持,具有较高的综合技术壁垒。随着绿色节能建筑、BIM技术、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理念、技术和业态快速发展,本行业对企业和设计人员在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新进入企业通常较难在短期内形成技术竞争力,面临一定的技术壁垒。(四)建筑设计行业品牌壁垒建筑设计产品的质量将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因此客户在选择设计企业时通常极为谨慎。企业的品牌、从业资质、历史业绩、综合技术能力等,都是客户关注和考察的重要因素。先进入本行业的企业,在不断积累成功设计项目经验的基

25、础上,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竞争优势,而后进入的企业由于缺少典型项目成功经验的支撑,短时间内无法形成品牌影响力,其业务发展空间会受到影响。因此,现有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其他企业进入本行业的壁垒。八、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对标2035年远景目标,初步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框架,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筑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建造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加速建筑业由大向强转变,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高质量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

26、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实现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打造一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培育一批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三)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绿色建造政策、技术、实施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行,工程建设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控制在每万平方米300吨以下,建筑废弃物处理和再

27、利用的市场机制初步形成,建设一批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四)建筑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建筑法修订加快推进,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个人执业资格管理进一步强化,工程担保和信用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工程造价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持续优化,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广泛推行。符合建筑业特点的用工方式基本建立,建筑工人实现公司化、专业化管理,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1000万人以上。(五)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建筑品质和使用功能不断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和验收平稳有序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智慧化建设初具成效。工程抗震防灾能力稳步提升。质量安全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九、 建筑设计行业区域性特征建筑设计行业属于人才和智力密集型服务业,设计相关人才更多地聚集于经济较为发达、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这类城市通常也处于区域中心,设计企业的服务半径更易于辐射至周边城市,加之需要对地方文化特色、建筑风格深入了解,导致建筑设计企业的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